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28-2019 水电工程放射性探测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NB/T 10228-2019 水电工程放射性探测技术规程
NB/T102282019
1.0.1为规范水电工程放射性探测工作,做到技术先进、方法 可靠、数据准确、分析解译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水电工程放射性探测工作, 1.0.3水电工程放射性探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常规测氢法ordinaryradonsu
采用抽气方式,利用静电吸附方法捕获子体进行测复的放 射性测量方法农业标准,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功能捕获子体进行测复的放射性测量 方法。
利用辐射仪测量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强度的放射性测量 方法。
根据康普顿效应原理,采用伽马源和中子源对介质进行! 射,测量射线因介质吸收和散射效应后的强度,检测介质密度 含水率的放射性测量方法。
仪器在正常区域背景条件下所测得的放射性活度值。
放射性测量仪器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取的射线计数,单位用 cpm或 cps 表示。
NB/T102282019
3.1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3.1.1放射性探测应根据各方法的特点、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 条件,合理选用适宜的方法,放射性探测方法应用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水电工程物探规范》NB/T10227和本规程附录A的 规定。 3.1.2 常规测法和活性炭测法宜适用于下列范围: 1 区域活动性断层探测。 2 岩溶及米空区探测。 地下水探测。 3.1.3 常规测法和活性炭测氢法的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被调查目标地质体应蕴藏有放射性核素。 2 被调查目标地质体结构和构造应便于放射性核素及其子 体运移,覆盖层不宜太厚。 3.1.4 自然伽马测量法宜适用于下列范围: 1 区域活动性断层探测。 2 地下水探测。 3 划分地层岩性。 3.1.5 自然伽马测量法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探测目标地质体应蕴藏有伽马放射性核素。 探测目标地质体结构和构造应便于伽马放射性核素运移。 探测区域内不应有大范围人工填理土,覆盖层宜较薄。 被划分地层间应存在明显放射性强度差异。 3.1.6 环境放射性测量可用于地下洞室、坝体廊道等环境放射 性测量
3.1.1放射性探测应根据各方法的特点、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 条件,合理选用适宜的方法,放射性探测方法应用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水电工程物探规范》NB/T10227和本规程附录A的 规定。
3.1.3常规测氢法和活性炭测法的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被调查目标地质体应蕴藏有放射性核素。 2被调查目标地质体结构和构造应便于放射性核素及其子 体运移,覆盖层不宜太厚
NB/T 102282019
1背向散射法测试层厚度不应天于100mm,最大材料粒径 不宜大于20mm。 2单管透射法测试层厚度不应大于300mm,最大材料粒径 不宜大于40mm。 3双管透射法测试层厚度不应大于600mm,最大材料粒径 不宜大于60mm。
3.2.2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区域地面探测时,应收集和分析测区区域地质图。 2施工场地及洞室检测时,应收集和分析施工、设计、试 验及相关评价标准等资料。 3现场工作应了解和实地考察测区气象、地形、地貌、地 质、交通及工作条件。 3.2.3现场工作前应编制放射性探测技术方案,宜主要包括下 列内容: 1项目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区域构造地质资料或施工 设计工艺。 2 探测目的、范围、依据、技术要求或评价标准。 3 工作布置、方法技术、测量工作、工作量等。 4 组织机构及人员和仪器设备。 5 工作进度计划与工期。 6 现场配合工作及要求。 7现场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
NB/T102282019
图3.2.1放射性探测工作流程
3.3成果校审与资料归档
3.3.1放射性探测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放射性探测记求应符合下别安求: 1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和校验记录、原始记录、资料检查 和评价记录,
1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和校验记录、原始记录、资料检查 和评价记录。
NB/T102282019
2原始记录应包括测点位置测量记录、取样或理卡记录、 测试或观测记录、计算机记录、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 录等。 3取样或理卡记录、测试或观测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测 区、测线、测点和钻孔编号,工作单位和操作人员,仪器名称和 型号,仪器主要工作技术参数,观测系统主要参数。 4计算机记录宜包括记录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 序号。 5记录不应涂改、擦去或撕页,仪器打印记录、计算机记 录的数据文件号应与纸质记录一致,文件内容应齐全;计算机记 录应及时备份。 3.3.2现场测试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专业技术负 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抽查率不应少 于30%。 3.3.3原始资料应评定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评定为不合格: 1记录不全。 2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贞现象,计算机数据采集文 件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或不全。 3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4所使用的仪器无检验、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 5异常点没有进行重复或检查测试,重复和检查测试不 合格。 6采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的测量方法。 3.3.4提交的成果报告应经校核和审查,中间成果校核合格后 可提交使用。提交审查的成果报告应内容完整、图表齐全。 3.3.5呈送校核和审查的成果应主要包括下列资料: 1报告、附图、附表。 2中间性解释和推算资料,包括评价指标、各种校正料
2原始记录应包括测点位置测量记录、取样或理卡记录、 测试或观测记录、计算机记录、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 录等。 3取样或理卡记录、测试或观测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测 区、测线、测点和钻孔编号,工作单位和操作人员,仪器名称和 型号,仪器主要工作技术参数,观测系统主要参数。 4计算机记录宜包括记录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 序号。 5记录不应涂改、擦去或撕页,仪器打印记录、计算机记 录的数据文件号应与纸质记录一致,文件内容应齐全;计算机记 录应及时备份。
3.3.2现场测试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专业技术 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抽查率不应 于30%,
3.3.3原始资料应评定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情况之
应评定为不合格: 1记录不全。 2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页现象,计算机数据采集文 件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或不全。 3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4所使用的仪器无检验、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 5异常点没有进行重复或检查测试,重复和检查测试不 合格。 6采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的测量方法。 3.3.4提交的成果报告应经校核和审查,中间成果校核合格后 可提交使用。提交审查的成果报告应内容完整、图表齐全。 3.3.5呈送校核和审查的成果应主要包括下列资料: 1报告附图附表
NB/T102282019
及解释资料等。 3任务书、勘探方案、经检查评价合格的原始资料、勘探 及测试记录等。 4有关地质、设计资料。 3.3.6 成果校核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测试记录和质量记录。 2 现场工作方法、工作布置、工作量、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计算公式及图表。 成果数据计算过程。 5 解释方法及技术。 6 报告内容。 3.3.7 成果审查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工作流程合规性。 2 原始记录是否合格、齐全。 3 工程概况和地质地球物理条件。 ? 任务目的与工作量完成情况。 5 现场方法选择、工作布置、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的正确性,成果图表的规范和完 整性。 7 成果结论的正确性和建议的合理性 3.3.8 成果报告完成印刷和提交后应进行归档,归档资料宜主 要包括下列内容: 1任务书、勘探方案、收集的有关地质和设计及其他相关 资料。 2 勘探或测试记录。 3 提交的中间成果资料,中间性解释和推算资料、计算成 果附图、附表。 4成果报告、报告校审记录。
1 任务书、勘探方案、收集的有关地质和设计及其他相关 资料。 2 勘探或测试记录。 3 提交的中间成果资料,中间性解释和推算资料、计算成 果附图、附表。 4成果报告、报告校审记录
NB/T102282019
3.4.1使用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仪器的单位应取得许可证, 放射源的使用管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4.2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的仪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存放和 运输。 3.4.3操作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的仪器应由穿戴符合防护要 求的专人负责,操作人员应佩戴射线剂量计,操作人员的辐射剂 昌应词县建域一并店然合园宝右关顿宝
求的专人负责,操作人员应佩戴射线剂量计,操作人员的 量应记录建档,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1仪器设备技术要求
NB/T102282019
4.2.1仪器使用应遵守仪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仪器应由专人 负责管理,并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4.2.2仪器应储存在清洁、干燥、防尘、通风的库房内,长期 不使用的仪器通电前应进行干燥处理。在潮湿地区开展工作时, 应做好防潮处理。 4.2.3运输氨测量仪器和自然伽马测量仪器过程中,应做好防
4.2.4仪器出现故障后,应报告仪器故障现象,及时修复,并 记录维修情况
NB/T102282019
5.1.1放射性探测应布置测网,测线方向宜垂直于主要探测地 质体走向,测点应布置在土壤层上,测线间距宜为10m~20m, 测点间距宜为2m~5m
主要探测地 质体走向,测点应布置在土壤层上,测线间距宜为10m~20m, 测点间距宜为2m~5m。 5.1.2测线与测点测量放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物 探规范》NB/T10227的规定 5.1.3野外现场工作应避开雨天。 5.1.4现场工作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测段进行试验工作,并 确定方法、测线点距、仪器工作参数等。 5.1.5同一测区宜采用一台仪器测试,当采用多台仪器测试时 一致性充许偏差应为士10%。 5.1.6异常段、异常区域应加密测点或延长测试时间
5.1.2测线与测点测量放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物
5.2.1打孔工具和取样工具应满足测试仪器探头规格和设计取 气深度要求
5.2.2当日工作前后应对仪器进行检查,检查应符合下列要
1仪器密封系统应良好。 2仪器电池电压值和校验信号应正常。 3仪器阀值旋纽刻度应在原位。
录测点附近地质现象和人类生产活动情况
5.2.4在松软泥十探测时,仪器探
NB/T102282019
5.2.5当土壤较硬时,应先打孔,孔深应为0.5m~1.0m,仪 器探头应在打孔工具缓慢拔出后快速插入,并踏实周围土壤。 5.2.6 探头插入前,仪器应先净化5min以上。 5.2.7 测试应采用连续多循环方式,连续测试时间不应少于 5min,循环次数不宜少于3次,具体测试参数应根据试验确定。 5.2.84 每个测点应测量氢总浓度,并可进行氢射气测量。 5.2.9 当测试点数据出现异常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处理:
5.2.5当土壤较硬时,应先打孔,孔深应为0.5m~1.0m,仪
1检验仪器是否正常、抽气探头与周围土壤是否密封,并 重复测量。 2 在原孔附近重新打孔测量。 3 加密测点。 4 进行不同深度的氢浓度测量。 5.2.10 当出现异常时,可在异常点附近进行样品采集和地质 分析。
试值,偏差大于10%的重复测试值应舍去,且不应参与平均 计算。
5.2.12检查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点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内。 2一个测区的检查点不应少于该测区总测点数的5%。 3异常地段和地质情况复杂地段应有检查点。 5.2.13当日测试资料应及时整理,内容宜主要包括计算氢总浓 度和氢浓度、编制测量成果表和点位图
5.3.1同一测区应使用同一厂家同一类型的活性炭和干 王燥剂宜选用变色硅胶类干燥剂。
5.3.1同一测区应使用同一)家向一 类型的活性灰和干燥剂, 干燥剂宜选用变色硅胶类干燥剂。 5.3.2活性炭应没有污染,不使用时,应与一定量的干燥剂一 起保存在密封容器中。
5.3.2活性炭应没有污染,不使用时,应与一定量的干燥剂一 起保存在密封容器中
5.3.2活性炭应没有污染,不使用时,应与一定量的十燥剂
NB/T102282019
5.3.3活性炭样品使用前应重新干燥,并对样品进行
3.3活性炭样品使用前应重新干燥,并对样品进行测试。 3.4活性炭样品测试应选择本底较低的场所
5.3.5样品底数测试应从准备好的样品中随机抽取5个
测试时间不应少于1min,重复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应取平 均值为该批样品的底数,样品的底数不应高于仪器底数
5.3.6活性炭与干燥剂应以5:1的比例一起密封装在透明容
5.3.6活性炭与干燥剂应以5:1的比例一起密封装在透明容 器内。
5.3.7活性炭吸附器应在放射性本底较低、环境干燥的
3.7活性炭吸附器应在放射性本底较低、环境干燥的场所 装。
5.3.8活性炭吸附器宜使用容积为500mL的罩杯,杯底中心应 有圆形通气孔。
5.3.9装入杯中的活性炭和干燥剂宜各为200mL,应采用纤维
物封口,并编号,再采用塑料封塑机对罩杯进行密封。 5.3.10每个测试点测试前应记录测点的编号、埋杯时间、土质 及其他情况,杯的编号应与测点编号一致。 5.3.11挖坑前应观察测点处是否适合埋杯,如不适合,应移动 测点位置,并记录,
5.3.12埋坑应为截锥形,坑深度宜超过耕植土层,并宜大
5.3.13埋罩杯前应除去杯外的密封,然后将杯倒置于坑底中 部,周围先用松土压紧密封,然后用土填埋,坑顶表面的土壤应 压紧并高出地面,以防坑内进水
5.3.14活性炭吸附杯的埋置时间宜为4d~6d,同一测区 时间应相同,具体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
5.3.15取杯时不应损坏杯罩,应核对杯与测点的编号、记录取
5.3.16记录应及时整理,活性炭样品的埋置时间应归一化
NB/T102282019
5.3.18活性炭样本回收测试与样品封装应在同一试验室。 5.3.19每个样本测试前仪器应先净化合格,并采取连续多循环 测试方式;每个样本的连续测试时间和循环次数应相同,应测试 样本的总浓度,宜进行射气测量 5.3.20活性炭室内检查测量的样品数不应少于全部测量样品的 5%,异常样品应100%检查测量。 5.3.21样本的测试资料应及时整理,内容宜包括计算氢总浓度
5.4.1野外现场测量应根据任务要求、工区地质特点选择不 则网、规则网或剖面测量。
则网、规则网或部面测量。 5.4.2不规则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用于区域地质初步调查。 2 应沿区内地质构造线走向布置一条或多条垂直构造线的 测线。 3 测线的测点及沿线岩性界线点、构造点应进行坐标测量 5.4.3 规则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宜用于区域地质详细调查。 2 测网应采用基线和测线控制,基线应平行于主要探测对 象的走向布置。 5.4.4工作前后,应选择背景辐射场较低、地形平坦的固定地 上进仁仪熙检本一拾本仪 恐的移宝性由油电压和报整功能
5.4.5不规则网现场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GNSS记录行走路线。 2采用连续测试方式时,探测头应接近地面边行走边左右 扫描,仪器操作人员行进速度应为低速慢走 3线路测试时如有异常,应进行追踪探测。 4遇有浮土或辐射值偏高时,应刨坑测试。
5记录人员应观察记录线路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情况。 5.4.6 规则网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点测,测试点应选择在基岩露头。 2 测点有覆盖土时应挖坑,在接近基岩的坑底测试。 应记录测点的编号、地质及其他异常情况。 4 点测时,仪器应采用多次连续测试方式,连续测试时间 不应少于1min,测试次数不宜少于3次。 5每点应测量射线总强度。
5.4.7当测试数据出现异常时,应进行重复测试,应取各测次 的平均值为该测点值,偏差大于20%的测值应剔除,且不应参 与平均值计算
5.4.8一个测区的检查点不应少于测区总测点数的5%,且检
5.4.8一个测区的检查点不应少于测区总测点数的
查点应分布均匀,异常区和地质情况复杂地段应有检查点
查点应分布均,异常区和地质情况复杂地段应有检查点
5.5.1环境伽马测量应测量洞室环境伽马总量,环境氢测量应 测量洞室空气氨浓度。 5.5.2洞室环境放射性测量应沿洞室中轴线布置测线,探测点 距洞底板宜为1m,环境伽马总量测量点距宜为5m~10m,空气 氢浓度测量点距宜为5m~20m,异常段或通风死角宜加密测量
5.5.1环境伽马测量应测量洞室环境伽马总量,环境测量应 测量洞室空气浓度。
5.5.3环境浓度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天测试开始时,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应保持有足够的 干燥剂,仪器检查合格方能进入正常测试工作。 2应将仪器设置为空气测试模式,每点测试前仪器净化不 应少于5min。 3每点连续测试时间不应少于5min,循环次数不应少于 3次。 4当测点数据出现异常时,应重复测试,并取多次重复测 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试值。
NB/T102282019
5异常洞段可进行溯源探测。 6在高浓度洞段宜选择少量测点在不少于24h内进行多次 观测。
5.5.4环境伽马测量应符合下列
1当日工作前,应选择背景辐射场较低、干燥通风的室内 场所检查仪器 2定点测试前应采用线路测试方式,沿测试线路进行连续 扫描测试。 3定点测试应采用连续多次测试方式,每次测试不应少于 lmin,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 4当测点数据出现异常时,应重复测试,应取多次重复测 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试值。 5.5.5一个洞室的检查点不应少于总测点数的5%,且检查点 应分布均匀,异常洞段、断层等放射性高含量洞段应有检查点。
5.6.1仪器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厚度不大于100mm的细粒砂土层、混凝土碾压层 应采用背向散射型核子一水分密度仪。 2检测厚度不大于300mm的中粒径砂砾层应选择单管透 射型核子一水分密度仪。 3检测厚度不大于600mm的粗砾石、块石、混凝土层应 选择双管透射型核子一水分密度仪。 5.6.2测试土石、混凝土、沥青材料碾压施工质量时,应按设 计要求分不同施工区域、分层布置检测点,每层50m~100m 宜布置一个检测点。
5.6.3仪器移动至温度较高或较低的场所进行测量时,应
5.6.4检测碾压层质量时,单管或双管仪器测试深度应略大
1主石材科测试时,应清除和平整测点表面浮渣,细小凸 凹可使用细砂填平,安装仪器后应使用导板刮平仪器四周松散 砂土。 2混凝土材料测试时,没有硬化的场地应使用导板修正抹 平测点表面,硬化的场地应选择测点附近较平整处,并用细砂填 平;射线穿过位置不应有钢筋。 3沥青材料测试时,应选择已碾压和冷却后较平整的表面 布置测点,表面应用毛刷清洁,细小凸凹部位应用细砂填平。 4所有使用细砂填平的测点,细砂填补厚度不应大于 3mm, 面积不应大于仪器底面的10%。 5仪器测试参数设置后,仪器源杆应设置到背向散射法测 试位置。 6每点的测试时间不应少于1min。 5.6.6 单管透射法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使用导板、铁锤和钢钎在准备好的测面中心点按预定 深度造一个垂直测孔,孔四周应平整到能平稳安放仪器。 将仪器安放好后广播电视影视标准,将源杆缓慢下插至测试最深位置。 3 仪器可以围绕测杆转动,以便进行不同方向的测试。 4 应从最深点开始,进行多个深度点测试。 S 当材料粒径不均匀时,应进行多方向测试。 6 每个深度点的测试时间不应少于1min。 当某个深度点测试数值出现异常时,应重复测试,重复 测试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
5.6.6单管透射法测试应符合下
1应使用导板、铁锤和钢钎在准备好的测面按预定深度造 两个垂直测孔,两孔中心点应位于平整测面的中心点。 2将仪器安放好后,将两根源杆缓慢下插至测试最深位置
NB/T102282019
3检测碾压层密度和含水率时,应将探头的敏感部位放置 在碾压层中间深度。 4当测试材料粒径偏大、内部不均匀时,应从最深点开始: 按50mm~100mm间距进行多个深度点测试。 5每个深度点的测试时间不应少于1min。 6当某个深度点测试数值出现异常时,应重复测试,重复 测试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
6.1.1测试资料整理前应先整理所用测试仪器的检验、检查资 料,确定仪器在工作期间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6.1.2测试资料整理前应组织人员对各项记录、文件等原始资 料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合格的资料方可进入资料整理流程配电网标准规范范本, 6.1.3数据计算处理和制图应经校核合格
6.2.1原始资料整理应主要包括创建成果图表、拷贝存贮在仪 器中的数据、核对现场记录、计算各测点浓度、填写和核对测 量点位及数据。
Ixiy; = X100% (α: +y)/2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