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082-2021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

  • DZ/T 0082-2021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1-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100000、1:250000区域重力调查,主要用于: a)追索、圈定与围岩有明显密度差异的隐伏、半隐伏岩体或岩层,以及两侧岩石密度有明显差异的 断裂等; 6 研究基底的起伏和构造,研究火山构造,圈定沉积盆地范围,研究沉积岩系各密度界面的起伏和 内部构造;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勘查油气、固体矿产等目标; d 研究地壳均衡、地壳结构、地壳厚度变化和深大断裂的可能部位; ) 研究重力场与矿产分布、地热、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及地质灾害等的关系,并解决相关 题; f)区域重力调查还可为地球形状研究、空间技术、地震预报等提供重力场资料,

    1:100000、1:250000区域重力调查,主要用于: a)追索、圈定与围岩有明显密度差异的隐伏、半隐伏岩体或岩层,以及两侧岩石密度有明显差异的 断裂等; 6) 研究基底的起伏和构造,研究火山构造,圈定沉积盆地范围,研究沉积岩系各密度界面的起伏和 内部构造;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勘查油气、固体矿产等目标; 研究地壳均衡、地壳结构、地壳厚度变化和深大断裂的可能部位; e)研究重力场与矿产分布、地热、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及地质灾害等的关系,并解决相关 题; f)区域重力调查还可为地球形状研究、空间技术、地震预报等提供重力场资料,

    4.3.1统一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系统。 4.3.2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大地高程基准。 4.3.3统一采用2000椭球面正常重力公式计算正常重力值。 4.3.4统一采用本文件规定的公式进行布格改正和中间层改正通信标准,密度统一采用2.67g/cm3 4.3.5统一采用166.7km的半径进行地形改正。

    4.3.1统一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系统。 4.3.2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大地高程基准。 4.3.3统一采用2000椭球面正常重力公式计算正常重力值。 4.3.4统一采用本文件规定的公式进行布格改正和中间层改正,密度统一采用2.67g/cm3 4.3.5统一采用166.7km的半径进行地形改正。

    5.1.1.1地形资料

    5.1.1.1.1应收集国家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1:50000和1:25000的地形图、三角点、GNSS控制点 DEM等成果资料,以及有关成果精度,所属系统的技术说明。 5.1.1.1.2宜采用1:50000的地形图作为野外数据采集手图。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

    5.1.1.2.1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石油地质、地热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 质、地震地质、遥感等工作的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以及专著、论文等。 5.1.1.2.2收集调查区内已有各种比例尺地球物理资料,包括区域重力、航空磁测、航空放射性测量以 及电磁测深、地震副面、物探测并、物探技术应用条件等方面的资料。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地 球物理调查资料,并对以往工作程度进行评估。 5.1.1.2.3尽可能收集前人物性资料,包括采集地点、样品名称(时代、层位、岩石名称)、测定方法、测定 结果以及测定精度等。对所收集的资料应进行必要的分析。 5.1.1.2.4收集调查区内已有1:250000、1:200000、1:50000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数据和成果

    资料。收集整理区内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地球 化学特征等资料。 5.1.1.2.5对可利用的成果图件进行统一标准处理后数字化,配准统一坐标系统,套合到地理底 图上。

    5. 1. 2 资料分析

    5.1.2.1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已有工作成果,明确存在的主要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确定 资料可利用程度,为设计编写和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5.1.2.2分析所收集资料的可利用性。 5.1.2.3分析调查区物性参数(如密度、磁性、电阻率、放射性等)资料,了解区内地质体物性变化规律, 指导调查方法技术选择及数据解释方法的运用。分析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2.1设计书编写之前应进行野外踏勘,从整体上了解调查区地质概况和工作条件。

    2.1设计书编写之前应进行野外踏勘,从整体上了解调查区地质概况和工作条件。 2. 2野外踏勘内容和要求,

    a)全面了解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有关的野外调查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物资供应、 安全保障条件等; b)了解工区及周边重力基点、测绘控制点的实际分布及可利用情况; c)核实其他收集到的资料。

    5.3.1本文件涉及区域重力调查的基本比例尺为1:100000和1:250000。1:250000的调查以基 础性普查为主,1:100000的调查以专业普查为主。 5.3.2平原地区测点分布应采用规则网,山区、丘陵地区测点分布宜采用自由网。 5.3.3区域重力调查的测点应均匀分布,测点密度应按照表1执行。在特别困难地区,测点密度可适当 放宽:1:250000调查区域重力测量的测点密度不应大于16km一个测点,放宽面积不超过该图幅或测 区面积的10%。

    表1区域重力调查比例尺与网度表

    5.4总精度及误差分配

    DZ/T0082—2021

    表2总精度及误差分配表

    2布格重力异常的均方误差按照表2分配,在编写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保证总精度的前 是高某项精度、降低另一项精度,但分配给地形改正的误差应不超过表2要求, 3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与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网的均方误差和测点重力观测的均方误差有关,宜 3分配。

    表3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与重力基点网的均方误差分配表

    5.5.1物探重力基点网一般按省(市、区)统一建立,已建立的物探重力基点网应通过与国家重力基本点 联测,使重力值统一于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系统。已统一于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的物探重力基点网可 继续使用,不再联测,参见附录A。 5.5.2物探重力基点网一般分二级,分二级建立物探重力基点网时应按表4要求执行。 5.5.3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与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网的均方误差和测点重力观测的误差有关,宜按照表 3分配。

    表4重力基点精度分配表

    工作时,应按表5设计测点的

    表5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精度表

    6.2各级基点的平 6.3区域重力测量中测点的平面位 置和高程的测定,宜采用GNSS测量方法

    (或100m),中区范围为50m(或100m)~2km,远一区范围为2km~20km,远二区范围为20km~ 166.7km。地形改正精度分配见表6。 5.7.2为了解决某些特殊的地球物理问题,地形改正的范围可扩展至全球,即进行166.7km至全球的 地形改正。 5.7.3地形改正的精度宜根据表6设计,误差分配及有关技术,应根据地形特点以及有关测绘资料在设 计书中予以确定

    3地形改正的精度宜根据表6设计,误差分配及有关技术,应根据地形特点以及有关测绘资料在 中予以确定。

    表6地形改正的精度表

    租应公式计算地形改正值。

    5.8.1一般按岩性和地质单元在工作比例尺地质图上布置标本采集工作。标本的采集应考虑系统性和 代表性。在重力异常区上也应采集密度标本。 a)对于沉积岩、变质岩,可选择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各类岩石产出齐全、出露良好的剖面采集密度 标本。 b)对于岩浆岩,应分岩性和侵人期次采集。 C 宜收集或测定钻孔岩芯密度,研究密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d 对各层位、各期次、各种岩性的岩石都应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一般不少于30块。采集点分布 应合理,应考虑岩性的横向变化,有足够的代表性。 e 应根据标本性质采用密度计或天平测定标本的密度,疏松层用大样法测定。 2你座洲宝

    3宜依据岩性、地层单位和侵入岩分别分类统计

    5.9.1应根据综合研究和异常解释的需要,在面积工作的基础上布置重力实测剖面和物性采集、测定工作。 5.9.2剖面测量工作的点距和精度应根据异常解释的需要来确定。应按照表1确定点距,面测量工 作的精度可与面积性工作时的精度相同,也可高于面积性工作精度

    5. 10 设计书编写

    设计书应依据任务要求,在对工区踏勘及收集的资料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编与。 0.2设计书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情况(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起止年限等)、项目目标任务(总目标、任 务、预期成果等)、项目绩效目标(包括中期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二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设置 依据)。 b 以往工作基础:包括工作内容、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c)工作部署:包括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年度目标任务及科技创新目标、技术路线、方法及有关要求 主要工作内容(含任务分解)、工作量、工作部署和进度安排(附计划工作量表)、预期成果、项目 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 d 实施条件:包括质量保证、组织管理、绩效管理(实现绩效目标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明确责任 人、跟踪监控、定期检查、定期报告、年终自评等)。 e)经费预算及支出安排:包括预算批复情况、预算编制情况(预算编制说明、预算表)。 f)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1设计书审查与变更

    5.11.1设计书在提交项目主管单位审查前,项自承担单位应对设计书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 5.11.2设计书由项目主管单位审核批准后方可施工。 5.11.3应严格按照批准后的设计书施工,生产中需要对设计书进行变更时,应提交设计书变更申请报 告(变更内容、原因),以书面形式上报项目主管单位审批,待批复后方可变更

    6.1重力仪检查与调节

    6.1.1重力仪使用前检验与调节

    重力仪投产前检验与调节可参考仪器说明书进行,并参见附录B

    产前检验与调节可参考仪器说明书进行,并参见随

    6. 1. 2测程调节

    小测程重力仪根据测区内重力值的变化情况,将测程调节至合适的位置,

    6.2.1重力仪格值标定

    6.2.1.1建立省(市、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以及物探重力一级基点网时,所用重力仪的格值应在国家

    6.2.1.1建立省(市、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以及物探重力一级基点网时,所用重力仪的格值应在国家

    DZ/T 0082—2021

    长基线(或国家重力基本点、基准点间)或国家重力仪格值标定场(短基线)上标定格值或标定全测程重力 仪格值表的校正系数(比例因子),参见附录A。 6.2.1.2建立除一级基点网外的各级基点和进行测点重力观测时,应使用国家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或 省(市、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

    6.2.2重力仪格值标定精度

    6.2.2.1建立省(市、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时,所用重力仪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 1/10000。

    6.2.2.1建立省(市、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 1/10000。 6.2.2.2交 建立二级基点网外的各级基点网时,所用重力仪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小于1/5000。 6.2.2.3进行测点观测时,所用重力仪格值测定的相对均方误差应小于1/2000。 6.2.2.4在建立省(市、区)级重力仪格值标定场时,两段格值的相对变化(△)应不大于1/7100;建立 级基点时,两段格值的相对变化应不大于1/3600;进行测点观测时,两段格值的相对变化应不大于 1/1400。仪器的格值可用两段格值的平均值代替,否则,应使用分段格值进行资料整理,

    6.2.3格值标定技术要求

    6.2.3.3建立二级基点和进行测点重力观测时的格值测定,应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或双程往返观测法

    6.2.3.3建立二级基点和进行测点重力观测时的格值测定,应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或双程往返观测法 取得独立读格差。组成一个独立读格差的两个非独立读格差的互差不大于1.5格;组成平均读格差的各 读格差中,最大互差不大于1.5格。合格读格差的数量不少于6个;不合格读格差的数量多于2个时,应 重新测定。

    DZ/T 00822021

    6.3. 1 重力仪性能试验内容

    重力仪性能试验一般包括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多台仪器间的一致性试验以及调节测程后读数稳定 时间试验。

    试验时间应不少于24h,环境温度变化应力求小,每隔30min读一个数(自动重力仪每隔10min读 个数),经固体潮改正后得到重力仪的静态零点位移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静态曲线应近于线性,在 设计的闭合时间内,零点位移曲线与直线的最大偏差应小于设计的测点观测均方误差(e。)。

    6. 3. 4一致性试验

    DZ/T 0082—2021

    6.3.4.3一致性试验中,单台仪器的观测误差计算公式为

    6.3.5调节测程后读数稳定时间试验

    重力野外观测过程中,当遇部分测点的重力观测值超出仪器测程的读数范围时,可选择合 节测程,然后继续进行观测。具体方法参见附录B。

    DZ/T00822021

    表的校正系数(比例因子)。 7.1.1.4重力仪经受剧烈碰撞或进行维修,或闲置超过一年(含一年),或发现其性能异常时,均应进行 格值标定和静态、动态试验。 7.1.1.5野外工作开展前和工作期间应定期对重力仪进行各项检验与调整,检测与调整工作至少每月 进行一次,使重力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长距离搬迁后也应及时进行检测。检测与调整工作根据重力 仪使用说明书进行。

    7.1.2GNSS接收机技术要求

    7.2重力基点布设与联测

    7.2.1重力基点布设

    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的实地确定,应根据预设方案,结合地形、交通条件和高程等情况进行。基点应选 在地基稳固,联测方便,周围没有震源,附近地形和其他引力质量近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重力水平梯度 较小(附近无大的陡崖)的地方。

    7.2.2基点网重力联测方法

    7.2.3重力基点网联测要求

    7.2.3.1构成一个独立增量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不超过单台仪器按三程循环观测法求独立增量时 观测均方误差。(参照表4由设计书确定)的两倍。 7.2.3.2构成一个平均增量的各个独立增量与该平均增量之差,不超过ε。的/2倍。 7.2.3.3闭合差不超过设计的平均增量的均方误差eb的2VN倍(N为本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 段数)。

    7.2.4固定标志埋设要求

    2.4.1一级和二级物探重力基点,需建立固定标志。当基点与已有标志的测量控制点重合时,不 ;当基点选在某些固定建筑物的一定部位时,可不另埋设,但需在该部位标注基点标志。 2.4.2固定标志的规格:一级基点标志顶部面积不小于0.6mX0.6m的水泥台,二级基点标志 积为0.3mX0.3m的水泥台。固定标志的底部应略大于顶部,顶部中心应标注标记,基点标记

    明显标出"重力基点“四个字以及基点编亏和建立单位 7.2.4.3各级物探重力基点的编号应以省(市、区)为单位,分级统一编定。基点编号由基点等级、省 (区)代号和基点顺序号三部分组成。基点等级用罗马数字表示,基点顺序号以省(市、区)代号为单位,分 级编排。省(区)代号如下: 河北02,内蒙古03,山西04,辽宁05,吉林06,黑龙江07,上海08,江苏09,浙江10,安徽11,江西 12,福建13,山东14,广东15,广西16,湖北17,湖南18,河南19,四川20,云南21,贵州22,西藏23,陕西 24,甘肃25,青海26,新疆27,宁夏28,海南29,重庆30。 如内蒙古自治区一级基点网第八号基点编号为:“I一03一08”。 7.2.4.4一级重力基点应向当地有关部门办理托管手续。对于二级基点,也应尽量争取办理托管手续。

    7.3重力点布设与观测

    7.3.2.1测点的重力观测,一般采用单程观测法。闭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仪器性能(动态、静态零点位 移曲线),或通过专门试验确定。 7.3.2.2重力测点观测的每个闭合段的零点位移值,一般不大于重力测点观测精度的三倍,并根据每台 义器的动态、静态试验结果,在设计书中分别加以规定。 7.3.2.3因特殊情况或在特别困难地区重力观测超过一昼夜闭合时,重力仪在野外暂停工作时间内应 设临时基点,进行静态零点位移处理。 7.3.2.4当工作中遇成片分布在地形复杂的中高山区、交通不便的测区边部等末级基点网不能控制的 个别地区,或者遇到少数测点的重力值超出仪器的测程时,可选择合适地点调节测程,然后对少数超测程 点进行观测。在一个闭合观测单元中,沿仪器读数增大和减小方向分别调节次数均不得超过三次。有关 则程调节、测定方法要求和相应资料整理方法参见附录B。 7.3.2.5重力值超出仪器的测程较多或超测程的点较多时,应选高程适当的地点补建基点网的支点。 建立支点的方法和要求与建立基点网时相同。 7.3.2.6野外工作期间,重力仪格值的相对变化(相对于使用格值)应不超过设计规定的格值测定相 对均方误差△的两倍。当发现格值变化超过规定时,应根据变化的原因进行处理。当确认由某种原因 而导致格值发生突变时,应对格值变化以后的观测结果采用新格值重新计算;当无法确定格值变化原因 时,参照表7执行。

    基点代号为29;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范围的 基点,代号为20,后建基点代号为30。

    市政定额、预算表7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要求表

    注:收敛精度为固定解的要求,浮点解可放宽到两倍执行。

    对布格重力异常图中的突变点,应布置100%检查工作。若检查结果证实原始观测质量有问题,应 查明原因。若因仪器性能方面的原因,则应对该闭合段内的测点按15%的比例进行检查,视检查结果决 定该闭合段的工作量是否合格,

    7.3.4.1野外观测的质量检查,应随着野外工作的开展,有步骤地及时进行。检查工作应按“一同三不 同”(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操作员)方式进行,并应覆盖工作全过程(包括多日闭合测段)。 7.3.4.2测点重力观测的质量,应通过独立的检查观测来评价。检查点应均匀分布于全区,检查率为 3%~5%,检查点应不少于30个。 7.3.4.3检查结果中3:/2(;为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之差)超过三倍设计测点重力观测均方误差(eg)的 点数不得超过检查点数的1%,否则应扩大检查工作量。若仍超出1%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资料做妥 善处理(如作废或降低精度使用等)

    7.4.1重力仪操作准备

    7.4.1.1每日工作前应将仪器放在与野外工 器各状态接近工作实际情况。对需 调节测程的重力仪,应根据当日计划观测的基点或测点的高度及南北纬向相对变化初估的测点重力值大 小,将重力仪测程调节至合适的位置,经轻微动仪器,并使仪器稳定后方可开始仪器的性能检查。 7.4.1.2每日野外观测前应检查仪器的纵横水泡(粗检)并测定光线位移灵敏度,带恒温的仪器还需检 查恒温温度。检查和测定结果均应记入记录本

    7.4.2重力仪操作方法

    7.4.2.1野外观测开始前或中途停顿后再开始观测前,应按基点一辅助点一基点的次序进行观测,以检 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基点上前后两次平均读格之差一般应不大于0.3格,否则应检查原因, 如因仪器活动不够,则应继续重复上述操作石化标准,直到仪器正常后方能投人生产。辅助点与基点间的重力差 不宜太小,距离应适当远,以保证基点上两次读数时间间隔不少于5min。 7.4.2.2基点联测时在每个基点上应读取三个数。测点观测时在基点上读取三个数,在测点上读取两 个数。在读完第一个数后应转动计数器,并进一步检查和调准水泡,然后读第二个数,照此步骤读第三 个数。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