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133-2019 水电工程探地雷达探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NB/T 10133-2019  水电工程探地雷达探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2.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4-0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NB/T 10133-2019  水电工程探地雷达探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NB/T 101332019

    5目标体应具有一定规模,理藏深度不宜过大。探测目标 体垂直方向上的厚度应大于探测时所用电磁波在周边介质中有效 波长的1/4,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应大于所用电磁波在周边介质中 的第一菲涅尔带直径的1/4:区分两个水平相邻的探测目标体 时,其探测目标体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大于第一菲涅尔带直径。 6宽角法与共中心点法测线范围内,目的层底界面应与测 试表面平行,测试的介质应均匀。 7三维雷达探测的工作面天小应满足探测自标体空间分布 范围的要求

    3.2.1探地雷达探测工作流程宜按图3.2.1进行。 3.2.2 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质构造、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结构特征、施工工艺等技 术资料。 2现场调查内容应包括干扰源和工作条件,并复核已收集 的资料等。 3.2.3开展探地雷达探测工作前宜编制工作方案垫片标准,方案宜包括 下列内容: 比是 1工程概况。 2工作目的、任务及要求, 3工区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检测工作有关的工程结 构设计及施工简况。 4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宜包括方法试验、工作布置、测 量工作和工作量。

    3.2.1探地雷达探测工作流程宜按图3.2.1进行。

    下列内容:!! 正 1工程概况。 2工作目的、任务及要求, 3工区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检测工作有关的工程结 构设计及施工简况。 4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宜包括方法试验、工作布置、测 量工作和工作量。 5 组织机构及人员和仪器设备。 6工作进度计划与工期。 7 质量与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措施

    NB/T10133—20191原始记录应包括现场记录和原始数据。2现场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探测日期,仪器型号、天线频率和仪器状态,测区、测线编号及位置,原始数据文件号,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操作、记录和校核人员。影响数据质量和有利于资料解释的信息应在现场记录中反映。3原始数据的文件名和头文件宜反映工程名称、测区、测线编号等信息。4现场记录不应擦拭、涂改,原始数据文件号应与现场记录一致;原始数据应备份。3.3.2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探测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应少于30%。2原始记录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定为不合格:1原始记录不全2》现场记录有擦拭、涂改现象,文件内容不符或不全或原始数据文件名错误。3)所使用的仪器无校验记录,或校验不合格。提交的成果报告应经校核和审查。3.3.33.3.4提交校核和审查的报告应内容完整、图表齐全,并应包括下列资料:1任务书、探测或检测方案、经检查评价合格的原始记录。2有关地质、设计资料。3中间性解释和推算资料,包括介电常数、各种校正资料及解释资料。4报告、附图、附表。3.3.5报告校核应包括以下内容:1原始记录和检查评价记录。2现场工作方法选择、工作布置、工作量、技术运用。6车七七

    NB/T 101332019

    3 计算公式、解释方法及技术。 4 成果数据的计算过程。 5 报告内容及图表。 3.3.6 报告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作流程合规性。 2 原始记录是否合格、齐全。 3 工程概况和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是否正确、全面。 4 任务目的与工作量完成情况。 5 现场工作方法选择、工作布置、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6 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的正确性,成果图表的规范和完 整性。 成果结论的正确性和建议的合理性。 3.3.7项目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归档,归档的资料应主要包括任 务书或合同、收集和调查的资料、探测或检测方案、现场记录、 原始数据、检查观测数据和重复观测数据、检查评价记录、解释 和推算过程资料、成果报告、校审记录等

    务书或合同、收集和调查的资料、探测或检测方案、现场记录、 原始数据、检查观测数据和重复观测数据、检查评价记录、解释 和推算过程资料、成果报告、校审记录等

    NB/T 101332019

    4.1.1 探地雷达采集主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脉冲重复频率不应小于100kHz。 2 模/数转换不应低于16位。 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05ns。 4 系统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 5 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增益调节功能,增益点数不应少于3个。 6 应具有32次以上信号静态叠加功能 7 应具有滤波功能。 4.1. 2 探地雷达天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天线中心频率允许偏差应为土5%。 2 用于孔内探测的天线,水密性应大于1MPa。 3 频带范围的低值不应大于中心频率的1/4,高值不应小 于中心频率的2倍。

    4.1.1 探地雷达采集主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脉冲重复频率不应小于100kHz。 2 模/数转换不应低于16位。 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05ns。 4 系统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 5 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增益调节功能,增益点数不应少于3个。 6 应具有32次以上信号静态叠加功能。 7 应具有滤波功能。 4. 1. 2 探地雷达天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线中心频率允许偏差应为土5%。 2 用于孔内探测的天线,水密性应大于1MPa。 频带范围的低值不应大于中心频率的1/4,高值不应小 于中心频率的2倍

    4.2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4.2.1仪器的使用应严格遵守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有专人负责 管理,并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4.2.2仪器应储存在清洁、干燥、防尘、通风、无强电磁辐射 的仪器房内,应有标识;长期不使用的仪器通电前应进行必要的 干燥处理,潮湿地区开展工作应做好防潮措施。 4.2.3运输仪器过程中应做好防震措施,到达工地后应检查 仪器。 4.2.4仪器出现故障,修复后应进行校验

    2.4仪器出现故障,修复后应

    NB/T 101332019

    4.2.5工作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仪器检查应符合本规程 第B.0.1条的规定。

    5工作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仪器检查应符合本规程 0. 1 条的规定。 仪器应进行定期校验,校验间隔周期不应大于1年,校 符合本规程第 B. 0. 2 条或第 B. 0. 3 条的规定

    NB/T 101332019

    5.1.1探地雷达天线的选取应根据探测目的、介质特征、天线 性能和探测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试验结果来进行 选择。

    5.1.2探地雷达现场工作宜清除或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或

    干扰物,当现场干扰无法排除时,宜选用屏蔽天线进行探测并记 录干扰源的位置和性质

    带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不应携带通信工具,并应与工作天 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5.1.4现场探测过程中,当记录数据信号质量变差时,应查明 原因并及时排除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5%。 2检查工作宜在测区内均匀分布,异常点、可疑点、突变 点应有检查点。 3检查观测图像的形态与观测图像的形态宜一致。 4检查观测异常位置相对误差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C.0.1 条的规定。异常埋深位置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水平位置相 对误差不应大于异常水平尺寸的10%。

    5.1.6原始数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使用的仪器技术参数不符合本规程第4.1.1条和第 4. 1. 2 条的要求。

    2干扰背景强烈导致有效波无法识别。 3观测系统、记录时窗、滤波参数等设置不合理,不能满 足任务要求。

    5.2.1现场正式工作前应进行试验工作。 5.2.2试验工作前应根据探测目的和要求、已搜集的相关资料 及现场情况,确定试验方案。 5.2.3试验工作应根据探测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试验地 点宜选择且标体情况已知的位置

    2已知试验自标体位置或尺寸时,宜采用部面法确定介质 电磁波速度;试验目标体位置或尺寸未知时,宜采用宽角法或共 中心点法确定介质电磁波速度。 3宜通过连续测量和点测对比试验确定测量方式。 4 应根据试验确定连续测量移动速度。 5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合适的采样率、记录时窗、增益、 滤波、叠加次数、采样点距等参数。 5.2.5进行电磁波速度或相对介电常数测试试验时,每种介质 测试点不宜少于3个,测试点宜均匀分布。用点测方式测试电磁 波速度或相对介电常数时,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C.0.2条的规 定,并取平均值作为该介质的电磁波速度或相对介电常数。 5.2.6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对试验效果进 行评价。 5.2.7试验数据应归档保存,试验成果可作为生产成果的 部分。 5.2.8正式工作过程中原始数据质量明显下降时,应做补充试

    5.2.8正式工作过程中原始数据质量明显下降时,应

    NB/T 101332019

    5.3.1探地雷达剖面法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3.1探地雷达部面法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工作任务要求、探测目标体的规模与埋深等因素 综合确定测网范围和测线间距。 2探测一定走向的目标体时,测线宜垂直目标体走向方向; 探测三维目标体时,宜采用网格状布置测试。 3探测前宜建立测区坐标系统。 4线间距应根据天线频率和探测深度确定,宜为探测目标 体尺寸的0.25倍~1.00倍,并可符合下列规定: 1)浅层地质探测时,100MHz及以下频率天线的测线 间距可为5m~10m,100MHz~400MHz频率天线 的测线间距可为2m~10m。 2)工程质量检测时,100MHz~400MHz频率天线的 测线间距可为1m~5m,400MHz~900MHz频率 天线的测线间距可为0.5m~3.0m,900MHz以上 频率天线测线间距可为0.2m~1.0m。 5采用点测时,点距不应大于尼奎斯特采样间隔,宜为 0.2m~1.0m,同一异常的反映不应少于3个连续测点。 6进行隧洞四周岩溶、质量隐患探测时,应在四周壁各布 置一条测线,洞径较大时,可增加测线。!尺 7进行隧洞衬砌质量检测时,测线宜沿隧洞轴向平行布置, 且不少于3条,对于异常段宜加密布置测线或增加环向测线,测 线桩号应与施工桩号一致。 8地质条件复杂及施工质量较难控制地段宜加密布置测线。 5.3.2天线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浅层地质探测宜选择500MHz以下频率的天线;地形起 伏较大时,宜选用分体式天线。 2进行洞室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时,宜选择400MHz~

    1浅层地质探测宜选择500MHz以下频率的天线;地形起 伏较大时,宜选用分体式天线。 2进行洞室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时,宜选择400MHz~

    作信号。 6探测时天线应至少每10m校对一次测量桩号位置,允许 误差为±1%。 7应记录测线上及邻近处存在的可能对雷达测量造成影响 的物体及环境因素。 8多天线探测时应保证各天线测线重合

    5.4宽角法与共中心点法

    5.4.1宽角法与共中心点法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位置应选择代表性区域。 2 测试表面应相对平坦。 3天线移动步长应小于电磁波在测试介质中有效波长的 1/4,并按设计测试步长预先标识各测点位置。 4发射和接收天线最大距离宜大于反射界面理深的2倍。 5.4.2天线应选择分体天线,并符合本规程第5.1.1条的要求

    1记录时窗应根据所采用天线中心频率、探测深度、上层 介质的电磁波平均速度的经验值、测线长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时 窗不应小于1.3倍最大反射距离所需时间。 2测试时记录数据信号不应有削波现象。 3 采样率不应小于测量所用天线中心频率的8倍。 4 叠加次数应大于64次,接收信号较弱时,应增加叠加 次数。 5 高通截止频率宜小于天线频率的1/4,低通截止频率宜 大于天线频率的2倍。 延迟设置应保证最小收发距时信号首波可见。 5.4.4 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试时天线应紧贴探测面,保持耦合良好。 2 采样时天线应保持静止,采集完成后方可移动至下一个

    NB/T 101332019

    5.5.1钻孔雷达探测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探测目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布置钻孔位置。 2 需要对异常体方位进行定位时,应采用2孔或3孔测量 方式,采用3孔测量方式时宜在平面上布置成三角形。 3探测孔宜采用地质钻造孔,孔径不应小于56mm,孔深 应深入探测下限5m以上。 4 钻孔应无金属套管,孔壁不完整时,应加装塑料套管。 5.5.2天线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探测距离小于10m时,宜选择收发一体式天线。 2 探测距离大于10m时,宜选择分体式天线。 5.5.3 仪器工作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记录时窗宜设置为最大探测距离所需时间的1.5倍。 2采样点数不应小于512个,采样频率不应小于所用天线 中心频率的6倍。 3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应与移动速度相适应,并保证至 少有10次扫描通过目标体。 4高通截止频率宜小于天线中心频率的1/4,低通截止频 率宜大于天线中心频率的2倍

    1探测前宜进行探孔开测量孔斜, 2探测时宜保持探测孔段满水或无水状态,由于地质或其 他现场条件无法使探测孔段保持满水或无水状态时,应记录水深 位置。 3 电缆应进行深度标记。 4 点测时,测点间距宜为20cm。 5 连续测量时,天线移动应保持匀速,移动速度宜为4m/min~

    6m/min。 6探测过程中,每10m应校对一次孔深,允许误差为 ±1% 。

    5.6.1三维雷达探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目标体平面范围和埋深确定测网面积。 2网格密度应根据目标体大小确定,测线间距宜相等,且 应保证同一方向有3条测线经过目标体。 3使用三维雷达矩阵天线探测时,相邻测带搭接宽度不宜 小于矩阵宽度的1/4。 5.6.2三维雷达探测天线应采用屏蔽天线,同一测网应采用相 司频率的天线,目标体深度小于1m时,可使用空气耦合天线进 行探测。

    1 现场工作前应对测网进行标识。 2现场探测应按照事先标识的测网有序进行,各探测仪器 工作参数应保持一致。 3单条测线的探测工作应符合本规程第5.3.5条的规定

    NB/T 101332019

    6. 2.1 数据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是示 1 数据处理前宜将同一测线数据进行合并。 2 数据处理前宜删除无用道数据 3 同一测线或者多条平行测线的测试方向存在不一致的情 况时,应进行测线方向一致化处理。 4数据中出现全正、全负或正负半周不对称的情况时,应 去除直流漂移

    6.2.2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信号幅值过大或过小时,应进行数据增益处理,增益 处理可采用线性增益、指数增益或自动增益。

    NB/T 101332019

    6.2.3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建筑物结构特征和物性特征,在 原始图像上通过反射波波形、能量强度、反射波初始相位、反射 界面延续情况等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和异常筛选。 2宜首先通过已知信息与雷达图像进行对比,建立测区探 则对象的反射波组特征,然后扩展到其他面进行识别。 3宜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和能量特征进行同相轴追踪以识 别反射波组界面。 4倾斜层状界面反射波组可根据波形的相位特性进行识别, 宜从垂直走向的剖面开始,逐条确定反射界面。 5单个异常体可根据波形双曲线形态、能量和频率特征进

    NB/T 101332019

    行识别。 6多测线的雷达探测数据,应比较相邻测线的雷达剖面图, 识别相似图像特征的反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 7对异常体的水平位置和顶界面埋深宜进行定量计算;对 于异常体底界面宜进行半定量解释。 8资料解释应结合地质、设计、施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6.2.4同一测区多条测线的成果综合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对探测目标体在剖面、平面、空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 计分析,并以综合图表反映。 2用于地质结构面探测时,宜对结构面走向、倾角等产状 信息进行统计,计算反射结构面的视走向;宜根据不同测线上的 雷达同相轴视走向,计算反射结构面产状或圈定异常体的空间 位置。 3目标体空间位置宜由3条以上测线确定,结构面走向应 由2条以上测线确定。 6.2.5 成果图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成果图件应包括工作布置图、雷达剖面图、剖面成果解 释图。 2布置在隧洞、陡壁、边墙等处的测线,应绘制测线布置 断面图。 3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图件应包括隧洞周围连续的探地雷达 图像文件,并标明掌子面桩号。 4探地雷达剖面图可绘制色谱、灰度或波形图像。 5同一剖面的多个探地雷达图像宜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剖面 成果图,纵横坐标比例宜一致

    1 成果图件应包括工作布置图、雷达剖面图、剖面成果解 释图。 2布置在隧洞、陡壁、边墙等处的测线,应绘制测线布置 断面图。 3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图件应包括隧洞周围连续的探地雷达 图像文件,并标明掌子面桩号。 4探地雷达剖面图可绘制色谱、灰度或波形图像。 5同一剖面的多个探地雷达图像宜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剖面 成果图,纵横坐标比例宜一致

    6.3宽角法与共中心点法

    6.3.1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NB/T 101332019

    达波波至读取等。 2对于干扰严重的道应进行无用道剔除处理,无用道删除 后应保持其他道位置不变。 3当信号存在噪声干扰时,宜进行宽带滤波处理。 4当目标反射波信号过大或过小,应进行数据增益处理, 增益处理可采用线性增益、指数增益或自动增益。 5反射波波至读取前,应先根据目标反射界面深度和双曲 线特征对反射波进行识别,波至读取宜选择波形起跳点、波峰、 波谷等特征点位置。 6.3.2宽角法和共中心点法的电磁波速度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 C. 0. 4 条的规定

    6.4.1数据处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6.2.1条和第6.2.2条的规 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巨二口 2/ 存在地面及水面干扰波时,可进行f~k滤波。 6.4.2资料解释除应符合本规程第6.2.3条的要求外,还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韵面解释应排除地面及水面造成的形态为45°的强反射 同相轴的王扰波。 一2宜根据多个单孔雷达图像王的自标体信号位置综合判断 目标体方位。 3结构面角度分析应考虑钻孔孔斜的影响。 6.4.3 钻孔雷达探测成果图件应包括探地雷达面图、成果解 释图。

    6.5.1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单个剖面的数据处理应符合本规程第6.2.1条和第 6.2.2条的规定 2单个面数据处理完成后,应利用三维数据处理软件形 成三维数据体。 3宜根据目标体的三维尺寸设定层析切片间距,输出三维 雷达数据的三维图像,包含切片图、截面图、剖面图。 4宜在三维图像上对目标体范围进行标记,并储存标记后 的图像

    6.5.2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单个剖面异常的提取和解释应符合本规程第6.2.4条的 要求。 2 应对三维数据体开展振幅、频率以及相位等属性分析。 3应利用三维数据体显示功能进行目标体的空间形态分析, 三维建模。

    并宜根据设计间隔以多个层析切片的形式显示

    NB/T 101332019

    7.0.1探地雷达项目外业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探地雷达成果报告, 报告应内容完整、目的明确、方法技术可靠、数据真实、图表齐 全、结论正确。 7.0.2探地雷达探测成果报告内容宜包括:概况、地质及地球 物理特征或建筑物结构特征、探测方法与技术、质量控制、资料 处理与资料解释、结论与建议、附图与附表。报告各章节应包括 下列内容: 1概况宜包括工程概况、任务下达或发包人名称、工作任 务、工作时间、以往工作情况、工作量完成情况。 2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宜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 构造、水文地质、覆盖层和下伏基岩等介质的电磁学特征;对工 程建筑物进行检测时,应描述建筑物结构特征、施工情况和现场 调查情况。 3探测方法与技术宜包括本次工作所选用的探地雷达方法 原理、现场试验情况、测网和测线布置、现场工作技术、仪器性 能及仪器参数选择、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 4质量控制宜包括执行标准、数据质量评价等。 5资料处理宜包括数据处理流程、方法、参数,应绘制探 地雷达成果图和典型异常图。 6资料解释宜包括分析论述各雷达剖面的介质结构情况, 主要目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目标体埋深及规模情况等,宜绘制 雷达面成果解释图。 7结论与建议宜包括结论,对资料使用注意事项、尚未解 决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等。 8成果报告的图、表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第6.4.3

    NB/T 101332019

    条和第6.5.3条的规定。 7.0.3当物探项目中只有少部分探地雷达工作时,可不编写专 项探地雷达探测或检测报告,可将相关成果内容合并到综合物探 成果报告中

    NB/T 101332019

    附录B探地雷达仪器检查校验

    B.0.1仪器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机检查时,应连接并启动雷达系统,正确设置工作参 数,屏幕显示雷达信号应正常。 2信号一致性检查时,天线应保持不动,雷达信号观察时 间不宜少于3min,雷达信号应稳定一致、无抖动现象,反射波 同相轴应保持水平一致。 3测量轮测距检查时,应选择平整地面,宜选择20m长的 测线段,并做好起止标记,启动采集后应沿测线匀速移动天线, 完成20m测试后应根据雷达采集系统显示距离,按下式计算出 测距相对误差,其误差应小于0.5%

    式中:△L一一测距相对误差; L。一探地雷达测量轮测出的距离(m); Lb一事先标定好的距离(m)。 B.0.2在空气中进行仪器校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校验天线频率不小于400MHz的探地雷达系统的反射时 间、振幅和频率参数。 2 校验之前应按本规程第B.0.1条进行仪器检查。 校验区周边5倍天线长轴范围内应无电磁性强干扰物。 4反射金属板应平整、无锈迹,长、宽、厚宜不小于1200mm、 1000mm、5mm。 5主机参数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滤波器应设置为全通。 2)采样频率应设置为中心频率的10倍。 3)记录时窗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记求时窗(ns); K一 折算系数,取值范围为1.3~1.5; 反射金属板与天线底面的最大距离(m); 空气的电磁波速度,取0.30m/ns。 4)信号静态叠加次数应设置为32次。 5)应选择单点增益或无增益,信号应无削波现象。 6天线标示的测量方向应与反射金属板长轴方向一致;测 点数量、测点间距、反射金属板与天线底面最大与最小距离宜按 表 B. 0. 2 要求选取

    在空气中进行仪器校验的相关参数

    注:测点可位于同一平面或平行的不同平

    7进行雷达波振幅校验时,各测点的参数设置应一致,且 与上次校验采用同一参数。 8各测点的雷达波反射时间相对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相对误差; tBi 第i个测点的计算雷达波反射时间(ns); 第i个测点的实测雷达波反射时间(ns); to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雷达波实测反射时间修正 值 (ns)。

    NB/T 101332019

    9应读取直达波的周期,计算其主频,并按下式计算频率 相对误差:

    fe fsil X100%

    式中:一 相对误差; f。一一天线中心频率(MHz); fsi一一第i个测点的实测雷达波主频(MHz)。 10某反射距离下的雷达波反射振幅一致性判断按下式计 算,要求雷达波道数不少于100道

    式中:DA 振幅差百分比; 最大反射振幅值; 11反射时间相对误差最大值应小于5%,雷达频率相对误 差最大值应小于20%,振幅差百分比应小于10%。 B.0.3在水池中进行仪器校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P校验天线频率不小于100MHz.的探地雷达系统的皮射时 2校验之前应按本规程第B..1条进行仪器检查。 3校验工作前,应对雷达天线及接口等做好防水处理。 4水池最小边长不应小于天线长轴的2倍探伤标准,水池最大深度 不应小于天线长轴的2倍。 5反射金属板应平整、无锈迹,长、宽、厚不宜小于1400mm、 1200mm、5mm,最短边长不应小于天线长轴的2倍。 6水池应充满干净的淡水。 7天线与反射金属板的中心点、长短轴应对齐,离水池岸 边的距离宜大于水深

    NB/T 101332019

    8主机参数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滤波器应设置为全通或带通,带通的高通截止频率 为天线频率的1/4,其低通截止频率为天线频率的 2倍。 2)采样频率应设置为中心频率的10倍。 3)记录时窗应按本规程公式(B.0.21)计算,其中 反射金属板与天线底面的最大距离不小于天线长轴 的2倍,水的电磁波速度取0.033m/ns。 4)信号静态叠加次数应设置为32次。 5)应选择单点增益或无增益,信号应无削波现象。 9天线底面与水面距离、测点数量、测点间距、反射金属 与天线底面最大与最小距离宜按表B.0.3要求选取。

    .0.3在水池中进行仪器校验的相关

    .0.1检查观测异常位置相对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NB/T 101332019

    深圳标准规范范本附录C探地雷达探测基本公式

    式中:d一一相对误差; dai一一实际观测图像中的异常特征点桩号(m); dai一检查观测图像中的异常特征点桩号(m)。 C.0.2用点测方式测试电磁波速度或相对介电常数时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

    2D 0 t (0.3t) 2D

    ....
  • 相关专题: 水电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