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63-2021 页岩气调查测井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Z/T 0363-2021 页岩气调查测井技术规程
DZ/T 03632021
具有裸眼并、固放磁、射孔取芯等测井作业能力,能够实现数据预处理及现场直观快速解释、数 转换等处理能力
简承荷电缆长度在3000m以上钙镁磷肥标准,最低测速不大
4.3 4测并下并仪器
常规测并仪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双侧向或双感应八侧尚测井、微电极测井、岩性密度、补偿中子、 补偿声波、磁定位、固井质量测井、中子伽马、方位或井斜测井、井径、钻井液电阻率、井下张力、井温测 井等。 特殊测井仪器:地层倾角、地层测试、薄层电阻率、自然伽马能谱、阵列感应、微电阻率成像、井周声波 成像、多极子阵列声波、核磁共振、元素俘获测井、壁取芯等。
根据任务书确认的工区性质、地球物理条件及其 a)任务及目的的要求; b)资料收集与工作程度分析; c)地质、岩石物性等特征; d)所选取的测井项目和施工顺序; e) 地面设备、下井仪器的型号和性能指标; 生产组织(应包含健康、安全和环保计划); g) 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 h)预期成果; i) 质量保障措施。
根据任务书确认的 a)任务及目的的要求; b)3 资料收集与工作程度分析; c) 地质、岩石物性等特征; d) 所选取的测井项目和施工顺序; e) 地面设备、下井仪器的型号和性能指标; f) 生产组织(应包含健康、安全和环保计划); g) 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 h) 预期成果; i) 质量保障措施。
4.4.2设计的审查、批准和调整
4.4.2.1设计的审查、批准需满足工作任务委托方的要求。
5. 1. 1人员要求
测并作业人员应符合特殊职业技能要求。
通向井场的道路良好:并场空间应满足测并作业车辆(拖播)和设备摆放需要。
井场的道路良好:并场空间应满足测井作业车辆(拖撬)和设备摆放需要。
DZ/T 03632021
DZ/T 03632021
测并施工的具体要求按照SY/T5600的规定执行。
6测井原始资料质量控制及验收
6.1测并原始资料质量控制
原始资料质量的具体要求按照SY/T5132的规定
6.2测并原始资料验收
6. 2. 1验收要求
测井原始资料由项目委托方组织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a)已完成设计规定的全部采集工作; b)原始资料齐全且进行了整理和质量检查; c)承担单位已完成初步验收。
6. 2. 2原始资料
图头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标题、公司名、井名、工作区和地区; b)井位坐标(c,y)或经纬度、永久深度基准面名称、海拔、测井深度基准面名称、转盘面高、钻台 高、地面高和其他测量内容; C 测井日期、仪器下井次数、测井项目、钻并深度、测井深度、测量井段底部深度和测量井段顶部 深度; d 套管内径、套管下深、测量的套管下深和钻头程序; e 钻井液性能(密度、黏度、pH值、失水等)、钻井液电阻率(R)、钻并液滤液电阻率((R)、钻并液 泥饼电阻率(R)和样品来源,以及测量电阻率时的温度; 钻井液循环时间、仪器到达井底时间和井底温度; g 地面测井系统型号、测井队号、操作员和现场测井监督员姓名; h)下并仪器信息(仪器名、仪器系列号、仪器编号及仪器在仪器串中的位置等)和零长计算; i 在备注栏内标明需要说明的其他信息。
6. 2.2.2 刻度
6.2.2.2.1测并仪器应按规定进行刻度与校验,并按计量规定校准专用标准器。 6.2.2.2.2测井仪器每经大修或更换主要元器件后应重新刻度。 6.2.2.2.3在并场应用专用标准器对测并仪器进行测前、测后校验,与不同仪器校验的误差容限应符合 相关技术要求
6. 2. 2.2. 4 按规定校准钻并液测量装置。
6. 2. 2. 3原始图
DZ/T 0363—2021
6.2.2.3.1重复文件、主文件、接图文件(有接图时)、测并参数、仪器参数、刻度与校验数据和图头应连 续打印。 6.2.2.3.2图面整洁、清晰,走纸均匀,成像测并图颜色对比合理、图像清晰。 6.2.2.3.3曲线绘图刻度规范,便于储层识别和岩性分析;曲线布局、线型选择合理,曲线交叉处清晰 可辩。 6.2.2.3.4曲线测量值应与地区规律相接近,当出现与井下条件无关的零值、负值或异常时,应重复测 量,重复测量并段不小于50m;如不能说明原因,应更换仪器进行验证。 6.2.2.3.5同次测井曲线补接时,接图处曲线重复测量井段应大于25m;不同次测井曲线补接时,接图 处曲线重复测量井段应大于50m,重复测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6.2.2.3.6各条主曲线有接图或曲线间深度误差超过规定时,应编辑回放完整曲线,连同原始测井图交 现场测井监督员。 6.2.2.3.7依据测并施工单要求进行测并施工,由于仪器连接或并底沉砂等原因造成的漏测并段应少 于15m或符合地质要求,遇阻曲线应平直稳定(放射性测并应考虑统计起伏)。 6.2.2.3.8曲线图应记录张力曲线、测速标记及测速曲线。 6.2.2.3.9测并深度记号齐全准确,深度比例为1:200的曲线不应连续缺失两个记号;1:500的曲线 不应连续缺失三个记号:井底和套管鞋附近不应缺失记号
6.2.2.4数据记录
6.2.2.4.1现场应回放数据记录,数据记录与明记录不一致时,应补测或重新测并。 6.2.2.4.2原始数据记录清单应填写齐全,清单内容包括并号、井段、曲线名称、测量日期、测井队别和 文件号,同时应标注主曲线、重复曲线和重复测并(接图用)曲线的文件号。 6.2.2.4.3编辑的数据记录应按资料处理要求的数据格式拷贝;各条曲线深度对齐,曲线间的深度误差 小于0.4m;数据记录贴标签,标明井号、测井日期、测量井段、数据格式、文件名、记录密度,测并队别和 操作员及队长姓名。 6.2.2.4.4数据记录应打印文件检索目录.并标明正式资料的文件号
[6. 2. 2.5测并深度
6.2.2.5.1测并电缆的深度接按规定在深度标准井内或地面电缆丈量系统中进行注磁标记。每25m做 一个深度记号,每500m做一个特殊记号,电缆零长用丈量数据;做了深度记号的电缆,应在深度标准井 内进行深度校验,每1000m电缆深度误差不应超过0.2m。 6.2.2.5.2非磁性记号深度系统,应定期在深度标准井内进行深度校验,其深度误差应符合6.2.2.5.1 的规定。 6.2.2.5.3在钻井液密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同一口井不同次测量或不同电缆的同次测量,其深度误差 不超过0.05% 6.2.2.5.4几种仪器组合测井时,同次测量的各条曲线深度误差不超过0.2m;条件允许时,每次测井 应测量用于较深的自然伽马曲线。 6.2.2.5.5测井曲线确定的表层套管深度与套管实际下深误差不超过0.5m,测井曲线确定的技术套 管深度与套管实际下深误差不应大于0.1%;若深度误差超出规定,应查明原因。
DZ/T 0363—2021
过校深达到深度一致。
6.2.2.6测并速度、深度比例及测量值单位
6.2.2.6.1不同仪器的测速应符合相关仪器技术指标要求。 6.2.2.6.2几种仪器组合测量时,采用最低测量速度仪器的测速。 6. 2. 2. 6.3裸眼并测并项目与最大测速对应表参见附录 B。
6.2.2.6.1不同仪器的测速应符合相关仪器技术指标要求。
6. 2. 2. 7 重复测且
6.2.2.7.1重复测量应在主测并前、测量并段上部、曲线幅度变化明显、并径规则的并段测量,其长度不 小于50m碳氧比能谱测井重复曲线井段长度不少于10m,核磁共振测井不少于25m,井周声波成像测 井、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不少于20m),与主测井对比,重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6.2.2.7.2重复曲线测量值的相对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 x 测量值相对误差; A 主曲线测量值; B 重复曲线测量值。
7.1.1矿物组分与含量
7. 1. 1. 1有岩芯分析资料时
a)有元素测并数据,则利用岩芯资料刻度元素测井资料建立解释模型计算; b)无元素测井数据,则利用岩芯分析数据刻度常规测井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回归、最小二乘法等方 法建立解释模型计算。 1.1.2无岩芯分析数据时: a)有元素测并数据,则利用元素测井经验模型计算: b)无元素测并数据,则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反演回归方法计算
7.1.1.2 无岩必分析数据时
7.1.2 黏土类型的识别
伽马能谱测并资料,应用交会图评价技术识别黏
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开
根据工作区地质特点和测井资料情况,可选择电阻率与声波时差重叠法、U指示法、密度法、干酪根 转换法计算总有机碳(TOC)含量
7.1.4.1利用岩芯孔隙度资料与岩性密度(或补偿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建立回
4.1利用岩芯孔隙度资料与岩性密度(或补偿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建立回归模型计算
7.1.4.2利用常规孔隙度测并资料计算孔隙度 7. 1. 4. 3利用核磁共振测并资料计算孔隙度。
7.1.5含水饱和度计算
DZ/T 03632021
选择泥质砂岩的电阻率响应关系计算地层的含水饱和度,以阿尔奇公式为基础推导出适 关系式。
7. 1. 6 含气量计算
7.1.6.1吸附气含量计算
7.1.6.1.1利用朗格缪尔方程计算吸附气含量。
7.1.6.1.1利用朗格缪尔方程计算吸附气含量。 7.1.6.1.2利用实验得到的解析气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建立区域含气量模型计算。 7.1.6.1.3利用实验得到的解析气含量与补偿密度测并值建立区域含气量模型计算
.1. 6.2游离气含量计
用游离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计算游离气含量
7.1. 6.3总含气量计算
气含量与游离气含量之和即为总含气量
.1.7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7. 1. 8 脆性指数计算
用硅质等脆性矿物组分含量在总矿物含量中的比 用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计算脆性指数,
7.2主要解释参数确定
7.2.1骨架参数的确定
矿物及有机质骨架参数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a)岩芯样品实验分析; b)岩性密度结合其他测井资料; C)应用测井交会图,
7.2.2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确定地层水电阻率可以使用下列方法, a)应用本地区目的层位试水资料统计规律或邻井试水资料确定; b)根据地区地层水变化规律确定
DZ/T 03632021
8. 1.1页岩岩性识别
8.1.2有利储集段类别划分与评份
8.1.2.1应用自然马、孔隙度、电阻率、电成像等测井资料,参考地质录并、邻井试气资料,定 岩气有利储集段。 8.1.2.2根据处理得到的表征岩层储集质量的矿物组分含量、孔隙度、含气量、总有机碳(TO0 参数,结合区域页岩气储集段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划分页岩气有利储集段。
8.1.3可压裂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测井资料处理获得的矿物含量, 变模量、体积压缩系数、地层破裂压力 应力及脆性等参数,结合裂缝发育 ,推荐易于压裂的井段和布井方向,
8.2.1测并图件包括
a) 页岩气测井曲线图; b) 页岩气测井处理成果图及成果表; C) 多极子阵列声波测处理成果图件; d) 核磁共振测井处理成果图件; e) 声、电成像测井处理成果图件; f 其他图件。 8.2.2 成果图件内容包括: a) 解释层号,顶、底深度,层厚及解释结论; b) 黏土、硅质矿物、钙质矿物、其他矿物及干酪根等含量; c) 孔隙度; d) 总有机碳含量; e) 吸附气含量、总含气量; D)脆性指数。
9.1.1钻并、地质概况
内容包括: a)井别、井位坐标、完钻日期、钻井施工单位; b)地质背景、本井构造、钻探目的、钻遇地层及邻井页岩气显示情况
内容包括: a)井别、井位坐标、完钻日期、钻井施工单位; b)地质背景、本井构造、钻探目的、钻遇地层及邻并页岩气显示情况
c)并身结构及钻并液性能及相关内容; d)现场测试情况
9. 1. 2录并及并壁取芯情况
岩屑、岩芯、气测、钻井液录井及井壁取
DZ/T 03632021
内容包括: a)测井施工单位及测井仪器型号; b)测井时间、测井内容、测时井深、测量井段及测井过程中出现的遇阻、遇卡现象等; c)测井项目完成情况,增、减测井内容及原因; d)特殊测井项目参数设计: e)测并资料质量评价及测井环境对测并资料的影响描述。
9. 1. 4特殊测并项目
据需要,简述测井基本原理及资料解释原理。
9.1.5测并资料数据处理
内容包括: a)测井解释模型的选择; b)数据处理程序及主要解释参数的选择; c)成果图件说明。
内容包括: a)测井解释模型的选择; b)数据处理程序及主要解释参数的选择; c)成果图件说明。
9.1.6页岩气测并解释与评价
内容及流程包括: a) 页岩岩性分析; b) 物性特征分析; c) 烃源岩分析; d) 含气性分析; e) 可压裂性分析; f) 评价结果及建议; g) 典型图例说明; h) 资源量和储量计算按照DZ/T0254的规定执行
9.1.7存在问题及建议
包含下述内容: a)构造、岩性、储层类型的复杂性,测井解释难度及存在的问题; b)针对测井和测并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释方法的适应性,提出测并项目改进意见; C)并眼质量对测并资料的影响问题
Z/T03632021 a)成果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初审; b)成果报告由项目委托方组织终审。
内容包括: a)综合测井图; b)解释成果图; c)解释成果表; d)成果报告。
表A.1为页岩气调查测并系列
DZ/T 0363—2021
民用航空标准附录A (规范性) 页岩气调查测井系列
表A.1页岩气调查测并系列
DZ/T 03632021
B.1为页岩气裸眼并测并项目与最大测速对应表
特种设备标准规范范本附录B (资料性) 页岩气裸眼并测并项目与最大测速对应表
表B.1页岩气裸眼并测并项目与最大测速对应表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