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130-2021 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规范.pdf

  • GB/T 40130-2021  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3.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评价老空水突水危险性; e) 监测老空水水位、水温和水质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对老空水综合利用提出建议。 4.3.2.5 陷落柱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重点为: a) 查明地层层序、地层标高、岩性、厚度、岩层破碎程度及胶结程度,分析岩层垮塌特征; 查明地层钻探冲洗液漏失量及漏失地段,分析跨塌裂隙发育程度; ) 查明各含水层富水性及水文地质参数,如钻孔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导水系数; d) 查明各含水层水位标高、水化学特征,分析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e) 查明陷落柱内部及与围岩接触地段的岩性和垮塌特征、分布范围及富(导)水性; f 查明陷落柱平面和垂向上形态变化。 4.3.2.6 矿井疏干工程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重点为: a 孔隙含水层: 1)查明各含水层的岩性、颗粒组成、厚度、富水性、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分布 特征。 2)查明各隔水层的岩性特征、隔水性能及空间分布特征。鉴定其岩性和测定物理力学参数, 3) 应对疏干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及其幅度进行评价。 b 岩浴(裂隙)含水层: 重点查明强岩溶带的发育深度、强度,强径流带的位置,溶洞充填物粒度组成、充填程 度等。 2) 采用地表抽水井疏干的地段,应评价松散覆盖层疏干沉降变形程度及其分区。 3) 采用地下疏干的地段,应详细查明含水层顶、底板的空间位置,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工程地 质条件,分区评价其岩体稳定性。 对疏干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变形及岩溶塌陷进行评价,圈定疏干塌陷范围。 4.3.2.7 带压开采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重点为: a) 查明下伏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分布、岩性、结构、富水性、水位、水质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b) 查明底板隔水层的分布、岩性、结构、厚度、隔水性能及物理力学性质; ) 查明构造特征,重点是断层和陷落柱的分布、规模、性质及富(导)水性: 探测扰动破坏带的发育深度、破坏程度; e) 进行突水危险性评价。 4.3.2.8 注浆工程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重点为: a 查明勘查范围内(特别是工程区段)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岩性、厚度、富水性、风化程度、水 文地质参数、物理力学性质、水质特征、水位动态; 查明含水层补给、径流、排泄以及地下水流场变化 ) 查明勘查范围内构造裂隙网络的分布及规模,岩石的破碎程度及透水性; d 查明工程区段的主要进水通道位置、规模、导水性以及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e 查明工程区段中岩溶、裂隙、构造破碎带等发育及充填程度,充填物的成分及抗冲刷的能力; f) 查明工程区段的单位吸水率、吸浆量、渗透系数、浆液扩散半径等。 4.3.2.9 露天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重点为: a) 查明矿山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富水性和补径排条件; b 查明矿山充水含水层的地下水流场、水化学场和地下水动态特征等; ) 查明矿山构造富、导水性,评价构造对矿山安全的影响; d 结合矿山开拓实际,预测矿山正常和最大疏排水量; e) 提出矿山疏排水措施及建议; 评价开采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

    水对露天煤矿坑影响较大时,水文资料应为重现期5

    通信标准4.4勘查工程布置原则

    煤矿专门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水文地质测绘以勘查区为重点,兼顾相邻矿井和矿井生产可能影响的范围;调查路线宜垂直地 层、构造、地貌单元走向,并与走向追踪相结合;面线控制,水文地质点、地质点等重点调查。 b 物探剖面线应垂直地层、构造或目标体走向。还应考虑: 1)采用多种物探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测线布置,使之相互印证和综合利用。 2)工程布设应覆盖物探勘探区并超出边界一定范围,尤其是边界为导水构造时,应考虑构造 的摆动误差。物探测线的布置应尽量使部分测线通过已知地质部面线、地质露头或其他 已知地质体。 3)在与以往相同工作方法工作区相衔接时,应有一定数量的重叠测线 抽水试验应布置在垂直含水层、构造走向或平行地下水径流方向的水文地质部面线上的典型 地段,控制地下水流场;坚持一孔多用的原则。还应优先考虑 1 重点布置在首采区或先期开采地段或对煤层开采存在水害影响的范围内直接充水含水层 富水性强和断裂比较发育的地段或补给边界附近;少数孔兼顾间接含水层 2) 多孔抽水试验及观测孔(点),宜布置在不同的富水区、参数区、边界水量交换地段以及地 表水、“天窗”、断裂带等地段,必要时外围区亦应布置少数观测孔控制。 3) 群孔抽水试验钻孔,应在控制地下水自然流场的条件下,布置在强富水地段。每次群孔推 水试验应有不少于3个观测孔控制不同的边界条件、来水方向、强径流带及各径流分区 有条件的生产矿井,可考虑井下大流量放水试验。 断裂带抽水试验,应根据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一般布置在主要井 巷穿过主要断裂带部位,区内可能沟通各主要充水含水层或沟通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主要 断裂带附近,以及对本区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补给边界断裂两侧,

    4.5.1宜在综合分析矿并水水质的基础上,分析开采条件下矿并水水化学特征的演化趋势,对矿并水 的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途径和利用程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估算其可供利用的水量,提出排供结合的可能 性分析。 4.5.2勘查区内有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时,应根据现有资料做出评价;矿区无可供利用的水源时,应在 区域上指出供水方向, 4.5.3对煤层开采可能造成地下水严重渗漏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矿区,提出保水开采的可能性分析。 4.5.4勘查区内有地下热水时,应圈定热异常范围,大致查明热储构造的热储层、热储盖层、热储下部 的相对隔水层和形成条件,估算地热水储量和地热水可开采量,测定其化学成分,分析地热水开发利用 前景。 4.5.5根据矿井水水化学成果,研究赋存矿泉水的可能性,对达到GB8537水质要求的矿井水,初步分 析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分析其与矿泉水组分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应对其利用的可能性做出初步评 价,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1.5.1宜在综合分析矿井水水质的基础上,分析开采条件下矿井水水化学特征的演化趋势,对矿井水 的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途径和利用程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估算其可供利用的水量,提出排供结合的可能 生分析。 1.5.2勘查区内有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时,应根据现有资料做出评价;矿区无可供利用的水源时,应在 区域上指出供水方向

    .6.1在研究勘查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煤层 干采不利的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 4.6.2查明勘查区所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方向,各级结构面的分布、产状、规模及充填、充水情况,

    确定结构面的级别及主要不良优势结构面,指出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对活动构造区,应查明活动断裂 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4.6.3测定可采煤层项底板及并巷围岩各种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详细查明其岩体结构、岩体质量,评 价岩体质量及其稳定性。 4.6.4在构造活动强烈的高地应力地区,有条件时,应专门进行地应力测量,确定最大主应力方向及大 小,确定现今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4.6.5在第一水平或初期采区范围内,布置三至四条工程地质剖面,结合矿井的设计方案,在主要运输 大巷、主要石门及其他主要井巷工程附近,布置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钻孔,进行工程地质观测与编录,确 定不同岩组的岩石质量指标(即RQD值)。 1.6.6露天煤矿还应进行边坡及剥离物强度勘探。 4.6.7工程地质勘查评价工作要求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4.7.1收集勘查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地质构造及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 存在。 4.7.2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 4.7.3调查地表水污染源位置和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年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和去向、处理和综 合利用状况, 4.7.4调查高硫矿床中对人体有害元素的矿井排水及淋滤作用下煤研石堆对水体的污染,调查高悬浮 物(大于400mg/L)、高矿化度矿井水的排放浓度、分布范围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7.5调查煤矿建设、生产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环、地形地貌 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7.6调查煤研石堆放场的稳定性,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分析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可能 性以及复垦还田的情况。 4.7.7发现有放射性元素时,确定放射性元素的放射强度、分布范围、赋存层位等,当确认无工业价值 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做出评价。 4.7.8评述矿井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煤矿开采可能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针对矿井排水、含水层 疏降后可能引发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防治的建议。地质环境的调查及评价工作 要求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测绘分为区域测绘和勘查区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a)区域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 点。当区域水文地质成果满足勘查工作要求时,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井,可不进行区域 测绘。 D 勘查区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条件及矿区水文地 质边界条件为重点。勘查区以外采用收集资料为主、勘查区以内采用测绘为主。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宜采用1:50000~1:10000;勘查区水文地质测 绘宜采用1:10000~1:2000。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参考GB51060相关条款执行。 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充分利用航(卫)片解释、以往水文地质成果和 相邻矿区的资料,以地形地质图为底图进行

    测绘分为区域测绘和勘查区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a)区域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以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 点。当区域水文地质成果满足勘查工作要求时,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井,可不进行区域 测绘。 b) 勘查区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条件及矿区水文地 质边界条件为重点。勘查区以外采用收集资料为主、勘查区以内采用测绘为主。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宜采用1:50000~1:10000;勘查区水文地质测 绘宜采用1:10000~1:2000。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参考GB51060相关条款执行。 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充分利用航(卫)片解释、以往水文地质成果和 相邻矿区的资料,以地形地质图为底图进行

    e)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参照4.3.1。 测绘范围较大或地质成果资料较少的勘查区,可进行遥感测绘。 8 当新开凿的井筒、主要穿层石门及开拓巷道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观测和编录,并绘制井筒、石 门、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井下水文地质观测内容为: 1)当并巷穿过含水层时,应当详细描述其产状、厚度、岩性、构造、裂或者岩溶的发育与充 填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及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和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2 遇含水层裂隙时,应当测定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充填程度及充填物 等,观察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定岩右的裂隙率。 测定的面积:较密集裂隙,可取1m~2m;稀疏裂隙,可取4m~10m。裂隙率按 式(1)计算:

    Z16 KT × 100%

    KT >16 × 100%

    KT一裂隙率; 1 裂隙长度,单位为米(m); 6 裂隙宽度,单位为米(m); A 测定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3) 遇岩溶时,应当观测其形态、发育情况、分布状况、有无充填物和充填物成分及充水状况 等,并绘制岩溶素描图。 1 遇断裂构造时,应当测定其断距、产状、断层带宽度,观测断裂带充填物成分、胶结程度及 导水性等。 5) 遇褶曲时,应当观测其形态、产状及破碎情况等。 6) 遇陷落柱时,应当观测陷落柱内外地层岩性与产状、裂隙与岩溶发育程度及涌水等情况 判定陷落柱发育高度,并应当编制卡片,附平面图、剖面图和素描图。 遇突水点时,应当详细观测记录突水的时间、地点、确切位置,出水层位、岩性、厚度,出水 形式,围岩破坏情况等,并测定涌水量、水压或水头高度、水温、水质和含砂量等。同时,应 当观测附近的出水点和观测孔涌水量和水位的变化,并分析突水原因。各主要突水点可 以作为动态观测点进行系统观测,并应当编制卡片,附平面图和素描图。 3 按照突水点每小时突水量的大小,将突水点划分为小突水点、中等突水点、大突水点、特大 突水点等4个等级小突水点:Q≤60m/h;中等突水点:60m*/h1800m/h

    水文地质物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紧密结合其他地质工作开展,充分利用钻探、井巷揭露等已知地质资料。 物探方法根据施工空间不同,分为地面物探和并下物探,地面物探应在采面布置前完成,并下 物探可在生产掘进过程中穿插进行。常用水文地质物探方法适用条件参见附录A。 物探方法的选取,应根据目的任务,在研究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目标体地球物理特征基础上, 结合地形地貌、背景干扰等综合分析确定。 物探工作开展前,应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确定最佳探测方法和最佳施工参数,未经试验或试 验未得到明确结论前,不准许进入正式施工。 e 试验点(段)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段,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因素到复 合因素的原则进行。

    工程网度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要求,电磁类方法网度一般不大于40m×80m,三维地震法CDF 网度一般不大于10mX10m,井下各类物探方法点距不大于10m。其他方法可参照相应的 标准执行。在地质结构复杂地区或重点区,工程网度应适当加密。 8 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区的原则,结 合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1 各种物探方法试验、野外资料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和报告编制等工作应接照MT/T89 和MT/T898的要求执行

    文地质钻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钻孔终孔深度以揭穿目的含水层为原则;对于底板充水的矿井,其深度以揭露主要含水层的裂 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留设5m~10m沉砂段 钻孔孔径视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以满足设计抽水量为原则,一般不小于 108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水位观测的要求。群孔抽水试验钻孔的抽水层(段) 孔径一般不小于219mm,当孔深大于300m时,孔径可减小为168mm。 目的含水层组特别是主要充水含水层或试验段(观测段)宜采用清水钻进,其他地层可采用泥 浆护壁钻进;若不能采用清水钻进时,宜选择合适的冲洗液,并采取有效的洗并措施。 开采煤层顶底板隔水层、目的含水层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完整基岩大于或等于70%,破 碎带大于或等于30%,粘土大于70%,砂和砂砾层大于30%。当水文物探测井能正确划分含 (隔)水层岩性和厚度时,可适当减少取芯。流砂层和卵砾石层可不作要求。 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 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并统计RQD指数。 钻孔的孔斜应满足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1)水文地质勘查孔孔深300m内(下泵段)孔斜小于或等于3°。 2)大口径抽水试验孔下泵段孔深100m内孔斜小于或等于1.5°。 3 孔深每增加100m,孔斜递增小于等于1°;孔深1200m以深每增加100m孔斜递增小于 或等于1.5°,孔深不足百米,按百米计算。 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应严格分 层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重新进行止水;采用下管止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5l)止水的井壁管应达到工程所需厚度和强度,可采用焊接或丝扣连接,需要填砾时应设置扶 正器,确认井壁管下至止水位置。 2) 止水效果检查采用孔内外压差法,孔内水位每1h观测一次,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每1h 水位差不超过4cm,且已连续观测4h,可视为止水合格 非长期观测钻孔,均应使用高标号水泥浆封孔,并抽样检查封孔质量,封孔前后应分别编制封 孔设计和封孔报告。 钻进工艺、临时止水等应符合相关规程和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 井下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参照5.3a)i),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钻孔的各项技术要求、安全措施等钻孔施工设计,应经煤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2 施工、加固钻机确室,保证正常的工作条件。 3) 钻机安装牢固。钻孔首先下入孔口管,并进行耐压试验。在正式施工前,安装孔口安全闸 阀,以保证控制放水。安全闸阀的抗压能力应大于最大水压。在揭露含水层前,应安装好 孔口防喷装置, 4)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执行施工安全措施

    进行连通试验,不得选用污染水源的示踪剂, )对于停用或者报废的钻孔,应及时封堵,提交封

    5.4钻探水文地质观测

    钻探水文地质观测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冲洗液消耗量观测: 1)正常钻进时,每1h观测一次,不足1h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 2 当冲洗液漏失时,应每5min~10min观测一次,基本稳定后30min观测一次,直到恢复 正常为止。 3) 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有条件时应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 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必要时应测量稳定水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水试验。 4)冲洗液消耗量采用式(2)计算

    泸进迎 W原一一冲洗液正常循环开始时的泥浆池内冲洗液的数量,单位为立方米(m"); W新一一钻进过程中补充冲洗液的添加量,单位为立方米(m"); W观一一钻进过程中泥浆池内冲洗液的数量,单位为立方米(m*)。 b)水位观测: 1)每回次钻程的提钻后和下钻前各测一次水位。煤层及顶底板采样、处理事故、专门提取 岩芯、扫孔及人工补斜,可不观测回次水位。 2) 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应观测涌水量和涌水高度,可采用堰箱或水表等方法测量涌水 量,应每5min~10min观测一次,基本稳定后30min观测一次,直到涌水停止为止,涌 水高度可采用钢板尺测量。 3)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h观测一次水位,水位基本稳定后,可改为每4h观测一次,直到重 新钻进。 4) 水位观测精度为厘米, 观测和记录钻进中掉块、塌孔、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和深度,分析产 生该现象的原因。 单一含水层(组)的钻孔应测定近似稳定水位。近似稳定水位观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 止观测: 1) 每1h观测1次,连续3次水位无变化。 2 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每1h水位差不超过5cm,且已连续观测3h。 3 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1h水位差不超过10cm,且已连续观测3h。 4 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但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h。

    在进行水文测井时,采用的参数和技术要求按DZ/T0080相关章条执行。

    主进行洗井时,采用的技术要求按DZ/T0148相关章

    7.1抽水试验前应进行L

    b)当钻孔揭露的含水层富水性极差,经过洗井后仍无法观测到合理静止水位时,抽水试验可 取消。 试验抽水前,应对抽水层(段)位进行抽洗,直到水清砂净,含砂量不大于0.3%。松散岩地层洗 井时,要注意观察和记录洗出砂的粒径和体积,以及水由浑浊到清澈的时间和流量变化的 情况。 d)试验抽水应作1次最大水位降深。试抽过程的全部资料应有正式记录。 .7.2抽水试验计量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流量大小选择适宜的流量观测方法,常用方法有容积法、堰测法、管道流量计、流速流量 计、自计流量计等。 b)水位采用常规长度校准水位测量器具、自动水位测量装置进行测量;当水位高出地面可采用压 力表或接管法进行测量 观测计量设施在测量前后及期间应进行现场校准。 .7.3抽水试验降深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尽设备能力做最大降深,一般不宜小于10m。降深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每次降距以1/3 最大降深为宜。 b 抽水降深次序,基岩含水层宜先大后小,松散岩类含水层宜先小后大。若涌水量大于80m/h, 因条件所限降深达不到上述要求时,最小降距应大于或等于1m。 ) 含水层底板以上水柱不足10m时,可酌情减少抽水降深次数,但其最大降深应超过水柱高度 的1/2。 若单位涌水量小于0.01L/(s·m),可尽机械能力作1次最大降深,抽水延续时间应不低于 3.6h。

    5.7.4抽水试验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动水位与流量应同时进行观测,应在抽水开始后第1min、2min、3min、4min、6min、8min 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0min、50min、60min、80min、100min、120min各 观测一次,以后可每隔30min观测一次,直至抽水结束。观测孔应与主孔同步进行水位观测。 b)水温、气温的测量,宜在抽水过程中每隔2h~4h同时观测1次,其精度要求为0.5℃。发现 水温有异常时,应在抽水结束后进行井温测量。 在抽水过程中遇有大雨,对水位、流量观测产生影响时,应暂停抽水。在停止抽水期间,每1h 观测1次水位。 抽水试验应连续进行。如抽水中断,而中断前抽水时间已超过6h,且中断时间不超过1h,则 中断前的抽水时间仍可计入延续时间内,否则一律作废。在中断抽水时间内,应接观测稳定 (静止)水位的要求观测水位(包括观测孔),直到重新抽水为止, 7.5抽水试验稳定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单孔抽水试验一般不低于8h,孔隙潜水含水层最低不小于16h; b)第1次水位降深的延续时间不少于24h,其余各点降深的延续时间不做具体规定; 洲减藏流补绘区水微定~

    5.7.5抽水试验稳定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单礼猫水试验一搬不低于8h,礼原潜水含水层最低不小于16h b)第1次水位降深的延续时间不少于24h,其余各点降深的延续时间不做具体规定; 多孔、群孔抽水试验或有越流补给时,应适当延长,以观测孔或越流补给区水位稳定 为宜。

    a)水位降深≥5m时,抽水孔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 b)水位降深<5m时,抽水孔水位变化小于5cm。 观测孔水位变化一般要求小于2cm。当水位埋深>100m可酌情适当放宽。

    a)水位降深≥5m时,抽水孔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

    急定时间内水位降深和流量波动相对误差按式(3)计

    放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放水试验前要预计放水期间的最大涌水量,并建立能保证排出最大涌水量的排水系统(包括水 泵、水仓、水沟等)。 b) 正式施工前应安装孔口闸阀,以保证控制放水量。 ) 放水前应编制放水试验设计,规定试验方法、各次降深值和放水量,并应检验、校正观测仪器和 工具,检查排水设备能力和放水路线。正式放水前,还应在同一时间对井上下观测孔和放水点 进行一次水位、水压和涌水量的统一观测。 放水过程中,当涌水量、水位难以稳定时,放水延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0d~15d,观测时间按 5.7.4a)执行;放水中心水位应与涌水量同步观测

    放水结束后,停用或报废的钻孔,应及时封堵,并提

    连通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选择有地质依据说明有连通的地段进行。天然流场状态下,同层含水层观测点设计在地下水 的下游,不同层的观测点一般要求设计在水位标高较低的含水层中,间距以满足揭露目的层取 小值。 b)常用的方法为: 1)水位传递法,采取抽水、放水、注水等手段,观测水位、水量、水色变化过程。 2)示踪剂法,在可能与矿井存在水力联系的含水层或水体投放示踪剂,如染料、盐类或放射 性同位素等,在矿井观测出现示踪物质及变化过程, 3)气体传递法,在矿并投放有色气体,通过自然通风或用人工鼓风的方法使烟扩散,在可能 有联系的无水溶洞或裂隙内观测变化过程。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为目的的连通试验观测 时间一般不超过72h。 连通试验应绘制试验段(点)的水位、水量、水质或示踪剂浓度变化的历时曲线和连通试验剖 面图。

    当含水层水位埋深较深,抽水试验难以进行,或试验层为透水层,可进行注水试验。 对于常用的稳定流注水试验,其渗透系数K的计算公式采用抽水井的裘布衣(Dupuit)K值计算公 式。水位、水量观测技术要求按5.7执行。

    5.11.1 应对影响煤矿开采的地下水、老空水、地表水等进行动态观测。 5.11.2 动态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水温、水质、水量。水位与水温同时进行观测,观测频次应符合下列 要求: a) 一般每5d观测1次。 b) 雨季或急剧变化时段应加密。 C) 日变幅大的地区,应选定一个时段进行微动态观测。 在地下水丰、枯水期应进行地下水水位统测。 e) 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勘查周期不足一水文年的勘查区可视条件酌定, 5.11.3 水质监测宜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取样一次,在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增加取样 次数。 52C 5.11.4 动态观测宜采用遥测、自动观测系统 5.11.5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观测孔、点不受破坏和堵塞;勘探工作结束后交由煤炭企业或当地地下 水动态监测单位继续观测

    5.12采样送检及化验

    2.1水样样品数量和分布按设计任务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a 采取水样前,应将水样瓶洗涤干净,并在采样时用被采取的水多次涮洗。细菌检验样的水样 瓶,在取样前应进行高压灭菌消毒,或遵照化验单位的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b 采取水样时,应在现场初步鉴定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水样采取后,应立即密封 包装好,填写标签,注明化验项目,送往化验单位。细菌检验样应按有关规定的时间要求,及时

    水样样品数量和分布接设计任务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采取水样前,应将水样瓶洗涤干净,并在采样时用被采取的水多次涮洗。细菌检验样的水样 瓶,在取样前应进行高压灭菌消毒,或遵照化验单位的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采取水样时,应在现场初步鉴定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水样采取后,应立即密 包装好,填写标签,注明化验项目,送往化验单位。细菌检验样应按有关规定的时间要求,及目

    GB/T 40130202

    b)测试项目根据勘查目的和对象确定,常规力学试验项目为相对密度、容重、抗压强度、抗剪强 度、弹性模量、泊桑比、软化系数等。必要时应进行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分析。 .12.3在第四纪地层资料不全、地层划分存在问题时,应进行第四纪地层测试,以查明地层成因类型、 寸代、岩相古地理、古气候演变,为含水层(组)、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提供依据。测试工作应选 双少量有代表性的控制钻孔,进行系统采样,测试项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

    勘查设计书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当依据充分、目的明确、工程布置针对性强,并充分利用矿并现有条件,做到并上、并下相 结合; b)专项水文地质勘查设计应满足煤矿防治水方案所提出的勘查要求; c)勘查工作前应编制测绘、物探、钻探等工作的施工组织设计。

    勘查设计书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当依据充分、目的明确、工程布置针对性强,并充分利用矿并现有条件,做到并上、并下租 结合; b)专项水文地质勘查设计应满足煤矿防治水方案所提出的勘查要求; C)勘查工作前应编制测绘、物探、钻探等工作的施工组织设计

    勘查设计书编制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全面收集、分析与本次任务有关的资料,评价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做到充分利用以往资料; b)认真领会任务书的各项要求,特别是有关地质成果的要求。若任务书中某些要求不明确,应及 时向下达任务书的单位进一步阑明; C)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踏勘,必要时应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

    设计书主要内容为目的任务 可依据、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勘查区地质及 文地质、勘查工作、预期成果等,设计书提纲见附录B

    7.1.1矿并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接直接充水水源的类型划分为五类,见表

    7.1.1矿并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接直接充水水源的类型划分为五类,见表1。

    7.1.2勘查复杂程度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型,参见表2。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勘 查复杂程度

    表2勘查复杂程度分类表

    简单构造。含煤地层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不大,断层稀少,没有或很少受岩浆岩的影响,不影采区的合 理划分和采煤工作面的连续推进。主要包括: 1)产状接近水平,很少有缓波状起伏。 2)缓倾斜的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 3)为数不多和方向单一的宽缓褶皱。 b)中等构造。含煤地层走向、倾向的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较发育,局部受岩浆岩的影响,对采区的合理划分 和采煤工作面的连续推进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 1)产状平缓,沿走向和倾向均发育宽缓裙皱,或伴有一定数量的断层, 2)简单单斜、向斜或背斜,伴有较多的断层,或局部有小规模的褶曲及倒转 复杂构造。含煤地层的产状变化极大,断层极发育,局部受岩浆岩的严重影响,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 主要包括: 1)受几组断层严重破坏的断块构造。 2)在单斜、向斜或背斜的基础上,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很发育。 3) 紧密裙皱,伴有一定数量的断层 极复杂构造。含煤地层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很大,断层发育,局部受岩浆岩的严重破坏,很难划分出正规 采区。主要包括: 1)紧密裙皱,断层密集 2)形态复杂的褶皱,断层发育, 3)断层发育,受岩浆岩的严重破坏。 含水层富水性按换算后钻孔单位涌水量q,单位为L/(s·m),分为以下四级: a 弱富水性:q≤0.1; b) 中等富水性:0.15.0。

    矿并水文地质勘查基本工作量以满足矿并防治水工作程度要求为原则,遵照表3、表4执行

    丰水文地质勘查基本工作量以满足矿并防治水工作程度要求为原则,遵照表3、表4执行

    表3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基本工作量表

    具体布置工程时,注意以下儿点: a)表中所列抽水试验工作量为一般要求,控制面积依据勘查复杂程度为:复杂的不大于20km、中等的不大于 30km、简单的不大于40km,依据勘查面积的大小,可酌情增减工作量; b)勘查区内或邻近地区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资料时,抽水试验工作量可适当减少; )多煤层、多含水层的勘查区,应按煤层分析其直接和间接充水水源对矿并安全的影响,确定主要的直接充水 水源,并按其类型布置工作量,对其他直接充水含水层,可适当布置工作量予以控制; d 底板进水岩溶水充水矿床,目的层揭露深度不小于100m。 注:表中,“直” 直接充水含水层;“间” 间接充水含水层

    表4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基本工作量表

    水量评价; 7.4.3矿井涌水量评价应在分析研究评价区的边界条件、矿井充水条件的基础上,建立水文地质概念 模型,合理选择参数及计算方法; 7.4.4矿井涌水量评价宜根据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多种方法。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可 参见附录D 7.4.5对矿井涌水量评价的成果应进行详细评述,提出推荐矿井涌水量

    水量评价: 7.4.3矿井涌水量评价应在分析研究评价区的边界条件、矿井充水条件的基础上,建立水文地质概念 模型,合理选择参数及计算方法; 7.4.4矿井涌水量评价宜根据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多种方法。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可 参见附录D: 7.4.5对矿井涌水量评价的成果应进行详细评述,提出推荐矿井涌水量

    8.1老空区水文地质勘查

    8.1.1.1布置原则

    老空区水文地质勘查主要采用调查、测绘、物探和钻探验证等手段,工程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调查采用走访调查、现场踏勘、并下调查;调查范围包括矿并及周边矿并。 D 老空区物探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物探勘查范围应大于老空区可能存在的范围 2) 物探测线应与老空区或巷道走向尽量垂直,测线间距应控制老空区的分布,至少要有2条 物探测线穿越老空区异常分布区,异常区测线上应有不低于3个异常测点,地质条件复杂 时应适当加密; 3)物探测线应尽量避开地形起伏、地面建筑物和干扰源(振动噪声,电磁干扰)影响。 钻探验证孔应在物探和调查的基础上布置:对异常区进行验证。

    老空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量应遵循下列要求: )调查比例尺1:2000~1:1000。 b)物探工作一般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表5为主要物探工作网格的下限,具体布设参照表5加密

    老空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量应遵循下列要求: 调查比例尺1:2000~1:1000。 b)物探工作一般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表5为

    复杂地区:地形条件复杂、煤层开采层数较大、老空区分布规律性复杂的老空区。 注2:10×10为点距×线距。

    针对物探解释的老空区和积水区至少要有一个钻探验证孔进行查证,宜进行井内电视成像 探测。 d) 根据需要进行岩土试验和水质分析。 e)建立动态监测网(点)。

    针对物探解释的老空区和积水区至少要有一个钻探验证孔进行查证,宜进行井内电视成像 探测。 1 根据需要进行岩土试验和水质分析。 建立动态监测网(点)。

    8.1.2技术要求及评价

    8.1.2.1水文地质测绘

    老空区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符合5.1和下列技术要求: a)测绘应以收集资料和遥感解译为基础,以访问和实地勘查为主。 b)采空区测绘一般比例尺为1:2000,老窑测绘一般不大于1:1000。 遥感解译应对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时像、高波谱分辨率等各种类型的遥感影像进行综合解译

    8.1.2.2水文地质物探

    老空区水文地质物探应符合5.2和下列技术要求: a 应根据探测老空区及积水与围岩间的物性差异,场地条件、探测目的和要求,经试验选择合适 的物探方法和参数。 b 各种物探方法技术要求按相应规范规程要求执行。 物探方法应以水文地质测绘和已知资料为基础,应与钻探验证相结合进行成果再解释 d)物探工作应单独提交成果报告

    8.1.2.3水文地质钻探

    表6老空区钻探现场描述要点与识别标志

    电气设备标准规范范本8.1.2.4老空区积水计算

    应对老空区积水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参见附录E。

    8.2陷落柱水文地质勘查

    8.2.1.1 布置原则

    物探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或含水层走向或注浆幕走向;陷落柱电法宜采用来字型布设测线; 钻孔一般布置在陷落柱内部、边缘和附近

    工作量参照下列要求执行: a) 应采用综合物探,物探范围应包括陷落柱及其边界外扩30m范围,网格应根据陷落柱大小进 行确定: b 每个陷落柱至少布置3个钻孔,钻孔深度应揭露诱发陷落柱的灰岩层顶面下20m; 应进行抽水试验和连通试验等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d)应进行岩土样试验和水质测试

    8.2.2技术要求及评价

    物探等勘查工作技术参照第5章相关技术要求执行。勘查报告参照11.3要求,并符合下列要求: 查明勘查区内陷落柱发育的数量、分布位置、发育层位及形态特征。编制陷落柱分布平面位 置图。 b 查明陷落柱、围岩的地层层序、地层标高、岩性、厚度、岩层破碎程度及胶结程度,分析岩层塌 特征,确定陷落柱发育的起至深度。绘制陷落柱地层柱状图、典型的陷落柱发育剖面图 探查陷落柱、围岩含水层富水性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d 评价陷落柱对煤层采掘的威胁程度, e 根据陷落柱的性质和对煤层采掘的威胁程度,提出陷落柱治理的具体方案

    建筑技术交底8.3矿井疏干工程水文地质勘查

    ....
  • 相关专题: 地质勘查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