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021.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勘察与测量规范 第3部分:线路测量.pdf

  • Q/SY 06021.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勘察与测量规范 第3部分:线路测量.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0.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1-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SY 06021.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勘察与测量规范 第3部分:线路测量

    5.1.2.3.6点位选择宜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原有控制点

    5. 1. 2. 4埋石

    5.1.2.4.1GNSS控制点宜埋设混凝土桩,当混凝土桩埋设困难时,可在稳定的硬化地表设天然桩。 控制桩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测量中心标志高出地面部分不应超过5cm。 5.1.2.4.2混凝土桩埋设时,坑底应填沙石装修CAD图纸,并捣实或现浇厚度30cm以上的混凝土,地表应在测 量中心标志周围现浇厚度5cm以上、宽度20cm以上的混凝土。埋设的控制桩应待沉降稳定后方可 使用。 5.1.2.4.3混凝土桩位于岩石或固定建筑物上时,应将表面凿毛、冲洗十净后,在其上浇筑混凝土 并埋人中心标志,中心标志周围混凝土的高度不应小于20cm,宽度不应小于20cm。 5.1.2.4.4冻土地区,季节冻土层以下混凝土的厚度应大于20cm,并应在位于季节冻土层段的桩志 周围包裹防水材料。 5.1.2.4.5利用原有控制桩时,应确认该点标石完好,并符合相应测量控制桩的规格和埋设要求。

    表4GNSS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f)关闭或删除文件等。 1.2.5.10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不应离开仪器,并应防止仪器受到振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 靠近天线。 1.2.5.11 观测结束后,应检查GNSS外业观测手薄的内容无误后方可迁站。 1.2.5.12 每日观测完成后,应将全部数据双备份,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 1.2.5.13外业原始观测应现场记录,不得事后涂改、转抄和追记

    f)关闭或删除文件等。 5.1.2.5.10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不应离开仪器,并应防止仪器受到振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 体靠近天线, 5.1.2.5.11 观测结束后,应检查GNSS外业观测手薄的内容无误后方可迁站。 5.1.2.5.12 每日观测完成后,应将全部数据双备份,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 5.1.2.5.13 外业原始观测应现场记录,不得事后涂改、转抄和追记。 5.1.2.6 基线解算 5.1.2.6.1 GNSS控制网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软件。 5.1.2.6.2 除特定要求外,GNSS控制网可采用卫星广播星历解算基线。 5.1.2.6.3 当使用不同型号的接收机共同作业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后,再进行统一的 基线解算。 5.1.2.6.4 基线解算宜选择GNSS控制网的中部点作为起算点,其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 于30min。 5.1. 2.6.5 基线解算宜采用双差固定解。 5.1.2.6.6 处理结果中应包括相对定位坐标及其方差阵、基线及其方差阵一协方差阵等平差所需的 元素。

    5.1.2.6 基线解篇

    5.1.2.6.1GNSS控制网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软件。 5.1.2.6.2除特定要求外,GNSS控制网可采用卫星广播星历解算基线。 5.1.2.6.3 当使用不同型号的接收机共同作业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后,再进行统一的 基线解算。 5.1.2.6.4 基线解算宜选择GNSS控制网的中部点作为起算点,其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 于30min。 5.1.2.6.5 基线解算宜采用双差固定解。 5.1.2.6.6处理结果中应包括相对定位坐标及其方差阵、基线及其方差阵一协方差阵等平差所需的 元素。

    5.1.2.7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5.1.2.7.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宜大于10%。 5.1.2.7.2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式中: d,一一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mm; 6一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5.1.2.7.3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Ws=W#+W++W<3n

    Wx,Wy,Wz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 Ws环闭合差,mm; 6一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按环平均边长计算; 7 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5.1.2.7.4GNSS网外业基线预处理结果,异步环或附合线路坐标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公式的

    式中: Wx,W,Wz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 W—环闭合差,mm; 一一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按环平均边长计算; n一一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5.1.2.7.5外业数据检验中,重复基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或附合线路闭合差应符合 5.1.2.7.2,5.1.2.7.3,5.1.2.7.4的规定,否则应进行重测。舍弃和重测的基线应分析,并应记录 在数据检验报告中。 5.1.2.8无约束平差

    5.1.2.8无约束平差

    .1.2.8.1基线向量检核合格后,应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一一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 安基线解算时确定的一个点的地心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NSS网无约束平差。 .1.2.8.2三维无约束平差应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 1.2.8.3无约束平差应输出各点在地心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改正数和精度信息 1.2.8.4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式中: Vax,Vay,Vzz——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mm; 了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按基线实际边长计算

    5.1.2.9约束平差

    5.1.2.9.1可选择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可对已 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进行强制约束或加权约束。 5.1.2.9.2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时,可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高作为高程起算数据。 5.1.2.9.3三维GNSS基线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 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一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按基线实际边长计

    1.2.9.4采用二维约束平差时,应先将三维GNSS基线向量转换为二维基线向量。 1.2.9.5平差结果,应输出控制点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下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 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 息。

    5.1.3GNSSRTK控制测量

    5.1.3.1GNSSRTK可用于像片控制测量、小型穿(跨)越控制测量。 5.1.3.2GNSSRTK控制测量可采用单基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在已建立 CORS系统的地区,宜采用网络RTK测量。 5.1.3.3单基站GNSSRTK用于像片控制测量、小型穿(跨)越控制测量时,宜以线路控制点为 参考站。流动站距参考站的距离不宜超过5km;流动站应架设支架并对中整平,每点应观测两次, 两次测量的纵、横坐标及高程的较差均不应大于0.2m。 5.1.3.4GNSSRTK控制测量的点位选择应符合5.1.2.3的规定,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 通视方向。 5.1.3.5GNSSRTK控制点视工程需要可埋设混凝土桩、天然桩或木桩等。 5.1.3.6施测前应收集测区控制点成果、GNSS测量资料及WGS84坐标系与测区坐标系的转换 参数。 5.1.3.7基准转换,可采用重合点求定参数(七参数或三参数)的方法进行。 5.1.3.8坐标转换参数可直接应用测区GNSS网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转换参数使用前,应对其 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测检查。检查点应分布在测区的中部和边缘。检测结果,平面较差不应大 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30/Dmm[D为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超限时 应分析原因并重新建立转换关系。 5.1.3.9GNSSRTK参考站设置和流动站作业应符合9.3.3b),c),e),f),g),i),j)的规定。 5.1.3.10 GNSSRTK控制测量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使用仪器的精度等级、检定状态和检定记录。 控制点布设情况,选埋资料的完整性。 c 外业观测资料中多余观测、各项限差、技术指标情况。 d) 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录人、已知数据的使用,各项限差、闭合差和精度统计。 e) 记录完整性、准确性,记录项目齐全性。 观测数据的各项改正是否齐全。 g 计算过程正确性、资料整理的完整性、精度统计和质量评定的合理性。 提交成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i)技术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可靠性、

    a)使用仪器的精度等级、检定状态和检定记录。 b)控制点布设情况,选埋资料的完整性。 外业观测资料中多余观测、各项限差、技术指标情况 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录人、已知数据的使用,各项限差、闭合差和精度统计。 记录完整性、准确性,记录项目齐全性。 观测数据的各项改正是否齐全。 g)计算过程正确性、资料整理的完整性、精度统计和质量评定的合理性。 h)提交成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i)技术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可靠性

    5.1.4全站仪导线测量

    5. 1.4.1 技术指标

    、三级全站仪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全站仪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5.1.4.2.1布网时应根据测区情况合理选用导线等级, 5.1.4.2.2各等级导线宜布设为附合导线。 5.1.4.2.3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的全长闭合差不应大于0.13m。 5.1.4.2.4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大于1:3。 5.1.4.2.5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大于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5.1.4.3 选点、理石 5.1.4.3.1 点位应选在稳定可靠、视野开阔、便于安置仪器的地方。 5.1.4.3.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视线与障碍物的距离应保证便于观测,不受旁折光影响。 5.1.4.3.3相邻点之间的视线应避开烟、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5.1.4.3.4相邻点之间的视线倾角应小于50°。 5.1.4.3.5选点时应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5.1.4.3.6全站仪二级导线控制点宜埋设混凝土桩,当混凝土桩埋设困难时,可在硬化地表设天然 班;全站仪三级导线控制点视工程需要,可埋设混凝土桩、天然桩、木桩等,控制桩的规格要求应行 合5. 1. 2. 4 的规定

    5.1.4.2.1布网时应根据测区情况合理选用导线等级, 5.1.4.2.2各等级导线宜布设为附合导线。 5.1.4.2.3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的全长闭合差不应大于0.13m。 5.1.4.2.4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大于1:3。 5.1.4.2.5当附合导线的边数大于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5. 1.4.4 仪器检验

    5.1.4.4.1开始作业前,

    a)外观及键盘功能。 b) 工作电压。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 d) i角。 e)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的稳定性。 f 测距轴与视准轴的重合性。 g) 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 h)光学对中器(0.8m~1.5m范围内)。

    5.1.4. 6全站仪测距

    5.1.4.6.1全站仪测距的标称精度应按下式表示:

    5.1.4.6.1全站仪测距的标称精度应按下式表示!

    mn=a + b X 10 D

    mn=a+bX10D

    式中: 测距中误差,mm;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6 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D测距边长度,mm。

    表7全站仪导线测距技术要求

    5.1.4.6.3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8的规

    表8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

    5. 2. 1 基本规定

    5.2.1.1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的高程基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委托方要求选用其他高程 基准,当采用其他高程基准时,应与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测量时,可沿 用原有的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5.2.1.2高程控制网划分为四等、五等、图根。高程控制网可采用GNSS拟合高程测量、全站仪三 角高程测量等,

    表9高程控制测量等级选用

    .2.1.4高程控制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共用,高程控制测量宜与平面控制测量一并进行,高程控制

    的布设应符合5.1.1.2的规定

    5.2.2GNSS拟合高程测量

    5. 2. 2.1基本规定

    2.2.1.1GNSS拟合高程测量适用于线路各等级高程测量。 2.2.1.2GNS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NSS平面控制测量一并进行。 2.2.1.3GNS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高程控制点联测。联测的GNSS点应分布于线路两端 部。 2.2.1.4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 2.2.1.5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点的点数。 2.2.1.6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线路测区,可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 2. 2. 1. 7GNSS 观测的技术要求应按 5. 1.2. 5 的规定执行

    5. 2. 2. 2 计算

    5.2.2.2.1计算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重力大地水准面模型或资料。 5.2.2.2.2计算时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 5.2.2.2.3对于较短的线路,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于较长线路,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 5.2.2.2.4计算过程中应对拟合高程模型进行优化, 5.2.2.2.5GNSS点的高程计算,应在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范围内进行,不宜外扩

    5. 2. 2.3检验

    GNSS高程控制测量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GNSS高程测量工作完成后,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10%的外业同精度检测 b)内业检查应符合5.1.3.10的规定。 c)外业高差检验可采取水准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中,四等高差较差不应大于 20/Dmm,五等高差较差不应大于30/Dmm[D为检查路线的长度,单位为千米(km)]。

    5.2.3.1布网原则

    全站仪三角高程控制网宜与平面控制网共用点位

    5.2.3.2技术指标

    义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负

    表10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5.2.3.3.1全站仪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全站仪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5.2.3.3.2垂直角的对向观测,当直规完成后应即刻迁站进行反测量。 5.2.3.3.3仪器、反光镜或规牌的高度,应在观测前后各测量一次并精确至1mm,取其平均值作为 最终高度

    5. 2. 3. 4数据处理

    和折光差的改正。 5.2.3.4.2平差前,应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5.2.3.4.3各等级高程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5.2.3.4.4高程成果的取值应精确至1mm。 5.2.3.4.5全站仪三角高程网的平差宜采用严密平差法

    6.1.1中线测量可采用图上量测和实地人工测量方法。图上量测适用于 航空摄影测量,实地人工测 量包括GNSSRTK及全站仪测量。 6.1.2中线测量采用图上量测时,应将中线转角桩实地放样。 6.1.3中线测量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8.2.8的规定。 6.1.4中线测量采用GNSSRTK测量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5.1.3的规定。 6.1.5中线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5.1.4和5.2.3的规定

    .2.1中线转角桩用于线路走向图或平纵图地形测图时,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 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 2.2中线转角桩用于小型穿(跨)越桩测图时,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 05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1m。

    中线测量完成后,应进行内业计算,编制中线成果表。中线测量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线路中线跨两个分度带时,应分别计算分度带界线两侧各两个转点的邻带坐标。

    后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线路转点水平角亦按坐标反算结果取用。 3.2计算时数字取位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中线计算数字取位

    6.3.3中线成果取位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中线成果取位要求

    .3.4中线测量工作结束后,应编制中线成果表,中线成果表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4中线测量工作结束后,应编制中线成果表,中线成果表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中线成果表宜按设计线路分段编制。 b)中线成果表内容宜包括序号、桩号、里程、水平转角、纵坐标、横坐标、高程等 c)线路分段时,在与前后段线路有关联的各段起终转角桩处应标明水平转角

    线路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宜测绘线路走向图

    表14线路走向图比例尺

    3.1线路走平面图宜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数字栅格图绘制。 3.2线路走向纵断面图断面数据宜利用DEM提取,也可利用数字栅格图解析。当采用DEM提耳 ,DEM格网间距应符合表15的规定。 3.3采用卫星遥感绘制线路走向图时,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选取应符合表16的规定

    3.4采用卫星遥 应符合GB/T15968的规定: 满足下列要求:

    表15DEM格网间距规定

    表16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

    a)经辐射校正的影像应消除探元之间的相对辐射响应、探元响应故障,并进行辐射定标。 ) 经几何校正的影像应消除卫星姿态不稳定、轨道变化、地形高差、地球曲率及传感器内部 成像畸变造成的误差, 云、雪覆盖不应大于5%,且不应覆盖重要地物;分散的云、雪总和不应超过15%。 d 立体像对的重叠度不应小于60%,相邻像对的重叠度不宜小于4%。 e 侧视角平原地区不应大于25°,山区不应大于20°。 影像数据应现势性好、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 g) 宜选择不少于3个波段的多光谱影像,影像获取时间尽可能一致或接近,各波段影像的配准 误差不应大于0.2mm,影像套合误差不应大于0.3mm

    线路走向图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a)中线转角桩的坐标及高程。 b): 地理名称。 c) 沿线主要水系、交通信息。 d) 风景区、规划区、采矿区等。 e)沿线其他重要敏感区

    线路走向图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a)中线转角桩的坐标及高程 b)地理名称。 c) 沿线主要水系、交通信息。 d) 风景区、规划区、采矿区等。 e)沿线其他重要敏感区

    .1.1线路平纵图适用于施工图阶段的设计工作,初步设计阶段视需要可测绘线路平纵图 3.1.2线路平纵图测绘的方法主要有:

    .1.1线路平纵图适用于施工图阶段的设计工作,初步设计阶段视需要可测绘线路平纵图

    d) GNSSRTK测量 e)全站仪测量。

    )GNSSRTK 测量

    8.1.3线路平纵图的比例尺宜按表17选用

    8.1.3线路平纵图的比例尺宜按表17选用

    表17线路平纵图比例尺

    注:当高差较大,按表内比例尺表示失真时,可适当调整纵比例尺。

    8.1.4采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测量和卫星遥感测量线路平纵图,影像分辨率的选用应符 合表18的规定。地貌简单地区,仅满足一般判读的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选择,可按小一级比例尺要求 执行。

    2.1.1航摄作业准备工作应符合GB/T6962的规定,作业前应根据线路情况、设计需要等,制定 摄方案。 2.1.2航摄比例尺宜根据成图比例尺、航高、像幅大小、布点方案、测区地形、仪器装备和加密 图技术水平等情况,按表19选择,同时注意航高与焦距的选择。

    8.2.1.1航摄作业准备工作应符合GB/T6962的规定,作业前应根据线路情况、设 航摄方案。

    表19航摄比例尺选择

    2.1.3航空摄影应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时间进行。摄影航线宜按线路走向分段敷设,有效成像范 不低于图上中线两侧各100mm。 2.1.4航向重叠不宜小于60%,旁向重叠不宜小于30%;航线间不应有相对漏洞和绝对漏洞; 影像倾角不宜大于2°,个别最大不应大于4°;航线弯曲度不应大于3%;旋偏角一般不大于6°,

    大不超过8°(且不得连续3片);个别情况下,当像片旋偏角大于9°但不超过12°,且航向、旁向 仍保持正常时,可视为合格。 2.1.5影像应反差适中、色调饱满、灰度直方图在0255级呈正态分布

    8.2.2像片控制测量

    8.2.2.1像片控制点的选取应符合GB/T7931的规定,像片控制点点位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 别;像片控制点宜布设在航向及旁向6片(或5片)重叠范围内;像片控制点距数码像片边缘的距离 不应小于5mm;像片控制点距影像各类标志大于1mm。 8.2.2.2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宜采用航线网布点、区域网布点方法,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等特殊情况, 可采用全野外布点方法。 8.2.2.3航线网布点按航线分段布设,每段布设6个平高点,如图1所示;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 点应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偏离不应大于半条基线,上下两控制点应布设在同一 立体像对内;航线中间两控制点宜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向两侧偏离不应超过1条基线,其中 一个应在中线上,应避免两控制点向中线同侧偏离

    元明: —平高控制点

    .2.2.4区域网布点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并视情况沿航线适当加密高程控制点(如 所示)。当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 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的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应在凹角处布设平高点(如图3所示)

    8.2.2.5像片平面控制点应选刺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点、接近正交的线状地物交点、地物拐角点或 固定的点状地物上,实地辨认误差应小于图上0.1mm。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应作为刺点目标, 8.2.2.6像片高程控制点应选刺在局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大的斜坡不 宜选作刺点目标;当点位选在高于地面的地物上时,应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注至厘米,并应详细绘 制点位略图。

    .2.2.8像片控制点在各张相邻影像上均应清晰可见,并应选择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

    8.2.2.8像片控制点在各张相邻影像上均应清晰可见,并应选择最清晰的一张像片

    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图3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方法

    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应大于0.1mm,且应刺透,不应有双孔,刺偏时应换片重刺。 2.2.9像片控制测量宜采用GNSSRTK、全站仪直接测得像片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平面精度 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

    $.2.3.2调绘人员应坚持“走到、看到和问到”的原则。 3.2.3.3 调绘前应收集和分析测区资料,充分了解成图需求,对线路沿线地理信息做选择性调绘。 3.2.3.4调绘面积视工程需要的成图宽度来确定,宜为沿管道中线左右各200m宽的带状区域范围。 3.2.3.5调绘片的清绘视工程需要,宜采用分色清绘法,部分简化符号和图外说明注记用红色;对 影像上各种明显的、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要素(如河流、池塘、湖泊、水库、公路、铁路、居民地 等)可以不清绘,只做名称、性质、数量等属性注记。 3.2.3.6调绘时宜根据需要调注房屋层数和建筑材料。 3.2.3.7如摄影时植被茂密,内业无法测量至地面时,应调绘摄影时的植被高度,精确至分米。个 刊植被复杂、茂密的丘陵或山区,当调绘植被高度无法满足精度要求时,应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的测 量方法,沿管道中线测量地形变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3.2.3.8调绘人员宜根据需要调查管道沿线附近人口密度。 3.2.3.9 对于管道中线穿越的外业不单独测图水域(小型沟渠、鱼塘等)其水深调绘应精确至分米 3.2.3.10 调绘管道中线两侧各60m宽范围内地下隐蔽设施(已建地下管道、光缆、电缆等)应遵 盾以下原则: a) 当地面有标识或根据地表特征能够准确判读时,应严格按照标识判读调绘其性质和位置。 b) 当地面无标识或仅依靠地面标识无法准确判断时,航测成图时可利用峻工测量成果表示其 性质和位置。 C 若无峻工测量成果时,宜由委托单位另行委托采用地下隐蔽物探测等测量手段获取其位置和 性质。 d)其他要求按照GB/T7931和GB/T50539的有关规定执行

    a) 当地面有标识或根据地表特征能够准确判读时,应严格按照标识判读调绘其性质和位置。 b 当地面无标识或仅依靠地面标识无法准确判断时,航测成图时可利用峻工测量成果表示 性质和位置。 c 若无峻工测量成果时,宜由委托单位另行委托采用地下隐蔽物探测等测量手段获取其位置禾 性质。 d)其他要求按照GB/T7931和GB/T50539的有关规定执行

    8.2.4空中三角测量

    3.2.4.1空中三角测量宜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内业加密点的精度应符合GB/T7930的 要求,图上平面位置中误差及高程中误差应分别按表20、表21的规定执行。 .2.4.2相邻的加密区应各自保证加密满幅,重叠区域的连接点要进行转剩接边 3.2.4.3绝对定向后,基本定向点残差、多余控制点的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的图上平面位置限差和 高程限差应符合表22、表23的规定

    空调标准规范范本表20内业加密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表21内业加密点高程中误差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