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340-2008 1:25000 1:50000 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 1. 1片基的选择和要求
4.1.1.1供内业加密和测图用的复制片及供正射影像图用的扫描片,采用涤纶软片,供外业调绘用的 一般采用纸基像片,装片法用的调绘片,应采用裱板像片或白底涤纶软片。 4.1.1.2涤纶软片和像纸的乳剂分解力不应低于80lp/mm,涤纶软片经摄影处理后的不规则变形应 小于3/10000
4.1.2摄影处理的要
1.2.1根据航摄底片的反差,正确选择感光材料的型号,选配药液排水标准规范范本,显影液的温度宜在18℃~ 间。
4.1.2.1根据航摄底片的反差,正确选择感光材料的型号,选配药液,显影液的温度宜在18℃22℃
4.1.2.2供加密和测图用的复制片,反差一般为0.8~1.2,灰雾度不大于0.2,最大密度不超过1.5, 最小密度不小于0.3;供制作影像平面图用的扫描片,反差一般为0.7~1.0,平均密度为0.8~0.9,灰 雾度不大于0.2,最大密度不超过1.2,最小密度不小于0.3。 4.1.2.3定影和水洗应充分,温度和时间应适当,防止感光药膜变软产生影像漂移。涤纶软片晾于时 应注意放置方式,防止局部变形。
应注意放置方式,防止局部变
GB/T123402008
4.1.2.4晒印像片片基的机械方向应与航摄 4. 1.2.5 框标影像应清晰、完整、齐全。
.1.3放大和缩小晒像
4.1.3.1用纠正仪放大晒印像片时,应保证纠正仪的底片平面、镜头平面和承影平面的平行性。 4.1.3.2复制装片法的调绘片时,应使地物片的框标距离与相应地貌片的框标距离一致,其差不大于 0.2mm。 4.1.3.3如需放大像片调绘,且放大倍数较大时,可将一张像片分成四片放大,相邻片之间的影像保证 有适当的重叠,不产生漏洞。
4.1.3.4摄影处理的要求同4.1.2
4.1.4彩色摄影处理
压电源。 4.1.4.2彩色像片的冲洗要求:显影的温度和时间按配方要求控制,显影液温度与配方所要求的温度 之差不超过士0.5℃,漂定液温差不超过士1℃,中间水洗温差不超过士3℃。且应及时添加补充液,保 证液体成分和pH值不变。 4.1.4.3彩色像片校色:晒印真彩色片应利用滤光片进行校色,以标准彩色样片为准,晒印假彩色像 片,以正确表达光楔中性灰值或反映本地区特定景观的假彩色样片为准。 4.1.4.4彩色感光材料的总感光度误差应小于GB1°,各乳剂层灰雾度不大于0.3,其他物理特性要求 同黑白感光材料。 4.1.4.5彩色透明软片和纸基像片应在85℃~95℃的条件下进行快速干燥。
4.2.1复照仪的光屏、镜头和承影板三平面应产格平行。 4.2.2被复照的图版、像片等图件应严格压平。 4.2.3原图复照后,图廊边长、对角线长与理论值之差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复照图边的宽度不应小于 1.5cm
4. 2. 4 摄影处理的要求同 4. 1. 2
4.3透光缩小和反光缩小
4.3.1.1供透光缩小的于版药膜表面的不平度应小于0.02mm,乳剂分解力应不低于100lp/mm 4.3.1.2航摄负片焦距改正,量测框标要求和计算公式分别参照5.3.5和5.4.1中公式(7)执行。 4.3.1.3透光缩小作业要求如下
GB/T12340—2008
D一一垫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缩小仪未加垫板时的固定物距,单位为毫米(mm)。 b) 缩小时底片框标对准误差应小于0.05mm。如底片上框标不能严格通过缩小仪底片盘上的 框标线时,应作合理配赋。 c 缩小片的框标距应作抽查,用立体坐标量测仪量测的框标距与按公式(3)计算的框标距之差应 不超过0.05mm。
1一缩小片方向的框标距,单位为米(m); L—航摄仪r方向的框标距,单位为毫米(mm); f.—缩小时采用的多倍仪投影器主距,单位为毫米(mm) f一一航摄仪焦距,单位为毫米(mm)。 d)摄影处理的要求同4.1.2
4. 3. 2 反光缩小
4.3.2.1反光缩小根据地物、地貌和影像密度可采用漂白、不漂白或拷贝后缩小。线划不清楚的像片 应在缩小前进行加工,保证投影时影像清晰。 4.3.2.2投影器高度按公式(4)计算:
4.3.2.2投影器高度按公式(4)计算:
4.3.2.3投影器主距的安置
如投影器主距可调时,按公式(5)计算主距安置值,并在仪器上直接安置。
4.4.1照像植字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的规格应符合图式和技术设计的要求
银像植子 图式和技术设计的要求。
4.4.3照像植字要求灰雾度D。小于0.2,黑度D大于2.0 4.4.4显影、定影和水洗应充分,摄影处理应防止药膜脱落
4.4.3照像植字要求灰雾度D。小于0.2,黑度D大于2.0
定问点或注记点(碎部点),以及作业时所 需要的仪器安置元素数据。电算加密前需取得以下各种资料:航摄质量鉴定书,涤纶片(透明正片),图 历表(卡),野外控制、调绘像片,布点略图,各种观测计算手簿,前一工序的技术设计书等。测区中如有 大的江河湖泊水网地段,还需搜集水文资料。
5.2.1转刺点应在立体观察下进行,刺孔的大小和误差不应大于0.1mm。 5.2.2外业实刺的三角点、埋石点、水准点、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外业施测的水位点等均应转刺到 加密片上,并标注点位说明。相邻航线相邻区域网之间接边点应相互转刺
在立体观察下进行,刺孔的天小和误差不应天于0.1mm。 的三角点、埋石点、水准点、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外业施测的水位点等均应转刺到 点位说明。相邻航线,相邻区域网之间接边点应相互转刺。 方法对加密点数量和位置的要求: 图仪测图、解析测图仪测图、多倍仪测图、微分纠正的定向点如图1所示;立体量测仪测 图的定向点如图2所示;纠正仪每片纠正点如图3所示;供纠正仪和单投影器隔片纠 测图定向点、纠正点为平高点,检查点可为高程点。
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解析测图仪测图、多倍仪测图、微分纠正的定向点如图1所示;立体量测仪测 图、视差测图仪测图的定向点如图2所示;纠正仪每片纠正点如图3所示;供纠正仪和单投影器隔片纠 正点如图4所示。测图定向点、纠正点为平高点,检查点可为高程点。
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多倍仪测图、微分
图2立体量测仪测图、视差测图仪测图点位分布图
图3纠正仪每片纠正点位分布图
0 0 0 口 % 口 0 0 0
图1~图4中"口”代表像主点;“○”代表平高点;“×”代表高程点。 在重叠正常情况下,图1、图2、图4中定向点、纠正点应在过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与旁向重 叠中线的交点1cm范围内选取;图2中的高程检查点(7、8点)应在两定向点连线中点1cm范围内选 取,图3中的纠正点应在过两主点连线(方位线)中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与旁向重叠中线的交点 1cm范围内选取;图3,图4中主点附近的纠正点(中心点亦可用主点或底点代替)应在距离主点1cm 范围内选取。 不同成图方法、不同像片比例尺,不同航区测图接边处的点位和点数均应满足各自的要求,并相互 转刺,
a)加密本身需要的连接点,选刺在位于图1所示的1、3、5、2、4,6六个标准点位附近。1、2点选 在距离像主点1cm范围内的明显点上,选点困难时,亦应在1.5cm的范围内选点。当像主点 影像清晰、易于量测,1、2点可用主点代替。3、4、5、6点一般情况下应与测图定向点,隔片纠正 点一致,像幅为18cm×18cm时距离方位线应大于3.5cm,距离像片边缘不小于1cm,离开 各类标志大于1mm;像幅为23cm×23cm时距离方位线应大于5cm,距离像片边缘不应小 于1.5cm。当有特殊需要增加连接强度时,可增选连接点的数量。 b)当旁向重叠过大,连结点距离方位线小于a)规定时,应分别选点并互相转刺;当旁向重叠过 小,在重登中线处选点难以保证量测精度时,亦可分别选点,点位距离旁向重登中线不应大于 1cm,但须在非标准点位处加选航线间连接点,每片不少于1个。 c 选点目标在本片和邻片上都应位于影像清晰、明显,易于转刺和量测的地形点上,所选点位构 成的图形大致呈矩形为宜,并应照顾调绘面积。 d)两个立体像对(中间一张像片)覆盖一幅图时,选在像片上距离图廓点或图廊线1cm的范围 内;偏离通过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一般不大于1cm,最大不应大于1.5cm。 e) 森林地区的点位应尽量选在林间空地的明显点上,如选不出时,可选在相邻航线和左右立体像 对都清晰的树顶上,
1 在地形平坦的江河(图上为双线河)和大型水库、湖泊等地区,图板上每隔10cm~15cm选刺 水位点,备水系平差使用。 g) 为便于航测原图的室内抽样检查,各测图单位可依据抽样检验的方法,自行规定选刺备查点 的数量和要求, h)自由图边的加密点选在图线以外。
5.3坐标量测 5.3.1像点坐标采用立体坐标量测仪、精密坐标量测仪、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等仪器进行 量测。 5.3.2像片定向可采用解析框标定向、辅助点(近似框标)定向、方位线定向等方法。 5.3.3像点坐标的量测采用人单测切读两次取中数。在立体坐标量测仪上作业,两次读数之较差 坐标r、y不大于0.05mm;左右视差p、上下视差q不大于0.03mm。在精密坐标仪和解析测图仪上量 测两次读数之较差不大于0.01mm。 5.3.4平行航线方向的自由图边,若采用联机空中三角测量系统作业,可只观测一次,脱机作业则需对 测对算,对测后的对算较差不超过加密点中误差时,用主测成果,大于中误差而在两倍中误差以内,取中 数作为使用值。若采用辅助点或方位线定向可只对测,两人对测的z、y较差不大于0.06mm,p、Q较差 不大于0.04mm,用中数或主测数据计算均可。 5.3.5量测野外控制点,应对照野外控制片上的刺孔位置、点位说明和点位略图。野外控制点和内业 加密点的点位不明显或在树顶、房顶、塔顶等非地表位置时,应将观测位置记入手簿,或绘出点位略图。 5.4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 5.4.1计算前应熟悉加密资料,正确编写信息、数据和标志。航摄仪改正焦距f按公式(7)进行 算
5.3.1像点坐标采用立体坐标量测仪、精密坐标量测仪、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 量测。
5.4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
5.4.1计算前应熟悉加密资料,正确编写信息、数据和标志。航摄仪改正焦距f按 计算:
fr=? L.+L,
fi一航摄仪焦距,单位为毫米(mm); z中、冲——分别为量测像片上方向和y方向框标距离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L、L,——分别为航摄仪方向和y方向框标距离,单位为毫米(mm)。 改正后的f取至小数后第二位。
5.4.2计算的各项限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相对定向中,平地、丘陵地标准点残余上下视差Aq不大于0.02mm;检查点残余上下视 不大于0.03mm;山地、高山地标准点残余上下视差△g不大于0.03mm,检查点残余上 差△q不大于0.04mm; b)模型连接较差按公式(8)(9)进行计算
△S一平面位置较差,单位为米(m); AZ一—高程较差,单位为米(m); m像一—像片比例尺分母; fz——航摄仪焦距,单位为毫米(mm); b—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当式(9)中b小于或等于50mm时,按50mm代人计算。
c)绝对(大地)定向后,基本定向点残差,多余控制点(检查控制点》的不符值及公共点的较差 大于表 6 的规定。
表6绝对定向后平面位置与高程限差
注1:基本定问点残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0.75倍; 注2:多余控制点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1.0倍; 注3:公共点的较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2.0倍。
0.75借; 注2:多余控制点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1.0倍; 注3:公共点的较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2.0倍
5.4.3依据成图方法和下工序的要求,整理下列各项成果:加密点的坐标和高程,底点(主点)坐标,航 高及各种定向元素。 5.4.4水系平差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a)应把外业施测的水位点高程换算至摄影时期的水位高度,作为控制定向点直接参于大地平差 全区大地定向平差后,根据外业施测的水位点和内业选刺的水位点,在立体观察下,依据地势 变化状况,加减配赋改正,其加减改正数不应大于平地加密点高程中误差; c)成果表、像片注记应注水系平差后的高程值。 5.4.5加密点的中误美按公式(10)(11)进行计算,
5.4.3依据成图方法和下工序的要求,整理下列各项成果:加密点的坐标和高程,底点(主点)坐标,航 高及各种定向元素。
m拉 AA/n (10 m公=士 C(dd.)/3n
5.4.6填写图历表:原始数据、作业方法、精度统计、作业过程中重大技术处理
填写,填写者、检查者签名。
填写,填写者、检查者签名
1构架航线只适用于高山地及野外作业难以到达的困难地区测制1:100000地形图使用。 2构架航线的像片比例尺比测图航线像片比例尺大15%20%左右,航向重叠在80%以上, 双号进行两次加密,其限差不应大于表7的规定,
7构架航线平面位置与高程限
5.61同比例尺、同地形类别的相邻航线、相邻图幅或区域网之间公共点接边,平面和高程的较差均不 应大于表6的规定,并取中数作为最后值。与已成图或出版图接边,当较差小于规定限差的1/2时,以 已成图或出版图为准;当较差大于规定限差的1/2且小于规定限差时,应取中数作为最后值。超限时, 应认真检查原因,确系已成图或出版图错误,可用正确的单值;并在图历表中注明。 5.6.2同比例尺,不同地形类别接边时,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1.0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两 种地形类别加密点中误差之和的1.25倍,然后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使用成果。 5.6.3不同比例尺接边,平面的较差不应大于表3规定的加密点中误差化为实地长度之和的1.25倍, 然后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实地值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最后值。高程的较差规定与5.6.2相同。 5.6.4不同带之间公共点接边,先将平面坐标换算到同一带后,在限差以内取中数,再将中数值换算到 邻带,各带用中数值展点
5.7.1展点精度要求: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1mm,刺孔不大于0.15mm,图廓边长、对角线长与理论 值之差不应大于表5的规定。恢复图板定向对点误差不应大于0.15mm。 5.7.2依据成图方法要求,原图板可选用糊图板,聚脂薄膜或刻图膜。要求图板平整无折痕。 5.7.3处于邻带交界的图幅,按GB/T20257.3的规定展绘邻带图幅的图点与公里网点
5.7.1展点精度要求: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1mm,刺孔不大于0.15mm,图廓边长、对角线长与理论
6像片平面图和正射影像图
6.1纠正仪编制影像平面图
6. 1.1像片纠正基本要求
式(12)规定限值时,采用一带纠正
Ah≤ 0. 000 8 M
GB/T12340—2008
表8纠正镶嵌作业限差
根据航摄资料和地面高差情况,可采用每片纠正或隔片纠正。影像平面图应晒出图廓线外 底片刺点:中心点(主点或底点)、纠正点、野外控制点在底片上的转刺误差不应大于0.1mm。 带纠正 当纠正像片面积内的高差超出公式(12)规定的限值时,采用分带纠正,一般不宜超过三带,各 图板上对起始带中间平面的投影差改正数按公式(13)计算。
6. 1. 2 分带纠正
1.2分带纠正 1.2.1当纠正像片面积内的高差超出公式(12)规定的限值时,采用分带纠正,一般不宜超过三带 正点在图板上对起始带中间平面的投影差改正数按公式(13)计算
式中 △一一图板上投影差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R一一图板上辐射中心(底点)至纠正点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H,一一起始带中间平面的相对航高,单位为米(m); △h一一纠正点对起始带中间平面的高差,单位为米(m); H,一般由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提供,若用图解法求算。同一片两组线段求得的航高较差不应 大于H/200,在限差内取中数作为最后值。 .1.2.2分带纠正的带间边缘曲线,一般用立体测图仪测定,其高程量测误差不超过带距的四分之一 金老相提日右地形图确宝公带线
.1.2.3纠正像片的摄影处理要求同4.1.2。
6. 1.3. 1光学镀
光学镶嵌时应先切割好分带或分片界线,贴好镶嵌纸条,不应出现重叠和裂缝。在约正对点片 将影像晒印在有感光材料的图板上。 公里网点、图廊点、外业控制点、纠正点、底点等在暗室安全灯下展绘,若采用透点法,影像平面 孔位置应达到展点精度。光学镶嵌和纠正对点的误差不应大于表8的规定,摄影处理要求同4.
[6. 1. 3. 2 切割键膜
切割镶嵌时利用经纠正后的多张像片或分带纠正晒印后的像片编制影像平面图。像片上的纠正 点、底点、控制点的打孔中心位置与底图上展点位置的对点误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 片与片之间的镶嵌切割线,应选在像片纠正点连线附近,偏离不应大于1cm;带与带之间的切割线 应以分带线为依据。切割线应在接边差小,色调一致的地方通过,避免通过重要地物,不充许沿线状地 物切,
6.1.4影像质量要求
影像平面图的影像应清晰,带与带、片与片之间影像尽量保持色调均匀、反差适中。图面上不应有 划痕、折裂以及摄影处理缺陷。
6.2正射投影仪编制影像平面图
6. 2. 1采集断面数据
6.2.1.1供断面扫描的立体模型的相对定向,绝对定向,与第7章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和解析测图仪 侧图要求相同。 6.2.1.2采集断面数据面积应覆盖扫描晒像面积。一般情况下,断面间隔按影像平面图成图比例尺缩 小后,应等于或小于所采用的扫描缝隙长度,根据需要可增加地形特征线和特征点的采集。 6.2.1.3断面扫描时,测标应与模型表面相切,按模型比例尺计一般不大于0.1mm,破碎地形不大于 0.2mm
6.2.2正射投影仪作业规定
2.1正射投影仪上扫描像片的平面定向点,不应少于四个,且具有最大控制范围。经定向配奥 示位置与点位不符值,以像片比例尺计不大于0.03mm。 2.2扫描缝隙长度按公式(14)进行选择:
6.2.2.2扫描缝隙长度按公式(14)进行选择
式中: D一缝隙宽度,单位为毫米(mm): R,—正射底片因地形坡度0,影响后的分辨率,单位为线对每毫米(lp/mm); β投影光线在yz平面的投影和轴的夹角,单位为度(); 地面坡度角方向分量,单位为度()。 6.2.2.4测定并安置灰楔。量测扫描片上的最大和最小密度,按公式(16)计算平均密度D率均和灰楔 安置值,
D最大一最大密度值; D小一一最小密度值; K一一作业中试验得出的密度常数。 2.5影像平面图的扫描,应超出图廊线外1.0cm。 2.6摄影处理要求同4.1.2
6.2.2.5影像平面图的扫描,应超出图廊线外1.0cm。 6. 2. 2. 6摄影处理要求同 4. 1. 2.
6.2.3接边限差要求
6.2.3.1采用零级正射投影仪作业,各项限差规定见表9
D最大十D傲小 灰楔安置值 = D平均—KJ
6.2.3.1采用零级正射投影仪作业,各项限差规定见表9
表9零级正射投影仪作业接边限
6.2.3.2采用一级正射投影仪作业,各项限差规定见表10。 表10一级正射投影仪作业接边限差
6.3影像平面图整饰
6.3.1凡用于外业测绘地物地貌的影像平面图,按展点位置整饰图廓点、外业控制点和公里网点,并标
6.3.1凡用于外业测绘地物地貌的影像平面图,按展点位置整饰图廊点、外业控制点和公里网点,并标 注图号和比例尺。
7. 1.1 准备工作
测图前应进行如下准备工作: a)准备测图所需的各种资料; b)熟悉规范、图式、测区技术设计书,了解内、外业成果情况,填写、转抄已知数据,选择恰当的模 型比例尺确定缩放仪安置值(缩放仪的传动比),以及上仪器前的必要计算工作; 确定测图范围,测绘面积以控制定向点连线为准,最大不大于连线外1cm,且像幅为18cm× 18cm时离像片边缘不小于1cm,像幅为23cm×23cm时离像片边缘不小于1.5cm
[7. 1.2测绘地物
a)测绘地物采用判读测绘、装片测绘和投影转绘等方法。 b)一般情况宜采用判读法测绘地物,作业时,对照外业调绘片同时观测立体模型仔细辨认和测 绘。测绘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测标应立体照准地物轮廊线;测绘半依比例尺及不依比例 尺表示的地物符号时,测标应立体照准地物中心位置(定位点、定位线)。地物的性质、数量以 调绘片为准,位置形状以模型为准。避免出现错漏、移位、变形。 C 当地物复杂(如居民地)、新增地物较多,或者部分地物影像不清时,可采用装片法测绘地物。 采用装片法作业时,一般先测绘地貌,随之用判读测绘的方法先测绘有定位意义的、影像清晰 的地物(如水系、道路等),然后再进行装片测绘。装片法决对定向后平面对点误差方向与测绘 地貌时的平面对点误差方向应大致相同,以判读测绘的地物和地貌元素为基准,合理套合后测 绘地物,其套合误差一般不超过0.4mm,局部最大不应大于0.5mm,并将误差合理配赋。 d) 微分法成图和全能法成图遇到新增地物较多,地物复杂时,可采用投影转绘法测绘地物,作业 要求见7.6.4。
a)测绘地物采用判读测绘、装片测绘和投影转绘等方法。 b)一般情况宜采用判读法测绘地物,作业时,对照外业调绘片同时观测立体模型仔细辨认和测 绘。测绘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测标应立体照准地物轮廊线;测绘半依比例尺及不依比例 尺表示的地物符号时,测标应立体照准地物中心位置(定位点、定位线)。地物的性质、数量以 调绘片为准,位置形状以模型为准。避免出现错漏、移位、变形。 C 当地物复杂(如居民地)、新增地物较多,或者部分地物影像不清时,可采用装片法测绘地物。 采用装片法作业时,一般先测绘地貌,随之用判读测绘的方法先测绘有定位意义的、影像清晰 的地物(如水系、道路等),然后再进行装片测绘。装片法决对定向后平面对点误差方向与测绘 地貌时的平面对点误差方向应大致相同,以判读测绘的地物和地貌元素为基准,合理套合后测 绘地物,其套合误差一般不超过0.4mm,局部最大不应大于0.5mm,并将误差合理配赋。 d) 微分法成图和全能法成图遇到新增地物较多,地物复杂时,可采用投影转绘法测绘地物,作业 要求见7.6.4,
GB/T 123402008
)仪器上测绘地物可以用统一的简化符号及分
7.1.3.1地貌表示以等高线为主,同时恰当的配置地貌符号及注记(等高线注记、高程点注记和比高注 记)。等高线应在仪器上实测,相邻两计曲线间距在图上小于4mm的等倾斜地段可不实测首曲线。山 头、鞍部、倾斜变换处、山脚等首曲线不能表示出地貌特征和碎貌形态时,应加测间曲线,乃至助曲线。 7.1.3.2测绘地貌时,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貌形态及其特征,要求如下:
7.1.3.1地貌表示以等高线为主,同时恰当的配置地貌符号及注记(等高线注记、高程点注
3.2测绘地貌时,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貌形态及其特征,要求如下: a)分水线、合水线、谷缘线、倾斜变换线、山脚线、山顶、山脊、鞍部等应位置准确、走向分明、形态 逼真、坡度变化清楚、割切程度表示确切,图面显示重点突出检验检疫标准,取舍恰当,清晰易读; b 依据成图比例尺显示的可能性,突出表示地貌特征,描绘时进行必要的综合取含,其原则是取 大舍小、取主舍次、突出总貌、显示细貌、反映实地的真实性、保持地貌的完整性,合理实用; c 用符号表示的各种地貌要系如冲沟、陡石山、健崖、岩峰、沙丘、冰塔、坎、堤、坝等在图上的位 置、形状、方向、大小等应准确,与等高线、地物符号配置合理,不应出现矛盾; d 陡崖、陡石山、陡岸,一般用符号配合等高线表示,外业调绘的地貌符号与其立体模型不相符 合,或坡度不足规定时,内业测图可以改正; e) 不固定的沙地地貌可用草绘曲线表示总貌的起伏和走向,绘出范围线,在范围内绘出相应沙地 类型符号,并适当测注比高,不固定沙地高程注记点充许与等高线矛盾; f)对于典型地貌如雪山地貌、黄土地貌、沙丘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等以及沿国境线附近 的地貌,应在技术设计书、编辑指示书中提出具体要求,必要时应制作地貌样片。 3.3立体观测难以照准的阴影、云影地段,尽量利用相邻航线、相邻像对进行补测,实在无法测出 分,图上面积大于2cm用草绘曲线表示。
7.1.3.6高程注记点应在仪器上立体观测测定。注记点点位的选取以易于识别、能迅速判定方位和利 于量测为原则。有名称的山头,隘口,山脊上最高山头,山脊汇合处,地形变换点,沟谷底部,沟谷汇合 处,居民地出人口,独立地物,主要堤、坝的顶部,道路河流交叉点、转弯处等应测定高程注记点。等高线 不能显示出地貌特征的平坦地区和河流两岸的平坦地段的高程注记点可适当增多。特征明显的像片控 制点,加密点应作高程注记点使用。 7.1.3.7岩峰、堤、坎、土堆、陡崖、陡坎、陡岸、于沟等应测注比高。1:25000成图时,比高大于3m, 1:50000、1:100000成图时,比高大于5m由内业测定;比高小于3m或5m者由外业测定。比高与 等高线配合应合理。
7.1.4接边和结尾工作
接边和结尾工作要求如下: a) 像对间的地物接边差不应大于表3规定的地物点中误差的2倍。等高线接边差,平地、丘陵地 一般不大于1/2基本等高距,最大不应大于1个基本等高距;山地、高山地不大于1个基本等 高距。当相邻基本等高线在图上间距小于地物接边限差规定时,按地物接边限差要求执行。 b)每像对测完后,应经自校检查方能从仪器上取下。 c)每幅图测完后,应认真进行资料清理工作。图历表、手簿应齐全,并填写完整,
检测试验7.2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
模型比例尺可按公式(17)求得:
GB/T123402008
....- 航空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