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89-2021 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Z/T 0389-2021 地质钻探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规程
5.2.1孔内事故处理应由专人指挥,并依据事故处理方案,审慎有序地发布作业指令,防止险违章操 作酿成人身事故或导致孔内事故恶化。 5.2.2作业人员应有统一规定的手势、动作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防止误判和误操作。 5.2.3孔内事故处理时,机台安全员应在现场检查监督。非有关人员应离开作业区域,非施工人员不应 进人机场。 5.2.4孔内事故处理期间应合理分班,按照正常的劳动作业时间倒班,机班长不应疲劳操作。 5.2.5在冬季或严寒地区处理孔内事故时,如长时间停止冲洗液循环,应对泥浆泵和管路进行防冻 处理。 5.2.6其他有关安全规定应遵守AQ2004一2005和DZ/T02272010确定的相关规则,
5.2.1孔内事故处理应由专人指挥,并依据事故处理方案,审慎有序地发布作业指令,防止管险违章操 作酿成人身事故或导致孔内事故恶化。 5.2.2作业人员应有统一规定的手势、动作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防止误判和误操作。 5.2.3孔内事故处理时,机台安全员应在现场检查监督。非有关人员应离开作业区域,非施工人员不应 进人机场。 5.2.4孔内事故处理期间应合理分班,按照正常的劳动作业时间倒班,机班长不应疲劳操作。 5.2.5在冬季或严寒地区处理孔内事故时,如长时间停止冲洗液循环,应对泥浆泵和管路进行防冻 处理。 5.2.6其他有关安全规定应遵守AQ2004—2005和DZ/T0227—2010确定的相关规则。
法兰标准6孔内复杂情况预防与处理
6.1.1钻孔漏失征兆如下
a)孔口冲洗液上返量减少 b)泥浆池液面下降; c)泵压降低; d)钻进扭矩增大,
6. 1. 2 钻孔漏失原因如下;
a)钻遐裂隙发育地层; b)环空冲洗液循环压力高于地层压力; c)冲洗液密度大,将地层压裂; d)下钻速度过快,产生压力激动,将地层压裂;
钻遇地下溶洞、暗河。
6.1.3钻孔滑失预防措施如下
DZ/T03892021
a)降低冲洗液密度; b 在裂隙发育地层中钻进时,应适当提高冲洗液黏度、降低滤失量; 钻进时,冲洗液密度不应超过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 d 在地层破裂压力值低的孔段,应控制下钻速度; 使用泥浆池液面报警装置,观察冲洗液流量变化,及时发现漏失层。 6.1.44 钻孔漏失处理对策如下: 渗漏性地层,采用随钻堵漏剂进行堵漏; b) 孔隙性及部分裂隙性漏失地层,采用情性或桥接材料进行堵漏; c 裂隙发育地层,孔壁出现不稳定时,采用水泥进行堵漏; d)有承压水或径流的大裂隙孔段,采用胶塞或化学浆液进行堵漏; e)钻遇地下溶洞、暗河时,可采用煲式方汰进行封堵,或顶漏钻进1m左右后下套管隔离
6.2.1钻孔涌水征兆如下: a)冲洗液上返流量大于泵人流量; b)泥浆池液面上升; c) 冲洗液稀释,密度降低; d)泵压下降。 6.2.24 钻孔涌水原因如下: a)冲洗液柱压力低于地层承压水压力; b)钻遇裂隙、溶洞发育的承压水层。 6.2.3钻孔涌水预防措施如下: a) 提高冲洗液密度; b)增大冲洗液黏度; c) 提钻时回灌冲洗液; d)控制提钻速度。 6.2.4钻孔涌水处理对策如下: a)快速增大冲洗液密度和黏度; b)将软胶塞挤入涌水地层
6.3.1钻孔塌掉块征兆如下: a)钻进中扭矩增大,泵压升高; b)钻具上提下放遇阻,冲洗液循环后,钻具阻卡减轻或消除 c)扫孔时,孔口有块状或片状岩屑返出; d)取出的岩芯有孔壁掉落物。
6.3.1钻孔塌掉坎征兆如下
6.3.2钻孔丹爆抗块原因如下,
a)地层松散、破碎、胶结性差;
a)地层松散、破碎、胶结性差; b)地层水化膨胀剥落; c)地应力释放:
DZ/T03892021
d)冲洗液性能与地层不适应; e)提下钻过快,发生压力激动与抽汲; f)钻柱回转时敲蔽击孔壁; g)提下钻时撞击孔膝。
e)提下钻过快,发生压力激动与抽汲; )钻柱回转时敲蔽击孔壁; g)提下钻时撞击孔壁。 3.3钻孔塌掉块预防与处理措施如下: a 优化钻孔结构,用套管封隔易璃地层: b 使用滤失量小、抑制性强、矿化度高和黏度适当的防塌冲洗液,抑制地层水化膨胀; C 调整冲洗液密度,保持孔内有足够的液柱压力,平衡地层压力; d 提钻或打捞岩芯时,回灌冲洗液; e 降低提下钻速度,减少压力激动与抽汲; D 出现塌掉块征兆,应立即停止钻进,并将钻头提升至套管或稳定孔段中,同时根据地层情况调 整冲洗液性能,即提高密度和切力、降低滤失量、增强抑制性
6.4.1钻孔缩径征兆如下:
6.4.2钻孔缩径原因如下:
a)强渗透性地层中,冲洗液滤失量大,固相含量高,孔壁泥皮过厚; b)钻遐盐岩层、石膏层、软泥层等端变地层; c)钻泥页岩等遇水膨胀地层
6.4.3钻孔缩径预防措施如下:
a)在渗透性强的地层中钻进时,冲洗液的API滤失量应尽可能降低,建议小于5mL; b)在盐岩层、石膏层、软泥层等烯变地层中钻进时,应适当提高冲洗液密度,减缓地层塑性流动 速度; c)在水敏性地层中钻进时,应使用抑制性强的冲洗液; d)控制冲洗液固相含量; 提钻过理电应回潮油洗游
6.4.4钻孔缩径处理对策如下
a)在缩径孔段进行上下反复扫孔,或来用偏芯钻头等进行局部扩孔; b 绳索取芯钻进时,打捞岩芯后应提钻至缩径孔段反复扫孔; 出现端变性缩径时,适当提高冲洗液密度; d)出现水敏性缩径时,降低冲洗液API滤失量,增强抑制性: e)下套管隔离
6.5.1钻孔超径征兆如下!
a 因孔壁塌掉块产生的超径,其征兆见6.3.1; b)遇溶洞超径,钻进中钻具突然快速下降; c)下钻时遇阻,回转后下钻正常; d)在同一孔深处,多次发生钻杆折断。
6. 5. 2 钻孔超径原因如下
DZ/T03892021
a)孔壁塌或剥落: b)钻遇溶蚀性地层; 钻遇溶洞、洞穴; d 钻具偏心、弯曲严重,导致钻头涡动; e 泵量过大,造成水力冲刷。 6.5.34 钻孔超径预防与处理措施如下: a) 因孔壁塌掉块产生的超径,其预防与处理措施见6.3.3; 钻遇水溶性地层时,用与可溶盐相同的饱和盐水冲洗液; 偏心、弯曲严重的钻具,不应下入孔内; d) 降低泵量,减少水力冲刷; e) 如超径严重,可灌注水泥浆液等封固超径孔段,然后重新钻穿形成人工孔壁,或下入套管 护壁。
6.6.1全角变化率超标征兆如下: a)钻进扭矩增加; b) 提下钻遇阻; 钻柱磨损加剧或偏磨; d 绳索取芯钻杆卸扣扭矩增加; ? 钻进速度降低。 6.6.2全角变化率超标原因如下: a) 钻遇强造斜地层; b) 纠斜或定向钻进时造斜率过大; c) 钻具组合不合理; d) 钻压过高; e) 钻遇溶洞。 6.6.3全角变化率超标预防与处理措施如下: a)采用合理有效的防斜钻具组合; b)适当降低钻压; c) 纠斜或定向钻进时,应控制造斜强度; d)易斜地层钻进时,应减小测斜间距,加密测斜次数
6.7.1 孔内沉渣征兆如下
6.7.1孔内沉渣征兆如下 a)泵压增高; b)回转扭矩增加; c)下钻不到底或到底后憨泵; d)钻速降低。 6.7.2孔内沉渣原因如下: a)冲洗液上返速度低;
6.7.2孔内沉渣原因如下
a)冲洗液上返速度低; b)冲洗液黏度低,切力小
DZ/T0389—2021 )钻速过快; d)孔壁塌, e 钻孔超径; f 提钻前冲洗液循环时间短; g 冲洗液固相含量高,停止循环时间长。 6.7.3孔内沉渣预防措施如下: a) 提高冲洗液上返速度; b 增大冲洗液切力,提高冲洗液悬浮和携带岩屑的能力; C 在松散、软岩等地层中钻进时,应控制钻进速度 d 在易塌地层中钻进时,应提高冲洗液密度; ) 提钻前,应充分循环冲洗液。 6.7.4 孔内沉渣处理对策如下: a) 钻进过程出现孔内沉渣征兆时,应降低钻进速度,增大冲洗液流量; 提高冲洗液切力和黏度; ) 下钻过程中出现钻具无法下至孔底时,应立即恢复冲洗液循环,反复扫孔,将沉渣排出孔外 d 使用取粉管、捞砂器和反循环打捞篮等器具捞取孔内沉渣; P)必要时现场可配置泥浆净化设备
6.7.4孔内沉渣处理对策如下!
a)4 钻进过程出现孔内沉渣征兆时,应降低钻进速度,增大冲洗液流量; b) 提高冲洗液切力和黏度; c)下钻过程中出现钻具无法下至孔底时,应立即恢复冲洗液循环,反复扫孔,将沉渣排出 d)使用取粉管、捞砂器和反循环打捞篮等器具捞取孔内沉渣; e)必要时,现场可配置泥浆净化设备
6.8.1钻具刺漏征兆如下: a)冲洗液上返正常,泵压降低; b)钻进扭矩上升; c4 钻进速度下降; d)钻头有泥包或微烧现象。 5.8.24 钻具刺漏原因如下: 钻具质量差,存在砂眼、裂纹等缺陷; b) 钻具螺纹磨损超标,紧扣不到位、螺纹连接处密封不严; C) 钻具疫劳、腐蚀严重。 6.8.3钻具刺漏预防与处理措施如下: a)4 钻具人孔前应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钻具不得人孔; 应按厂家要求的紧扣扭短上扣; ) 定期检测钻具,如有缺陷应及时更换; d》出现钻具刺漏征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提钻检查更换钻具
6.8.1钻具刺温征水如
6.9.1孔口落物征兆如下!
5.9.1孔口落物征兆如下: a)钻进中扭矩突然增大,上提钻柱遇阻; b)提下钻遇阻; C 回次钻进开始时钻具憋跳,不进尺; d)冲洗液循环畅通,泵压基本不变。 9. 2 孔口获物原因加下,
6.9.2孔口落物原因如下:
a)孔口工具摆放杂乱无序:
9.3孔口落物预防与处理措施如下: a)孔口工具应合理摆放,手持工具应有防脱绳,并妥善保管使用; b)提钻后应立即用钢板或专用罩遮盖孔口; C)发生孔口落物时,应立即进行打捞或磨铣,
9.3孔口落物预防与处理措施如下 a)孔口工具应合理摆放,手持工具应有防脱绳,并妥善保管使用; b)提钻后应立即用钢板或专用罩遮盖孔口; c)发生孔口落物时,应立即进行打捞或磨铣。
7.1.1钻具折断征兆如下
a)泵压降低; b)不进尺,并伴有钻具跳动、声音异常等现象; 钻机指重表数值降低; d) 钻进扭矩减小。 7.1.2 钻具折断原因如下: a 钻具管材存在裂纹、斑痕、夹层、厚度不均勾等缺陷 b) 钻具螺纹不符合规范要求,加工质量差; 钻具疲劳、磨损、腐蚀严重; d) 钻具级配不合理; e) 钻孔扩径; f 钻孔局部弯曲过大; g) 钻压过大,转速过高; 钻具回转阻力大时,强行回转。 7.1.3 钻具折断预防措施如下: a) 定期检测钻具,如有缺陷应及时更换; 新旧两种钻杆应分组、分段,定期倒换使用 c) 钻孔超径、全角变化率过大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在超径与全角变化率过大的孔段钻进时,应降低转速与钻压; 孔内阻力过大时,不应强行回转钻具; f) 提钻退阻时,应将起披力控制在钻具强度范围内; g 优化钻具组合,中和点位置尽量接近孔底。 7.1.4 钻具折断处理对策如下: a) 应立即停钻,文量机上余尺,升降钻具试探事故头位置; b 根据钻孔直径、断头形状和尺寸,选择丝锥或可退式打捞工具进行打捞; 如因事故钻具被卡而打捞失败,按卡钻事故相关方法处理,
7.1.4钻具折断处理对策如下
7.2.1钻具脱扣征兆如下
钻具脱扣征兆同钻具折断征兆(见7.1.1)。
7.2.2钻具脱扣原因如下,
a)钻具丝扣质量差,紧密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钻具丝扣质量差,紧密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DZ/T03892021
DZ/T03892021
b)钻具接头螺纹过度磨损; c)负荷过大, d 钻具扭转振动较大; e) 钻柱回转遐阻时突然卸载。 7.2.3 钻具脱扣预防措施如下: a) 定期检测钻具螺纹,如有磨损应及时更换; b) 每次连接钻具时,应在螺纹处涂抹润滑脂; c) 应按厂家要求的上扣扭矩紧扣; d) 控制钻具的拉力和扭矩在充许范围内; e) 孔内钻具振动较大时,应适当调整钻进参数 7.2.4 钻具脱扣处理对策如下: a) 发生钻具脱扣后,应先对扣; b) 对扣无效时,按照钻具折断事故进行处理(见7.1.4)。
7.3.1跑钻原因如下
a)卷扬机制动装置失灵; b) 由于刹车过急或钢丝绳磨损等,导致钢丝绳断裂; ? 孔口夹持工具失灵; d) 蘑菇头松动; e) 下钻速度过快,钻具突然遇阻时导致提引器松脱; 连接螺纹未柠紧; 岗位配合不好; h) 强力起拔钻具造成断钻,使上部钻具弹性上冲,导致卡瓦帘出脱落。 7.3.2 跑钻预防措施如下: a) 提下钻时各岗位应紧密配合 b) 升降钻具前,应细检查卷扬机制动装置、提引器、垫叉(或夹持器)、钢丝绳等,发现问题立即 处理; C 钻具连接部位和蘑菇头螺纹等应拧紧; d)操作应平稳,不可急停猛放。 7.3.3跑钻处理对策如下: a)探测事故头位置,并进行打捞; b)如打捞不成功,根据孔内情况,采取倒扣、套铣、侧钻绕障等方送处理。
4.1钻头脱落征兆如下: a)钻进中突然不进尺; 扭矩突然增大或减小, C) 泵压突然增大或减小。 4.2 钻头脱落原因如下: 钻头丝扣不合格; b)钻压过大或强力扭转:
7.4.1钻头脱落征兆如下:
7.4.1钻头脱落征兆如下:
7.4.2钻头脱落原因如下:
c)钻头选择不当或超期使用; d)操作不当,导致瞰钻; e) 磕碰探头石等; 扎底有异物。 7.4.3 钻头脱落预防措施如下: a) 根据地层岩性,合理选择钻头和钻进参数; 合理控制钻头使用时间; c) 下钻接近孔底时,降低速度,防止瞰钻; d) 塌掉块孔段,应控制下钻速度,避免硅碰探头石; e) 孔底有异物时,应先打捞干净; f) 牙轮钻头使用后期出现整钻,应立即提钻。 7.4.4 钻头脱落处理对策如下: a) 采用公锥打捞; b)采用强磁打捞; c)磨铣。
DZ/T03892021
1.1期塌掉块卡钻征兆同钻孔塌掉块征兆(见6.3.1)。 .2塌掉块卡钻原因同钻孔塌掉块原因(见6.3.2)。 .3塌掉块卡钻预防措施同钻孔掉块预防措施(见6.3.3)。 .4坍塌掉块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a)在钻进中卡钻,应保持冲洗液循环,并尝试上下反复扫孔; b) 在提下钻或接单根过程中卡钻,应立即接通水龙头、开泵恢复冲洗液循环; C 循环过程中,应逐渐提高冲洗液的黏度与切力,提高携带岩屑能力,防止塌岩屑堆积; 循环一段时间后仍不能解卡时,应回转并上下活动钻柱,活动钻柱以下压为主,上提钻柱时应控 制上提拉力,防止因上提过猛而使卡钻严重; e 可转并上下活动钻柱后仍不能解下时,可在孔口或孔内将震击器连接到钻柱中,进行上击 D 如仍不能解卡,应采取倒扣、套铣方法处理,
8.2.1压差卡钻征兆如下: a)冲洗液循环正常、泵压基本无变化 b)钻具既不能回转,也不能上下活动 c)卡点随钻具在孔内滞留时间的增加逐渐上移,卡钻孔段加长。 8.2.2玉差卡钻原因如下: a 存在渗漏性较大的砂岩和泥页岩地层; b)孔壁泥皮厚而疏松,钻柱一侧嵌人泥皮,形成压差,产生黏附力 c)4 钻柱在孔内静止时间过长; d)钻孔顶角大。
8.2.1压差卡钻征兆如下
DZ/T03892021
DZ/T03892021
8.23压差卡钻预防措施如下!
8.3.1缩径卡钻征兆如下: a)钻进时,泵压正常或略有升高; b 钻进时扭矩增加; 提下钻时,钻具通过缩径孔段时遇阻,阻卡点位置固定。 8.3.2 缩径卡钻原因同钻孔缩径原因(见6.4.2)。 8.3.3缩径卡钻预防措施同钻孔缩径预防措施(见6.4.3)。 8.3.4缩径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a) 恢复或保持冲洗液循环,针对蟠变性缩径,替换为高密度冲洗液,针对水敏性缩径,替换为亻 失、强抑制性冲洗液; b) 上下活动并慢速回转钻柱,上下反复扫孔; C 提钻时遇卡,以向上扫孔为主,下钻时遇卡,以向下扫孔为主; d) 使用震击器击打钻柱; e) 如仍不能解卡,可注人油类或润滑剂后再震击; )上述方法无效时,应来取倒扣、套铣和侧钻绕障方汰处理。
8.3.1缩径卡钻征兆如下:
8.4.1键槽卡钻征兆如下: a)提钻时避卡邀阻,但钻柱可以回转,且回转阻力随上提拉力增大而增大; b 阻卡时冲洗液可循环,且泵压无变化; c)阻卡位置固定,不随时间移动; d)上提遇阻时,可自由下放钻柱,
8.4.2键情卡钻原因如下
a)钻遇页岩、砂岩、石灰岩等中硬易成槽地层; b)钻孔局部弯曲较严重; C) 软硬互层,局部孔径扩大,孔壁不规则; d)钻具变径部位外径差值较大。 8.4.3键槽卡钻预防措施如下:
DZ/T03892021
直孔钻进中,应控制顶角与方位角的变化; b) 定向钻进中,应控制增斜与降斜速率; C 发现键槽征兆,应使用键槽扩人器扫孔,扩人键槽通道; 提钻或下钻至键精孔段,应降低速度; 提钻或下钻至键槽孔段遇阻时,应立即恢复冲洗液循环,向下或向上扫孔。 4.4 键槽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a) 提钻时遇卡,应立即下放或下压钻柱,使钻柱粗径部分脱离键槽,恢复冲洗液循环,向上扫孔; b)下钻时卡,应立即上提钻柱,使钻柱粗径部分脱离键槽,恢复冲洗液循环,向下扫孔, c) 上提、下压钻柱不能解卡时,应在钻柱中接入震击器进行震击,震击解卡后,向上或向下反复 扫孔; d)如震击后仍不能解卡,应采取倒扣套铣方法处理,
8.5.1砂桥卡钻征冰如下
a 钻进时,扭矩逐渐增大且时有波动; b)提下钻时有阻卡,开泵循环且活动钻具可解除; 阻卡孔段基本固定。 8.5.2砂桥卡钻原因如下: a)松软地层钻速快,孔内冲洗液的岩屑浓度高; b)冲洗液悬浮和携带岩屑性能差; 在扩径孔段,冲洗液上返速度降低,导致岩屑沉积。 8.5.3 砂桥卡钻预防措施如下: 在松软地层控制钻速,降低孔内冲洗液岩屑浓度; b)增大冲洗液黏度与切力,提高悬浮和携带岩屑能力; 在易扩径地层,应优化冲洗液性能,防止孔壁塌; d 超径较严重孔段,应采取措施处理后再继续钻进; ? 优化钻进参数,选择适当泵量。 8.5.4 砂桥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a 钻进中出现砂桥卡钻,应停止钻进,逐渐加大泵盘,待卡钻消除后再恢复正常钻进; b 提下钻时出现砂桥卡钻,应立即恢复冲洗波循环,逐渐增加泵量,并短距离上下活动、慢速回 钻具; c)上述方法无效时,应采取倒扣、套铣方法处理
8.5.4砂桥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钻进中出现砂桥卡钻,应停止钻进,逐新加大泵盘,待卡钻消除后再恢复正常钻进; b)提下钻时出现砂桥卡钻,应立即恢复冲洗液循环,逐渐增加泵量,并短距离上下活动、慢速 钻具; c上述方法无效时,应采取倒扣、套铣方法处理,
8.6.1泥包卡钻征兆如下
8.6.2泥包卡钻原因如下
DZ/T03892021
d)钻头结构不合理。
8.6.3泥包卡钻预防措施如下
a)在松软、水敏性地层使用滤失量小、抑制性强、泥饼质量好的冲洗液; b)提高冲洗液流量,使其与钻进速度相匹配; c)松软地层中钻进时,适当控制钻速; d)螺纹密封不严或有砂眼等质量缺陷的钻柱、结构不合理的钻头不得下孔; e)提钻时退阻,应恢复循环、扫孔,消除阻卡后再继续提钻,
8.6.4泥包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a)恢复冲洗液循环,并在冲洗液中加人润滑剂; b)如钻头在孔底被卡,则应增大冲洗液流量,上提钻柱或接震击器向上震击钻柱; c)若提钻中途遇卡,下压钻柱或接震击器向下震击钻柱, d)上述措施无效时,可采取倒扣、套铣等方法处理。
8.7.1落物卡钻征兆同孔口落物征兆(见6.9.1)。
a)钻进时阻卡,应慢转上提钻柱,将落物挤碎或挤入孔壁; b)提下钻时遐卡,慢速回转、上下活动钻具; c)起拔或震击; d)上述处理措施无效时,采取倒扣、套铣方法处理, e)解卡后,应进行扫孔磨铣
8.8.1楔形卡钻征兆是下钻接近孔底时遇阻
a)钻头或扩孔器外径磨损,导致孔径逐渐减小 b)换新钻头后,下钻速度过快
8.8.3楔形卡钻预防措施如下
a)每次提钻后,应对钻头和扩孔器外径进行测量,发现磨损超标(见DZ/T0227一2010,8 及时修孔并更换钻头和扩孔器; b)下钻接近小径孔段时,应放慢下钻速度,若遇阻,应扫孔至孔底, C)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应按外径排队使用
8.8.4楔形卡钻处理对策如下,
a)遇卡后上提钻柱或起拔; b)在钻柱中接人震击器上击钻柱, c)上述措施无效时,采取倒扣、套铣方法处理
DZ/T03892021
9.1.1塌埋钻征兆如下: a)钻进时,钻具回转阻力增大; b)有整车的现象; 冲洗液循环压力增高,基至产生严重感泵现象; d)下钻不到底。 9.1.2塌埋钻原因如下: a 地层松散破碎,孔壁塌; b 冲洗液不能有效保护孔壁; 松散地层中钻进时,冲洗液流速过高,冲刷孔壁; d 破碎地层中钻进时,钻柱与孔壁摩擦、碰撞; 提下钻速度过快,造成压力抽波和激动。 9.1.3塌埋钻预防措施如下: a) 在松散破碎、易功塌的岩层或流砂层中,采用密度较天、滤失量小,黏度适的冲洗! b 定期检查和维护冲洗液的性能,控制冲洗液的固相含量; c) 松散地层中钻进时,适当降低泵量、转速和钻压; d 通过破碎孔段时,适当降低提下钻速度; e) 钻具回转遇阻时,应上下活动钻具,不得停泵或猛压硬提; f 提钻前应先冲孔,使孔内岩粉排除于净,待提出主动钻杆后,方可停泵; g 提钻过程中,及时向孔内回灌冲洗液,保持钻孔内液柱压力: h 因故停止冲洗液循环时,应将钻具提升至塌孔段以上; 孔壁班場较产重时,使用黏土球、水泥或套管护壁: 绳索取芯钻进时,不宜带内管提下钻。 9.1.4 塌埋钻处理对策如下: a) 上下活动钻具并逐步扩天活动范围,开泵冲孔,将孔底沉渣冲散排出孔外; b 钻具不能活动时,可采用起披或震击器震击等方法松动事故钻具,待钻具有一定活动范 泵冲孔,上下活动钻具; 活动钻具处理无效时,反出未埋钻杆,下人同径单管钻具套扫,将沉渣或塌物冲掉后 内事故钻具: d 如打捞失败,采用薄壁钻具套铣事故钻具,解除卡埋后打捞; e)上述措施无效时,采取磨铣或侧钻绕障方法处理。
9.1.1坍塌埋钻征兆如下
9.1.1塌埋钻征兆如下: a)钻进时,钻具回转阻力增大; b)有整车的现象; c)冲洗液循环压力增高,甚至产生严重憋泵现象; d)下钻不到底。
9.1.2培竭埋钻原因如下
9.1.3塌埋钻预防措施如下
9.2.1沉渣埋钻征兆如下
a)下钻不到底; b)钻进时,钻具回转阻力增大,泵压升高; c)钻进时,孔口返出冲洗液中的岩屑量明显减少。 9.2.2沉渣埋钻原因如下
DZ/T03892021
a)钻进松软岩层时进尺速度过快,产生的大量岩屑不能及时排出; b)冲洗液性能不符合要求,不能有效悬浮和携带岩屑; ) 孔内岩屑堆积在扩径孔段,提钻时塌落至孔底; d) 泥浆泵工作不正常、孔内钻具被裂、接头漏水等原因造成孔底的冲洗液流量不足; e 停泵时钻具未提离孔底; 提钻前过早停泵,孔内悬浮的岩屑沉积到孔底 钻孔严重漏失。 9.2.3 沉渣埋钻预防措施如下: 钻进至松软地层时,应轻压慢转,加大冲洗液流量,及时排出孔底岩屑; b) 维护好冲洗液性能,确保冲洗液能够有效稳定孔壁,悬浮并携带岩屑; C) 停泵或冲洗液循环通道算常时,应将钻具提离孔底; d 随时观察泥浆泵工作状况,发现异常应采取处理措施; e) 下钻时,检查钻杆磨损、腐蚀、冲蚀状况,不应下入密封不合格的钻杆; D 随时观察孔口冲洗液返出流量和携带岩屑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B 每次下钻接近孔底时,应开泵扫孔; 钻进回转遐阻时,立即上下活动钻具,不应停泵。
9.2.3沉渣埋钻预防措施如下
9.2.4沉渣埋钻处理对策如下
沉渣埋钻处理对策同塌埋钻处理对策(见9.1
IO烧钻事故预防与处理
a)泵压升高,高压胶管剧烈抖动; b)孔口冲洗液返出正常,但泵压下降; 孔内钻具回转阻力大,扭矩升高; d 动力机负荷增大,设备运转声音异常; e) 金刚石钻进速度突然大幅提高。 10.2 烧钻原因如下: a)泥浆泵工作不正常 b)冲洗液循环通道堵塞或短路,冲洗液送不到孔底; 泵量过低,钻压、转速过高; d 钻头磨损过度,水口过流断面变小; e 钻避较软地层,钻进速度过快, 0.3 烧钻预防措施如下: a) 定期检修保养泥浆泵及循环管路; b)下钻前存细检查钻柱是否损伤及接头螺纹磨损情况,禁止钻柱带伤工作,下钻时应在钻杆螺纹 处涂抹润滑脂; C 水口过小的钻头不应下人孔内; d 钻进松软或软硬互层的地层时,应控制钻压和钻速,适当加大泵量; e) 随时观察钻压、泵压、孔口返水、钻速和动力机运转等情况,出现烧钻迹象时,应先降低转速、钻 压,增大泵量,或停止钻进,冲洗钻孔,冲洗液畅通后,立即提钻。 0.4 烧钻处理对策如下:
10.3烧钻预防搭施如
DZ/T03892021
a)应立即起拔或震击器起拔; b)起拔无效时,反出孔内钻柱,用掏芯钻头钻穿事故钻头,采用公锥打捞; 绳索取芯钻进烧钻时,先将内管总成捞出,采用内割刀或倒扣揽矛使扩孔器和钻头连接部位脱 开,然后用掏芯钻头钻穿事故钻头,采用公锥打捞; d)上述措施无效时,采用套铣或磨铣方法处理。
a)应立即起拔或震击器起; b)起拔无效时,反出孔内钻柱,用掏芯钻头钻穿事故钻头,采用公锥打捞; c)绳索取芯钻进烧钻时,先将内管总成捞出,采用内割刀或倒扣揽矛使扩孔器和钻头连接部位脱 开,然后用掏芯钻头钻穿事故钻头,采用公锥打捞; d)上述措施无效时,采用套铣或磨铣方法处理,
11套管事故预防与处理
11.1.1套管脱扣征兆如下: a)起拔套管时悬重减小; b)起下钻时,在固定位置时有阻卡; 钻进时,伴有敲击声。 11.1.2 套管脱扣原因如下: a 套管螺纹质量差或螺纹连接不紧; b) 起拔套管时,强拉导致螺纹处载荷过大; 套管底部固井不良或未坐定在完整基岩上,甚至套管下部悬空; d 孔口套管头固定不牢固,发生转动; e) 转动的钻柱撞击套管; f) 扫脱落在套管中的岩芯或钻水泥塞与胶塞时,钻压过大或转速过高,退扣扭矩较大。 11.1.3 套管脱扣预防措施如下: a 检查套管螺纹,螺纹磨损过度、配合不紧密、变形、损坏的套管不应人孔; 套管螺纹连接应达到规定的上扣扭矩; 套管底部应坐在完整基岩上,上端在孔口固定好; 若需固井,应保证固井质量; e) 优选钻进参数,减小钻柱弯曲; f 采用标准套管密封脂,深孔应选用黏合剂; g 菜用高钢级反丝套管。 11.1.4 套管脱扣处理对策如下: a) 若脱扣部位套管螺纹完好,可下人套管直接对扣旋紧; b) 若脱扣部位套管螺纹损坏,采用打捞矛或套管公锥打捞: 若打捞措施无效,可采用套铣打捞; d 如下部脱落的套管短,且无法打捞,可下磨鞋磨铣 e 上述措施无效时,可采用侧钻绕障方法处理。
11.1.1套管脱扣征兆如下: a)起拔套管时悬重减小; b)起下钻时,在固定位置时有阻卡; 钻进时,伴有敲击声。 11.1.2 套管脱扣原因如下: a 套管螺纹质量差或螺纹连接不紧; b) 起拔套管时,强拉导致螺纹处载荷过大; 套管底部固井不良或未坐定在完整基岩上,甚至套管下部悬空; d 孔口套管头固定不牢固,发生转动; e) 转动的钻柱撞击套管; 扫脱落在套管中的岩芯或钻水泥塞与胶塞时,钻压过大或转速过高,退扣扭矩较大。 11.1.3 套管脱扣预防措施如下: a 检查套管螺纹,螺纹磨损过度、配合不紧密、变形、损坏的套管不应人孔; 套管螺纹连接应达到规定的上扣扭矩; 套管底部应坐在完整基岩上,上端在孔口固定好; d 若需固井,应保证固井质量; e) 优选钻进参数,减小钻柱弯曲; f) 采用标准套管密封脂,深孔应选用黏合剂; g 菜用高钢级反丝套管。 11.1.4 套管脱扣处理对策如下: a) 若脱扣部位套管螺纹完好,可下人套管直接对扣旋紧; b) 若脱扣部位套管螺纹损坏,采用打捞矛或套管公锥打捞: 若打捞措施无效,可采用套铣打捞; d 如下部脱落的套管短,且无法打捞,可下磨鞋磨铣 )上述措施无效时,可采用侧钻绕障方法处理
11.2.1套管断裂征兆同套管脱扣征兆(见11.1.1)。 11.2.2套管断裂原因如下: a 在超径孔段,钻具磨损或敲击套管; b)套管底部处于悬空状态; c)套管退卡后,强拉硬顶
DZ/T03892021
d)孔内有腐蚀性流体; e)套管及螺纹质量不合格; f)螺纹连接不到位。 11.2.3套管断裂预防措施如下: 检查套管,变形、损坏、过度磨损的套管不应人孔; b) 套管螺纹连接应达到规定的上扣扭矩; C) 在严重扩径孔段,先用水泥对扩径带处理后再下套管,或下套管后固并; d) 套管鞋应坐在完整岩石上; c) 套管起拔阻力较大时,可采用震动方法起; f 孔内有腐蚀性流体时,应采用抗腐蚀的套管; g 钻孔严重弯曲,套管难以下人时,不能强压硬打,应采取修孔等措施。 11.2.4 套管断裂处理对策如下: a) 采用打捞矛或套管公锥打捞; 若打捞措施无效,可采用套铣打捞; c) 如下部断落的套管短,且无法打捞,可下磨鞋磨铣; d)上述措施无效时,可采用侧钻绕障方法处理。
1.3.1 11.3.2套管卡夹原因如下; a)孔壁塌; b)岩屑、泥沙等杂物进人并沉积在套管和孔壁的间隙; 钻孔局部弯曲或套管变形严重; d 钻孔缩径。 1.3.3 套管卡夹预防措施如下: a) 下套管前应先通孔,在缩径孔段和钻孔弯曲较严重孔段反复扫孔; b) 充分循环冲洗液,将孔内岩屑清理干净; C) 优化冲洗液性能,降低泥饼摩阻系数; d 在套管外壁涂抹润滑剂; e) 孔口套管导正固定后市政常用表格,封闭套管两端与孔壁的环状间隙,防止岩屑、泥沙等进人 1.3.4 套管卡夹处理对策如下; a) 上下活动套管; b) 起拔、震击套管; 若套管卡死,采用反出或割管方法处理
11.4.1套管挤毁征兆如下: a)套管内提下钻具遇阻,回转阻力增大; b)提钻后,钻头或岩芯管有明显擦痕。 11.4.2套管挤毁原因如下: a)岩层蠕变; b)套管柱内外液休压差过大;
DZ/T03892021
c)选用的套管抗挤毁强度不足; d)套管质量不合格。 11.4.3套管挤毁预防措施如下: 螺变地层,应采用较高钢级和较大壁厚的套管,提高抗挤毁安全系数; b 采用质量合格的套管; c 采用浮鞋下入套管时,应维持套管内外压力基本平衡。 11.4.4 套管挤毁处理对策如下: a)下套管过程中发生挤毁,应起拔套管,分析挤毁原因,采取措施后重新下人新管; b)套管挤毁且难以起拔时,应先掉变形套管,再下入小一级的套管。
12取芯事故预防与处理
12.1.1岩芯堵塞征兆如下: a 钻速逐渐降低,直至不进尺,孔口返出冲洗液中岩粉含量变少; b 软地层中,钻速降低,但冲洗液中岩粉含量变多; 泵压昇常。 12.1.2岩芯堵塞原因如下: a)孔底有残留岩芯、掉块或地层破碎; b)岩芯胀,导致岩芯与内管间隙减小; 岩芯中含劈理斜面,错动后在岩芯管内形成楔紧力; d 钻头内径磨损超限,岩芯直径与卡簧内径不匹配或卡簧翻转卡死; e 内管弯曲或内壁不光滑; 内管上的单向止水阀堵塞; 名 给进速度不均匀,导致岩芯直径时大时小; 松软地层中钻进时,进尺速度过快; 钻进中,无故提动钻具。 12.1.3岩芯堵塞预防措施如下: a 合理匹配钻头内径与卡簧尺寸,卡簧的自由内径应比钻头内径小0.3mm~0.5mm; b 破碎地层中钻进时,宜采用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或孔底局部反循环钻进; c 松软、易膨胀地层中钻进时,宜来用专用的单动双管或三层管钻其钻进;适当增大岩芯与内管的 间隙,适当增大钻头内台阶与卡簧座之间的间隙,分流少部分冲洗液润滑岩芯表面; d 在岩芯管内壁上涂抹润滑脂或涂覆减阻层,或在冲洗液中加入润滑剂; 钻进中应均匀给进,并保持钻速平稳; f 使用卡簧卡取岩芯的钻具,钻进中不应随意上提钻具。 12.1.4岩芯堵塞处理对策如下: a 硬地层钻进时,发现岩芯堵塞,可适当调整钻进参数、小幅活动钻具,无效时,及时打捞岩芯或提 钻取芯; b)松软地层钻进时生活垃圾标准规范范本,发现岩芯堵塞,应立即提钻处理,
12.1.1岩芯堵塞征兆如下: 钻速逐渐降低,直至不进尺,孔口返出冲洗液中岩粉含量变少, b 软地层中,钻速降低,但冲洗液中岩粉含量变多; 泵压昇常。 12.1.2岩芯堵塞原因如下: a 孔底有残留岩芯、掉块或地层破碎; b)岩芯胀,导致岩芯与内管间隙减小; 岩芯中含劈理斜面,错动后在岩芯管内形成楔紧力; 钻头内径磨损超限,岩芯直径与卡簧内径不匹配或卡簧翻转卡死; e 内管弯曲或内壁不光滑; 内管上的单向止水阀堵塞; g 给进速度不均匀,导致岩芯直径时大时小; 松软地层中钻进时,进尺速度过快; 钻进中,无故提动钻具。 12.1.3岩芯堵塞预防措施如下: a 合理匹配钻头内径与卡簧尺寸,卡簧的自由内径应比钻头内径小0.3mm~0.5mm; 破碎地层中钻进时,宜采用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或孔底局部反循环钻进; C 松软、易膨胀地层中钻进时,宜来用专用的单动双管或三层管钻具其钻进;适当增大岩芯与内管的 间隙,适当增大钻头内台阶与卡簧座之间的间隙,分流少部分冲洗液润滑岩芯表面; d 在岩芯管内壁上涂抹润滑脂或涂覆减阻层,或在冲洗液中加入润滑剂; e 钻进中应均匀给进,并保持钻速平稳; 使用卡簧卡取岩芯的钻具,钻进中不应随意上提钻具。 12.1.4岩芯堵塞处理对策如下: a 硬地层钻进时,发现岩芯堵塞,可适当调整钻进参数、小幅活动钻具,无效时,及时打捞岩芯或提 钻取芯; b 松软地层钻进时,发现岩芯堵塞,应立即提钻处理,
12.2.1岩芯脱落原因如下
....- 相关专题: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