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630-2021 油气管道工程水文勘测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Y/T 7630-2021 油气管道工程水文勘测规范
4.1.1水文调查和勘测前宜收集下列资料
1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气 候等自然地理资料。 2流域的面积、形状、水系,河流的长度、比降,工程 所在河段的河道形态、纵断面和横断面、河段历年变迁等特征 资料。 3降水、蒸发、气温、冰期、积雪深度和冻土深度等气象 资料。 4水文站网分布,设计依据站和主要参证站实测的水位、 流量、冰情及洪水、枯水位调查考证等资料。 5设计依据站和主要参证站的悬移质含沙量、输沙率、颗 粒级配,推移质输沙量、 颗粒级配等泥沙资料。 6设计断面或河段床沙的组成、级配及泥石流、滑坡、塌 岸等资料。 7流域已建和在建的蓄、引、提水工程,堤防、分洪、蓄 带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决口、溃项等资料。 8流域及邻近地区的水文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 9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相关规 划,以及流域供水、用水、耗水和退水等资料。 10流域已建管道、桥梁等工程的防洪设计资料、岩土工 程勘察资料和设计资料。 4.1.2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应进行核实,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料的可靠性作出评价。 2流域面积应复核量算所依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 时间。 3水位、潮水位资料应复核高程系统、水尺零点、水尺位 置的变动情况。 4应复核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和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 资料。 5 流量资料应复核借用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的合 理性。 6水库径流还原资料,应复核库水位、库容曲线、各种 建筑物过水能力曲线等资料的合理性。其他蓄、引、提水工程, 堤防、分洪、蓄滞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决口、溃坝等资料, 应从资料来源、水量平衡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7 泥沙资料应复核多沙年份和测验精度。 8气象资料应复核降水、蒸发的观测场址、仪器类型、观 测方法及时段,检查资料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料的可靠性作出评价。 2流域面积应复核量算所依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 时间。 3水位、潮水位资料应复核高程系统、水尺零点、水尺位 置的变动情况 4应复核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和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 资料。 5 流量资料应复核借用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的合 理性。 6水库径流还原资料,应复核库水位、库容曲线、各种 建筑物过水能力曲线等资料的合理性。其他蓄、引、提水工程, 堤防、分洪、蓄滞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决口、溃坝等资料, 应从资料来源、水量平衡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7 泥沙资料应复核多沙年份和测验精度。 8气象资料应复核降水、蒸发的观测场址、仪器类型、观 测方法及时段,检查资料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管接头标准4.2.1 汇水区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低洼内涝区、分洪区、滞洪区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位 置和形式。 2汇水区面积、长度、宽度、坡度及主要水利工程控制的 汇水面积。 3岩溶、泉水、泥石流等的分布和规模。 4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情况。 5汇水区内对工程设计有影响的水利及河道整治规划。 4.2.2河段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河床形态、河势发展和稳定情况。 2 支流、分流、急滩等现象。
1低洼内涝区、分洪区、滞洪区的分布及主要水利工程位 置和形式。 2汇水区面积、长度、宽度、坡度及主要水利工程控制的 汇水面积。 3岩溶、泉水、泥石流等的分布和规模。 4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情况。 5汇水区内对工程设计有影响的水利及河道整治规划。 4.2.2河段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河床形态、河势发展和稳定情况。 2支流、分流、急滩等现象。
3洪水泛滥宽度、岸坡稳定性。 4河床冲淤变化、上游泥沙来源、泥沙组成,漂流物类型 和尺寸。 5 堤坝设计洪水标准、结构形式、基础埋置深度情况。 6 河道整治方案及实施时间。 7 航道等级和主航道位置。 8上、下游水库位置,设计洪水标准,泄洪流量,控制汇 水面积,回水范围及建库后上、下游河床冲淤变化。 9河段上既有桥梁设计洪水标准、过河管缆的跨度、基础 埋深、修建时间、水毁和防护等情况。
3洪水泛滥宽度、岸坡稳定性。 4河床冲淤变化、上游泥沙来源、泥沙组成,漂流物类型 和尺寸。 5 堤坝设计洪水标准、结构形式、基础埋置深度情况。 6 河道整治方案及实施时间。 7 航道等级和主航道位置。 8上、下游水库位置,设计洪水标准,泄洪流量,控制汇 水面积,回水范围及建库后上、下游河床冲淤变化。 9河段上既有桥梁设计洪水标准、过河管缆的跨度、基础 埋深、修建时间、水毁和防护等情况。 4.2.3洪水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结合所收集的历史洪水资料,在河段两岸调查各次洪 水发生的时间、洪痕位置、洪水来源、 主流方向,调查有无漫 流、分流和受人工建筑物的影响。 2应调查各次洪水发生时的雨情、灾情、汇水区内有无受 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有无变化,并按大小排序。 3洪水调查的河段宜选择两岸有较多洪痕点位置处,并宜 靠近水文断面。 4同一次洪水宜调查3个及以上较可靠的洪痕点。 5洪水调查的同时,宜调查枯水位、常水位,洪水期的水 面横坡、水拱和波浪高度等。 4.2.4冰漆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4.2.3洪水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结合所收集的历史洪水资料,在河段两岸调查各次洪 水发生的时间、洪痕位置、洪水来源、 主流方向,调查有无漫 流、分流和受人工建筑物的影响。 2应调查各次洪水发生时的雨情、灾情、汇水区内有无受 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条件有无变化,并按大小排序。 3洪水调查的河段宜选择两岸有较多洪痕点位置处,并宜 靠近水文断面。 4同一次洪水宜调查3个及以上较可靠的洪痕点。 5洪水调查的同时,宜调查枯水位、常水位,洪水期的水 面横坡、水拱和波浪高度等。
4.2.4冰凌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历年封冻和开河时间、开河形势、最高和最低流冰水位。 冰塞和冰坝现象、历史上凌汛水害情况
4.3.1水文勘测应包括水文断面测绘、河段比降测绘、河床质 测定。 4.3.2水文断面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穿越、跨越断面与流向垂直时,穿越、跨越断面应为水 文断面。 2穿越、跨越断面与流向斜交时,水文断面应与流向垂 直,在管道位置上、下游各布置1个。 3站场、阀室水文断面应根据周围地形和水文条件确定。 4宽滩河流测绘范围宜测至历史最高洪水泛滥线以外 50m;山区河流应测至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上25m。 5应标出河床地面线、地质情况、测时水位、施测时间、 万史洪水位和发生年份、其他特征水位等。 6滩槽分界线宜在现场确定,宜在断面图上标注。 4.3.3河段比降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下游不应小于1倍河宽,上游不应小于2倍河宽。 2应标出河床比降线、测时水面比降线、历次洪水比降 线、水文断面和穿越、跨越断面位置。 4.3.4河床质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河床质测定应根据地质勘探资料确定。 2 土质河床应采集土样, 进行颗粒分析或液限、塑限试验 测定。 3 基岩河床应进行岩样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4 河槽和河滩内的河床质每层均应采取试样。 采样深度范围应大于底沙运动的厚度
5.1.1设计洪水计算时应充分利用历史暴雨、洪水资料。当实 测水文资料缺乏时,应根据设计洪水计算需要补充观测和进行 必要的水文调查。 5.1.2设计洪水计算所依据的水文资料及其系列应具有可靠性 致性和代表性。 5.1.3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或流域的资料条件,设计断面的设计 洪水应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1洪水流量、暴雨实测和插补延长资料不宜少于30年。 2工程设计断面或其上、 下游邻近地点具有实测和插补延 长的洪水流量资料,并有历史洪水调查资料时,应采用频率分 析方法计算设计洪水。 3工程所在地区具有实测和插补延长的暴雨资料,并有暴 雨洪水对应关系资料时, ,应采用频率分相 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并 由设计暴雨推算设计洪水。 4工程所在流域内洪水和暴雨资料均短缺时,宜利用自然 条件相似的近地区实测或调查洪水和暴雨资料,进行地区综 合分析,计算设计洪水。 5.1.4对设计洪水计算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资料、计算方法、 参数和计算成果,应进行分析检查,论证成果的合理性。 5.1.5当设计断面上游建有调蓄作用的水库等工程时,应分别 计算调蓄工程以上和调蓄工程至设计断面区间的设计洪水。设 计洪水地区组成宜采用典型洪水组成法或同频率组成法。
5.2.1根据流量资料进行频率计算中的年洪峰流量,应由每年 内最大值组成。 5.2.2在n项连序洪水系列中,按大小顺序排位的第m项洪水 的经验频率 pm,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
5.2.3在调查考证期N年中有特大洪水a个,其中1个发生不
.2.3在调查考证期N年中有特大洪水a个,其中1个发生在,
顶连序系列内,各项洪水的经验频率PM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1a个特大洪水的经验频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a特大洪水个数; 一从n项连序系列中抽出的特大洪水个数; m洪水连序系列中的序位,mFH1,,n。 5.2.4水文频率分布曲线的线型宜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
5.2.5水文频率分布曲线的统计参数应采用均值、变差系数C 和偏态系数 C表示。 5.2.6设计流量应根据调整后的水文频率分布曲线参数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
Q, = Q(1+9, C)
式中: Q一 平均流量 (m/s); Q设计流量 (m/s) ; C,一变差系数; 5.2.7当工程水文计算断面的汇水面积与设计依据站的汇水面 积之差,小于依据站汇水面积的20%且不大于1000km,汇水 区间无分洪、沸洪时,宜按下列公式将依据站的实测最大洪水 流量转换为水文计算断面的洪水流量:
式中: Q、F 一工程水文计算断面的洪水流量(m/s)和汇水 面积(km); Q、F 依据站的实测最大洪水流量(m/s)和汇水面 积 (km2) ; n一 按地区经验取值,一般大中型河流取0.5~0.7, 汇水面积小于100km的河流n≥0.7。 5.2.8根据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工程设计暴雨应包括设计 流域各种历时点或面暴雨量、暴雨的时程分配和面分布。 5.2.9流域各种历时设计面暴雨量宜根据流域面积大小和资料 条件计算。各种历时设计点暴雨量宜根据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测 站位置、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对历时暴雨量作频率分析,合理 确定流域的设计点暴雨量
5.2.10各种历时设计点暴雨量宜根据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测站位 置、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对历时暴雨量作频率分析,合理确定 流域的设计点暴雨量。 5.2.11根据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设计暴雨频率分析应符合 下列规定: 1特大暴雨的重现期宜根据该次暴雨的雨情、水情和灾 情,以及邻近地区的长系列暴雨资料分析确定。 2当设计流域或涝区缺乏大暴雨资料,而邻近地区已出现 大暴雨时,宜移用邻近地区的暴雨资料加入设计流域或涝区暴 雨系列进行频率分析。 3设计暴雨的统计参数和设计值应进行地区综合分析和合 理性检查。 5.2.12采用水文气象法推求可能最大暴雨时,应分析设计流域 和邻近地区暴雨特性及成因,并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宜 采用下列方法: 1设计流域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宜采用暴雨放大法。 2邻近地区有特大暴雨资料时, 宜采用暴雨移置法。 3流域面积大、设计历时长时,宜采用暴雨组合法。 4设计流域及气候一致区内有较多特大暴雨资料时,宜采 用暴雨时面深概化法。
5.2.13产流和汇流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由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可能最 大洪水时,应充分利用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实测的暴雨、洪水 对应资料,对产流和汇流计算方法中的参数进行率定,并分析 参数在大洪水时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参数率定与使用方法应 致,不同方法的产流和汇流参数不应任意移用。 2产流和汇流计算应根据设计流域的水文特性、流域特征 和资料条件,采用与其相适应的计算方法。 3当流域面积小于1000km、实测资料又短缺时,宜采用 经审批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作为计算设计洪水的一种依据。
4当单位线的峰值、滞时或汇流参数有随雨强或暴雨中心 位置而变化的趋势时,应作非线性校正。校正时应分析高水位 的河槽蓄泄关系的变化规律,拟定控制非线性外延的临界雨强 或临界流量。 5当流域面积较大、暴雨在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产流和汇 流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宜将流域划分成几个计算单元,分别进 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再经河道演算并与底水组合叠加后,作为 设计断面的洪水过程线。 6由设计暴雨计算的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的可 能最大洪水成果,应分别与本地区实测、调查的大洪水和设计 洪水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查其合理性
当单位线的峰值、滞时或汇流参数有随雨强或暴雨中心 位置而变化的趋势时,应作非线性校正。校正时应分析高水位 的河槽蓄泄关系的变化规律,拟定控制非线性外延的临界雨强 或临界流量。 5当流域面积较大、暴雨在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产流和汇 流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宜将流域划分成几个计算单元,分别进 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再经河道演算并与底水组合叠加后,作为 设计断面的洪水过程线。 6由设计暴雨计算的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的可 能最大洪水成果,应分别与本地区实测、调查的大洪水和设计 洪水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查其合理性。 5.2.14干旱地区设计洪水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干旱地区的设计洪水计算时,应考虑流域特殊的自然条 件和水文特性。 2用流量资料计算干早地区设计洪水时,应充分收集和调 查设计流域和邻近地区的洪水、暴雨资料,采用地区综合分析 方法进行论证,合理确定设计洪水。 3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合理选定计算时段,分 析产流期雨强与下渗的关系,当流域面上产流和汇流条件差异 较大时,宜采用局部产流与局部汇流方法计算设计洪水。 5.2.15岩溶地区设计洪水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碧溶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时,应调查了解设计流域与相邻 流域之间的水量交换、伏流暗河区的范围和滞洪与泄流情况等。 2用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明流区与伏流暗河 区出流组成及其在设计条件下的变化,检查设计洪水成果的合 理性。 3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确定设计条件下的 造洪面积,按明流区、伏流暗河区分别计算。 4在天坑、漏斗等较多的岩溶发育地区,宜采用反映岩溶 特征的产流、汇流综合参数计算。
1干旱地区的设计洪水计算时,应考虑流域特殊的自然条 牛和水文特性。 2用流量资料计算干早地区设计洪水时,应充分收集和调 查设计流域和邻近地区的洪水、暴雨资料,采用地区综合分析 方法进行论证,合理确定设计洪水。 3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 应合理选定计算时段,分 折产流期雨强与下渗的关系, 当流域面上 上产流和汇流条件差异 较大时,宜采用局部产流与局部汇流方法计算设计洪水。
1岩溶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时,应调查了解设计流域与相邻 流域之间的水量交换、伏流暗河区的范围和滞洪与泄流情况等。 2用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明流区与伏流暗河 区出流组成及其在设计条件下的变化,检查设计洪水成果的合 理性。 3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确定设计条件下的 造洪面积,按明流区、伏流暗河区分别计算。 4在天坑、漏斗等较多的岩溶发育地区,宜采用反映岩溶 特征的产流、汇流综合参救计算。
5.2.16冰川融雪地区设计洪水计算应符合以下
1计算冰川融雪地区设计洪水时,应了解降水、冰雪消融 和冰川湖溃决等形成洪水的类型、季节特征等,并分析降雨洪 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洪水的变化规律。 2当流域仅有降雨洪水和冰雪消融洪水或两者形成的混合 共水时,宜采用年最大洪水系列计算设计洪水,也可按洪水成 因分别计算设计洪水。 3冰川湖溃决的洪水,不宜直接加入频率计算。宜通过 周查确定工程以上流域现存的冰川湖数量、分布情况和容积等, 估算其溃决洪水。
5.2.17平原地区设计洪水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洪水系列受分洪溃口影响时,应计算归槽设计洪水。 2湖泊围垦等对洪水调节程度各年不同,逐年还原困难 时,宜按控制断面以上总入流洪水系列计算设计洪水。 3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时,宜采用雨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 计算时宜考虑地下水位对产流的影响。
1涝区洪水主要来自山丘区,且有对应的暴雨资料时,宜 采用产、汇流方法计算设计排涝流量。 2涝区面积较大,且区域内暴雨洪水资料短缺时,宜采用 非涝模数经验公式计算设计排涝流量,但应对有关参数进行地 区综合分析。 3涝区面积较小,在不超过农作物耐历时条件下,宜采 用平均排除法确定设计排涝流量。 4涝区蓄涝容积较大时,宜采用概化方法计算涝区设计洪 水过程线,经排涝演算后确定设计排涝流量
5.3.1设计断面的水位应根据水位流量关系
5.3.1设计断面的水位应根据水位流量关系计算。
5.3.2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河势较为稳定,河道冲淤变化、人类 活动等因素对水位影响较小,且有30年以上水位资料时,宜采 用水位频率计算。水位资料不足30年时,宜根据上下游测站资 料、实测的水面线资料进行插补延长
6.1.1管道穿越、跨越河道时应进行冲刷计算。冲刷计算应包 括河床自然演变冲刷、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冲刷深度应按不 利组合确定。 6.1.2管道穿越工程冲刷深度宜按河床自然演变冲刷和一般冲 刷确定;爬堤部位和沟埋敷设管道穿越的护岸部位宜按河床自 然演变冲刷和局部冲刷确定;管道跨越工程冲刷深度宜按自然 演变冲刷、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确定。
6.1.1管道穿越、跨越河道时应进行冲刷计算。冲刷计算应包
6.1.3冲刷深度的计算应根据管道跨越方式、流域特征、河段 性、水文与泥沙特征、河床地质情况等采用相应的方法和公 式,并通过实测、调查资料的验证,分析论证后选用合理的计 算成果。对于水文、泥沙条件复杂的河 「段,冲刷深度宜通过数 学模型计算或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对于 工程水文参数计算较成 熟流域,宜使用地区经验公式或流域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6.1.4对于定期疏浚的河流,应结合疏浚深度综合确定冲刷 深度。
6.2河床自然演变冲刷
6.2.1河床首然演变冲刷的确定宜通过历年河床断面、河段地 形、洪水、泥沙等资料,结合整治规划,分析河床逐年自然下 切程度,计算管道设计使用年限内河床自然下切的深度。 6.2.2弯道的凹岸河床最大自然下切后的最低高程宜按下列公 式计算:
式中:h 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A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山前变迁、游荡、宽滩河段 当Aa>1.8时,值宜采用1.8; Q 频率为P的洪水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s); Q 天然状态下河槽部分设计流量(m/s); B 天然状态下河槽宽度(m); B. 河槽部分过水宽度(m); hm 河槽最大水深(m); hea 河槽平均水深(m); d 河槽泥沙平均粒径(mm) Q 天然状态下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s); Q 设计流量 (m"/s) B 造床流量下的河槽宽度(m),对复式河床宜取平 滩水位时河槽宽度; H 造床流量的河槽平均水深(m),对复式河床宜取 平滩水位时河槽平均水深 E 与汛期含沙量有关的系数,应按表6.3.1选用
6.3.2对于非黏性土河床河滩部分,一般冲刷应按下列公式 计算:
式中: ha 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Q 频率为P的洪水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s); B.p 河滩部分过水宽度(m); h 河滩最大水深(m); hg 河滩平均水深(m); Q 天然状态下河槽部分设计流量(m/s); Q: 天然状态下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s); Q 设计流量 (1/s Vi 河滩水深 1m 时非黏性土不冲刷流速(m/s),宜 按表6.3.2选用。
B. Kl Q Q: Q +Q
河床泥沙 (mm) (m/s) 河床泥沙 d (mm) (m/s) 细 0.05 ~ 0.25 0.35~ 0.32 小 20 ~ 40 1.50 ~ 2.00 砂 中 0.25~0.50 0.32~ 0.40 卵石 中 40~ 60 2.00~2.30 粗 0.50 ~ 2.00 0.40 ~ 0.60 大 60 ~ 200 2.30 ~ 3.60 大 2.00~5.00 0.60 ~ 0.90 小 200~ 400 3.60~ 4.70 圆砾 中 5.00~10.00 0.90~1.20 漂石 & 400~800 4.70 ~ 6.00 大 10 ~ 20 1.20 ~ 1.50 大 > 800 > 6.00
占性土河床河槽部分,一般冲刷应按下列公式计
A显(4) 0.33 ()
式中:h 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Q 频率为P的洪水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s); Bo 河槽部分过水宽度(m); h 河槽最大水深 (m); heq 河槽平均水深 (m) A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取1.0 ~1.2; 冲刷坑范围内黏性土液性指数,适用范围为0.16~ 1.19。 6.3.4 对于黏性土河床河滩部分,一般冲刷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7 R h (6.3.4)
式中:h 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Q 频率为P的洪水河滩部分设计流量(m/s); B 河滩部分过水宽度(m); h 河滩最大水深(m) ha 河滩平均水深(m); A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取1.0~1.2; 冲刷坑范围内黏性土液性指数,适用范围为0.16 1.19
6.3.5岩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宜按表6.3.5选取。表6.3.5岩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饱和单岩石特征最大冲轴抗压序号岩石类别刷深度强度 R岩石名称特征(MPa)(m)成分以长石为主,石英凝灰碎屑、云母次之,以黏土及铁质胶结不良胶结,胶结不良,用手可捏成极软的长石砂散砂,淋滤现象明显,但岩0.65 ~1岩R≤5岩、炭质页质均匀,节理、裂隙不发育。3.0岩等其他岩石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强度小于或等于5MPa,用镐、锹易挖动者成分以黏土为主,方解石、绿泥石、云母次之;胶结成分以泥质为主,钙质铁质次之;干软岩5<黏土岩、泥裂现象严重,易风化,处于水0.1 ~2R≤15质页岩等下岩石整体性好,不透水,暴2.0露后易干裂成碎块,碎块较坚,但遇水后崩解呈土状砂页岩成分同上,夹砂颗粒;沙岩以石英为主,长石、云母砂质页岩、较软15 <次之,圆砾石砂粒黏土等组成。砂页岩互胶结物以泥质、钙质为主,砂0.4 ~3岩R≤30层,砂岩砾1.25质次之,层理、节理较明显,岩等砂页岩在水陆交替处易干裂、崩解较硬30
60岩、流纹岩、理、裂隙、层理少,风化很微岩石英岩等弱,可不考虑冲刷注:在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宜选用冲刷深度值的下限;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宜选用冲刷深度值的上限。情况特殊时可不受表列数值限制。— 20 — 6.4.1局部冲刷应根据行近流速和泥沙起动流速的关系计算,
6.4.1局部冲刷应根据行近流速和泥沙起动流速的关系计算,
行近流速应按下列条件计算
式中:V 行近流速(m/s); 河滩水深1m时非黏性土不冲刷流速(m/s); h一 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 (m)。 4当采用公式(6.3.3)计算一般冲刷时,行近流速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
2n 1+n H1 d d.72
6.4.3管道跨越工程非黏性土河床桥墩局部冲刷,应按下列条 件计算: 1当v≤%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计算结果取大值:
=KB 0.0023 K. +0.375d0.24 d22
7.0.1管道工程水 件两刀组成 7.0.2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水文勘测的目的、任务和依据; 3 水文勘测工作概况; 4水文勘测区地理环境概况; 5水文勘测区水文概况; 6水文勘测区工程地质概况; 7水文分析计算; 8冲刷深度分析计算; 9结论与建议。 7.0.3图件应提供水文断面图。 7.0.4管道工程水文勘测与岩土工程勘察合并进行时,岩土工 程勘察报告应包含水文勘测主要成果。
1为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米用“必须”,反面词米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 用“可”。 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
1为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止面词米用“必须”,反面词米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 用“可”。 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标准》GB/T50459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T 278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标准》GB/T50459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T 2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
气管道工程水文勘测规范
SY/T 76302021
《油气管道工程水文勘测规范》SY/T7630一2021,经国家 能源局2021年11月16日以第5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 了我国油气管道工程水文调查、水文勘测和水文参数计算、选 汉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和技术 标准。 为便于广大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 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规范编制组 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 的、依据以及在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 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 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会者
1.0.1由于石油、石化行业油气管道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需要 制定结合本行业特点的水文勘测规范。 1.0.3由于油气管道工程水文勘测的广泛性,本规范不可能将 水文勘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全部包括进去,相关方在进行工作 时,还需遵守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
3.0.1河流穿越工程设计洪水频率依据表1确定;河流跨越工 程设计洪水频率依据表2确定
表1穿越工程等级与设计洪水频率
当管道工程位于已建桥梁上游300m范围内时,为避免已建 桥梁改变河道水文条件对工程造成影响,所以管道工程采用的 设计洪水频率不低于该桥梁的设计洪水频率。 3.0.4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河流高程系统多采用流域高程系 统,收集到的资料可能存在与工程高程基准不一致的情况
4.1.1基本资料是水文计算的基础。本条所列的基本资料,是 指油气管道工程水文分析与计算所需的主要资料,根据工程设 十要求和水文计算方法,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资料。设计依据 占是指位于工程地址或其上下游为工程水文计算提供水文数据 的水文站。根据水文计算需求,收集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 合规划、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水资源公报、水利普查及水资 源调查评价等相关成果。
1.2对于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复核,主要包含以
1流域特征和水文测验、整编、调查等资料是水文计算的 依据。对有明显错误或存在系统偏差的资料,要会同有关单位 共同分析研究,必要时需到现场调查,以取得改正依据。 2流域面积(汇水面积)、河长、比降等是最基本的流域 特征资料,尤其是工程地址和设计依据站的集水面积对水文计 算成果有较大影响。 3高程系统、水尺零点和水尺位置的变动情况,易产生水 位资料的差错。采用上下游水位相关、水位过程对照,以及本 站水位过程的连续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复核。 5我国的流量测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采用浮 标法,以后虽多采用流速仪法,但在大水时期由于设备等原因, 有些测站还是采用浮标法测流,采用的浮标系数多为假定或根 据中低水位分析的浮标系数外延确定。利用借用断面或外延的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流,均可能影响流量精度。采用历年水位 流量关系曲线比较、流量与水位过程线对照、上下游水量平衡 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查。 6水库水位的代表性和观测时段、库容曲线历次变化、各 建筑物过水能力曲线的变动等对水库还原精度影响较大,重点
从这些方面进行复核。 7泥沙资料着重复核,尤其是多沙年份和测验精度较差的 资料。悬移质泥沙资料采用本站水沙关系分析、上下游含沙量 或输沙率过程线对照、颗粒级配曲线比较等方法进行检查。推 移质泥沙资料从测验方法和采样器效率系数等进行检查。悬移 质泥沙资料采用本站水沙关系分析、上下游含沙量或输沙率过 程线对照、颗粒级配曲线比较等方法进行检查。推移质泥沙资 料从测验方法和采样器效率系数等进行检查。 8降水、发中的不合理资料或特异值,一般与观测场 地、仪器类型、观测时段等有关,从这些方面检查。
4.2.3在水文调查和勘测中,经常遇到现有的水文观测资料不 足或没有水文观测资料,就需要调查历史洪水,补充观测资料 的不足或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即使有较长的水文观测资料,为 避免发生较大的误差及验证分析计算成果体检标准,也需要进行历史洪 水调查。所以在水文调查与勘测工作中 一般都应进行历史洪 水调查和考证,确定历史洪水的重现期。 历史洪水调查工作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对调查到的每个洪 痕点,除详细记录当时洪水情况外,尚需作出可靠性评定。根 据指定的洪痕标志物情况、指定人对洪水记忆程度,综合分析, 按照表3的规定判断洪痕点的可靠性,
表3洪痕可靠程度评定标准
注评定时以表内等级1、等级2为主,等级3仅作参考,使用时应根据具体 情况确定
水文勘测 4.3.2水文断面是为求算水位、流量、 流速等水文特征值而布 设,这些水文特征值一般采用均匀流的理论计算,故要求布设在 比较规则的顺直河段上。 一般要求测绘两个水文断面,是为相互 验证计算值。对于水面不宽的河流, ,可只测绘一个水文断面。 4.3.3河段比降的测绘范围规定为水文断面下游1倍河宽,水 文断面上游2倍河宽, 包括穿越 跨越 位置及其上、下游水文 断面位置在内的总长度 河段 比降图推求设计断面的 设计水位;另一方面, 上 下游的测绘水位差亦不能过小,否 则就难以点绘出比降图
5.1.1实测洪水、暴雨资料是计算设计洪水的主要依据。我国 工河部分测站水文观测资料不长,实测大洪水资料更少,雨量 见测基本上与水文观测同步。因此,不仅要充分利用已观测到 的资料,还要广泛搜集各种有关的水文信息。历史上留下了许 多有关暴雨和洪水方面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实地洪痕等, 这些宝贵的历史洪水资料,对提高设计洪水成果的质量起着关 键作用。 5.1.2水文资料及其系列的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是设计 洪水计算对基本资料的基本要求。资料的可靠性是设计洪水计 算成果精度的重要保证;资料系列的一致性,是指设计流域和 河道的产流、汇流条件在观测和调查期内无根本变化,如上游 修建了水库或发生堤防溃决、 河流改道等事件,明显影响系列 的一致性时,需将资料换算统一到同一基 基础上,使其具有一致 性;资料系列的代表性,是指现有资料系列的统计特性能否较 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性。 当流域内因修建蓄水、引水、提水、分洪、沸洪等工程, 天洪水时发生堤防溃决、溃项等,明显改变了洪水过程,影响 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或因河道整治、水尺零点高程系统变动 影响水(潮)位系列一致性时,将系列统一到同一基础。 洪水系列受分洪、滞洪、堤防溃决、水库或湖泊溃坝等影 响时,还原至天然状况;洪水系列受上游已建的大、中型蓄水、 引水、提水工程等影响较大时,还原至天然状况;当堤防防洪 能力发生变化,影响洪水系列的一致性时,分别计算归槽与天
1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水文基本站约3154个, 其中绝大多数测站的观测系列超过30年,即使所依据的水文站 观测系列不足30年,大多数仍可通过相关插补延长,达到30 年系列的要求。实测洪水系列较短或实测期内有缺测时,应用 下列方法进行洪水资料的插补延长 1)当设计依据站水位观测系列长、流量观测系列短, 且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较稳定时,根据水位和水位流 量关系插补延长流量系列。 2)当上、下游或邻近流域测站有较长实测资料,且与 设计依据站同步资料相关关系较好时,据以插补延 长设计依据站资料系列。 3)当洪峰流量和时段洪量之间或不同时段洪量之间的 相关关系较好时化工标准,可相互插补延长。 4)本流域暴雨资料系列较长,且暴雨与洪水的关系较 好时,可根据暴雨系列插补延长洪水系列。 5)冰川融雪地区,气象要素与洪水要素关系较密切时, 可根据气象要素插补延长洪水系列。 6)采用相关法插补延长洪水资料时,相关线的外延幅 度不宜过大。 7)对插补延长的洪水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论证, 检查其合理性。 2与流量资料相比,我国雨量资料站点相对较多,多数 具有30年以上系列。实测暴雨系列较短或实测期内有缺测年份
然状态下的洪水系列,因河道整治等而影响设计依据站水位系 列的一致性时,将整治前的水位处理成现状条件下的水位;当 水(潮)位站零点高程发生系统改变时,将观测的水(潮)位 逐年订正至现状条件下的水(潮)位。 对洪水系列一致性分析处理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 其合理性。
5.1.3设计流域水文资料的一般要求
....- 管道标准
- 相关专题: 油气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