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pdf

  • GB T 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09
  • 发 布 人: donlingli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1.1初步勘查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应提交满足防治方案论证要求的勘查报告。 8.1.2应初步查明滑坡的岩(土)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水文地质条件,滑动方向,分析滑坡 成因。 8.1.3应结合防治方案可行性论证进行,根据试验,结合已有工程经验反演计算,合理确定滑坡滑面物 理力学指标,判定稳定状态,提出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8.2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内容包括: 滑坡活动历史与宏观变形破坏迹象; 工作区地貌单元、地层、区域断裂,核实主要活动断裂分布特征,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分析各种结构面与斜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分析工程岩组,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滑坡体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人类工程活动及植被特征,分析其与滑坡灾害的关系; 充分收集水文、气象等资料。

    3.1测绘范围应包括后缘壁至前缘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到滑坡可能影

    8.3.2测绘内容应包括滑坡及周边地形地貌测绘、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裂缝测绘等。 8.3.3当拟采用排水工程方案时邮政标准,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或地下廊道洞口等防治工程所在 的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8.3.4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堵塞下部河流时,应测绘包括潜在危险区的纵向控制性 部面。 8.3.5测绘应开展滑坡体及周边 人类工程活动和水文地质调查

    3.4.1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客层滑动面的位置,了解地下水水位、流向和动态,采取岩(土)试样。 8.4.2勘探可采用主一辅勘探线(剖面)法,不少于一条主纵剖面和一条主横部面。 8.4.3勘探线(剖面)应由钻探、井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探点构成。 8.4.4纵向勘探线的布置应结合滑坡分区进行,不同滑坡单元均应有主勘探线控制,其方向应与该单 元的滑动方向一致,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 3.4.5横向主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至前缘剪出口之间。 工瓶杰动质多胜有热用

    表5初步勘查阶段勘探点线间距布置

    8.4.7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并探或槽探相结合,必要时可用物探方法沿勘探线进行补充探测验证。 8.4.8勘探孔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人滑床3m~5m,拟布设抗滑桩或锚索部位的控制性钻 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大于滑体厚度的1/2,并不小于5m。 8.4.9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或大型以上滑坡,可采用探确进行勘探,绘制大比例尺展示图,进行照 (录)像.并应采取滑带与滑体岩(土)试样,测试其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

    8.4.10应初步查明地下水基本特征,结合钻孔和探井进行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 流和排泄条件,分析地下水渗透性等

    8.5.1结合拟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措施,有针对性开展施工场地条件调查。 8.5.2对防治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分布、质量和储量进行踏勘和评估。 8.5.3了解滑坡周围水源分布,评价防治工程及生活用水水量和水质,提出供水建议

    8.5.1结合拟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措施,有针对性开展施工场地条件调查。 8.5.2对防治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分布、质量和储量进行踏勘和评估。 8.5.3了解滑坡周围水源分布,评价防治工程及生活用水水量和水质,提出供水建议。

    .6.1初步勘查阶段监测应了解滑坡变形特征。 3.6.2监测内容以地面变形和位错为主,并包括建(构)筑物变形与开裂。 3.6.3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一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三个。 3.6.4在勘查区内存在两处以上滑坡变形区情况下,可统一布置监测网。 3.6.5对于明显受地下水动态控制的滑坡,应开展地下水位监测,并同时进行降雨量和地表水监测。 3.6.6对防治工程等级为一级或底滑面位置不清楚且地面变形明显的滑坡,应沿主滑方向布置不少于 一条的深部位移监测剖面,并与主勘探剖面方向相重合。 8.6.7监测网应考虑滑坡实际变形特征及分区情况,并结合钻探、井(槽)探点布设,主要监测点应满足 设计阶段使用要求。 8.6.8监测周期应根据变形速率大小和危险性来确定,不宜大于15d。 3.6.9监测资料分析应配合其他勘查成果,相互校核。

    3.6.1初步勘查阶段监测应了解滑坡变形特征。 8.6.2监测内容以地面变形和位错为主,并包括建(构)筑物变形与开裂。 8.6.3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一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三个。 8.6.4在勘查区内存在两处以上滑坡变形区情况下,可统一布置监测网。 3.6.5对于明显受地下水动态控制的滑坡,应开展地下水位监测,并同时进行降雨量和地表水监测。 3.6.6对防治工程等级为一级或底滑面位置不清楚且地面变形明显的滑坡,应沿主滑方向布置不少于 一条的深部位移监测剖面,并与主勘探面方向相重合。 8.6.7监测网应考虑滑坡实际变形特征及分区情况,并结合钻探、井(槽)探点布设,主要监测点应满足 设计阶段使用要求。 8.6.8监测周期应根据变形速率大小和危险性来确定,不宜大于15d。 8.6.9监测资料分析应配合其他勘查成果,相互校核。

    9.1.1详细勘查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 9.1.2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9.1.3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滑坡防治工程治理方案,补充或专门开展勘查、现场试验和测试等。

    .1详细勘查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 .2应结合防治工程部署,充分利用初步勘查成果,进行重点勘查。 .3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滑坡防治工程治理方案,补充或专门开展勘查、现场试验和测试等

    9.2.1根据可行性论证推荐的防治工程治理方案,开展工程布置区大比例尺测绘。 9.2.2地面排水工程的测绘应沿排水沟工程轴线追索进行,以纵剖面图测绘为主,比例尺宜为1:500~ 1:100,并在沿线不同单元处测绘横剖面图。 9.2.3地下排水工程的测绘应沿廊道工程轴线追索进行,结合钻探、井探、物探等,测绘纵向剖面图,比 例尺宜为1:500~1:100。 9.2.4对地下排水工程廊道口应提交进工程地质立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20。 9.2.5抗滑桩和锚固工程的测绘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结合钻探、井探和物探等,提交沿工程布置方向 的地质面图,比例尺宜为1:500~1:200。 9.2.6挡墙工程的测绘应沿工程布置轴线进行,比例尺宜为1:500~1:200

    9.3.1应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防治工程方案,对初步勘查阶段的勘探线进行加密勘探,勘探点 线间距布置,按表6确定。

    表6详细勘查阶段勘探点线间距布置

    9.3.2纵向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加密为20m60m,并对纵向辅勘探线适度加密,勘探点间距宜为 40m~120m。 9.3.3横向勘探线重点布置在防治工程实施部位,勘探点间距宜为20m~120m。 9.3.4勘探方法应采用钻探和井探相结合。 9.3.5 应在加密勘探点上采取滑体、滑带试样,补充开展滑带与滑体岩(土)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 测试。 9.3.6 应利用主勘探线的勘探孔进行注(抽)水试验,并宜作为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孔,延续至工程峻 工后。 9.3.7 当采用锚固工程进行滑坡防治,但锚固段地质条件复杂,应进行现场锚固拉拔试验,获取相关 参数。 9.3.8当滑坡体结构破碎松散,宜进行现场注浆试验,提供可靠的注浆参数。

    9.4.1应根据详细勘查需要查清的间题,有针对性地加密地表监测,补充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 内容。 9.4.2对一级滑坡防治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包括地表变形、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和孔隙水 压力变化的立体监测,监控滑坡整体变形 9.4.3对二、三级滑坡防治工程,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地表变形、裂缝和地下水位变化为主的监测, 监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变形

    原水 压力变化的立体监测,监控滑坡整体变形, 9.4.3对二、三级滑坡防治工程,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地表变形、裂缝和地下水位变化为主的监测, 监控滑坡沿主滑方向的变形。 9.4.4变形监测可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地下深部位移监测为辅: a)地表位移监测包括绝对位移监测和相对位移监测; b)地下深部位移监测包括利用钻孔测定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以及在探内对裂缝、滑带或特征 地层位移的监测。 9.4.5应开展滑坡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 9.4.6应充分采用钻孔、探井、探槽布设监测点,并可用于施工阶段监测,可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 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滑坡体内地应力状态及其变化。 9.4.7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在滑坡区内沿滑坡纵横轴线分别布置2条~3条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 少于三个。 9.4.8应根据勘查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网的布置,主要监测点可用作施工阶段监测。

    密,其测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详细勘查成果应包括详细勘查报告和原始测试报告等附件,以及可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

    0.1.1补充勘查在施工阶段进行,是详细勘查工作的延续补充。 10.1.2包括防治工程实施期间,开挖或钻探所揭示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重大地质结论变化的补充勘 探和峻工后地形地质状况测绘,编制施工前后地质变化对比图,并对其作出评价结论。 10.1.3施工期间发现滑坡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应进行补充地质勘查,提交补充地质勘查报告。 10.1.4应采用信息法,结合防治工程实施,及时编录分析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时通知业 主单位,情况紧急时应及时通知施工和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10.1.5应针对现场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及处理措施,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 标工程地质条件。

    10.2开挖露头测绘与工程钻孔编录

    10.2.1补充勘查应充分利用施工期间开挖揭露的典型地质露头和钻孔探测的深部地质信息,及时 行地质编录 10.2.2应在防治工程封闭前对开挖最终形成的地质露头进行地质测绘,提交平面图、部面图、断面图 成展示图,并进行照(摄)像。 10.2.3开挖过程中揭露的滑带土、擦痕等典型滑坡地质形迹应及时加以编录、照(摄)像,取样。 10.2.4在抗滑桩的竖井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工程地质编录、照(摄)像,特别应注意主滑带和滑坡 本内各种软弱带的地质特征。 10.2.5对于一级滑坡防治工程,在锚索造孔过程中,宜抽取锚杆(索)设计钻孔总数的5%,且不宜少于 三孔进行井内勘探。 10.2.6锚杆(索)钻孔和抗滑桩竖井等探测的滑带位置与原地质资料误差较大时,应及时修正滑坡地 质部面图和工程布置图,并指导工程设计变更。 10.2.7在实施喷锚网工程和砌石工程前,应进行地质露头工程地质测绘,并进行照(摄)像。 10.2.8采用注浆等方法改性加固滑坡体后,应沿主勘探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改性后的滑坡体物理力 学参数。 10.2.9对于回填形成的堆积体,应沿主勘探线进行钻探取样,提供物理力学参数,

    0.3.1在详细勘查阶段监测基础上,针对防治工程,增设监测网点,掌握滑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和治理 工程实施效果。 0.3.2应沿主滑方向监测钻孔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地下排水工程应增加辅助剖面,监测地 下水动态,提供排水效果数据。 10.3.3宜采用测力计和多点位移计等进行预应力错索监测,掌握预应力施加期间和施加后锚索预应 力和滑坡变形过程。监测点数不宜少于锚索总数的5%,且不宜少于两处。 0.3.4宜采用压力盒等测定抗滑桩工程实施后桩体承受的滑坡推力或土压力变化。压力盒主要沿滑 披主滑方向布置。

    10.4.1专门地质勘查主要针对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区进行,采用地质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山地工程等 查明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成因和稳定性,地下水赋存状态与运动形式,岩(土)体的 物理力学性质;应评估由于变化对滑坡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的影响。 10.4.2勘查方法、工作量和进度应根据地质问题的复杂性、施工图设计阶段查明深度和场地条件等因 索确定。应利用各种施工开挖工作面观察和搜集地质情况。 10.4.3当滑坡出现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应进行弱面抗剪强度校核,重新进行整体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 算。对防治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变更提出建议

    1.1滑坡防治工程验收应提交峻工地质报告。 1.2峻工地质报告应对原勘查结论、施工过程和施工后的地质环境条件(要素)等进行评价和总 1.3竣工地质报告应包括相应的图册。

    骨坡防治工程验收应提交竣工地质报告。 工地质报告应对原勘查结论、施工过程和施工后的地质环境条件(要素)等进行评价和总结。 工地质报告应包括相应的图册。

    12.1.1应充分利用前期已有地质资料,加强综合分析,合理布置勘探工作。 2.1.2勘查方法的选用应论证其对滑坡的扰动程度。 12.1.3初步勘查以地表地质测绘和主剖面勘查为主要勘查方法。 2.1.4详细勘查应在初步勘查成果上,以补充钻探、物探、井确探等勘查方法为主,以地质修测为辅 12.1.5补充勘查应以工程揭露地 工程变更设计的部位可补充钻探、井探。

    2.2.1应充分收集已有资料,了解前人工作程度,并进行现场踏勘。 2.2.2测绘应将滑坡区及周边主要的地质现象和地物要素等表达在地形图上。地形图成图规格应根 据滑坡区范围、比例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图幅尺寸,以完整地将滑坡区范围表达在一个分幅内为宜。 12.2.3滑坡区测量坐标和高程系统宜按GB50026条款执行,但对联测困难的山区也可采用独立坐标 系和假设高程。 2.2.4地形图精度,要求图上具有定位意义的独立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小于图 上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 12.2.5地质测绘应采用定点法进行测绘。对于反映滑坡特征测绘点,应进行追索并沿线合理定点 测绘。 12.2.6根据观测点之间的联系,应在野外实地勾绘连接观测点之间的地质界线草图。 12.2.7滑坡区内地质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点密度至少图上达到1cm×1cm布置一点,滑坡区外可适 当增大,以达到最佳调查测绘效果为准。 12.2.8对于与滑坡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应有足够的调查点控制。 12.2.9对重要观测点的定位应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可采用半仪器定位。 2.2.10滑坡平面图测绘精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12.2.1应充分收集已有资料,了解前人工作程度,并进行现场踏勘。 2.2.2测绘应将滑坡区及周边主要的地质现象和地物要素等表达在地形图上。地形图成图规格应根 据滑坡区范围、比例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图幅尺寸,以完整地将滑坡区范围表达在一个分幅内为宜。 12.2.3滑坡区测量坐标和高程系统宜按GB50026条款执行,但对联测困难的山区也可采用独立坐标 系和假设高程。 2.2.4地形图精度,要求图上具有定位意义的独立地物点相对手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小于图 上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 12.2.5地质测绘应采用定点法进行测绘。对于反映滑坡特征测绘点,应进行追索并沿线合理定点 测绘。 12.2.6 根据观测点之间的联系,应在野外实地勾绘连接观测点之间的地质界线草图。 12.2.7滑坡区内地质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点密度至少图上达到1cm×1cm布置一点,滑坡区外可适 当增大,以达到最佳调查测绘效果为准。 12.2.8对于与滑坡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应有足够的调查点控制。 12.2.9对重要观测点的定位应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可采用半仪器定位。 12.2.10滑坡平面图测绘精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a)宏观地形地貌在图上宽度大于2mm的现象应接比例描绘; b) 滑坡微观地形地貌在图上宽度不足2mm时,宜按特定图例标注,且应进行更大比例尺的专门 测绘,作为附图一并提交 c)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应超过2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5mm。 12.2.11滑坡剖面图宜与滑坡勘探线一致,采用与平面图等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滑坡剖面的两端点、 面控制点应设立显著标志,每一条剖面至少应有两个标志点。 12.2.12与滑坡有关的水文点、微地貌、地形变点等应测在剖面图上,图上地形和地质测绘内容误差不 得超过1mm

    2.4.1钻探孔位的布置应在地质调查或测绘的基础上,沿确定的纵向或横向勘探线布暨,针对需查明 的滑坡地质结构或问题确定具体孔位。 2.4.2滑体内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内应采用干法钻进, 2.4.3滑体内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层内,以及在滑带及其上下5m范围内应采用单管双动钻进技 术,或双管双动钻进技术或无泵反循环技术等对滑坡岩土扰动小的钻进技术钻进。 2.4.4勘探孔终孔孔径不宜小于110mm。 12.4.5在滑带及其上下5m范围内,采用干法钻进方法时,回次进尺不得大于0.3m,应及时编录岩 心,确定滑动面位置。

    GB/T328642016

    12.5并探、调探和槽探

    2.5.1对二级及以上滑坡防治工程,且地质条件复杂时,宜沿主剖面采用钻探与并探相结合的方法

    GB/T32864—2016

    行勘探。 12.5.2井探前,应根据地质测绘和露头剖面,推测地质条件,编制探井工程设计书,并建立探井结构理 想柱状图。 12.5.3矩型探井断面短边长宜大于1.5m,圆断面探井直径宜大于1m。 12.5.4对地质结构复杂难以定论,且等级为一级的滑坡防治工程宜用探碉进行勘探。 12.5.5碉探工程轴线上应布置一定数量的钻孔或探井,并安排先施工。 12.5.6探碉净断面高×宽宜大于1.8m×1.8m。 12.5.7探碉宜进行支护,并综合利用,且探洞护壁应预留足够的观测窗,面积不小于20cm×20cm。 12.5.8探工程应编制专门的设计书,或在滑坡总体勘查设计中编写专门章节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 性内容。 12.5.9开挖掘进过程中及时记录掘进中遇到的地质现象,每5m宜作一掌子面素描图。 12.5.10对于围岩失稳而必须支护的地段,应及早进行素描、拍照、录像、采样及埋设监测仪器,可在支 护段预留窗口。 12.5.11在滑坡体前缘、后缘、侧缘部位及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时,应布置必要的槽探。 12.5.12应及时进行探井、探碉或探槽展示图和地质编录,展示图比例尺宜为1:100~1:50。 12.5.13 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力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岩、土、 水样。 12.5.14 勘探完成后的探井不得裸露或直接废弃,可作为滑坡监测井或浇筑钢筋砼形成抗滑桩。

    行勘探。 12.5.2井探前,应根据地质测绘和露头剖面,推测地质条件,编制探井工程设计书,并建立探井结构理 想柱状图。 12.5.3矩型探井断面短边长宜大于1.5m,圆断面探井直径宜大于1m。 12.5.4对地质结构复杂难以定论,且等级为一级的滑坡防治工程宜用探碉进行勘探。 12.5.5碉探工程轴线上应布置一定数量的钻孔或探井,并安排先施工。 12.5.6探碉净断面高×宽宜大于1.8m×1.8m。 12.5.7探碉宜进行支护,并综合利用,且探洞护壁应预留足够的观测窗,面积不小于20cm×20cm。 12.5.8探工程应编制专门的设计书,或在滑坡总体勘查设计中编写专门章节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 性内容。 12.5.9开挖掘进过程中及时记录掘进中遇到的地质现象,每5m宜作一掌子面素描图。 12.5.10对于围岩失稳而必须支护的地段,应及早进行素描、拍照、录像、采样及埋设监测仪器,可在支 护段预留窗口。 12.5.11在滑坡体前缘、后缘、侧缘部位及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时,应布置必要的槽探。 12.5.12应及时进行探井、探碉或探槽展示图和地质编录,展示图比例尺宜为1:100~1:50。 12.5.13 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力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岩、土 水样。 12.5.14 勘探完成后的探井不得裸露或直接废弃,可作为滑坡监测井或浇筑钢筋砼形成抗滑桩。

    12.6.1地球物理勘探可作为辅助勘查手段,不宣单独以物探结果直接作为防治工程设计依据, 12.6.2地球物理勘探线的布设应与滑坡主要勘探线相叠合。 12.6.3当物探反映有重大异常时,应补充钻探、井探、碉探和槽探等予以验证。 12.6.4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方法有效性,确定合适的野外观测系统和仪器工 作参数,可参见附录C。

    12.7.2监测内容一般包括:地表变形监测、地表裂缝位移监测、地面倾斜监测、建(构)筑物变形监测、 骨坡裂缝多点位移监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滑坡地应力监测等,监测适 用方法参见附录D。 12.7.3对于一级滑坡防治工程,应实施长期监测。 12.7.4对于二级滑坡防治工程,在施工期间应建立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点,同时,宜建立以简易 监测为主的长期监测点。 12.7.5对于三级滑坡防治工程,宜建立简易长期监测点。 12.7.6施工安全监测应对滑坡体进行实时监控,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对滑坡体的影响,及时地指 序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 12.7.7施工安全监测点应布置在滑坡体稳定性差,或工程扰动大的部位,力求形成完整的剖面,采用 多种手段互相验证和补充。 12.7.8防治效果监测应结合施工安全和长期监测进行,了解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变化特征,为工程的 俊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12.7.9防治效果监测时间长度不应小于一个水文年,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不应大于30d。 12.7.10监测报告应以时报、日报、旬报、月报、季报或年报等形式提交,

    13物理力学试验和稳定状态分析

    13.1.1物理力学试验和稳定状态分析应在详细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 13.1.2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应据试验成果,结合经验反演和类比,推荐合理的设计参数。 3.1.3滑坡稳定状态的分析及稳定性评价应采用定性为基础,并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1.4滑坡稳定系数计算应考虑滑坡变形历程、参数试验方法和所采用的计算模型间的关联性,并拉 批计算相应的推力

    13.2.1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宜按GB/T50123和GB/T50266条款执行,应提供可供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的基本指标。 3.2.2中型及中型以上规模的土质滑坡宜进行滑坡体大型重度试验,大型重度试验宜采用容积法,试 坑体积不小于500mm×500mm×500mm。 13.2.3采用井探、碉探、槽探揭露的滑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原状土样尺寸不小于200mm× 00mm×200mm,±样不应少于6件。 13.2.4当通过钻探等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应采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作重塑土样试验。 13.2.5钻孔中采集土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入法,土样样品直径不应小于110mm,高度不 应小于200mm,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13.2.6岩(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取值时应根据滑坡所处变形滑动阶段及含水状态分别选用峰值 强度指标、残余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度指标;以及天然强度指标、饱和强度指标,或两者之间的强 度指标。 13.2.7当滑带土中粗颗粒含量较高时,其抗剪强度指标宜以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测试值为主,并参考 室内试验值确定。若未进行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其综合取值时应将室内快剪试验得出的内摩擦角乘 以1.15~1.25的增大系数。 13.2.8对滑坡体宜分类进行不同岩(土)体的室内直剪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c、值,压缩模量及其他 强度与变形指标,且每项岩(土)体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6组。 13.2.9大型及以上规模,且防治等级为一级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2组的滑带原位大面积直剪强度 试验。 13.2.10对有易溶或膨胀岩(土)分布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3组的滑带土易溶盐及膨胀性试验。 13.2.11当采用抗滑桩、锚索等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在支挡工程布置部位对滑床基岩不同岩组取样进 行常规物理力学试验。钻孔岩心样样品直径不小于85mm,高度不小于150mm。每种岩性的岩样不 少于3组,每组岩样不少于3件。 13.2.12采用井探、酮探、坑槽探揭露的滑带宜进行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可在天然含水状态和人工浸 水状态下进行剪切,并应对现场开挖及制样过程、滑带形状、滑带土成分、力学性质进行详细测绘描述 并照(摄)像。 13.2.13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剪切面积不小于2500cm,最小边长不宜小于50cm,试体高度不宜小 于25cm。 13.2.14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中基座或滑床的长度和宽度应大于试样的长度和宽度的15cm,且试样 间的间距为边长2倍以上。 13.2.15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的推力方向应与滑体的滑动方向一致,着力点与剪切面的距离不宜大于 剪切方向试体长度的5%,法向荷载应针对滑带上覆荷载确定,分级施加

    GB/T 328642016

    13.2.16中型及以上规模,且危害等级为一级的滑坡,应进行抽水试验以获得滑坡体渗透系数。当无 法抽取地下水时,在控制滑坡稳定的条件下,可采用注水试验方法。抽(注)水试验一般不得少于2组。 13.2.17对滑坡及周围分布有煤层、膏盐等富含等侵蚀性强的岩(土)体,应进行不少于3组地下水及 地表水化学简分析及混凝土侵蚀性试验。 13.2.18当无法准确判定勘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腐蚀性时,应采集水样进行腐蚀性评价,水样数量 不少于3件。

    13.3滑坡滑带参数反演

    13.3.1滑带抗剪强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

    式中: C 滑带土粘聚力,单位为千帕(kPa); F。 稳定系数; W 第i条块的重量,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第i条块滑面倾角,单位为度(); ? 滑带土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L 滑带长度,单位为米(m)。 13.3.2 滑坡稳定状态可据滑坡稳定系数进行划分,见表7。 13.3.3小型或中型规模,且结构简单的滑坡,其滑带抗剪强度参数可用类比法和反演法确定。 13.3.4滑坡滑带抗剪强度参数指标应结合滑坡稳定状态和试验方法综合考虑,参照表8进行选取。

    表7滑坡稳定状态划分

    表8滑带抗剪强度指标取值表

    13.4滑坡稳定性评价

    GB/T32864—2016

    GB/T32864—2016附录A(资料性附录)斜坡运动分类A.1斜坡运动分类国际上普遍采用了瓦恩斯的斜坡运动分类方案:根据运动形式,将斜坡划分为6大类型,再根据物质种类细分为22亚类型,详见表A.1。表A.1斜坡运动简要分类(Varnes,1978)物质种类移动型式土质岩质粗粒为主细粒为主崩落岩石崩落碎屑崩落土崩落倾倒岩石倾倒碎屑倾倒土倾倒旋转型岩石旋转滑动碎屑旋转滑动土旋转滑动少数单元滑动岩石块体滑动碎屑块体滑动土块体滑动平移型多数单元岩石滑动碎屑滑坡土滑坡侧向扩展岩石扩展碎屑扩展土扩展碎屑流土流流动岩石流(深部蠕动)土蠕变复合移动两个或以上主要滑动类型组合形式A.2典型滑坡要素典型滑坡要素见图A.1所示。后缘拉裂缝滑移带裂缝后缘壁滑覆带滑坡台秋清床主滑体脊带(面)前缘剪出口纵向裂院图A.1典型滑坡要素16

    B.1滑坡岩土体和结构因素分类(表

    GB/T328642016

    B.2滑坡其他因素分

    表 B.2滑坡其他因素分类

    (资料性附录) 地球物理勘探与测试方法与适用范围简表 表C.1给出了滑坡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选择目的、适用条件及经济技术特点,表C.2给出了地球物 理勘查方法与滑坡防治工程勘查工作阶段优化组合情况,

    C.1给出了滑坡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选择目的、适用条件及经济技术特点,表C.2给出了地球物 法与滑坡防治工程勘查工作阶段优化组合情况,

    表C.1滑坡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选择

    暖通空调图纸、图集GB/T328642016

    表C.2滑坡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优化组合

    注:※可用方法;※※常用方法;※※※优选方法。

    表D.1给出了滑坡主要监测方法、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的特点,并对适用性进行评价

    公共安全标准表D.1滑坡监测适用方法技术简表

    GB/T328642016

    打印H期:2016年11月14HD003

    ....
  • 相关专题: 滑坡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