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142-201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pdf

  • JGJ142-201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23
  • 发 布 人: iwjh163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0.1 为规范辐射供暖供冷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以低温热水为热媒或以加热电缆为加热元件的辐射供暖工程,及以高温冷水为冷媒的辐射供冷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辐射供暖供冷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用于进行热水或冷水循环并加热或冷却辐射表面的管道。

    2.0.5预制轻薄供暖板precast light heating board

    2.0.5预制轻薄供暖板precast light heating board

    由保温基板、支撑木龙骨、塑料加热管、粘接胶、铝箔、配 水和集水等装置组成,并在工广制作的一种一体化地面供暖部 件,简称供暖板。

    拉伸强度测试标准以供暖为目的、通电后能够发热的电缆。

    在工厂预制的、用于现场拼装敷设加热供冷管或加热电缆 的、带有固定间距和尺寸沟槽的聚苯乙烯类泡沫塑料或其他保温 材料制成的板块。

    2.0.8加热供冷部件

    敷设在辐射面填充层内或预制沟槽保温板沟槽中的加热供冷 管、加热电缆,以及供暖板、毛细管网等的统称

    2.0.9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供冷flo

    2.0.9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供冷floating

    加热供冷部件敷设在绝热层之上,需填充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后再铺设地面面层的地面辐射供暖供冷形式。简称混凝土填充式 地面辐射供暖供冷。

    board floor radiant heating

    将加热管或加热电缆敷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的沟槽中,加热 管或加热电缆与保温板沟槽尺寸吻合且上皮持平,不需要填充混 疑土即可直接铺设面层的地面辐射供暖形式。

    2.0.11均热层heatdistributionplates

    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供暖地面时,铺设在加热部件之下或之 上、或上下均铺设的可使加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均匀散开的金属板 或金属箔

    以热水为热媒,采用预制轻薄供暖板加热地面的辐射 形式。

    2. 0. 13 分水器

    用于连接集中供暖供冷系统的供水管和各加热供冷管分支环 路的配水装置。

    用于连接集中供暖供冷系统的回水管和各加热供冷管分支环 路的汇水装置。

    2.0.15输配管distribution pipe

    2. 0. 15 输配管

    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中,在分水器、集水器和供暖板分 水、集水装置之间,起中间输配作用的管道

    建筑地面与室内空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层,包括装饰面层及其 找平层。

    0.17 找平层 toweling course

    2. 0. 18隔离层

    2. 0. 19 填充层

    在混凝土填充式辐射供暖供冷地面绝热层上设置加热供冷部 牛用的构造层,起到保护加热供冷部件并使地面温度均匀的 作用,

    辐射供暖供冷中,用于阻挡冷热量传递,减少无效冷热损 关,在现场单独铺设的构造层(不包括预制沟槽保温板和供暖板 的保温基板)。绝热层分辐射面绝热层和侧面绝热层

    防止建筑地基或楼层地面下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expansion joint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分为填 充层伸缩缝、面层伸缩缝,

    将发泡剂、水泥、水等按配比要求制成泡沫浆料,浇筑于地 面,经自然养护形成具有规定密度等级、强度等级和较低导热系 敏的泡沫水泥

    供暖板地面供暖系统中,与供暖板的保温基板的材质和厚度 目同、上面粘贴铝箔的半硬质泡沫塑料板,用于敷设输配管和填 充房间内未铺设供暖板的部位

    内层和外层为交联聚乙烯、耐热聚乙烯或聚乙烯,中间层为 增强铝管,层间采用专用热熔胶,通过挤出成型方法复合成一体 的管材。

    2.0.27无规共聚聚丁烯管Polybutylene random copolymer

    2.0.28交联聚乙烯管

    28交联聚乙烯管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pipe

    2.0.29耐热聚乙烯管

    2.0.30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olypropylenerandom copo

    依靠阀门驱动器内被电加热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动阀 杆,关闭或开启阀门流道的自动控制阀,简称热电阀,

    可人为设定温度,通过温包感应温度产生自力式动作,无需 外界动力调节热水(冷水)流量,从而控制室温恒定的阀门,又 称恒温控制阀。

    2.0.33温度控制器

    能够测量温度并发出控制调节信号的温度自控设备,简称温 控器。

    3设计3.1一般规定3. 1. 1 3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不应大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3.1.2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暖时,供水温度宜符合表3.1.2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表3.1.2毛细管网供水温度(℃C)设置位置宜采用温度顶棚25~35墙面25~35地面30~403. 1.3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1.3的规定。表3.1.3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设置位置宜采用的平均温度平均温度上限值人员经常停留25~2729地面人员短期停留28~3032无人停留35~4042房间高度2.5m~3.0m28~30顶棚房间高度3.1m~4.0m33~36距地面1m以下35墙面距地面1m以上3.5m以下453.1.4辐射供冷系统供水温度应保证供冷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1℃~2℃。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5℃且不应小于6

    共冷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1.

    表3.1.4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

    3.1.5辐射供冷系统应结合除湿系统或新风系统进行设计。 3.1.6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冷媒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用 差等参数,应同冷热源系统相匹配。冷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推 制装置。

    差等参数,应同冷热源系统相匹配。冷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 制装置。 3.1.7采用辐射供暖的集中供暖小区,当外网的热媒温度高于 60℃时,宜在楼栋的采暖热力人口处设置混水装置或换热装置。 3.1.8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冷热源设 备宜选用热泵机组或热回收装置。

    3.1.9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其附件所能承

    的最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现场敷设的加热供冷管及其附件应满足系统工作压力 要求; 2采用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时,应根据辐射供暖系统压力 选择相应承压能力的产品。供暖板的承压能力应根据产品样本 确定。 3.1.10地面上的固定设备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布置加热供冷 部件。

    3.1.10地面上的固定设备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布置加热供 部件。

    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7W/m;当敷设间距大于50mm时,加 热电缆线功率不宜大于20W/m。 2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应采取散热措施 加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10W/m,且功率密度不宜大于 80W/m2

    热电缆线功率不宜大于20W/m。 2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应采取散热措施: 加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10w/m,且功率密度不宜大于 80W/m。 3加热电缆布置时应考虑家具位置的影响。 3.1.13辐射供暖供冷工程应提供下列施工图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 2楼栋内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供冷部件平面布置图; 3供暖供冷系统图和局部详图; 4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 应提供相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5水系统分水器、集水器及其配件的接管示意图; 6地面构造及伸缩缝设置示意图; 7.供电系统图及相关管线平面图 3.1.14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室内外计算温度; 2采用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类型; 3房间总热负荷或冷负荷、热媒总供热量或冷媒供冷量、 加热电缆总供电功率; 4热源或楼栋集中供暖供冷系统形式和热媒或冷媒参数; 5热水或冷水系统选用的管材或供暖板、毛细管网及其工 作压力,塑料管材的管系列(S)、公称外径及壁厚;铝塑复合 管和铜管的公称外径及壁厚; 6加热电缆配电方案、类型、线功率、总长度、工作电压 工作温度等技术数据和条件; 7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表观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8采用的温控措施和温控器形式,及其电控系统的工作电 压、工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说 明控制要求和原理;

    9分户热计量或电能计量方式; 10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3.1.15楼栋内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供冷部件平面布置图应绘 制下列内容: 1采用水系统时,应绘制分水器、集水器位置及与其连接 的供暖供冷管道; 2采用现场敷设加热供冷部件时,应绘出各房间加热供冷 部件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长度、间距、加热供冷部件管径 或规格(线功率)、各加热供冷部件环路或回路的敷设长度;配 电线路布置平面图(包括电气安全保护); 3采用供暖板、毛细管网地面供暖时,应绘出铺设位置及 输配管走向; 4伸缩缝敷设平面图。

    3.2.1辐射地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和加热供冷部件 的类型确定,不同类型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做法可按本规程附录A 先用。辐射地面的构造应由下列全部或部分组成: 1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2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地面); 3 绝热层; 4 加热供冷部件; 5 填充层; 6 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7 面层。

    3.2.2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供冷房间相邻的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 层。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1米用泡沫塑料绝热板时,绝热层热阻不应小于表3.2.9 的数值:

    昆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泡沫塑料绝热层

    2当采用发泡水泥绝热时,绝热层厚度不应小于表3.2.5 2的数值。

    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发泡水泥绝热层

    3.2.6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或供暖板时,与供暖房间相邻的楼 板,可不设置绝热层。其他部位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壤上部的绝热层宜采用发泡水泥; 2直接与室外空气或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绝热层宜设 在楼板下,绝热材料宜采用泡沫塑料绝热板; 3绝热层厚度不应小于表3.2.6的数值。

    表3.2.6预制沟槽保温板和供暖板供暖地面的绝热层厚度绝热层位置绝热材料厚度干体积密度(kg/m3)(mm)35035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板上发泡水泥4004045045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下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40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下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303.2.7混凝土填充式辐射供暖地面的加热部件,其填充层和面层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J填充层材料及其厚度宜按表3.2.7选择确定;2加热电缆应敷设于填充层中间,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铺设找平层;4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面层找平层。表3.2.7混凝土填充式辐射供暖地面填充层材料和厚度绝热层材料填充层材料最小填充层厚度(mm)加热管50泡沫塑料板豆石混凝土加热电缆40加热管40发泡水泥水泥砂浆加热电缆353.2.8预制沟槽保温板辐射供暖地面均热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热部件为加热电缆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加热电缆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加热部件为加热管时,宜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2直接铺设木地板面层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且在保温板和加热管或加热电缆之上宜再铺设一层均热层。11

    3.2.9采用供暖板时,房间内未铺设供暖板的部位和敷设输配

    3.2.9采用供暖板时,房间内未铺设供暖板的部位和敷设输配 管的部位应铺设填充板。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时,分水器、集水

    官的部应应拥设 沟槽保温极时,分水器、果水 器与加热区域之间的连接管,应敷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中。 3.2.10当地面荷载大于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时,应会同土建设 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

    3.2.10当地面荷载大于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时,应会同土建设

    3.3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

    3.3.1辐射供暖供冷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进行计算。

    3.3.2全面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全面辐射供

    3.3.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 乘以表3.3.3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

    3.3.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

    乘以表3.3.3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

    表3.3.3局部辐射供热负荷计算系数

    3.3.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 算热负荷和冷负荷,并进行管线布置。 3.3.5对敷设加热供冷部件的建筑地面和墙面,不应计算其传 热损失。

    3.3.6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的房间(不含楼梯间)高度

    时,应在基本耗热量和朝向、风力、外门附加耗热量之和的基 上,计算高度附加率。每高出1m应附加1%,但最大附加率 应大于8%。

    3.3.7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

    虑间歇运行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3.4辐射面传热量的计算

    3.4.1·辐射面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的需求。 辐射面传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辐射面传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地面供暖、顶棚供冷时:

    3.4.2混凝土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利

    3.4.5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或供冷量应按下列公

    式中:q1一 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或供冷量 (W/m); 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供热量或供冷量(W); F,一一房间内敷设供热供冷部件的地面面积(m); β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Q一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W); Q2一自上层房间地面向下传热量(W)。 .4.6确定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 角保其不高于本规程第3.1.3条规定的限值。地表面平均温度宜 安下式计算,

    3.4.6确定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

    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第3.1.3条规定的限值。地表面平均温度宜 按下式计算:

    tpi = tn 十9. 82 X 100

    武中:ti 辐射表面平均温度(℃); tn—室内空气温度(℃);

    3.4.8辐射供暖供冷房间热媒供热量或冷媒供冷量,应

    足夏李供冷与冬季供暖的需要,应综合考虑房间冷热负荷和辐射 面的供冷量与供热量,

    3.5.1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要求。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应独立设置系统,并设置脱气除污器。 3.5.2户内系统的热媒温度、压力或资用压差等参数与热源不 匹配时,应根据需要采取设置换热器或混水装置等措施。换热器 或混水装置宜接近终端用户

    3.5.3采用集中热源或冷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暖供冷系统设 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2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3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 4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供、回水管应分别设置关断阀 其中一个关断阀应具有调节功能; 5共用立管和分户关断调节阀门,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 的管道井或小室内; 6每户的分水器、集水器,以及必要时设置的热交换器或 混水装置等人户装置宜设置在户内,并应远离卧室等主要功能 房间; 7采用分户热计量的系统应安装相应的热计量或热量分摊 装置。 3.5.4对设置独立冷热源的户内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 应符合户内供暖供冷系统的要求,系统定压值应符合加热供冷部 件的承压要求。

    .5.5分支环路的设置应符合下

    当各环路长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供冷管,或在 每个分支环路上设置平衡装置; 2每个主要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内的 加热供冷管、输配管可串联; 3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或冷负荷 时,各区域应独立设置环路; 4不同标高的房间地面,不宜共用一个环路。 3.5.6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地面辐射系统,卫生间等地面 温度不宜过低的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 3.5.7加热供冷管的敷设间距和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房 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面传热热

    3.5.6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地面辐射系统,卫生间等地面 温度不宜过低的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 3.5.7加热供冷管的敷设间距和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房 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面传热热 阻等确定。

    3.5.7加热供冷管的敷设间距和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 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面传热 阻等确定。

    3.5.8加热供冷管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距

    3.5.8加热供冷管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 离宜为200mm~300mm。距卫生间墙体内表面宜为100mn 150mm。

    面温度均匀的原则,并考虑管材充许的最小弯曲半径,采用回折 型或平行型等布管方式。热负荷或冷负荷明显不均匀的房间,宜 将高温管段或低温管段优先布置于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较大的外 窗或外墙侧。

    3.5.10加热供冷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并应符合

    5.10加热供冷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并应符合本 程附录C的规定。

    3.5.13每个环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 接。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 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 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3.5.14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的总

    应设置阀门。设置混水泵的混水系统,当外网为定流量时变压器标准规范范本,应设 置平衡管并兼作旁通管使用,平衡管上不应设置阀门。旁通管和 平衡管的管径不应小于连接分水器和集水器的进出口总管管径。 3.5.15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3.5.16加热供冷管出地面与分水器、集水器连接时,其外露 部分应加黑色柔性塑料套管。 3.5.17辐射供冷用分水器、集水器表面应做防结露处理。 3.5.18每个分支环路埋设部分不应设置连接件

    3.6.1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m 摩擦压力损失(Pa); AP 局部压力损失(Pa); 摩擦阻力系数; d 管道内径(m); 管道长度(m); 0 水的密度(kg/m); U 水的流速(m/s); E

    t o0 △Pm=> d 2

    3.6.3铜管的摩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3.6.4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单位长度摩擦压力损失可按本规程 附录D选用。 3.6.5供暖板、毛细管网的压力损失应根据产品检测报告确定, 3.6.6加热供冷管和供暖板输配管的局部压力损失应通过计算 确定,其局部阻力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D选用。 3.6.7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力损 失不宜大于30kPa。 3.6.8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水系统设

    3.7加热电缆系统的设计

    3.7.1加热电缆热线间距不宜小于100mm。加热电缆热线与外 墙内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表面距离宜为200mm~ 300mm。

    技术标准(1+)β.Qi Px

    ....
  • 供暖标准
  • 相关专题: 供暖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