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65-2019 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勘查评价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NB/T102652019
a)在勘查井中取样分析地下水,机组热源侧水质应符合GB/T18430.1的要求; b)不符合水质要求的水源应进行特殊处理或采用适宜的换热装置。
5.4地表水(含再生水)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
a)查明地表水(含再生水)源性质、利用现状、深度、面积及其分布; b)查明地表水(含再生水)水温、水质、流量及逐时动态变化: c)查明地表水(含再生水)悬浮物、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及衍生物的含量; d)确定地表水(含再生水)取回水适宜地点和路线,确定地表水循环利用量; e)查明再生水取水管线下游用户情况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包括用水需求的水量、水温、水质等; 查明再生水处理厂的维修规律; g)进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a)获取水量、水位、水温和水质动态监测数据,监测数据时间不少于1个水文年; b)试验测试工作应在采暖期或制冷期的最不利的水源条件下进行; c)河流的水循环利用量应根据长系列监测数据所做的水文分析成果确定; d)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循环利用量应根据其深度、面积确定,不得影响生态环境: e 再生水可利用量应根据再生水逐时流量及逐时水温数据确定; f)确定水源保证程度
6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
.1.1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内容包括:环境影响预测、投资估算和开发利用方案制定。 6.1.2环境影响预测的任务是评价和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环境地质问题。 6.1.3投资估算的任务是论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的建设成本。 6.1.4开发利用方案应以环境影响预测和投资估算为基础,满足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规划和地源热泵 工程设计的需要
6.2.1大气环境效应评
少排放的燃烧产物,包括二氧化碳减排量、二氧化硫减排量、粉尘减排量等; b)替代常规能源量和节能减排量计算方法参照GB/T50801。 6.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a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评价回灌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对能否产生地面沉降、岩溶塌陷 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b): 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应评价循环介质泄漏对地下水及岩土层的影响; 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应评价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地表水体的 影响,评价回水对水化学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证再生水取回水对下游用户的影响。 6.2.3应对浅层地热能开发过程中地下水、地表水和岩土体中的热平衡进行评价,分析地表水体温度 及地下温度场变化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防治浅层地热能利用产生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
5.3.1应估算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建设初投资。 6.3.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埋管深度、管材、孔径、回填材料、地层硬度等因素。 6.3.3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抽灌井的数量、深度、前期勘查钻探及试验成本。 6.3.4地表水(含再生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取水口的远近、水质对换热管材、换 热器的影响、取热方式等因素
6.4.1开发利用方案应在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投资估算的基础上制定。 6.4.2开发利用方案内容包括:热源侧换热方式、换热系统规模、取热和排热温差、监测方案等。 6.4.3对于冷热负荷差别比较大,或者单纯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不能满足冷负荷或热负荷需求时,综合 z
7.1勘查设计编写要求
编写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踏勘,设计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录A。
7.2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报告内容包括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计算浅层地热容量、浅层地热换热功率、采暖期取热量利 排热量及其保证程度评价、环境影响预测、投资估算、开发利用建议,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 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附录D。
NB/T 10265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勘查设计编写要求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背景 第三章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第四章勘查内容及工作部署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经费预算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背景 第三章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第四章勘查内容及工作部署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经费预算 第七章保障措施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 第三章 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勘查 第四章 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评价 第五章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 第三章 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勘查 第四章 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评价 第五章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第一章,说明任务来源及要求,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及冷热负荷需求;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及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勘查工作的进程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概述工作区自然地理条件、气象和水文特征;详细阐述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包括 地层分布特征、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位动态特征和补径排条件等,岩土体热物性参 数特征,分析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应根据工程场地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分析不同开发利用 方式的适宜性。 第三章,详细论述开展的勘查孔钻探、岩土取样及测试、岩土热响应试验、抽灌试验、地表水水量 及温度监测等工作,并对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方案制定 莫定工作基础。 第四章,按照附录C中的公式计算浅层地热容量,按照附录D中的公式计算浅层地热换热功率。 第五章,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内容包括环境影响预测、投资估算和开发利用方案制定。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施工中和运行后应注意的事项。
NB/T1026520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计算方法 采用体积法计算浅层地热容量,应分别计算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单位温差储藏的热量,然厂 算评价范围内地质体的储热性能: a)在包气带中,浅层地热容量按下式计算,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计算方法
采用体积法计算浅层地热容量,应分别计算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单位温差储藏的热量,然厂 算评价范围内地质体的储热性能: a)在包气带中,浅层地热容量按下式计算:
QR—浅层地热容量,kJ/℃; s—岩土骨架的热容量,kJ/℃; Qw—岩土所含水中的热容量,kJ/℃;
Q—浅层地热容量,kJ/℃; s—岩土骨架的热容量,kJ/℃; Qw—岩土所含水中的热容量,kJ/℃;
NB/T10265—2019
D.1地埋管换热功率计算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浅层地热换热功率计算方法
根据岩土热响应试验 计算单孔换热功率。在浅 层地热能条件相同或相近区域, 计算地埋管换热功率(见图D.1)。 a)在层状均匀的土壤或岩 换热功率按下式计算:
图D.1地埋管换热功率计算示意图
b)根据地埋管换热器有效传热系数Ks,计算单孔换热功率:
Ks—地埋管换热器有效传热系数,W/(m·℃),即单位长度换热器、单位温差换热功率; c)根据地埋管单孔换热功率,计算评价区换热功率:
.......... ...................
gh一换热功率,kW; D一单孔换热功率,W: n一一计算面积内换热孔数。 d)地层的平均导热系数和地埋管换热器有效传热系数的应用: 通过岩土热响应试验装置起重机标准规范范本,连续以固定功率向测试孔加热(或吸热),得到一条完整的地埋管进出 口温度时延曲线,用这条曲线可以求取地层的平均导热系数入(W/m·℃),(D.1式中的3)。也可以求 取地下换热器的有效传热系数Ks(W/m℃)。 地层平均导热系数入(D.1式中的23)可以用来进行设计工况下的动态耦合计算,得出地埋管的进 出水温度和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并可以代入D.1式求得D。 换热器的有效传热系数Ks可依据D.2式计算特定换热温差下单孔的最大换热功率D,为计算换热 器总长度提供依据(静态)。
D一单孔换热功率,W: n一一计算面积内换热孔数。 d)地层的平均导热系数和地埋管换热器有效传热系数的应用: 通过岩土热响应试验装置,连续以固定功率向测试孔加热(或吸热),得到一条完整的地埋管进出 口温度时延曲线,用这条曲线可以求取地层的平均导热系数入(W/m·℃),(D.1式中的13)。也可以求 取地下换热器的有效传热系数Ks(W/m·℃)。 地层平均导热系数入(D.1式中的23)可以用来进行设计工况下的动态耦合计算,得出地埋管的进 出水温度和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并可以代入D.1式求得D。 换热器的有效传热系数Ks可依据D.2式计算特定换热温差下单孔的最大换热功率D,为计算换热 器总长度提供依据(静态)
D.2地下水、地表水或污水(再生水)换热功率计算
适用于取得地下水、地表水或污水(再生水)利用后,计算换热功率,公式 ,= a.m.XAT XPm xCm
适用于取得地下水、地表水或污水(再生水)利用后,计算换热功率,公式如下:
9=qwXT×Pw×C
式中: h—换热功率,kW; Pw——地下水、地表水或污水(再生水)的密度,kg/m; Cw——地下水、地表水或污水(再生水)的比热容,kJ/(kg℃),液态水为4.18kJ/(kg℃); △T一一地下水、地表水或污水(再生水)利用温差包装标准,℃。
....- 相关专题: 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