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JGJ158-2008.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将封装蓄冷介质的蓄冷容器密集地放置在蓄冰装置中,由低 温载冷剂流经蓄冰装置,使蓄冷容器内的蓄冷介质结冰来蓄存冷 量的蓄冷系统,
b.10冰片滑落式蓄冰系统iceharvestingsystem
在制冷机的板式蒸发器表面上不断冻结薄冰片,然后滑落至 水槽内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又称收冰式或片冰式蓄冰系统
深圳标准规范范本2.0.12蓄冷一释冷周期
2.0. 19释冷温度
蓄冷工况时,蓄冷装置瞬时的单位时间蓄冷量的大小。
根据控制指令和监控参数的变化,采用一定的控制逻辑和算 法,设置制冷机、蓄冷装置、水泵、阀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以 达到某种控制目标的方法
3.1.1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前,应对建筑物的冷负荷、空调系统
3.1.1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前,应对建筑物的冷负荷、空调 的运行时间和运行特点,以及当地电力供应相关政策和分时 情况进行调查。
3.1.2以电力制冷的空调工程,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经技术
1执行峰谷电价,且差价较大的地区; 2空调冷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 段空调负荷较小的空调工程; 3逐时负荷的峰谷悬殊,便用常规空调系统会导致装机容 量过大,且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的空调工程: 4电力容量或电力供应受到限制的空调工程; 5 要求部分时段备用制冷量的空调工程: 6 要求提供低温冷水,或要求采用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 区域性集中供冷的空调工程。 3.1.3 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空调冷负荷计算: 2 确定蓄冷方式和蓄冷介质; 确定系统流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 4 计算制冷设备、蓄冷装置的容量; 5 确定其他辅助设备的形式和容量: 6 编制蓄冷一一释冷负荷逐时分配表 7计算蓄冷一一释冷周期内的移峰电量、减少的电力负荷以 及总能效比。
3.1.4应根据蓄冷一释冷周
电价、建筑物能够提供的设置蓄冷设备的空间等因素,经综合比 较后确定采用全负蕊蓄冷或部分负荷蓄冷。
3.1.5根据工程需要经技术经济比较后,蓄冷装置可
1水蓄冷装置; 2盘管式蓄冰(内融冰、外融冰)装置; 3 封装式蓄冰装置; 4 冰片滑落式蓄冰装置; 5 冰晶式蓄冰装置。 3.1.6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和能耗分析 3.1.7对于改、扩建的蓄冷空调系统,应根据设备重量对放置 部位的结构进行校核。
3.2.1应对蓄冷空调系统一个蓄冷一释冷周期的冷负荷进 时计算。蓄冷一释冷周期应根据空调系统冷负荷的特点、电 谷时段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及蓄冷槽和冷水管路的得热量。当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时 根据室内外参数计算是否产生附加的潜热冷负荷。
3.2.4间额运行的蓄冷空调系统负荷计算时,应计算初始 冷负荷。
3.2.5对于改建、扩建工程,蓄冷空调负荷宜采用实测和计算 相结合的方法得出。
均法对逐时冷负荷进行估算。
3.3冷源系统设计 3.3.1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经济技术分析和冷负荷曲线,确定 蓄冷一一释冷周期内系统的逐时运行模式,以及对应的制冷机和蓄 冷装置的状态。 3.3.2全部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按在设计工况下平、峰 段的逐时空调冷负荷的叠加值确定。 3.3.3部分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根据工程的冷负荷曲线 电力峰谷时段划分、用电初装费、设备初投资费及其回收周期和 设备占地面积等因素,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确定。 3.3.4蓄冷时段仍需供冷时,宜设置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的基 载制冷机;蓄冷时段所需冷量较少时,也可不设基载制冷机,由 蓄冷系统同时蓄冷和供冷。 3.3.5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制冷机、蓄冷装置的容量应保证在设计蓄冷时段内完成 全部预定蓄冷量的储存; 2蓄冰空调系统的制冷机应能适应制冷和制冰两种工况, 其制冷量应根据生产厂商提供的性能资料,对不同工况分别 计算; 3基载制冷机容量应保证蓄冷时段空调系统需要的供冷量, 3.3.6冷源系统设计时,制冷机应根据蓄冷方式和蓄冷温度合 理选择。对于双工况制冷机,应按制冰工况的制冷量选型,同时 应满足按制冷工况运行时的要求。 3.3.7当地电力部门有其他限电政策时,所选蓄冷装置的最大 小时释冷量应满足限电时段的最大小时冷负荷的要求。 3.3.8冷源系统设计时,应对不同运行模式下蓄冷装置与制冷 机的进、出介质温度进行校核。蓄冷时,应保证在蓄冷时段内储 存充足的冷量;释冷时,应保证能取出足够的冷量,且释冷速率
3.3.1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经济技术分析和冷负荷曲
用 蓄冷一释冷周期内系统的逐时运行模式,以及对应的制冷机和蓄 冷装置的状态
3.3.2全部负荷蓄冷时的总蓄冷量,应按在设计工况下平
段的逐时空调冷负荷的叠加值确定。
电力峰谷时段划分、用电初装费、设备初投资费及其回收周 设备占地面积等因素,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确定。
载制冷机;蓄冷时段所需冷量较少时,也可不设基载制冷机,由 蓄冷系统同时蓄冷和供冷。
3.3.6冷源系统设计时,制冷机应根据蓄冷方式和蓄冷温 理选择。对于双工况制冷机,应按制冰工况的制冷量选型 应满足按制冷工况运行时的要求
机的进、出介质温度进行校核。蓄冷时,应保证在蓄冷时段内储 存充足的冷量;释冷时,应保证能取出足够的冷量,且释冷速率 应能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用冷需求。
3.3.10蓄冷空调系统的蓄冷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蓄冷周期和负荷 曲线、蓄冷系统规模、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以及现场条件 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 应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需求。
.3.11水蓄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中具有可利用的消防水池时,应尽可能考虑其兼 做蓄冷水池; 2蓄冷混凝土水池不宜小于100m; 3确定蓄冷混凝士水池深度时,应考虑到水池中冷热掺混 热损失,在条件充许时宜尽可能加深; 4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7℃,蓄冷容积不宜大于 0.048m3/kWh; 5水蓄冷蓄水温度在4~7℃时,宜采用常规制冷机组; 6蓄冷水槽宜采用温度分层法,也可采用多水槽法、隔膜 法或迷宫与折流法: 7采用分层法的蓄冷水槽,应合理设计水流分配器,使供 回水于蓄冷和释冷循环中在槽内形成重力流,并保持个合理稳 定的斜温层; 8蓄冷时,蓄冷水槽的进水温度应保持恒定; 9水路设计时,应采用防止系统中水倒灌的措施: 10蓄冷水槽宜远离振动设备,当与振源较近时,应对振源 采汉租应的减隔振措施
3.3.12水蓄冷系统的蓄冷、蓄热共用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
1应对各蓄冰单元内的冰层厚度或蓄冰量进行监控 2外融冰蓄冰槽应采用合理的蓄冷温度和控制措施,防止 管簇间形成冰桥;对内融冰蓄冰槽,应防止膨胀容积部分形成 冰帽;
3当设置空气泵时,应设置除油过滤器,以避免压缩空气 中的油液进入冰槽;空气泵的发热量应计入蓄冰槽的冷量损失: 并应对钢制蓄冰槽和钢制盘管采取必要的防腐保护措施; 4外融冰蓄冰槽的数量大于2个时,水侧宜采用并联连接。 3.3.14封装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闭式蓄冰装置,膨胀水箱应能容纳冰水相变及载 冷剂温度变化弓起的体积膨胀量;当采用开式蓄冰装置时,应采 取防止载冷剂溢流的措施: 2封装冰容器配置应保证其膨胀和收缩不产生短路循环; 3当配置矩形封装冰容器时,宜在槽内中间高度加装折流 板。加装折流板的蓄冰槽,其进出口压差不应过大; 4当配置球形封装冰容器时,可采用冰球隔网保护措施; 其蓄冰槽的进出口应设集管或分配器; 5蓄冷槽宜采用外保温: 6出水温度控制宜采用旁通法,应设置三通阀门或联动的 两通阀门进行控制。 3.3.15冰片滑落式蓄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设置制冰与脱冰循环周期: 2 蓄冰槽宜采用外保温: 3 应采取措施减少蓄冰槽内空穴的形成; 4 出水集管宜在槽底贴外壁设置,当其立管位于槽体内部 时,应采取防止冰片划伤管道的遮护措施: 5冷却塔应满足蒸发温度较高时制冷机的排热量。 3.3.16蓄冷装置保冷层的表面温度不应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 保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及《设备 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T8175的规定 3.3.17现场制作开式蓄冷槽时,材料可采用钢板、混凝土或玻 璃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3.16蓄冷装置保冷层的表面温度不应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
璃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蓄冷槽必须满足系统承压要求,理地蓄冷槽还应能承受
土壤等荷载; 2蓄冷槽应严密、无渗漏; 3蓄冷槽及内部部件应做耐腐蚀处理; 4蓄冷槽应进行槽体结构和保温结构的设计。 3.3.18当开式系统的最高点高于蓄冷槽水位时,应采取措施以 防止水泵停止时管路中发生倒空。 3.3.19空调水系统规模较小、工作压力较低时,可采用载冷剂 作为冷媒首接进入空调系统供冷;否则宜采用间接连接的蓄冷空 调系统。 3.3.20采用间接连接的冰蓄冷系统中,换热器二次水侧应采取 以下防冻保护措施: · 1载冷剂侧应设置关断阀和旁通阀: 2当载冷剂侧温度低于2℃时,应开启二次侧水泵。 3.3.21冰蓄冷系统设计中,应明确所使用的载冷剂种类及浓 度。载冷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载冷剂的凝固点应低于制冷机制冰时的蒸发温度,沸点 应高子系统最高温度: 2载冷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应稳定: 3载冷剂应比热大、密度小、黏度低、导热好; 4载冷剂应无公害; 5载冷剂中应添加防腐剂和防泡沫剂 3.3.22当采用乙烯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冰蓄冷系统的载冷剂时, 应选用专门配方的工业级缓蚀性乙烯乙二醇水溶液,其配比浓度 应根据蓄冰系统工作温度范围确定。 3.3.23载冷剂管路系统的水力计算应根据选用的载冷剂物理特 性进行;双工况制冷机的制冷量和换热器的传热量应根据选用的 载冷剂的传热特性进行修正。
3.3.24载冷剂管路系统应设置存液箱、补液泵、膨胀箱
备。膨胀箱宜采用闭式,溢流管应与溶液收集箱连接
3.3.25乙烯乙二醇的载冷剂管路系统不应选用内壁镀锌的管材
3.3.27载冷剂系统设计时,应使循环泵的性能参数与不同工况 对应的需求相适应。
3.3.27载冷剂系统设计时,应使循环泵的性能参数与不同工况
备冷空调系统的基本流程应包括: 1蓄冷装置与制冷机并联布置; 2蓄冷装置与制冷机串联布置:制冷机位于七游: 3蓄冷装置与制冷机串联布置,制冷机位于下游。 3.3.29多台蓄冰装置并联时,宜采用同程式配管;当采用异程 式配管时,每个蓄冰槽进液管宜设平衡阀,
3. 4 末端空调系统
3.4.2蓄冷空调系统的末端表冷器出风干球温度与冷媒进口温 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小于3℃,出风温度宜采用4~10℃。 3.4.3采用大温差低温供水的风机盘管机组,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风机盘管机组》GB/T19232的规定,并应满足设计低温 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要求。
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的规定,并应满足设计 运行工况下的性能要求。
普施,送风管道的法兰、阀门及其他连接附件也应采取保 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GB50019的相关规定。
3.4.6低温送风空调系统采用的风管,其漏风量应符合国家现
渐降低送风温度的控制策略。
渐降低送风温度的控制策略。
3.4.8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应使送风口表面温度高于室内露点温 度1~2℃。
3. 5 系统监测与控制
3.5.1蓄冷空调系统应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并宜实现
3.5.1 蓄冷空调系统应配置目动控制系统,开直实现下列控 内容: 1 参数蓝测与设备状态显示; 2 载冷剂及空调供回水温度的控制: 3 空调负荷的预测、记忆; 各运行模式的控制和转换; 用电量、冷量的计量与管理; 6 自动保护与报警。 3.5.2 蓄冷空调系统中,宜对下列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测: 制冷机的进、出口温度和流量: 2 蓄冷装置的进、出口温度和流量,蓄冷量和释冷量; 空调系统供、回水温度和流量; 4 各电动阀门的阀位; 5 变频泵的频率; 6 其他必须监测的设备状态参数: 7 室外空气温湿度。 3.5.3运行模式为制冷机蓄冷时,蓄冷工况的结束宜按下列 式确定: 1依据设定的制冷机进口或出口温度或温度差,当低于 设定值时蓄冷工况结束: 2依据监测的蓄冷装置蓄冷量: 3依据设定的时间。 3.5.4运行模式为制冷机蓄冷同时供冷时,可通过控制载冷 侧三通调节阀或两个联动的两通调节阀,调节进入板式换热器 冷剂的流量,来保证空调水供水温度的恒定
3.5.5运行模式为制冷机单独供冷时,可根据设定的制冷机
3.5.5运行模式为制冷机
口水温调整单台制冷机的制冷量,同时根据负荷变化进行制冷机 启停台数控制。
3.5.6运行模式为蓄冷装置单独供冷时,应根据空调
温度,控制载冷剂侧通调节阀或两个联动的两通调节阀,调节 蓄冷装置的释冷量。
3.5.7运行模式为制冷机与蓄冷装置联合供冷时,宜根据
效率、运行费用及系统流程,采用下列控制方式: 1制冷机优先:设定制冷机出口温度,使其满负荷运行或 限定制冷量运行;当空调系统的负荷超出制冷机的制冷量时,调 节蓄冷装置的流量,以实现供水温度的恒定。 2蓄冷装置优先:设定蓄冷装置的进、出水流量,使其满 负荷运行或限定释冷量运行;当空调系统的负荷超出释冷量时, 安设定的出口温度开启并运行制冷机,以实现供水温度的恒定。 3比例控制:根据蓄冷装置的剩余冷量和融冰率,按单位 时段调节制冷机与蓄冷装置的投入比例,投人比例可以通过调节 限定制冷机制冷量,或调节限定的蓄冷装置释冷量。 3.5.8蓄冷一释冷周期内运行策略应根据周期内空调负荷与电 价制定;全年运行策略应根据全年负荷、电价及运行费用变化情 凉进行相应调敕
4.1.1蓄冷空调工程施工前应有完备的设订施工图纸和有关技 术文件,以及较完善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并已完成技术 交底。 4.1.2所有进场材料、产品的技术文件应齐全,产品合格证 标志应清晰,外观检查应合格,并应按有关要求进行抽样检 测。
.1.2所有进场材料、产品的技术文件应齐全,产品合 标志应清晰,外观检查应合格,并应按有关要求进行抽 则。
4.1.3设备及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
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通风与空 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以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 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规定。
4.2.1重大设备运输及吊装时,应制定女装力案开采取防护措
下列规定: 1机组安装前应进行设备基础验收: 2设备到场后,建设单位、蓝理单位、施1单位及产厂 家应联合进行设备开箱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3设备如暂时不能安装需临时存放时,做好防潮、防 碰等措施;制冷机组还应避免在高温、低漏1不境下存放时间 过长;
4设备安装应符合说明书及安装手册要求
4.2.3蓄冷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盘管式蓄冷设备在运输及安装时,应保持水平; 2封装式蓄冷设备安装时,冰球装罐时应防止冰球与钢铁, 混士等物体相碰击或冰球之间的互相撞击,安装时严禁茶物进 人罐内; 3整装蓄冷设备在临时存放及运输过程中,与设备底面的 接触面应平整; 4整装蓄冷设备的基础应平整,倾斜度不应大于0.001; 5 设备安装应采用加垫片的方式进行找平: 6 整装蓄冷设备底部与基础之间应加设绝热保温措施: 7 系统冲洗时,不应经过蓄冷设备; 蓄冷装置安装完毕应做水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4.2.4 现场制作开式蓄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顶部应预留检修口; 2 槽内宜做集水坑; 3 排水泵可用固定安装或移动安装方式; 4应安装注水管,最低处应设置排污管,并在排污管上加 设阀门。 4.2.5闭式蓄冰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GB 150的规定。 4.2.6冰片滑落式蓄冷系统的散装机组现场安装时,布水器水 平度误差不应大于0.001:蒸发板垂直误差不应大于0.001,各 管道应按设备说明书接。 4.2.7大温差低温供水的风机盘管,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风机盘管机组》GB/T19232在相应低温工况下逐项检验合 格。 4.2.8安装于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和风口,均应具有可以证明 在设计送风温度下表面不会发生结露的检验报告。
平度误差不应大于0.001,蒸发板垂直误差不应大于0.001 管道应按设备说明书连接。
4.2.8安装于低温送风系统的风管和风口,均应具有可以
4.3.1承担蓄冷控制系统安装的承包方应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
4.3.1承担蓄冷控制系统安装的承包方应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白
设计文件进行控制系统的深化设计,并应在系统安装前提供深化 设计图纸。
4.3.2蓄冷系统低温液体管路控制设备安装时,应防
使用时结露,并做好测量电路和外部的隔离保温措施。
5.1.1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及检测应在设备、管道、保温、配套 电气等施工全部完成后进行。
宝工 电气等施工全部完成后进行。 5.1.2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及检测宜在夏季进行,联合调试宜在 最热月或与设计室外参数相近的条件下进行。 5.1.3施工单位应负责系统调试,并提供书面报告。 5.1.4蓄冷空调系统的调试、检测及验收除按本规程执行外, 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5.1.5检测、调试所采用的测试仪器仪表,应经国家技术质量 监督部门标定,并提供相应测量范围、精度的标定证明
5.2.1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前,应进行制冷机、水泵、蓄冷装置
5.2.1 蓄冷空调系统调试前,应进行制冷机、水泵、蓄冷装置、 换热器、末端空调系统等单体设备的试运行和调试。
1 蓄冷空调系统使用载冷剂的性质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所有循环水泵试运行完毕; 3 所有操作和安全控制器的接线正确; 有足够的负荷消耗冰槽内所蓄的冰: 5 混凝土蓄冷槽在初次使用时,应使槽内水温遂渐降到设 计工况。
控制系统的调试应在满足下列条件后进行: 蓄冷系统的设备全部安装完毕,线路敷设和接线均应符
蓄冷系统的设备全部安装完毕,线路敷设和接线均应符
合设计图纸要求; 2蓄冷系统的受控设备、子系统单体及自身系统的调试结 束,设备或子系统的测试数据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 3系统的调试环境和工业卫生条件(温度、湿度、防静电 电磁干扰等)应符合设备的要求。 5.3.2控制系统设备的单体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的外观和安装状况应符合要求: 2按照控制器的要求应已进行过运行可靠性测试 3控制器、输入输出组件和监控点元件的硬件、接线的位 置与软件的地址、型号、状态等应完全一致 4应使用计算机或现场测试仪器,对控制器和现场控制设 备以手动控制方式,按照设计要求对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进 行测试,并作记录。
1应具备与其他子系统进行通信的能力; 2对蓄冷系统内各类设备的控制应安全、可靠; 3 应真备实时采集、记录和保存设备、关键点的运行数据 的能力。
5.4.1载冷剂兑制时,水的总硬度值应低干100mg/,氯化物 和硫酸盐的含量宜分别小于25mg/L。 5.4.2载冷剂的充灌应在系统冲洗和试压完毕后进行,充灌前 应保证管路及设备中的水及冲洗液排净,泄水阀应关闭,排气阀 应开启。 5.4.3载冷剂的浓度检测及调整时,应开启载冷剂循环泵,从 不同的泄水点取液进行相对密度检测,并应根据浓度进行补液调 整,系统中载冷剂的浓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一
5.4.3载冷剂的浓度检测及调整时,应开启载冷剂循环泵
载冷剂的浓度检测及调整时,应开后载冷剂循环泵,从 不同的泄水点取液进行相对密度检测,并应根据浓度进行补液调 整,系统中载冷剂的浓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5.4.5蓄冷空调系统联合调试前,应对设计文件要求的各运行
模式进行试运转。试运转一个蓄冷一释冷周期结束后,应做不少 于两个蕾冷一释冷周期的工况测试。 5.4.6·蓄冷一释冷周期的工况检测和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1系统的运行模式; 2 制冷机、蓄冷装置、水泵、阀门等各设备的运行状态; 3 载冷剂及空调供、回水温度: 4 制冷机、水泵等设备的耗电量。 5.4.7 制冷机单独供冷工况调试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连续运行应正常、平稳,水泵压力及电流不应出现 大幅波动,系统运行噪声应符合设计要求; 2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压力、温度、流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3多台制冷机及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制冷机及冷却塔的 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 5.4.8制冷机蓄冷及蓄冷装置单独供冷运行模式的调试和验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载冷剂的流量、压力、温度应与设计参数相符; 2系统实际蓄冷量和释冷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3系统的蓄冷速率和释冷速率应满足设计要求; 4系统在蓄冷、释冷过程中应运行正常、平稳,水泵压力 及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系统运行噪声应符合设计要求。 5.4.9蓄冷空调系统联合调试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体设备及主要部件联动应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协调、 正确,无异常; 2各运行模式下系统运行应正常、平稳,所有运行参数应 满足设计要求;各运行模式转换时应动作灵敏、正确; 3系统运行过程中管路不应有泄漏以及产生凝结水等现象: 4系统各项保护措施应反应灵敏、动作可靠; 5各自控计量检测元件及执行机构应工作正常,对系统各 项参数的反馈及动作应正确、及时。
6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6.0.1蓄冷空调系统应经调试验收后方可止式投人运行。 6.0.2运行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应按规定取得相应级 别的操作证后方可上岗操作。运行操作应按照安装单位和产品制 造广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操作规程以及设计文件的规定进行。 6.0.3使用单位应根据冷负荷特点、系统特性及电力供应状况 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制定合理的全年运行策略,并应制定 相应的操作规程。在日常运行中,应根据日冷负荷变化的特点选 择合理的运行模式。 6.0.4蓄冷空调系统应优先利用电网的低谷时段电力蓄冷,优 化平价时段的运行方式 6.0.5在设有基载制冷机的蓄冷空调系统中,在用电低段时 应优先利用基载制冷机直接供冷。在用电高峰时段,宜少开或停 止制冷机的直接供冷。
6.0.5在设有基载制冷机的蓄冷空调系统中,在用电1
6.0.6应定期检修、保养制冷机,提高其制冷性能 (COP)。
6.0.7应定期检查和维修水、空气输送系统。
1应定期检查蓄冷装置内外紧固件是否年固,槽体构架和 支撑架是否腐蚀: 2应定期检查蓄冷装置内部管束是否结垢和腐蚀,是否有 微生物滋生等; 3应定期对设置的高低液位报警装置进行检查、维护; 4每个供冷季前应对蓄冷装置水位进行校准。 6.0.9表冷器、板式换热器、风机盘管机组、冷却塔、水过滤 器及空气过滤器等应定期检查、清洗。
6.0.10蓄冷空调系统的载冷剂应每年进行一次抽样测试分析, 其浓度和碱度应满足要求, 6.0.11盘管式蓄冰槽应保证无冰时的水量,液位应符合产品要 求。检查液位量时,应将冰槽中的冰完全融化,检查视管中的液 位,根据需要对冰槽进行加水或放水。 6.0.12应定期检查和改善蓄冷装置等其他设备及各类输送管道 的保温性能,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GB/T8174执行。 6.0.13冷冻水和冷却水应定期进行处理,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执行。 6.0.14自动控制设备及监测计量仪表应定期维修、校核。 6.0.15应建立运行管理、维修等规章制度,以及运行日志和设 备的技术档案,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总则 26 术语 27 3 设计 28 3. 1 一般规定 28 3. 2 负荷计算 29 3.3 冷源系统设计 32 3.4 末端空调系统 38 3.5 系统监测与控制 · 39 4 施工安装· 41 4.2 设备安装 41 4.3控制系统的安装 41 5 调试、检测及验收·· 43 5.1一般规定 43 5.2设备调试 43 5.3控制系统的调试 43 5.4系统调试和验收 44 6 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45
1.0.1近年来,虽然电力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电力紧 张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的缓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电网负荷率 氏,高峰电力严重不足,低谷电力不能充分利用。与此同时,我 国的城市用电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负荷比例 日益增加。为充分利用现有电力资源,鼓励夜间使用低谷电,国 家和各地区电力部门制定了厂峰谷电价差政策。蓄冷空调系统对转 移电力高峰、平衡电网负,有积极作用,因此,近年在国内得 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标准规范的约束,蓄冷 空调系统的推厂呈现出很大的首自性。为了规范蓄冷空调系统的 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和运行管理,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的运 行,特制定本规程。 1.0.2共晶盐蓄冷是利用相变温度为5~8℃的无机盐溶液作为 载冷剂的一种蓄冷方式。季节性蓄冷是指利用冬季时蓄存的冰、 雪等大然冷源作为夏李冷源的空调方式。这两种方法自前在国内 应用较少,所以暂不含在本规程范围内。 1.0.3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编制和修订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等的统一规定,为了精简规程内容,已有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 准、规范等明确规定的内容,除确有必要明确说明的部分外,本 规程均不再另设条文。本条文的目的是强调在执行本规程的同 时,还应注意贯彻执行相关标准,规范等的有关规定,
2.0.3冰蓄冷系统中,一般是指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防冻剂
2.0.8外融冰方式是由温度较高的空调回水直接进入盘管外的
蓄冰槽内流动,由外向内融化盘管外表面的冰层。内融冰方式是 由温度较高的载冷剂在盘管内流动,由内向外融化盘管外表面的 冰层,
2.0.15各种双工况制冷机COP值参见表2。
1 制冷机蓄冷; 2 制冷机单独供冷; 3 蓄冷装置单独供冷; 4 制冷机同时蓄冷和供冷; 5 制冷机与蓄冷装置联合供冷
2.0.24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控制内容:
1在某种运行模式下,定义各控制回路如何作用,各被控 变量的设定值如何根据负荷和系统状态变化,以满足该运行模式 的系统要求。 2定义蓄冷空调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法,包括在不同时期不 同时段选择何种运行模式,以及选择何种控制手段实现各运行模 式的控制,以使蓄冷空调系统能够经济、安全地运行。
3.1.1本条所列内容是蓄冷空调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蓄冷空 调系统技术经济性比较的依据。 3.1.2当空调系统的一次能源为除电以外的其他能源时,由于 不存在电力需求与电量的费用,一般不宜采用蓄冷系统。除非制 冷机等设备的容量能够有效地减小,达到合理的初投资和运行费 用,如采用大温差的低温水区域供冷时。 在对蓄冷空调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对空调系统初投资的影响: 1增加蓄冷装置、相应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设备(蓄冰空 调系统主要有换热器和载冷剂)所增加的一次投资: 2制冷机、水泵等设备及输配系统容量变化所带来的投资 变化; 3采用低温送风系统时所节省的空调送风系统的一次投资; 空调系统电力容量减小对一次投资的影响: 5考虑当地蓄冷空调电力优惠政策对一次投资的影响。 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对运行费用的影响: 1峰谷电价差对运行费用的影响; 2夜间蓄冷时制冷机的冷凝温度降低,制冷机COP提高对 运行费用的影响 3夜间蓄冷和间接系统制冷机供冷时的蒸发温度降低,制 冷机COP降低对运行费用的影响; 4蓄冷空调系统的冷量损失增加对运行费用的影响; 5水系统和风系统输配能耗减小对运行费用的影响; 6蓄冷系统额外的维护
3.1.3本条列出了蓄冷空调系统不同于其他空调系统的一些设 计内容。由于每一个具体的工程设计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工程设 计所包括的内容也必将各有差异。本条列出的只是蓄冷空调系统 设计中通常包括的内容。第7款的“移峰电量”是指蓄冷一释冷 周期内转移的电力高峰时段电量,单位为kW·h;“减少的电力 负荷”即指与采用非蓄冷空调系统相比较,制冷机功率减少的数 量,单位为kW;“总能效比”是指一个蓄冷一释冷周期内,蓄 冷空调系统的总供冷量与总耗电量的比值。 3.1.4对于用冷时间短,并且在用电高峰时段需冷量相对较大 的系统,可以采用全负荷蓄冷;一般工程建议采用部分负荷蓄 冷。在设计蓄冷一释冷周期内采用部分负荷的蓄冷空调系统,应 老造在益森小时能悠以全信益装冷式运行
的系统,可以采用全负荷蓄冷;一般工程建议采用部分负 冷。在设计蓄冷一释冷周期内采用部分负荷的蓄冷空调系统 考虑其在负荷较小时能够以全负荷蓄冷方式运行。
能耗分析。以全年动态负荷逐时计算为基础,进行全年能耗 和运行费用评估,可以为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决策提供可 依据。但鉴于目前我国动态负荷计算软件还没有完全普及 本条末做硬性规定。
在进行蓄冷一释冷周期内逐时负荷计算时,其室外气象参数以当 地标准年气象数据为准,并选择平均温度最高的时间段,以该时 每段内的室外逐时温度作为蓄冷一释冷周期内各天的室外计算逐 时温度。
稀土标准3.2.3在常规空调制冷系统中被忽视的相对较小的得
在最大小时负荷中有可能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在蓄冷空调系统的 累计负荷中却可能占有很大的量。所以蓄冷空调的冷负荷应充分
考感各种附加得热。 当空调未端采用低温送风方式时,室内湿度般较常规空调 系统低,当室内设计干球温度不变时,将产生附加的渗透潜热冷 负荷,要将这部分计算到空调冷负荷。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当室 内湿度降低时,适当提高室内设计干球温度不会改变室内的舒适 度,这时空调负荷可相应减少。 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无法对附加得热进行详细计算 时,可以按设计蓄冷一释冷周期内总负荷的5%一10%估算总的 附加得热。
3.2.4在空调系统运行开始后的1~2h内,它一般还要满足房
间不使用时的得热量所形成的冷负荷。这样的负荷一般不会影响 非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大小,但在蓄冷空调系统中应该子以考 虑。推荐采用动态能耗计算软件对间歇期和空调运行期进行模拟 计算,或将开启空调系统前0.5~1.5h的负荷计人蓄冷系统 负荷。
3.2.5对于已建成的原有建筑物改造工程国家电网标准规范范本,原有负荷数据白
....- 工程技术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