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29-2019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1:50000).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5.1.6冻结层含水岩组
5.1.6.1冻结层含水岩组应表示冻结层范围及富水性、融区类型及范围等。侵蚀融区水按松散 隙水表示,构造融区水按基岩裂隙水表示。 5.1.6.2松散岩类冻结层含水岩组及基岩类冻结层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A.1设
5.1.7相对隔水层岩组
施工组织设计相对隔水层岩组表示方法按表A.2设置。
5.1.8.1两个含水岩组采用双层结构表示,两个以上的含水岩组可分别独立成图或用镶图表示。 5.1.8.2双层结构及表示方法按表A.3设置
5.1.9透水不含水岩层
5.2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
5.2.1应反映区内主要的控制性水文地质特征要素,如古河道带、主径流带、岩溶大泉、地下暗河、温泉、 地表水、地下水溢出带、某些沼泽湿地等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取水、注水、输水构筑物和地下水漏斗 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人侵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重要影响等。 5.2.2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的表示方法见表A.5.其他未表述的内容参照GB/T14538执行
5.3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3.1应反映控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水文地质界线,包括:地表分水岭、地下分水岭、断层边界、
DZ/T 03292019
含水层特征界线等。 5.3.2应反映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主要特征。宏观规律上,反映区域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 统(子系统)划分、分布情况;微观特征上,反映地下水补给区段、地下水排泄带、区域地下水主流线、局部 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强径流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等。 5.3.3根据需要,可表示不同埋藏条件或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位埋深、潜水含水层厚度、承压含水层顶 底板埋深、承压水分布范围、自流水分布范围等;条件具备时,绘制等水位(头)线图、地下水流网图,详细 刻画地下水流场。 5.3.4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的表示方法见表A.6,其他未表述的内容参照GB/T 14538执行。
5.4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
对于导水系数、渗透系数、降水人 素年龄等水文地质参数,以及面线、枯水期地下水位、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层滞水地下水位等其他重要 水文地质信息,用符号和标注加以表示,表示方法见表A.7。
地下水化学特征包括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化学组分、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水文地 应反映总溶解固体、主要有益有害微量元素等地下水水质主要特征。可独立编制地下水化学图或 表示方法见表A.8
5.6.1区域地质背景应依据同比例尺地质图绘制,作为水文地质图底图内容。应反映控制地下水形成 赋存、分布的主要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层、构造、岩(土)体特征等。 5.6.2地层代号、地质构造、岩性花纹等地质要素的表示方法参照GB/T958一2015,部分岩性花纹表示 方法见表A.9。 5.6.3松散岩类岩性花纹的表示方法参照GB50027。 5.6.4地质构造水理性质的表示方法参照GB/T14538
5.7.1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应配置2个至3个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尽可能控制区域主 体水文地质条件。 5.7.2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反映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含水层地下水类型、富水性、地下水天然露头和钻 孔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剖面、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地下水系统界线以及相关地质背 景等内容。 5.7.3水文地质剖面图水平比例尺应与水文地质图主图一致,即1:50000;垂直比例尺可根据地形起 伏程度、剖面厚度以及图面预留空间来确定,一般宜为1:1000~1:10000。
5.8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应配置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应反映图幅的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及其特征,包括地层时代、岩 术图、厚度、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富水性分级以及水文地质特征描述等内容。
DZ/T0329—2019
防污性和接受补给的能力等,以及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隔水性等。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垂直比例尺宜根据岩性柱状总厚度和图面预留空间合理确定
5.9.1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宜配置3个至5个镶图或镶表,作为对水文地质图主图的补充或细化。 5.9.2镶图比例尺应依图面配置尺寸合理确定。一般置于主图两侧下端,左侧2幅~3幅,右侧1幅~ 2幅,使图面配置保持匀称协调。 5.9.3镶图宜为区域水文地质背景图(如地下水系统图、水文地质分区图)、地下水等水位(头)线图、地 下水化学图、立体水文地质图(或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图)等。 5.9.4镶图应采用遥感影像、数字地形、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制作,直观反映工作区域特有的地形地貌、水 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地下水动态变化等典型特征。 5.9.5当镶图涵盖的区域明显大于本图幅范围时,应在镶图中表示本图幅所处的位置。
6.1水文地质图表示方法相关附表见附录A.1。 6.2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图面配置示例见附录A.2。 6.3水文地质图图例示例见附录A.3。 6.4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示例见附录A.4。 6.5水文地质面图示例见附录A.5。 6.6含水岩组与威水体分布区概化剖面图示例见附录A. 6.77 水文地质立体结构概念模型图示例见附录A.7。 6.8 接图表示例见附录A.8。 6.9 责任签示例见附录A.9 6.10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见附录B。 6.11 地理底图编制要求见附录C。
表A.1含水岩组/层(亚组)富水性及表示方法(
表A.2相对隔水层岩组表示方法
表A.3双层结构表示方法
注1:双层结构含水岩组中,a色区(宽带)为上覆含水岩组及对应的富水性分级,b色区(窄带)为下伏含水岩 应的富水性分级,宽带和牵带宽度比例为2:1。 注2.“线型”列的数字为ManGIS系统库中代号。下同
表A.4透水不含水岩层表示方法
表A.5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
DZ/T03292019
表A.5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
DZ/T03292019
表A.5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
表A.5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纟
DZ/T03292019
A.5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续)
DZ/T0329—2019
DZ/T0329—2019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表示
表A.6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表示方法(续)
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表示方
DZ/T 03292019
表A.7水文地质参数及其他要素表示方法
DZ/T03292019
表A.8地下水水质特征表示方法
DZ/T0329—2019
表A.8地下水水质特征表示方法(续)
注:绿色表示有益微量元素,棕色表示有害微量元素。
DZ/T03292019
表A.9水文地质剖面图常用岩性符号
DZ/T03292019
表A.9水文地质部面图常用岩性符号(续)
注2:其他未表示的岩性花纹符号参考(GB/T958—2015)。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图面配置示例见图A.1
A.3水文地质图图例示例
水文地质图图例示例见图A.2.
图A.2水文地质图图例
A.4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示例
质综合柱状图示例见图
图A.3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接图表示例见图A.7
6水文地质立体结构概
DZ/T 0329—2019
数据标准DZ/T 0329—201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
2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应包括下列相关内容: 野外调查路线、调查点、采样点等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位置和工作量,调查点包括地质地貌点、水 文地质点、环境地质点和地下水开采点等: b) 主要勘探线、钻孔、试验测试、物探、化探等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位置和工作量; c)气象、水文、动态监测等水文地质调查辅助工作位置和工作量。
B.2.1用各种颜色的线型、符号、注记等表达水文地质 香工作和勘繁试 验工程的位置和工作量。 B.2.2表达相关调查工作和地质现象采用下列用色规则
B.2.1用各种颜色的线型 记 验工程的位置和工作量。 B.2.2表达相关调查工作和地质现象采用下列用色规则: a)天然地下水露头和相关地质地貌现象以蓝色符号表示; b)人工地下水露头和相关水文地质勘察工程以红色符号表示。 B.2.3当本标准中的图例符号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可按照传统、简单形象的原则水质标准,并遵循本标准的图 例体系和用色规则,自行增设图例符号。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图面配置示例见图B.1
DZ/T 03292019
....- 相关专题: 水文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