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1119-2021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规范.pdf

  • DB12/T 1119-2021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1-0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12/T 1119-2021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规范

    3.1分层标宜理设在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漏斗边缘、多个漏斗的结合部、监测目标地层变化部 3.2选址应具备施工机械设备条件、动力条件、施工工艺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环境保护条件 3.3选址应考虑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及现场储放条件;水、电及有关施工所需材料的供应条件。 3.4选址应规避可预见风险。

    DB12/T1119202

    6.1.1分层标(组)宜包括基岩标、分层标、地面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 6.1.2地质勘查孔是以了解地质情况(如地层岩性,含水层的数目、厚度、埋深、结构等)、提供分 层标组设计参数为目的的钻孔,宜布置在场地边缘,应全孔取心,终孔后应进行全孔物探测井。 6.1.3基岩标可根据地质条件、水准测量网形等要求单独布署。 6.1.4分层标(组)的平面布置应结合建设场地面积和形状布设,宜优先布设成矩形,间距不应小于 m。 6.1.5分层标(组)垂向布置宜深浅结合粮油标准,交叉布设。

    地质勘查孔深度应满足建标设计对深度的要求

    分层标层位及个数应依据地面沉降易发性、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及监测目的、特定建设工程监测 确定。

    6.5地下水位监测孔布置

    6.5.1地下水位监测孔应结合分层标监测深度、含水层发育特征确定深度和个数。 6.5.2地下水位监测孔深度宜揭穿目的含水层(组)

    6.5.1地下水位监测孔应结合分层标监测深度、含水层发育特征确定深度和

    6.6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布置

    压力监测孔埋设深度根据地质结构和监测目的

    地面标应设在地面稳定、具有地面高程代表性的地点,并利于观测和长期保存的地点

    .1.1查明场地的沉积地层结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含水层条件等。 7.1.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分层标(组)埋设目的层位。

    7.2.1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孔径、孔深、孔斜、样品采集、取心率、岩心保存、室内试验等方面的 相关技术要求 7.2.2地质勘查孔终孔后应至少采用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自然伽马四项以上测井方法进行综合 测井。

    DB12/T11192021

    7.2.3地质编录按照GB50021相关要求执行。 7.2.4根据分层标(组)设计和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需要,部署岩土体样品采集及测试工作,样品的采 集、保存、测试等技术要求参照GB50021、GB/T50123及相关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7.3.1钻孔直径宜不小于110mm,且满足样品采集测试要求,有特殊目的的钻孔满足特殊设计要求。 7.3.2勘查孔深度应超过分层标组最深孔设计深度,遇松散地层不小于20m,遇完整基岩不小于2m。 7.3.3钻孔深度偏差应不大于±0.5%。 7.3.4钻孔顶角偏斜每100m递增不大于1°,终孔不大于3°,钻孔方位角宜避开分层标(组)建设 场地所在方位。 7.3.5其它参照DZ/T0227中相关规定执行。

    8.1.1基岩标终孔孔径宜大于130mm,孔深要求到达稳定基岩。 8.1.2终孔目的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a)进入稳定基岩大于2m; b)孔底岩体强度满足承载要求。 8.1.3保护管及标杆所用管材应圆直,丝扣及变径连接应同心。

    8.1.1基岩标终孔孔径宜大于130mm,孔深要求到达稳定基岩。

    2.1基岩标的主要部件有:保护管、标杆、扶正器、标底、测量标志点,基岩标结构参见附录A。 2.2 基岩标结构选型符合下列要求: a 浅标、中深标保护管宜选用单层结构,标杆可采用“一径到底”结构; b 深标保护管宜选用两层结构,标杆应采用“宝塔型”结构; C 超深标保护管宜选用三层及以上结构,标杆应采用“宝塔型”结构 2.3主要技术参数符合下列要求: & 保护管:浅标保护管宜采用优于DZ40标准的专用无缝钢管,中深标、深标和超深标保护管宜 采用不低于J55标准的石油套管;保护管外径应不小于Φ139.7mm; b 标杆:浅标标杆宜采用优于DZ40标准的专用无缝钢管,中深标、深标和超深标标杆宜采用不 低于J55标准的石油套管;标杆外径应不小于Φ60mm; C 扶正器:标杆扶正器间距应不大于10m,保护管扶正器间距宜不大于30m; d 标底:可采用托盘式结构,外径宜小于钻孔直径10mm,厚度宜大于20mm。

    3.1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 3.2钻孔孔径应满足保护管、标杆和标底安装需要,并符合构件之间间隙尺寸规定。孔壁与保 间环状间隙宜控制在100mm~150mm。

    8.3.3孔斜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孔口处顶角为0。 b)每钻进50m,钻孔顶角累计递增不大于0.2°,终孔顶角不大于1°。 3.3.4钻孔深度偏差应不大于±0.5%。

    8.3.5钻孔终孔前(或距离目的层顶面)4m应取心验证地层岩性。

    8.4.1保护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DB12/T1119202

    a)与标杆扶正器接触的保护管应居中、垂直,底部应进入稳定基岩: b) 保护管的直径及壁厚应根据基岩标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确定 1)浅标保护管外径不宜小于Φ139.7mm,壁厚不宜小于7.72mm; 2)中深标保护管外径不宜小于Φ177.8mm,壁厚不宜小于8.05mm; 3 深标外层保护管外径不宜小于Φ339.7mm,壁厚不宜小于9.65mm;内层保护管外径不应小 于Φ177.8mm,壁厚不宜小于8.05mm; 4 超深标最外层保护管外径不宜小于Φ473mm,壁厚不宜小于11.05mm。 C 保护管底部宜安装钢质环状托盘; d 保护管扶正器宜与保护管的结构及规格、钻孔结构及孔径相匹配,宜采用弓形扶正器或灯笼 式扶正器(扶正肋筋宜为三个),材质宜为钢质: 保护管外与钻孔之间的环空间隙应采用水泥浆固井。水泥标号不宜低于普硅P.042.5,水泥 浆密度不宜小于1.70g/cm。 8.4.2 标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浅标、中深标选用一径到底结构,规格宜为Φ60mm、Φ73mm; b 深标宜选用“宝塔型”结构,规格自下而上宜为Φ73mm一Φ60mm,自下而上长度配比宜按1:0.8 确定; C 超深标宜选用“宝塔型”结构。规格自下而上宜为Φ89mm一Φ73mm一Φ60mm,自下而上长度 配比宜按1:0.45:0.35确定。 8.4.3标底采用水泥浆封固,水泥标号不宜低于普硅P.042.5或采用G级油井水泥,水泥浆密度不宜 小于1.70g/cm。 8.4.4标杆扶正器可采用钢质滚轮式、滚珠式,材质应采用不锈钢材料,扶正器滚轮或滚珠外缘与保 护管内壁应有2mm~3mm间隙。滚轮式、滚珠式扶正器参见附录B。

    8.4.2标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8.4.5测量标志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标杆上安装主测量标志点,保护管上安装副测量标志点; 测量标志点应符合DZ/T0283和GB/T12897中的有关规定,便于后期测量使用,并利于 保护; C 测量标志点均应采用不锈钢或铜材料制作,顶端应制成半球弧形

    9.1.1分层标标底应埋设在监测目的层上的粘性土层。 9.1.2保护管及标杆所用管材应圆直, 丝扣及变径连接应同心。

    9.1.1分层标标底应理设在监测目的层

    2.1分层标的主要部件:保护管、标杆、扶正器、测量标志点、标底,分层标结构参见附录 符合下列要求:

    9.2.3主要技术参数符合下列要求

    DB12/T1119202

    a)保护管、标杆、扶正器应符合8.2.3中的相关规定。 b)标底:标底底部插钎应压入监测目的地层,标底托盘与监测目的地层紧密固连为一体

    9.3.1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 9.3.2钻孔结构及孔径应根地层结构、标孔深度及监测目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管、标杆和标底安装需 要,并符合构件之间间隙尺寸规定。孔壁与保护管之间环状间隙宜控制在100mm~200mm。 9.3.3钻孔孔斜应符合8.3.3中相关规定。 9.3.4钻孔深度偏差应符合8.3.4中相关规定。 9.3.5目的层取心验证应符合8.3.5中相关规定,

    4.1保护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与标杆扶正器接触的保护管应居中、垂直,底部与分层标标底连接牢固; b 保护管的直径及壁厚应根据分层标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确定,应符合8.4.1.2中相关 规定; C 保护管扶正器宜与保护管的结构及规格、钻孔结构及孔径相匹配,宜采用弓形扶正器或灯笼 式扶正器(扶正肋筋宜为三个),材质宜为钢质; d 保护管外应选用适宜材料进行封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底以上20m孔段投入粘土球封孔止水。粘土球顶部至孔口段的钻孔与保护管环状间隙 内,根据标孔深度,选用水泥浆固井或粘土球固井。 2 保护管封固后,必须使保护管固定牢固稳定,且在孔内居中。 4.2标杆结构应依据埋设深度确定,应符合8.4.2中相关规定。 4.3分层标标底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由底部插钎、钢质环状托盘、内标杆、滑筒、密封装置、对接接头等组成,相互连为一体 标底结构参见附录D; b) 标底与保护管的滑动间距应依据地层的特征及分层标的埋设深度确定,标底伸缩量宜500mm

    9.4.3分层标标底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由底部插钎、钢质环状托盘、内标杆、滑筒、密封装置、对接接头等组成,相互连为一体, 标底结构参见附录D; b) 标底与保护管的滑动间距应依据地层的特征及分层标的埋设深度确定,标底伸缩量宜500mm 1000mm。 9.4.4扶正器及测量标志点的结构形式同基岩标,应符合8.4.4和8.4.5中相关规定

    10.1.1结合分层标布置,地下水位监测孔设置在主要开采的含水层(组)中。 10.1.2监测孔的孔径应满足洗井维护的要求,并管外径宜不小于139.7mm。松散层孔壁与管壁的环状 间隙不小于100mm。 10.1.3管材应圆直,丝扣及变径连接应与管材同心

    2.1地下水位监测孔主要部件有:并壁管、滤水管、沉淀管,结构参见附录 2.2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选型宜符合下列要求: a)浅孔、中深孔井管宜采用”一径到底”结构; b)深孔、超深孔井管宜选用泵室管井壁管变径结构

    DB12/T1119202

    10.2.3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根据监测孔类型及孔深选择适宜的管材材质和规格,符合下列要求: 管材质宜不低于DZ40标准的无缝钢管或J55标准的石油套管 b 管材规格应满足监测设备(或洗井设备)的安装与正常使用要求,可根据监测孔性质、并管 材质等因素综合选取。 c)滤水管根据监测目的含水层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岩性确定,并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10.2.4与分层标合并建设时,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应选用与分层标相同管径相同材质的管材;水 立观测层位保护管采用带外缠丝的滤水管;滤水管与标底之间保护管内的标杆上应安装止砂装置,防止 沉淀进入标底滑动部分。

    10.3.1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

    10.3.1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 10.3.2地下水监测孔钻孔孔径宜大于340mm。 10.3.3钻孔孔斜应符合8.3.3中相关规定。 10.3.4钻孔深度偏差应符合8.3.4中相关规定

    10.4.1井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井壁管及沉淀管应安装扶正器,保证井管位于孔中心。 b 滤水管长度根据监测目的含水层厚度而定,当含水层厚度小于10m时,长度宜不小于含水层 厚度的2/3;当含水层厚度大于10m时,长度根据要求设置。在多层含水层组中,滤水管应安 置在主要含水层部位。 C 沉淀管长度依据含水层岩性而定,松散层应不小于5m,基岩应不小于3m。 d)井管与接箍连接不得使用有污染的润滑油(脂)和涂料,可用无污染耐高温高分子胶带(如 “铁氟龙胶带”)缠绕公丝扣。 e) 地面以上预留井管高度宜为0.5m~1m,便于井口保护。 10.4.2 填砾应符合下列要求: 填砾应采用与目的含水层砂颗粒级配相匹配的天然石英砂,围填砾料型号应根据监测目的层 的颗粒粒度确定,并遵循GB50027等相关规范的规定;砾料应用清水或蒸汽清洗; b 填砾高度应高于含水层顶面,宜高于滤水管顶端5m,但不得超越隔水层顶面,遇特殊情况应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填砾方式宜采取动态投砾方式,边投边测砾料所在的深度。 10.4.3止水与封孔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止水应采用优质粘土球,止水层厚度宜不小于10m,粘土球直径根据井管与钻孔孔壁之间的环 状间隙尺寸确定,宜为2cm5cm; b 止水结束后应进行止水效果检验,检验合格后,孔口至止水深度间可采用粘土球围填,孔口 应采用优质粘土封口。 10.4.4 成标后应进行洗并,洗并方法应根据含水层类型及监测深度确定,宜采用活塞及空压机交替洗 井,抽出的地下水含砂量达到设计标准,且地下水的单位涌水量与该含水层附近供水井相近或二次活塞 洗井单位涌水量不再增加时,可停止洗井,

    10.4.1并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1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理设于分层标监测目的地层的粘性土层申。 11.1.2管材应圆直,丝扣及变径连接应与管材同心。

    DB12/T1119202

    11.2.1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部件包括测管、网管,结构参见附录F。根据监测孔深度,采用相应长度的 则管;测管下端安装网管,网管长度不宜小于200mm。 1.2.2测管和网管宜选用不低于DZ40标准的无缝钢管或J55标准的石油油管,

    11.3.1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 1.3.2钻孔外径设计不宜大于300mm。 1.3.3钻孔孔斜应符合8.3.3中相关规定。 1.3.4钻孔深度偏差应符合8.3.4中相关规定。 1.3.5且的层取心验证应符合8.3.5中相关规定

    11. 4 成标技术要求

    11.4.1成标工艺应根据理设深度、布设方式及土的性质等条件确定。 1.4.2网管应准确安装在监测目的地层中。网管到达孔底后应将管内换成清水,清除管内泥浆及孔底 抗渣,保证网管的畅通。 11.4.3网管周围应投入适量砾料,确保网管与监测目的地层的水力连通;网管上部应采取止水措施, 确保网管与监测目的层的上部地层水力隔绝。

    12.1地面标按照GB/T12897相关要求执行 2.2地面标主要由混凝土基座、托盘、标杆及测量标志点组成。地面标结构参见附录G。 12.3埋设深度应在冻土层以下不小于0.3m

    13.1.1分层标(组)工程建设期宜进行施工期监测,建成后宜具备自动监测功能。 13.1.2基岩标、分层标埋设后应经过联测稳定后,方可进行常态化监测运行。 3.1.3分层标(组)建成后,宜建造标房或窖井等长期保护设施,分层标孔距标房外墙基础宜不小于 2m,标房净高及窗户采光等应满足测量要求。

    13.2.1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自成标(孔)之后应开始施工期监测工 作。基岩标、分层标施工期监测记录频率宜为每半月一次,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记录频 率宜为每天一次。 13.2.2分层标(组)监测应符合DZ/T0154及其他相关规程的有关规定。

    DB12/T1119—2021

    13.3.1监测分层标应安装坚固的保护设施,满足监测数据自动发射和传输的要求,应采用监测专用房 屋或井口保护装置,应满足监测设施孔口保护装置。 13.3.2监测站的监测设施、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应定期进行巡检,宜巡检1次/月。 13.3.3测定沉降变形量的监测设施,应采取防晒和防冻措施 13.3.4应在监测设施明显位置设置固定、持久的标牌与警示标志

    13.3.1监测分层标应安装坚固的保护设施,满足监测数据自动发射和传输的要求,应采用监测专用房 屋或井口保护装置,应满足监测设施孔口保护装置。 13.3.2监测站的监测设施、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应定期进行巡检,宜巡检1次/月。 13.3.3测定沉降变形量的监测设施,应采取防晒和防冻措施。 13.3.4应在监测设施明显位置设置固定、持久的标牌与警示标志,

    4.1.1分层标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书文本和附图一套。 14.1.2设计成果应按照资料管理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归档汇交。

    14. 2 设计书编制

    .2.1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设计书。设计书编制提纲参见附录H。 4.2.2设计书应做到目的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工作部署得当、技术方法合理、保障措施完备

    14.3.1设计图纸应包含图名、设计技术要求、比例尺、图例、责任栏等相关信息。 4.3.2根据图纸内容和标(孔)深度确定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标(孔)深度小于或等于500m的宜采 用1:100或1:200:深度大于500m的宜采用1:500

    DB12/T1119202

    图A.1基岩标标型结构示意图

    滚轮式扶正器参见图B.1,滚珠式扶正器参见图

    代扶正器参见图B.1,滚珠式扶正器参见图B.2。

    DB12/T1119202

    图B.1滚轮式扶正器示意图

    图B.2滚珠式扶正器示意图

    DB12/T1119202

    附录C (资料性) 分层标标型结构

    .1分层标标型结构示意

    DB12/T11192021

    图D.1分层标标底结构示意图

    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参见图E.1。

    DB12/T1119202

    附录E (资料性) 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

    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示

    DB12/T1119202

    路桥施工组织设计 附录F (资料性) 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结构

    图F.1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结构示意图

    DB12/T1119202

    图G.1地面标结构示意图

    市政管理DB12/T1119202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书参照下列大纲编制: 前言。包括项目来源、项目背景、项目目的任务等; 以往工作程度。包括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程度、分层标监测存在的问题;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地面沉降发育特征; d)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包括部署依据及原则、场址选择、分层标(组)布置、工作进度安排;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包括地质勘查孔设计及施工、分层标组设计、分层标组施工、岩矿测 试、监测设备、监测要求(施工期及运营期)、监测设施保护; 实物工作量及提交成果; g经费预算

    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书参照下列大纲编制: 前言。包括项目来源、项目背景、项目目的任务等; 以往工作程度。包括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程度、分层标监测存在的问题;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地面沉降发育特征; d)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包括部署依据及原则、场址选择、分层标(组)布置、工作进度安排;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包括地质勘查孔设计及施工、分层标组设计、分层标组施工、岩矿测 试、监测设备、监测要求(施工期及运营期)、监测设施保护; 实物工作量及提交成果; g)经费预算,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