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66-2020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DBJ61/T 166-2020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深理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成的换热器,供循环介质与中深层 岩土体换热使用。

    2.0.6地热换热系统geothermalheatexchangesystem

    循环介质通过中深层地热换热器与中深层岩土体进行热 换的换热系统。

    2.0.7机房供热系统machine room heating system

    工程规范机房供热系统machineroomhea

    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中,使用地热热泵机组或换热器 产生的热水经用户侧循环水泵和输配管网送至用户使用的系统

    3.1.1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工程实施前,应对拟开发地 段进行地热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条件调查和地热状况调查。 3.1.2地质条件调查是以获取工程所在地地质基本信息为目 的,开展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查,收集已有的水文地 质条件及其他相关信息。 3.1.3地热状况调查是以供热为目的,为获得拟开发地段地热 资源及可开采情况,查明主要热储层的类型、分布、埋藏条件、地 温特征、岩土体热参数、施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特 征、水文地质特征等所开展的工作,调查结果应能为合理设计地 热(组的倍淤结均和简距坦供依娠

    3.1.1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工程实施前,应对拟开发地 段进行地热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条件调查和地热状况调查。 3.1.2地质条件调查是以获取工程所在地地质基本信息为目 的,并展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查,收集已有的水文地 质条件及其他相关信息,

    资源及可开采情况,查明主要热储层的类型、分布、理藏条件、地 温特征、岩土体热参数、施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特 征、水文地质特征等所开展的工作,调查结果应能为合理设计址 热孔(组)的孔位、孔深、孔结构和孔间距提供依据。

    3.2.1地质条件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地形地貌调查:以现场调查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 实地核查拟开发地段地形地貌特征,查明拟开发地段地面高程和 地表形态、所处的地貌单元和微地貌类型,以及已有和规划的地 面与地下建(构)筑物、树木植被、池塘等分布状况。 2地层岩性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分析和补充调查拟开发 地段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与岩相特征、产状、厚度 和接触关系,并划分热储层系统结构。其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类宜划分至统或亚统(组),变质岩划分至界或群,岩浆岩宜按岩 类结合构造运动期划分,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地层划分至统。 3地质构造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结合遥感解译、人工地 震、气测量等手段,分析拟升发地段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 造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基本查明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 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对地热传导的控制作用。 4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调查:以现场调查为主,实地核查拟开 发地段是否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缝、湿陷性黄土、砂士液化、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调查当地具有供水 意义的地下水含水层(包括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和深层地热水取水 层段)的分布特征以及供水水源地分布及保护区划分情况,在地 热孔设计时应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2.2地热状况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资料搜集与分析:全面搜集区域地热地质研究报告、相邻 地段和相近条件的中深层地理管钻孔、地热水井或其他类型中深 层钻孔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2热储结构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结合地质条件调查结 果,分析拟开发地段热储地质结构,查明恒温带深度、热储盖层分 布以及各热储的岩性、厚度、埋深、分布、相互关系及其边界条件。 3地温梯度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分析拟开发地段地温梯 度及地温场特征,查明采热(换热)深度热储层的温度。 4热储参数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结合地质条件调查结 果,分析拟开发地段各热储的储层参数,依据相邻地段和相近条 件的地热孔参数,参照附录A,确定各热储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 数、比热容等参数。 5地热地质斯探:在地热地质资料债之和地热地质条件不

    类宜划分至统或亚统(组),变质岩划分至界或群,岩浆岩宜按岩 类结合构造运动期划分,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地层划分至统。 3地质构造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结合遥感解译、人工地 震、气测量等手段,分析拟升发地段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 造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基本查明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 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对地热传导的控制作用。 4不良工程地质问题调查:以现场调查为主,实地核查拟开 发地段是否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缝、湿陷性黄土、砂土液化、滑坡、 萌塌、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调查当地具有供水 意义的地下水含水层(包括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和深层地热水取水 会段)的分布特征以及供水水源地分布及保护区划分情况,在地 执孔设计时应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2.2地热状况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2.2地热状况调查宜包括以下P

    1资料搜集与分析:全面搜集区域地热地质研究报告、相 地段和相近条件的中深层地理管钻孔、地热水井或其他类型中深 层钻孔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2热储结构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结合地质条件调查结 果,分析拟开发地段热储地质结构,查明恒温带深度、热储盖层分 布以及各热储的岩性、厚度、理深、分布、相互关系及其边界条件。 3地温梯度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分析拟开发地段地温梯 度及地温场特征,查明采热(换热)深度热储层的温度。 4热储参数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结合地质条件调查结 果,分析拟开发地段各热储的储层参数,依据相地段和相近条 牛的地热孔参数,参照附录A,确定各热储的导热系数、热扩散系 数、比热容等参数。 5地热地质勘探:在地热地质资料债之和地热地质条件不

    清楚的空白区,应开展地热地质勘探。勘探包括地面物探、钻摄 和物探测井。钻探及物探测井要求见3.3.2

    3.3岩土测试与原位试验

    3.3.1岩土测试与原位试验在勘探孔及探采结合孔中进行。

    3.3.2地热地质资料不充分区域应开展地热地质勘探,并最少 选1个钻孔作为探采结合孔。岩土测试与原位试验宜包括以下 内容: 1样品采集与测试:对勘探孔及探采结合孔取热段每个热 诸层应采取1组~3组岩心,并进行岩心样密度、孔隙度、导热系 数、热扩散系数等测试,取岩心的位置、数量、质量应满足后期实 验室测定参数及热储层评价的要求, 2物探测量:探采结合孔地球物理测并宜进行全孔测量,测 并参数应包括视电阻率、自然电位、并温,自然伽玛、声波速度、密 度、孔径、磁化率、能谱等测量数据,并解译出孔隙度。

    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是通过间接换热方式吸收地热 孔周围储存于地层中的地热能,取热不取水。单孔周围一定范围 内采热层中的总热量宜采用体积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 热量(J); A—单孔采热面积(m); H—采热层厚度(m); 采热层的体积比热容[J/(m·K)l;

    T,一一采热层平均温度(℃); T.一基准温度(℃)。 关中盆地恒温层取20m,基准温度取15℃;陕北常温带温度按地 热孔所在地常年平均气温计算,深度则根据气温情况取30m~50m不 等;或取孔口保温层底部的深度及温度作为基准温度。 单孔采热面积计算公式为:

    式中:R—单孔采热影响半径(m)。 体积比热容计算公式为:

    武中:入 一导热系数[W/(m·K); α一热扩散系数(m/s)。 通过钻孔测量获得地层分层热参数数据的地热孔,可分层计 算各热储层的体积比热容及热储量,叠加获得总热储量。 单孔允许开采量可参考《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615,对盆地型地热田,按开采100年、消耗15%左右地热储量 计算单孔可采资源量,并以其可满足地热换热器取热需求为依据 确定合理的孔间距。

    4.1.1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以地热地质调查与评价结 果为依据进行地热换热系统设计与施工。 4.1.2地热换热系统施工前,应预留未来地下管线所需理管空 间及理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严禁损坏地下既有管级 和构筑物。地热换热系统施工后,应在理管区域标明管线的定位 带。

    4.1.1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应以地热地质调查

    1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应以地热地质调查与评价结 依据进行地热换热系统设计与施工。

    4.1.2地热换热系统施工前,应预留未来地下管线所需埋管空

    间及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严禁损坏地下既有管线 和构筑物。地热换热系统施工后,应在理管区域标明管线的定位 带。

    .2地热换热系统取热能力评价

    4.2.1单个同轴套管形式的中深层地热换热器取热量可依据地 温梯度与中深层地热换热器安装深度进行估算,取热量估取计算 公式如下,也可通过附录B进行快速查找

    1地热换热系统建成后可选择代表性换热井进行取热能力 测试,观测换热并内不同流量循环介质条件下,取热并热交换量 并口温度和取热段温度及观测孔温度。通过测试取得换热并进 出口热媒温度、流量等参数,绘制进出口温度、流量和时间的关系 曲线; 2宜进行三次不同流量试验,每次试验的延续时间不少于 72h,评价换热井的合理取热能力; 3有条件场地,可在下管时安置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实时 蓝测不同深度地下岩土温度变化

    代表性并),持续观测热交换量和并口温度,并采用预置深并分不 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或深并测温仪等方式定期测量不同深度的 井温。

    4.3地热换热系统设计

    4.3.1地热换热系统应根据建筑物冬李用热负荷和中深层地热 地埋管供热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设计,合理配置蓄能装置、削峰热 源形式等

    4.3.1地热换热系统应根据建筑物冬季用热负荷和中深层地热

    用热负荷,用热负荷的具体计算方法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专 设计规范》GB 50019 的有关规定。

    .3.3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机组供热量与深层地理管 换热器取热量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换热器取热量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式中:Q。—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机组供热量(kW); Q。————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取热量(kW),Q。=ZQ:,Q:为 单个中深层地热换热器取热量; Qhl——热源侧水泵发热量(kW),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COP 地热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

    4.3.5地热换热系统的水平连接管深度应满足地下交通、景观

    绿化、人防等及地面荷载的要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敷设管线运 应采取措施防止黄土湿陷对管线可能产生的影响

    4.3.6地热换热系统的安装位置应靠近供热用户,与附近水

    4.3.8地热换热系统的管道水力计算应根据实际要求的流量

    实际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管道水力计算。地热换热 系统循环阻力,应结合地热换热器构造、流通截面、地热换热器 内、外管道材质及粗糙度、以及地热热泵机组热源侧水阻等因素 计算确定,并作为地热换热系统循环水泵的选型依据,

    4.3.9地热换热系统各单并应独立设置温度、流量、压力等测量

    地热换热系统管材与循环介质

    4.4.1地热换热系统的管材及管件应采用相同材料,且应具有 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等特性。中深层 地热换热器的管材一般采用可耐压的特制钢管,管材宜符合《无

    十扰地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61/T的要求;同轴套管换热 器的内管应采用高热阻管材,且其强度、耐温性及耐久性应满足 设计和使用要求。

    4.4.2循环介质的材料要求:循环介质应选用环保、性能稳定

    导热率高的换热介质,宜符合《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 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 T18430.1附录D的要求.也可选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他介质: 1安全、腐蚀性弱且与中深层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 2较低的冰点; 3 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4 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4.4.3为防止因泄露等原因对地层造成污染,循环介质中不得 加注乙二醇等添加剂

    4.5地热换热系统施工与验收

    地热换热系统宜实行“探采结合”原则,地热勘查并和开采 均应进行地质设计、钻孔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作为钻孔施 工和完井验收的依据

    4.5.2地热换热系统地质设计

    1地热换热系统地质设计宜参考《地热井钻井地质设计规 范》NB/T 10267 ; 2地热换热系统地质设计应包括地热孔基础数据、并场自 然状况、区域地质简介、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设计井预测、地层 玉力与地温梯度预测及钻孔液使用要求、录井项目及要求、地球 物理测并、并身结构及并身质量要求、技术说明及要求、钻孔地质

    设计附表和附图等; 3地质设计应考虑降低浅部循环介质的热散失,提高深部取 效率。针对深部承压地热水串层污染风险,应提出具体要求。

    4.5.3地热换热系统钻孔工程设计

    1地热换热系统钻孔工程设计可参考《地热钻探技术规程》 DZ/T0260、《地热井钻井工程设计规范》NB/T10266: 2地热换热系统钻孔工程设计应包括地质概况、设计依据 质量要求、定向井部面设计、井身结构、钻进方法、钻孔设备、钻具 组合与强度校核、钻头与钻孔参数设计、取芯设计、钻孔液设计 热储层保护要求、地热孔压力控制、固井设计、钻孔施工重点技术 要求、测试要求、井口装置、SHE要求、钻孔资料要求、钻孔进度计 划、相关表格等; 3钻孔工程设计应以完成地质设计任务为目标,并能确保 钻孔施工的安全且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5.4钻孔施工与录井工作应符合下列内容:

    1场地要求:施工场地宽度应大于15m,长度应大于35m,场 地平整; 2施工前准备工作:整理分析项目区域的地热地质资料、设 计文件和相关图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掌握地热换热系统地下 所有管线及构筑物的功能及准确位置,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 同标记,确保既有管线及建(构)筑物:施工设备污染物排放达到 国家和地方相关环保标准要求: 3钻孔施工与录井:钻孔施工可参考DZ/T0260,录井工作 可参考GB/T10268; 4钻孔资料: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要求,及时整理钻孔 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完并后分类组卷装订,验收通过按时归档。

    4.5.5固并应符合下列内容

    1管材标准可参考《石油大然气开采工业油气井套管或油 管用钢管》SY/T6194:固井作业可参考《固井作业规程》SY/T 5374.1及《固并质量评价方法》SY/T6592: 2地热换热系统进行严格固井。采用延迟水泥固并技术, 封固套管外部环形空间。延迟固井水泥应选用无毒、稠化时间长 且流动性好的材料: 3固井作业宜在钻孔作业结束后24h之内完成,防止施工 过程中出现地下水串层现象。 4.5.6地球物理测井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地球物理测井可参考《地热测井技术规范》NB/T10269; 2地热孔在完钻后应进行孔深、孔径、孔斜、孔温的测量: 3地热孔固井后7天内应进行固并质量检查。 4.5.7完并应做好并口保护,完善并口装置,包括:安装控制阀 门,进水口及出水口的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等。

    4.5.8完并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地热孔的实物验收在现场进行,并应符合以下规定:钻孔 吉构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单位提供相应的钻孔施工记录、套管 购买及下入记录以便验证钻孔实际深度;孔口地面封闭硬化,按 没计安装孔口装置及相应的测量仪表; 2钻孔验收结束后,提交验收报告: 3地热孔工程应提交钻孔成孔报告,报告文字说明包括设 计与合同的工程要求、钻孔结构、钻遇地层概况、热储层情况、成 孔质量、套管、换热器管材、施工说明等,报告内容应客观、详实 数据要真实、准确,应全面反映钻孔施工和地质情况。报告附件 应有钻孔平面位置图、综合柱状图,钻孔班报表,钻孔岩屑记录 表钻孔泥浆进出口测温记录表,测井曲线以及工程管理文件

    5.1.1 机房供热系统由输配管网、换热器或热泵机组、末端用片 组成。

    5.1.2机房供热系统设计应按如

    1机房供热系统设计前期应开展必要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方 没计,中深层地热换热器取热量可通过估算确定: 2施工图设计或实施阶段,宜按实际测试对地理埋管取热量 进行修正。

    5.1.3机房供热系统设计要求

    1中深层地热换热器与供热未端用户宜分系统设置,当合 用系统时应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2机房供热系统应按末端形式合理选择供回水温度和温 差,供回水温差宜取5°C~10°C; 3当条件充许时,机房供热系统应优先选用中深层地热换 热器直接供热的形式与运行模式

    5.2设备选型和安装要求

    5.2.1用于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的热泵机组,热源侧进 水温度应按20℃55℃设置,进出水温差可按10℃~20℃选取 设备容量与参数应根据项目设计工况适时选用。

    1设备与辅助配件的材料与承压选用,应按地热换热系统 与供热未端系统要求选用: 2热泵应按设计(非测试)工况进行选取;水泵应配合地热 换热系统或供热未端系统及要求分别选用,系统宜优先选用具有 变频调节功能的水泵; 3为保障产品整机质量、节省机房占地,热泵、水泵宜采用 体化装配式装置。

    5.2.3系统及设备安装依照如

    5.2.3系统及设备安装依照如下要求:

    1供热未端系统依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CB50736要求,进行安装与调试; 2热泵与水泵的安装应根据周围环境要求,设置相应的隔 振与消音装置: 3为保证系统整体质量、节省工期以及减少设备用地,设备 机房内系统安装宜采用装配式机房

    5.3.1民用建筑机房供热系统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供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工业建筑机房供热 系统设计应符合《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 50019的有关规定。其中,生活热水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给水 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

    5.3.2中深层地热热泵机组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供暖系统形式、供暖(或空调)系统 热负荷,确定相适应机组的相关参数; 2机组应具备容量或热量调节功能,应满足热负荷变化及 部分负荷运行的调节要求:

    3机组用户侧循环流量应按机组的供热量及用户侧供回水 温差计算确定; 4热源侧传热介质应充足稳定,满足所选机组供热时对热 源侧进水温度和流量的要求

    系统的一种工况,宜选用变流量系统或使用可调节流量的循环 泵,该工况的开启时段应结合当地气候、热源情况、供热负荷等综 合确定。

    5.3.4当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

    热系统应有直接供热的形式与运行模式;当直接供热不能满足要 求时,开启热泵机组进行供热。

    层地热换热器的取热能力,同时降低地热换热系统的输送能耗 中深层地热换热器的换热温差,宜结合中深层地热换热器的取热 效率、热损失情况,以及地热热泵机组一次水侧水温要求等因素 综合确定。

    5.3.6中深层地热换热器一次循环系统以及地热热泵机组后

    次供热循环系统的补水应进行软化处理,其水质按《采暖空调系 统水质》GB/T29044要求执行。

    次供热循环系统的补水应进行软化处理,其水质按《采暖空

    5.3.7 机房供热系统应设置热泵机组用电、一次、二次循环系统

    循盾环水泵用电、机房照明用电计量,一次、二次循环水系统补水量 计量装置,热泵机组的供热量计量装置。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进行水泵输配比计算和审核

    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层机房应

    5.3.10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组与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m,与配电柜的距离不宜 小于1.5m; 2机组与机组或其他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m,应留 有0.8m的维修距离: 3机组与其上方管道、烟道或电缆桥架的净距不宜小于 1m; 4机房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5m

    5.4.1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相关规定 5.4.2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的用电负荷等级的确定宜符 合下列规定: 1供热对象为医院、政府部门、学校、国防、科研单位时,其 用电负荷为二级; 2其余供热对象的用电负荷为三级。 5.4.3供配电系统电压等级宜根据负荷容量确定,进线线路宜

    采用电力电缆进线方式。户外电力电缆根据实际情况宜选用交 联铠装电力电缆,电缆导体截面应满足负荷要求和动热稳定要 求。

    5.4.4输电线路应尽量利用城市建设的城市综合管廊系统

    缆沟、电缆隧道等公共设施,以敷设方便和减少输电线路距离为 原则。

    5.4.5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宜设计专用配电室,条

    限时也可设在其它建筑设施内

    家、行业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工业建筑供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CB50019、《锅炉房设计规范》CB 50041、《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

    5.5.2供热管道及设备在敷设保温层前应采取防腐措

    及设备表面应先除锈和清洁,后刷防锈漆两道,对于软化水箱、高 位膨胀水箱、蓄热水箱(罐)内壁应刷防腐涂料。

    及设备表面应先除锈和清洁,后刷防锈漆两道,对于软化水

    5.5.3供热系统应采用带压闭式系统,供热管道及设备非采照 期应满水保养。

    5.5.4供热系统供、回水均须保温,保温材料可选用

    5.5.4供热系统供、回水均须保温,保温材料可选用岩棉、离心 玻璃棉、橡塑发泡、聚氨酯发泡、硅酸盐制品等,对于冷热共用管 道宜选用橡塑发泡等闭孔材料

    环境温度、电费等按经济性厚度计算确定

    根据不同建筑类别和使用场合按相应防火规范要求选取

    (聚氨酯发泡)等外均应设外保护壳,其材料有沥青玻璃丝布、金 属铝箔、镀锌铁皮、不锈钢薄板、铝合金薄板、玻璃钢薄板、阻燃 PVC(机房内)等。

    6.1.1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在便于观察到的位置设置 现场监测仪表,以监测重要参数。 6.1.2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除设置现场监测仪表外,宜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

    6.1.3流量、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

    6.1.3流量、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 匹配。

    6.2.1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应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 对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中的地热热泵机组、换热设备、输 配水泵、供热系统主要末端等设备的监测与控制,以及对设备仪 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

    6.2.2现场控制器宜在脱离主控或分控计算机控制后仍能维持

    6.2.5控制系统宜具备以下基

    1控制系统可根据运行状态预设,并根据系统实际制热量 温度、水量等需要对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进行调节,实理

    与运营区域相关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2所有受控设备在启动时,凡可能危及到设备和操作人员 安全时,应设有手动/自动转换开关,在中央控制器上显示上述设 备的运行状态和手动/自动状态及故障报警显示: 3控制系统宜具备多级操作权限的级别设置和用户口令 只有经过授权的操作人员才能完成系统有关程序和运行参数的 增删和修改; 4控制系统软件宜包括但不限于:运行系统、数据库管理、 通信控制、操作人员接口、程序调度、时间与联锁程序等部分。工 作站提供彩色动态图像显示,实时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一且发 生故障,会立即报警,便与运营人员日常管理维护; 5控制系统宜提供实时24小时在线帮助功能,以便操作人 员及时获得处理疑难状况所需资源。系统应集中监控和管理机 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诊断、显示设备的故障,对所有监视、控 制点位的状态、运行数据、故障报警等历史记录进行存储、统计和 打印。

    6.2.6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各种机电设备控制

    6.3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3.1地热热泵机组应监控的内容宜包括: 1 运行状态,开启或停止: 2 故障报警; 3 用户侧热水供回水温度以及供热量: 4 地热换热系统进出口温度以及取热量: 5 机组运行电流、电功率、累计耗电量以及机组能效比; 6 机组蒸发器饱和温度、压力,冷凝器饱和温度、压力。 6.3.2 热源侧系统和设备应监控的内容宜包括: 1 热源侧水泵耗电量; 2地热换热系统设备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力或压 降。 6.3.3用户侧输配系统和设备应监控的内容宜包括: 1用户侧水泵耗电量; 2用户侧十管及主要支路的流量、回水温度、压力、供热量; 3用户侧未端换热器、热源侧和用户侧的流量、进入口温 度、压力以及热源侧供热量和用户侧换热量,换热器热损失及换 热器效能; 4用户侧输配管网供水温度沿程降低量,从供热站出口到 最远端供热末端换热器或建筑物入口。 6.3.4其他需监控的系统和设备运行基本状态: 1水泵工作状态,启动或停止:

    1水泵工作状态,启动或停止; 2水泵变频器工作状态,手动或自动,变频器控制频率和反 馈频率; 3电动阀门工作状态,阀门开度控制值和反馈值;

    4软水器、除氧器等供热水处理设备工作状态。

    6.4.1能耗能效监测评估系统的目标是使管理者对中深层地热 也理管供热系统的能源供应量、能源效率、能源成本的现状、历史 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掌握;通过设备运行效率数据,使得管 理者充分了解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和设备实际运行效率, 呆证系统和设备的始终运行在有条不紊、协调一致的绿色节能 清洁供热状态。

    1 能耗数据采集功能及模块; 2 能源站能耗实时监测功能及模块: 3 能效指标实时分析展示功能及模块; 4 能源站历史数据管理功能及模块: 5 能源站用户管理功能及模块: 6 告警管理功能及模块; 7 依据大气状况智能运行调节功能及模块; 8 能耗能效对标分析功能及模块; 9 日常运维管理功能及模块: 10 数据报表管理功能及模块。 5.4.3 能耗能效监测评估系统除具备本地、本系统的能耗能效 监测评估功能外,还应预留数据上传接口。 5.4.4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能耗监测主要指标: 1供热站总瞬时耗电功率,单位kW: 2供热站某时间段内(一个小时、一日或一个采暖季)累积 毛电量,单位kWh;

    1供热站总瞬时耗电功率,单位kW; 2供热站某时间段内(一个小时、一日或一个采暖季)累积 耗电量,单位kWh;

    3地热换热系统瞬时取热量(如果有多个取热孔,应包括每 个孔的取热量,和多个孔的总取热量),单位kW; 4地热换热系统某时间段内(一个小时、一日或一个采暖 季)累积取热量,单位GJ; 5供热站瞬时供热量,单位:kW; 6供热站某时间段内(一个小时、一日或一个采暖季)累积 供热量,单位:GJ; 7用户侧各建筑物瞬时耗热量,单位:kW(在各建筑物热入 口或换热器处测量); 8建筑物某时间段内(一个小时、一日或一个采暖季)累积 耗热量,单位:GJ。 6.4.5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能效评价主要指标: 1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制热性能系数镀锌板标准,应按下式计 管

    1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制热性能系数,应 算:

    武中:Q。—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机组供热量(kW); Qh用户侧水泵发热量(kW),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Q—一管道及设备散热量(kW),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N一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总输人功率(kW),包 括地热热泵机组、热源侧水泵及用户侧水泵的功率 COP一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系统制热性能系数。 2中深层地热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p一 地热热泵机组功率(kw)。 3用户侧水泵输送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航天标准Q: COP = Nhp

    式中:N——用户侧水泵功率(kW); WTF一用户侧水泵输送系数。 4热源侧水泵输送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h一一热源侧水泵功率(kW); WTF一一热源侧水泵输送系数。 6.4.6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估应参考 以下要求: 1地热换热系统出水温度应连续测量并记录,记录间隔不 大于15分钟一次; 2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宜对不同深度的地下温度进行连 续测量并记录,记录的时间间隔不大于1小时一次,温度传感器 沿地下深度方向布置,间隔宜小于200米: 3在供热期和地温恢复期,宜对地热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和 地下岩层的地温变化进行监测,通过传热模型分析评估其换热能 力的变化及供热能力的变化,评价地热换热系统对地下温度场的 影响; 4对大规模应用中深层地热地理管供热技术的行政区县应 进行区域地下环境监测,对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深度及水质进行 定期监控

    ....
  • 相关专题: 供热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