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pdf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式中:f一航摄仪焦距,mm; Lx、Ly分别为航摄仪x方向和y方向框标距离,mm; lx、l一分别为量测像片上x方向和y方向框标间距离,mmo 要求利用坐标量测仪量测每片框标距,其量测精度为±0.1mm。片片改正焦距。 3.4.2计算各项限差的要求 a.相对定向 利用精密坐标量测仪、精密立体测图仪和立体坐标量测仪量测时,平地、丘陵地标 准点残余上下视差△g不应大于0.02mm,检查点残余上下视差△q不应大于0.03mm 山地、高山地标准点残余上下视差△g不应大于0.03mm,检查点残余上下视差△g不应 大于0.04mm。如果采用解析测图仪联机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平地、丘陵地残余上下视 差△q不应大于0.005mm,山地、高山地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008mm。 b.模型连接较差计算公式
式中:△S平面位置较差,m; △Z高程较差,,m ; m一像片比例尺分母; f一航摄仪焦距,mm; b一像片基线长度,mmo 如采用解析测图仪联机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模型连接较差:
.绝对(大地)定向后工程造价标准规范范本,基本定向点残差、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及 大于表5的规定。
第十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限差平面位置限差高程限差地形比例尺mmm类别点别1 :5001:1 0001:2 0001 : 5001:1 0001:2 000基本定向点0.30.30.260.26丘陵地多余控制点0.50.50.40.4公共点较差0.80.80.70.7基本定向点0.40.40.40.260.40.6山地多余控制点0.70.70.70.40.61.0公共点较差1.11.11.10.71.01.6基本定向点0.40.40.40.40.750.9高山地多余控制点0.70.70.70.61.21.5公共点较差1.11.11.11.02.02.4注:①基本定向点残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0.75倍。②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1.25倍。③公共点的较差为加密点中误差的2.0倍。公共点较差确有系统误差且小于加密点规定中误差时,可不进行配赋改正3.4.3计算过程中出现的超限和错误,应认真分析、正确处理。处理意见在图历表(卡)相应栏内注记说明,并签名。3.4.4下机后,经分析各项限差均符合要求,根据成图方法和下工序的要求,整理下列各项成果:加密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底点(主点)坐标、航高及各种定向元素。3.4.4.1较大的江河湖泊水网地段,宜按摄影时期水文资料直接参与平差,或者在全区平差计算后,在立体观测下加减配赋改正,其改正数不大于1/2加密点高程中误差。在像片和成果表上要注记水系平差后的高程值。3.4.4.2测制1:500地形图时,平面坐标和高程取至0.01m;比例尺为1:1000、1:2000时平面坐标和高程取至0.1m。3.4.4.3打印成果要清晰、齐全,装订裁切要整齐。加密像片上需填写高程,并做到认真校对,防止抄错和遗漏。3.4.4.4加密点的中误差按航线网或区域网进行估算,其估算公式:/[AA ]...m控=±(7)N/[ dd ]m公=(8)N式中:m控控制点中误差,m;2234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m公 一公共点中误差,m; △一一多余野外控制点的不符值,㎡; d一一相邻航线或相邻区域网之间公共点的较差,㎡; n一评定精度的点数。 3.4.4.5填写图历表(卡):内容有原始数据、作业方法、精度统计、作业过程中 重大技术处理情况等,必须按项目认真填写,填写者和检查者签名。最后上交资料。 3.5航测桩点法加密 用航测桩点法加密,以单模型为单元进行平差计算为宜。 绝对(大地)定向后,定向点平面位置限差不大于0.3mm(图板上),高程限差不 大于0.2m;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不大于加密点的中误差;公共点的较差在加密点中误 差两倍以内。 刺点、量测和计算同3.2、3.3、3.4条规定 3.6加密接边规定 3.6.1加密接边仅限于本规范比例尺系列范围之内的图幅,隔比例尺的图幅不接 边。 3.6.2同比例尺、同地形类别的相邻图幅、航线、区域网之间公共点接边,平面 和高程较差均不得天于表5的规定,取中数作为最后值。与已成图或出版图接边,当较 差小于规定限差1/2时,以已成图和出版图为准;当较差大于规定限差的1/2、且小于 规定限差时,应取中数作为最后值。超过限差时,要认真检查原因,确系已成图或出版 图错误,可使用正确的单值,并在图历表内注明备案。 3.6.3同比例尺,不同地形类别接边时,平面位置较差不得大于图上1.4mm,最 大不超过图上1.75mm。高程较差不得大于两种地形类别加密中误差之和,最天不超过 和的1.25倍。然后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使用成果。 3.6.4不同比例尺接边,平面的较差不得大于表2规定的加密点中误差化为实地 长度之和的1.25倍,然后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实地值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最后值。 高程的较差规定与3.6.3条同。 3.7展点 3.7.1要求直角坐标展点仪x、y导轨要水平且相互垂直;刺针无偏心差,刺孔要 圆,孔不大于0.1mm;各种机械传动无隙动差。 3.7.2原图板可选用裱糊图板、聚脂薄膜或刻图膜。图板必须平整无折痕。 3.7.3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1mm;图廓边长(包括公里网点间距离)及对角线长 与理论值之差不应大于表4的规定;恢复图板二次定向对点误差不大于0.15mm。展点 要认真,校对要细致,防止错漏出现。 3.7.4展点图板用浅蓝色墨水或铅笔进行点的整饰和注记,各类点的整饰规格如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廓点。边长7mm,内圈直径1mm。 一三角点。边长7mm,内圈直径1mm。 一埋石点。边长5mm,内圈直径1mm。 一平高控制点。外圈直径3mm,内圈直径1mmo O 一公里网点直径2mm。 · 一内业加密点直径1mm。 图板上应注记图幅号、比例尺、图廓理论尺寸、略图、控制点号、像片号及公 标
4像片平面图和正射影像图
平坦地区可采用纠正仪纠正,镶嵌编制像片平面图;丘陵地、山地适宜采用正射投 影仪编制正射影像图。 4.1纠正镶嵌 4.1.1纠正镶嵌的一般要求 4.1.1.1纠正仪要经过检校,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作业状态;承影平面上要光 照均匀,成像清晰。 4.1.1.2各项限差不超过表6的规定。
4.1.1.3像片平面图上的三角点、埋石点、野外控制点均应有刺孔,精度必须符 合展点要求。公里网点、图廓点要完整。晒像的边线、镶嵌切割线不得超过像片上纠正 点连线外1cm,离像片边缘不得小于1.0cm(像幅为23cm×23cm)或0.8cm(像幅为 18cm×18cm) 像片图整饰,各作业单位自行规定,但要标出像底点位置,内业向外业提供的纠正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起始面相对航高和高程。 图历表(卡)填写要认真、完整、齐全。 4.1.2像片纠正 4.1.2.1准备工作:邻取航空摄影底片;内、外业控制像片;控制手薄;图历表 (卡);展点图板和技术设计书等。并对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 4.1.2.2像片平面图通常宜采用固定比例尺编制像片图。 在纠正点控制的像片应用面积内,当高差
△h≤0.001 *k M
算本表时,像幅为18cm×18cm,每片纠正的r取60mm,隔片纠正的r取80m cm ×23 cm,每片纠正的 r 取 80mm,隔片纠正的 r 取 100mm。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印时安求如下 α.纠正片的片号和范围,可根据像片在图板上的位置来决定,像片图应晒出图廓 线外1cm。 b.底片刺点中心点、底点(或主点)纠正点、野外控制点都应按像片上的影像 准确转刺在底片上,转误差按表6规定。 C.改投影差应以底点为辐射中心,图板上应展绘底点位置。底点坐标由电算加 密提供;如为全野外布点,底点用光学法求解。 d.制作透点图点位应严格重合,透点图应注明图号、纠止片号和点号。 e.纠正点和中心点的对点误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对点误差要合理配赋。 f.根据底片影像的反差,正确选择相纸型号和选配药液。显影液的温度一般应在 18~22℃之间。如部分色调不匀,可进行局部减薄处理。 4.1.3分带纠正 正,分带纠正一般不宜超过三带。用立体测图仪确定带的边缘曲线,高程量测的误差不 超过表7所列带距的1/5,或者用旧地形图确定分带线。 4.1.3.2按式(10)计算各纠正点对起始带中间平面的投影差改正数(计算至 0.1mm),并在图板上进行改正。
式中:R—图板上纠正点至底点的距离,mm; Hi起始带中间平面的航高, m i
式中:R一一图板上纠正点至底点的距离,mm; Hi一起始带中间平面的航高,m; △h一一纠正点对起始带中间平面的高差,m 4.1.3.3有关纠正对点和晒像的要求与4.1.2条相同。但第二带晒像前,必须改 纠正仪镜头的高度。纠正仪镜头变化值△d按下式计算:
一纠正点对起始带中间平面的高差,m .3有关纠正对点和晒像的要求与4.1.2条相同。但第二带晒像前 头的高度。纠正仪镜头变化值△d按下式计算:
式中:fi一航摄仪焦距,mm; F一纠正仪主距, mm;; Q一带距,m; M一成图比例尺分母。 △d值算出后即可在仪器上安置,并使底点与图板上的相应位置重合,使其可以进 行第二带的晒像。 4.1.3.4航高可使用电算成果或按图解法计算。图解法计算航高时,量测图板 像片上两控制点间距离,要求准确到0.1mm。 同一片两组线段求得的航高较差不得大于H/300(H为本片平均相对航高),在限 差内取中数作为最后值。
第干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4.1.4光学镶嵌 4.1.4.1光学镶嵌是在纠正对点后,直接将影像晒印在有感光材料的图板上的 以事先要切割好分带或分片界线,贴好镶嵌纸条,不能出现重叠和裂缝。 4.1.4.2控制点、纠正点、底点、图廓点等在暗室安全灯下展绘;若采用透点法 片图上刺孔位置应达到展点精度。 4.1.4.3光学镶嵌(包括纠正对点)的误差不得大于表6的规定,摄影处理的 与纠正晒印相同。 4.1.5切割镶嵌 4.1.5.1切割镶嵌适用多片覆盖一幅图及分带纠正晒印后编制像片平面图。各I 差要求不得大于表6的规定。镶嵌对点误差与纠正对点误差相同。 4.1.5.2片与片之间的镶嵌切割线,应选在像片上纠正点连线附近,偏离不得 1cm;带与带之间切割线应以分带线为依据。切割线应通过接边误差小,色调大致不 的地方,尽量避免通过重要地物;切割线与线状地物交角要尽量大,一般不充许沿: 道路等处切割。 4.1.5.3切割线要光滑、粘贴要牢固。 4.1.5.4镶嵌图上的三角点、埋石点、野外控制点、图廓点等按展点位置整饰。 4.2微分纠正 4.2.1准备工作 a.作业仪器及其外围设备均应处于良好的作业状态下,方可进行作业。 b.资料准备:包括透明正(负)片、控制像片、感光胶片以及原始数据等。 C.装片(或归心)输入已知数据和参数、装感光胶片等。
4.2.2采集断面数据
采集断面数据一般使用精密立体测图仪、立体坐标量测仪加其外围设备或解析测图 仪获取;断面数据还可以从任何一种数字高程模型获取。 a.用精密立体测图仪、立体坐标量测仪加外围设备采集断面数据时,相对定向, 绝对定向等要求与第5章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相同。 b.用解析测图仪采集断面数据时,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外定向)等要 求与第6章解析测图仪联机测图相同。 c.根据成图精度、高差及坡度综合考虑,正确选择模型断面的横向间隔△x和纵向 间隔y。 d.计算模型的断面数N。当单模型采集或单程采集时,N为奇、偶数均可;双模 型采集时,第一个模型的N一定要为偶数。 e.采集断面数据,测标一般应与模型表面相切,照准误差不大于H/1750(H为平 均相对航高) 4.2.3正射投影仪纠正的一般要求 a.供扫描用的透明正片要求同2.1.5条,不得有划伤、斑点、指纹等。 b,以采用一张像片覆盖一幅图或一张像片覆盖四幅图为宜。
供扫描用的透明正片要求同2.1.5条,不得有划伤、斑点、指纹等 以采用一张像片覆盖一幅图或一张像片覆盖四幅图为宜。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c.平面定向,平面控制点经定向配赋后,测标位置与点位不符值以像片比例尺计 般不大于0.03mm,最大不得超过0.05mmo d.根据不同类型仪器,地面坡度大小选择缝隙长度W。 零级正射投影仪参照公式
一级正射投影像参照公式
2 Zdx W X. tgo
式中: W一缝隙长度,mm ; dx一图上影像x方向位移,mm; Z一模型点投影高度,mm; X一一图上扫描点x方向的最大坐标,mm; x一地面坡度x方向分量,(°) 这时平地、丘陵地影像位移不大于图上0.2mm;山地、高山地不大于图上0.4mml 长度W数值参见附录B中表B1、B2、B3、B4(零级)和B5、B6、B7、B8(一级) e.缝隙宽度D,根据各类正射投影仪的特点,参照公式
选择,这时正射底片的分辨率需不少于9线对/mm。宽度D数值参见附录B中表B9。 式中: D一缝隙宽度,mm; R,一一正射底片因地形坡度6,影响后的分辨率,线对/mm; β一一投影光线在YZ平面的投影和Z轴的夹角,(°); ,一地面坡度角Y方向分量,(°) f.测定并安置灰楔。量测扫描片上最大和最小密度值,并按式(15)计算出平均 度值D平均,继而计算灰楔值。
D最大 + D最小 D平均 = 2 灰楔值 = D平均- K
D最小一一最小密度值; K一根据作业情况试验测定的密度常数。 g.扫描和晒印正射负(正)片,应晒出图廓线外8mm。每个立体像对一次晒印完 毕。 h.正射像片的摄影处理作业要求与第2章同
第干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i.正射影像图的整饰,依据用图需要,由各作业单位自行规定。 4.2.4接边要求 a.双模型仪器上的连接误差,以模型比例尺计一般不大于0.005mm,最大不得大于 0.001mme b.带与带接边差: 平地、丘陵地:一般0.3mm,最大0.6mm, 山地、高山地:一般0.5mm,最大1.0mm C.幅与幅接边差: 平地、丘陵地:一般1.2mm,最大1.5mm, 山地、高山地:一般 1.6mm,最大 2.0mm
立体测图仪适用于各种成图比例尺及各种地形类别的测图。由于仪 范只规定作业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要求。
精密立体测图仪应保持良好的作业状态,仪器要定期检校,鉴定 测绘面积不得超过像片上控制点连线外1cm,且离像片边缘不得 3cm×18cm)1.5cm(像幅为23cm×23cm) 模型比例尺计算公式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5.2.1如利用电算加密提供的外方位元素成果时,要将成果化算为适应测图仪坐 标轴系及分划尺的安置值,并在安置基线与绝对倾斜角的基础上进行相对定向与绝对定 向。 5.2.2相对定向后,各点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得大于0.02mm,主点附近不应有残余 上下视差。残余视差配赋应合理。 5.2.3绝对定向 5.2.3.1绝对定向的平面对点误差,平地、丘陵地一般不大于图上0.4mm,最大 不得大于0.5mm;山地、高山地一般不大于0.5mm,最大不得大于0.6mm。高程定向误 差不大于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全野外布点时,高程误差不得大于0.3m。 5.2.3.2高程误差经配赋后,应使3,6,4,5点误差值大致相等,3与6点,4与 5点符号相同,而3,6点与4,5点的符号则要相反。 平面对点误差经配赋后,应使3,4,5,6点误差大致相等,而误差方向大致成对 相反。 5.3测绘地物、地貌 5.3.1立体测图可采用在全野外调绘后测图的方法,亦可采用室内在精密立体测 图仪上根据模型判读测图后,再进行外业对照、补测和补调的方法。 5.3.2如采用全野外调绘方式测图,参照调绘片在仪器上要认真仔细地辨认、测 绘。原则是外业定性,内业定位。当外业调绘确有错误时,内业可根据立体模型影像改 正,并在调绘片背后加以说明。测绘地物、地貌元素要做到无错漏、不变形、不移位 在测绘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时,应以测标中心切准轮廓线或拐角打点连线;测绘不依比 列尺表示的符号时,以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确定。 5.3.3如采用内判测图后外业对照、补测和补调方法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a.航摄像片的现势性要好。 b.作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外业调绘工作经验。 C.必要时需编制测区室内判读样片。 d.对有把握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按图式要求直接测绘在图板上,其要求同 5.3.2条;对无把握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内业只测绘外轮廓作为疑点留给外业处 理。 e.外业进行检查、核对、补测和补调工作。对内业测绘有把握的部分要作抽查 对内业标明的疑点要作核对、补测,对内业无法判绘的地形元素如新增(或减少)的重 要地物,隐蔽地区地物、地貌元素及影像上未显示出来的地物元素和各种注记等要进行 补调。 5.3.4测绘等高线时要用测标切准模型描绘。在等倾斜地段,相邻两计曲线间距 离在图上小于5mm时,可只测绘计曲线,首曲线可以插绘。 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当只能沿植被表面描绘时,应加植被高度改正。在树林密集隐 蔽地区,应依据野外高程点和立体模型进行测绘。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5.3.6图上需要注记的比高大于1m时,可由内业量注。 5.3.7接边和结尾工作 a.测绘地物、地貌时,应在仪器上与已描图边进行接边(并经检查员检查)在限 差以内时,各改一半,可绘在差值的1/2处,超限时应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图边上应 注明”已接边、接边者姓名和日期”。接边误差应作记录。 b.像对间的地物接边差最大不得大于地物点中误差的两倍,等高线接边差不应大 于一个基本等高距。 C.每像对测完后,必须经检查才能从仪器上取下。 d.每幅图测完后,应认真进行自校和资料整理。图历表(卡)量测计算手薄要齐 全,井填写完整。 5.4航测桩点法测图 5.4.1航测桩点法测图适宜平坦地区,以便根据桩点在精密立体测图仪上测图或 者在其他立体测图仪上测图。 5.4.2依据桩点在精密立体测图仪上测绘地物、地貌时,其仪器的相对定向、绝 对定向和测绘地物、地貌的要求同5.2和5.3条。绝对定向完成后,首先在立体观察下 检查桩点是否止确、合理,对明显不合理,有错误的点要认真检查原因,作出处理,然 后依据桩点测绘地物、地貌。 5.4.3少数不能代表地形特征的地物点、控制点(如量注比高一一即标志至地表 面高差)充许点线矛盾,一般情况下高程注记点不应与等高线有矛盾,若有矛盾时可以 加、减1/4等高距之值作适当调整,使其合理,否则要检查原因作出处理
解析测图仪是一种全能摄影测量仪器。它不受摄影焦距、像片倾斜角、像片重叠 度、基线长度、高差、摄影比例尺与成图比例尺之间比例等方面的机械限制。适用于各 种摄影资料的测图。 6.1准备工作 6.1.1解析测图仪主机、电子计算机和数控绘图桌等均应处在良好的作业状态下 方可进行作业。 6.1.2资料准备:包括透明正片、控制像片、调绘片以及原始数据等。 6.1.3装片。透明正片的X方向大致平行于仪器的X方向。 6.1.4输入参数,如仪器类型、作业姓名、作业日期、像片号、基线、焦距、框 标数据、定向点数据、模型号等软件所需要的各种参数。 6.2定向和测图 6.2.1内定向时测标严格对准框标,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得大于0.02mm 6.2.2相对定向各点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得大于0.008mmo M图为图板比例尺分母)最大不得大于0.0003M图m;山地、高山地一般为0.0003M图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m,最大不得大于0.0004M图m。高程定向误差(DZG),平地、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得 大于0.2m,其余不得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5倍。 6.2.4绘图桌定向平面误差同6.2.3条。 6.2.5测图、接边和结尾工作要求与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5.3条相同。
原图清绘的主要任务是在铅笔稿原图上进行清理着色(或刻绘),或在仪器上直接 绘制。清绘后的原图应准确、清晰、易读,符合现行图式的规格,满足晒图、复照及制 版印刷的要求。 7.1原图清绘的要求 7.1.1图廓线、公里网线应严格通过展点针孔,连线偏差不大于0.1mm。 7.1.2各类控制点中心位置偏移不得大于0.1mm。 7.1.3各类地物元素的线划、符号中心位置偏移不得大于0.2mm。图上各符号间 间隔除必须实交的元素外,其他各符号间间隔不得小于0.3mm。 7.1.4各种线划、符号规格应符合图式要求,线条应均匀光滑,墨色饱满,刻绘 线划透亮,不得划破和烫伤片基。 7.1.5原图看色法清绘一般采用单色,刻绘法清绘可采用一版刻绘(全要素刻绘 或分版刻绘,当采用分版刻绘时,其套合差不得大于0.2mm。 7.1.6各种注记宜采用植字或膜片刻绘。注记位置恰当,不压盖重要地物地貌 粘贴要牢固平整。 7.2原图接边规定 1:500、1:1000、1:2000地形图,除本系列相邻比例尺之间和同比例尺接边外,一 般不与其他比例尺图接边。 7.2.1同比例尺图幅接边 地物平面位置和等高线接边较差一般不得大于表2、表3所列中误差的2倍,最大 不得大于2.5倍。 7.2.2同比例尺不同精度图幅接边 地物平面位置和等高线接边较差一般不得大于表2、表3相应中误差之和,最大不 得大于其和的1.5倍,然后按中误差值的比例进行配赋接边。 7.2.3不同比例尺图幅接边 不同比例尺图接边,可将小比例尺图边放天成等比例尺后进行接边。其地物平面位 置和等高线接边较差一般不大于表2、表3相应中误差(地物平面中误差应化为同一比 例尺)之和,最大不得大于其和的1.5倍。然后按中误差值比例化在同比例尺的图上进 行配赋接边。 7.2.4与已成图、出版图接边 接边较差不大于7.2.1、7.2.2、7.2.3条的规定,只改新图,如大于上述限差时 应认真检查,确认新图无误,则以新图为准,不接部分在两幅图的图历表(卡)内和原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上分别注明。 7.2.5各类地物的拼接,不得改变其真实形状及相关位置,直线地物应从离图廓 线最近的转折点处进行拼接。地貌拼接不得产生变形。 7.2.6自由图边地物、地貌必须测出图廓外1cm。图廓外的地物、地貌和各种名 称数字注记用铅稿线整饰。
8.1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测绘成果成图符合现行规范、图式及技术设计书的要 求,确保成果成图质量,以满足用图单位需要。具体要求和作法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验 收。 8.2资料上交 上交的各项成果成图资料应整理装订齐全,数据准确、字迹端正清楚,保证下工户 和用图单位能顺利进行工作。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时录 A WILD E4纠正仪上作业求底点的方法 (参考件)
纠正前在航摄底片上用格网模片刺出像主点,对点完成后,在控制图版上刺出主点 投影位置。将承影桌纵横坐标转绘到控制图板上,记录承影桌左、右手轮倾斜角的正切 函数值 tgB:tgB,及放大倍率K。
VILDE.纠正仪上作业求底点的手
叫正像片图摄影处理完毕后,将控制图板蒙在像片图上,使仪器坐标 没影点重合。然后按计算得的极坐标值(ON、180°+)展出底点N 主点为中心,以主纵线向承影面抬高方向截取ON),并透刺在像片图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附录 B缝隙长度W、宽度D表 (参考件)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化工标准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第十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度)23cm × 23cmf= 210mmX/Z = 0.48一级dx2°3°6°10°15°20°25°27°31°35°39°42°45°W80.030.050.100.170.260.350.450.490.580.6712 0.050.080.150.250.380.520.670.730.8616 0.070.100.200.340.510.70表 B9α(度)焦距mmR, 线对 /mm2°6°15°25°30°像幅cmD ,mm0.12337426 13 91530.21173713 6523 × 230.37824 943β= 31°0.63912422 1.023 73110.1332 1073920 15 0.2166 54 19 10 210823 × 230.31103613 75β= 23°0.6 5518 6331.0 33 114220.1224 7125 12 90.21151123612 6418 × 180.374 24 843β= 32°0.6 3712 4211.022 72110.141013349 26 20 0.2205 672513 10 21018 × 180.3137441697β= 1900.66822 8431.04113 5322250
第士篇测绘技术应用规范管理相关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1:5000、1:10000 地形图
本标准规定了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0、1:10000地形图的规格、精度及外 业作业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1:10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 按本标准测制的地形图主要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科研等使 用设备标准,以及可作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形图或专制地图的基础资料
GB5791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ZB A76 003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 ZB A75 001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ZB A75 002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ZBCH1021:5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像片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作业规程 3总则
....- 航空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