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097-202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pdf

  • DZ/T 0097-202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6.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7-0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Z/T 0097-202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调查精度要求如下: a)野外调查宜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定位误差应小于2mm;

    量深部控制孔,数量宜占钻孔总数的5%~10%,孔深以80m~120m为宜;山地丘陵区钻探深 度以30m~50m为宜,在第四系覆盖厚度小于5m的地区,钻探深度以达到弱风化基岩为宜;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工作量在平原盆地区以3km/(100km)~7km/(100km)为宜 在山地丘陵区以2km/(100km)6km/(100km)为宜; d)针对活动断层、地裂缝,应有一定的探槽工作量

    4.5.4实物工作量确定

    实物工作量应按表3确定。设计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a)在没有开展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应增加20%的地面调查工作量,用于区域地质 调查; b) 调查点露头不清楚时,应采用山地工程或浅钻、洛阳铲等予以揭露 图幅内每个控制性工程地质剖面上,最少布设一个控制性勘探钻孔;经甄别,收集的钻孔资料内 容齐全、精度满足调查工作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作为钻探定额的核定依据;条件适宜地区可部 署静力触探,但工作量不超过钻探定额进尺的20%; d 物探应根据场地适宜程度和经济技术特点,优选合适的技术手段,具体参照附录A执行; e) 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类型多、危害严重的地区,应设置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并 增加20%~50%的工作量和适当的工作手段: 遥感解译宜采用多期影像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城市建筑覆盖区、山区森林覆盖区、积雪覆盖区可 以增加InSAR、Lidar、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手段开展调查

    钢结构标准规范范本表3100km主要实物工作量表

    注1:对于工作单范围的确定, 股调查取下限,专门调查取上限 注2:根据不同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当综合分析判断能够满足评价要求 量可进行适当调整

    4.6.1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分为调查准备、野外调查、成果产出3个阶段,工作流程按照图1执行。 4.6.2应随工程地质调查同步开展1:50000工程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实现基于空间数据信息的工 程地质评价和制图输出。 4.6.3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应按照标准图幅提交工程地质图、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图、工程地质图说明书

    编制调查方案应依据以下文件和资料: a) 项目任务书或委托函; b) 调查区工程规划建设状况及需求; C 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相关资料: d)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5.2.1资料收集分析

    图1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图

    DZ/T0097—2021

    调查区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地下空间开发、防灾减灾、重大工程规划资料,分析各类工程规划建 设对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 b 工程建设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资料,分析各类问题的分布、规模、强度、成因和演化及与工程建 设关系; c)工程建设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效果及经验资料

    5.2.1.2气象水文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 区内气象站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年无霜期及冻结深度等资料,资料时长应与评价工作期限相 适应; b) 水系分布、河川流域面积,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容积及水库调蓄水位,水文站流量、水位、含 沙量等多年资料,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引灌水量,近岸海水最高、最低、平均水位等资料。

    5.2.1.3区域地质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 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资料,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资料; b) 地貌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质构造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资料; c) 岩矿鉴定成果、岩土化学分析成果、地层测年成果等资料; d) 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5.2.1.4工程地震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资料; b)调查区受断层和地震活动影响的建(构)筑物变形资料

    5.2.1.5工程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区域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工程地质勘查及有关工程地质研究成果资料; b 地形图、工程地质图及典型工程地质面图等资料; C 工程地质钻孔、岩土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数据等资料 d)重要建筑、基础设施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当地工程建设经验和建(构)筑物变形情况等资

    2.1.6水文地质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区域和专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资料; b) 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和埋藏深度图等资料; c)水文地质钻孔、供水井、泉水等资料; d)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资料; e)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资料

    5.2.1.6水文地质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区域和专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资料; 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和埋藏深度图等资料; C) 水文地质钻孔、供水井、泉水等资料; d)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资料; e)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资料

    DZ/T 00972021

    a)不同类型、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及其解译成果资料; b)电法、磁法、电磁法、重力、地震等物探方法所获得的相关地球物理参数及其解释成果资

    5.2.1.8不良地质作用资料

    应收集以下资料: a)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资料; b)工程建设及其引起的水土环境污染、 土壤盐清化和沼泽化等环境地质问题资料

    5.2.1.9资料综合分析要求

    综合分析包括: a)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经甄别可靠的数据资料按照相关要求录入空间数据库; b 应充分利用地貌类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等资料,明确需要解决 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c 应利用收集的资料进行预编图,将可借鉴利用的成果编绘到工作手图上

    野外踏勘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应在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工作; b) 进一步补充调查区遥感数据,并进行初步解译,确定现场踏勘重点; c) 了解调查区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重点对典型地质剖面、不良地质作用 及工程规划建设区进行野外踏勘; d) 通过野外踏勘,应初步形成区域工程地质概念模型与工作部署思路,初步确定工程地质填图单 元、填图要素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明确主要成果和产出

    5.3调查方案编制要求

    调查方案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编制调查方案,具体见附录B; b 调查方案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貌类型、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研究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复 杂程度、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主要支撑服务产品; C 调查方案应明确工程地质填图单元和要素、测绘工程地质剖面的位置、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和比 例尺; 调查方案附图及附件包括:地质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典型工程地质钻孔设计图、可利用数 据、资料清单等

    6.1.1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特征调查

    调查要求如下: a)应查明各种地貌成因、形态、规模及分布规律,分析其组合特征.过渡关系及其形成

    DZ/T 00972021

    同地形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应定量分析区域地形特征,如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切割密度等;应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 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探讨其形成 时代和发展演化过程

    6.1.2地质构造调查

    调查要求如下: a) 应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查明区域构造格架和构造形迹,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 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 b) 应收集区域断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速率,以及区域地应力、地震活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或基 本烈度资料; 应查明主要地质构造,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特别是活动构造类型、规模、性质、空间展布和活动性; 应查明区域主要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产状、规模、密度和充填特征等,注意查明密度 较大的节理裂隙优势面,以及规模较大的地质优势面产状及发育特征

    6.1.3岩体工程地质特征调查

    调查要求如下: a)应查明地层产状、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重点查明岩体工程地 质特征,具体要求按照6.2执行; b) 沉积岩调查内容:岩性岩相变化特征,层理和层面构造特征,结核、化石及沉积韵律,岩层接触关 系,碎屑岩成分、结构、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和胶结物成分、结晶特点、溶蚀现象及特殊构造,软弱 岩层和泥化夹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空间分布等; c) 岩浆岩调查内容: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关系,岩石结构、构造、原生节理特征,岩石风化程度, 侵人体形态、规模、产状和流面、流线构造特征,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析离体、捕虏体及蚀 变带特征,喷出岩气孔状、流纹状和枕状构造特点,蚀变带、风化夹层、沉积岩夹层等发育特征, 凝灰岩分布及泥化、风化特征等; 变质岩调查内容:成因类型、变质程度、原岩的残留构造和变余结构特点,板理、片理、片麻理发 育特点及其与层理的关系,软弱层和岩脉分布特点,岩石风化程度等; 岩石坚硬程度及强度、岩体结构类型及完整程度,划分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 质量等级,等级划分方法按照GB/T50218执行; 应查明岩石风化程度,风化壳厚度、形态和性质,进行风化壳垂直分带;岩石野外鉴别方法参照 附录C执行。

    6.1.4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调查

    调查要求如下 应查明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包含物、结构构造、密实度和湿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具体要求 按照7.7.2和GB/T50123执行; b) 第四纪沉积物的时代,宜按早更新世(Qp1)、中更新世(Qp2)、晚更新世(Qps)、全新世(Qh)进行 沉积物的划分和对比,当四分有困难时,可两分为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 应根据沉积物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和成层性、特殊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沉积物的形态及空 间分布等,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土体野外鉴别方法按照附录C执行; d)应查明不同时代、成因类型和不同岩性沉积物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

    6.1.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调查要求如下: a)宜在1:200000水文地质普查或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补充开展与工程规划建设 或不良地质作用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D 应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埋藏与分布、岩土渗透性、地下水水位与埋深、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 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C) 宜查明地下水流速、流向及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分析地下水活动与工程边坡或自然斜坡稳定 性、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 d)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相关要求按照DZ/T0282执行

    6.1.6活动断层调查

    调查要求如下: a)活动断层位置、规模、性质、特征、产状和延伸展布情况 b)断层活动性和变化规律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具体要求按照DB/T53执行

    6.2特殊岩土专门调查

    6. 2. 1岩溶调查

    6. 2. 2 红层调查

    调查包括: a)红层的成分、成岩程度、层序及其组合特征,进行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b)含盐红层的发育层位、产出方式、厚度、物质成分及其溶蚀形态和分布特征; c) 含胀缩性泥(页)岩红层的发育层位、岩性组成、黏土矿物成分和含量、工程性质、厚度、分布规律 及其影响因素; d) 红层中影响风化的岩性、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及风化层的分布、厚度和变化规律,并进行风 化带划分; e 岩层的组合情况,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条件、结构类型、成因、形 成时间、发育阶段、演变过程及现今稳定状态、红层水土流失及地下水情况

    软土中的特殊土层(如淤泥、泥炭、硬壳)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与软土分布有关的土层压缩变形,地基、边坡、堤岸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 d 辨别古牛轭湖、埋藏谷以及暗埋的塘、浜、沟、渠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形态,查明下卧硬土层 和古软土层超固结比等工程地质特性; 在谷地、河谷边缘、河沟交汇地段、山间盆地及斜坡边缘地段,应查明软土层厚度变化,下卧硬层 顶面形态、横坡大小等; 在沼泽地段,应查明喜水植物分布及生长情况、地表水汇流和水位季节变化、疏干条件,地下水 露头及其季节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等。

    6. 2. 4 红黏十调查

    a)红黏土的结构成分、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 红黏土的工程地质性状,特别是胀缩性、崩解性和软化性等,查明在剖面上其强度随含水量和塑 性状态的变化及下部软化层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红黏土中的土洞与塌陷建(构)筑物地基的开裂和变形,以及由手基岩面强烈起伏、红黏土层厚 度变化和软土层分布不均引起的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分布特征; 红黏土的含水类型和特征,地表水渗漏情况和地下水分布水位变化及其与岩溶地下水的关系。

    红黏土的结构成分、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 红黏土的工程地质性状,特别是胀缩性、崩解性和软化性等,查明在剖面上其强度随含水量和塑 性状态的变化及下部软化层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红黏土中的土洞与塌陷,建(构)筑物地基的开裂和变形,以及由于基岩面强烈起伏、红黏土层厚 度变化和软土层分布不均引起的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分布特征; 红黏土的含水类型和特征,地表水渗漏情况和地下水分布、水位变化及其与岩溶地下水的关系。

    膨胀土的岩性、结构、矿物成分、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土层厚度、裂隙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 膨胀土的膨胀、收缩压缩等性质,根据地质、地貌条件及胀缩性指标,对膨胀土进行分类、分区 评价; 建(构)筑物的变形情况及建筑经验: d)地形地貌、植被、地表径流地下水条件等对土层中水分增减和运移的影响; 收集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地温、 分析其对土层胀缩性的影响。

    )膨胀土的岩性、结构、矿物成分、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土层厚度裂隙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 膨胀土的膨胀、收缩、压缩等性质,根据地质、地貌条件及胀缩性指标,对膨胀土进行分类、分区 评价; 建(构)筑物的变形情况及建筑经验: d)地形地貌、植被、地表径流地下水条件等对土层中水分增减和运移的影响; 收集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地温、日照 分析其对土层胀缩性的影响。

    调查包括: 湿陷性黄土的地层结构、厚度与分布,应加强新近堆积黄土的调查; b)黄土的湿陷性质、程度和变化规律,应按照GB50025要求,划分场地湿陷类型和湿陷等 黄土洞穴侵蚀的分布及规律; d)黄土斜坡地段下伏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重点查明黄土斜坡地段下仁 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

    调查包括: 湿陷性黄土的地层结构、厚度与分布,应加强新近堆积黄土的调查; b)黄土的湿陷性质、程度和变化规律,应按照GB50025要求,划分场地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c)黄土洞穴侵蚀的分布及规律; d)黄土斜坡地段下伏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重点查明黄土斜坡地段下伏新近纪 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组合关系。

    调查包括: a)冻土类型、垂向和水平方向分布规律、厚度及成因; b)冻土区地下水埋藏条件、类型、动态变化及水化学特征: c)冻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d)冻土区冻融作用的形成条件、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6. 2. 8 盐渍土调查

    调查包括: a)盐渍土的成因类型、发育厚度、含盐性质和程度及其分布规律; b)盐渍土的膨胀、收缩、湿陷、压实、压缩等工程地质性质指标; C 影响盐渍土形成和变化的气候、地形、地貌、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和水质条件; d)盐渍土盐分季节变化特征

    6.2.9风化岩和残积土调查

    调查包括: a) 母岩地质年代和岩石名称,按照GB50021划分岩石风化程度; b)岩脉和风化花岗岩中球状风化体(孤石)的分布,初步分析其对地基(包括桩基)的影响,并提出 相应的建议; c) 岩土的均匀性、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分布,初步分析软硬互层或风化程度不同的岩土层可能造 成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d) 对于厚层强风化和全风化岩石,宜结合当地经验进一步划分为碎块状、碎屑状和土状,厚层残积 土可进一步划分为硬塑残积土和可塑残积土,也可根据含砾或含砂量划分为黏性土、砂质黏性 土和砾质黏性土; 地下水赋存条件

    6.2. 10污染土调查

    6.2. 11 填土调查

    6.3活动断层和地震滑坡专门调查

    a)在活动断层发育或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g的调查区,应开展活动断层和 地震地质灾害专门调查; b) 查明活动断层空间位置、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等,具体要求按照DB/T53执行,补充必要的综 合物探和钻探、槽探工作量; c) 应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厘定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按照DB/T53划分活动断层类型和等 级,划分出活动断层(全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早一中更新世断层和前第四纪断层; d 调查历史地震导致的斜坡失稳或变形、饱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面塌陷和裂缝等地震地质灾 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 2 调查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宽度、破裂类型、破裂性质及组合特征、破裂位移分布及其对构 (建)筑物的破坏情况,研究提出近断层建(构)筑物的合理避让距离; 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2g的山区,应开展斜坡岩性组合、结构和形态调查,分析地 震动场地效应和典型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进行不同概率条件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

    6.4不良地质作用专门调查

    6.4.1岩溶塌陷及岩溶突水调查

    6.4.2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

    a)区域主要易崩、易滑地层和斜坡松散堆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与滑坡

    DZ/T 0097202

    塌、泥石流的相关性; b)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形态结构特征、分布范围、影响因素、引发因素、威胁范围及危害程度等;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析其可能的诱发因素、变形破坏方式、潜在影响范围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地 质灾害及隐患编录,可根据任务要求编制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提供隐患点群测群防和应急 避险措施建议,必要时提供相关附图、附件; C) 选取不同类型典型斜坡和沟谷断面,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山地工程,开展工程地质面测量,重 点调查岩土体组合、斜坡结构类型,分析斜坡稳定性; 选取典型重大滑坡灾害(或隐患进行工程地质勘查,揭示其变形破坏特征,开展稳定性分析评 价,提出防治方案或防灾对策建议; e 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编制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和危险性分区图,提出地质灾害 防治规划建议;对专门调查区,以现场调查为主,宜初步分析不同概率水平地震或降雨条件下地 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

    6.4.3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

    在地面沉降速率天于30mm/a的地面沉降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300mm或地面沉降、地裂缝高 易发区,应调查和评价以下内容: a) 开展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专门调查与监测工作,具体要求按照DZ/T0283执行; b) 调查地面沉降空间分布规律,区域地面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速率; c) 调查重点地区最大取水深度范围内的主要可压缩层和含水层的变形特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 征,地下水埋深、承压性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d) 收集地下水开采、回灌量和实际开采的层、段,各含水层水位变化幅度与速率,地下水降落漏斗 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e) 建立区域地面沉降地质模型,综合分析评价地面沉降发展趋势: f) 地裂缝出现时间、空间分布、发育规模及活动特征,对建(构)筑物、农田、道路等破坏特征,对地 裂缝灾害进行调查编录, g 地裂缝发育地区第四纪地层和基底构造特征,分析地裂缝成因类型及引发因素,提出地裂缝形 成演化的地质模式,综合评价地裂缝发展趋势

    6.4.4采空区地面塌陷或采煤沉陷调查

    a) )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访问,必要时辅以物探、勘探和地表移动观测,查明采空区、采煤沉陷 区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形特征; b) 采空区上覆岩层(松散层)的厚度、地层的倾角、综合岩性、岩层层位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查明矿层、煤层层数、倾角、深度、厚度等矿层埋藏条件; d): 采空区断层(断层密度、断层强度、断层倾角等)、灰岩溶洞、陷落柱等地质结构及构造特征; 特殊采煤法所留煤柱、矿柱的稳定性,引起老采空区活化的因素、地下水的影响、地形与地貌 特征; f) 对老采空区,应查明采空区分布范围、埋深、充填情况和密实程度等,评价其上覆岩层的稳定性 对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应预测地表移动规律,计算变形特征值;对采煤沉陷区应综合评价其 稳定性程度,划分稳定性等级; g 地表变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地表塌陷、裂缝、台阶的分布位置、变形范围、形状、大小、深度、延 伸方向、发生时间、发展速度,以及与采空区、岩层产状、主要节理、断层、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

    DZ/T 00972021

    方向等的相互关系,实测线路附近的洞穴、地表变形(裂缝、塌坑、台阶等); h 移动盆地的特征及边界,划分均匀下沉区、移动区和轻微变形区; 宜根据开采情况、地表移动盆地特征和变形大小,划分为不宜建筑场地和相对稳定场地,划分稳 定性等级,提出土地开发利用建议,具体要求按照GB51044执行; 建(构)筑物变形的类型(倾斜、下沉、开裂)、变形开始时间、发展速度、裂缝分布规律、延伸方向、 L 形状、大小等,实测线路附近的建筑物变形; k) 发生变形的建(构)筑物结构类型、所处位置及长轴方向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 推进方向的相互关系; 既有建(构)筑物变形和地基加固处理经验教训

    6.4.5饱和土液化调查

    在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存在区域性理深小于20m的饱和土、地层为全新世 上、粉土和软土或历史地震液化灾害严重的地区,应调查和评价以下内容: a)饱和土液化判别应先根据黏粒质量分数、地质年代、地下水水位和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进行初 步判别,当初步判断有液化可能时,应按照GB50011中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计算出液化指数, 判别液化等级; b) 分析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下水等与液化有关的场地条件 C) 当场地及其附近存在历史地震液化遗迹时,宜分析液化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d 当倾斜场地或液化层倾向水面或临空面时,应评价液化引起土体滑移的可能性;凡判别为可液 化的场地,应阐明可液化的地层、液化指数,并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具体按照GB50011 执行。

    7.1.1开展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地

    a)一般调查工作,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5m的遥感数据; b)专门调查工作,宜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2m的遥感数据,在无存档大比例尺航空遥感数据的情 况下,优先选用无人机遥感数据; c) 在满足遥感调查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的合格遥 感数据,推荐采用价格低或免费的国产卫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 7. 1.3 选用植被覆盖度低时段遥感影像,要求如下: a): 北方应选择初春或秋末地表裸露、植被和气象干扰因素较小的时段; b) 南方应选择作物收获后的时段; c) 遥感数据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图像的条带、噪声应尽可能少; d) 遥感数据源应具有较强的现势性,能反映工作区的现状,且时效性一般不应超过2年。 7.1.4遥感影像应采用国家控制点、地形图采集、GNSS现场实测点等作为基准点,消除遥感图像畸变 与地理坐标配准

    7.1.5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应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的典型地貌、地质构造、 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土地覆盖类型和人类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要素等遥感解译标志。 7.1.6遥感影像上图斑面积大于4mm的具有意义的工程地质面状要素、长度大于5mm的线状要素 均应解译,应勾绘出其范围和边界,图斑面积小于上述尺寸的,可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7.1.7宜采用不同类型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对比解译,可利用遥感影像立体像对生成立体模型并与数 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制作三维可视化虚拟场景。 7.1.8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宜利用DEM生成地形阴影,结合地形地貌分析,补充解译遥感影像难以识 别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体及其背景条件。 7.1.9应对遥感解译结果进行野外实地验证,修正初步解译结果。必要时应通过不同时相图像对比分 析其演化状态。

    a)按标准图幅、重大工程区范围,编制工程地质遥感解译图; b)对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除准确标示地理位置及边界范围外,还应制作表现其结构组成的三维影 像图; c 遥感解译图应标注遥感图像(数据)类型、分辨率、接收时间、图像处理和遥感解译方法技术、解 译精度等内容。

    7.2.1制作野外工作手图,宜使用工程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在地形、地貌图及遥感影像地图上 制作电子版工程地质草图,比例尺应为1:25000或更大。也可以按照相同要求编制纸质版工程地质 草图。 7.2.2正式测绘前,应预先实测代表性地质剖面,建立典型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确定工程地质填 图单元。 7.2.3地质界线和调查点的精度,在图上误差应小于2mm;有重要意义的填图单元,在图上不足2mm

    .2.4工程地质测绘调查点布置、密度及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以路线穿越法为主,对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 向布置; b) 调查路线间距为1km~3km,每个重要填图单元体应有调查点控制; c) 调查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露头,当露头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山地工程; d)一般调查点应采用GNSS定位,比例尺为1:50000的图面误差应小于2mm,专门调查点可采 用高精度GNSS进行定位和高程校正; e)调查点数量可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适当减少,但最高不超过30%。 2.5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应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进行界线核定。工程地质问题视其规模大小或类 型采用圈定边界或符号等方法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2.6野外调查记录,应符合以下要求: a)野外调查记录方式以工程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为主,宜采用记录本和手图作为补充; b)野外调查记录应客观准确、条理清楚、文图相符; c):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面图、素描图及照片等。 2.7工程地质测绘一般观测点,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野外调 点,工程地质钻探和山地工程等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其中,附录D.2至D.7和D.9应建立对应的数 居库。

    7.2.6野外调查记录,应符合以下要求: a)野外调查记录方式以工程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为主,宜采用记录本和手图作为补充; b)野外调查记录应客观准确、条理清楚、文图相符; c):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面图、素描图及照片等。 7.2.7工程地质测绘一般观测点,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野外调 查点,工程地质钻探和山地工程等的记录格式见附录D。其中,附录D.2至D.7和D.9应建立对应的数 据库。

    7.2.8工程地质测绘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a) 野外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 工程地质草图; 实测剖面图; d) 记录本、通过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导出的各类调查点记录卡片; 工程地质钻探、浅钻、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 f) 地质照片图册; 文字总结。

    DZ/T 0097202

    综合考虑,具体可参照附录A执行。对于较复杂的地质问题,宜采用综合物探方法, 7.3.2应充分收集利用以往的物探成果及各类遥感资料,重点是航磁、区域重力、电法、区域地震面等 资料。当确认以往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减少新投人的物探工作量;当可利用的资料达到调查要求 时.应进行适量的检查、核对工作

    7.3.3物探技术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b)地面物探工作的探测深度,一般应大于钻探深度; 物探面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物探应与钻探密切配合,钻探是物探的验证 手段,物探又是钻探工作的延伸与补充; 在钻探困难或仅需要初步探测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区,可单独进行物探工作; 物探异常点附近应加大工作量,确定异常区范围,研究异常性质; 1) 岩芯采取率低或需了解岩溶、裂隙带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的钻孔,应进行测井;对有代表性的钻孔 进行波速测井; 对有代表性的岩土试样宜进行波速()、动泊松比(va)、动剪切模量(G。)、动弹性模量(E。) 测试; h) 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或其他勘探手段综合判定: 1) 重点地段可进行较高精度的物探工作。 3.4物探成果与其他地质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综合解译。应编制物探推断的地质图件或综合物探 质两方面成果的地质图件

    建筑技术交底7.3.5应提交以下物探成果!

    a)物探报告、附图、附表等,作为附件或单独归档; b) 物探实际材料图; c) 各种物探方法测得的柱状、剖面、平面成果图及地质推断解译成果图; d) 动弹性力学参数等各种测量数据表; e)文字报告。

    1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地表以下地质结构,岩土体的性状、厚度、理藏深度、分布范围以及水 件等,并为采取试验样品,进行野外测试提供条件。主要包括: a)了解岩土体的性状、厚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岩土体层位及岩土体结构类型; h)研究地质构造变化、破碎带空间分布、构造岩岩性和充填物及其胶结程度以及它们随深度的

    化情况; c) 了解风化带、滑动体、岩溶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规模、组成物质或填充物的性质及发 育规律; d) 了解透水、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及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质; e) 进行取样试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7.4.2 勘探点、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平原盆地区,宜围绕区域地质地貌、地层岩性和构造等要素的典型面部署勘探点、线; 山地丘陵区,主要布置在覆盖区,勘探线按垂直构造线或沿地貌和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布置; c) 控制性钻孔数量宜占钻孔总数的5%~10%; 钻孔应综合利用,包括样品采集和原位测试,必要时成井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

    7.4.5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110mm采取岩石力学试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75mm;进 行专门性试验的钻孔孔径,按试验要求确定 b) 应采取全孔连续取芯钻进,限制回次进尺,严禁超管钻进黏性上无岩芯间隔不超过1m,其他 不超过2m; 松散地层中,潜水水位以上孔段,宜采用干钻:在砂层、卵砾石层、硬脆碎和软碎岩层中可采用反 循环钻进; 对黏性土和完整岩体,岩芯采取率不低于85%,砂类土不低于70%,卵砾类土不低于60%,风化 带和破碎带不低于65%, e) 每钻进50m及终孔时,都要进行孔深孔斜校正,终孔时孔深误差不得大于1%,孔斜误差不得 大于2°; D 钻进过程中,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初见水位、静止水位、水温/涌水和漏水情况,以及 其他异常情况等; g) 终孔后,应按要求进行封孔,般可用黏土封孔,特殊情况应按封孔设计的要求封孔。 .4.6 6工程地质钻探中原状土取样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黏性土和粉土中取原状土样,取样间隔为2m;厚度小于2m的土层及有意义的夹层应取样;厚 度大于5m的土层取样间隔不宜大于3m; b) 软土层中用薄壁取土器压入取样,硬土层可用重锤少击法和双层单动取土器取样。 .4.7钻孔的记录和编录应由经过钻探专业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记录应真实、及时办公楼标准规范范本,按钻进回次 和分层填写,记录格式按照附录D中D.8和D.9执行;土体的野外鉴别方法参照附录C执行。 .4.8所有钻孔的岩芯应有照片或录像资料;所有钻孔岩芯应保留至野外验收结束,验收后就地掩埋。 .4.9工程地质钻孔质量按孔径、孔深、孔斜、取芯、取样和原位试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质编录、封 礼8项技术指标划分优良、合格、不合格: a): 优良:8项指标全部达到要求; b) 合格:8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 c)不合格:8项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或主要指标不能满足要求;对不合格的钻孔,应补做未达到要求 的部分或老逅于

    7.4.5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