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
DB41/T2194202
7.1.3根据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特征结合地形地貌单元布置勘探点,在有明显污染迹象的位 置应设置勘探点,实现对土壤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方位覆盖。 7.1.4在选取的勘察点中,宜设置若干个监测井,监测井的布置应符合HJ164的规定。 7.1.5基岩地区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7. 2. 2 槽探与并探
7.2.2.1目标污染物埋藏较浅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可采用槽探、井探识别观察、快速检测污染物 特征与浓度。 7.2.2.2槽探与井探应记录探槽或探井位置、采样信息、开挖土样与槽壁(井壁)土层的颜色、气味 等理化信息。 7.2.2.3探槽和探井回填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无污染并与原地层性质相似的材料及时回填,并应按 每层0.3m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密度不宜小于天然土。
7.3.1并管口径、材质及连接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井管的口径应满足洗井、采样等要求,当该井同时作为抽水试验或修复用井时,钻探孔直径 应符合SL320的规定; b 井管材质应满足强度要求,并保证采集水样不受污染; c)井管连接不应使用有机粘接剂。 7.3.2滤水管应置于目标含水层中,滤水管长度应根据地下水中污染物特征和水位动态确定,滤水管 的孔隙大小应能防止90%的滤料进入井内。 7.3.3填充材料自下而上分别为主要滤料层、次要滤料层、止水层、回填层LYT标准规范范本,各层设计与填充应符合 下列规定: a)主要滤料层位于滤水管周围,应填充至超过滤水管上部60cm。滤料宜选用石英砂,滤料的粒 径宜根据目标含水层的粒径确定; b 次要滤料层应填充大于20cm厚的直径为0.1mm~0.2mm的石英砂; c)止水层应填充大于60cm厚的直径为0.6cm1.2cm的球状或扁平状膨润土颗粒;
DB41/T 2194202
d)回填层可用水泥砂浆、含5%膨润土的水泥浆或膨润土浆回填至地表,固定井管并防止地表渗 漏影响监测; e)材料填充应符合SL256的规定。 7.3.4下管结束后应及时洗井,洗井质量应符合CJJ/T13的规定
3.1.1样品采集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以保证对所取样品的测定能代 表样本总体的特征,采样量应满足检测精度要求,能满足分析、复查或确证、留样用。 8.1.2采集样品应进行详细记录与标识,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点坐标、采样点周边基本环 境、采样时刻气象气候、采样深度、水位等信息,并采集现场采样图片。 3.1.3样品采集、运输、制备过程中应防止待测组分发生化学变化。现场装有含挥发性、半挥发性有 机污染物的土壤、地下水等样品的容器应密封低温、避光保存。 3.1.4用于污染物浓度分析的样品采样方案实施前,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计划,应符合 以下要求: a)采样过程中应防止交叉污染,每采集完一个位置的样品,应将采样工具清洗干净,非扰动采 样器应为一次性采样器; b)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应按10%的比例采集现场平行样,每批次送检样品设置不少于1个现场空白 样和1个旅行空白样; 勘察现场存在遗留废弃物时,应按HJ/T20及HJ/T91的规定进行采样、分析、鉴别
8.2.1用于土工参数测试的土样采集,应符合GB50021的规定。 8.2.2土壤采样点位的数量与采样深度应根据地块面积、污染类型及使用功能区等确定。 8.2.3对于土壤垂直采样,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垂直方向层次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情况、土 囊特征等因素。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采集0m0.5m表层土壤样品,0.5m 以下下层土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0.5m6m壤采样间隔宜不超过2m;不同性质土层至少各 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或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层位增加采样点。 8.2.4应用清洁的采样工具进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后,应根据污染物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容器保 存。对于平挥发性有机物、农药、多氯联苯、重金属、二嗯英、氰化物等污染物检测的样品,应转移至 宗色玻璃瓶内压实密封;对于分析重金属浓度的样品,采用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进行现场扫描,采集扫 描结果相对较高的样品送实验室分析。 8.2.5应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用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样品,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每隔0.5m对 土样进行扫描,同时采集每处扫描位置的样品迅速转移至加有封存剂的棕色样品瓶内,最后结合土壤岩 性分布,将扫描结果相对较高位置的样品送实验室检测, 8.2.6当非挥发性污染物样品中含有较多的石砾、砖块时,可先过筛并取筛下物装入样品瓶。
地下水采样应在调查地块附近选择清洁对照点。地下水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地下水的流向、 降、含水层渗透性、埋深和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因素。
DB41/T 2194202
8.3.2采用监测井进行采样,应先收集井结构等信息并评估能够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8.3.3地下水样品采集前应进行采样洗井,洗井应符合HJ164的规定。 8.3.4地下水采样应在成井洗井完成平衡后开展,采用气提法等对含水层扰动较大的技术进行成井洗 井时,平衡时间相应延长。 3.3.5地下水监测井内存在非水相液体时,在地下水洗井采样前利用油水界面仪测试非水相液体的厚 度,并利用可调节采样深度的采样器采集非水相液体样品
4.1在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样点的布设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 中变化规律。
和变化规律。 3.4.2应根据地表水面宽度确定采样垂线,采样垂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避开岸边污染带。对有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b)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4.3 采样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水深不足1m时,在1/2水深处; b 河流封冻时,在冰下0.5m处; C 若有充分数据证明垂线上水质均匀,可酌情减少采样点数,
9.1.1凡能在现场测定的项目,应在现场测定。室内检测应取典型样品进行室内理化性质检测,检测 项目应根据保守性原则,按照场地内外潜在污染源和污染物,同时考虑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判断样品的 检测分析项目;对于不能确定的项目,可选取潜在典型污染样品进行筛选分析。 9.1.2需要提供岩土力学参数时,室内土工试验按GB/T50123的规定,原位测试按GB50021的规定 进行。 文地质试验,测定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
9.2.1根据场地条件、污染物特征、介质性质进行现场检测。主壤现场检测项目包括pH值、氧化还原 电位、电导率、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地下水现场检测项目包括水温、水位、pH值、氧化还原电 位、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地表水现场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透明度、电导率、 氧化还原电位、浊度等。 9.2.2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渗透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弥散系数等,测定方法的选取应符合 附录E的规定 9.2.3勘探孔钻遇地下水时应量测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应利用地下水监测试验井统一量测稳定水位 和水温,量测读数至厘米。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隔开。 9.2.4地下水流速、流向可采用几何法、示踪剂法等方法测定。 9.2.5水文地质参数可通过收集已有试验资料获取,当需要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时,应选择对地层和地 下水扰动小的试验,包括注水试验、抽水试验、弥散试验等。
DB41/T 2194202
试验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钻孔法。注水试验应符合SL345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用流量箱连续向坑孔内注入纯净水或蒸馏水,使管内水位升高到设计的高度后,应控制注水量, 使水头、水量保持稳定,注水量允许偏差为10%,水头允许波动幅度为土1cm; b) 开始后,第1min、2min、3min、4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 同时观测一次水位、水量,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至稳定后再延续2h4h即可结束,当 流量无持续增大趋势,且五次流量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最大值与 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阶段试验即可结束; C 注水试验结束后应立即观测钻孔中的水位下降,其时间间隔与注水试验相同,直至水位下降到 稳定水位为止;当水位下降缓慢到距稳定水位5cm~10cm时,可停止观测。 .2.7 通过抽水试验测定水文地质参数时,应符合SL454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抽水试验应先进行试抽,合理控制流量; 抽水试验开始前、试验结束前应各采取1份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检测。 9.2.8通过弥散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弥散参数,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时其 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弥散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验场地应选择在对水文地质条件有足够了解、基本水文地质参数齐全的代表性地区; b 采用示踪剂(如食盐、氯化氨、电解液、萤光染料等)进行,试验方法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 条件、污染源的分布以及污染源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确定。一般采用污染物的大然状态法、 附加水头法、连续注水法、脉冲注入法等; C 观测孔布设一般可采用以试验孔为中心“+”字形剖面,孔距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岩 性等考虑,一般可采用5Ⅲ或10m;也可采用试验孔为中心的同心圆布设方法,同心圆半径 可采用3m、5m或8m,在卵砾石含水层中半径一般以7m、15m、30m为宜; d)试验过程中定时、定深在试验孔和观测孔中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确定弥散参数,
10.1土壤监测点位布设
10.1.1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相关结论确定的地理位置、场地边界及工作要求,确定布点范围。可在区域 地图或规划图中标注出准确地理位置,绘制场地边界,并对场界角点进行准确定位。场地土壤环境监测 常用的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包括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及分区布点法。 0.1.2对于场地内土壤特征相近、土地使用功能相同的区域,采用随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 10.1.3对于场地土壤特征不明确或场地原始状况严重破坏区域,采用系统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布设。 10.1.4对于场地内土地使用功能不同及污染特征明显差异的区域,采用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布
10. 2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
DB41/T2194202
10.3地表水监测点位布设
10.3.1监测断面应选择河(湖)床稳定、河段顺直、湖面宽阔、水流平稳处,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 和排污口。 10.3.2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在疑似地表水污染严重区域布点,同时考虑在地表水径流的 下游布点。
10. 4监测并的建设与管理
10.4.1优先选用取水层与检测目的层相一致且常年使用的生活井、生产并为监测井。在无合适生活并、 生产井可利用的污染区应设置专门的监测井。 10.4.2对每个监测井建立地下水监测井基本情况表,记录表样式见附录H。
a)井管应由坚固、耐腐蚀、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的材料制成,内径不宜小于0.1m; b) 监测井的深度应根据检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厚度来确定,尽可能超过已知最 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m; c)监测井每百米并深孔斜不大于 2°:
DB41/T 2194202
d)滤水段透水性能良好,向井内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时间不超过10min, 滤水材料应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 e 监测井目的层与其它含水层之间止水良好,承压水监测井应分层止水,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 潜水含水层下的隔水层底板; f 新凿监测井的终孔直径不宜小于0.25m,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段应安装滤水管,反滤层 厚度不小于0.05m,成井后应进行抽水洗井; g 监测井应设明显标识牌,井口应高出地面0.5m1.0m,井口安装保护盖,井口地面应采取防 渗措施,井周围应设防护栏; 水量监测井应安装计量装置,泉水出口处安装测流装置。 0.4.4水位监测井不得靠近地表水体,且应修筑井台,井台应高出地面0.5m以上,用砖石浆砌,并 用水泥砂浆护面。 0.4.5在水位监测井附近选择适当建筑物建立水准标志,用以校核井口固定点高程。 0.4.6监测井应有较完整的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能满足常年连续各项监测工作的要求。 0.4.7应对监测井的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与管理,设施一经损坏,应及时修复。 0.4.8每年对水位监测井进行一次井深测量,当监测井内淤积物淤没滤水管或井内水深低于1m时 应及时清淤或换井。 0.4.9监测井每2年进行一次透水灵敏度试验,当向井内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 寸间超过15min时,应进行洗井。 0.4.10并口固定点标志和并口保护盖等发生移位或损坏时,应及时修复
0.5.1应满足质量评价保护的要求,按GB/T14848、GB3838、GB15618的要求选择监测项目 0.5.2根据本区地下水功能用途,针对性增加监测项目。 0.5.3根据本地区污染源特征,选择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检测项目,反映本地区地下 水主要水质污染状况。 0.5.4矿区或地球化学高背景区和饮水型地方病流行区,应增加反映地下水特种化学组分天然背景含 量的监测项目
11.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1.1.1.1计算评价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确定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山丘区可只计算排泄量 11.1.1.2地下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11. 1. 2 评价方法
11.1.2.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
1.1.2.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 a)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b)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可能变化; c)地下水储存量的调节作用和调节能力
DB41/T2194202
.1.2.2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量均衡法、相关分析法、开采试验法、解析法及数值法等,按SI 规定进行计算。 .1.2.3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合评价区特点的方法进行比较计算。
11.2 地下水质量评价
11.2.1.1对勘察区含水层及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和地表水进行综合评价。 11.2.1.2进行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和水质适用性评价。 11.2.1.3进行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和变化趋势预测评价
11. 2. 2评价方法
11.2.2.1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采用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单指标评价按GB/T14848规定的地 下水质量指标及限值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应按单指标评价结果的最高类别确定,并说明最高类别的指标。 11.2.2.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根据水质变化特征分区、分层评价地下水质量。 11.2.2.3在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在查明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对与污染源有关的有害成分进行评 价,并提出改善水质和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建议与措施。 11.2.2.4评价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法、解析法及数值法等,
11.3地下水数值模拟
.3.1.1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进行地下水均衡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量。 .3.1.2在地下水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溶质运移模型模拟溶质组分的运移特征,预测评价地下 趋势。
1.3.2.1收集相关资料,确定模拟范围。模型研究区应优先选择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宜选择天然地 下水系统,避免人为边界。 1.3.2.2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概化来描述地下水系统建立地下水系统的概念模型 1.3.2.3建立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地下水系统概化基础上,用数学关系式来刻画系统的数量关系 和空间形式,把概念模型转变为数学模型。 1.3.2.4根据数学模型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1.3.2.5模型的识别和调参。采用识别阶段的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识别模型,采用验证阶段的资料 验验模型。 1.3.2.6用经过验证的模型预测不同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状态和行为
勘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
DB41/T 2194202
b)勘察方案、工作量、工作方法和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C 场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概况,土地利用与污染历史; d 场地地层年代、成因、岩土性质及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e 地下水埋藏、分布、水位及其变化,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流场特征及水文地质参 数; 场地污染源类型、规模、分布特征、污染物浓度及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物运移规律;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评价、水质评价、环境水文地质模型 预测地下水水位、溶质浓度变化趋势: h 场地水文地质特征评价,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评价,提出地下水保护建议,预测分析 可能影响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设计、工程施工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预防建议,
勘察报告图表宜包括: a)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图; b 勘探工作平面布置图; 地下水流场图: 污染源分布图; e 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分布图; 勘探孔柱状图、监测试验井井身结构图; 物探测试成果图表; h)检测与试验成果图表
附录A (规范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A.1规定了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方法。
DB41/T2194202
附录A (规范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A.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DB41/T 2194202
表B.1列出了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
表B.1列出了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
附录B (规范性) 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
表B.1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
DB41/T2194202
表B.1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续)
DB41/T 2194202
附录C (规范性) 基岩地区勘探点的布置
附录C (规范性) 基岩地区勘探点的布置
表C.1基岩地区勘探点的布置
DB41/T2194202
表D.1 钻探记录表
DB41/T 2194202
附录E (规范性)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及应用范围 表E.1列出了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表E.1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及应用范围
附 (# 地下水 表F.1列出了地下水的检测项目
DB41/T2194202
表F.1地下水的检测项目
路桥设计、计算DB41/T 2194202
附录G (规范性) 地表水检测项目
附录G (规范性) 地表水检测项目
表G.1地表水检测项目
表H.1给出了地下水监测井基本情况表。
DB41/T2194202
安全标准附录H (资料性) 地下水监测井基本情况表样式
附录H (资料性) 地下水监测井基本情况表样式
表H.1 地下水监测并基本情况表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水文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