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5.2RTK平面控制测量
5.2.2RTK平面控制点的理石根据技术设计要求确定 5.2.3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2: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3: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4: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
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 的平面坐标,
学士标准规范范本5.2.5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获取:
a)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 b)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行求解; c)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 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 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d)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 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e)RTK控制点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 2.6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a)来用网络RTK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应符合CH/T2008的要求; b)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d)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 e)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f)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 g)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h)应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5.2.7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应满足
5. 3RTK 高程控制测量
1RTK高程控制点的埋设一般与RTK平面控制点同步进行,标石可以重合,重合时应采用 的标志。
3.2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
5.3.3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技术要求,按照5.2.6执行。 5.3.4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按照5.2.7中a)至h)款执行。 5.3.5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5.3.6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 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4cm。 5.3.7 应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3.8RTK控制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5.3.9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拟合模型及 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精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确定。
5.4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CH/T 2009—2010
5.4.1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5.4.1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5.4.2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 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参见附录A); b)基准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参见附录B); C)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d)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e)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1)流动站的地心坠标、平面和高程成果(参见附录C、附录D); g)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在进行网络RTK时,a)至d)项可根据项目要求部分提供
5.4.3用RTK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 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 法,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 测结果应满足表4和表5的要求
6.1.1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 6.1.2地形测量其他一般规定见5.1.1、5.1.4、5.1.5、5.1.6、5.1.7。 6.1.3摄影测量与遥感中RTK技术施测像片控制点的要求,参照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规范执行 6.2主要技术指标
6.1.1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
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
6.3RTK图根点测量
6.4RTK碎部点测量
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当测区面积较大,采用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 合点。 6.4.2F RTK碎部点高程的获得按照6.3.3、6.3.4、6.3.5执行。 6.4.3RTK碎部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土0.1mm。RTK碎部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不 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 6.4.4RTK碎部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可采用固定高度对中杆对中、整平,观测历元数应大于5个。 6.4.5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位 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0.5mm时,方可继续测量
5.5.1RTK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记录 器内存进行整理。 6.5.2RTK地形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 内容:
5.5.1RTK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b)基准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
CH/T2009—2010
c)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d)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数据。 5.5.3导出的成果数据在计算机中用相应的成图软件编辑成图。 6.5.4用RTK方法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 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的要求
6.5.5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
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涉 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果应满足表8的要求。
RTK接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接收设备应包括接收机、关线和天线电缆、数据链套件(调制解调器、电台或移动通讯设备)、数 采集器等; b)基准站接收设备应具有发送标准差分数据的功能: c)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有接收并处理标准差分数据功能; d)接收设备应操作方使、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可靠性高; e)接收机标称精度公式为:
式中: a 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一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一一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单位为干米(km)。 RTK控制测量宜选用优于下列测量精度指标的双频接收机 1)平面
代中: d—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km为单位。 2)高程:
CH/T2009—2010
d——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于米(km)
a)接收机及大线型号应与标称一致,外观良好; b)各种部件及其附件应匹配、齐全和完好,紧固的部件应不得松动或脱落; c)设备使用手册和后处理软件操作手册及磁(光)盘应齐全; d)接收机的检定按CH8016执行,并应在有效的使用周期内
)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链联通检验; b)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信联通检验
接收设备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接收设备应有专人保管,运输期间应有专人押送,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晒、防尘、防蚀和防辐射 等防护措施,软盘驱动器在运输中应插人保护片或废磁盘; b)接收设备的接头和连接器应保持清洁,电缆线不应扭折,不应在地面拖拉、碾砸,连接电源前电池 正负极连接应正确,观测前电压应正常; c)当接收设备置于楼顶、高标或其他设施顶端作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在大风和雷雨天气作业时 应采取防风和防雷措施; d)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对接收设备进行擦拭,并放入有软垫的仪器箱内,仪器箱应置放于通风、"爆 阴凉处,保持箱内干燥; e)接收设备在室内存放时,电池应在充满状态下存放,应每隔1至2个月充放电一次; f)仪器发生故障,应转交专业人员维修。
RTK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a)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 b)接收机检定资料; C)按需要应提交的控制点点之记; d)按本标准5.4.2和6.5.2及技术设计书要求的各类成果资料
RTK成果验收内容工作包括: a)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是否符合要求; b)转换参考点的分布及残差是否符合要求; )观测的参数设置、观测条件及检测结果和输出的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d)实地检验控制点的精度及选点、埋石质量; e)实地检验地形测量各质量元素的质量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见表A.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表A.1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bs标准CH/T2009—2010附录B(资料性附录)RTK基准站观测手簿RTK 基准站观测手簿见表 B.1。表B.1RTK测量基准站观测手簿点名点名参考点等级观测记录员观测日期采样间隔接收机类型接收机编号开始记录时间天线类型天线编号结束记录时间近似纬度N近似经度E近似高程H天线高测定方法天线高测定点位略图及略图测前测后平均值:平均值:纬度经度大地高天气时间(UTC)跟踪卫星号及信噪比/(°/")/(°")/m状况备注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见表C.1。 表C.1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CH/T2009—2010
建筑管理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