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15-2021 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 37/T 43152021
表21:1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主要工作内容(续)
6调查方法、内容与技术要求
DB37/T4315202
6.1.1选用合理的遥感数据,分辨率大于工作精度的遥感图像,运用几何校正、影像镶嵌、多尺度分 割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电力标准,提取和突出有效信息。重点区段遥感解译或重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可选用大 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
6.1.2遥感解译作为辅助手段主要内容如下
海岸类型、海岸带的侵蚀与淤积、海岸带的变迁,海岸带植被类型、结构及分布和土地利用 情况,潮简带和微地貌类型等; b) 大面积的滩涂、湿地、沼泽地、盐渍土、古河道等的范围及其动态变化; C 需要专门调查研究的地质问题和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灾害,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泉点、泉群、泉域、地下水溢出带等; d)其它需要特别调查研究的内容。 6.1.3遥感解译应提交工作报告和解译图件,以及必要的典型样片等解译成果
6. 2. 1野外测绘总体要求
6.2.1.1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垂直于地质和地貌界线布置,路线间距视地质条件的 夏杂程度按(1km×1km)~(3km×3km)合理布置,对典型或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质界线、断层带 软弱夹层、岩溶发育带、外动力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等应沿走向追索,有相应的观测点控制,并做好 详细记录,必要时应绘制地质剖面和采集样品。 6.2.1.2观测点的密度应按表3规定执行,点位可视实地条件略作调整,每个观测点均应同时进行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并填写相应的各类调查表(详见附录D)。 6.2.1.3调查点进行野外统一编号,按点填写各类调查表以及野外记录簿,做到图、表和文字记录统 6.2.1.4对野外测绘取得的资料应及时整理和汇总,编制野外调查路线小结,及时完善和总结前期调 查信息,形成系统的认识和规律,指导或调整下一步调查工作的实施。
6.2.2水文地质测绘具体要求
6.2.2.1水文地质观测点应根据地下水露头、地表水分布等情况,布置在具有代表性及对水文地质单 元界线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如果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可通过追索适当加密多个观测点。 6.2.2.2查明机民井深度、开采目的层岩性、厚度、埋深、水质,机民井成井结构、抽水设备、开采 量、出水量等,调查周围是否有地表水分布,并结合地貌条件初步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自流井还应 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6.2.2.3进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必要时同时进行水化学监测,根据区域情况决定是否作为区域地下 水水位、水化学动态监测点。 6.2.2.4地下水天然露头应查明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测定流量、水质、水温,了解其动 态变化和利用情况。对于岩溶大泉,应针对其泉域范围进行详细调查,必要时可结合下一步工作进行补 充勘探。 6.2.2.5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应查明其水位及水质动态、进出水量、库容、淹没范围、功能和开发 利用现状,结合小范围高程测量,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河流应调查其上游水库修建情况、
DB 37/T 43152021
放水量、沿途水量的变化及其断流情况,流量及水质动态、含沙量等,对作为地下水重要补给源的河流 立测量不同断面流量,并结合高程测量查明河流与两岸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6.2.2.6地下水源地应调查开采井数量、分布、开采量、水位和水质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开采目的层 的岩性、厚度、埋深,了解水源地供水量的保证程度及开采规划(如开采深度和范围的增加、开采量的 增大等)。
6.2.3工程地质测绘具体要求
6.2.3.1土体工程地质调查运用地貌学和岩相分析法,对已有地质单元界线进行实地验证,分析岩性 岩相的过渡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层单元依据成因类型划分至组,土体岩性划分砂类土和黏性土, 各类土体岩性野外鉴定方法见表4、表5。测绘中应特别注意土体岩性剖面(自然或人工露头)的追索 周查,详细观察土体岩相特征及岩相间相互过渡关系,裂隙、孔隙、空洞和层理发育情况和含有物(贝 壳、砾石等),分析其沉积环境,尤其注意淤泥、淤泥类土、盐渍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液化性砂 土等特殊类土的岩性、厚度及分布,现场绘制面图
表4砂类士的野外鉴别方法
表5黏性土的野外鉴别方法
岩体工程地质研究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突出调查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包括结构面的 ,易溶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成岩程度及其坚实性,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等,应注意软弱结构面 包括软弱岩层的分布和连续性。 外动力地质现象调查主要包括岩石风化、岩溶、风暴潮等,具体内容如下:
DB37/T4315202
a)岩石风化应查明易风化岩层的岩性、层位及空间分布,并通过自然和人工露头调查风化壳厚 度、形态、性质(均一风化、囊状风化和夹层风化)和风化程度,分析岩石风化与岩性、地 形、地质构造等的关系,初步掌握岩石的风化特点和规律; 6) 岩溶应查明各种岩溶形态的特征、规模及分布规律,分析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地貌等的关系,有条件的典型或代表性地段应统计其密度,评价岩溶发育程度,了解与岩溶 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 C 宜结合遥感解译和地面植被特点调查沿海地区风暴潮等海洋动力条件、最大影响范围以及对 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的破坏程度等。 6.2.3.4构造与地震调查应着重调查活动性断裂,注意断裂两侧地貌单元、微地貌特征,了解新构造 活动迹象,结合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特征,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对不同类型基础 建筑物的破坏、砂土液化等现象。
6.2.4环境地质调查具体要求
6. 2.4.1 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
6.2.4.2地质灾害调香:
a)已开展过1:50000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区域,对前期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验证, 查明发育特征、稳定状态与发展趋势; b)未开展过1:50000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的区域,应依据DD2019一08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6.2.4.3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调查区域地下水超采漏斗的范围和发展趋势,漏斗中心水位、形态和面积、形成原因、下降 幅度和速率,分析开采井密度、开采量与降落漏斗发展的关系,了解地下水开采规划、开采 量的变化趋势; b 查明地下水疏干含水层层位、岩性、厚度、范围、造成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 C 调查盐渍化土壤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现状,农作物与植被类型,采取土样进行易溶盐分析测 试,查明土壤盐渍化性质与程度,分析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土壤盐 渍化的危害、发展趋势、防治措施与效果; d)掌握海(咸)水入侵范围、界线,利用机民井调查,查明咸水、淡水层的含水介质、岩性结 构特征,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了解海(咸)水入侵对当地生产生活、地下水资源和生态 环境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
DB 37/T 43152021
e)通过地下水动态监测,掌握潮汐、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分析控制海(咸)水入 侵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入侵速率和发展趋势,第四系较厚的滨海平原区应调查不同深度地下 水咸淡水界面,掌握海(威)水入侵锋面特征以及不同深度咸淡水界面动态变化、趋势和影 响因素; 调查地方病的种类、分布范围、主要病症、严重程度、发病历史、防治措施及效果,分析地 方病的地质环境背景; 调查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发育现状、防治措施及效果,实地验证遥感解译成果
.3.1地球物理勘探应与野外调查等方法结合使用,作为综合调查的辅助手段可用于解决以下问题: a 用于岩溶塌陷及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的专项勘测,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b 与地面测绘工作结合,了解不同含水层的厚度、理藏深度、断裂构造的位置及其对富水性的 控制,确定水文地质钻探的位置,提高钻探工作针对性; 用于了解基岩埋藏深度和基岩面起伏形态,咸淡水界面、咸水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岩溶的 发育程度和深度,古河道及冲洪积扇的分布、结构和底板形态,合理减少钻探工作量的投入, 节约工作成本; d)与水文地质钻探结合进行物综合测井,指导成井, 3.2根据工作需要选用正确、有效的物探方法,常用的物探方法见表6。
表6常用物探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5.3.3物探工作应在钻探工程之前进行,对于物探前期工作不明地区应选择工作程度较高或有钻孔控 制的剖面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确定经济有效的探测方法。 6.3.4物探测线(网)的布置须根据工作任务、调查精度、实地条件等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测线长度 间距以能控制被探测对象为原则,并尽量通过已有钻孔或地质勘探线, 6.3.5专门地球物理勘探应提交专项报告和相应图件,其它可提供解译成果和文字总结。
6.4水文地质钻探与试验
6.4.1水文地质钻探
6.4.1.1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如下
DB37/T4315202
a)满足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勘探孔和机民井资料 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补充布置勘探孔,重点布置在资料控制薄弱地区,对已有符合质量要求 和勘探孔控制地段原则上不再布置或布置少数验证性钻孔; 水文地质钻探应在地面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布置,地面测绘与物探工作未结束之前,原 则上不得进行全面钻探施工,施工顺序上应遵循由疏而密的原则,施工中发现重大问题时要 及时变更或调整设计; C 每个钻孔必须目的明确,一孔多用,主要含水层埋藏较浅、第四系厚度较小的山前冲洪积平 原、浅层淡水透镜体等地段可与工程地质钻孔结合,节约勘探成本; d 可溶岩、碎屑岩、岩浆岩或变质岩等地区应考虑断裂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勘探孔尽 量布置在断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或岩溶、孔洞发育地段,必要时应通过物探来确定井位; 所布置勘探孔应与已有勘探孔和有较详细资料的机民井充分结合,对整个工作区或沿水文地 质条件变化明显方向形成勘探线(网),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精度,如平原地区、天型盆地地 区尽量垂直地下水流向形成勘探线(网),滨海地区垂直海岸线及其主要河流流向形成勘探 线(网)。 4.1.2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参照DZ/T0148执行,洗井后进行单孔抽水试验。 4.1.3勘探钻孔竣工后应及时提交钻探记录表格、测井曲线、样品测试结果等原始资料,并绘制钻 综合图表、单井完井报告,
6.4. 2 抽水试验
6.4.2.1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原则如下
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应满足对主要含水层(组)的控制和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需要; b 选择地层资料较清楚的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机民井进行抽水试验,宜选用完整井型,以单 孔抽水试验为主,有条件时可利用机民井或天然水点作观测孔; c)工作区有多个含水层时,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分层抽水试验。 5.4.2.2单孔抽水试验主要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 进行三次降深,试验要求参照GB50027执行
6.5工程地质钻探与试验
5.1工程地质钻探勘探孔的布设原则如下: a)平原区勘探孔一般采用网状布设,勘探线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方向布设,同时考虑 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划; b 丘陵山区勘探重点为山间盆地、山间河谷等地形平缓的较大面积土层覆盖区,一般垂直地貌 界线或沿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布设勘探线,对典型外动力地质现象和断裂构造带地段宜适量 控制。 5.2平原区勘探孔深度为30m,土体和风化带厚度小于20m时应钻至新鲜完整基岩3m~5m;构造 碎带、岩溶地段勘探孔应穿过破碎带和岩溶发育段至新鲜基岩;深部控制性勘探孔应根据需要适量布 ,数量不宜超过总数的5%10%,孔深50m~100m为宜。
5.4野外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剪切波速测试等,可根据工
DB37/T4315202
要选择使用。剪切波速测试取得20m内岩土层的S波和P波值,用于评价地基土的抗震效应,确定场 地土类型,试验间距为1m。
地土类型,试验间距为1m。 6.5.5土工试验要求在钻孔中分层采取,尽量取原状土样,取样间隔为3m,层厚大于5m且岩性变 化不大时加大取样间隔,对主要土层和有特殊意义的夹层,每层应采一组试样。原则上每层土区域上试 验数据不少于3~5组,平原区应适当增加为6~10组。测试内容如下: a) 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应取得土粒密度、天然密度、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度、压缩系数、变形模量、 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等指标; b) 黏性土增测塑性指标(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和含水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 敏度; c) 砂土增测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干密度、颗粒不均匀系数、相对密度等指标; d 黄土增测相对湿陷系数、相对湿陷量和湿陷起始压力; e 胀缩土增测胀缩性指标和判别性指标,膨润土应增测蒙脱石、伊利石、珍珠岩含量。 6.5.6 岩样测试要求钻探中获取岩柱,每一个主要岩组岩样品3~5个,测试内容如下: a) 物理力学试验项目主要有:相对密度、容重、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软化系数、抗剪强度 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等; 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可根据需要作化学分析,测定Ca0、MgO、Si02等含量; c) 软质岩石应测化学成分和胀缩指标。 6.5.7工程环境水质测试可结合区域水化学监测,水样测试内容为简分析+侵蚀性C02,盐渍土进行全 盐量测试。
6. 7 坐标与高程测量
6.7.1各类野外测绘地质调查点、取样点,各类施工中的物探点、工程地质钻探点、
7.1各类野外测绘地质调查点、取样点,各类施工中的物探点、工程地质钻探点、水文地质钻
DB 37/T 43152021
各类野外试验点、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等应进行坐标测量。水位监测点测点高程、工程地质钻探孔孔口标 高、水文地质钻探孔孔口标高、特殊地质剖面和地质现象应进行高程测量。 6.7.2测量仪器宜选取高精度广泛使用中的仪器 6.7.3高程测量宜采用2000坐标系,小范围高程测量如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可采用相对高 程。
7.1.1应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污染评价、包气带防污性能评价和工程地质 分区评价,其它评价内容可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7.1.2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全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和资源量计算、工作中新发现的富水地段资源量计 算、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评价等。 7.1.3地下水质量评价原则上只进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以单项组份评价为主,评价结果应直观反映 地下水质量现状。 7.1.4包气带防污性能评价可采用“DRASTIC”等方法。 7.1.5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应基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并突 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7.2.1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7.2.1.1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水均衡理论为指导,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 7.2.1.2地下水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避免重复计算与漏算。 7.2.1.3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 并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做出评价。 7.2.1.4地下水资源评价应按地下水盆地或地下水系统进行。并对拟建水源地或富水地段的可开采资 源以及县(市)区的开采资源进行分配。 7.2.1.5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宜对深层地下水资源 潜力做出评价;在缺水地区应按照生活饮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标准对淡水、微咸水和 成水做出分质评价。 7.2.1.6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贯穿于勘查过程的始终,宜在已有水文地质普查或 水文地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勘查资料的累积,不断修改或深化历次的计算结果和评价结论。 7.2.1.7可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选择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地下水水量计算与评价。 应根据勘查任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计算与评价。逐 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信息系统,
2.2.1地下水补给资源确定注意的问题: a) 利用各单项补给资源之和计算总补给资源时,应对各单项补给资源进行具体分析,以避免在 数量上有重复的项目相加; b) 地下水补给资源计算时,应结合地下水动态、多年气象、水文资料综合分析,计算地下水多 年平均补给资源及特征年份(丰、平、枯)地下水补给资源。
7.2.2.1地下水补给资源确定注意的问题:
.2.2.2资源计算评价
DB37/T4315202
a)天然补给资源计算: 1)补给边界地下水径流流入量使用断面法按线性渗透定律分段计算; 2)大气降水入渗资源一般选用降水入渗系数法计算。在潜水分布区,地下水径流条件差并 以垂直入渗补给为主时,降水入渗系数可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料计算;在径流条件较好时, 降水入渗系数可用均衡或有限差分法计算; 3 地表水入渗补给资源的河渠入渗补给资源可根据河渠的上、下游断面的资源差或有关河 渠渗漏公式计算,其它地表水入渗资源可选用均衡法计算; 4)含水层越流补给资源,根据开采含水层水位同上、下相邻的含水层水位差,按线性渗透 定律公式计算; 5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可按以上各项补给资源之和计算,也可以用地下水排泄资源与储存 资源的变化资源之代数和计算; 6)当地下水排泄资源是河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时,地下水补给资源可采用基流水文分割 法计算,计算时应考虑时间的迟后效应。 人工补给资源计算: 1)灌溉水入渗补给资源一般应选用灌溉回归系数法计算,也可根据灌溉资源减去排放资源、 蒸发资源及其它消耗资源计算; 2)其它人工补给资源可根据补给方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开采条件下补给资源的计算:计算开采条件下补给资源时,地下水流入资源应采用稳定降落 漏斗的水力坡度,越流资源、地表水和降水的入渗资源及人工补给资源应根据开采含水层的 设计水位降深计算。 地下水储存资源的确定:地下水储存资源应分别计算容积储存资源和弹性储存资源。容积储 存资源的计算深度应达到重点勘探研究深度;弹性储存资源计算深度应与承压含水层顶板深 度一致;储存资源计算范围应包括主要可开采含水层的分布范围。 开采资源的确定: 1)开采资源的确定是个协调开采活动与地下水水质、水量时空格局的运筹过程,应主要从 水质、水量保证程度和环境效应的角度,对地下水系统最大可能而且充许的取水资源做 出估计: 2)开采资源应根据经济技术水平,结合取水构筑物类型和开采方案规划,在环境效应评价 3)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宜采用水量均衡法、水文分析法、解析法等计算允许开采资源; 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采用数值法,把规划的需水量作为开采资源,再结合不同开采 方案预测水位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发展趋势论证开采资源的保证程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水源地、富水地段可采资源量计算评价: 1) 根据历年降水量、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动态、开采量长期监测资料,以及是否引发地下水 环境问题,计算评价地下水环境问题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 潜力。地下水环境问题约束可以转化为地下水最大允许水位埋深和最大允许水位降深约 东; 2)岩溶水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下降不能导致海水、咸水、污染水等劣质水入侵,同时, 还要满足下列条件:①对于泉排型岩溶水含水层系统一一天然条件下泉水是岩溶地下水 的主要排泄方式,最大充许水位降深的确定原则要满足以下条件:地下水动水位标高不 低于泉水出流标高;要保证泉水维持一定的景观流量,以实现其观赏功能,且能够维持 下游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如维持一定的河水基流量等;②对于潜排型岩溶含水层系统
DB 37/T 43152021
一天然条件下侧向径流为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最大允许水位降深的确定原则要 满足以下条件:地下水动水位不在第四系覆盖层底板上下波动,确保不会发生岩溶塌陷; 地下水位降低不会对下游水源地的正常开采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表 水的捕获量(地下水对地表水排泄量的减少量,或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增加量)不能太 大而导致地表水流量的大量减少、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环境; 3 孔隙水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下降不能导致海水、咸水、污染水等劣质水入侵;同时, 还要满足下列条件:①在地下水理藏浅的地区,以地下水生态水位理深作为浅层地下水 可开采资源评价的主要约束条件;防治土壤盐渍化区,地下水生态水位理深约束为大于 或等于2m3m;防治土地沼泽区,地下水生态水位理深约束为大于或等于2m~3m;防 治土地沙化草甸分布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束为小于或等于3m~4m;防治土地沙 化乔、灌木分布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约束条件为小于或等于8m;②在地下水原本埋 藏较深或近年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地区,地下水位约束条件为水位不再继续下降,建 立新的水位动态平衡; 4) 对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大型水源地或潜力较大的富水地段应采用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计 算可开采资源量; 5)一般地区可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选用如下方法计算可开采资源量:①含 水层开采条件比较好、开采程度比较高的平原地区,用补给资源减去不可夺取的消耗量 作为开采资源量;②富水地段,以往已经完成的选定开采方案条件下,通过模型计算可 开采资源量;③开采和动态监测历史较长的地区,采用地下水水位变幅稳定时段的开采 量作为开采资源量;④群井抽水试验或较长时间的单井开采抽水试验所取得的可开采资 源量。 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确定: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尚难利用的深循环水资源已 经成为允许可开采资源,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一般较差,不具有持续开发利 用意义。需要开发利用深循环水的地区,应在基本查明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单位出 水量等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可能出现的环境效应,确定限定水头下降值条件下 的充许开采资源。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应包括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采水工程措施及其 效益评估以及有关的政策性建议等; 2) 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宜围绕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及补给、径流、排泄的特 征及其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来展开,既要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宏观整体分析,又要结合 系统内各典型地段的特征,圈定有开采价值的前景地段或含水层系统; 3) 应结合调查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因地制宜,分区段建立或提出示范性的采水
7.2.2.3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要求
DB 37/T 43152021
c)给水度、降水入渗系数α、灌溉回归系数β、渠道渗漏系数α等均衡计算参数,可利用野 外试验或室内实验资料求得。 d)当具有较长系列的地下水动态资料时,应用动态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
7.3.1评价内容包括地下水质量评价、 工用求求质评价、灌用求求质评 7.3.2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幅内现状年地下水化学监测资料为主,应依据GB/T14848对地下水质量进行 综合质量评价,并进行单项组分评价。 7.3.3工业用水水质应依据GB/T1576进行评价, 7.3.4农田灌溉水质评价应依据GB5084进行地下水农田灌溉水质综合评价,
7.4包气带防污性能评价(DRASTIC)
7.4.1包气带防污性能考虑以下7个指标:地下水位理深(D)、净补给量(R)、含水介质(A)、土壤带介 质(S)、地形(T)、包气带介质(I)以及水力传导系数(C)(表7)。模型中每个指标都分成几个区段(对 于连续变量)或儿种主要介质类型(对于文学描述性指标)。每个区段根据其在指标内的相对重要性, 斌予一个评分值。各指标的评分范围为1~10(表8)。按照对防污性能影响大小给予权重值,其中对 地下水污染最有影响的指标权重为5,影响最小的指标权重为1;权重值是不变的常数,其中S、T、I、 C4个因子的两类权重值有所差别。最后,防污性能指数(D)为以上7个指标的加权总和。D可以用以 下公式表示:
式中: D一一防污性能指数,量纲为1; W一一因子j的权重,量纲为1; R一一因子评分,量纲为1。
D,=Z(W,×R,
表7DRASTIC模型各指标权重
DB 37/T 43152021
表8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分级
D值越低,防污性能越好,反之越差。目前并没有严格划分防污性能好坏的D值范围, 相对的概念,范围在23~230之间。
7.4.2一级分区评价
根据D值计算结果,将区域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划分为3个等级:防污性能强、防污性能中 污性能弱(表9)
表9DRASTIC模型各指标评分体系
7.4.3二级分区评价
DB37/T4315202
5.1地下水污染评价应以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为依据, 结合评价区的污染源分布、土地利用分 文地质条件进行。 5.2评价指标要求与相应调查检测指标一致
a 地下水污染评价对无机污染组份来说,评价标准应采用对照值;微量有机污染组分采用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为评价基准,指标不足部分参照国际公认饮用水卫生标准; b) 对照值确定原则上依据最早的分析资料。在资料比较多、研究程度较高地区建立的地下水质 量对照值系列可作为毗邻地区对照值系列参考使用;对缺乏地下水质量资料的地区,可根据 该区中无明显污染源部位的补充调查资料统计确定。 .5.4评价方法参照DZ/T0288执行,建议同时采用单项指标的污染指数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式中: I一一某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C一一某项污染物的实测含量; C一一某项污染物的背景值(对照值)或标准检测方法的方法检出限 对于某项污染物的背景值(对照值)为含量区间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C一一背景值或对照值区间的中值; 一背景值或对照值区间的最大值: 对单一样品各类指标进行单因子评价,用单指标等值线表达。
7.6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DB 37/T 43152021
a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依据地震列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4个等级。与地 震烈度大致对应关系为:≤VI度区稳定;VI度区较稳定;VI度区较不稳定;≥X度区为不稳 定。 地面稳定性根据黄土湿陷性、采空塌陷、砂土液化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外动力地质现象 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4个等级。 1)黄土湿陷根据标准划分为四级,其取值可参考工程地质稳定性指标取值表,采用室内压 缩试验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8S、湿陷起始压力Psh,按下式计算湿陷量,确定湿陷等级
式中: 4s一一湿陷量(mm); Ssi一一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一一第i层土的厚度(mm); β一一修正系数,自地面下1.5m起,0m~5m深度内取β=1.5,5m10m深度内取β=1.0。 湿陷等级划分:无湿陷性;轻微湿陷,△s≤300;中等湿陷,300<△s≤700;严重湿陷,△s> 700。 2) 砂土液化分级评价可根据标准划分为四级,其取值可参考工程地质稳定性指标取值表, 判定依据标准贯入试验值,逐点判定液化土层的液化势,按孔计算液化指数,划分液化 等级为不液化、轻微液化、中等液化、严重液化。液化指数的计算公式:
V; dw IF N
式中: I 液化指数; 1 一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 N、Ner一一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的数值; d; 一i点所代表的主层厚度(m),可采用与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 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限不高于地下水位,下限不深于液化深度; W 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 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0;5m~20m时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3 风暴潮由于堤防工程的修筑影响力逐渐减小,取值标准为潮间带内为较不稳定,潮间带 外仍处于风暴潮范围内为基本稳定,风暴潮范围外为稳定。 4)采空塌陷则划分为两级,即处于采空塌陷范围内则为不稳定,其余为稳定。 C 地基稳定性根据岩土体承载力、干容重(t/m)、场地卓越周期、纵波速度等指标,确定区 域地基分类与稳定性评价,将地基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四个等 级,评价标准见表12。
DB37/T4315202
表12地基稳定性评价标准
8.1.1野外验收的依据为项目任务书、项目设计书、有关技术要求。 8.1.2野外验收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a) 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b 原始资料齐全、准确,并已经进行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进行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项目野外工作总结; d 项目承担单位已组织进行了内部野外验收,并形成野外验收意见。 8.1.3 野外验收应提供的资料如下: a. 野外原始图件、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野外各类原 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各类典型实物标 本,过渡性综合解释成果资料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成果,其它相关资料; b 质量检查记录(项目组自检、阶段性检查记录与小结): 野外工作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地质成果总结,质量总结,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d 承担单位内部野外验收意见。 8.1.4 野外验收由项自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签署验收意见书后方可转入报告编写工作
8.1.1野外验收的依据为项目任务书、项目设计书、有关技术要求。
8.2.1报告编制内容见附录C。 8.2.2综合利用、充分体现调查所取得的成果资料。报告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证充分,结论 明确,附图附件齐全,多采用插图、插表说明,尽可能减少文字阐述。 8.2.3报告评审依据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及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 8.2.4报告评审通过后,应根据评审意见认真修改,修改后的最终报告报送审批单位审查认定。
8.2.1报告编制内容见附录C。
8.3.1资料归档内容主要如下
资料归档内容主要如下: 成果类包括终审成果报告、专题报告、附图、附表及评审意见书; 遥感解译类包括遥感解译报告、解译图、遥感数据、航卫片、解译卡片等; 野外调查类包括野外手图、实测剖面图、各种野外调查点的记录薄及记录卡片、照片、底片 摄像、调查小结:
DB 37/T 43152021
d) 地球物理勘探类包括各类物探报告、附图、附件,野外记录薄、照片、仪器记录图纸及电子 数据: e) 水文地质勘探及试验类包括各种水文地质勘探、试验原始记录及成果; f 工程地质勘探及试验类包括各种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原始记录及成果; g 样品实验测试类包括岩、土、水化学分析成果及岩、土物理水理性质实验成果,各种采样记 录与图件; h) 技术文件类包括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与成果审批意见书,野外质量评审文件等: i)其它应归档的原始资料。 3.2资料归档按照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相关要求执行。
地球物理勘探类包括各类物探报告、附图、附件,野外记录薄、照片、仪器记录图纸及电子 数据: e 水文地质勘探及试验类包括各种水文地质勘探、试验原始记录及成果; f 工程地质勘探及试验类包括各种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原始记录及成果; g 样品实验测试类包括岩、土、水化学分析成果及岩、土物理水理性质实验成果,各种采样记 录与图件; h) 技术文件类包括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与成果审批意见书,野外质量评审文件等: i)其它应归档的原始资料。 3.2资料归档按照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相关要求执行。
DB37/T4315202
(规范性) 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编图技术指南
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编
A.1.1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成果图件分为主图和附图。主图分别为水 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环境地质图,均按1:100000标准图幅成图;附图根据各图幅的具体内容、图 件的实用性等选定比例尺,作为插图、拼图或主要图件的镶图。 A.1.2作为基础性、公益性成果,图件的编制应遵循“直观易懂”的原则,力求成果的可读性和实用 性,切实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A.2.1地形地理底图
A.2.1.1地形地理底图编制采用最新图件,参照GB12343编制。 A.2.1.2地形地理底图编制内容:
A.2.1.1地形地理底图编制采用最新图件,参照GB12343编制。
a)水系: 1): 地形底图应正确表示海岸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海岸线变化较大区域,需要利用相关遥 感解译资料进行修正; 2 岛屿在图上要保持精确的位置和轮廓形状,面积小于0.5mm的小岛可夸大表示,但要保 持基本形状,群集的小岛,可以在保持分布特征的前提下适当选取; 3) 河系应主次分明,并表示出各种水系类型特征,主次分明,十级以下的河流可选择性保 留,图上双线河最小宽度为0.5mm; 4) 湖泊、水库在图上面积大于1mm的均应表示,在图上河流长10cm,湖泊、水库大于1cm 的均用左斜宋体字注记名称。 b) 居民地:工 1)居民地按行政意义分类,其注记以相应的字体和字大小分级表示; 2)图上居民地的密度每平方分米不超过30个,容量指标可参考表A.1
不锈钢板标准表A.1 容量指标值一览表
3)居民地用 真形表示,为保证图面 居民地周围小于0.3mm的图斑全部舍去; 4)专题报告中提到的居民地名称,图上应尽量选取。 交通: 1)铁路全部保留,用相应的图例线型表示:
DB 37/T 43152021
2)公路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普通公路,一般地区全部选取,公路网稠密的地区以及 城市周边可选择取舍; 3) 图上居民地应有道路相连接,构成网状,道路网不发达的地区,可视连接居民地的需要, 酌量选取低级道路; 4) 双线河上的桥梁要表示标准血压,单线河上的桥梁不表示,道路符号不间断,道路通过渡口应表 示。 地貌: 1)地貌图形应在不影响专业内容清晰易读的条件下,尽可能详细而精确地表示一切大、中 型地貌形态; 2)地貌用等高线和高程点注记配合表示,平原和丘陵地区基本等高距采用20m,计曲线为 100m,加粗表示;山区基本等高距采用40m,计曲线为200m,加粗表示;基本等高线 不能完善显示地貌形状特征时,用半距等高线和辅助等高线表示;一幅图不能出现两种 基本等高距; 3) 高程注记,在平原地区图上每平方分米约10个,丘陵和山区平均注15个,其中包括等 高线高程注记1~3个。 境界: 1)境界包含省级行政区界线、地级行政区界线、县级行政区界线、开发区界线; 2)各级境界应根据最新行政区划资料修编,境界线与内图廓相交处应加界端注记。 3地形图分幅编号按GB/T13989规定执行。 4地形图颜色采用青、品红、黄、黑(CMYK)四色,按规定色值进行分色,印刷时视需要也可 专色印刷或单色印刷。
A.2.1.5地理内容主要图例见图A.1
DB37/T4315—2021居民地(填充颜色9,填充图案8,图案高度4,图案宽度4,图案颜色3712)省界(线型4,线宽0.3,X系数8,Y系数8,颜色3713)市界(线型5,线宽0.2,X系数5,Y系数5,颜色3713)区界(线型3,线宽0.2,X系数5,Y系数5,颜色3713)蒙阴县境界注释(图框内)(注释:高2,宽2,汉字字体1,颜色1)费县铁路(线型14,线宽0.1,X系数6,Y系数6,颜色3714)高速(线型10,线宽0.2,X系数6,Y系数6,颜色114)国道(线型10,线宽0.15,X系数5,Y系数5,颜色139)省道(线型10,线宽0.15,X系数4,Y系数4,颜色124)县道(线型10,线宽0.15,X系数4,Y系数4,颜色3713)乡道(线型1,线宽0.15,X系数10,Y系数10,颜色3713)其他小路(线型1,线宽0.1,X系数10,Y系数10,颜色3713)大张庄村庄(注释:高2.5,宽2.5,汉字字体1,颜色3712)铜井镇乡镇(注释:高3,宽3,汉字字体3,颜色3712)沂南县县区(注释:高4,宽4,汉字字体3,颜色3712)县级市临沂市市(注释:高4.5,宽4.5,汉字字体3,颜色3712)水库、湖泊(填充颜色254)河流(填充颜色254)(线型1,线宽0.1,X系数10,Y系数10,颜色2)云蒙湖河流(注释:高3,宽3,汉字字体1,字形左斜,颜色2)东汶河水库普通水库:高2.5,宽2.5,大水库、湖:高4,宽4,汉字字体1,字形左斜,颜色2)厘石水库(首曲线:线型1,线宽0.1,X系数10,Y系数10,颜色3962)(计曲线:线型1,线宽0.15,X系数10,Y系数10,颜色3962)(间曲线:线型2,线宽0.1,X系数3,Y系数3,颜色3962)等高线陡崖:线型18,线宽0.13,X系数1,Y系数2,辅助线型3,颜色3962)(冲沟:线型18,线宽0.1,X系数2,Y系数3,辅助线型5,颜色3962)(注释:7高1.7,宽1.7,#汉字字体3,颜色3962)+ 171.00高程点及注记(注释:高1.75,宽1.75,汉字字体1,首颜色3712)(子图:子图号169,高0.5,宽0.5,颜色3712)A小脚子(注释:高2.25,宽2,汉字字体1,颜色3712)山峰(子图:子图号63,7高3,宽2,颜色3712)*死火山(子图:子图号562,高3,宽3,颜色1)活火山(子图:子图号562,高3,宽3,颜色6)岸滩、滩涂(填充颜色9,填充图案82,图案高度2.5,图案宽度2.5,图案颜色3712)图A.1地理内容主要图例26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