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64-2021 页岩气调查录井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Z/T 0364-2021 页岩气调查录井技术规程
4.2.4.7电扭矩传感器
4.2.4.8立管压力传感器
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范本4.2.4.9套管压力传感器
4.2.4.10悬重传感器
技术指标为: a)测量范围:0kN~4000kN b)误差:2%FS
4.2.4.11钻并液液位传感器
技术指标为: a)测量范围:0m~5m; b)误差:士0.5%
.12钻井液温度传感器
技术指标为: a)测量范围:0℃125℃; b) 误差:±1%。
4.2.4.13钻井液密度传感器
技术指标为: a)测量范围:0g/cm~3g/cm; b)误差:±0.01g/cm。
4.2.4.14钻井液电导率传感器
技术指标为: a)测量范围:0S/m~16S/m; b)误差:2%FS。
4.2.4.15钻井液出口流一传感器
DZ/T 03642021
技术指标为: a)测量范围:0~100%; b)误差,5%,
应配备岩石热解分析仪、残余有机碳分析仪、不间断稳压电源、空气压缩机、氢气发生器、氮气发生 器、电子天平等。其中,岩石热解分析仪、残余有机碳分析仪指标为: a)Tmx绝对误差:≤3℃; b)S,相对误差:≤10%
4. 2. 6 元素录并
应配备元素分析仪、不间断稳压电源、粉碎机、压片机、真空泵等设备。其中,元素分析仪指标为 a)检测范围:钠至铀之间的元索; b)最小检测浓度:1%。
4.2.7录并仪器校准
仪器校准应达到以下要求: a)每年应对传感器及测量系统进行一次校准; b)每口并录井前进行一次校准,仪器超过2个月不使用,重新使用前应进行校准; C)录井过程中发现检测数据出现异常及仪器更换元件、维修后,应进行校准
应摆放在距并口30m以外,与振动筛同侧,应避开填筑土方下、陡崖下、悬崖边及易滑坡、垮塌, 响的地方,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4. 3.2录并房温度、湿度
录井房温度、湿度应符合以下条件: a)室外环境温度:一40℃~60℃ b)室内环境温度:0℃~30℃; c)相对湿度:<80%。
电压:单相为(220士20)V,三相为(380士20)V 频率:45Hz~65Hz
电压:单相为(220士20)V,三相为(380士20)V。 频率:45Hz65Hz
4.3.4录并设备安装
DZ/T 0364—2021
5. 1. 1 岩屑录并
5. 1. 1.1迟到时间间距
迟到时间测定间距为: a)井深<1000m,间距<1次/500m; b)并深1000m~<2000m,间距≤1次/200m; c)井深2000m~<3000m,间距≤1次/100m; d)并深≥3000m.间距≤1次/50m。
5. 1. 1. 2 迟到时间测量
迟到时间测量要求如下。 a)井深小于1000m,实测不成功时可采用理论计算法求取迟到时间。 b)使用颜色醒目的指示物实测迟到时间。指标物的密度应与岩屑接近,大小适中。 C)换用不同直径的钻头钻进时,应重新测量迟到时间
5. 1. 1. 3 岩屑采集
岩屑采集要求为: a)岩屑录井间距非目的层2m5m录取一包岩屑,目的层1m~2m录取一包岩屑,每包岩屑质 量不少于500g; b 岩屑采集应根据岩屑沉况淀情况在振动筛前选择合理的取样位置,采用垂直切捞法录取岩屑,并 在取完一包岩屑后立即清除剩余岩屑; c)起钻前未捞出的岩屑应在下次下钻到底循环钻井液时补取; d)岩屑捞取后应清洗干净,进行深度标识,观察含气情况并定名,干燥后装袋
5. 1.1. 4 岩屑描述
岩屑观察描述原则为大段摊开,宏观细找;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干湿结合,去伪存真;对照 量图,估计岩屑百分比含量;逐包复查真岩屑岩性,分层定名。 具体描述内容按5.1.2.2执行
5. 1. 2 岩芯录并
5. 1. 2. 1岩芯整理
5.1.2.1.1岩芯达到并口后应立即出筒,接由深至浅的顺序出筒。 5.1.2.1.2应使用刮刀或棉纱清洁处理岩芯,不得用水清洗。 5.1.2.1.3应将岩芯各自然断块对接好,使用钢卷尺自上而下进行测量长度。 5.1.2.1.4对于严重破碎的岩芯,应采用体积换算法换算其长度,对于松散破碎的岩芯,不得随意拉长 或压缩,按岩芯体积换算的长度装入透明塑料袋,放在相应位置。袋中放置字体朝外的岩芯标签,要标明
5.1.2.1.1岩芯达到并口后应立即出筒,按由深至浅的顺序出筒。 5.1.2.1.2应使用刮刀或棉纱清洁处理岩芯,不得用水清洗。 5.1.2.1.3应将岩芯各自然断块对接好,使用钢卷尺自上而下进行测量长度。 5.1.2.1.4对于严重破碎的岩芯,应采用体积换算法换算其长度,对于松散破碎的岩芯,不得 或压缩,按岩芯体积换算的长度装入透明塑料袋,放在相应位置。袋中放置字体朝外的岩芯标签
DZ/T 03642021
本袋岩芯块号、破碎岩芯质量、所代表岩芯的长度和深度。 5.1.2.1.5分别计算岩芯收获率及累计收获率。 5.1.2.1.6用醒目的标志在岩芯上标出方向线,箭头指向岩芯底部。用白漆在方向线上的半米、整米记 号处涂出直径为1.5cm的实心圆点,待漆干后填写该点的距顶长度。必要时也可使用半米、整米标签进 行粘贴。 5.1.2.1.7由顶至底应在每一个自然岩芯段(每个装破碎岩芯的袋子视为一个自然岩芯段)上用百漆涂 成约3cm×2cm的长方块,并填写岩芯编号。 5.1.2.1.8在装人岩芯箱的每筒岩芯未端放置一块岩芯挡板(若岩芯收获率为零,则将档板放置在岩芯 箱内相应位置),其上填写井号、取芯筒次、取芯井段、岩芯长度、取芯进尺、岩芯收获率、岩芯编号范围、取 芯日期、值班人。 5.1.2.1.9按自浅至深、从左至右的顺序将岩芯装入岩芯箱,并对岩芯箱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包括井 号、取芯筒次,井段、岩芯编号及箱号。
5. 1. 2. 2岩芯描述
页岩岩芯描述内容如下。 a)定名:按颜色、含气情况、岩性的顺序对岩石进行定名。 b)颜色:应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并注意描述高部颜色的变化情况。 c)成分:应描述岩芯中的主要和次要矿物成分。取得薄片鉴定资料后,应对现场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d 结构: 1)岩石中含有的非黏土矿物:种类、含量、粒度、圆度、分布情况、与层理的关系; 2) 特殊结构(缅状、豆状、泥砾):外形、直径、排列及分布情况: 3)描述页岩中的砂质、灰质、碳质、硅质、铁质等含量。 e)构造:包括负理构造(按岩石细层厚度和可剥离性分为负状、纹层状、层状、块状)、层面构造(波 痕、泥裂、雨痕、雪痕、冲刷面等)、结核构造、虫孔一爬痕构造、岩层倾角、裂缝(类型、长度、宽度、 密度、分布状态、充填程度、充填物矿物成分及其结晶程度)等。 f)化石:应观察和描述其种类、形态、大小、数量及分布、保存完整程度。 g 含有物:应描述岩石中主要特征矿物(自生矿物、次生矿物、指相矿物)的名称、晶体外形、结晶程 度、结晶大小、分布情况,脉体则描述其宽度、延伸情况、充填程度、与层理的关系。 h 物理性质:应按软硬程度(强、中、弱),吸水性(强、中、弱),可塑性(强、中、弱),造浆容易程度 (易、不易),滑腻感,收缩擦痕,断口类型(平坦状、贝壳状、参差状、鳞片状、锯齿状),破碎颗粒形 状(粒状、块状、片状、条状)的顺序描述, i)含气情况:岩芯出筒后应立即做含气浸水试验和密封观察。含气浸水试验观察其气泡大小、形 状、密度、持续时间、声响情况等;密封试验观察其鼓起速度及程度、气雾大小和水珠情况。 i>接触关系:渐变接触、突变接触、断层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缝合线接触,
5.1.3 并壁取芯录并
5.1.3.1并壁取芯原则为: a)岩屑失真严重、地层岩性不清或需要落实特殊岩性的井段; b)钻井取芯漏取、钻井取芯收获率低、岩电关系矛盾、需落实地层层位等井段。 5.1.3.2并壁取芯质量要求为: a)井壁取芯收获率应大于90%; b)并壁取芯直径大于 2. 0 cm,长度大于 3. 5 cm。
5.1.3.1并壁取芯原则为
3.2并壁取芯质量要求
DZ/T 03642021
5.1.3.3并壁取芯措述按5.1.2.2执行
5.1.4泥页岩密度测定
应对目的层段的泥页岩进行密度检测,按2m5m的间距执行
随钻气测要求如下。 a)气测百分含量测量。应记录气测全烃、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正戊烷的绝对 百分含量,对应的井深应等于迟到井深。 b)随钻气测应连续测量,每1m记录1点。 )后效气测值检验,起下钻时进行检测。
5. 2. 2循环气测
5. 2. 3资料解释
5.2.3.1对录并部面进行深度归位。
5.2.3.3依据基础资料及资料处理结果进行含气量评价。根据含气量的多少可分为气层、含气层、干层 三种。气测解释成果表见表1
表1XX井气测解释成果表
5. 3. 1资料录取
5.3.1.1取样要求
取样要求如下。 a)样品质量:样品称取(100士2)mg。 b)样品标识:样品应使用纸袋(或布袋、塑料袋)包装。包装袋上或袋中的标签应标明样品的井号 井深等地层信息。 取样间距: 1)岩屑:泥页岩层按录井间距取样;
4.1.1.3样品压片要求为: a)压片模具每次使用前应清理干净,防止样品相互污染; b)对岩样进行压片处理时,压力不应小于5kN,保证样品片的黏结度,防止在仪器内脱落; c)对不易压制成片的样品宜适当添加少量黏结剂,黏结剂成分应不含原子序数大于11的元素(推 荐用纤维素),并注明黏结剂名称及样品号; d)压片表面应平整,无裂纹或破损。
5. 4. 1.2样品检测
样品检测程序为: a)启动检测程序; b)新建或选取井号及数据库; c)检测样品基础元素及全元索数据; d)保存检测数据。
5.4.1.3检测项目
5. 4. 1. 3. 1基础元表
建立样品检测出的Na、Mg、Al、Si、P、S.Cl、K.Ca、Ti、V、Cr、Ni、Mn、Fe等元素数据表
5.4.1.3.2全元素
建立样品所有元素数据表。
建立样品所有元素数据表。
5.4.2.1建立元素特征库
录井前建立该区块的岩性元素特征库,用以进行岩性判别及对比分析
5. 4. 2. 2 岩性解释
根据地层元系特征及脆性物质含量,执行标准DZ/T0254一2014中D.8,对负岩储层进行 势储层评价表见表3
表3××井优势储层评价表
5.5.1.1录取项目A
a)传感器测量参数:体积、密度、流量、电导率、温度
b)人工测量参数.密度、黏度、失水量、含砂量、切力、氯离子。
5. 5. 1. 2 录并间距:
DZ/T 0364—2021
a)传感器测量参数:连续测量; b)人工测量参数:非目的层24h或进尺100m进行一次钻井液性能测量,目的层8h或进尺50m进 行一次钻井液性能测量。
5. 5. 2 钻并工程录并
5.2.1录取项目:井深、钻头位置、大钩负荷、转盘转速、转盘扭矩、泵冲、排量、钻压、套压、立压。
5.5.3工程监测及事故预报
对录井仪器所录取钻井液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参数变化原因,及时预报井涌、天 喷、钻井工具损坏等工程事故,并通知钻井施工方
5.5.4随钻压力监测
监测内容为: a)根据泥页岩密度落实地层压实状况,监测地层压力异常段; b)建立正常压实段趋势线,根据实测值偏离趋势线的大小来确定地层压力异常段
6. 1. 1总有机碳含量评价
根据工区解释标准和图版,依据岩石热解地化岩样分析数据及残余有机碳等数据,评价储层总有机 碳含量,评价标准执行DZ/T0254一2014中D.6。
6.1.2有机质类型评价
根据岩石热解地化岩样分析数据,对页岩气储层有机质类型进行评价,评价标准见表4。
表4××并有机质类型评价表
DZ/T 03642021
应用录并钻时和实验室的荧光薄片、常规物性 核磁分析化验资料,对目标层进行孔隙度、渗透率、 间类型分析,对页岩气储层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执行DZ/T0254一2014中D.5
应用元素录并对目标层的不同Si、Ca等 量进行分析,对页岩岩石脆性进行评价,综合 验性发育情况。评价标准执行D7/T0254 2014中1.8
据气测录井参数计算的游离气含量、地化录并参数计算的吸附气含量对页岩气储层进行含气量 评价结果分为气层、含气层及干层三种
综合利用录并、测并、试气测试、邻并资料对目标层的总有机碳含量、成熟度、类型、岩石脆性、含 性评价进行分析、评价,给出储层综合评价结论
7.1.1地质录并资料:
a)钻井地质设计; b)基础数据表:井号、并别、构造位置、地理位置、设计坐标、实际坐标、设计井深、完钻井深、设计层 位、目的层位、完钻层位、开钻日期、完钻日期、钻头程序、套管层序、补芯高、补芯海拔、地面海 拔、录并井段、录井日期、录井单位、钻探目的等数据; C 地质分层数据; d) 岩性数据:顶深、底深、岩性定名等; e) 钻井取心汇报表; f 钻井取芯统计表; g 现场油气显示表; h) 岩芯、井壁取芯照片; i) 钻井液数据表; j) 其他资料:井漏、井涌、溢流、井喷、钻井液处理等数据。 色谱录井资料: a) 整米气测数据表:井深、钻时、全烃及组分等数据;
7.1.3地化录并资料
a)地化录井分析记录表:序号、样品深度、样品类型、岩性、S。、S1、Sa、T、P、Rc、TO 数据; b)地化录井谱图资料。
7. 1. 4 元素录并资料
DZ/T 0364—2021
a)元素录井分析记录表:序号,样品深度,Na、K、Al、Si、Mn、Fe、Ca、V、Cr、Ni等相关元素含量,脆 性物质含量等数据; b)元素录井谱图资料。 7.1.5工程录井资料:并深、D。指数、出口密度、出口电导、出口温度、入口密度、入口电导、入口温度、总 池体积等数据
7. 1. 6测并资料
a)测井曲线:自然伽马、声波时差、自然电位、深侧向、浅侧向 并曲线数据; b) 测井分层数据; c)测井解释成果表。 7物性资料: a)岩芯分析化验资料: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等资料; b)测井资料:自然伽马、声波时差、中子等资料; C)其他资料.气体等温吸附、电镜扫描、核磁分析等资料
2.1资料上交内容: a)录井综合图(1:500),格式见附录A; b)录井解释成果表,格式见附录B。 2.2录井综合解释资料载体形式: a)纸质资料:录井综合解释成果图(1:500); b)光盘资料:录井综合解释成果图(1:500)
7.2.1资料上交内容!
8报告编写、资料验收及移交
“目录”二字字号为小二号;一级标题字号为小三号;二级标题字号为四号。“录井报告数据表” 告图幅”字号为四号,其下标题字号为小四号
一级标题字号为小三号,加粗:二级标题字号为四号,加粗:正文文字字号为小四号。
距顶为20mm,××井页岩气调查录井报告第×页”
距底20mm,业主单位名称字号为小五号
DZ/T 03642021
介绍本并所在的地理位置、 亮钻日期、完钻井深、完钻层位、井 斜、钻井设计单位、钻井施工单位、录井单位及负责人等情况
8. 2. 2 钻并简史
钻开工程施工程序、工程事故及处理、完开方法
岩屑录井层段、录井间距、捞取 段、采样间距、采样数据量,钻井液录井层段、施 等,设计分析化验、取芯次数、进尺及取芯收获率等。
评定标准8.2. 4.1 地层
地层描述内容为: a)地层综述:区域地层发育情况; b)地层分述:层位、层段、厚度、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分层依据、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 C)地层对比:纵、横向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对比,设计与实钻地层分层对比。
8.2.4.2页岩气储层
页岩气储层描述内容为: a)页岩层综述:区域页岩层发育情况; b)页岩层分述:层段、厚度、宏观页岩特征页理、裂缝、气显示; C)页岩气显示分布特征.纵向各页岩层气显示对比,横向与邻井页岩层气显示、电性特征对比,
结论与建议内容为: a)钻井地质认识和新发现:总结在本井钻探完成后,经综合分析取得的地质新认识和新发现; b)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并钻探完成后,总结在录并准备、配合、资料获取、质量、处理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及建议; 建议本井的测试层位及区域其他井位部署与勘查方向:根据本并的钻探及资料分析结果,提出 建议的测试层位及区域其他井位的部署和勘查方向
录并资料应齐全、准确,符合页岩气调查相应的技术标准。
录并资料应齐全、准确监理标准规范范本,符合页岩气调香相应的技术标准
验收合格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项目发包方或指定代理方移交原始录并资料和地 a)原始录井资料为:
验收合格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项目发包方或指定代理方移交原始录并资料和地质成果资料。 a原始录井资料为: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