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84-2021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金刚石.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Z/T 0384-2021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金刚石
5.1.3.1勘查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矿床(体)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因素,遵循由表及里、由稀到密、由浅入 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勘查工程,并充分考虑与后续工程的衔接。 5.1.3.2在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斯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根据矿床(体)地质特征、地形地貌条件、矿山 建设需要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选择恰当有效、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勘查方法和手段,对矿床(体)进行控 制;视具体情况调整局部勘查工程间距,注意对矿体局部(如矿体变化较大的地段)和次要矿体的控制。 5.1.3.3一般地表以探槽、剥土、浅坑、浅并、小圆并及环保有效的替代勘查手段为主,浅钻为辅,配合有 效的物探手段,深部以岩芯钻探为主。当矿体呈管状或形态复杂、品位变化大,使用钻探手段难以达到勘 查日的时,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或者采用钻探配以坑探验证。 5.1.3.4普查阶段可采用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控制,详查阶段应采用系统的取样工程控制,勘探阶段应 在详查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加密控制。 5.1.3.5勘查工作应重点控制矿休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相互五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进行工程 腔制;对破环矿体、对开采有较大影响的构造、岩脉的产状和规模应有工程控制;对能随主矿体同时开采 的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
应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有类比条件的,可通过类比确定合适的勘查深度;不具备类 比条件的,可通过论证确定勘查深度。老矿山深部及外围的勘查深度可适当增加,深部勘查应适度加强 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5.1.5金刚石砂矿勤查控制程度要求
金刚石砂矿的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间距选择等控制程度要求,结合附录B中砂矿勘查实例航空标准,参照 DZ/T0208执行
5.2各勘查阶段工作要求
5.2.1.1成矿地质条件
在全面收集、深入研究区域及勘查区内以往地质、矿产、重砂、物探、化探、遥感及探矿工
、深入研究区域及勘查区内以往地质、矿产、重砂、物探、化探、遥感及探矿工程等资料基
础上,通过比例尺为1 .对区内重砂 物探、化探及遥感等异常进行查证,导找金伯利 金刚右成矿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体 对比区域已知矿床(体)特征,点 、控矿构造和含矿地质体特征
5.2.1.2矿体特征
通过异常地质体检查、百然重砂测量、1:1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物探测量、必要的取样工程,对普查 区内发现的找矿线索进行验证、迫索和评价。对发现的矿体,特别是主要矿体,地表应有稀疏的取样工程 控制,深部应有工程证实。通过控制研究,初步查明主要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等特征及在区内的 总体分布范围
5. 2. 13矿石质量特征
通过稀疏工程的取样鉴定、测试分析,初步查明含金刚石岩体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化学成分、金 刚石分布特征,以及矿石工业类型、金刚石质量、品位和伴生组分种类、属性和组合特征。金刚石矿主要 工业类型参见附录C。
2.1.4矿石加工技术性
初步查明期查区内矿右加工技术性能。在矿右加工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手易选矿右进行类比 研究;对于较易选矿石一股进行类比研究,必要时进行可加工性试验;对于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一般进 行可加工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具体按DZ/T0340执行
5.2.1.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收集研究区域和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对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 同类型矿山进行对比,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了解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a)水文地质:结合矿区(床)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了解含(隔)水层的产状、厚度、含(隔)水性和分 布情况,岩落、裂隙、构避破碎带发育情况和含水性,调查老隆分布及积水情况,以及地表水分 布、水位、流量、淹没范围、地下水类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了解矿床主要充水因素, b)工程地质:了解勘查区内工程地质岩组、断层、节理、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及软弱 层分布情况,以及矿体和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 环境地质:了解围岩、矿石、地表水体、地下(热)水中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放射性元素、有害组分 种类及含量本底值,以及勘查区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滑坡、塌陷、泥石流、岩溶、水体污染等情况, 预测矿床开采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可能影响
5.2.2.1成矿地质条件
在普查工作基础上,通过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地质填图(修测或正测)、1:2000~ 1:500的矿床(体)地质填图(正测),结合工程控制和揭露,基本查明区内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或其他 与金刚石成矿有关岩休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侵入(喷发)时代、期次,以及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岩 相分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基本查明岩体的金刚石含矿性及金刚石找矿指示矿物的种类、属性及组合特 证(金刚找矿指示矿物种类参见附录D),基本查明勘查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阐明 矿床(体)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
5.2.2.2矿体特征
DZ/T 03842021
制,基本查明矿体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情况,基本查明主要矿体的连续性、矿体围岩和矿体 内夹石分布特征,基本查明控制、破坏、影响矿体的主要构造以及岩浆岩的性质、规模、产状等特征及其对 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
5.2.2.3矿石质特征
基本查明矿石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品位、矿石工业类型及金刚石矿物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粒 度、色泽、净度、透明度、裂随发育程度等特征,划分金刚石品级
5. 2.2.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于易加工矿石视情况进行类比或可加工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 室流程试验;对于较易加工矿石视情况进行可加工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于新类型矿石和难加工 矿石一般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基本查明区内主要工业类型矿石加工 技术性能。具体按DZ/T0340执行
5.2.2.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2.2.5.1水文地质
在分析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资料基础上,基本查明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主要含 水层的水力联系,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序度、分布、产状及埋藏条件。开展水文地质测绘及地下水动 态监测,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规律及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含水层 的富水性,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性和隔水程度等特征;初步确定矿坑充水因素,预测矿 坑涌水量。开展钻孔抽水、注水等基本水文地质试验,初步确定主要含水层及其主要水文地质参数,预测 矿坑涌水量。基本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及其水质、水量,初步确 定矿山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水源方向
5.2.25.2工程地质
测定矿石、夹石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矿体及国岩的岩体质量做出基本评价。基本查明区 石的稳定性、构造破碎带、节理、裂隙、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矿体顶、底板围岩稳固 采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本查明老酮和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 价,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释地质问题。基本查明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5.2.2.5.3环境地质
收集区城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塌陷等首然地质灾害方面资料,结合区内地形地貌特 未来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在详查确定的勘查深度范围内,一股估算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一股应集中分 源量最优、可能首先或先期开采的地段。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般不做深入工作,可对成矿远 评价。详查阶段控制资源量一般应不少于总资源量的30%
5.2.3.1成矿地质条件
在详查工作基础上,根据需要修测勘查区地质图、矿床地质图(均应为正测),或开展更大
查工作基础上,根据需要修测勘查区地质图、矿床地质图(均应为正测),或开展更大比例尺的地
贡填图(正测)。根据勘探工程加密 质条件和矿床(体)地质特征,详细 查明控矿构造的性质、规模、产
5.23. 2矿体特征
在详查系统工程控制的基础上,采用槽探、坑探及钻操等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对矿床(体)进行必要 的加控制,详细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主要矿体的连续性、矿体内夹右规模和分布特征,以 及成矿期后构造和岩浆活动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详细查明金刚石品位变化和富集规律。详细查明 首采地段主要矿体的空间位置、形态、产状、规模及金刚石品位特征。对适宜露天开采的矿床,划分露天 采场境界,系统控制主要矿体四周和露天采场底部矿体的界线。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详细查明主要矿 体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延伸情况,确定开拓工程位置
5.2.3.3矿石质量特征
在加密取样工程基础上,通过样品鉴是、测试分析,详细查明矿石矿物组成、缩构和构造、矿石品位、 工业类型及金刚石矿物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粒度、色泽、净度、透明度、裂隙发育程度等特征,详细查明 不同品级金刚石的分布规律和占比,特别是大颗粒、宝石级金刚石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
5.2.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主矿右工艺矿物学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易加工矿右,一般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于较易加工 般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开展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对于难加工矿石,视情况进行实验 式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可进行半工业试验或工业试验。详细查明勘探区内矿石加工 能,为矿山建设设计推荐合理的矿石加工工艺流程。体按DZ/T0340执行
5.2.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2.3.5.1水文地质
将矿区和区域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通过水文地质测绘、钻孔简易水文 质观测与编录,多孔或群孔抽水试验等手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 量,提出矿山防治水建议,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a)详细查明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汇水面积、水位、流量、流速、动态变化及其与矿区主要含(隔)水 层、构造破碎带的水力联系,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b 研究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矿坑充水因 素,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C 详细查明与矿床充水有关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裂隙和岩溶发育情况、分布范围、埋 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渗透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 d 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及溶 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情况,沟通各含水层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 起突水的地段; )若有老隆分布,应调查老隆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圈出老鹰区的分布范围; 研究地表水、主要含水层、构造破碎带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联系程度、地下水流场特征,分析老隆 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预测计算首采区(第一水平的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评价其对矿床开发的影响程度,提出 矿山防治水建议; h 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
5. 2 3.5. 2工程地质
DZ/T03842021
通过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充分利用地质探矿孔和水文地质孔的成果,重点在首采区(第一开采水 平),布置工程地质勘探剖面和工程地质钻孔等,详细查明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矿体及围岩的工程地 质特征、并巷围岩或露关采场的岩体质量和稳定(固)性,分析和评价矿山开采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 望地质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地质灾害并捷出防治建议。具体要求如下: a)划分工释地质岩组,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 b)详细查明矿区所处构造部位,主要构造线方向,各级结构面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张裂程度、充 填胶结特征及充水情况,确定结构面的级别及主要不良优势结构面,评价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测定矿体及其围岩的体积质量、硬度、湿度、块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及安息角等物 理力学参数,评价其稳定性; d 详细香明岩体的风化程度、风化带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强蚀变矿区,应查明影响岩 体工程性质的主要蚀变作用,并圈定其蚀变范围; e 详细查明各类边坡岩(土)层和软弱夹层的产状、岩性、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详细查 明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充填物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工程地质分区,并对边坡的稳定 性进行评价。
5.2.3.5.3环境地质
调查评价矿区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具体 要求如下: a 收集矿区及附近居民点、基本农田、各类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及重要构筑物等资料,明确环境 保护对象; b) 收集、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始值)或对照值,查明地表水、地下水的物理性 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对矿区水环境质量做出评价; 收集区域和矿区地震活动历史利新构造运动资料,分析矿区地震情况及其对矿区稳定性的 影响; d 详细查明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崩、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特征; e 详细查明矿石和地表水、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气体及放射性成分的含量和危 害程度; f)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预测矿床开采对矿区生态环 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建议。
5.2.3.6资源置分布及比例
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上范围内,一般估算探明、控制和推断资源量,且各类型资源量应具有合理的比 例分布,一般探明与控制资源量之和应占总资源量的50%以上。勘探阶段应以首采区为重点,兼顾全 区,首采区内原则上应为探明和控制资源量。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段不做深人工作,可对成矿远景 做出评价。
5.3.1各勘查阶段均应对矿床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各勘查阶段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要求按 GB/T25283热行
按该共生矿产的查规范进行相应评价。其勘查工作程度,详查阶段一般应达到相应矿产勘查规 的详查工作程度要求,勘探阶段视具体情况确定;对资源量规模为小型的共生矿产,视控制主矿产
程对其控制情况和需要进行控制,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评价。 5.3.3详查和勘探阶段,对于资源量规模达到大型的共生矿产,其矿石质量待征查明程度应与主矿产一 致。资源量规模为中型及小型的共生矿产,应基本查明矿石质量特征。 5.3.4普查阶段,一般应了解伴生组分的种类和大致含量。详查和勘探阶段,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 且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对虽未达到综合评 价参考指标或未列人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可在矿石加工过程中单独出产品,或可在矿产品中富集达到 计价标准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途径,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6.1.1应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矿产勘查设计、施工、验收和成果提交的全过程,使勘 查全过程的环境影响程度降低至最小化。具体按照DZ/T0374执行。 6.1.2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助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污染与破坏。倡导采用 能够有效替代槽探、探的勘查技术手段;鼓励采用“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占地较少的勘查技术方法。 6.1.3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落实绿色勘查要求
6.2.1勘查设计应充分体现井明确提出绿色勘查要求。 6.2.2勘查设计前,应进行实地踏,对谢查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做出预判。 6.2.3勘查设计中,应统筹勘查日的任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宜的勘查方法、技术手段、 设备、工艺和新材料,合理部署勘查工程,并对场地选址、道路选线、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理、各项工程施 工,环境恢复治理等勘查活动各环节的绿色勘查工作,做出明确的业务技术安排,制定明确的预防控制措 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1勘查设计应充分体现并明确提出绿色勘查要求。 勘查设计前,应进行实地踏勘,对勘查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做出预判。 助查设计中,应统筹查日的任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宜的助查方法、技术手段 工艺和新材料,合理部署勘查工程,并对场地选址、道路选线、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理、各项工程 境恢复治理等勘查活动各环节的绿色勘查工作,做出明确的业务技术安排,制定明确的预防控制 组织管理措施。
6.4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
5.4.1勘查工作或阶段工作结 响,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 和恢复治理设计要求,及时开展环境恢复治理 ,最大限度消除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重要考核内容
7.1.1凡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各种地质剖面、探矿工程、矿体等均应进行定位测量,测量精度
DZ/T03842021
GB/T18341执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按GB/T18314执行。 7.1.2应采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平面坐标系统一般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斯一克吕格投影,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7.2.1自然重砂测量分为水系重砂测量和残坡积重砂测,取样方法、取样密度及野外观察记录等详细 工作要求参见附录E。 7.2.2自然重砂样品处理流程包括淘洗、筛分、摇床、重选(使用重液或重介质)、磁选、手选、镜选等环 节,详细处理流程参见附录E。 7.2.3自然重砂测量其他方面工作要求按GB/T33444执行
7.3.1地质填图比例尺应根据勘查控制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确定,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 1:2000,矿床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500。 7.3.2正测地质观测点密度和数量按GB/T33444执行,地质草测的观测点密度及数量不低于正测的 50%;地质简测的观测点密度及数量不低于正测的70%。界线点数量(含界线上的加密点)应达到地质 点总数的70%以上。
简测图可使用简测或精测地形底图;地质正测图应使用精测地形底图。对手边远地区地质填图,若无相 应比例尺地形底图,且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的当地数 据,建立独立的坐标系统,进行测图,并应详细说明所采用仪器的型号、定位的时间、程序和精度。 7.3.4地质填图工作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地质点应布设在地质界线上或有特殊地质意义处,并准确地 展绘到图上。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放大表示。 7.3.5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等金刚石原生矿易遭受风化剥蚀,应加强对区内*山间洼”*石中土”“坡中 构“岗间草及崎呕波状地形进行观测,无其应加强对地表黄色、蓝色岩土体的观察和揭露。 7.3.6在条件适宜地区,应充分利用各种遥感地质资料,提取地质构造和矿化蚀变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和成图质量。 7.3.7地质填图其他工作要求按GB/T33444.DZ/T0078执行
7.4.1金刚右找矿常规物探方法有磁法、电法及重力测量,具体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接DZ/T0071、 DZ/T0072,GB/T20256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7.4.2物探工作前,应根据勘查区内地质、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工作要求,开展物探方法试验,测定有关 参数,实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面,以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并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7.4.3对有找矿意义的物探异常,应进一步采用地质、物探、探矿工程和采样测试手段进行检查,发现找 矿线索,并评价所用物探方法的有效性。 7.4.4若物探方法有效时,应充分利用钻探工程进行井中物探测量,寻找盲矿体,研究矿体形态、产状和 时比连接关系。 7.4.5大地电磁测深测量可用来了解深部地质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特征,指导钻探工程布置。具体工 作方法和质量要求按DZ/T0280、DZ/T0305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7.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均应符合相应勘查阶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 境地质工作要求。矿区水文地质测量、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及其质量按GB/ T12719执行,矿坑涌水量预测计算按DZ/T0342执行。
7.6.1槽探、浅井及浅钻
用于揭露近地表矿体与金刚石找矿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了解近地表地质体的形态、产状及规 模,同时开展各类取样。覆盖层厚度小于3m时宜施工槽探,覆盖层厚度超过3m时宜施工浅井或浅钻。 为保证编录和取样质量,达到施工目的,操槽、浅并及浅钻均应揭露至基岩。为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鼓励采用小浅坑、便携式钻探设备代替槽探、浅井工程。当少量工程难以达到揭露效果或取样质量 时,可使用群钻。
坑探工程可有效揭露各种复杂地质现象,研究矿床(体)和矿石质量特征。坑探一般用手矿床首采区 或主要资源量估算区。坑道布置应以探明矿床(体)地质特征为主,并考将米可为矿山生产所利用,高 时应尽量与已完工、已布设和将要布设的其他探矿工程相衔接。具体施工标准和质量要求参照DZ/T 0141的相关要求执行,
7.6.3.1钻探工程用来控制矿床(体),验证物探异常,采集岩矿右样品,估算资源储量。钻探应坚持 孔多用的原则,钻探施工按DZ/T0227执行。 7.6.3.2不得使用含金刚石的钻头,终孔岩矿芯直径应不小于48mm。在钻探技术条件允许下,可适 当增大岩矿芯直径。 7.6.3.3矿芯的采取率(包括顶板上和底板下5m范固内的岩石)不低于80%,当矿芯采取率连续5m 低于80%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岩石的岩芯采取率不低于80%,软岩和破碎岩石 的岩芯采取率不低于65%。 7.6.3.4采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最大释度降低岩矿芯破碎。在多脉型 金刚石原生矿中应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和回次采取率,防止钻进中漏矿。 7.6.3.5按要求测量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做好钻孔测斜、孔深校正、简易水文观测、原始记录、封孔及 岩芯保管等工作。钻孔弯曲度应符合规程和勘查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应及时设法补救。封孔质量 不符合规程或勘查设计要求时,应返工重封。
7.7样品的采集,加工及测试
7.7.1.1岩矿鉴定样、化学全分析样的采集方法按DZ/T0078执行。光谱分析样、稀土元素分析样及 全岩同位素样品可从化学全分析副样中采取。 7.7.1.2松散物选矿大样宜布置在三级水系中,样品布置、取样方法、体积要求及处理流程参见附录E。 7.7.1.3基岩选矿大样可用来查明地质体的金刚石含矿性、品位及重砂矿物组合特征,具体取样技术要
DZ/T 03842021
求和样品处理流程参见附录F。 7.7.1.4人工重砂样宜在基岩露头、槽探、浅井、坑道及钻孔岩芯中来取,采样方法包括全岩法、全巷法 及全芯法,单件样品质量一般不低于50kg。钻孔人工重砂样品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取。 7.7.1.5金刚石砂矿样品宜按勘查网度在探槽、浅井、浅坑中采取基岩面之上的砂砾层。若砂矿区存在 两种以上砂矿层位或类型,应分层、分类型采取,倡导采用沉箱全法取样。 7.7.1.6电子探针用来测试白然重砂样、松散物选矿大样、人工重砂样或基岩选矿大样中选获的重砂矿 物成分。重砂矿物送测前,应进行镜下鉴定,详细观察记录品体形貌特征
7.7.2.1岩矿鉴定样、化学全分析样加工技术方法和质量要求按GB/T33444、DZ/T0130及DZ/T 0275执行。 7.7.2.2松散物选矿大样经淘洗后,宜先采用重介质选矿法进行粗选,再利用X光选、手选及镜选进行精 选。金刚右的选别粒度上限为16mm,下限为0.2mm;指示矿物的选别粒度上限为2mm,下限为0.2mm。 7.7.2.3基岩选矿大样宜采用边破碎、边选矿的多段重复作业流程,尽可能保护金刚石晶体的完整性, 具体选矿工艺流程参见附录F。 7.7.2.4人工重砂样品处理方法和选矿工艺流程参照基岩选矿大样执行
7.7.3样品分析测试
7.7.3.1岩石样品测试
7.7.3.1.1样品分析测试应由获得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和计量认证的测试单位承担。 7.7.3.1.2化学全分析推荐测试SiO2、TiO2、AlzOs、CrzOs、FezO3、FeO、MnO、MgO、CaO、K,O、 NazO、COz、P2Os、HzO+、Nb2Os、ZrO、LOI定性半定量分析推荐测试Ti、P、Mn、Cr、Ni、Co、V、Sr、Ba、 Nb、Ta、Zr、Hf、Th、U等元素。 7.7.3.1.3化学全分析、定性半定量分析等测试结果均应进行内、外检。内检样由送样单位从化学全分 析副样中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复测,内检样品数量不少于原样品总数的10%。当原样品总 数较少时,应适当提高内检样抽取比例。内、外检合格率均不低于90%。 7.7.3.1.4外检样品由送样单位从内检合格的正余样中抽取,外检样品数量不少于原样品总数的5%。 当样品总数较少时,应适当提高外检样抽取比例。 7.7.3.1.5其他化学分析质量要求及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执行,
Z.7.3. 2重砂矿物测试
7.7.3.2.1形貌特征鉴定
形貌特征包括金刚石及重砂矿物的颜色、粒度、晶形、光泽、透明度、表面特征及磨蚀程度等,金刚石 可根据品级、用途进行分类和质量评价,金刚石品级分类参见附录G。宝石级金刚石可按钻石4C标准中 的颜色净度及质量要素进行评价,并统计宝石级金刚石的数量,粒度和相对密度
7.7.3.2.2物性诊数测定
根据需要,可对金刚石及重砂 新射率、磁性及导电性等物性特征进行测 试和统计,总结金刚石及重砂矿物的特征物性参数。
7.7.3.2.3电子探针定量分析
测定代表性重砂矿物的化学成分,据此进行分组归类,判别其属性和指示意义,推荐测试 iO,Al,O、Cr.O、Fe.OFeO、MnO、MgO.CaO、K,O.Na.O.CO2、P,ONiO.H,O等。重砂
类型、分组及其指示意义参见附录D。
7.7.3.2.4金刚石单矿物测试
可根据需要对金刚石单矿物进 光谱测试和金刚石包裹体测试。了解 部晶体结构特征和杂质元素组成,划分 究成矿温度和压力环境
7.7.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
7.7.4.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程度,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试验程度要求、矿石加工难易程度及矿 产资源储量规模等确定,具体按DZ/T0340执行。 7.7.4.2样品采集应有代表性,充分考虑矿石类型、结构和构造及空间分布特征。当矿石中有共生、伴 生有用组分时,应一并考虑,研究其综合回收的工艺流程。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及半工 业试验样品采集时,还应考虑开采时废石混人、矿右贫化的影响。当不同类型矿石不可能或不需要分别 开采或分别选矿时,可只采取混合矿样(矿样中各类型矿石所占比例应有代表性),进行混合矿样的加工 选矿技术性能试验。 7.7.4.3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的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应在已开展过相应试验研究且已基本查 明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矿样通常在首采区来取。 7.7.4.4可加工性试验应研究金刚石单矿物的选别指标,探索各类型矿石的性质与可加工性差别,共生 矿产回收利用指标,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的可能性及有害杂质剔除的难易程度;实验室流程试验应进行流 程结构及其条件的方案比较,一般情况下应有闭路试验结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应对实验室流程试验 推荐的一个或数个流程,在串组为连续的、类似生产状态的操作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因素和指标应在动 态平衡中反映;半工业试验应按工业模式在专门的试验车间或试验工厂进行,以验证实验室扩大连续试 验结果。 7.7.4.5具备类比条件的,应开展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的类比研究,并从矿石类型、矿物组成、结构和构 造,特别是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和粒度等方面与邻区(或同一成矿带上)同类型生产矿山的矿石进行详细 类比评价矿石加工性能
环保标准7.7.5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试验
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在详查和勘探阶段应测定岩矿右的物理披术性能,测试项目包括岩矿右的 体积质量、块度、湿度、孔隙度、松散系数、硬度以及抗压、抗剪、抗拉强度等。 体积质量样品应按矿石类型分别采取,空问分布上应体现出代表性和均勾性。样品应在野外用蜡密 封,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的小体积质量样品数量应不少于30件。对裂隙发育或松散多孔的矿石,每种矿 石类型或品级应测定3件5件大体积质量样品,用于校正小体积质量或直接用于资源储量估算。小体 积质量样品宜在60cm~120cm之间,大体积质量样品应不小于0.125m。 其他样品采集和测试要求按GB/T33444.DZ/T0130热行
Z.8原始地质缩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
7.8.1所有探矿工程均应拍照保留施工开始前和施工现场恢复前后的现场影像资料,以及施工采取的 样品、岩矿芯等影像资料,并编号说明,制成光盘,作为原始资料加以保存。 7.8.2各勘查阶段应及时在现场进行原始编录,客观、准确、齐全地反映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各项原始编 录资料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综合整理;各工作项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并做 到图件清晰、文字简练、文图表相符。具体按DZ/T0078、DZ/T0079执行。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野外编 录,应对修改过程进行版本控制。 7.8.3资源储量报告编写按DZ/T0033热行
DZ/T 03842021
8.1.1各勘查阶段均应进行可行性评价工作,并与勘查工作同步进行、动态深化,以使当前勘查工作与 下一步勘查或矿山建设紧密衔接,减少矿产勘查、矿山开发的投资风险,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经济、社会 及生态环境综合效益。 8.1.2根据研究深度,可行性评价由浅到深划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8.1.3可行性评价应视研究深度需要,综合考虑地质、采矿、加工选矿、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 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分析研究矿山建设的可能性(投资机会)、可行性,并做出是否宜由较低勘查阶段 转人较高勘查阶段、矿山开发是否可行的结论
8.2.1通过了解或类比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矿、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 等因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简略研究,做出矿床开发是否可行、是否转人下一勘查阶 段工作的结论。 8.2.2概略研究可在各勘查工作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按DZ/T0336执行
8.3.1通过分析项日的地质、采矿、加工选矿、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 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研究,做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基本评价,为矿山建设立项提供决 策依据。
4.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矿、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 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详细研究土建标准规范范本,做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详细评价,为矿山建设 、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编制矿山建设初步设计等提供依据。 4.2可行性研究一般应在详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
....- 相关专题: 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