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05-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岩金矿.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2.1.1初步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4.2.1.2初步查明矿石结构、构造,金的赋存状态及金矿物的嵌布特征,矿石品位。初步划分矿石类 型。 4.2.1.3初步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
4.2.2.1基本查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基本查明矿石化学成分、品位及其 变化特征。 4.2.2.2基本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石工业类型。 4.2.2.3基本查明金的赋存状态、金矿物粒度、形状、成色。 4.2.2.4基本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其关系。
4.2.2.1基本查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基本查明矿石化学成分、品位及其 变化特征。 4.2.2.2基本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石工业类型。 4.2.2.3基本查明金的赋存状态、金矿物粒度、形状、成色。 4.2.2.4基本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其关系。
照明标准4. 2. 3勘探阶段
2.3.1详细研究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共生组合;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品 变化特征。
DZ/T02052020
4.2.3.2详细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石工业类型。 4.2.3.3详细查明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研究载金矿物与金的生成联系。 4.2.3.4详细查明金的赋存状态、金矿物粒度、形状、成色。统计裂隙金、粒间金、包裹金各自的比 例,粗粒、中粒、细粒金等粒级比例及金粒形状比例。 4.2.3.5绿泥石、高岭土等泥化矿物对选(治)工艺有影响的,应详细查明泥化矿物的种类、含量, 4.2.3.6详细查明共(伴)生矿产和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其关系,
4.3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
4.3.1.1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程度要求取决于不同的勘查阶段、矿石加工选冶难易程度及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3.1.2生产矿山深部与外围勘查区新发现矿体的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及研究,可根据矿石工 艺矿物学研究成果与生产矿山相关资料的比对结果确定。对矿右性质总体一致、能利用已有加工选治 设施处理矿石的:普查阶段或小型资源储量规模的,可进行类比研究,大、中型资源储量规模的,应 采用矿山现行加工选治工艺流程进行验证试验,必要时进行可选性试验研究;对矿石性质总体不一致 的,则应按照不同勘查阶段要求,开展相应的试验研究工作
4. 3. 2普查阶段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初步查明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工业利用十分成熟的易 选矿石可以通过类比进行评价,不做选(治)试验;对无可类比的和新类型的矿石,应开展可选(治) 性试验。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基本查明其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对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 行类比;对一般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冶)矿石或矿石性质复杂、伴生有 益组分多、有害组分对环境保护影响较大的,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
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试验,详 细查明其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对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一般矿石在实验室流 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难选(冶)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 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
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料,开展放射性顺便检查,调查了解工作区中各类保护区、居民聚集区,重要基础设施等资料,初步 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必要时编制相应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简图,作为详查工作依 居。
DZ/T02052020
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等;对地质灾害多 发的地区,注意收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资料
4.4.2.1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平、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量、历 年最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基本查明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 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调查老隆区的分布及积水情况,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4.2.2基本查明矿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基 本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并评价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划分矿床水文地质勘 探类型。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4.4.2.3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和矿石特征,划分矿区(床)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的力学参 数。 4.4.2.4基本查明矿区内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情况,评价矿体及 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 4.4.2.5对露天开采矿床的采场边坡稳定性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4.4.2.6基本查明围岩风化、蚀变程度及软岩、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4.4.2.7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及 其危害程度。调查并搜集矿区及邻区的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资料,分析评价矿床开采
4.4.3.1详细查明矿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矿床各含水层和 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详细查明区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 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4.4.3.2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溶洞等的位置、规模、产状、充填与胶结程 度、富水性、导水性及其变化,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调查老隆区的分布及积水情 况,计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防、排水的建议。 4.4.3.3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历史上出 现的最高洪水位、淹没范围,分析论证地表水对井巷充水方式及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对地表水防治 的建议。 4.4.3.4对地下开采的矿山,一般要求计算最低开采中段及其以上各中段的正常涌水量。需要疏干的 矿山,还应计算疏干至各中段标高时,其相应的疏干降落漏斗范围内的地下水静水量。对露天开采的 矿山,除计算露天采场封闭圈内的地下水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外,还应按规定的暴雨频率标准
矿山,还应计算疏干至各中段标高时, 内的地下水静水量。对露天开采的 矿山,除计算露天采场封闭圈内的地下水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外,还应按规定的暴雨频率标准 计算由露天采场四周汇入采场的正常降雨汇流量和最大暴雨汇流量。 4.4.3.5对矿坑排水的利用和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出供水量、水质等有 关资料。 1436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围尝的抗压强度抗前强度安自角苦理刻障密度等分析矿体顶
4.4.3.6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安息角、节理裂隙密度等,分析矿体顶、 底板岩层的稳定性。
DZ/T02052020
4.4.3.7详细查明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对露 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老隆或溶洞的分布及塌陷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预测矿床 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4.4.3.8详细调查矿区内地震、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对放射性异常进行详细 查定,确认有无工业价值,同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的程度做出评价。 4.4.3.9详细调查由于矿坑排水引起的区域水位下降,并、泉干枯对当地用水的影响,提出对策及建 议。 4.4.3.10评价矿床采选(治)过程中废水、废气的排放,废石堆、尾矿的堆放等对环境可能造成的 影响,评估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4.4.3.11其他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勘查、调查、评价工作及其质量的要求,参照 GB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执行
4.5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
4. 5. 1 基本要求
在金矿地质勘查各个阶段,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 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具体按GB/T25283执行。
大致了解共、伴生矿产的物质组成、赋存状况及回收途径,并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 初步评价。
基本查明(特定条件下也可初步查明)共生矿产、初步查明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矿石量、物质 武存状态,划分共生矿产的矿石类型;进行矿石加工选治性能试验研究,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 用做出评价。
详细或基本查明共生矿产、基本查明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深入进行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 石类型、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治性能试验研究,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详细评价,以满 足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
5.1.1划分矿床勘探类型的目的
产床勘探类型,即“为勘探 “床类型”。划分矿床勘探类型的目的
5.1.2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依据
2.1矿床勘探类型根据矿体的规模、形态变化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体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 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划分。附录B给出了诸因素的参考数据或描述性特征
DZ/T02052020
5.1.2.2倡导按照统计学原理,研究矿床特征,使用定量、半定量参数,合理划分勘探类型。
5.1.3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
5.1.3.1依据矿体规模、形态变化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体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度和主要有用组分 分布均匀程度五种因素和我国岩金矿地质勘查实践,将我国岩金矿床划分为I(简单型)、II(中等 型)、I(复杂型)三个勘探类型,作为参照标准,供类比时使用。 a)第I勘探类型(简单型)。矿体规模大,形态简单,厚度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小,主要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层状一似层状、板状一似板状的大脉体、大透镜体、大矿柱。 b) 第II勘探类型(中等型)。矿体规模中等,产状变化中等,厚度较稳定,构造、脉岩影响程度 中等,破坏不大,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脉体、透镜体、矿柱、矿囊。 第IⅡI勘探类型(复杂型)。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构造、脉岩影响大,主要有 用组分分布不均匀的脉状体、小脉状体、小矿柱、小矿囊。 5.1.3.2划分勘探类型时,应分清主、次矿体及其变化情况,当主、次矿体在空间上平行重叠分布, 且间隔较小,能用同一工程系统勘查时,应以主矿体为准;当矿体相隔较远,或分布在不同的地段, 需用不同的工程系统勘查时,应以矿体为单元分别确定勘探类型。 5.1.3.3矿体特征在不同部位或不同方向差异较大时,可分段或按不同方向分别确定勘探类型。矿床 复杂程度表征及勘探类型划分见附录B。
5.2.1勘查工程间距及确定原则
5.2.1.1工程间距是指勘查工程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的实际距离。 5.2.1.2不同勘查阶段的勘查工程间距,应根据其目的、任务合理确定。 5.2.1.3不同的矿体和同一矿体不同地段、不同方向(如: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复杂程度不一致时 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
5.2.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5.2.2.1普查阶段:重在找矿。按照地表有稀疏的取样工程控制,深部有工程验证,且本阶段工程能 够为下阶段工作所利用的原则,确定工程间距,不要求系统的工程网。 5.2.2.2详查阶段:要求系统的取样工程,重在评价矿床的工业意义。初期,可类比相似矿床、或按 II勘探类型基本工程间距(控制资源量工程间距)的2~4倍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形成系统的工程网; 详查阶段后期,应利用多种方法(如:抽稀、加密误差对比分析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SD方法等) 分析、研究矿床特征,论证确定勘探类型和合理的勘查工程间距。 5.2.2.3勘探阶段:要求在系统的取样工程基础上,加密控制工程,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可按 照详查阶段后期确定的勘探类型,选择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勘探类型对应的工程间距可参照附录 C)。勘探过程中,应根据部分地段加密工程验证结果,适时优化勘探类型、调整工程间距。
5.3勘查方法、施工原则、控制程度
DZ/T02052020
DZ/T 0205—2020
5.3.1.1勘查工作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法、手段,从需要、可能、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 绿色勘查,保护生态环境,鼓励用新技术、新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一般地表以地质填图、探槽、剥 土、浅井、浅钻为主,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深部以钻探为主,配合坑探验证,特殊情形以坑探为 主。 5.3.1.2槽探、剥土、浅井、浅钻等,主要用于了解和研究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揭露 近地表矿化、蚀变带、主要断裂特征和主要地质界线,控制矿体露头及矿体形态、产状和矿石质量变 化,验证物探、化探、重砂异常,为布设深部工程提供地质依据。 5.3.1.3覆盖层厚度小于3m时,适用槽探、剥土;大于3m时,适用浅井、浅钻。 5.3.1.4钻探主要用于验证物探、化探异常;控制矿(化)体在深部的赋存形态、产状、厚度和有用 组分的变化;研究深部矿(化)体之间、矿(化)体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相互关系。 5.3.1.5坑探是岩金矿勘查的最有效手段,主要用于复杂类型矿床,或用于第I、II勘探类型矿床验 证钻探,也可用于采取特殊用途的样品。 5.3.1.6物探、化探一般适用于普查阶段,圈定异常,预测成矿区;在详查和勘探阶段,利用并申物 探和化探可为寻找盲矿体提供依据。 5.3.1.7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情形,采用综合勘查方法、手段,实现找矿目标和对矿体进行合理的 控制。具体要求如下: 普查阶段,以填图、物探、化探和山地工程为主,深部少量的钻探验证;详查、勘探阶段以钻 探为主,坑探为辅。 对第I、第ⅡI勘探类型矿床,一般以钻探为主,坑探验证。 第II勘探类型矿床,一般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对管条状、树枝状、囊状等形态很复杂 或厚度极不稳定,或矿石物质组分极不均匀的极复杂矿床,只能边采边探。 对需要用坑探验证的,当坑探验证成果与钻探所获地质成果相近时,可减少坑探工程,以钻探 为主配合坑探进行;当因各种因素不能施工坑探工程时,可用加密钻探工程代替; 能工的可用能送
普查阶段,以填图、物探、化探和山地工程为主,深部少量的钻探验证;详查、勘探阶段以钻 探为主,坑探为辅。 D 对第I、第Ⅱ勘探类型矿床,一般以钻探为主,坑探验证。 第勘探类型矿床,一般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对管条状、树枝状、囊状等形态很复杂 或厚度极不稳定,或矿石物质组分极不均匀的极复杂矿床,只能边采边探。 对需要用坑探验证的,当坑探验证成果与钻探所获地质成果相近时,可减少坑探工程,以钻探 为主配合坑探进行;当因各种因素不能施工坑探工程时,可用加密钻探工程代替; 在近地表需用山地工程,但因各种原因而不能施工的,可用浅钻代替
勘查工作应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由稀到密的原则。填图、物探、化探 重砂测量先行;物、化探验证工程,沿走向或倾向的主导剖面应先施工;各阶段工程布置应考 查和开发工作的衔接:应全面地收集、利用已有的勘查、开采成果,避免重复施工。
5.3.3.1总体要求:围绕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部署勘查工程,合理确定控制程度。应综合勘查、 重点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视具体情况(如矿体局部与整体变化情况相差较大、小矿体 是否可随主矿体顺便开采等)对局部进行适当控制。 5.3.3.2普查阶段:地表稀疏的取样工程,深部少量的工程验证,重点在于发现矿床、控制矿床规 模。提交推断资源量。 5.3.3.3详查阶段:系统的取样工程,每条剖面一般沿倾向深部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基本确定码 体的连续性,重点评价矿床的工业价值。提交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其中,控制资源量一般应不 少于总资源量的50%。 5.3.3.4勘探阶段:在详查阶段系统的取样工程基础上,结合矿山总体设计,选择合适地段,加密 程,重点解剖,详细控制矿体,确定矿体的连续性。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其中,
DZ/T 02052020
明资源量与控制资源量之和一般应占总量的50%以上,探明资源量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的需 。相关控制程度要求如下: a)首采区的控制程度:首采区是矿山开采初期采矿与选治方法、工艺、流程的试验区。其控制程 度应满足矿山设计要求,保证矿山设计的开采方式不能发生重大改变,保证矿山建设设计的开 拓系统不能发生重大改变,保证矿石加工选冶流程不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首采区应采用加 密工程系统地控制,详细查明矿体、矿石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主要提交 探明资源量。 b)边界的控制程度: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充分利用矿体露头加强研究,视情况可采用工程加 密控制;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拟地下开采的矿床,应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 下界面和延伸情况;拟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注重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 界。 构造的控制程度:破坏矿体及影响并巷开拓和开采的断层、破碎带、脉岩等,一般须用不少于 3个工程对其产状和规模加以控制,以确定其对矿体的完整性的影响及破坏程度。 d 小矿体的控制程度:小矿体不适合按勘探类型、用工程网进行勘探,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控制 程度,重点在于控制其空间位置和规模。能纳入正式开采设计对象的独立小矿体,一般不应少 于6个工程控制(最少3条勘探线、每条线不少于2个工程);不能作为正式开采设计对象, 而在主矿体周围能顺便开采的小矿体,可增加少量的工程控制,或边采边探;不能顺便开采的 孤立小矿体,不应再增加工程。 e 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控制程度: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矿体赋存规律、矿石特征、矿石加工选冶 性能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已经由实践证实,勘查工作以增加储量、延长矿山服 务年限为主要目的。应重点控制矿体的延伸范围,提交控制资源量或推断资源量,更详细的勘 查工作可留待矿山延深开拓过程中完成。 复杂与极复杂矿床的控制程度:复杂、极复杂矿床在地勘阶段难以达到详细查明,只能边采边 探。 岩金矿最密的勘探工程网度一般为40m×40m。当采用40m×40m的工程网最高只能估算控制资 源量时,提交“详查最终报告”,控制资源量的比例应≥50%;当采用40m×40m的工程网最高 只能估算推断资源量时,提交“普查最终报告”,推断资源量的比例应达到100%,
5.3.3.5共生、伴生矿产的控制程度:各勘查阶段均应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对 共生矿产,应视具体情况,与金矿统筹考虑,达到相应的控制程度:对不能分别勘查的共生矿产,遵 循以金矿为主,顺便勘查共生矿产的原则;对能够分别勘查的共生矿产,按其矿种勘查规范要求执 行。对伴生矿产,应充分利用金矿的勘查取样工程,进行相应的评价。具体按GB/T25283执行。 5.3.3.6合理的勘查深度:现阶段通常的勘查深度为1000m;内、外部条件好的,一般不超过
5.3.3.6合理的勘查深度:现阶段通常的勘查深度为1000m:内、外部条件好的,一般不超过 1200m;老矿山深、边部一般不超过1500m。当矿体埋藏或延深较大时,应根据矿床特征,结合工业指 标论证或(预)可行性研究,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
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大比例尺地形图、地 探线剖面图、坑道平面图以及各项工程点等均应实测。 测量精度与要求按GB/T1834执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按GB/T18314执行。
填图前应测制地质面图或地质、物探、化探综合部面图,充分观察、研究与矿化有关的各种地质 现象,统一岩石命名,确定填图单位、内容、要求与方法。 矿区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时,覆盖区内矿体的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浅钻或其他有效的 工程进行揭露。应充分利用物探、化探、遥感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提高成图质量。当比例 尺大于等于1:2000时,所有地质观察点均须采用全仪器法测定准确位置;当比例尺小于1:2000时,除工 程点、特殊地质点或矿体标志外,其它地质点可用手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进行米级定位测量。 地质填图的精度、质量要求,按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范执行。
根据各阶段勘查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选用有 效的地面及井中物探、化探方法,以期获得与矿体、各种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等有关的信息,指导进一步 勘查工作。 对探矿工程应进行放射性检查。 对埋深较大的矿床应进行地温测量。 各种比例尺的地球物理测量、地球化学测量,其质量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各项测试数据应准确, 可靠。
6.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和环境地质调查,均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和相应勘 查阶段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要求。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工程地质工作及其质量 按GB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执行,以保证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6.5.1槽探、并探及浅钻
主要用于系统揭露地表矿体、构造、重要地质界线和物探、化探异常。对控制矿体的槽、并探及浅 钻,应尽量做到垂直矿体的走向布置,并揭穿至矿体顶、底板。
6. 5. 2 老酮调查
重点调查老、老矿坑分布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对其进行清理、编录、采样、测定其空间 位置。
坑探是岩金矿勘查的最有效手段,主要用于复杂矿床,或用于第1、Ⅱ勘探类型矿床验证钻探。一 股应布设在主矿体及首采区段,在条件适宜时,可以代替部分钻孔进行深部探矿。沿脉坑道应尽量在脉 内掘进,当矿体厚度大于2m以上,或因矿体产状变化,沿脉坑道未穿透矿体顶、底板时,要用穿脉加以 控制。其工程质量按DZ0141执行,
钻探是控制矿体,验证物探、化探异常,探获矿产资源储量的最主要手段。矿体和矿体边界线上 5m内的岩、矿心采取率应≥80%;岩、矿心直径一般应大于57mm。每隔一定深度和矿体顶、底 应测顶角、方位角和丈量孔深。其他工程质量按DZ/T0227执行。
6.6岩矿鉴定取样、制样与鉴定
DZ/T02052020
应按矿体、矿石类型和品级、近矿围岩的岩石类型,采取代表性岩矿鉴定样品,对岩石、矿石 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岩石或矿石类型进行鉴定。样品的数量应满足研究需要。岩石薄片、矿石 制样与鉴定按DZ/T0275执行。
6.7化学分析样品的采样、加工和测试
6.7.1.1基本分析样品:在客项探矿工程中要分别按矿体(分矿右类型)、矿化带及夹石连续取样; 矿体顶底或两侧围岩应至少各有1个基本分析样品控制。单样长度应以其代表的真厚度确定,原则上 应与矿体最低可采厚度或最小夹石剔除厚度相匹配。采样方法与样品规格应充分考虑金的赋存状态、 颗粒大小及均匀程度,以保证其代表性为原则。 槽、井、坑探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取样。样槽断面规格一般为10cm~5cmX5cm~3cm的矩形,也 可根据采样器具选择三角形,但断面面积不小于15cm2。矿化不均匀的,全矿床坑道均要两壁取样,合 并计算平均厚度、平均品位,严禁选择性采用局部两壁采样的方法。穿脉坑道一般在一壁腰线连续取样; 沿脉坑道中样品的走向间距,应视矿化变化的情况而定,一般为4m~6m,变化不大时可放稀至8m~ 10m 薄脉型(真厚度小于30cm)金矿宜采用剥层法取样。样品规格:长(矿体真厚度方向)×宽(矿体 倾斜方向)×深(矿体走向方向)一般为真厚度×0.5m~1m×5cm。 要严格保证采样质量,采样前要平整采样点的岩、矿石表面,挂好围布,选择光滑易清扫的垫布, 避免样品溅飞或样槽外物质混入。样品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相差不得超过10%。 钻探岩、矿心宜采用1/2切(锯)心法取样。应采用切(锯)器具沿岩、矿心长轴方向切(锯)取, 若岩、矿心直径小(≤30mm),则应全心采样。对不同回次岩矿心,孔径、采取率相差太大时,要分 别采样。 6.7.1.2光谱全分析样品:从矿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矿石类型(包括围岩、蚀变带)采取,可单独采 样,也可利用基本分析副样。其结果可作为确定化学全分析、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项目的依据。 6.7.1.3化学全分析样品:在光谱全分析基础上,按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每种矿石类型一般取1~2个。其结果可作为确定基本分析、组合分析项目的依据。 6.7.1.4组合分析样品:组合分析样品应按矿体或块段,分矿石类型(或品级),从一个或几个相邻 探矿工程中,依样品代表的真厚度的比例、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提取相应重量的样品组合成一个样品, 母个组合样的重量一般不少于200g。分析项目根据光谱全分析和化学全分析及岩矿鉴定结果确定。组 合分析目的主要是查明矿石中伴生有用组分与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及分布,分析结果可作为伴生矿产 的资源储量估算依据。 6.7.1.5物相分析样品:为研究金矿体的自然分带及确定矿石的自然类型,选择一定数量的探矿工 程,从地表氧化矿至深部原生矿按一定的间距分别采样,或从相近位置上的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分
5.7.1.5物相分析样品:为研究金矿体的自然分带及确定矿石的自然类型,选择一定数量的探矿工 程,从地表氧化矿至深部原生矿按一定的间距分别采样,或从相近位置上的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分 析项目重点为标志矿物的原生态与氧化态含量。采样与分析必须迅速及时,以免样品氧化影响质量。
3.7.2.1金矿样品加工,应根据金在样品中的赋存状态及其粒度分布情况,制定不同流程,并兼顾不 同的分析取样量。流程中的关键是确定第一次缩分时的试样粒度,必要时,应通过试验确定。 6.7.2.2矿石中金的粒级属于微粒、细粒时,样品加工可采用一般岩矿样品加工流程,按切乔特公式 缩分。
DZ/T 02052020
Q=kd 式中: Q一一样品最低可靠质量,单位为千克(kg); d一一样品缩分后最大颗粒直径,单位为毫米(mm); k一一根据岩矿样品特性确定的缩分系数。微、细粒金矿石K值一般取0.8。 .7.2.3矿石中含有粗粒金、巨粒金时,应将原矿样直接碎磨至化验需要的粒度(一般为一200 目),整个加工过程不缩分、不过筛, .7.2.4样品加工前必须扫净加工器械,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误差。样品加工损失率不大于5%,
6.7.3样品分析测试
6.7.3.2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结果应分批次做内部检查分析,检查其偶然误差。内检样 由原送样单位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抽取,每批次不得少于30件,编密码送原分 沂实验室进行复测。当基本分析样品总数较少时,应适当提高内检样抽取比例;当基本分析样品总数 较大(大于2000)时,内检样品抽取比例可减少至不低于5%。 6.7.3.3外检样品由原送样单位从内验合格的基本分析正样中按分析样品总数的5%抽取,最低不得 少于30件,编密码送获得计量认证的测试单位测试。当基本分析样品总数较少时,应适当提高外检样 抽取比例;当基本分析样品总数较大(大于2000)时,外检样品抽取比例可减少至不低于3%。 6.7.3.4化学分析质量及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执行。
6.8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要求
样品采集应考虑矿石类型、品位、空间分布的代表性,同时应考虑配矿所需的围岩、夹石等。当矿 石中有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时,应一并考虑采样的代表性,以便通过实验确定合理的回收工艺流程。样 品主要组分含量应低于所代表的矿石类型的平均品位。能分采、分选的,应分矿石类型采集;能混来、 混选的,则应按不同类型矿石比例采集。 加工选(治)技术性能试验的各环节都必须符合相应规范、规程的要求
6.9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样品的采集与测
6. 9. 1一般样品
勘查工作中,必须采集、测试矿石和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采样与测试项目一般包 的体重、湿度、块度、孔隙度、松散系数、硬度、安息角,以及抗压、抗剪、抗拉强度,弹性 聚力、泊松比等。采样方法、数量、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应按矿石类型分别采取,样品分布及数量应具有代表性。致密块状矿石一般采集小体重样,每种石 石类型不得少于30块;松散和多孔隙(裂隙)矿石应采集不少于3个大体重样(体积一般不小于0.125m), 用于校正小体重值。直接用大体重值参与储量估算时,每种矿石类型的大体重测试样品不少于5个。 小体重样品应在野外蜡封。 测定矿石体重的同时,须测定湿度、孔隙度(氧化矿石)和影响体重值的主要元素的含量
6.10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
6.10.1原始编录及综合整理
DZ/T 02052020
原始编录必须在现场及时完成,客观、准确、全面记录第一手地质资料。各项原始编录资料应及时 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综合整理。各个工作项目结束后及时提交原始和综合资料,要做到图件清晰、文字 简练、文图相符。工作质量按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和DZ/T0079《固体矿产 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执行。
报告编写执行DZ/T0033
报告编写执行DZ/T0033。
6.11勘查信息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
录入的数据要保证精度、单位明确;录入的描述性文字内容中涉及的符号、代码要符合“地质矿产 名词、术语及代码”规定和其他相关规定。
6. 11. 2数据库
建立的勘查数据库,应具有符合国家测绘标准的三维坐标属性和三维空间库结构,并采用开放性类 据库接口。
在地质勘查数据库支持下,使用计算 算机软件生成的图件,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图式,并保证图件 内容齐全、准确。同类图件的比例尺应保待一致。
7.1.1在普查、详查和勘探各阶段,均应进行可行性评价工作,并与勘查工作同步进行,动态深化, 以使矿产勘查工作与下一步勘查或矿山建设紧密衔接,减少矿产勘查、矿山开发的投资风险,提高矿 产勘查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 7.1.2可行性评价根据研究深度由浅到深划分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概略 研究可由勘查单位完成;预可行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应由具有相应能力的单位完成。 7.1.3可行性评价应视研究深度的需要,综合考虑地质、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 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分析研究矿山建设的可能性(投资机会)、可行性,并作出是否宜 由较低勘查阶段转入较高勘查阶段、矿山开发是否可行的结论。
7.2.1通过了解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治、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 策等因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简略研究,作出矿床开发是否可能、是否转入下一勘 查阶段工作的结论 概略研究可以在各勘查工作程度的基础上进行
DZ/T 02052020
7.3.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治、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 因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初步研究。作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基本评价,为矿山建 设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7.3.2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
7.4.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治、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 因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详细研究。作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详细评价,为矿山建 设投资决策、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编制矿山建设初步设计等提供依据。 7.4.2可行性研究一股应在勘探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
8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类型
安矿床的勘查控制及研究程度,结合可行性评价的深度和结论,确定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具体 17766执行。
9.1.1工业指标的确定
工业指标是评价矿床、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标准和依据。具体矿床的工业指标应单独编制。 原则上,普查阶段的工业指标可参照本规范的附录D中的一般指标确定,详查、勘探阶段所采用的工业 指标则应通过论证确定。 对有共、伴生矿产的矿床,可制定综合工业指标
9. 1. 2 工业指标的主要内容
边界品位(g/t); 最低工业品位(g/t); 最小可采厚度(m); 米·克/吨(m·g/t)值; 最小夹石剔除厚度(m); 最小无矿段剔除长度(m); 最小可采厚度与最小夹石剔除厚度均按真厚度计
边界品位(g/t) 最低工业品位(g/t); 最小可采厚度(m); 米·克/吨(m·g/t)值; 最小夹石剔除厚度(m); 最小无矿段剔除长度(m); 最小可采厚度与最小夹石剔除厚度均按真厚度计。
混凝土结构9.2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一般原则
9.2. 1 估算方法
循码床地质特征、码体形念、产恢、 古算方法有几何方法(如断面法、地质块段法、最近地区法等)、地质统计学方法、距离幂次反比法、 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方法(简称SD法)等。 提倡和鼓励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和三维地质模型,估算资源量。
DZ/T 02052020
9.2.2.1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各种类型勘查工程质量、各类样品的采集、加工及测试分析质量,必须 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的要求。 9.2.2.2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按矿体、资源储量类型、矿石类型(可分采分选)分别估算客 矿体及全矿区的矿石量、金属量。 9.2.2.3对共生矿产的估算与主矿产要求相同;对伴生矿产,按块段或矿体的矿石量与伴生组分的平 均品位估算伴生矿产的金属量。
9.3. 1 块段划分
9.3.1.1采用几何法(断面法、地质块段法、最近地区法等)估算资源储量时,应根据构造特征、控 制程度、矿石类型、矿体厚度和品位变化特征,以及矿山开采设计需要,合理划分块段。 9.3.1.2块段划分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工程的“权重”。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储量时,原则上以相邻 最近的4个工程控制的范围划分为一个块段,每个工程一般最多使用4次。 9.3.1.3原则上,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块段边界以工程连接线划分,推断资源量块段边界可由工 程连线圈定,亦可外推确定。
钢管标准9.3.2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矿产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