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509-2020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GBT 38509-2020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6.2.2荷载强度标准
6.2.2.1降雨荷载应根据20a~100a重现期的降雨强度确定。不同防治工程等级的降雨强度重现期 宜按表3规定取值
钢丝绳标准表3降雨强度重现期取值表
6.2.2.2地震荷载采用的加速度应按50a超越概率为10%设计基准期计,对于I级滑坡防治工程地震 加速度可按50a超越概率5%设计基准期计,对于特级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基准期应专门论证 6.2.2.3地震荷载采用的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取值见表4,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选取应符合GB18306 规定。
4综合水平地震系数耳
6.2.2.4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及以上,且位于地震断裂带15km范围内的滑坡,宜同时计入水 平向地震荷载和竖向地震荷载, 6.2.2.5地震荷载可按式(1)~式(2)进行计算
Fhi=αwWa F = Fm /3
式中: 滑块i的水平向地震荷载,单位为牛(N); 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即:αw=ah/g; W 滑块i的重量,单位为牛(N): a 滑块i的动态分布系数,一般取为1~3; Fvi 滑块i的竖向地震荷载,单位为牛(N); ah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 一 折减系数,取0.25; g 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 2.2.6 对于I、Ⅱ级滑坡防治工程,当滑坡存在高位剪出,且滑坡前缘临空斜坡地形坡度角大于60 ,滑块的动态分布系数取2~3。Ⅲ级滑坡防治工程可不考虑放大效应。特级滑坡防治工程的放大效 做专门论证。 2.2.7对于在地震作用下,抗剪强度降低大于15%时的土质滑坡,可采用基于数值分析的动力极限 衡法或动力强度折减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GB/T385092020
6.2.2.9滑坡体地下水渗流稳定性可采用非稳定流数值模拟法进行分析。 6.2.2.10对后缘有陡倾裂隙且能含水的岩质滑坡,应考虑降雨人渗在后缘裂隙形成的静水压力。 6.2.2.11对滑面底部分布有裂隙含水层的岩质滑坡,应考虑降雨人渗后形成的扬压力和测压水头
6.2.2.9滑坡体地下水渗流稳定性可采用非稳定流数值模拟法进行分析。
6.2.3.1滑坡防治设计的荷载组合应采用如下工况进行设计和校核:
6.2.3.1滑坡防治设计的荷载组合应采用如下工况进行设计和校核: a) 工况I一一基本组合,为设计工况,考虑基本荷载 b) 工况Ⅱ 一特殊组合,为校核工况,考虑基本荷载十降雨荷载; c) 工况Ⅲ 特殊组合,为校核工况,考虑基本荷载十地震荷载; d) 工况IV 特殊组合,为校核工况,考虑基本荷载十降雨荷载十地震荷载 6.2.3.2 滑坡防治设计的荷载组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特殊组合增加附加荷载和其他荷载。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安全系数
7.1.2滑坡稳定性评价可参见附录A。
7.1.4岩质滑坡,包括三种滑面类型
全系数应依据滑坡防治等级和荷载组合,按表5
GB/T38509—2020
表5滑坡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取值表
7.2.2滑坡防治设计的荷载组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特殊组合增加附加荷载和其他荷载 7.2.3对于特级滑坡防治工程,应对其安全系数和工况进行专门论证
8.1.1设计方案选择应考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优先采取排水,并选择支挡、锚固、减载、压脚、注浆加 固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可行性论证;选用注浆加固法时,应与支挡或锚固等抗滑措施组合 更用。 8.1.2设计方案应依据滑坡的稳定状态选用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对处于缓慢变形阶段的滑坡,采取 的治理措施应利于施工安全,宜采用机械在滑体上进行深坑、深井等作业;对处于加速变形阶段的滑坡, 应优先采取能保证作业安全的应急治理措施,待滑坡变形趋缓后再进行综合治理 8.1.3设计方案应考虑被保护对象对滑坡变形的敏感程度,对变形敏感时,应采用能控制滑坡变形的 主动加固措施 8.1.4设计方案应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宜采取岩土工程措施与植被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案。 3.1.5设计方案应重视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宜采取滑坡防治与土地保护利用相结合的方案。 8.1.6设计方案应考虑施工的便利性,宜优先采用就地取材的工程措施。 8.1.7应急治理工程方案应优先选择地表排水防渗、上部削方减载及前缘回填压脚、钻孔排水、锚索 杆)工程、小口径组合抗滑或钻孔抗滑桩支挡等快速治理措施。 8.1.8设计方案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滑坡防治的技术水平。在可行性论证时,应提供新技 术、新方法的鉴定或验收报告,或者提供成功应用的工程案例材料
8.2.1在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论证阶段,应首先进行搬迁避让、监测预警或改线绕避等非工程方案与 工程方案的比选, 8.2.2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论证阶段,应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工程方案的比选。 3.2.3进行比选的设计方案应有可比性,避免工程类型及治理路相似 8.2.4方案比选应从技术、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确定,其中,技术方面包括技术适用性、可靠性、环境影 向及施工便利性、工期等,经济方面包括工程造价、预期效益等, 8.2.5在工程造价相差不大时,应优先选择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对环境保护有利的设计方案
GB/T385092020
件进行,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案。 9.1.2地表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应满足工程等级所确定的降雨强度重现期标准。 9.1.3当滑坡体上存在需保留的地表水体时,应进行防渗处理,并与拟建排水系统相接。 9.1.4地下排水工程设计应视滑面分布特征、滑坡体及围岩的水文地质结构及地下水动态特征,选用 隧洞排水、钻孔排水或盲沟排水等方案。 9.1.5排水工程设计应充分保证排水工程结构的寿命,采用耐久性好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 排水效果和效益。 9.1.6位于城镇区的滑坡,其排水工程设计应与城镇现有或规划的排水系统和设施相协调,并有合适 的排水接入口
9.2地表排水工程设计
9.2.1地表排水工程水力设计应首先对排水系统各主、支沟段控制的汇流面积进行分割计算,根据设 计降雨强度和校核标准分别计算各主、支沟段汇流量和输水量,以确定排水沟断面,并校核已有排水沟 过流能力。
式中: Qp一—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径流系数,具体取值数据可按GB51018规定选取: SP 设计降雨强度,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可按当地水文手册相应图表选取和计算: F 汇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km); 流域汇流时间,单位为小时(h); 降雨强度衰减系数。
b)当 F<3 km"时
式中符号意义同式(3)
武中符号意义同式(3)
Qp=ΦSpF2/ Qp=ΦSpF
+.+.++..+++.(
9.2.4排水沟断面形状可为矩型、梯型、复合型等(图1)。梯型、矩型断面排水沟,易于施工,维修清理 方便,具有较大的水力半径和输移力,在滑坡防治排水工程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9.2.5排水沟(管)的设计径流量可按式(6)计算
图1滑坡地表排水沟主要断面形状示意图
GB/T 38509—2020式中:Q设计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沟(管)内的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Ag设计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9.2.6排水沟(管)内的平均流速可按式(7)计算:U=R2/3;1/2 /ns(7))式中:沟(管)内的平均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R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即:R=A/p;t水力坡度,可取用沟或管的底坡;ns沟壁或管壁的粗糙系数,宜按表6确定;A.设计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过水断面湿周,单位为米(m)。表6排水沟管粗糙系数取值表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UPVC管、PE管、玻璃钢管0.009~0.01浆砌砖渠道0.015石棉水泥管、钢管0.012浆砌块石渠道0.017陶土管、铸铁管0.013干砌块石渠道0.020~0.025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土明渠0.013~0.0140.025~0.030水泥砂浆抹面渠道(包括带草皮)9.2.7排水沟(管)的容许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明沟的最小容许流速为0.4m/s,暗沟和管的最小容许流速为0.75m/s;b)排水管的最大容许流速为:金属管10m/s;非金属管5m/s;c)明沟的最大容许流速,在水深为0.4m~1.0m时,按表7取用;在此水深范围外的容许值按表7列值乘表8中相应的修正系数。表7排水沟最大容许流速表单位为米每秒容许最容许最容许最容许最明沟类型大流速明沟类型大流速明沟类型大流速明沟类型大流速粉砂土0.8黏土1.2干砌片石4.0水泥砂浆6.5粉质黏土1.0草皮护面1.6浆砌片石5.5混凝土10表8排水沟最大容许流速的水深修正系数表水深h/m<0.40.4≤h≤1.01.0
9.2.9排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最小容许半径及沟底宽度的5倍。最小容许半径可按式 (8)计算:
Rmin = 1.1 A 1/2 + 12 式中: Rmin一一最小容许半径,单位为米(m); 一 沟道中水流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A一沟道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9.2.10截水沟应设置在滑坡体后缘裂缝5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用典型横断面优化沟的平面位置 避免外坡内挖过。截水沟迎水面可设置泄水孔,孔径不宜小于50mm。 9.2.11截(排)水沟的纵坡不宜小于0.5%,可单面“一”字坡排水或双面“人”字坡排水,且尽早排人两 端人工或自然沟道。沟壁进行铺砌的沟渠,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12%。 9.2.12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与山洪沟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还应进行抗冲刷计 算,包括: a)排水沟沟床纵坡不宜大于5%; b)当自然纵坡大于5%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应设置消能和防冲措施。当跌水高差大于5m时,应 采用多级跌水槽或增设消力槛和沉砂池。多级跌水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连续或不连续 的形式; c)当排水沟通过裂缝时,应设置成叠瓦式的沟槽,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制成; d) 对有明显开裂变形的坡体,应及时封堵裂缝,整平积水坑、洼地,使降雨能迅速沿排水沟汇集 排走; e) 排水沟进出口平面布置,应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 3倍~4倍; f 当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倍~20倍; g) 排水沟的安全超高,不宜小于0.4m;在弯曲段凹岸,应分析并计人水位雍高的影响; h) 跌水和陡坡进出口段,应设导流翼墙,与上、下游沟渠护壁连接。梯型断面沟道,宜做成渐变收 缩扭曲面;矩型断面沟道,宜做成“八”字墙型式。 9.2.13 排水沟的设置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a 排水沟可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但地质条件较差,如坡体松软段,应采用毛石混凝土、混凝土 或耐久性更好的材料修砌; b) 砌筑排水沟砂浆的标号,不宜低于M10。对坚硬块片石砌筑的排水沟,可用比砌筑砂浆高1级 标号的砂浆进行勾缝,且以勾阴缝为主。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标号,宜用C15; 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m~15m。伸缩缝处的沟底,应设齿坎 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Rmi =1.1u*A1/2 + 12
式中: Rmin一一最小容许半径,单位为米(m); 一一沟道中水流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A一一沟道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9.2.10截水沟应设置在滑坡体后缘裂缝5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用典型横断面优化沟的平面位置, 避免外坡内挖过。截水沟迎水面可设置泄水孔,孔径不宜小于50mm。 9.2.11截(排)水沟的纵坡不宜小于0.5%,可单面“一”字坡排水或双面“人”字坡排水,且尽早排人两 端人工或自然沟道。沟壁进行铺砌的沟渠,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12%。 9.2.12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与山洪沟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还应进行抗冲刷计 算,包括: a)排水沟沟床纵坡不宜大于5%; b)当自然纵坡大于5%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应设置消能和防冲措施。当跌水高差大于5m时,应 采用多级跌水槽或增设消力槛和沉砂池。多级跌水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连续或不连续 的形式; c)当排水沟通过裂缝时,应设置成叠瓦式的沟槽,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制成; d)对有明显开裂变形的坡体,应及时封堵裂缝,整平积水坑、洼地,使降雨能迅速沿排水沟汇集 排走; e) 排水沟进出口平面布置,应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 3倍~4倍; 当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倍~20倍; 8) 排水沟的安全超高,不宜小于0.4m;在弯曲段凹岸,应分析并计人水位雍高的影响; 跌水和陡坡进出口段,应设导流翼墙,与上、下游沟渠护壁连接。梯型断面沟道,宜做成渐变收 缩扭曲面;矩型断面沟道,宜做成“八”字墙型式。 9.2.13 排水沟的设置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排水沟可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但地质条件较差,如坡体松软段,应采用毛石混凝土、混凝土 或耐久性更好的材料修砌; b) 砌筑排水沟砂浆的标号,不宜低于M10。对坚硬块片石砌筑的排水沟,可用比砌筑砂浆高1级 标号的砂浆进行勾缝,且以勾阴缝为主。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标号,宜用C15; 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m~15m。伸缩缝处的沟底,应设齿坎, 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d)当滑坡体上或滑坡后缘(外围)存在有可能影响滑坡稳定的水由、池、塘、库等常年性或季节性 地表水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漏措施; e)当截水沟与排水沟相接时,应尽量采用大角度相交,必要时可设置消能井或挡水墙;
a)排水沟可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但地质条件较差,如坡体松软段,应采用毛石混凝土、混 或耐久性更好的材料修砌; b 砌筑排水沟砂浆的标号,不宜低于M10。对坚硬块片石砌筑的排水沟,可用比砌筑砂浆高 标号的砂浆进行勾缝,且以勾阴缝为主。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标号,宜用C15; 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m~15m。伸缩缝处的沟底,应设齿 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d)当滑坡体上或滑坡后缘(外围)存在有可能影响滑坡稳定的水田、池、塘、库等常年性或季 地表水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漏措施; 当截水沟与排水沟相接时,应尽量采用大角度相交,必要时可设置消能井或挡水墙; 明沟进人暗涵处应设置炉辟状漏水网
9.3地下排水工程设计
3.1地下排水工程可采用排水孔、隧洞、盲沟、排水带、集水井等或组合措施 3.2当滑坡体表层有积水湿地和泉水露头时,可将排水沟(或支沟)上端做成渗水盲沟或用网状扌 延伸进湿地内,达到疏干湿地内上层滞水的目的。 3.3盲沟的最大深度宜小于10m,纵坡大于5%。填石渗水盲沟应采用不含泥的块石、碎石填实
侧和顶部用砂砾石和土工织物做反滤层。 9.3.4对于浅层滑坡,宜采用支撑盲沟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并抗滑支挡(图2)。或在滑坡后缘设置截 水盲沟,将地下水拦截于滑坡之外并引走。 9.3.5支撑盲沟应布置于滑坡前缘,宜沿地下水流向布置,深度宜小于5m,横宽宜为2m~4m,盲沟 之间中心间距宜控制在6m~15m之间。 9.3.6支撑盲沟基底应埋人滑面以下稳定岩层0.5m,前端辅以挡土墙或片石踩。 9.3.7支撑盲沟的长度、支撑力可按式(9)~式(10)计算
a)支撑盲沟长度可按式(9)计算:
图2滑坡地下排水支撑盲沟示意图
L. 支撑盲沟长度,单位为米(m); F.t 设计安全系数,取值1.3; P 作用于盲沟上的滑坡推力,单位为千牛(kN),即:P=PB×B; 支撑盲沟后的滑坡滑面倾角,单位为度(°); 9 盲沟基础与地基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 盲沟内填料容量,采用浮容量,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 h,b 支撑盲沟的高、宽,单位为米(m); PB 滑坡单宽推力,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B 沟中心距,单位为米(m)。 b) 支撑力可按式(10)计算:
式中: P一1 盲沟支撑力,单位为千牛(kN)。 式中其余符号意义同式(9) .8截水盲沟宜布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不小于5m的稳定山坡处,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水盲沟的基底应埋人最低含水层以下不透水层或基岩中,背水面和顶部设置隔渗层,迎水面设置反 层,
9.3.8截水盲沟宜布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不小于5m的稳定山坡处,垂直地下水流 截水盲沟的基底应埋人最低含水层以下不透水层或基岩中,背水面和顶部设置隔渗层,迎水 滤层。
9.3.9截水盲沟排水量计签公式
a)当设计盲沟长度等于或大于50m时,可采用式(11)计算:
式中: Q 盲沟出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支撑盲沟长度,单位为米(m); K 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天(m/d); H 含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hi 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高度,单位为米(m R 影响半径,单位为米(m)。 b) 当设计盲沟长度小于50m时,可采用式(12)
.3.10大型或大型以上的滑坡,若地下水丰富且对滑坡稳定影响较大时,宜采用排水隧洞排出地 下水。 排水隧洞宜布置在滑面之下的稳定岩层内 b) 排水隧洞洞径应满足施工掘进,宽×高不宜小于1.5m×2.0m,洞底应为倾斜向洞口的缓坡 且坡度不宜小于1%,洞底应设排水沟,边侧宜设巡视检查人行通道。 c) 排水隧洞可采用“Y”型、“T”型或“L”型布置,施工进洞口和排水出口应布置在滑坡区外稳定 岩体中。 d 当岩土体的渗透性弱,排水效果不良时,排水洞或洞壁应设辐射状集水钻孔,孔径不应小于 50mm,排水孔内应做反滤层 e)排水隧洞顶部的竖直集水井或钻孔的排水能力可用式(13)计算:
d1.3b;b2 db
Q一一单井(孔)涌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K一一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天(m/d); H 水头或潜水含水层厚度,单位为米(m); 排水孔中水位降深,单位为米(m); d 井距之半,单位为米(m); 厂W 井半径,单位为米(m); 61 一 井排至排泄边界的距离,单位为米(m); 6 井排至补给边界的距离,单位为米(m)。 9.3.11 在滑坡前缘陡坎或滑坡中后部错台等有临空排水条件的部位,可采用仰斜式排水孔进行排水 9.3.12 仰斜式排水孔仰角宜为10°~15°,孔径为50mm~130mm。宜采用具反滤功能的排水软管。
10. 1.1 抗滑桩布置
桩间距、桩长和截面尺寸等 10.1.1.2抗滑桩的设置应保证滑坡体不越过桩顶或从桩间滑动,应对越过桩顶滑出可能进行验算,并 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1.2截面尺寸及桩型选择
10.1.2.1抗滑桩的桩截面尺寸应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桩间距、桩顶位移量以及嵌固段地基 许承载力等因素确定
1.2.1抗滑桩的桩截面尺寸应根据滑坡推力的天小、桩间距、桩顶位移量以及嵌固段地基的横向容 承载力等因素确定。 1.2.2抗滑桩嵌固段应设置在滑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中。 1.2.3非常规抗滑桩的桩型选择,应考虑下列条件: a 当悬臂抗滑桩的设计弯矩过大,或桩顶位移超过容许位移时,宜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或组合 式抗滑桩; b) 当滑坡变形较大且不宜进行大截面抗滑桩开挖施工时,可采用钻孔灌注抗滑桩或小口径组合 抗滑桩; C 当滑坡体厚度大、不存在次级滑带,且对地面变形无严格要求时,可采用埋置式抗滑桩: d) 当滑坡体地下水较为丰富,需降低地下水位和进行抗滑支挡时,可采用箱型抗滑桩; e 对下滑力较大的滑坡宜采用分级抗滑支挡或多排抗滑桩。当采用多排抗滑桩支挡时,各排 之间宜有一定的搭接长度
10.2.1.1抗滑桩的长边应与滑动方向平行,桩排的连线宜与滑动方向垂直,桩间距宜为5m~10m。 0.2.1.2桩最小边宽度不宜小于1.25m 0.2.1.3作用于抗滑桩的外力,应计算滑坡推力(包括地震地区的地震力)、桩前滑体抗力(滑面以上桩 前滑体对桩的反力)和嵌固段岩层的抗力。桩侧摩阻力和黏聚力以及桩身重力和桩底反力可不计算。 0.2.1.4滑坡推力应根据其边界条件(滑面与周界)和滑带土的强度指标按7.1滑坡稳定性分析的规 定,选用相应的推力计算公式计算确定。作用于每根桩上的滑坡推力应按设计的桩间距进行计算。 0.2.1.5抗滑桩上滑坡推力的分布图形应根据滑体的性质和厚度等因素确定,可采用三角形、梯形或 柜形(图3)
图3作用于抗滑桩滑坡推力分布型式
.1.6滑面以上桩前的滑体抗力 衡时桩前抗滑力或前被动土压力确定,设计时
10.2.1.7滑面以上的桩身内力,应根据滑坡推力和桩前滑体抗力计算。滑面以下的桩身变位和内力, 应根据滑面处的弯矩、剪力和地基的弹性抗力进行计算。 10.2.1.8滑面以下的地基系数应根据岩层的性质和深度按下列条件确定: a)较完整岩层和硬黏土的地基系数宜为常数K; b)硬塑~半十硬砂黏土及碎石类土、风化破碎的岩块,当桩前滑面以上无滑坡体和超载时,地基 系数应为三角形分布;当桩前滑面以上有滑坡体和超载时,地基系数应为梯形分布。 10.2.1.9桩底支撑类型结合地层情况和桩底嵌固深度可采用自由端、铰支端或固定端。 0.2.1.10抗滑桩锚固深度的计算,应根据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确定,当桩的位移需要控制时,应考 虑最大位移不超过容许值。 a)地层为岩层时,桩的最大横向压应力mx应小于或等于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地基的横向 容许承载力与岩石单轴抗压极限强度的对应关系参见B.1。当桩为矩形截面时,地基的横向 容许承载力可按式(14)计算:
[H] 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单位为千帕(kPa); KH 在水平方向的换算系数,根据岩石的完整程度、层理或片理产状、层间的胶结物与胶 结程度、节理裂隙的密度和充填物可采用0.5~1.0; ? 折减系数,根据岩层的裂隙、风化及软化程度,可采用0.3~0.45; R 岩石天然单轴抗压极限强度,单位为千帕(kPa)。 当地层为土层或风化成土、砂砾状岩层时,滑面以下深度为h2/3和h2(滑面以下桩长)处的横 向压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其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地面无横坡或横坡较小时,地基V点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可按式(15)计凳
[0H] = 4[(h+Y2y)tg+c]
式中: [oH] 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单位为千帕(kPa); S 滑面以下土体的内摩擦角,单位为度(); 滑面以上土体的重度,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 h1 设桩处滑面至地面的距离,单位为米(m); Y2 滑面以下土体的重度,单位为千牛每立方米(kN/m"); 滑面至嵌固段上计算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 滑面以下土体的黏聚力,单位为千帕(kPa)。 2 当地面横坡i较大且i≤9。时,地基y点的横向容许承载力可按式(16)计算
GB/T38509—2020
10.2.1.11矩形抗滑桩的变形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0.2.1.11矩形抗滑桩的变形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11矩形抗滑桩的变形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嵌固段地基系数为常数K时.桩的变形系数可按式(17)计算
a)当嵌固段地基系数为常数K 时.桩的变形系数可按式(17)计算
10.2.2.1 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地下水位以下的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30。 10.2.2.2当桩周岩土或地下水有侵蚀性时,水泥应符合有关规定,且应满足GB50010、GB/T50476混 疑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要求。 10.2.2.3抗滑桩井口应设置锁口,桩井位于土层和风化破碎的岩层时宜设置护壁,一般地区锁口和护 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其中,在地下水位以下、严寒或软弱地基地段不宜低于C25。一般情 兄下可按构造配筋,但当桩井土层和风化破碎的岩层深度较大时,应通过计算进行校核。 10.2.2.4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且净间距不应小于80mm。当用束筋时,每束不 宜多于3根 10.2.2.5抗滑桩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多排设置,但不宜多于三排。 10.2.2.6 最外层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有护壁时可采用40mm,无护壁时可采用70mm。 10.2.2.7 纵向受力钢筋的截断点应按GB50010的规定计算。 10.2.2.8# 抗滑桩内不宜设置斜筋,可采用调整箍筋的直径、间距和桩身截面尺寸等措施,满足斜截面的 抗剪强度。 10.2.2.9箍筋宜采用封闭式,肢数不宜多于4肢,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400mm
0.2.2.10抗滑桩的两侧和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直径不宜小 于12mm。桩的受压边两侧,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6mm。当桩身较长时,纵向构造钢筋 和架立钢筋的直径应增大。
10.3.1.1圆形抗滑桩的桩直径不应小于0.6m,且桩之间的中心距宜为桩直径的3倍~5倍。 10.3.1.2圆形抗滑桩所承受的荷载、桩身内力的计算按10.2.1执行。 10.3.1.3圆形抗滑桩的计算宽度B,应按式(19)式(20)计算:
5d+0.5) d≤1m (d + 1) d>1m
Bp一一桩的计算宽度,单位为米(m)。当按式(19)~式(20)计算的Bp大于桩间距时,Bp取桩 间距; d一桩的直径,单位为米(m)。 0.3.1.4圆形抗滑桩的变形系数按10.2.1计算。 0.3.1.5圆形抗滑桩桩身纵向钢筋的布置可采用沿桩周均匀配置和不均匀配置两种形式, 0.3.1.6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式(21) 式(23)规定(图4):
式中: M一一桩的弯矩设计值,单位为千牛米(kN·m),按10.2.1的规定计算;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 时,于。应以α1f。代替,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时,取α,三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时,取α1=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A 桩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桩的半径,单位为米(m); Y 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rad)与2元的比值; 广 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 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纵向钢筋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单位为米(m);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当α≥0.625时,取αt=0。 注:本条适用于截面内纵向钢筋数量不少于6根的情况
式中: M一一桩的弯矩设计值,单位为千牛米(kN·m),按10.2.1的规定计算;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 时,于。应以α1f。代替,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时,取α,三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时,取α1=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A 桩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桩的半径,单位为米(m); Y 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rad)与2元的比值; 广 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 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纵向钢筋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单位为米(m);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当α≥0.625时,取αt=0。 注:本条适用于截面内纵向钢筋数量不少于6根的情况
GB/T38509—2020
图4圆形抗滑桩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截面图
M 桩的弯矩设计值,单位为千牛米(kN·m); 一对应于受拉钢筋的圆心角(rad)与2元的比值;α。宜取1/61/3,通常可取0.25; 一对应于受压钢筋的圆心角(rad)与2元的比值,宜取α≤0.5α; Ar,A"sr—一分别为沿周边均匀配置在圆心角2元α、2元α内的纵向受拉、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 位为平方米(m); 矩形截面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单位为米(m),应按GB50010的规定取值。 式中其他符号意义同式(21)。 主:本条适用于截面受拉区内纵向钢筋数量不少于3根的情况
图5沿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局部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
沿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局部均匀酉 的级回钢前数量,算使按式(25)计算的α大十13.5,当 5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式(28)规定
M≤f,A.(0.78r+rs S1I s 元α
10.3.1.9沿圆形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实际配置的均匀纵向钢筋的圆心角应分别取为2元α。(n 1)/n和2元α(m一1)/m(n、m为受拉区、受压区配置均匀纵向钢筋的根数)。配置在圆形截面受拉区 的纵向钢筋,其按全截面面积计算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和0.45f./f,(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 计值,f,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中的较大值。在不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圆周范围内应设置周边纵向 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直径的1/2,且不应小于10mm;纵向构造钢筋的 环向间距不应大于圆截面的半径和250mm的较小值。 10.3.1.10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V≤0.704f.r
++.+.++.....29
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单位为千牛(kN),按本标准10.2.1的规定计算;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C5C 时,f。应以β。f。代替,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时,取β三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C 时,取β二0.8,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桩的半径,单位为米(m)。 D 仅配置箍筋不配置弯起钢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按受弯构件设计时,其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式(30)规定:
斜截面上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单位为干牛(kN);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
V≤1.97f r* + 1.6fx 4m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 A一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箍筋间距,单位为米(m)。 c)当沿桩长方向分段配置不同间距或直径的箍筋时,各区段内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均应符合式 (30)的要求。
0.3.2.1抗滑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地下水位以下的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b) 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HRB500钢筋,单桩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8根,其净间距 不应小于60mm; c)抗滑桩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冠梁时,纵向钢筋伸入冠梁的长度宜取冠梁厚度;冠梁按结构 受力构件设置时,桩身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冠梁的锚固长度应符合GB50010对钢筋锚固的有 关规定;当不能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其钢筋未端可采取机械锚固措施: d)箍筋可采用螺旋式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大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6mm; 箍筋间距宜取100mm~200mm,且不应大于400mm; e)沿桩身配置的加强箍筋应满足钢筋笼起吊安装要求,宜选用HPB300、HRB400钢筋电力弱电技术、方案,其间距 宜取1000mm~2000mm; f) 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时,不应小于 50mm; g)当采用沿截面周边非均匀配置纵向钢筋时,受压区的纵向钢筋根数不应少于5根;当施工方法 不能保证钢筋的方向时,不应采用沿截面周边非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形式; h)当沿桩身分段配置纵向受力主筋时,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应符合GB50010的相关规定。 0.3.2.2抗滑桩顶部宜设置混凝土冠梁。冠梁的宽度不宜小于桩径,高度不宜小于桩径的0.6倍。冠 钢筋应符合GB50010对梁的构造配筋要求。冠梁用作锚杆的传力构件或按空间结构设计时,尚应 受力构件进行截面设计
10.4.1.1锚索抗滑桩的内力应按超静定体系分析。依据桩体和锚索(杆)的变形协调条件,参见附录C 的方法计算锚索(杆)和抗滑桩分担的载荷,并分项进行锚索和桩身设计。锚索分担荷载的比例一般不 宜超过50%。 10.4.1.2初步选定锚索抗滑桩长度时,抗滑桩嵌固段的长度可取桩长的1/4~1/3,最终长度根据侧壁 地层的横向容许承载力计算确定。 10.4.1.3锚索设计应符合第11章相关规定;对外锚头处桩体混凝土应进行局部抗压强度验算,并采取 适当的加强措施。 10.4.1.4锚索抗滑桩的桩体结构按照受弯构件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对抗滑桩的桩体可不做裂缝宽度 验算。 10.4.1.5 预应力锚索(杆)的预应力张拉值不应超过锚索(杆)设计拉拔力,锁固力不应超过设计锚固力 的80%。
GB/T385092020
10.4.2.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应按有关规定选用水泥。 10.4.2.2锚索孔距桩顶的距离不应小于0.5m。需在桩体上布置多排锚索(杆)时,各排锚索(杆)的间 距不宜小于1.5m。 10.4.2.3锚索外锚头下的承力钢垫板平面应与锚索轴向保持垂直。 10.4.2.4若抗滑桩先于锚索(杆)施工,应在桩身的锚索(杆)位置预埋锚索通道。锚索(杆)通道宜采用 钢管制作
0.5.1.1箱型抗滑桩结构是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桩芯为中空井部分。 10.5.1.2箱型抗滑桩截面设计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部宜为实心段且为箱型抗滑桩嵌固段,长度为不小于0.5m。 10.5.2.2箱型抗滑桩中空井部分宜为圆形或矩形断面,应满足如下条件: a) 当中空部分为圆形井,直径应不小于0.8m; b)当中空部分为矩形井,矩形断面宽度不应小于0.8m,矩形断面长度不宜小于1.4m,且桩井壁 最小结构厚度不应小于0.3m。 10.5.2.3箱型结构抗滑桩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 10.5.2.4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设计应符合GB/T50476的要求。 10.5.2.5箱型结构抗滑桩钢筋,由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构成,其中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普通HRB400、 HRB500钢筋,箍筋宜选用HRB400钢筋。 10.5.2.6纵向受拉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其中,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 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为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宜采用并筋, 10.5.2.7纵向受拉钢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可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 则换算确定。 10.5.2.8纵向受拉钢筋直径应大于16mm,净距应在120mm~250mm之间。如配置单排钢筋有困 维时,可设置两排或三排,排距宜控制在120mm~200mm之内;钢筋搭接采用双面焊接,搭接长度符 合GB50010规定;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宜采用机械连接 10.5.2.9箱型抗滑桩内不宜采用斜筋抗剪,当剪力较大时,可采用调整混凝土等级或者调整箍筋强度、 直径、肢数、间距和桩截面尺寸等措施,以满足斜截面抗剪要求。 10.5.2.10箱型抗滑桩的箍筋肢数宜采用4肢,箍筋间距宜为100mm~300mm之间。 10.5.2.11当采用单筋配筋且有混凝土护壁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当无混凝土护壁 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 10.5.2.12箱型抗滑桩井内需进行人工检测及维护保养时,桩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保护盖板,并设置通 气孔,井壁宜设置钢筋爬梯。 C 10.5.2.13箱型抗滑桩中空井宜作为地下水集水设施,可采用水泵抽水方式或与地下排水孔、排水洞相 连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
10.6.1.1理人式抗滑桩的设计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E。 10.6.1.2埋入式抗滑桩可适用于滑体抗剪强度明显大于滑带抗剪强度,且仅需通过对滑带及附近的加 固即可提高整体稳定的滑坡
.2.1理入式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全长抗滑桩及其他抗滑支挡结构联合使 次级滑面的滑坡体应采取综合措施,避免坡体局部失稳 .2.2埋入式抗滑桩桩顶高度确定应保证滑坡不产生越顶剪出
管材标准10.7小口径组合抗滑桩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