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T 4385-2013 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测量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在矿并掘砌过程中,为配合施工所进行的并中心定位、设备 安装及附属构筑物放样等测量工作。
在工程施工阶段,为配合施工进行的控制测量、施工放样、安 装定位和变形观测等测量工作。
将施工对象按设计坐标、高程,测设到实地的测量工作。
电气安全标准2.1.8矿并联系测量
connectionsurveyof shaft
将地面控制网的方位角、平面坐标和高程传递到井下而进行 的测量工作。
差满足规定精度要求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B 腰线待定点与斜井中线的水平夹角; co 斜井倾角; 0 弧度所对圆心角的秒值,206265; 圆曲线分段弧线的圆心角; 巷道贯通方向较差("); Lo 单位权中误差。
3.0.1并巷工程测量的主要内容
1建立矿区地面和井下测量统一控制系统,为矿山测量工 作提供起算数据; 2准确标定各种工程位置,指导巷道掘进: ·3依据测绘成果资料,解决矿山建设和生产中的各种测绘 可题,并为矿山灾害预防、救护提供相关的测绘资料; 4测绘矿山有关测绘资料,满足矿山规划、建设和生产各阶 段的需要; 5对井巷工程验收提供测绘依据。 3.0.2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设计任务要求,收集和分析有关 测量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制定经济合理的测量技术方案, 编写测量技术设计书或技术纲要。 3.0.3在施测过程中,外业观测工作应有校核,对起算数据、列外
术,以及计算机的应用,逐步建立矿山测绘资料和储量动态数 库,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绘图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
断提高矿山测绘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0.8测量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保证测量记录数据客观、真 准确,数据改错应遵守有关规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严禁更 原始数据。
4.1一般规定 4.1.1矿区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NSS网、导线网和三角网等布 网方法建立。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 和GNSS拟合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4.1.2矿区首级控制网应考虑矿区远景发展的需要,一般在国 家一、二等控制网基础上布设,其等级应依矿区面积或走向长度 确定,精度应满足矿区发展规划、设计的需要。大、中型矿区控制 网应与国家网联测。 4.1.3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 1GNSS网测量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 2导线测量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3三角网测量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 各等级控制网均可作为首级控制网。在满足本规范精度指 标的情况下,各等级控制网可越级布设。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 也可同等级扩展和加密。 4.1.4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四等网相邻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0mm; 2四等以下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应 大于50mm。 4.1.5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分为三、四、五等,各等级均可作为首 级高程控制。 4.1.6高程控制网应优先采用水准测量,四、五等可采用全站仪 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NSS静态拟合高程测量。 4.1.7高程控制网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三等 不应大于20mm;四、五等不应大于30mm。
4.1.1矿区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NSS网、导线网和三角网等布 网方法建立。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 和GNSS拟合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4.1.2矿区首级控制网应考虑矿区远景发展的需要,一般在国 家一、二等控制网基础上布设,其等级应依矿区面积或走向长度 确定,精度应满足矿区发展规划、设计的需要。大、中型矿区控制 网应与国家网联测。
1GNSS网测量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 2导线测量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3三角网测量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 各等级控制网均可作为首级控制网。在满足本规范精度指 标的情况下,各等级控制网可越级布设。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 也可同等级扩展和加密。
.4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应符
于2.5cm/km的要求,根据测区内的具体情况可按下列次序选择: 1采用高斯投影3°带,2000国家天地坐标系框架下的平面 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高斯投影3°带,投影于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 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采用高斯投影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采用原有坐标系统; 5小测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2.1矿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应根据矿区面积或矿 区走向长度,按表4.2.1布设
表4.2.1布网要求
4.2.2矿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注:1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2当平均边长或边数超过上表规定时,宜适当增加角度观测的测回数
4.2.3各种平面控制网作为矿区的首级控制时,应与高等级国 家控制网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宜 少于2个,联测的方向不宜少于2个。
4.2.4GNSS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或附合
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表
超过时,应布设成网形。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 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闭合或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边数不 应超过表中的规定。
4.2.6高程控制网布设应符合以
注:L为水准附合或环形路线的长度(km),不足1km时,按1km计算;n为测站数。
1GNSS高程网宜与GNSS平面网一起布设。 2GNS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点数宜 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点间距宜小于 10km。联测的GNSS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若测区为 带状地形,则联测的GNSS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或中部。 3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大面积测区,宜采取分区拟合的方 法。
4.3.1控制点选点应符合下列量
4.3选点、造标与理石
1土质坚实、稳定,利于长期保存, 2地势开阔,与相邻点通视良好,便于扩展。 3两点间视线离开发热体、反光源、电磁波辐射、避开障碍 物1.3m以上。 4.3.2各等级三角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 形内角不宜小于30°。特殊条件下,个别角可放宽至不小于25°。 4.3.3三角网加密可采用插网或插点形式。插点宜采用坚强图 形布设,对于单插点,三等点的内外交会方向不应少于6个,并至 少有两个交角为60°~120°的外方向;四等点的内外交会方向不 应少于5个,其中至少有1个外方向。对于双插点,交会方向数 应为上述规定的两倍(其中包括待定点间的观测方向)。采用边 角混测时,内外方向数可减少,但应有足够的多余观测数。
级小三角插点与高级点联测的内外方向不应少于4个,或列 不少于3个
4.3.4附合导线宜布设成等边直伸状,导线边的倾角不宜过大
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1至少有一通视点; 2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不 小于200m; 3与110kV以上超高压线的距离不小于150m,与一般高 压线的距离不小于50m; 4点位附近不应有能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高度角15°以上 不应有遮挡物。 4.3.6当控制点需要建造规标时,标建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因地制宜,可选用钢标、木标或混凝土标; 2标柱中心、仪器台中心、标石中心应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偏差不应大于10mm。 4.3.7各等级控制点均应埋设标石,或在基岩及稳定的建构筑 物上设立标志。控制点标石理设图见附录A和附录B。 4.3.8四等以上控制点及位于测图范围以外的一级以下控制点 应绘点之记。
1至少有一通视点; 2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不 小于200m; 3与110kV以上超高压线的距离不小于150m,与一般高 压线的距离不小于50m; 4点位附近不应有能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高度角15°以」 不应有遮挡物。
1因地制宜,可选用钢标、木标或混凝土标; 2标柱中心、仪器台中心、标石中心应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偏差不应大于10mm。 4.3.7各等级控制点均应埋设标石,或在基岩及稳定的建构筑 物上设立标志。控制点标石理设图见附录A和附录B。 4.3.8四等以上控制点及位于测图范围以外的一级以下控制点 应绘点之记
表4.4.1GNSS网测量的技术要求
4.4.2作业前应根据测区实时星历预报、GNSS接收机台数、作 业方法、交通状况等因素,编制观测设站计划表,并按计划进行观 测
4.4.3天线安置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三脚架上安置时,天线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m。 2在已有三脚规标的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宜先卸去标顶 部,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再依投影点安置天线。投影点示 误三角形的最长边或四边形的长对角线不应大于5mm。
1在三脚架上安置时,天线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m。 2在已有三脚规标的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宜先卸去标顶 部,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再依投影点安置天线。投影点示 误三角形的最长边或四边形的长对角线不应大于5mm。 4.4.4GNSS观测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1观测过程中,严禁关闭接收机文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 改变卫星高度角设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 2不官在测站附近使用无线通讯设备
4.4.4GNSS观测时应遵守以
4.4.4GNSS观测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1观测过程中,严禁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 改变卫星高度角设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 2不宜在测站附近使用无线通讯设备; 3遇雷雨天气时,应立即关机停测,卸下天线,严防雷击。 4.4.5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测站名或测站号,接收机及天线 号,观测日期、天气状况,时段号,开、关机时间,天线高,作业者 测站环境(遮挡卫星信号的建构筑物、树林等),作业中发生的异
除外): 1)DJ1、DJ2级仪器:
4.5.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 时,可不归零。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 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共同方 向角值之差不应大于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 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5.4水平角观测时,应符合下
1 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2 仪器和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1格。 气泡位置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竖 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
4.5.5导线及三角网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5 的规定。
4.5.5导线及三角网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
导线及三角网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5
表4.5.5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一测回是照准反光镜一次,读数不少于2次; 2往返测可采用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 3气象参数可在现场置入全站仪自动改正; 4当边长两端高差较大时,往返测边长应投影到边长两端点的平均高程面上 比较往返测较差。
4.5.6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5.6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站仪和反光镜的对点误差不应大于1mm。 2三、四等测距时,应按站记录温度和气压,并进行距离改 正。一、二、三级测距可按时间段记录平均温度和气压,并进行距 离改正。也可在现场将实时温度和气压置人全站仪,自动进行距 离改正。 3当采用垂直角进行边长倾斜改正时,垂直角测量可按本 规范五等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4当采用高差进行边长倾斜改正时,往返测高差较差不应 大于下式的规定。
式中S一测距边长(m); T—一测距边相对中误差的分母; h一一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m)。 T IT
4.6.1水准仪应符合表4.6.1的技术要求。
4.6.1水准仪应符合表4.6.1的技术要求。
表4.6.1水准仪技术指标
表4.6.2.水准尺技术指标
4.6.3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6.3的规定。
4.6.3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6.3的规定
表4.6.3水准网的技术要求
4.6.4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6.4的规定。
4.6.4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6.4的规定。
表4.6.4水准测量观测技术要求
注: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等外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高观测,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 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值相同
4.7.1全站仪三角高程路线,可与同等级水准测量路线组成同 等级的高程网。 4.7.2全站仪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7.2的规 定。
D为边长(km)。四等小于1km时按1km计;五等小于0.5km时按0.5km计。 对向观测应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尽快进行。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采用单向观测并经双曲差改正后的高差比较。
4.7.3仪器高、反光镜或现牌高在观测前、后应各量一次,较差 不应大于2mm,取其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4.7.4当四等相邻两点间不通视或边长超长时,可在两点中间 设站两次,分别测量高差代替对向观测。两次设站的间距不应大 于100m,两次测量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4.7.5对向观测应在相同或相近的气象条件下尽快完成,以减 弱大气折光变化对高差结果的影响
4.8GNSS静态拟合高程测量
4.9.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成果,确认 观测成果全部满足本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当使用电子记 录时,应及时将存储在介质内的数据进行备份,并打印在记录中, 打印输出的项目应与手记相同。 4.9.2GNSS网基线解算时,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 也可采用多基线模式。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4.9.3GNSS网基线解算完成后,要进行质量检验并符合下列要 求: 1同一时段观测数据的剔除率不宜天于10%。 2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1同一时段观测数据的剔除率不宜天于10%。 2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式中—基线测量中误差,采用测量时GNSS接收机的标称 精度,计算时边长取实测边长的平均值。 3同步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式中Wx,Wy,W2 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mm); n一一同步环的边数; W一同步环的全长闭合差(mm)。 4异步环、附合路线的闭合差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式中Wx,Wy,Wz 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坐标分量闭合差 (mm);
4.9.4三维无约束平差应符合
一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Ws7 一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全长团合差(mm)
1应在基线质量检验合格后才可进行,用合格基线参加平 差。 2以三维基线向量及相应方差一协方差阵作为观测量,以 一个点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为起算依据,进行 无约束平差。 3平差后,基线分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 求:
Vy<30 Vz <30
1用三维无约束平差后检验合格的基线,在拟采用的坐标 系中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纳束平差。 2三维约束平差后,同一基线的三维约束平差坐标分量改 正数,与三维无约束平差坐标分量改正数的较差绝对值,应满足 式(4.9.5)的要求。当不能通过检验时,应剔除精度低的约束点, 再进行平差,直至满足要求。但约束点不应少于3个。
水利技术论文dVax≤ 20 dV≤2g dVz< 2a
式中M 高差偶然中误差(mm);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测段长度(km);
表4.9.9计算数字取位要求
5.1.1建井测量工作包括井筒中心、并筒十字中心线、提升中心 线和井口构筑物的标定, 5.1.2近并点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布置,点位应理设永久标志 做到使用方便,能长期保存。 5.1.3近井点应以矿区控制网为基础测设。 5.1.4所有测量标定工作均应独立进行两次,较差应满足本规 范精度要求,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5.1.5建井工程竣工后,应按本规范有关条款对测量成果进行 验收.并提交验收盗料
5.2近并点和高程基点测量
5.2.1建并测量之前,应在地面井口附近建立近井点和高
1 点位稳定电气标准规范范本,观测方便,不受地表工程施工影响。 2 近并点至并口连接点的导线边不应超过3条。 3高程基点不应少于两个(近并点可作为高程基准点)
....- 冶金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