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85-2021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pdf

  • DB14/T 2385-2021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14/T 2385-2021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5.2.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对水量、水温和水质的要求, 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含水层岩性、分布、埋深及厚度; 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 d 地下水径流方向、流速、水力坡度、补给排泄条件; e) 地下水水温及其分布; f 地下水水质; g)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h 地球物理测井。 5.2.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试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抽水试验; b) 回灌试验; c) 测量水位、水温和水量; d 取分层水样并化验分析分层水质; e) 示踪试验; f) 渗透系数计算。 5.2.4 当地下水换热系统的勘察结果符合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要求时,应采用成井技术将水文地质勘探 并完善成换热并加以利用。成并过程应由水文地质专业人员进行监理。 5.2.5 勘查井勘察工作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可利用已建井开展,不具备合适水井的应专门施工勘查井,勘查井施工应 满足GB50027的要求; b 根据浅层地热能开发工程的建设需求、工作面积、工程负荷,确定勘察并的数量,按表1确 定; c) 勘查井的深度,应根据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埋藏条件确定,宜小于200m,当有多个含水层组 且无水质分析资料时,宜进行分层勘查,获取各层水化学资料; d 勘查井的布置应依据地下水流场、渗透率及其他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e) 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步骤应满足GB50027的要求; 在勘查井中取样分析地下水,机组热源侧水质应符合GB/T18430.1的要求; g 岩溶发育地区应对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等情况进行重点评述

    DB 14/T 23852021

    建筑技术论文5.2.6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项目概况; b) 勘察工作概况; 拟建工程场地条件; d) 目标含水层分析评价; e 换热井抽、灌能力分析评价; f 地质环境影响与评价; g 结论与建议。 5.2.7 应用条件评估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采用水文地质学的方法,计算工程场区可持续的最大 允许涌水量,并根据抽水井与回灌井的距离确定可利用的温差,从而得出场区内地下水能满足的最大供 热、供冷负荷。

    5.3中水换热系统勘察

    中水输水路线; b)中水源位置与建筑物的距离、取水与退水点位置; c)中水源逐时流量及逐时水温; d)中水水质条件,水质调查项目见表2; e)中水取水管线下游用户情况,包括用水需求的水量、水温、水质等; f)中水处理厂的维修规律

    表2中水水质调查项目

    资源利用条件勘察完成后,应编写中水热能资源

    DB 14/T 23852021

    3.3中水热能资源勘察及利用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建设项目概况、来源、中水资源论证范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等; b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分析可供工程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及其稳定性、水温条件、 合理取用水量的核定等; C 应对中水热能资源量进行评价,计算可利用中水换热功率,计算公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d 取水影响论证及退水影响论证,论证中水取水与退水的适宜路线与方案以及取水、退水对下游 用户的影响等内容; e 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f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

    6.1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讯

    1.1.1浅层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浅层地埋管管材与管件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 管件,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80或HDPE100),不宜采用聚氯乙烯管(PVC),且管件 与管材材质应相同; b 浅层地埋管外径及壁厚见附录B; C 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U形弯管接头,宜选用定型的U形弯头成品件,不宜采用直管道煨 制弯头,不应采用两个90°的弯管对接构成U型弯管。 1.1.2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也可选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他介质: a)安全,腐蚀性弱,与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 b 较低的冰点: C 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d) 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1.1.3在有可能冻结的地区,传热介质应添加防冻剂。防冻剂的类型、浓度及有效期应在充注阀处 明。 1.1.4添加防冻剂后的传热介质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水温低3℃~5℃。选择防冻剂时,应同时 虑防冻剂对管道与管件的腐蚀性, ,防冻剂的安全性、经济性及其对换热的影响

    6. 1. 2 换热系统设讯

    6.1.2.1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工程勘察报告评估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及 经济性。 6.1.2.2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应明确待埋管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及深度,预留未 来地下管线所需的埋管空间及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 3.1.2.3浅层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应不少于1年。计算周其 内,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总释热量宜与其总吸热量相平衡。 6.1.2.4浅层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满足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在技术经济合 理时,可采用辅助热源或冷源。

    DB 14/T 23852021

    6.1.2.5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宜结合系统末端需求和冷热源机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分区设计,且采用条 带状分散布设换热孔,保证地理管运行的间歇性和地温的恢复。 6.1.2.6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使用地面面积、工程勘察结果及钻井施工成本等因素确定埋管方 式。 6.1.2.7浅层地理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宜根据现场实测岩土体及回填料热物性参数,采用专用软件进行。 中、小型竖直浅层地埋管的设计计算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6.1.2.8当浅层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5000m以上,或实施了岩土热响应试验时,应 利用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进行浅层地理管换热器的设计,且宜符合下列要求: a)夏季运行工况条件下,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最高温度宜低于33℃; b)冬季运行工况条件下,不添加防冻剂的浅层地埋管换热器进口最低温度宜高于4℃,添加防冻 剂的浅层地理管换热器进口最低温度宜高于一2℃ 6.1.2.9浅层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浅层地埋管换热器总长度内。对于大面 积的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且水平埋管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占较大的比例,水平埋管部分应折算成适 当的浅层地理管换热器长度,并计人竖直地理管总长度中。 6.1.2.10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宜进行分组连接,每组换热器管长不大于5000m,各组换热器形成的 地理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连接,应采取同程式布置,并应在各环路的总接口处设置检 查井,井内设置相应的阀门和仪表。 6.1.2.11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可不设坡度。最上层埋管顶部应在冻土层以下0.6m,且距地面不宜 小于1.5m。地理管换热器可分层理设,分层间距不应小于1m;也可水平管沟理设,水平管沟间距不应 小于1.2m。 6.1.2.12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宜为40m~150m,钻孔孔径不宜小于0.11m,钻孔间距应满 足换热需要,间距不小于4m。 6.1.2.13为了加强系统换热和系统内能够及时排气,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保持紊流流态。竖 直地埋管管内流速:单U形管不宜低于0.6m/s,双U形管不宜低于0.4m/s。水平环路集管坡度宜为 0.002。 6.1.2.14 地理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接,且宜同程布置。每对供、回水环路集管 连接的地埋管环路数宜相等。供、回水环路集管的间距应不小于0.6m,否则管道应进行保温。每组供、 回水集管连接的竖直地理管孔数不宜超过8个,集管与分、集水器之间应设置关断阀。 6.1.2.15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 6.1.2.16地理管换热器安装位置应远离水井及室外排水设施,并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采 用桩基埋管和竖直埋管的复合地下换热系统时,应保证桩基埋管换热器与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间的 水力平衡。 6.1.2.17浅层地理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导热系数不宜低于钻孔外 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6.1.2.18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 6.1.2.19浅层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浅层地理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若建筑物内系统压力超 过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时,应设中间换热器将浅层地埋管换热器与建筑物内系统分开。 6.1.2.20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 P——管路最大压力(Pa)

    式中: O —管路最大压力(Pa)

    P = Po + pgh + O..5Ph..

    P=Po+pgh+0.5Ph*

    DB 14/T 23852021

    当地大气压力(Pa); P 地埋管中流体密度(kg/m); 9 重力加速度(m/s"); h 地埋管承压最不利点与闭式循环系统最高点的高度差(m); Ph 水泵扬程(Pa)。 6.1.2.21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流量不应低于工作流量的2倍。 6.1.2.22 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充液及泄漏报警系统,需要防冻的地区,应设防冻保护装置。 6.1.2.23 大规模的浅层地埋管系统宜分区设置分、集水器,各区所有回路连接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数 量和埋管深度宜保持一致。 6.1.2.24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环路平均比摩阻宜控制在10kPa/100m~30kPa/100m,最大不应超过 50kPa/100m

    5.1.2.25地埋管侧循环水泵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循环流量应选取夏季地下侧总流量G,和冬季地下侧总流量G中的较大值。G.和

    ..8.Q. N/.t....

    式中: QL 地源热泵机组总制冷量(kW); N 一地源热泵机组总耗电量(kW): Atsx 夏季地源水进出热泵机组温差(℃)。 G, = 0.86(QR + N) / △ts,d " (4) 式中: 地源热泵机组总制热量(kW); N 一地源热泵机组总耗电量(kW); Ats.d一 一冬季地源水进出热泵机组温差(℃)。 b)地埋管侧循环水泵的扬程应按地埋管最不利环路的压力损失,加上热泵机组、平衡阀和其他设 备管件的压力损失,并考虑一定的安全裕量来确定。

    QR一地源热泵机组总制热量(kW); 一地源热泵机组总耗电量(kW); ts,d 一冬季地源水进出热泵机组温差(℃)。 )地埋管侧循环水泵的扬程应按地埋管最不利环路的压力损失,加上热泵机组、平衡阀和其他 备管件的压力损失,并考虑一定的安全裕量来确定

    6.2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3.2.1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设计。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置换冷量或 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对 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位、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5.2.2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地下水水质条件选择直接或间接系统,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当采 用直接系统时,进入热泵机组的地下水水质应满足:PH值为6.5~8.5,含砂量<1/200000,矿化度< 3g/L,Ca0<200mg/L,C1<100mg/L,S0<200mg/L,Fe**<1mg/L,HS<0.5mg/L;当水质条件不满上 述要求时,应采用间接系统。 6.2.3换热井设计应符合GB50296的相关规定,并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水温和水质

    g/L,CdU 述要求时,应采用间接系统。 6.2.3换热井设计应符合GB50296的相关规定,并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换热井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温和水质; 换热井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 c 井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抽灌设备选择; d) 井身结构、填砾位置、滤料规格及止水材料; e)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要求及措施:

    a.) 换热井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温和水质; b 换热井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 c) 井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抽灌设备选择; d) 井身结构、填砾位置、滤料规格及止水材料; e) 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要求及措施:

    f)并口装置及附属设施

    DB 14/T 23852021

    H = H+ + H

    式中: H一一抽水泵的扬程(m); H1一一动水位液面到泵座出口测压点的垂直距离(m); H2一一抽水系统所需压力,系统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损失的总和(m)。 5.2.19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使用功能及地下水的温度参数来确定机组的合理运行工况,以提高地下 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

    6.3中水换热系统设计

    3.1中水换热系统形式应根据中水热能资源勘查及利用报告确定,根据中水是否直接与热泵机 器接触,中水换热系统可分为直接式中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式中水换热系统。 3.2中水换热系统的设计,应采取措施保证中水水质不受污染。直接式中水换热系统中水水质

    DB 14/T 23852021

    合本文件6.2.2规定

    6.3.4根据监测的中水温度,确定系统中各节点的设计温度。对于直接式中水换热系统,冬季热泵中 水回水的最低温度不宜低于4℃,夏季热泵申水回水最高温度不宜高于35℃ 6.3.5中水热泵系统取水口应位于退水口的上游,取水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污物过滤装置 6.3.6中水在进入换热器前,宜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设置自动过滤除污装置或中水专用过滤器,并能实 现全自动连续过滤功能。 6.3.7中水换热器宜具备免拆清洗功能,源水流道的流速不宜小于1.0m/s。 6.3.8直接式中水热泵机组的中水侧宜采用相应在线清洗措施。 6.3.9 间接式中水换热器宜采用小温差、不易堵塞、易清洗的换热器。 6.3.10间接式中水换热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水质特点,确定间接式中水换热器的材质及换热壁面厚度,并应满足GB50050的要求; b) 应考虑并预留换热器进行人工检修的空间: c) 应充分考虑中水在换热器内污物附着、结垢等影响实际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合理选择换热器 传热系数。 6.3.11 中水换热系统中循环水泵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中水侧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水泵,并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时,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 b 间接式中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之间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GB50189的规定; 水泵台数与规格宜与热泵机组及系统水力特性相对应。 6.3.12中水换热系统设备、部件及管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与中水接触的设备、部件及管道均应具有防腐、防生物附着的能力或措施。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时,可采用非金属或合金材料的中水换热器。中水管网选用适宜的材质,包括内外防腐的普通 碳钢管、中水用球磨铸铁管及承压塑料管材等。 6 中水换热系统换热器结构应尽可能简单,并应留有清洗开口或拆卸端头,便于清洗、更换管件 等日常维护。中水管路系统应顺畅,尽量减少弯头及阀门等管路附件。 C 水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013及GB50014的要求。

    6.4浅层地源热泵机房设讯

    6.4.1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的机房设计,应符合GB50736的规定。其中涉及生活热水或其他热 分,应符合GB50015的规定。

    ,4.1浅层地 分,应符合GB50015的规定 6.4.2热泵机房设计应遵照以下程序进行: a) 设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工程情况,应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b 根据建筑物的冷、热负荷、发展规划、使用场所等,进行多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制定出既能 满足用户要求,且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 c) 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d 机房的位置、大小及房间组成的确定: e) 向配合专业提出协作条件; f 机房管路布置; g) 编制设计文件、图纸,并列出设备材料清单。 4.3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应增设板式换热器

    / 设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工程情况,应做好设计前的准 b) 根据建筑物的冷、热负荷、发展规划、使用场所等,进 满足用户要求,且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 C) 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d) 机房的位置、大小及房间组成的确定: e) 向配合专业提出协作条件; f 机房管路布置: g 编制设计文件、图纸,并列出设备材料清单。 5.4.3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应增设板式换热器

    DB14/T2385202

    6.4.4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增设蓄热(冷)装置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 6.4.5热泵机组、水泵、末端装置等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的工作压力,应不大于其额定工作压力。 6.4.6地源侧换热系统水泵的流量,应由所配主机与水系统设计温差等参数确定;水泵的扬程应由循 环管路的水力计算确定。 6.4.7热泵机组供热工况时,热源侧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设计供水温度不宜大于65℃。 6.4.8浅层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的供水温度低于18℃时,宜直接利用换热系统的循环水对室内空气进行 冷却处理或预冷。 6.4.9在水源热泵机组外进行冷、热转换的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应在水系统上设冬、夏季节转换阀门, 并在转换阀门上作出明显标识。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应在水系统上预留机组清洗用旁通管。设计图纸应 绘出水源热泵机组在冬、夏季转换时,与之相适配的阀门启闭原理图,以便指导施工及运行管理。

    b)热泵机组的装机容量应符合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热泵机组的设计工作压力应与系统工作压力相适应; 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宜优先采用热回收型热泉机组: 当市政给水硬度较小时,生活热水宜采用热泵机组直接加热,直接加热生活热水的热泵机组出 口的最高水温和配水点的最低水温应符合GB50015相关规定: 热泵机组的能效应满足GB55015和GB30721的相关要求。 6.4.11 空调侧循环水泵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冬夏季应分设循环水泵,水泵宜采取调速措施; b 空调侧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GB50189的相关规定: C 空调侧循环水系统较大,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按建筑各区域使用功能(运行时段)的不同、 距离远近或末端机组水侧阻力的不同等因素,分设若干个环路。各环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宜采 用二级泵系统。 6.4.12 电气和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符合GB55015和GB50054的要求; b) 宜具有安全连锁功能、故障报警功能和紧急故障处理功能; C 宜具有本地手动控制和远程自动控制功能; d) 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含集中数据采集,集中控制,集中工况显示,集中数据存储等。 6.4.13不 机房设计应便于机组和配电装置的布置、运行操作、搬运、安装、维修和更换,以及进、出水 管路的布置,并满足以下要求: 机房内的主要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相邻机组之间、机组与墙壁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0.8m,并满足泵轴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高压配电盘前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2.0m; 低压配电盘前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b 机房内,应设排水沟、集水坑,必要时应设排水泵; C 机房高度,应满足操作、维修的要求和最大物体的吊装要求。起重设备,应满足设备可拆卸部 分的最重部件的吊装要求。 6.4.14 浅层地源热泵机房位置应设在靠近换热井(地埋管)和冷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6.4.15 浅层地源热泵机房宜独立设置或设在高层建筑的设备层和裙楼中,若条件所限也可设在地下 室。 立做防振隔声消谱施

    DB 14/T 23852021

    7.1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立置,并应进行场地清理,铲除地面杂草、杂物,平整地面。严禁损坏既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1.3换热孔钻孔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岩类宜采用回转钻进或冲击钻进; 基岩地层宜采用潜孔锤钻进; C 若基岩地层上覆第四系地层,则钻进第四系地层时应采用跟管钻进,但跟管深度不宜大于40m。 1.4 竖直浅层地埋管钻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钻进过程申,做好钻孔记录,包括地下岩层情况、地下水情况: 6 钻孔开孔及终孔宜采用同一设计口径,当钻孔孔壁不牢固或者遇回填土、卵石层、流砂带、破 碎带、孔洞、洞穴等复杂地层,应采取泥浆护壁或埋设套管护壁,护壁套管内径应与设计钻孔 口径一致; C 实际钻孔孔深宜大于设计孔深1m2m; 钻孔施工应及时清除孔口残渣,设置排水沟和泥浆池等设施,以过滤、储存钻孔浆液; e 潜孔锤钻进成孔后下管前,采用压缩空气或清水进行清孔,孔底沉碴不大于0.5m; 钻孔孔位偏差不应大于0.1m,钻孔的垂直偏差不应大于1.0%,钻孔终孔孔径不应小于设计孔 径。 1.5 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应在钻孔完成且孔壁固化后立即进行; ) 钻孔完成后下管前,应先将浅层地理管换热器按设计要求组装好,并对浅层地理管换热器进行 水压试验; C 水压试验合格后将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带压下入孔内。下管过程中U形管内宜充满水,下管应连 续、缓慢,并应采取措施使浅层地理管换热器各支管处于分开状态。下管深度与设计深度误差 不超过0.5m; d ,下管完毕后浅层地埋管换热器上端应高出地面,管端应作好临时封闭措施,防止进入杂物, 1.6 竖直浅层地埋管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竖直浅层地理管换热器安装完毕后应立即回填封孔,当理管深度超过40m,灌浆回填应在周围 临近钻孔均钻凿完毕后进行; 6 回填料宜采用膨润土、细砂和水泥的混合浆或专用灌浆材料,不应使用原状土回填;当浅层地 埋管换热器设在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中时,宜采用水泥基料回填;回填材料应具有与周围岩土 相适应的较高的导热性能和保证钻孔密封性的低渗透率; C 回填料应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回填应密实、无空腔。地下水位较高时,可采用孔口灌浆或孔 氏注浆,地下水位较低时,应采用孔底注浆: d 采用孔口灌浆时,灌浆过程应缓慢,并注意观察地埋管周围回填料的沉降情况,必要时需采用 多次灌浆回填,确认稳定后方可结束该工序:

    DB 14/T 23852021

    宜设防堵堵头,且注浆时应能够将其冲开,注浆管下入深度以距U型端头0.3m~0.5m为宜, 注浆设备应选用专用注浆泵。 7.1.7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铺设前,沟槽底部应先铺设相当于管径厚度的细沙。水平浅层地埋管换 热器安装时,应防止石块等重物撞击管身。管道不应有折断、扭结等问题,转弯处应光滑,且 应采取固定措施;铺设完毕并试压合格后,覆土前应先用细砂覆盖,厚度宜为200mm以上。 6 水平浅层地理管换热器回填料应细小、松散、均匀,且不应含石块及土块。回填过程应采用人 工逐层均匀压实,回填料应与管道接触紧密,且不得损伤管道。 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铺设及回填应符合GB55010和CJJ101的要求, 7.1.8 管道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连接应符合CJJ101的有关规定; 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U形管的组对长度应能满足插入钻孔后与环路集管连接的要求,组对 好的U形管的两开口端部应及时密封; C 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使用的管道,应组对整根放入,不得拼接。 7.1.9 浅层地理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应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下列 规定: a 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和设计要求,且应提供合格的质量检验报 告和生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材的公称压力 不应小于1.OMpa; 6 钻孔、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径、壁厚及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c) 回填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水压试验应合格; e) 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防冻剂和防腐剂的特性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g 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7.1.10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查并做好管材、成品和半成品的保护工作。 7.1.11 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不宜进行浅层地理管换热器的施工。 7.1.12 警示带宜铺设于管道上方,沟槽深度的1/2处。 7.1.13当利用桩基理管或在建筑物的底板基础下理管时,应与有关专业协调衔接,考虑基础沉降、安 全及施工工艺等因素。当理管穿越建筑底板时,应采取严格的防水措施。 7.1.14浅层地理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理管区域做出标志或标明管线的定位带,并应采用两个现 场的永久目标进行定位,并建立浅层地埋管换热器的数据档案。

    7.2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7.2.1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换热井及其周围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 7.2.2换热井施工应符合GB50296的规定。 7.2.3换热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时绘制地层钻孔柱状面图。 7.2.4换热井在成井后应及时洗井。洗井结束后应进行抽水和回灌试验,管网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群井 抽水和回灌试验。

    DB 14/T 23852021

    续36h以上,回灌量应大于设计回灌量。 7.2.6换热井井口应严格封闭,井内装置应使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材料。 7.2.7换热井井口处应设置检查井。井口上若有构筑物,应留有检修空间或在构筑物上留有检修口。 7.2.8换热井设置的检查井应设专门标志,地下水供回水管应在地面做出标明管线的定位带。 7.2.9地下水供回水管采用聚乙烯管(PE100)直埋敷设时,采用热熔连接;地下水供回水管采用无缝 钢管时,采用法兰或焊接连接,供水管宜保温:换热井中的供回水管应采用法兰连接,

    7.3中水换热系统施工

    7.3.1中水热泵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中水热能资源评价报告、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等。 7.3.2 管道、管件和阀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系统管道、管件和阀门的材质及工作压力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法兰、螺纹等处的密封材料应与管内的介质性能相适应; 安全阀门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 d 输送乙二醇溶液的管道系统,不应使用内镀锌管道及含锌材料的配件。 7.3.3 间接式中水换热器安装按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R103)》的要求施工。 7.3.4 管线布置可采用枝状管网或环状管网,管道宜采用双管制直埋敷设。直埋敷设时应考虑土壤冰 冻深度、地下水水位、土壤腐蚀特性等。 7.3.5 管网输送干线每隔2.0km~3.0km,输配干线每隔1.0km1.5km,宜装设一个分段阀。 7.3.6 管网主干管或支干管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

    7.4浅层地源热泵机房施工

    7.4.1浅层热泵机房设备安装前,应勘查机房内的设备基础和现场施工条件,编制重要设备吊装施工 方案。 7.4.2机房设备安装前,应按设计要求校验主机、水泵、板式换热器、稳压设备、水箱等设备的型号 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并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 7.4.3热泵机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并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 .4.3热泵机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的混凝土基础需建在承重结构底板上,并进行质量交接验收,合格后方 安装。在机组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复查。混凝土基础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表面平整, 不得有凹陷、蜂窝、麻面、空鼓等缺陷。基础的大小、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b 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的位置、标高和管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C 热泵机组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管道连接,其坡度与坡向,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要求。 d 热泵机组安装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外,尚应符合GB50242、GB50243及GB50274的规定, .4.4 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管道材质选择相应的施工工艺; 6) 管道与主机、水泵等设备采用柔性连接,且不得强行对口连接; c 在与主机、水泵等运转、振动设备连接的管道处,应设置独立、固定的支吊架; d 支吊架的紧固件不宜直接接触管道,支吊架与管道间应避免产生冷桥, .4.5 设备的安装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主机横向纵向的安装误差不大于1%o,水平误差不大于2%o; b 水泵的横向水平度误差小于2%o,纵向水平度误差小于1%;

    7.4.3热泵机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7.4.4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要习

    DB 14/T 23852021

    固定措施宜采用普通膨胀螺栓、化学膨胀螺栓或地脚螺栓二次浇灌,并有防松动措施; e 减振措施应使用减振垫、减振器或减振台。减振垫、减振器安装位置应正确;各个减振器的压 缩量应均匀一致;弹簧减振的热泵机组,应设有防止机组运行时水平位移的限位装置; 水泵与电机采用联轴器连接时,联轴器两轴芯的允许偏差,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5mm,小型 整体安装的管道水泉不应有明显的倾斜: 水泵的进出口均应设置阀门,进水口需设置过滤器,出水口应设置正回阀 4.6 保温工程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设备和管道系统的保温材料按设计要求选用:保温层与被保温体之间应无空隙:保温层搭接处 应平滑过渡,缝隙密实一致、均匀;保温层纵缝应错接、密闭、不渗漏空气;易被损坏处宜有 保护措施; b)需要经常拆装的阀门、过滤器、法兰等部位的保温结构宜能单独拆装。 4.7机房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置钢制套管,并留出保温间隙;管道接口不得置于套管内;穿 墙套管应做防水防火处理,

    7.5.1浅层地理管换热器安装前后均应对管道进行试压和冲洗。 7.5.2管道保温工程应在管路系统试压、冲洗合格,除锈防腐工程完成后进行。 7.5.3冷热源系统的冷热转换阀门应在试压与关断性能检查合格后安装;压力试验应符合GB50243和 GB55010的规定。

    2管道保温工程应在管路系统试压、冲洗合格,除锈防腐工程完成后进行。 3冷热源系统的冷热转换阀门应在试压与关断性能检查合格后安装;压力试验应符合GB50243和 55010的规定。 4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换热孔中含有地下水时,水压试验过程如下: 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不小于1.2MPa,在试 验压力下,稳压应不少于15min且压力降不应大于3%,无泄露现象。试验合格后将试验 压力降至0.5MPa,在有压状态下插入钻孔,回填完成后保压1h;水平地理管换热器放入 沟槽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不小于1.2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应不少 于15min且压力降不应大于3%,无泄漏现象; 2 竖直或水平地理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二次水压试验,试验压 力应不小于0.5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应不少于30min且压力降不应大于3%,无泄漏 现象; 3)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三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不小于 0.5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应不少于2h,且无泄漏现象; 4 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且冲洗、排气及回填完成后,应进行第四次水压试验,试 验压力应不小于0.5MPa。在试验压力下,稳压应不少于12h且压力降不应大于3%。 b)当换热孔中无地下水时,水压试验中系统最低点的压力不应大于管材的公称压力。 5水压试验宜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与检查,不应有渗漏。 不应在有结冰的危险的寒冷天气申进行水压测试。不应使用空气进行压力测试。

    7.5.4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8 调试、验收、监测与运行管理

    8.1.1浅层地源热泵系统交付使用前,应进行检验、调试与验收

    8.1.1浅层地源热泵系统交付使用前,应进行检验、调试与验收。

    DB 14/T 23852021

    1.2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调试前应检查以下内容,确认满足调试要求: a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可靠,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条件满足要求; 相关设备及管路冲洗、严密性试验已完成且符合要求; c) 相关电气系统和设备安全性、供电稳定性符合试运转要求; d 放气阀应能正常工作,及时排出管道内的气体; 系统安全阀安装前应经过校验,并按有关要求调整其压力,铅封; 管道上的阀门、过滤器、软连接等附件正确安装、功能正常; g 水系统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等仪表正确安装、读数正常。 1.3 水源热泵机组运转与调试步骤及内容: a) 调试时通过地源侧和空调侧旁通管冲洗管道,应避免冲洗管道的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而损坏 设备; b) 应对热泵机组地源侧、空调侧进水口过滤器进行多次清洗,确保设备的安全; 管道清洗打压后,关闭地源侧、空调侧旁通阀,使系统水进入机组内,机组地源侧、空调侧水 系统进出口压力应正常,压力损失应小于100kPa; d 水源热泵机组制冷剂系统进出口压力应正常,温差、流量、压缩机吸排气温度、电流、电压、 噪声等控制指标应符合有关要求: 应在典型工况下对水源热泵机组制热(冷)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 80%,测试参数包含热泵机组用户侧及热源侧进、出口水温、流量、供冷(热)量、机组输入 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功率等。 1.4水泵调试运转与调试步骤及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查水泵的地脚螺栓及减震装置,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水泵接地装置应良好; b) 对水泵进行通电点试,确定叶轮旋转方向正确: c) 停泵时检查叶轮不应出现反转,检查水泵出口止回阀应完好; d 水泵电机温升正常,确保运转时不出现过热现象; e 调试过程中应对水泵的进口过滤网进行多次清洗,保证泵进口水流通畅; 对空调侧及地源侧补水泵,在运行时应进行观察,若无法补水,则停泵后,对水泵进行放气, 确保其叶轮内充满水后,再开启水泵; 水泵运行稳定后,应对水泵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水泵流量、扬程、转速、三相电压、电流、功 率因数、输入功率、噪声等参数。测试结果应符合要求。 1.5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与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整体运转与调试前应制定整体运转与调试方案,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核准; 6 热泵机组试运转前应进行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末端 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各分支环路流量允许偏差不大于15%,实测循环总流量与设计流 量偏差不大于10%; 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热泵机组的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运行数据应达到设备技术 要求; d 热泵机组试运转正常后,应进行连续24h的系统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 e 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工况进行,并对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调试结果 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提交业主确认后存档。 1.6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合格后

    1.2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调试前应检查以下内容,确认满足调试要求: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可靠,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条件满足要求; 相关设备及管路冲洗、严密性试验已完成且符合要求; c) 相关电气系统和设备安全性、供电稳定性符合试运转要求; d 放气阀应能正常工作,及时排出管道内的气体; 系统安全阀安装前应经过校验,并按有关要求调整其压力,铅封; 管道上的阀门、过滤器、软连接等附件正确安装、功能正常; g 水系统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等仪表正确安装、读数正常。 1.3 水源热泵机组运转与调试步骤及内容: a 调试时通过地源侧和空调侧旁通管冲洗管道,应避免冲洗管道的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而损坏 设备; 应对热泵机组地源侧、空调侧进水口过滤器进行多次清洗,确保设备的安全; C) 管道清洗打压后,关闭地源侧、空调侧旁通阀,使系统水进入机组内,机组地源侧、空调侧水 系统进出口压力应正常,压力损失应小于100kPa; 水源热泵机组制冷剂系统进出口压力应正常,温差、流量、压缩机吸排气温度、电流、电压、 噪声等控制指标应符合有关要求: 应在典型工况下对水源热泵机组制热(冷)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 80%,测试参数包含热泵机组用户侧及热源侧进、出口水温、流量、供冷(热)量、机组输入 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功率等。 1.4 水泵调试运转与调试步骤及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检查水泵的地脚螺栓及减震装置,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水泵接地装置应良好; b) 对水泵进行通电点试,确定叶轮旋转方向正确: c) 停泵时检查叶轮不应出现反转,检查水泵出口止回阀应完好; d 水泵电机温升正常,确保运转时不出现过热现象; e 调试过程中应对水泵的进口过滤网进行多次清洗,保证泵进口水流通畅; 对空调侧及地源侧补水泵,在运行时应进行观察,若无法补水,则停泵后,对水泵进行放气, 确保其叶轮内充满水后,再开启水泵; g 水泵运行稳定后,应对水泵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水泵流量、扬程、转速、三相电压、电流、功 率因数、输入功率、噪声等参数。测试结果应符合要求。 1.5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与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整体运转与调试前应制定整体运转与调试方案,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核准: 6 热泵机组试运转前应进行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末端 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各分支环路流量允许偏差不大于15%,实测循环总流量与设计流 量偏差不大于10%; 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热泵机组的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运行数据应达到设备技术 要求; d 热泵机组试运转正常后,应进行连续24h的系统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 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工况进行,并对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调试结果 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提交业主确认后存档。 1.6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合格后

    方可办理峻工验收手续。

    DB14/T2385202

    8.1.7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以下验收文件与资料: a) 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竣工图; 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抽检试验报告; c) 成孔(井、开沟)施工记录; d) 成孔(井、开沟)检测报告; e) 回填施工记录; f 压力试验报告; 8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h) 设备单机试运行记录; i) 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记录; j) 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K 观感质量综合检查记录; 测量定位成果记录。 8.1.8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243和GB50274等的 相关规定。 8.1.9地理管换热系统的验收除应满足本文件8.1.1~8.1.8外,还应注意地理管换热系统回填过程 的检验应与安装地埋管换热器同步进行。 8.1.10 地下水换热系统的验收除应满足本文件8.1.1~8.1.8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换热并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应稳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抽水试验结束前应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测定和含砂量测定。经处理后的水质应满足系统设备的 使用要求,否则应在地下水与水源热泵机组之间加设中间换热器。 c 换热井应单独进行验收,且应符合GB50296及CJJ13的相关规定 d 输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应符合GB50013及GB50268的相关规定。 地下水换热系统验收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换热并成并报告。报告应包括管并综合柱状图,洗并 抽水和回灌试验、水质检验及验收资料。 8.1.11 中水换热系统的验收除应满足本文件8.1.1~8.1.8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检验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中水热泵系统验收, 中水热泵系统验收的程序和组织应遵守GB50300的要求,并按照GB50300附录表格的形式 进行记录。 8.1.12 热泵机房系统的验收除应满足本文件8.1.1~8.1.8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机房内的设备基础平面尺寸与承重应符合设计要求。 6) 阀门的规格、型号、材质及其安装位置、高度、进出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应牢固紧密、 平整。 C 支吊架、管道规格、材质、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固定支架全部检查,滑动支架抽查 数量不少于5%;每个系统管道、部件数量抽查不少于10%,且不得少于5件。 d 管道的绝热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密度、规格、厚度与施工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2.1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 2.2项目设有集中楼宇监控系统时,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应纳入集中监控系统。 2.3浅层地源热泵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与其他楼宇自动化系统兼容的通信接口。

    8.2.1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

    DB 14/T 23852021

    8.2.4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应对(但不限于)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a) 地源侧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 b 末端侧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 c)中间换热器一、二次侧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 水源热泵机组、水泵、工况转换及连锁阀门的启停; 水过滤器及水处理设备的压差; 系统安全保护及故障报警; g 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积值; h 水源热泵机组、水泵等设备的运行参数。 8.2.5 监测与控制系统应根据建筑物规模、使用功能、系统形式、相关标准等综合确定,应包括(但 不限于)下列功能: 运行参数监测、显示和记录; 各设备工作状态显示、启停连锁控制、报警及保护功能; 热泵机组台数、加减载控制功能; d 水系统温度或压力控制功能; e) 用能分项计量; 系统调节与工况转换。 8.2.6 系统负荷及电耗监测要求: a 监测时间间隔不大于1h; 6) 电耗监测点应设置在动力配电柜(箱)处; 热泵机组电耗与循环水泵电耗应分别监测,分开记录; d 监测方式应为长期、连续监测。 8.2.7 对地质环境影响监测要求: 地质环境影响监测孔数量不少于换热孔数量的1%; b 其中地下温度监测时间间隔不大于1h; 监测方式应为长期、连续监测。 8.2.8 应根据设置的地理管系统分区通过电动阀进行分组控制,实现地理管换热器的分区运行。 8.2.9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埋管分区选择典型位置设置测温装置。宜设置测温井,监测岩土温度利 地下水环境变化。应用建筑面积超过50000m的项目,温度监测并不少于2个。温度监测并应布置在换 热井对角线的交叉点上,每孔井内在不同深度布置2~3组温度传感器。埋入土壤的温度传感器应有阴 窝蚀措施。 8.2.10应在地埋管换热器总分集水器的各支路上分别设置供回水温度传感器,在分集水器上设供回 水压力传感器。 8.2.11地下水换热系统应对抽水量、回灌量、水温、水质、水位变化等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对周边 建、构筑物和地面等进行沉降观测。 8.2.12换热井应设置水位监测装置。当抽水井水位低于设定值,应停止抽水;当回灌并水位高于设定 值,宜及时进行回扬或洗井。 8.2.13热泵机房内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宜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 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 8.2.14多台机组系统应设置必要的措施防止所有热泵机组同时启动。 8.2.15水源热泵机组应采取机组群控策略,优先采用由冷(热)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用自

    8.2.6系统负荷及电耗监测要求

    DB 14/T 23852021

    动运行的方式时,空调水系统和地热能交换系统中各相关设备及附件与水源热泵机组应进行电气联锁, 顺序启停。台数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a)让设备尽可能处于高效运行状态: b)让相同型号设备的运行时间尽量接近,以保持同样的运行寿命(通常优先启动累积运行时间最 少的设备); c)满足用户侧低负荷的需求。 8.2.16浅层地源热泵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置应符合GB50736、GB50019、GB50093的相关规定。

    进运行策略,从而提升运行能效。能效提升的主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根据建筑物实际供热需求,设定热源侧循环水流量和地下换热器入口水温等,在保证供热系统 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取热; 根据建筑物实际供热需求,调节热泵供热的供水温度,避免过量供热; C 根据建筑实际供热需求和管网平衡状况,调节供热侧水泵台数和频率,使得供热侧供回水温差 达到设计值; d 如当地有峰谷电价或消纳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价优惠政策,在运行申应充分考虑,以降低 系统运行成本。 3.3.2运行管理部门应制定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制度,规范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日常操作和维护 管理。 B.3.3应根据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制冷(热)量、设备耗电量、热源侧换热量、土壤温度变化、地下水 立深度、涌水量及水温等运行监测数据,优化全年运行方案。 3.3.4运行管理中应对机组、水泵、末端装置等的能耗及其它基础数据定期进行统计与分析,优化运 行策略。

    9.1系统设计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9.2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施工过程不应破坏生态环境及文物古迹。 9.3对于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应确保地下淡水层不受污染;对于地下水抽水和回灌可能形成的地面 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9.4地下水回灌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地下水置换冷热量后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致引 起其他不良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 9.5回灌水水质应符合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原地下水水质,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水质污染。 9.6为避免回灌水产生二次污染,回灌管路宜采用非金属材质。 9.7热泵机组使用的制冷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规定。 9.8为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要求施工现场采取(但不限于)如下防 护措施: a)施工前须制定控制工地扬尘方案,施工期间接受城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防尘措施; b)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施工,风力大于4级时,停止有扬尘产生的施工; c)工地周围设置围挡,围挡与地面、围挡与围挡之间要密封:

    DB 14/T 23852021

    附录A (规范性) 中水换热系统计算公式

    A.1可利用中水换热功率可采用公式(A.1)估算

    A.1可利用中水换热功率可采用公式(A.1)估算

    DB14/T23852021

    Q = pc,VAt

    DB 14/T 23852021

    (资料性) 地埋管外径及壁厚 表B.1聚乙烯(PE)管外径及公称壁厚(mm)

    表B.1聚乙烯(PE)管外径及公称壁厚(mm)

    表B.1聚乙烯(PE)管外径及公称壁厚(mm)

    C.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热阻计算

    .1传热介质与U形管内壁的对流换热热阻可按:

    ↑质与U形管内壁的对流换热热阻可按式(C.1)计

    DB 14/T 23852021

    附录C (规范性)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附录C (规范性)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Td;K (C. 1)

    式中: Rf—传热介质与U形管内壁的对流换热热阻[(m·K)/W」; d;一U形管的内径(m); K一—传热介质与U形管内壁的对流换热系数[W/(m·K)]。 C.1.2U形管的管壁热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Rpe—U形管的管壁热阻[(m·K)/W]; U形管的导热系数[W/(m·K)]; U形管的当量直径(m);对单U形管,n=2;对双U形管,n=4; d。 一U形管的外径(m)。 C.1.3钻孔灌浆回填材料的热阻可按下式计算(当埋管深度超过50m或钻孔遇风化岩类地质时应采取 灌浆回填):

    . (C. 5) (2Vat. I(u) =) ds C. 6

    Rs = 2s (2Vat. (C. I(u)=J Rs =2[()+ Z2 ()]

    DB 14/T 23852021

    Rs 地层热阻[(m·K)/W]; 入s 岩土体的平均导热系数[W/(m·K)]; 指数积分公式; Tb 钻孔的半径(m); a 岩土体的热扩散率(m/s); 运行时间(s); Xi 为第i个钻孔与所计算钻孔之间的距离(m) .1.5短期连续脉冲负荷引起的附加热阻可按下式计

    Rsp——短期连续脉冲负荷引起的附加热阻[(m·K)/W]; 短期脉冲负荷连续运行的时间,例如8h,

    C.2竖直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长度计算

    C.2.1制冷工况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紧固件标准1000Qc[Rf+Rpe+Rb+Rs×Fc+Rsp×(1F.)] (EER+1) (tmaxt.o) EER

    氏中 Lc 制冷工况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所需钻孔的总长度(m); Q 水源热泵机组的额定冷负荷(kW); F 制冷运行份额; tmax 制冷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中传热介质的设计平均温度,通常取37℃; too 埋管区域岩土体的初始温度(℃); EER 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Tc1 个制冷季中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当运行时可取一个月时,Tc1为最热月份水源 热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 Tc2 一个制冷季中的小时数,当运行时间取一个月时,Tc2为最热月份的小时数。 2.2供热工况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Lh 供热工况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所需钻孔的总长度(m); Q 水源热泵机组的额定热负荷(kW); Fh 供热运行份额; tmin 供热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中传热介质的设计平均温度,通常取2℃~5℃; COP 水源热泵机组的供热性能系数:

    DB14/T2385202

    Th1 一个供热季中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当运行时间取一个月时,Th1为最冷月份水 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 Th2 一个供热季中的小时数。当运行时间取一个月时,Th2为最冷月份的小时数

    DB 14/T 23852021

    地下水换热系统总需水量的确定

    园林养护管理D.1夏季水源热泵机组按制冷工况运行时 也下水换热系统的总需水量可按下式确定: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