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027-2016 煤层气地面工程方案编制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9.1煤层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规模,应以煤层气田总体开发方案所确定的生产能力为依据,并配 套建设相应的各系统能力。 9.2集输工程分期建设的规模,应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10年以上开发指标预测确定,相关设施在按 所确定规模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配置。 9.3工程分期和设备配置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的衔接。当集输站场分期建设时,其辅助生产设施、公 用设施除经技术经济论证一次建成合理部分外,宜随工艺装置分期建设,应留有续建场地并兼顾各期 工程的衔接。 9.4集气设计能力应按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年稳定集气量计算,每口气井年生产天数按330 天计算。
10总工艺流程与总体布局
10.1.1煤层气田集输工程总工艺流程和总体布局应根据总体开发方案、煤层气性质、自然条件、产
市场需求、产品流向等因素市政定额、预算,以降低投资、减少能耗、提高煤层气田开发经济效益为目标,经 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10.1.2煤层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宜采用低压集气、多井可控串接、集中增压的工艺。
a)集输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井场装置、集气站、集气总站、处理厂、采集气管道、管网清管 设施和各类阀室等。 b)集输管网的输送介质、流向、管径及长度等。 c)站场名称、处理能力、工艺方法和主要参数等。 d)总工艺流程中的节点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0.2.1总体布局原则
根据国家、行业的有关政策和气田周边情况以及依据条件,说明气田总体布局遵循的原则和基本 要求。煤层气地面集输工程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 工艺技术,优化地面工程设计,确保煤层气有效开发,总的布局原则如下: a)煤层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应根据煤层气田开发井的布置及自然条件等情况,以集输系 统为主体,统筹考虑采出水处理、给排水及消防、供配电、通信与自控、道路、生产维护及 生活设施等配套工程,经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定。 b)在煤层气由开发井网布置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条件统一规划布置各类站场,其位置应符合集 气工程总流程和产品流向的要求,并应方便生产管理。 c)应利用煤层气的压力能,合理选择采(集)气半径。采(集)气半径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湿气 输送、沿线高程、井口压力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d)在满足煤层气集输要求的同时,根据井位分布、地形情况,优化站场数量和布置。 e)综合考虑地形、交通、可依托的公用设施等条件,本着少占耕地、林地,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的原则,合理选择站址,并做好水土保持、防洪排涝、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 f)单井产水量大于10m/d的煤层气田,采出水蒸发池尽量集中布置。
10.2.2总体布局方案
总体布局方案内容包括: a)说明气田生产可依托的条件。 b)根据原料气气质、外输煤层气气质要求,说明原料气脱水水露点控制等处理要求。 c)经方案比选确定煤层气流向。 d)结合气田井位分布、产品流向、维护管理等因素确定脱水采用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方案。 e)结合煤层气集输与产品外输系统,对集气站、脱水站、处理厂等主要站(厂)布局方案优化 比选。 f)水、电、信、路等系统布局和走向方案比选。 g)综述总体布局方案特点。 h)绘制气田总平面布置图包括: 1)气田总平面布置图应以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或气田构造图为基础,并注明主要城镇、山 脉、大中型河流、铁路、地方和气田公路、周边重要工矿企业、环境敏感区、水文保护 区、规划区、煤矿采空区等:
根据气田地面工程总建设规模、产气规律和煤层气等产出物性质,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产品方 案及产量和生产年限,列出生产能力和分期计划
11.2.1气井的分布
11.2.1.1说明不同气质的气井分布情况和高产、低产、高压、低压气井的分布情况。 11.2.1.2说明有液态(气田水等)产出物的气井分布情况
11.2.2集气站布站
根据煤层气田构造形状、气井分布,结合煤层气处理厂选址情况、煤层气田地形地貌及交通条件 等因素提出多种集气站布置方案,通过工程量、优缺点及投资对比,提出推荐方案,并应说明推荐的 理由和主要技术特点,列出井站归属统计表。
集气系统的设计压力应根据并口压力、外部交接条件,合理确定集气管线、集气站、处理厂整个 系统各节点的压力和增压级数,一般采用分段增压。 根据井口压力和外输或销售确定的压力要求,考虑集输、处理的压力损失,提出气田集气方案, 进行可比工程量、优缺点及经济对比,优化确定气田集输系统压力级制,并说明推荐的理由和主要技 术特点。
11.2.4水合物防治
11.2.4.1根据煤层气物性参数及集气工艺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范围,对不同操作压力下煤层气 水合物形成温度进行预测,并核算采、集气系统中是否有水合物生成。 11.2.4.2提出防止水合物形成的工艺方案,进行可比工程量、优缺点及投资对比,确定推荐方案, 并说明推荐的理由和主要技术特点、主要设备及操作参数。 11.2.4.3采集气管线应埋深在冻土层以下,防止发生冻堵。 11.2.4.4采气管道宜在析水量较大的低点设置排水设施。
11.2.5干气输送与湿气输送
应根据煤层气组分、含液量、压力、输送环境条件及下游用户要求,提出集气系统干气输送
气输送工艺方案比选,确定推荐方案。
1.3井口工艺及井站布
11.3.1根据生产需要测量井口流量、压力、温度等工况参数、排采设备参数和井况参数。 11.3.2.井口气、水计量宜设置在井场,应根据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计量方式。 11.3.3应简化井口设施,井口一般不设紧急截断阀和分离器。对于井口产水量大的井场、可在井口 设置溶解气回收设施。 11.3.4排采设备的驱动方式,应根据气田所处地区电网的建设情况、供电可靠性、电价、气价,经 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在具备用外电条件的区域宜使用系统电;不具备采用系统电的区域,可采用燃气 发电机为排采设备提供动力。 11.3.5严寒地区的井口工艺设施应采取防冻保温措施。
11.4.1采气管网结构与井间连接形式
11.4.1.1采气管网布置形式可根据集气工艺、煤层气田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 11.4.1.2采气管网宜采用井间串接与阀组相结合的方式,采气支线和(支)干线相接处可根据串井 数量设手动截断阀。
来气支线及支干线的线路
11.4.2.1选线原则
煤层气采气管道应结合管道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各类规划区、交通 ,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煤层气田总体集气工艺要求、各站场设施分布等诸方面的具体情况,提 选择需遵循的原则
1.4.2.2线路走向方案
线路走向方案应说明: a)线路的起点、中间进气和出气点、终点和支线的位置。 b)结合集气管道所经区域的情况,对长度较长的管道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路走向方案进行 比较,并在管道走向示意图上标明各方案线路走向,提出推荐方案。 c)对推荐线路走向及沿线自然概况进行描述。
11.4.3采气管道的工艺计算
.4.3.1应列出工艺计算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主要参数。 4.3.2应进行综合比较,推荐最佳管径方案,说明所选用的采集气管道的管径及通过能力
11.4.4采气管道材质选择
4.1根据输送介质的腐蚀及压力条件,选择管道类型及管道材料,并计算各段管道壁厚。 4.2采气管道材质的选择应说明: a)管道强度计算过程。 b)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进行管道类型及管道材质选择。
11.4.4.1根据输送介质的腐蚀及压力条件,选择管道类型及管道材料,并计算各段 11.4.4.2采气管道材质的选择应说明:
c)根据计算结果及管材标准选定采气管道用管的壁厚。 d)输送介质含HS的管材应符合SY/T0611—2008的规定
11.4.5采气管道设计
11.4.5.1采气管道设计能力应按气井的产量和输送压力确定。集气管道的设计能力按照其所辖采气 管道设计能力总和确定。 11.4.5.2埋地采气管道材质宜采用聚乙烯塑料管(PE),根据运行工况和设计寿命,可选用SDR11, SDR17.6等系列,大管径可采用钢制管道;集气管道材质应根据设计压力、管径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 选后确定。 11.4.5.3 根据建设规模选择单井采气管道进站方式,并对选择的进站方式说明理由。 11.4.5.4 说明整个采气管网的连接方式。 11.4.5.5 聚乙烯管道的设计应符合CJ63的有关规定。
[1.5.1集气站类型
应说明本工程设置的集气工艺站场类型, 如多井集气站、增压站等。设置多井集气站时,应说明 多井集气站所辖并数。设置增压站时,应说明该站为起点增压站或中间增压站。
11.5.2多井集气站工艺及设备选型
11.5.2.1工艺流程
多井集气站工艺流程包含集气、分离、增压、计量外输等环节,工艺流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应根据站场类型、功能和特点,设计各站场工艺流程。 b)应根据总体集气工艺要求,确定并简述各站场工艺流程。 c)应计算主要工艺设备及管径,说明主要工艺设备处理能力及设置数量。 d)应说明站场放空泄压系统设置情况。 e)应绘制各站场工艺原理流程图,包括主要工艺设备、管道、各物流流向及安全保护设施,清 晰表示各节点压力、流量、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标明设备规格、数量及主要操作参数。
11.5.2.2 分离工艺
11.5.2.2 分离工艺
多开集气站分离工艺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煤层气进入压缩机前应根据机组要求除去气中液、固杂质。凝液分离器的规格应根据工艺计 算确定。分离器应设置自动排液、液位控制及高液位报警等。 b)煤层气压缩机后可设置分离器,减少进人集气管道的液态水。 c)对煤粉量大的区域,压缩机前分离器可采用过滤分离,压缩机后分离器可采用重力分离或旋 流分离。 d)应根据气并产出物种类、数量和系统工艺对分离精度的要求,提出分离方案,并说明分离设 备处理能力、分离操作参数、分离级数、主要设备类型
11.5.2.3增压工艺
多井集气站增压工艺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结合气田开发方案、煤层气输送要求,说明气田增压输送必要性。 b)煤层气田增压与集气工艺一般合建于集气站,主要功能是将各采气干线来气经过气液分离后, 经压缩机增压、分离、计量后进入集气管线。 c)结合气田站场设施及集气管网布置情况,对分散增压与集中增压方案分析比较,提出多个集 气站址方案,经技术经济对比,并结合运行管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推荐方案。 d)增压工艺计算,应对增压功率进行计算。 e)根据煤层气田开发特点及生产灵活性,增压压缩机选型时应充分考虑煤层气投产前期及末期 气量小的特点,宜采用大、小排气量搭配的配置方式。 f)根据煤层气由产量变化大、压比高的特点,压缩机可选用往复式压缩机组或螺杆式压缩机, 具体选型应根据操作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g)压缩机的驱动方式可采用电动机或燃气机驱动,应根据当地供电能力、供电距离、供电可靠 性、电价、气价等因素,结合投资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机组 驱动方式。 h)压缩机出口气体冷却方式宜采用干式空冷。 i)压缩机自带分离器应设液位高限报警及超高限停机装置。 j)压缩机组布置应根据工作环境及对机组的要求确定。在高寒地区或风沙地区、周边环境对噪 声有要求的地区宜室内布置压缩机组,其他地区宜露天或棚式布置。压缩机噪声治理应满足 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要求。 k)根据气田总建设规模、分期建设规模和产气规律,结合各集气站的工况适应性、投资及运行 维护管理等方面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机组台数配置,分析增压设施对气田生产工况 的适应性,
11.5.2.4主要设备选型
多井集气站主要设备选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应根据集气站站场类型,合理配置所需设备。 b)简述站内主要工艺设备的选型及理由,包括安全装置、分离设备、清管收发装置、增压机组 冷却器、流量计、泵、阀门、储罐等。 c)选用新设备或新材料应说明其工作原理、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及成熟可靠性。 d)引进国外设备应说明引进理由以及设备名称、规格和数量。 e)列出气田集输工程各站场主要工艺设备,引进设备在备注中注明。
11.5.3增压站工艺及设备选型
11.5.3.1工艺流程
增压站工艺流程包含分离、增压、外输等环节,工艺流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应根据站场类型、功能和特点,设计各站场工艺流程。 )应根据总体集气工艺要求,确定并简述各站场工艺流程。 c)应计算主要工艺设备及管径,说明主要工艺设备处理能力及设置数量。 d)应说明站场放空泄压系统设置情况。 e)应绘制各站场工艺原理流程图,包括主要工艺设备、管道、各物流流向及安全保护设施,清 晰表示各节点压力、流量、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标明设备规格、数量及主要操作参数。
11.5.3.2分离工艺
增压站分离工艺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煤层气进入压缩机前应根据机组要求除去气中液、固杂质。凝液分离器的规格应根据工艺计 算确定。分离器应设置自动排液、液位控制及高液位报警等。 b)煤层气压缩机后可设置分离器,减少进入集气管道的液态水。 c)对煤粉量大的区域,压缩机前分离器可采用过滤分离,压缩机后分离器可采用重力分离或旋 流分离。 d)应根据气并产出物种类、数量和系统工艺对分离精度的要求,提出分离方案,并说明分离设 备处理能力、分离操作参数、分离级数、主要设备类型,
11.5.3.3 增压工艺
增压站增压工艺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a)结合气由开发方案、煤层气输送要求,说明气由增压输送必要性。 b)结合气田站场设施及集气管网布置情况,对分散增压与集中增压方案分析比较,提出多个集 气站址方案,经技术经济对比,并结合运行管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推荐方案。 c)增压工艺计算,应对增压功率进行计算。 d)根据煤层气田开发特点及生产灵活性,增压压缩机选型时应充分考虑煤层气投产前期及末期 气量小的特点,宜采用大、小排气量搭配的配置方式。 e)根据煤层气田产量变化大、压比高的特点,压缩机可选用往复式压缩机组或螺杆式压缩机, 具体选型应根据操作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f)压缩机的驱动方式可采用电动机或燃气机驱动,应根据当地供电能力、供电距离、供电可靠 性、电价、气价等因素,结合投资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机组 驱动方式。 g)压缩机出口气体冷却方式宜采用干式空冷。 h)压缩机自带分离器应设液位高限报警及超高限停机装置。 i)压缩机组布置应根据工作环境及对机组的要求确定。在高寒地区或风沙地区、周边环境对噪 声有要求的地区宜室内布置压缩机组,其他地区宜露天或棚式布置。压缩机噪声治理应满足 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要求。 i)根据气田总建设规模、分期建设规模和产气规律,结合各集气站的工况适应性、投资及运行 维护管理等方面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机组台数配置,分析增压设施对气田生产工况 的适应性。
11.5.3.4主要设备选型
增压站主要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要求: a)应根据集气站站场类型,合理配置所需设备。 b)简述站内主要工艺设备的选型及理由,包括安全装置、分离设备、清管收发装置、增压机组、 冷却器、流量计、泵、阀门、储罐等。 c)选用新设备或新材料应说明其工作原理、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及成熟可靠性。 d)引进国外设备应说明引进理由以及设备名称、规格和数量。 e)列出气田集输工程各站场主要工艺设备,引进设备在备注中注明。
11.6.1集气管网布置
集气管网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a)集气管网布置形式可根据集气工艺、煤层气田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 b)集气管网形式宜采用辐射状管网和枝状管网相结合的方式。
11.6.2.1选线原则
煤层气集气管道应结合管道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各类规划区、交通 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煤层气田总体集气工艺要求、各站场设施分布等诸方面的具体情况,提 选择需遵循的原则。
11.6.2.2线路走向方案
线路走向方案应说明: a)线路的起点、中间进气和出气点、终点和支线的位置。 b)结合集气管道所经区域的情况,对长度较长的管道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路走向方案进行 比较,并在管道走向示意图上标明各方案线路走向,提出推荐方案。 c)对推荐线路走向及沿线自然概况进行描述。
11.6.3管道工艺计算
根据输送介质的腐蚀及压力条件, 信材顶: 选择应包括: a)说明管道强度计算过程。 b)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进行管道类型及管道材质选择。 c)根据计算结果及管材标准选定集气管道用管的壁厚。 d)输送介质含HS的管材应符合SY/T0611—2008的规定。
11.6.5阀室(阀井)
根据集输管道的长度及沿线进、出气点的位置,确定阀室(阀井)的位置并说明其功能。
11.6.6集气管道设计
11.6.6.1集气管道压力系统设置应考虑管道清管时压力升高的影响。 11.6.6.2管道的设计应符合GB50350中的有关规定。 11.6.6.3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集气管道清管可设置收发球清管设施或采用吹扫方式。 11.6.6.4集气管道设置清管设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清管工艺应采用不停气密闭清管工艺流程,并进行最大清管积液量的计算和采取相应安全
.6.6.1集气管道压力系统设置应考虑管道清管时压力升高的影响。 .6.6.2管道的设计应符合GB50350中的有关规定。 .6.6.3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集气管道清管可设置收发球清管设施或采用吹扫方式。 .6.6.4集气管道设置清管设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清管工艺应采用不停气密闭清管工艺流程,并进行最大清管积液量的计算和采取相应
措施。 b)清管器的进出指示器应安装在进出站的管段上。 c)清管器收球筒上的快开盲板,不宜正对距离小于或等于60m的居住区或建、构筑物区。当受 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d)清管作业清除的污物应进行收集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11.7采出水收集及处理
11.7.1水处理方案
水处理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a)采出水应根据水质和水量确定处理工艺,优先选用沉降、过滤、蒸发工艺。 b)采出水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监测,采出水若排放应根据受体接收条件,确定处理方案
11.7.2.集水管网
11.7.2.1集水管网的井口回压一般不大于1MPa, 11.7.2.2集水管网宜采用井间串接的方式,与采气管网同沟敷设。集水支线和(支)干线相接处可 根据串井数量设手动截断阀,阀井宜与采气管网阀井同地布置。 11.7.2.3集水管线宜采用PVC管,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可采用PE管。
2.1集水管网的井口回压一般不大于1MPa 2.2集水管网宜采用井间串接的方式,与采气管网同沟敷设。集水支线和(支)干线相接处 串井数量设手动截断阀,阀井宜与采气管网阀井同地布置。 .2.3集水管线宜采用PVC管,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可采用PE管。
11.8 主要工程量
应列出煤层气采集气的主要工程量。
应列出煤层气采集气的主要工程量。
12.1.1原料气来源及条件
明原料气来源及流量、压力、温度、组成等。
12.1.2.1说明煤层气处理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12.1.2.2根据各集气干线来气规模确定处理厂的处理规模, 12.1.2.3根据煤层气处理总规模,论证工艺装置套数及单套装置规模。
产品气及各副产品的产品标准、产量及主要质量
12.2.1煤层气组成中基本不含C+以上重烃,需脱水来控制水露点达到外输和市场用户要求。煤层 气中HS,CO,及总硫的含量超标时需要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煤层气应符合GB17820的有关规定。 12.2.2脱水工艺宜采用先增压后脱水。主要工艺流程为来气通过分离器将气液分离后,经过压缩机 增压、再次分离后,进行脱水,达到产品外输要求后,计量外输。
.1煤层气组成中基本不含C+以上重烃,需脱水来控制水露点达到外输和市场用户要求。煤 H,S,CO,及总硫的含量超标时需要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煤层气应符合GB17820的有关规定。 2脱水工艺宜采用先增压后脱水。主要工艺流程为来气通过分离器将气液分离后,经过压缩 、再次分离后,进行脱水,达到产品外输要求后,计量外输。
2.3煤层气中压脱水宜采用三甘醇脱水工艺,低压脱水可采用其他脱水方式。外输煤层气的 应比最低介质环境温度低5℃。 2.4脱水装置脱出的污水应收集后集中处理。 2.5应说明煤层气处理工艺流程。
12.3.1三甘醇脱水装置的设计,应符合SY/T0076的有关规定。 12.3.2脱硫脱碳装置的设计,应符合SY/T0011的有关规定。 12.3.3处理厂压缩机宜采用往复式电驱压缩机,并采用大、小排气量搭配的配置方式。 12.3.4应说明煤层气处理的主要工艺装置。
煤层气处理辅助生产设施包括燃料气系统、火炬及放空系统等
12.5.1设备选型原则
应依据工艺要求,说明设备选型遵循的原则
12.5.2主要设备选型
12.5.2.1应说明各装置主要工艺设备的选型及理由。 12.5.2.2选用新设备或新材料应说明其工作原理、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及成熟可靠性 12.5.2.3引进国外设备应说明引进理由以及设备名称、规格和数量。 12.5.2.4应列出煤层气处理工程主要工艺设备
12.5.2.1应说明各装置主要工艺设备的选型及理由。 12.5.2.2选用新设备或新材料应说明其工作原理、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及成熟可靠性。 12.5.2.3引进国外设备应说明引进理由以及设备名称、规格和数量。 12.5.2.4应列出煤层气处理工程主要工艺设备
应列出煤层气处理的主要工程量。
应列出煤层气处理的主要工程量。
13.1集气站、处理厂应设置紧急放空系统,并符合GB50183的有关规定。 13.2井场或阀组宜设置手动截断阀,并应设置放空接口,作为煤层气的临时放空。 13.3集气站、处理厂的放空量应结合上游自控及安全保护措施,对事故工况进行分析,按先截断、 停压缩机、后放空的原则,合理确定放空量,并应符合SY/T10043的相关规定。 13.4处理厂放空火炬前不需设放空分液罐。火炬应有防止回火的措施,并应有可靠的点火设施 13.5在同一压力系统中;压力来源处已有安全阀,则其余设备可不设安全阀。
1集气站、处理厂应设置紧急放空系统,并符合GB50183的有关规定。 2井场或阀组宜设置手动截断阀,并应设置放空接口,作为煤层气的临时放空。 3集气站、处理厂的放空量应结合上游自控及安全保护措施,对事故工况进行分析,按先截 压缩机、后放空的原则,合理确定放空量,并应符合SY/T10043的相关规定。 4处理厂放空火炬前不需设放空分液罐。火炬应有防止回火的措施,并应有可靠的点火设施 5在同一压力系统中;压力来源处已有安全阀,则其余设备可不设安全阀。
14.1防护范围及腐蚀因素分析
应说明需要进行防护的设备及管道的范围、防腐和保温的技术要求。
14.1.2内腐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工艺特点、运行参数和输送介质性质,分析内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说明本工程 性以及设备、管道可能产生的腐蚀程度
14.1.3外腐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管线沿线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及腐蚀等级。
14.2.1内腐蚀防护
14.2.1.1方案比选:根据防腐效果、投资及维护管理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方案。 14.2.1.2材质选择:根据推荐的内腐蚀防护方案,说明集输管道及设备的材质选择。 14.2.1.3缓蚀剂选择:采用加注缓蚀剂减缓腐蚀的防护方案时,应说明缓蚀剂的类型、加注量及加 注方式等。
14.2.2.1非保温管道外防腐应通过管线可选用的各种外防腐的性能及综合造价进行比选,确定各种 管线外防腐的类型、等级以及与防腐配套的补口方式。 14.2.2.2保温管道防腐保温应通过防腐类型、等级以及防腐保温管的预制工艺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 14.2.2.3应说明站内管道、设备的外防腐方案和应用材料。
14.2.3.1根据煤层气田实际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阴极保护方案。 14.2.3.2区域阴极保护应说明其必要性、区域保护范围及具体方案。 14.2.3.3当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时,通过计算阴极保护站的保护半径,确定阴极保护站的数量和 分布,并说明拟采用的阳极地床方式。 并计管阳极材料的用晶
对需要保温(冷)的管道,根据工艺、节能等要求说明可供选择的保温(冷)层材料种类, 支术经济对比,确定最终选用的保温(冷)材料
14.3.2设备及仪表保温
对需要保温(冷)的设备及相关仪表,应说明保温范围及可供选择的保温(冷)层材料,通 经济对比,确定最终选用的保温(冷)材料
应列出防腐与保温主要工程量。
粉煤灰标准15.1.1自控水平确定的依据
15.1.1.1应说明目前国内同类型煤层气田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水平。 15.1.1.2应说明煤层气气田集输、煤层气处理等工艺控制要求。 15.1.1.3应说明管理层结构和管理要求。
15.1.1.1应说明目前国内同类型煤层气田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水平。
动控制系统建设的目标及要达到的自控与管理
火力发电厂标准规范范本15.2.1系统方案选择
15.2.1.1根据生产管理模式、工艺过程要求,提出自动控制系统比选方案。方案比较应从系统组成、 系统能力、监控功能、配置方式、软硬件要求、数据传输要求、可维护和可扩性、系统安全、可靠性 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5.2.1.2根据煤层气开发的低成本特点,选择适宜、经济的方案。 15.2.1.3绘制相应的管理模式示意图。 15.2.1.4 调度控制中心宜采用SCADA系统。 15.2.1.5 煤层气处理厂宜采用DCS控制系统。 15.2.1.6 集气站、压气站宜采用PLC控制系统。 15.2.1.7 井场宜采用RTU。
15.2.2.1应说明推荐方案自动控制 15.2.2.2绘制自动控制系统方案构成 直和软件功能
....- 相关专题: 煤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