L21G901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第一分册)pdf

  • L21G901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第一分册)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6.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4-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山东省建筑工程标准图集:

    L21G901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第一分册)

    成孔注浆钢筋土钉杆体大样图

    、一般规定 1.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微型桩、截水惟幕中的一种或一种 以上进行组合,形成复合土钉墙支护 2.复合土钉墙支护方策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环境条件、施工条件以及使用条件等因素,通过工程类 比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复合土钉墙用于对变形控制有严格要求的基坑工程时,应 根据工程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结合数值法进行变形分析 预测。 二、选用原则 1.复合土钉墙支护适用于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 土、全风化及强风化岩等地层,夹有局部淤泥质土的地层 中也可采用。 2.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或选用具有截 水惟幕的复合土钉墙支护。坑底存在软弱土地层时,应采 取地基加固或其他加强措施。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预应力锚杆杆体可采用HRB400钢筋、钢绞线或无缝钢管等 本章节主要以钢筋锚杆为例编制; (2)竖向布置上预应力锚杆宜布设在基坑的中上部,锚杆间距 不宜小于1.5m;钻孔直径宜为110~150,锚杆倾角宜为10 25°,锚杆自由段长度宜为4m~6m;锚固段长度,对土

    层不宜小于6.m,对中等风化、微风化的岩层不宜小于 3.0m;成孔注浆型锚杆沿长度方向每隔1.5m~2.0m设一组 定位支架; (3)锚杆杆体外露长度应满足锚杆张拉锁定的需要,锚具型号 及尺寸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14370的规定,垫板截面刚度应满足预应力值稳定的 要求; (4)锚孔注浆宜采用二次压力注浆工艺,注浆体强度等级不宜 低于20MPa; (5)钢筋锚杆采用螺栓紧固的方法进行锁定时,螺栓与杆体钢 筋的连接,螺母的规格应满足锚杆承载力的要求。 2.锚杆腰梁的设计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锚杆腰梁可选用型钢、型钢组合梁或混凝土梁;锚杆腰梁 应按受弯构件设计;型钢组合腰染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 准》GB50017的规定;混凝土冠梁、腰梁的正截面、斜截 面承载力计算,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2)型钢腰宜选用双槽钢或双工字钢设备设计图纸,应通长、连续设置。 槽钢之间和工字钢之间应采用缴板焊接为整体构件,焊缝 连接应采用贴角焊。双槽钢或双工字钢之间的净间距应满 足锚杆杆体平直穿过要求; 3)腰梁应与面层可靠、紧密连接,之间不得留有空隙。 3.微型桩的设计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微型桩宜采用钢管或型钢等,直径或等效直径宜取100~ 300 (2)微型桩框间距宜为0.5m~1.0m,嵌固深度不宜小于2m。框 预上宜设置通长冠梁;采用型钢冠梁时,宜在微型桩两侧 设置,槽钢型号不宜小于[18; (3)微型桩填充胶结物抗压强度不宜低于20MPa。 4.土钉、面层及防排水的设计及构造要求详见本册图集中土 钉墙支护章节相关内容。 5.截水惟幕的设计及构造要求详见本册图集中地下水控制章 节相关内容, 四、施工要求 1.复合土钉墙施工应符合《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标准》 DB37/T5145的有关规定。 2.预应力锚杆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锚杆成孔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岩土层性状、地下水条件及锚 杆承载力的设计要求,成孔应保证孔壁的稳定性; (2)锚固段注浆宜采用两次注浆法。一次注浆宜采用水泥浆低 压注浆或重力注浆,二次注浆应采用压力注浆,浆液采用 水灰比0.5~0.55的水泥浆;二次压力注浆应在一次水泥 浆初凝后、终凝前进行,终止注浆的压力不应小于1.5MP (3)注浆管应与锚杆杆体一起插入孔底,管底距离孔底宜为10 ~200; (4)当锚杆锚固体强度达到15MPa或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 行锚杆的张拉锁定;锁定时锚杆拉力可取锁定值的1.1倍 1.15倍

    3.微型桩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微型桩的施工应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 有关规定; 2)插入前应检查微型桩接头的焊缝质量;桩的接头承载力不 应小于母材承载力; 3)对于可回收钢管或型钢,插入前应先对钢管或型钢除锈 并在其表面涂刷减摩材料: 4)成孔类微型桩孔内应充填密实,灌注过程中应防止钢管上 浮; (5)桩位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0,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0%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支护剖面图

    一、排桩 (一)一般规定 排桩的桩径、桩间距、嵌固深度等参数应按《建筑基坑 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规定执行,并根据场地土层性 质、基坑开挖深度等条件,通过计算综合确定。 (二)选用原则 1.以排桩作为围护墙,结合设置锚杆等组合而成的支护体 系,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基坑开挖较深、施工场地狭 窄或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基坑工程。 2.排桩支护结构的适用条件除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 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基坑深度、环境 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确定。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及沿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局部 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排桩,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照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斜截面承载力可用矩形截面代替圆形截面后,按照《混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计算。 2.悬臂式排桩支护桩的桩径不宜小于600;锚拉式排框支护 桩的桩径不宜小于400;预制排桩的桩径不宜小于500, 宜取100的模数 3.当排桩采用分离式布置时,相邻桩间净距不宜小于150 且中心距不宜大于桩直径的2.0倍;预制排桩净距宜为

    300~900,砂性土或软黏土中宜采用较小的桩间距。 4. 排桩的嵌固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悬臂式结构尚不 宜小于0.8h;单支点排桩尚不宜小于0.3h;多支点排框 尚不宜小于0.2h;其中h为基坑深度。 5.排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 定: (1)灌注桩桩身及冠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5: 预制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吊装、运输及使用阶 段的受力要求,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5;预制桩 顶部填芯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冠梁混凝土强度等级 且不低于C30 (2)排桩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钢筋,单桩的 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8根,其净间距不应小于60;纵向 受力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 的相关规定 (3)排桩箍筋可采用螺旋式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 力钢筋最大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6;沿桩身配置的加 强箍筋应满足钢筋笼起吊安装要求,宜选用HRB400钢筋 (4)排桩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采用水下 灌注混凝土工艺时,不应小于50, . 预制排框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配置和混凝土保 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的有关规定

    JGJ/T406及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7.支护椎顶部应设置混凝土冠梁。冠梁的宽度不宣小于桩 径,高度不宜小于桩径的0.6倍,冠梁钢筋应符合《混爆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梁的构造配筋规定,冠梁 用作锚杆的传力构件或按空间结构设计时,尚应按受力 构件进行截面设计。排桩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冠梁 时,纵向钢筋伸入冠梁的长度宜取冠梁厚度;冠梁按结 构受力构件设置时,桩身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冠梁的锚固 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钢筋锚 固的有关规定。 8.排桩桩间土应采取防护措施。桩间土防护措施宜采用内 置钢筋网或钢丝网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喷射混凝土面层 的厚度不宜小于5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混 土面层内配置的钢筋网的纵横向间距不宜大于200。 (四)施工要求 1.排桩的施工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对相应 桩型的有关规定。 2.当排桩施工影响范围内存在对地基变形敏感、结构性能 差的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时,应根据其 位置、类型、材料特性、使用状况等采取相应控制地基 变形的防护措施,且不应采用挤土效应严重、易塌孔、 易缩径或有较大振动的桩型和施工工艺。 3.当排桩桩位邻近的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 对地基变形敏感时,应根据其位置、类型、材料特性、 使用状况等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

    关规定采取相应控制地基变形的防护措施。 , 排桩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内力较大处。同一 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接头面积 百分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梁类 构件的规定。 5.除有特殊要求外,排框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位的允许偏差应为50; (2)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应为0.5%: (3)预埋件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20: (4)桩的其他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的规定。 6.冠梁施工时,应将桩顶浮浆、低强度混凝土及破碎部分 清除;冠梁混凝土浇筑采用土模时,土面应修理整平。 7.排桩及冠梁混凝土的施工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8.预制框用于基坑支护设计前应评价施工挤土效应对周边 环境的影响,需根据土层及周边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沉 桩方式和施工顺序,其施工要求尚应相关技术标准及规 的有关规定。 二、锚杆 一)一般规定 1.本册图集中锚杆包括钢筋锚杆(详见复合土钉墙支护章 节)、钢绞线预应力锚杆、高压旋喷锚索、可回收锚索 2.锚杆锚固段及自由段长度、杆体材料、成孔直径、注浆 材料、腰梁及锚头等参数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

    程》JGJ120的相关规定,并根据场地岩土层性质、基坑 开挖深度等条件,通过计算综合确定。 3.高压旋喷锚索应符合《高压喷射扩大头锚杆技术规程》 JGJ/T282的有关规定。 (二)选用原则 1.锚杆的适用条件除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基坑深度、环境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确定。 2.承载力要求较高时,锚拉结构宜采用钢绞线锚杆;承载 力要求较低时,也可采用钢筋锚杆。 3.当不允许在支护结构使用功能完成后锚杆杆体滞留在地 内时,应采用可回收锚索。 4.锚杆锚固段不宜设置在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 土及松散填土层内, 5.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锚杆的适用性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锚杆设计应包括杆体和锚固体截面、锚固段长度、自由 段长度、锚固结构稳定性等计算或验算等内容,应符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2.锚杆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锚杆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对多层锚杆,其竖向间 距不宜小于2.0m;当锚杆的间距小于1.5m时,应根据群 锚效应对锚杆抗拨承载力进行折减或通过改变相邻锚杆 的倾角,以消除群锚效应; (2)锚杆的锚固段宜设置在强度较高的岩土层内;

    程》JGJ120的相关规定,并根据场地岩土层性质、基坑 开挖深度等条件,通过计算综合确定。 3.高压旋喷锚索应符合《高压喷射扩大头锚杆技术规程》 JGJ/T282的有关规定。 (二)选用原则 1.锚杆的适用条件除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基坑深度、环境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确定。 2.承载力要求较高时,锚拉结构宜采用钢绞线锚杆;承载 力要求较低时,也可采用钢筋锚杆。 3.当不允许在支护结构使用功能完成后锚杆杆体滞留在地 内时,应采用可回收锚索。 4.锚杆锚固段不宜设置在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 土及松散填土层内, 5.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锚杆的适用性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锚杆设计应包括杆体和锚固体截面、锚固段长度、自由 段长度、锚固结构稳定性等计算或验算等内容,应符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2.锚杆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锚杆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对多层锚杆,其竖向间 距不宜小于2.0m;当锚杆的间距小于1.5m时,应根据群 锚效应对锚杆抗拨承载力进行折减或通过改变相邻锚杆 的倾角,以消除群锚效应; (2)锚杆的锚固段宜设置在强度较高的岩土层内:

    (3)当锚杆上方存在天然地基的建筑物或地下构筑物时,宜避 开易塌孔、变形的土层 3.锚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成孔直径宜取100~150;旋喷锚索锚固体直径宜取 300~500,锚固体端部可通过复搅、增大浆液喷射压力等 措施形成“扩大体”; (2)锚杆自由段的长度不应小于5m,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进 入稳定土层不小于1.5m;钢绞线、钢筋杆体在自由段应设 宜隔离会管: (3)锚杆杆体的外露长度应满足腰梁、合座尺寸及张拉锁定的 要求,并应沿锚杆杆体全长设置定位支架,定位支架应能 使相邻定位支架中点处锚杆杆体的注浆固结体保护层厚度 不小于10,定位支架应能使各根钢绞线相互分离; (4)钢筋锚杆的杆体宜选用HRB400、HRB500钢筋; (5)钢绞线预应力锚杆杆体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5224的有关规定; (6)锚杆注浆应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注浆固结体强度不宜 低于20MPa。 锚杆腰梁可采用型钢组合梁或钢筋混凝土梁;锚杆腰梁应 按受弯构件设计。锚杆腰梁的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对 混凝土腰梁,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对型钢组合腰梁,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的规定。当锚杆锚固在混凝土冠梁上时,冠梁应 按受弯构件设计。 , 型钢组合腰梁可选用双槽钢或双工学钢,宜取Q235钢或

    Q355钢,槽钢之间或工字钢之间应用级板焊接为整体构件 焊终连接应采用贴角焊。双槽钢或双工字钢之间的净间距 应满足锚杆杆体平直穿过的要求。 6.混凝土腰梁、冠梁宜采用斜面与锚杆轴线垂直的梯形裁面 腰梁、冠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采用梯形截 面时,截面的上边水平尺寸不宜小于250。 7.锚杆锚具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14370的规定。 (四)施工要求 1.锚杆的施工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 有关规定。 2.当错杆穿过的地层附近存在既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时 应在调查或探明其位置、尺寸、走向、类型、使用状况等 情况后再进行锚杆施工, 3.锚杆成孔工艺应满足孔壁稳定性要求,需根据土层性状和 地下水条件选择套管护壁、干成孔或泥浆护壁成孔工艺; 对松散和稍密的砂土、粉土、碎石土、填土、有机质土、 高液性指数的饱和黏性土宜采用套管护壁成孔工艺, 4.锚杆的锚固段注浆应采用二次压力注浆工艺,二次压力注 浆液宜采用水灰比0.5~0.55的水泥浆;二次压力注浆应 在水泥浆初凝后、终凝前进行,终止注浆的压力不应小于 1. 5MPa。 5.锚杆的施工充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钻孔孔位的允许偏差应为50; (2)钻孔倾角的允许偏差应为3°:

    (3)杆体长度不应小于设计长度; (4)自由段的套管长度允许偏差应为±50, 6.组合型钢腰梁、钢合座的施工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混凝土腰梁、混凝土 台座的施工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204的有关规定。 7.当锚杆固结体的强度达到15MPa或设计强度的75%后,方 可进行锚杆的张拉锁定;锁定时的锚杆拉力可取锁定值的 1. 1倍~1. 15倍, 8,铺杆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抗拨承载力检测,铺杆检测数量不 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错杆检测数量不应 少于3根;检测试验应在锚固段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15MPa 或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锚杆检测其余要求按照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执行。 9.高压旋喷锚索注浆要求: (1)高压旋喷锚索采用喷射注浆工艺形成锚固体: (2)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宣取0.7 1.0,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20%~30% 0.高压旋喷锚索的施工尚应符合《高压喷射扩大头锚杆技术 规程》IGI/T2.82及相关报蓝的有关规定

    一、一般规定 双排桩中前、后排桩的桩径、桩间距、排距、嵌固深度 图 等参数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规定扰 行,并根据场地土层性质、基坑开挖深度等条件,通过 计算综合确定。 二、选用原则 1.双排桩适用于开挖深度较深,放坡空间繁张,锚杆施工 会造成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损害的基坑。 2.当普通双排桩位移变形及内力较大时,可考虑采用倾斜 双排桩组合支护体系或进行被动区土体加固,也可增设 大角度锚索进行变形及内力控制。 3.双排桩支护结构的适用条件除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 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基坑深度、环 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条件确定。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双排桩应按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承载力计 算,连梁应根据其跨高比按普通受弯构件或深受弯构件 进行截面承载力计算。双排桩结构的截面承载力和构造 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2.前、后排桩桩顶应分别设置冠梁,前、后排桩冠梁之间 通过连梁或连板连接。冠梁与连梁、连板均应采用现浇 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梁宜与后排桩对应连续设置。 3.双排桩排距宜取2d5d(d为双排桩桩径)。冠梁、连深

    的宽度不应小于d,高度不宜小于0.8d且不宜小于400, 连梁高度与双排桩排距的比值宜取1/6~1/3。 4.前、后排桩桩顶冠梁之间采用混凝土板连接时,板厚不 应小于200,且不应少于冠梁高度的1/3,也不应小于前 后冠梁间净距的1/20 5.双排桩结构的嵌固深度,在淤泥质土中不宜小于1.0h( 为双排桩桩长):在淤泥中不宜小于1.2h:在一般黏性 土、砂土中不宜小于0.6h。 6.双排桩与桩连梁节点处,桩与连梁钢筋受拉的搭接长度 不应小于1.51a(1a为钢筋受拉的锚固长度)。其节点构 造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框架顶 层端节点的有关规定, 7.当双排桩需考虑设置截水惟幕时,截水惟幕可设置于后 排桩外侧,也可设置于双排桩之间,桩间高压旋喷桩截 水惟幕可设置于前排桩之间。 8.双排桩的其他设计及构造要求详见“桩错支护章节”。 四、施工要求 1.前排桩桩端宜处于桩端阻力较高的土层。采用泥浆护壁 灌注桩施工时的孔底沉渣厚度不应大于50,或应采用框 底后注浆加固沉渣;后排桩孔底沉渣厚度不应大于200 2.其余施工要点详见“桩锚支护”章节,

    双排桩被动区加固支护面图

    一、一般规定 1.钢板桩支护结构由打入土层中的钢板桩围护体和内支撑或 锚杆体系组成。钢板桩支护体系中内支撑的做法及要求详 见本图集第二分册,钢板桩锚杆体系中锚杆的做法及要求 可参照桩锚支护中相关内容执行。 2.钢板桩的受弯、受剪承载力应按《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其弯矩设计值和勇力设计 值应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执 行,钢板桩长度及嵌固深度等参数应根据场地土层性质、 基坑开挖深度等条件,通过计算综合确定。 二、选用原则 1.钢板桩支护适用于基坑放坡空间紧张、需要垂直开挖,且 土层为软弱土、粉土、粘性土、砂土等一般土层, 2.选取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时应考虑钢板桩的打入、摄 除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当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要求较高时,可采用钢板框组合结 构进行支护。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钢板桩的外形尺寸及截面特性、锁口尺寸等应符合《热轧 钢板桩》GB/T20933的相关规定。 2.采用内支撑或锚杆时钢板桩宜设置钢围標或钢腰梁,钢围 操或钢腰梁与钢板桩宜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宜采用Q235 钢或0355钢,钢围擦或钢腰梁应贴合钢板桩,其间如果存

    在间隙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实。 3.接长的钢板桩,其相邻两钢板桩的接头位置应上下错开。 钢板桩桩身接头在同一标高处不应大于50%,接头焊缝质 量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的相 关规定。 4.当钢板桩采用小锁扣式防水构造时,沉桩前应在锁口内嵌 填黄油、沥青或其他密封止水材料。防渗要求高或大锁扣 钢板桩有防渗要求时,应在坑外另行设置截水惟幕, 5.当钢板桩受弯、受剪承载力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可采用 钢板桩与钢管组合结构或钢板桩与型钢组合结构,组合钢 管及组合型钢的参数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基坑深度、土层性质、钢板桩型号 嵌固长度等参数通过计算确定。 四、施工要求 1.钢板桩宜采用小锁扣式搭接方式进行施工,在转角处应设 置异形转角钢板桩。 2.钢板桩打入前应进行验收,框体不应弯曲,锁口不应有缺 损和变形,钢板桩锁口应通过套锁检查后再施工。 3.钢板桩施工前,应采用适当的工艺和方法减少沉桩时的挤 土与振动影响。打桩时应控制框架和钢板桩的垂直度;沉 桩时,应保护好先行沉入的钢板桩。 4.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钢板桩宜采用静力压框法 施工,并根据监测情况控制压桩速率

    5.钢板桩在拔除前应先用振动锤振动钢板桩,拔除时应采用 边拨边回填、注浆等措施及时将拨出后的空隙填充密实 6.钢板的施工尚应满足《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GB51004的有关要求,

    钢板桩支护体系副面图

    钢板桩与钢管组合结构构造

    钢板桩与型钢组合结构构造

    一、一般规定 1.型钢水泥土墙是指在连续套接的三轴水泥土揽拌桩或渠式 切割水泥土连续墙内插入型钢形成的复合挡土截水结构。 2.型钢水泥土墙作为基坑支护结构时,其设计原则、勘察要 求、荷载作用、承载力与变形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等应符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3.型钢水泥土墙应根据支护结构的特性、基坑的使用要求、 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 下水条件等因素按《型钢水泥土揽拌墙技术规程》 JGJ/T199的规定进行设计计算。设计计算尚应分别满足 基坑分层开挖、设置支撑或锚杆、地下主体结构分层施工 与换撑等施工期的各种工况的要求。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 墙应满足《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技术规程》JGJ/T303 的有关要求。 4.型钢水泥土墙的嵌固深度应满足基坑截水要求。 二、选用原则 1.型钢水泥土墙的选型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形状与规模、支撑或 锚杆体系的设置等综合确定。对于复杂地质条件,还应通 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型钢水泥土墙适用于基坑放坡空间紧张、需要垂直开挖, 且土层为软弱土、粉土、粘性土、砂土等一般土层,能同 时兼顾支护及截水功能,

    一、一般规定 1.型钢水泥土墙是指在连续套接的三轴水泥土揽拌桩或渠式 切割水泥土连续墙内插入型钢形成的复合挡土截水结构。 2.型钢水泥土墙作为基坑支护结构时,其设计原则、勘察要 求、荷载作用、承载力与变形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等应符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有关规定。 3.型钢水泥土墙应根据支护结构的特性、基坑的使用要求、 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 下水条件等因素按《型钢水泥土揽拌墙技术规程》 JGJ/T199的规定进行设计计算。设计计算尚应分别满足 基坑分层开挖、设置支撑或锚杆、地下主体结构分层施工 与换撑等施工期的各种工况的要求。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 墙应满足《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技术规程》JGJ/T303 的有关要求, 4.型钢水泥土墙的嵌固深度应满足基坑截水要求。 二、选用原则 1.型钢水泥土墙的选型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形状与规模、支撑或 锚杆体系的设置等综合确定。对于复杂地质条件,还应通 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型钢水泥土墙适用于基坑放坡空间紧张、需要垂直开挖, 且土层为软弱土、粉土、粘性土、砂土等一般土层,能同 时顾支护及裁水功能

    型钢水泥土墙支护说明

    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平面布置

    、一般规定 1.地下水控制包括基坑开挖影响深度内的上层滞水、潜水与 承压水控制,采用包括集水明排、降水、截水以及地下水 回灌等, 2.地下水控制方案应根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施工条件和环 境条件制定,并应减小或避免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3.地下水控制设计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 中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沉降控制 值的规定。 4.基坑降水应遵循“按需降水”的原则,将地下水位降至设 计要求深度。 二、选用原则 1.基坑降水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基坑面积、开挖深 度、土层的渗透性等,并结合当地经验选用管井、轻型井 点、集水明排等方法。 2.基坑截水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 等,选用水泥土搅拌桩惟幕、高压旋喷或摆喷注浆惟幕、 地下连续墙或咬合式排桩。支护结构采用排桩时,可采用 高压旋喷或摆喷注浆与排桩相互咬合的组合惟幕或桩后惟 幕。 3.对碎石土、杂填土、泥炭质土、泥炭、PH值较低的土或当 地下水流速较大时,水泥土搅拌框惟幕、高压喷射注浆惟 幕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以及外加剂品种和掺量。

    4.当坑底以下存在连续分布且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 落底式幕。落底式惟幕进入下卧隔水层的深度应满足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中有关要求,且不宜 小于1.5m 5.当坑底以下含水层厚度大而需采用悬挂式惟幕时,惟幕进 入透水层的深度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中对地下水从惟幕底绕流的渗透稳定性要求,并应对惟幕 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 沉降进行分析, 6.截水惟幕在平面布置上宜沿基坑周边闭合;当采用沿基坑 周边非闭合的平面布置形式时,应对地下水沿惟幕两端绕 流引起的渗流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进行分析。 三、设计及构造要求 1.管并降水的设计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并成孔直径宜取400~700,滤管可采用无砂混凝土滤管、 钢管或铸铁管; (2)滤管内径应按满足单井设计流量而配置的水泵规格确定: 宜大于水泵外径50,滤管外径不宜小于200。管井成孔直 径应满足充填滤料的要求; (3)并管与孔壁之间充填的滤料宜选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 分的圆砾或中粗砂,不宜采用棱角形石渣料、风化料或其 他黏质岩石成分的砾石。滤料规格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 技术规程》JGJ120中的有关要求:

    4.当坑底以下存在连续分布且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 落底式惟幕。落底式惟幕进入下卧隔水层的深度应满足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中有关要求,且不宜 小于1.5m 5.当坑底以下含水层厚度大而需采用悬挂式惟幕时,惟幕进 入透水层的深度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 中对地下水从惟幕底绕流的渗透稳定性要求,并应对惟幕 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 沉降进行分析, 6.截水惟幕在平面布置上宜沿基坑周边闭合;当采用沿基坑 周边非闭合的平面布置形式时,应对地下水沿惟幕两端绕 流引起的渗流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进行分析。

    (4)管并间距、并深、单井流量和单井出水能力除应符合《建 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中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结自 当地经验确定。 2.轻型并点降水的设计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轻型井点主要由并点管、集水总管、真空泵等组成; (2)并管宜采用金属管、PVC管,管壁上渗水孔宜按梅花状布 置,渗水孔直径宜取12~18,渗水孔的孔原率应大于15% 渗水段长度应大于1.0m;管壁外应根据土层的粒径设置滤 网; (3)真空并管的直径应根据单并设计流量确定,并管直径宜取 38~55,并点管水平间距宜为0.8m~1.6m,井点管排距不 宜大于20.0m;并管内真空度不应小于65kPa; (4)孔壁与井管之间的滤料宜采用中粗砂,滤料上方应使用黏 土封堵,封堵至地面的高度应大于1m 3.承压水降水系统的设计及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基坑开挖深度、截水惟幕深度与承压含水层埋深的相 对关系等,选用合适的、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减压降水方案 方案内容应包括降水井群的平面布置形式、并深、井的结 构等; (2)结合开挖工况,根据“按需减压”的原则,确定减压降水 运行的要求;当基坑升挖工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或 修改减压降水运行方案; (3)现场排水能力应满足所有减压降水并(包括备用并)全部 启用时的排水量,每个减压降水并的水泵出口均应安装水 量计量装置和单向阁

    4.降水后基坑内的水位应低于基坑底0.5m。当主体结构有加 深的电梯井、集水坑(井)时,坑底应按电梯井、集水坑 (并)底面考虑或对其另行采取局部降水措施。 5.降水井在平面布置上应沿基坑周边形成闭合。当地下水流 速较小时,降水井宜等间距布置;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 在地下水补给方向宜适当减小降水井间距。对宽度较小的 狭长形基坑,降水并也可在基坑一侧布置。 6.截水惟幕的设计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采用水泥土揽拌桩惟幕时,搅拌桩直径宜取450~850,对 地下水位较高、渗透性较强的地层,可采用双排搅拌桩惟 幕,根据搅拌深度的不同,惟幕的搭接宽度参考表1、表2

    发电机标准规范范本单排搅拌桩雌幕搭接宽度选用参考表

    采用高压旋喷、摆喷注浆惟幕时,注浆固结体的有效半径 宜通过试验确定;缺少试验时,可根据土的类别及其密实 程度、高压喷射注浆工艺,按工程经验采用。对地下水位 较高、渗透性较强的地层,可采用双排高压注浆惟幕。根 据注浆孔深度的不同,水泥土固结体的搭接宽度参考表3:

    高压喷射注浆惟幕搭接宽度选用参考表

    、施工妥求 1.管并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井的成孔施工工艺应适合地层特点,对不易塌孔、缩径 的地层宜采用清水钻进;钻孔深度宜大于降水井设计深度 0. 3m ~ 0. 5m; (2)采用泥浆护壁时,在钻进到孔底后应采取泥浆置换清除孔 底流渣后,立即置入井管、注入清水,当泥浆比重不大于 1.05时,方可投入滤料; (3)填充滤料后,应及时洗并,洗并应直至过滤器及滤料滤水 畅通,并抽水检验井的滤水效果 2.轻型井点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井点的成孔工艺可选用清水或泥浆钻进、高压水套管冲击 工艺;成孔深度宜大于降水井设计深度的0.5m~1.0m;

    (2)钻进到设计深度后,应注水冲洗钻孔、稀释孔内泥浆;滤 料填充应密实均匀,滤料宜采用粒径为0.4~0.6的纯净中 粗砂,上部采用黏土密封; (3)成井后应及时洗孔,并抽水检验井的滤水效果;抽水系统 不应漏水、漏气。 3.水泥土搅拌桩惟幕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水泥土搅拌桩惟幕的施工应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的有关规定; (2)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工艺宜采取浆液搅拌法,可采用双轴 多轴或连续成槽搅拌形成柱状、壁状水泥土固结体: (3)搅拌桩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6~0.8,揽拌桩的水泥掺 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15%~20%。 4.高压喷射注浆雌幕的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高压喷射注浆惟幕的施工应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的有关规定 (2)当采用与排桩咬合的高压喷射注浆惟幕时,应先进行排桩 施工,后进行高压喷射注浆施工; 3)高压喷射注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9~1.1,水泥掺量 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25%~40%; 4)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作业顺序应采用隔孔分序方式,相邻 喷射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4h; (5)喷射注浆时,应由下而上均匀喷射,停止喷射的位置宜高 于惟幕设计顶面1m; (6)可采用复喷、调整转速或提升速度的变角速高压喷射注浆 工艺,以增大固结体半径、提高固结体强度

    5.抽水系统在使用期的维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1)降水期间应对并水位和抽水量进行监测海洋标准,当基坑侧壁出现 渗水时,应检查并的抽水效果,并采取有效措施; (2)当采用管井时,应对井口采取保护措施,并口宜高于地面 200以上,防止物体坠入并内; (3)冬季负温环境下,应对抽排水系统采取防冻措施 6.抽水过程中,抽排水的含砂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井抽水半小时内,粗砂含量应小于1/50000;中砂含量应 小于1/20000;细砂含量应小于1/10000 (2)管井正常运行时,含砂量应小于1/50000 7.为保证安全降水,施工现场应配置双路电源或自备发电机 组,并保证两路电源及时切换, 8.降水的使用期应满足主体结构的施工要求。当主体结构有 抗浮要求时,停止降水的时间应满足主体结构施工期的抗 浮要求。 9.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应在基坑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疏干并。 10.当基坑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时,宜采用回灌方法减少地层变形量。回灌方法宜采用管 井回灌,回灌应满足下列要求: (1)回灌井应布置在降水井及截水惟幕外侧,回灌井与降水井 的距离不宜小于6m;回灌并的间距应根据回灌水量的要求 和降水井的间距确定; (2)回灌井宜进入稳定水面不小于1m,回灌并过滤器应置于渗 透性强的土层中,且宜在透水层全长设置过滤器; (3)回灌水量应根据水位观测孔中的水位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

    回灌后的地下水位不应高于降水前的水位; (4)回灌用水宜用降水并抽水进行回灌;回灌水质应满足环境 保护要求。 12.对坑底汇水、基坑周边地表汇水,可采用明沟排水;对坑底 渗出的地下水,可采用盲沟排水;当地下室底板与支护结 构间不能设置明沟时,也可采用盲沟排水。当盲沟位于基 底以下时,其构造、填充料及其密实度应满足主体结构的 要求。 13.明沟和盲沟的坡度不宜小于0.3%

    150001100015000基坑外抽水机组基坑内抽水机组弯连管弯连智集水总管地面集水总管地面基坑内并点管原有地下水位线原有地下水位线井点管、降低后地下水位线降低后地下水位线滤管降低后滤管地下水位线降低后地下水位线轻型井点构造(一)轻型并点构造(二)注:轻型井点构造适用于挖深不大于5m的浅基坑工程或深基坑工程内局部深坑区的基坑周边降水。图集号轻型井点构造L21G901页66

    ....
  • 建筑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