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341-202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

  • GB/T 18341-202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1.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地形图分幅和编号应遵循以下规则: a)地形图按50cm×50cm或40cm×50cm的正方形或矩形分幅; b)地形图图幅以图廊西南角纵、横坐标值千米数编号,取至0.1km,如4151.0一556.5; c)带状或小面积测区,可在测区内按一定顺序进行编号: d)1:5000比例尺测图面积大于50km时,其图幅的分幅和编号执行GB/T13989的规定。

    影类别按图幅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地面倾角划分,规

    基本等高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规定见表2。 一幅图内一般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必要时 可再加测助曲线。

    4.3.4.1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超过图上0.6mm;山地、高 山地不超过图上0.8mm。 4.3.4.2图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当采用0.5m等 高距时照度标准,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土0.25m。

    4.3困难地区(天面积的森林、沙漠、戈壁、沼泽等)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4.3.4.1放宽0 高程中误差接表3放宽0.5倍。特别困难地区,无法接本文件规定的正常方法施测时,其成图精 范测方法可结合测区具体情况拟定技术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5.1.1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NSS控制测量和导线测量。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测

    GB/T 183412021

    尺、矿区发展远景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因地制宜,做到技术可行、绿色环保、经济合理、确保质量。 5.1.2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充分搜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采用野外踏勘和图上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出经济、合理的布网方案。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施工控制网,应在考虑起始数据精度的基础上,进行工 程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5.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其等级的划分,一般依次为三、四等 和一、二级。各等级平面控制网,根据矿区的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网。加密网视具体情况,可逐级加 密布网、越级布网或同级扩展, 5.1.4三、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士5cm;一、二级平面控制网中最 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土5cm。 5.1.5平面控制点的密度应保持在图上500mm~1000mm的间隔内有一个点,且应能全面控制测区 的范围。 5.1.6三、四等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一、二级平面控制网可采用简易平差法。当一, 二级平面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时,应采用严密平差法。 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应采用功能齐全、经鉴定或工程验证过的程序。计算时,应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认 真核对。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包括起算数据、方向表、边长、坐标、方向(或边长)改正数、单位权中误 差、点位中误差、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方向中误差。

    5.2.1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5.2.1.1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5.2.1.1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5.2.1.2各等级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宜布设 成多边形格网;作为加密网时,可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单结点或多结点导线网等形式。 b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4导线长度的0.7倍。导 线边数不应大于10条。 c)加密的一、二级导线,可布设无定向导线,无定向导线宜组成结点网。

    选点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点位,并顾及点位分布均匀、构网图形良好。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位置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观测视线距地面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网应在1.5m以上,一、 网应在0.5m以上,并保证成像清晰、便于观测

    b)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 久保存; 三、四等点应取村名、山名、地名作为点名,并应于实地调查确定。一、二级点的点名可采用编 号方法

    .2.2.3控制点应按附录B的要求埋设永久性标石(标志)。控制点标石一般用混凝土灌制,有条件的 地区也可用相同规格的坚硬石料代替。 三、四等点一般埋设双层标石,困难地区可埋设单层标石。在较发达地区,控制点密度较大,新建四 控制点也可埋设经加固的单层标石。与旧点重合的控制点,应尽量利用原标石,若原标石只有一层, 且坚固完整者,可直接利用。 一、二级点一般埋设单层标石,位于铺装路面上的一、二级点,可采用其他能长期保存、坚固稳定的 示志代替埋设标石、标志。 .2.2.4控制点的标石埋理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埋设双层标石时,两层标志中心应严格地在同一铅垂线中,最大偏差不应大于3mm,并应精 确量取各层标志面间的垂直距离(取至厘米)。 b) 重理标石时,要确保所埋设新标石的标志中心与原标志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中,偏差不应超过3 mm,并精确量算出新、旧标志面之间的高差(取至厘米),重埋情况应通知原埋石单位。 c)在控制点标石的柱石和盘石顶面中央均嵌人一个瓷质或金属标志,标志需安放端正,粘接 牢固。 d)埋设标石时,应将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然后埋下盘石和柱石。标石埋稳后,周围的土应夯 实,以防标石倾斜和位移。 .2.2.5各等级控制点埋石结束后,均应绘制较详细的点之记。各等级点之记绘制规格参见附录C。

    5.2.2.3控制点应按附录B的要求埋设永久性标石(标志)。控制点标石一般用混凝土灌制.有条件的

    地区也可用相同规格的坚硬石料代替

    5.2.2.4控制点的标石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5.2.3.1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5.2.3.1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5.2.3.2在观测时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总测回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 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5.2.3.3导线点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 5.2.3.4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方向法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 度超过土3°时,该方向的2c互差可按同一时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限差按表6执行。按此方法 比较应在手薄中注明

    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方向法观测的各项限差

    5.2.3.5用于水平方向观测的仪器应进行下列项

    于水平方向观测的仪器应进行下列项自检校:

    a) 照准部水准器的检校; b) 光学对点器的检校; C) 视准轴误差(2c)的测定; d)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e)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f) 补偿器补偿范围的测定; g 补偿器补偿精度的测定。 5.2.3.6 水平方向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土质松软的地面观测时,应采取打脚桩或其他措施,保证脚架稳固; b) 整置仪器,按选点图找好观测方向,辩认照准目标附近的地形特征,并检查视线旁离障碍物的 距离是否合乎要求; c)方向观测要选择一个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d)水平方向各测回间应将度盘位置变换一个角度,其计算公式如式(1):

    式中: 6 度盘位置; 5ZAC 测回数; 测回序号(j=1,2.....m); 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J型为4°,J2型为10°; 测微器格数。J型为60格,J,型为600" 二级导线点水平方向观测时,度盘变换位置可按式(2)计算:

    式中: 度盘位置; 测回数; 测回序号()

    式中: 度盘位置; 测回数; 测回序号(j=1.2....m)

    各等级水平方向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 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全部测回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 观测开始前,应根据观测目标调整好望远镜的焦距,在一个测回内要保持不变

    作程序如下: a) 将仪器照准零方向目标,按附录D观测度盘表配置度盘; 6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周~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目标进行水平读数;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2方向目标读数;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进行3、4、 n方向的观测,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d)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周~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目标进行水平读数: e)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依次观测至零方向。 5.2.3.10 在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1格。当气泡位 置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有纵轴倾斜传感器校正的全站仪可不受此限, 5.2.3.11观测时仪器转动应平稳、匀称。用望远镜垂直丝精确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于水平丝附近, 照准各方向目标应在相同位置。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最后旋动螺旋的方向应为旋进。 5.2.3.12当方向总数超过7个时,应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要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 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的两个共同方向间的角值互差不应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两组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按等权进行测站平差。 5.2.3.13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若个别方向目标不清晰时,可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 则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应超过方向总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可只联测零方向。放弃方向的补测, 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尚未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则应接 分组观测处理 5.2.3.14三、四等导线观测,当垂直角超过土3°时,每测回应重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或者在观 则过程中读定水准器,加人垂直轴倾斜改正。 5.2.3.15在高等点上设站观测低等方向时,应联测两个高等方向,且宜是与低等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 方向。在已经观测过的点上第二次设站观测时,应联测两个已测方向。一个点上同时或同人不同时进 行不同等级观测时,如能确保照准的高等方向正确无误,则在低等观测时可只联测一个通视良好、成像 清晰的高等方向。联测高等方向夹角的观测值和原观测值(查不到原观测成果,则可用坐标反算值)之 差不应超过:土2Vm十m(式中m1、m2为相应的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5.2.3.16水平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要求: a) 凡超出本文件规定限差的结果,应进行重测。重测测回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进行。 b 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或其他原因 而放弃未测完的测回,均可立即重新观测、而不算做重测测回。 C 因2c互差或各测回方向值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 测时,除明显抓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d)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

    a 凡超出本文件规定限差的结果,应进行重测。重测测回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进行。 b 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或其他原因 而放弃未测完的测回,均可立即重新观测、而不算做重测测回。 因2c互差或各测回方向值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 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d 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 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 e) 在一个测站上,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数的1/3时,应整站重测。 1 方向观测法重测数的计算:在基本测回观测结果中,重测一个方向,算作一个方向测回;一测回 中有两个方向重测,算做两个方向测回;因零方向超限而全测回重测,算做(1一1)个方向测 回。一份成果的全部方向测回总数为(n一1)·m(式中n为该站方向总数,m为测回数)。 g 方向重测时只需联测零方向。 h) 基本测回结果和重测测回结果,应载人手薄。重测测回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 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水平方向观测记录及计算取位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水平方向观测记录及计算取位

    5.2.4.1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的边长,均应采用相应精度的电磁波测距仪测定,

    I级:m≤5mm I级:5mm

    mD=±(a+b·D) 式中: mD一 每1km测距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6 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干米(mm/km); D 测距边长度,单位为干米(km)。 5.2.4.3 新购置的测距仪需作下列检视: a) 仪器的附件、配件是否齐全,有无损坏、霉变、变形现象; b) 仪器的各个旋钮、按钮是否灵活、有效; c 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步骤,通电检查仪器的功能。 5.2.4.4 新购置的或经过修理的测距仪,需作下列检验: a) 幅相误差的检验; b) 周期误差的检验; c) 精测频率的检验; d) 内部符合精度的检验; e) 加常数和乘常数的测定; f) 反射棱镜常数的测定; 5ZIC g) 测程的检验。 5.2.4.5 测距仪附件及气象仪表需作下列检验: a) 光学对点器的检校; b) 对中杆的检校; c 气象仪表的检校。 5.2.4.6 仪器的测角部分应按5.2.3.5的规定项目进行检验

    5.2.4.7各等级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各等级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用往返测量代替不同时间段测量。时间段指上午、下午、夜间和不同的白天。 注2: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自定取平均值的仪器,每进行一次平均值测量为一测回。

    5.2.4.8各级测距仪观测结果的各项较差,不应大于表9的规定。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量的 将斜距化算到同一高程面上进行比较,

    表9各级测距仪观测结果的各项较差限差

    气象数据的测定应符合表

    表10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

    4.10利用天顶距计算高差和平距时,三、四等网边长和天顶距应对向观测,一、二级网可在一端 长和天顶距。天顶距观测应符合6.6的规定

    正长相大距。大距观测应付百6,0

    a 应在大气稳定、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观测,晴天日出后与日落前半小时内不宜观测,中午可 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留有适当的间歇时间; b 在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气及大气透明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应作业。 5.2.4.12 距离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距前应先检查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测距仪应有一定的预热时间,使之与外界温度相适 应。观测时,应用“电照准”获得最佳回光信号。 6 晴天作业时应给仪器打伞遮阳,主要电子附件也应避免曝晒。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向太阳,亦 不宜顺光、逆光观测。在顺光观测时,当阳光与测线夹角小于30°时,也应给梭镜打伞遮光。 c) 应按仪器性能及距离选用棱镜组合,作业时使用的棱镜宜与检验时使用的棱镜一致。 仪器和棱镜应严格对中,仪器及棱镜高量至毫米。 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仪器和棱镜架设后,应有专人管护。 5.2.4.13 气象元素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GB/T183412021

    a)测距前,应先打开干湿温度表和气压表,使其与周围温度一致;

    a)测距前,应先打开十湿温度表和气压表,使其与周围温度一致; b)气压表应放置水平,防止曝晒,读数前要轻轻敲击气压表盖,防止指针搁滞; 温度表应悬挂在与测距视线同高、不受阳光辐射影响且通风良好的地方。自动通风干湿温 表和手摇干湿温度表应按规定的要求正确使用。 5.2.4.14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要求: a 凡超出表9限差的观测成果,均须重测; b) 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一个读数,若重测后读数较差仍超限,该测回重测 c)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一测回,若重测后仍超限,该时间段重测; d)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一个时间段的全部测回。

    5.2.5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D. 气象改正数,单位为米(m); 770 仪器气象参考点的群折射率; 作业时气象条件下的群折射率; ? 一一距离观测值,单位为米(m)。 气象改正数也可利用仪器说明书中提供的精确公式、计算图表或计算盘进行计算。 周期误差改正数按式(5)计算

    ADA =Asin(g。+× 360°

    式中: △DA 周期误差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A 周期误差振幅,单位为毫米(mm); 9 周期误差的初相角,单位为度(°); S 距离观测值,单位为米(m); 入 测距仪精测调制频率波长,单位为米(m)。 当A大于测距中误差绝对值的/2倍时,应进行此项改正。对于脉冲式测距仪不进行此项 改正。 测距仪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数按式(6)、式(7)计算: 加常数改正数:

    式中: ADc 测距仪加常数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C 测距仪的加常数,单位为毫米(mm)。 乘常数改正数:

    C 测站的偏心角,单位为度()

    5.2.5.4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计算

    GB/T183412021

    D。一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一一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H. 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 hm一 测距边所在的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度(由全国高程异常图上查取),单位为 米(m); R^—沿测线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按式(13)计算,单位为米(m):

    Rm 参考椭球面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e 一参考椭球的第二偏心率: B 测距边中点大地纬度,单位为度(); A一测距边的大地方位角,单位为度(°)。 二级网边长可以用式(14)计算:

    D 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D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H 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 hm 测距边所在的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球面的高度(由全国高程异常图上查取),单位为 米(m); Rm一参考椭球面上测边中点或测区中心处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归算到任意高程面的边长按式(15)计算

    中 D。一一测距边水平距离归算到任意高程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H.—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 H。一边长归算高程面的高程,单位为米(m); R㎡一任意高程面上测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二级网边长归算时可以用Rm代替(RA十Hm)。 .2.5.6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边长按式(16)计算

    式中: DG一 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边长,单位为米(m); 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Y. 测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中数,单位为米(m); R㎡一一参考椭球面上测边中心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5.2.5.7各等级边长可按仪器标称精度公式(3)计算测距中误差,进行一般精度衡量,单向观测的边长 进行较精确的精度评定,按GB/T16818有关条款执行;对向观测的边长精度评定按式(17)~式(19) 计算。

    [dd ] m。=±, 21l

    mo=±八 [dd] 2n

    一次测量的观测值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d一一化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对向观测边水平距离之差,单位为毫米(mm); 一对向观测差值的个数。 b)对向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

    式中: mD 对向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o 一次测量的观测值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d 一一化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对向观测边水平距离之差,单位为毫米(mm); 一对向观测差值的个数。 c)边长相对中误差计算:

    m 0 [dd nD=± + 2 18 77

    ....................( 19

    [△ △] ma=± 2n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一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一△的个数。 b)根据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见式(21):

    式中: mi——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f=——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N一f的个数; 一计算f时的测站数。 5.2.5.9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差,按式(22)计算

    W=±2Vn·m+m十m 式中: W 一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差,单位为秒("); n 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m"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m"。l、m"a2———起始方位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5.2.5.10 图形条件自由项的限差,按式(23)计算: W图=±2mg/n 式中: W图一 图形条件自由项的限差,单位为秒("); m 相应等级导线规定的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n 闭合图形的内角个数。

    5.3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

    GB/T 183412021

    W寸=±2/n·m+m+m

    5.3.1.1GNSS控制网按相邻点间的距离禾 和点位精度要求划分为三、四等和一级、二级。RTK平面控 制测量按精度划分为一级、二级。RTK测量控制点不应作为测区首级控制。 5.3.1.2各等级GNS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式(24)表示:

    式中: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a一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6一一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一一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千米(km)。 5.3.1.3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表11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α表示固定误差;b表示比例误差系数

    5.3.2.1GNSS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技术条件和成果资料、预期达到的精度、测区自然 地理及交通状况等,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在CORS系统覆盖的区域,可不进行控制测量,直接用 CORS系统进行地形图测量或地质工程测量。 5.3.2.2GNSS控制网宜由一个或若干个异步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的形式构成。各等级 GNSS控制网中每个异步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12的规定

    5.3.2.3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大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土 2cm。 5.3.2.4GNSS控制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为方便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应用,每点至少有一个 以上通视方向(包括与同等级以上国家控制点通视)。 5.3.2.5布设GNSS控制网时,应联测附近已有的国家GNSS控制点和高等级平面控制点,联测点数 一般不应少于3个,困难地区不应少于2个,并应均匀分布于网内。附近有CORS系统的,提供的观测 数据可作为各等级GNSS控制网点的起算依据。 5.3.2.6RTK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在有条件采 用网络RTK测量的区域,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测量。 5.3.2.7在特别困难地区,可采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来测定起算点的起算数据

    5.3.3.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应小于200m;远离高 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应小于50m。 5.3.3.3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并应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 5.3.3.4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利于长期保存、交通方便、施测安全以及便于用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 和联测的地方。 5.3.3.5GNSS点按相应等级埋设标石。GNSS点的埋石应符合5.2.2.4的要求。

    5.3.4数据采集与记录

    GB/T183412021

    5.3.4.1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数据采集应选用双频或单频GNSS接收机,其标称精度应不低于表11 的规定;同步数据采集的接收机数,三、四等应不少于4台,一、二级应不少于3台。 5.3.4.2数据采集使用的GNSS接收机应送相应的仪器检定机构检定合格方能使用。对于常规检验项 目,作业人员应经常进行校准。 5.3.4.3各等级GNSS测量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在低纬度地区不宜采用快速静 杰模式进行数据采集

    表13各等级GNSS测量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

    5.3.4.4天线安置需严格对中,对中误差不大于2mm。天线高应在每时段数据采集前后各量取一次, 量至毫米,两次量高较差不应超过土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5.3.4.5各数据采集小组应确保各GNSS站数据采集时间同步。 5.3.4.6数据采集手簿应现场记录各项数据,且应连续编印页码并装订成册,不应缺损。GNSS数据采 集手薄格式参见附录E。 5.3.4.7将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转存到其他介质上时,不应进行任何删除或修改,严禁对所采集的原始 数据实施重新加工。 5.3.4.8外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基线解算质量进行检核(检核的项目和限值见5.3.5),当发现有成 果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后对有关站点重新采集数据。平差计算时,重新采集的成果与原成果不取中数 只采用符合限差的结果 5.3.4.9RTK测量时.GNSS卫星状况应符合表14的规定

    公路工程表14GNSS卫星状况的基本要求

    5.3.4.10RTK平面控制测量宜选用固定误差不超过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超过2mm/km的双频 接收机。 5.3.4.11RTK平面控制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的规定

    4.10RTK平面控制测量宜选用固定误差不超过 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超过2mm/km的双 文机。 4.11RTK平面控制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RTK平面控制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2: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时,边长较差不大于2cm。 注3: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5.3.4.12经度、纬度记录取位应到0.00001",平面坐标记录取位到0.001m,天线高量至0.001m。 5.3.4.13坐标系转换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已有转换参数时,可直接输入; b 已有3个以上同时具有地心和参心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时,可直接将坐标输入数据采 集器海绵城市标准规范范本,求解转换参数; c) 已有3个以上参心坐标系的控制点成果时,可采用直接输人参心坐标,在控制点上采集地心坐 标,求解转换参数; 计算转换参数的控制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e 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应不超过2cm。 6.3.4.14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自设基准站应设置在高等级控制点上; 基准站的卫星截止高度角设置不应低于10°; ) 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数据传输工作频率应按约定的频率进行设置; d) 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相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 等设备参数; e 应正确输入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坐标转换参数等有关参数; 基准站数据采集手薄格式参见附录E。 5.3.4.15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时间超过5min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 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 b)开始作业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后,应至少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检核,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大于

    ....
  • 相关专题: 矿产勘查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