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65-2021 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32/T 4165-2021 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Q=α1α2α3α4 Q
4.2.9室外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远离高温或含防腐性、油雾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口; b 应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避免其振动、噪声、气流等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对卧室 的影响; 侧排风的室外机,其排风方向不应与当地气象参数主导风向相对,必要时可设置挡风板或设采 用余压型室外机; d 设置在设有百叶遮挡的三面封闭平台内时,宜采用平直、稀疏百叶遮挡,不应采用防雨百叶等 通风不良遮挡物:
粉煤灰标准DB32/T41652021
e 设置在楼内时,宜将室外机房布置在建筑的边角处,分别从不同方向进风和排风; f 不宜布置于通风不散的高层建筑物的竖向凹槽内,如下层室外机散热影响上一层室外机的正常 运行,室外机可隔层布置,避免气流短路; g 室外机四周应有足够的安装和维修空间,并满足制造商技术手册相关参数要求; 室外机应有固定与减震措施; i 室外机应与其他调频设备设备保持合理距离,应避免相互干扰, 室外机布局宜美观、整齐。 4.2.10 制冷剂管路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3.1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的冷媒配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合理布置制冷剂配管,主管路、分歧管宜布置在便于检修的空间内; b)制冷剂管道、管件材质与性能指标应符合设备制造商要求,制冷剂管道规格按空调设备制造商 技术手册计算确定, 4.3.2制冷剂管道系统室内机之间、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的长度、高差以及系统总配管长度等不得超 过所选产品技术限定值: 4.3.3除热回收型或低温热泵型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外,制冷剂管道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 况下满负荷时的系统能效比(EER)应不小于3.0。 4.3.4室外管道宜敷设于防腐桥架内,镂空吊顶内敷设的冷剂管道应规整布置
4.4.1风管式室内机机外静压、室内机连接风管规格、送回风口形式、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并应避 免送风与回风、送风与排风短路。 4.4.2空调系统新风量应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并应结合建 筑条件、功能、要求与管理模式,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新风处理与组织形式。 4.4.3大于1000m3/h的新风系统,应选用具有热湿处理功能的新风机组处理新风,且不宜采用空调系 统中普通室内机替代新风机组。
DB32/T41652021
修空间,以及热交换器、过滤器的更换空间需要。 4.4.5设置在吊顶内的新风机组,新风机组额定风量不宜大于1000m3/h,位置应避免噪音敏感处,并 应采取隔震、消音等措施,机组两侧及吊顶检修口尺寸应满足机组检修与热交换器或过滤器的更换、清 洗需要。 4.4.6新风量大于2000m3/h时,宜采用具有排风热回收功能的新风机组,其全热热回收效率应不低于 60%。 4.4.7新风系统风管风速、风口风速,以及采风口位置,均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4.4.8新风系统应设初效过滤器,宜设初中效两级过滤器。额定风量大于2000m3/h的新风机组应设初 中效两级过滤器,酒店、医院等场所,留设高效过滤器安装条件;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应在机组排风 接入口处设置初效过滤器。 4.4.9新风管道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表4.5.1空调冷凝水管的管径
DB32/T41652021
DB32/T41652021
f)水源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热泵机组设计进水温度与流量应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制热工况 设计进水温度一般不高于30℃,不低于10℃,制冷工况,不宜高于32℃。 4.5.3水系统的设计应同时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
4.6.1设备和管道绝热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和《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要求确定,并应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 率低、密度小、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
a) 保冷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冷凝水; b 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均应采取防止“冷桥”、“热桥”的措施; 当设备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 d)室外管道的保温层应设镀锌铁皮、铝皮或PVC等保护层。 4.6.4制冷剂配管保温材料应采用难燃闭孔发泡材料,且耐热性不小于120℃。 4.6.5制冷剂配管绝热材料厚度应根据配管管径、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小、环境温湿度等因数计算 确定。并应符合GB/T27941的规定。
4.6.6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3.6.6
表4.6.6室内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
4.6.7冷凝水管应按《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计算确定,且最小绝热层厚 表规定,
表4.6.7空调冷凝水管防结露最小绝热层厚度(mm)
4.6.9绝热材料的接缝处应用专用胶粘接,再缠保温用胶带,胶带宽度不小于50m
4.6.9绝热材料的接缝处应用专用胶粘接,再缠保温用胶带,胶带宽度不小于50m
4.7配电、控制与计量
4.7.1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应具有就地与远程定时启停控制功能: 4.7.2室内机控制器应具有手动及定时开关、运行模式转换、温度设定与控制、风速调节等功能。系 统主室内机控制器(设定系统制热、制冷模式)宜有标识,并布置于方便操作的位置。 4.7.3室内机控制器应布置在空调回风区域,且距楼层地面1.2一1.5米之间便于操作的位置。 4.7.4室内机、新风机的过滤器宜设压差报警装置
e)公共空间能耗应独立计量
DB32/T41652021
7.10室外机和室内机应分别设置带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的断路器及漏电保护器。根据脱扣整定 最大电流和室外机启动方式,确定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开关容量为最大运行电流的1.25~1.5倍 机前端的供电线路应安装电源浪涌保护器(SPD)。 7.11空调系统配电设计应满足《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规定,
5.2.1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制冷剂配管可选用磷脱氧脱脂无缝铜管等材质,其材质、性能应符合 《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GB/T9237规定。 5.2.2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制冷剂管道、管件的材质、规格、型号、连接方式以及焊接材料的选 用,除应满足设计文件与产品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管件内部表面清洁、无氧化、无水、无油等,不充许使用内外表面带有裂纹、变形、扭曲、可 见砂眼、喷墨、发黑(氧化)等缺陷的制冷剂管道; b)断口处直径改变应在制冷剂配管标准直径的2%以内,且断口不允许有飞边,毛刺; 5.2.3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141 等标准要求。
表4.2.4制冷剂配管最小壁厚名义值(mm)
DB32/T41652021
> > > > > 管道 6.35~ 15.88 28.6~ 31.8 ~ 38.1 41.3 外径 ~ 15.88 铜管 ~28.6 31.8 38.1 41.3 44.5 最小 0.8 1.0 1.1 1.3 1.4 1.5 壁厚
6.1.1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的安装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装饰等专业相互协调。 3.1.2空调用设备的搬运和吊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并应做好设备的保护工作,不得 因搬运或吊装而造成设备损伤。 6.1.3设备及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制冷设备、空气分 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
6.2.1室内机安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6.2.1室内机安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a)设有封闭吊顶的,应在室内机配管侧及控制箱位置四周预留不小于400mmx400mm的检修口; b 室内机安装前应清理内外杂物,送风口、回风口应做防尘保护后进行吊装; C 室内机安装应确保水平度,并应有利于冷凝水的有组织排放: 6.2.2室内机的定位和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室内机应独立设置支吊架,不得与其它设备、管线共用或悬挂在其它专业的吊架上; b)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上使用通丝金属吊杆固定室内机时,吊杆直径不得小于10mm,强度应可 承受机器的运行重量。螺纹吊杆与横担连接处的上侧用一个螺母固定,下侧用两个螺母固定; 吊杆长度超过1.5m以上时,应有防晃动措施。通丝吊杆的实际使用拉力应按表5.2.2中允许 拉力的50%~70%取值:
表6.2.2通丝吊杆的允许使用拉力
c)采用膨胀螺栓规格为M10时,其钻孔孔径应为膨胀管外径加上0.1mm~0.5mm:M12~M16时 为膨胀管外径加上0.1mm~1mm。钻孔深度应为其深入长度再加上8mm~10mm; d)室内机的安装位置距离电磁波辐射源不得小于1m; e)落地机组应放置在平整的基础上,基础应高于地面。
6.2.3吊顶新风机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吊顶新风机安装位置应正确,安装坚固牢靠。安装部位结构承重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加 固。设备端子板接头连接应紧固可靠; 6 吊顶新风机应独立设置支吊架,采用吊架方式参见5.2.2条; c)连接热交换新风机组的进风口、排风口的风管,应自机组向室外方向朝下倾斜(坡度5%以上)。
)吊顶应设检修口,大小应满足机组、过滤器维修或更换的需要
6.3.1室外机的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DB32/T4165202
6.3.2室外机安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室外机在运输及吊装时应保持机身的垂直,最大倾斜角不应超过15。,且应轻放,保持外包 装的严密完整; b 室外机底座应设减振器或隔振垫。 c)室外机周围应设安全防护围挡栏杆或安全网。 6.3.3当室外机安装在屋顶上时,应检查屋顶的强度并应采取防水措施。 5.3.4室外机安装在屋面或室外平台上且不在直接雷保护范围内时,应有防雷设施;机组外壳、钢结 构底座、楼梯平台应与接地于线可靠连接
6.3.5水源多联式系统主机安装尚应满足以下
a)检查安装环境是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b)安装过程保持进出水口有效封堵; c)在水系统清洗满足要求前,水源热泵主机不得通水; d)主机通水前,需检查过滤器安装是否正确; e)设备基础应高出地面100mm,水管连接端附近设排水沟、地漏等有组织排水设施; f)主机进出水口与水系统应设置减震软连接,主机底座应设减震器或减震垫。 g)流量开关安装位置应满足设计与产品技术要求。
DB32/T4165202
制冷剂管道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制冷剂管在储存及施工中应保持干燥、清洁。管道两端应加以密封保管,并存放在距离地面 300mm以上的台架上; b) 制冷剂管管径、壁厚等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C)制冷剂管道选择形式应考虑减少焊接量,可按表6.4.1选用
表6.4.1按管径选取管材
6.4.2制冷剂管路的敷设和支架安装应符合下
表6.4.2横管的支吊架间距
DB32/T41652021
e)室外机接出的制冷剂管,应在接出口300~500mm处设固定支架,距离分歧管前后、喇叭口 300~500mm处应设固定支架。 f)管道连接处和扩口螺母不得置于预埋钢套管内。预埋套管不得用于管路穿越墙体的支撑 6.4.3制冷剂管道在安装时应充分考虑其冷热变化时的管道膨胀伸缩量,应尽量考虑采用自然补偿方 式。当自然补偿方式不能吸收计算膨胀伸缩量时,立管部分可利用或设置存油弯作为补偿器,水平部分 可通过设置L型、Z型的布管方式进行自然补偿。通常各管臂长度不宜超过30m,同时限定短臂的最短 长度。
a)所选择的分歧管接头应与施工图纸配管的规格一致; b)分歧管应水平或竖向放置。 室外机冷媒管连接组件应按照施工图纸和产品技术要求确认连接组件的型号以及连接主管和 支管的管径; d)安装分歧管及连接组件时,其水平直管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制冷剂管道转弯处与相邻分歧管间的水平直管段长度应大于等于500mm; 相邻两分歧管间的水平直管段长度应大于等于500mm; 分歧管后连接室内机的水平直管段长度应大于等500mm; 分歧管及连接管组件不得置于穿墙处及预留钢套管内,且组件两端与墙体的间距卡300mm
6.4.6制冷剂管道的连接方式。
应根据施工现场及维修条件选择适合的连接方式,其安全要求应满足《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 不境要求》GB/T9237相关规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a)可采用扩喇叭口、卡压式连接、螺纹连接、钎焊连接等连接方式; b)不应在管道内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焊接、加热及弯曲等加工; C 铜管钎焊应由经过培训且有焊工专业证书的人员进行操作; d 铜管钎焊时管内应充氮焊接; e)带 制冷剂管道除管件处外不得有接头,铜管采用焊接时应采用插入式焊接,不得采用对接或喇叭 口对接; .4.7 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管道在连接后必须进行吹扫排污。 a. 管道吹扫排污应采用压力为(0.5~0.6)MPa(表压)氮气按系统顺序反复、多次吹扫,并应 在排污口处设白色标识靶检查,直至无污物为止; b)系统吹扫洁净后,应拆卸可能积存污物的管道部件,并应清洗洁净后重新安装; .4.8制冷剂管道的气密性试验
6.4.8制冷剂管道的气密性试验
a)制冷剂管道的气密性试验应符合分段检验、整体保压、分级加压的原则。气密性试验用 用干燥、无油、无杂质的氮气,不应采用氧气、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管道过长时, 段进行; b)气密性试验应按下列顺序操作
DB32/T4165202
表6.4.8R410A气密性试验加压分段控制表
使用R407C时,三个阶段的压力分别为1.0MPa、2.0MPa、3.3MPa。
6.4.9制冷剂管路的真空除湿方法
a)应选择合适的真空计量量程,采用的真空泵应达到1.3kPa绝对压力和2L/s以上排气量; 普通真空干燥法:将测量仪接在液侧和气侧的注氟嘴处,真空泵运转2h以上,若达不到1.3kPa 以下,应继续抽吸1h。仍达不到要求的真空度,应查漏补焊,直到合格。抽吸达到1.3kPa绝 对压力后,放置0.5h,真空表指示不变为合格。如仍达不到要求,应继续查漏补焊,直到合 格后方可加液; 除湿真空干燥法:采用普通真空干燥法之后充入氮气,利用干燥的氮气带走管路内的水分。再 用普通真空干燥法重复进行,直到合格。
6.5制冷剂的充注与回收
1 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应根据产品制造商的技术资料中提供的方法充注相应量的制冷剂。 2充注制冷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制冷剂应符合设计要求; b)应先将系统抽真空,其真空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然后将装制冷剂的钢瓶与系统的注 液阀接通;当制冷剂的含水率不能满足要求时,制冷剂系统的注液阀前应加干燥过滤器,使 制冷剂注入系统; C 当系统内的压力升至(0.1~0.2)MPa(表压)时,应进行全面检查并应确认无泄漏、无异常 情况后,再继续充注制冷剂:
DB32/T41652021
f)制冷剂的充注宜在系统的低压侧进行。制冷剂R22可采用气态充注或者液态充注,制冷剂 R410A和R407C必须采用液态充注。 6.5.3当发现有泄漏需要补焊修复时,必须将问题管路制冷剂全部释放,修复完毕后,重新抽空、加注 制冷剂
5.5.3当发现有泄漏需要补焊修复时,必须将问题管路制冷剂全部释放,修复完毕后,重新抽空、加注 制冷剂
1水源多联式系统的源侧水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源侧管道、管配件及阀门的型号、规格、材质及连接形式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指定的水 流开关、闸阀、软管接头、温度计、压力表及进水过滤器等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b 管径小于DN80镀锌钢管宜采用螺纹连接。当管径≥DN80时,镀锌钢管可采用卡箍式或法兰连 接。法兰式连接采用焊接的,其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焊接区有镀锌要求的, 镀锌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C 机组进水管上应安装“Y形过滤器”,滤网不宜小于80目/时。机组出水管应安装温度计、压 力表,进水管段应安装水流开关。机组的进出水管上应安装关断阀门,水系统的低点位置应设 置泄水装置,高点位置设置排气阀: d 管道与主机的连接应在主机安装完毕后进行,与主机的接管必须为柔性接口。柔性接口应在自 然状态安装,不得强行对口连接,径向、轴向偏差不宜大于2mm。主机出口至柔性接管间的 管道支架,应保证该段管道与主机同步振动;柔性接口后连接的管道应设置独立支架: e 管道和管件在安装前,应将其内、外壁的污物和锈蚀清除干净。当管道安装作业间断时,应及 时封闭散开的管口;
DB32/T41652021
a)水平管管道支架间距应满足表6.7.4规定:
a)水平管管道支架间距应满足表6.7.4规定:
DB32/T4165202
表6.7.4水平管支、吊架最大间距
b)垂直安装管道支吊架间距宜为1.5~2.0m,每个立管支吊架不得少于两个。当塑料管立管在楼 层高度超过4m或钢管立管楼层高度超过5m时,每层不得少于2个。 C 管卡安装高度,距离地面应为1.5~1.8m,2个以上管卡应匀称安装,同一房间安装应在同一高 度上。 d) 机器出口最高点水平管应设置管道支吊架 6.7.5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外观检查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相关试验,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根据 下列要求进行: a)冷凝水管道系统采用通水试验,应进行全系统检查,以排水通畅、水量无残留为合格。并做好 检查旁站记录 6 冷凝水管道系统采用闭水试验,在规定时间内对管道系统的管材、管件及接口进行检查,应以 不渗漏为合格,并做好检查旁站记录,
6.8.1应对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的制冷剂配管、水管道和风管道采取绝热措施,其绝热材料 应有制造厂的产品质量证明书和质检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其种类、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82当保温管道客过墙体求楼板时应对究越部分的管道平取缩热措施并应设置全尿保拍套管
.8.3制冷剂管路的保
6.8.4风管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a)风管保温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 b)当保温管道穿过墙体或楼板时,穿越部分的管道应设保护套; c)在下列场合必须使用不燃绝热材料:
DB32/T4165202
7调试运转、检验及验收
7.1.1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调试。 7.1.2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验收前,应进行系统运行效果检验。 5.1.3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安装、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合格后 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7.1.4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空调水系统的调试运转、检验及验收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 7.1.5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质保期不应少于24个月,并应保证空调房间的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7.1.6新风、排风系统调试方案中应确定基准测试点(或基准风口),标明风量、风速、风压、风管泄 漏及干湿球温度等应达到的指标。应确认新风设备和排风设施安装正确,电气接线正确。各种风阀、传 感器等安装正确、位置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7.1.7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应在有效使用期内,性能稳定可靠,其精度等级及最小分度值 能满足测定的要求,并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规。 7.1.8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单位监督,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参加与配合。系统调试的 检测也可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
2.1多联式系统在调试与试运行以前应进行 前检查,其检查内容与流程应按产品制造商技术 规定进行。机组应按铭牌标示的气候类型进行性能试验,对于适用两种以上气候类型的机组,应 标出的每种气候类型工况条件下进行试验
7.2.2电气线路、冷凝水管的检查
a 配线连接端子(电源或通信线)的螺丝应紧固。 b) 电源线的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M,接地电阻小于4Q。 C 电源电压波动应处在规定值的土10%以内。 d) 冷凝水管道满水试验和通水试验应合格,排水正常。 e 凝结管保温应完整,支架间距正确,配管规格、走向、坡度和排放措施满足设计要求。 7.2.3 室内机和室外机的检查和测试: a 室外机的风扇、风扇外罩应无损坏与变形。 b 风管式室内机的进风口、出风口应安装正确,确保气流不短路;面板、风口应无损坏或变形。 C 系统制冷剂按计算值充注完成,液管、气管等截止阀应处于“打开”的位置。 d 应在试运转的12h之前接通电源,或按产品技术要求的时间进行压缩机油预热。 e 制冷剂管路应固定牢靠,未因其他专业的施工造成变形或损坏,且测试资料齐全。 f)同一系统的通信线应接线正确 7.2.4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安装完毕后,对出厂未充注制冷剂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按设
配线连接端子(电源或通信线)的螺丝应紧固。 b)电源线的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M2,接地电阻小于42。 c)电源电压波动应处在规定值的土10%以内。 d)冷凝水管道满水试验和通水试验应合格,排水正常。 e)凝结管保温应完整,支架间距正确,配管规格、走向、坡度和排放措施满足设计
7.2.3室内机和室外机的检查和测试
7.2.9室内环境测试
DB32/T41652021
DB32/T41652021
试验记录,试运转工作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系统中各安全保护继电器、安全装置应经整定,其整定相应的值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其动作应灵敏可靠; b)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开启或关闭系统中相应的阀门; c)应按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压缩机预热。 7.2.14试运转中应按要求检查下列项目,并应做好记录: a) 吸、排气的压力和温度; b 载冷剂的温度(适用时); C) 各运动部件有无异常声响,各连接和密封部位有无松动、漏气、漏油等现象; d)电动机的电流、电压和温升; e 能量调节装置的动作是否灵敏、准确; f)各安全保护继电器的动作是否灵敏、准确; g)机器的噪声和振动。
7.3.1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在验收前,应进行系统带负荷效果检验。工程未办理工程验收手续, 多联式系统不应投入使用。 7.3.2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带负荷效果检验应在满足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技术文件中规定 的使用温度范围条件下进行。 7.3.3综合效果检验可包括下列项目: a)送、回风口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量的测定; b)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吸、排气的压力和温度,电动机的电流、电压和温升的测定; 室内空气温、湿度的测定; d 室内噪声的测定; e) 室外空气温、湿度的测定; f 新风系统吸、排风量的测定; g 各设备耗电功率的测定; 室内空气品质测定。 7.3.4检验方法和规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T18837的相关规定,
锅炉标准规范范本DB32/T4165202
上述记录表按每个空调系统单独记录。 7.4.2工程建设单位在审查工程安装单位提供的验收资料后,应在工程验收文件上签字验收。此后, 施工单位应将所安装的系统以及全部验收资料交工程建设单位,供工程建设单位投入使用。 7.4.3空调系统实物量安装应完整。经深化设计确定的室内机组、管道及风口等布置,不得被装饰施 工随意变动或取消。
7.4.4验收时下列技术文档应齐全:
a)深化设计施工图及相关文件; b) 工程合同: C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视工程规模大小及复杂程度确定编制方式); d 安装设备、材料清单(包括出厂合格证明、进场检验报告,特殊材料需有省市主管部门规定白 检测报告); e)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f 设备的施工记录及调试、检测记录;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共同签署的技术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及补充协议; 竣工图及空调系统使用手册; i) 资料的交接记录。
7.4.5下列验收工作文档应齐全:
a)验收小组的组成及人员职责; b)验收内容及验收用表格; c)验收计划及验收步骤。 7.4.6工程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组成验收组,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本规程的 要求进行验收;对系统安装、测试数据、功能要求和使用效果,进行检查、测试和主观评价。 7.4.7已经过工程检测验收合格及第三方检测合格的项目,验收组未有动(异)议的,不再重复进行 检验。 7.4.8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的安装质量验收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有关规定
肉制品标准7.4.9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的控制系统验收:
....- 工程技术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