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10-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硫铁矿.pdf

  • DZ∕T 0210-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硫铁矿.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0.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29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5助查控制程度要求

    4.1.5.1一般情况下,普查阶段采用有限的取样工程进行控制,详查阶段采用系统的(按一定的勘查工 程间距并有规律)取样工程控制,勘探阶段在详查系统控制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密控制。各阶段的勘查控 制程度应满足勘查研究程度的需要。 4.1.5.2勘查时应注意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有 工程控制;对较大的基底起伏、无矿带,破坏矿体及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陷落柱、老隆,以及矿区 界构造等的产状、规模应有工程控制;对能随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小矿体应适当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 床,应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 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 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

    4.2.1.1全面收集矿区的区域地质、物探、化探、矿化点、矿点及周边矿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成矿 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特征。 4.2.1.2初步查明勘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与成矿的关系。 4.2.1.3初步查明矿点、矿化点及各类异常的含矿性、分布和资源远景。 4.2.1.4对沉积、沉积改造和沉积变质及煤系沉积硫铁矿矿床(详见附录H),要研究含矿地层层位、岩 性组合、含矿性、厚度变化及含矿层的主要对比标志。 4.2.1.5对火山岩、矽卡岩和热液交代及多金属硫铁矿矿床,要研究含矿岩体的类型、岩性、规模和岩相 组合,研究断裂、近矿围岩蚀变与矿床(体)富集及分布的关系

    招标投标4. 2. 2 矿体特征

    4.2.2.1初步查明矿体的数量、形状、产状、厚度、规模 项科和華可上 的变化情况。 4.2.2.2初步查明近矿围岩蚀变与矿体、矿化的关系。 4.2.2.3初步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岩浆岩及其分布范围。 4.2.2.4初步了解矿体氧化带类型、特征、标志及其分布范围

    4.2.3.1初步查明硫铁矿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 4.2.3.2初步查明硫铁矿矿石的化学成分、品位,了解其他有用组分、主要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点。 4.2.3.3研究矿石中夹层及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 4.2.3.4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硫铁矿矿石化学成分的差异性

    4.2.4矿石加工试验

    一般与邻区或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影响矿山生产相关指标的全面类比研究,对矿右加工技术性能做 出评价。对无类比条件的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选性试验。具体 按DZ/T0340执行。

    2.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5.2研究和初步了解近矿岩石的工程地质条件。 2.5.3收集研究勘查区有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4.2.6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DZ/T 02102020

    利用勘查硫铁矿的工程,通过取样分析,初步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含量、赋存特点,类比评价 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具体按GB/T25283执行

    4.3.1.1对沉积、沉积改造和沉积变质及煤系沉积硫铁矿矿床,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分带、厚 、含矿性及其富集规律,含矿地层层位、主要对比标志,矿体与顶底板岩性、基底性质的关系;研究矿区 变质作用、蚀变作用和风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研究矿区地质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关系,阐明破坏矿体的 断裂性质和分布。 4.3.1.2对火山岩、矽卡岩和热液交代及多金属硫铁矿矿床,基本查明含矿岩体类型、岩性、产状、形态、 规模及岩相组合,主要含矿相带或矿体产状、含矿性变化及其与岩体形态、分异作用、变质作用、蚀变作用 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关系;研究成矿的岩浆岩和断裂对矿体的影响。基本查明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岩性、物 质组分、分布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与矿床(体)富集、分布的关系

    1.3.2.1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产状、厚度、规模、形态、内部结构、空间分布 及变化特征,矿石品位在走向、倾斜和厚度上的变化情况,阑明主矿体的赋存规律。基本查明矿体中的夹 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范围。了解沉积硫铁矿矿床底板的隆起、冲刷、陷落柱、薄化带、无矿 带等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其对矿体的影响程度。 4.3.2.2基本查明破坏矿床或矿体的较大地质构造的性质、落差、褶幅、产状、分布范围及其影响程度 对于较小的断层,要着重研究其分布规律。 .3.2.3基本查明硫铁矿矿体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的性质、类型及分布范围

    4.3.3.1基本查明硫铁矿矿石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研究其分布规律。 4.3.3.2基本查明硫铁矿矿石主要有用组分和共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参见附录E和F)及其赋 存状态,初步划分矿石品级和工业类型, 4.3.3.3研究矿石中夹层及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含量。 4.3.3.4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其氧化特征。

    4.3.3.1基本查明硫铁矿矿石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研究其分布规律。

    4.3.4矿石加工试验

    对具有已开采可比对象的矿床或易加工矿右,可进行类比评价;对需要选矿富集的矿右,应在矿 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加工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 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具体按DZ/T0340执行。

    4.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3.5.1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a)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本查明矿区含(隔)水层、主要构造、破碎带、风化带等的 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调查研究岩溶、地下暗河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b) 调查研究地表水的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历年最高 洪水水位及其淹没范围。 C 调查勘查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含水层的关系,以及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 水方式或途径,进行钻孔抽水试验,预测计算矿坑涌水量。 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方向。 e)基本确定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4.3.5.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a)划分勘查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物理力学性质,基本查明构造、岩溶的发育程度、岩 体风化、蚀变程度以及软岩和软弱夹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b 研究开采影响范围内岩矿石稳固性和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 调查勘查区老隆和采空区的分布情况,初步圈定采空区范围。 d)基本确定勘查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4.3.5.3环境地质条件

    环境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a)调查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酸性水、热水)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有害元素、放射性 核素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强度);预测矿坑水、选冶废水排放及采矿废石、尾矿堆放等 可能造成的污染,对采矿废石、尾矿的堆放及利用提出建议。煤系沉积型硫铁矿床需评价瓦斯 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b 调查研究硫铁矿矿石氧化速度、地温状况和矿石氧化自热自燃情况。 C 调查了解勘查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分析预测矿床开发时可能产 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d)基本确定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别

    4.3.6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通过取样分析,基本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物质组分、赋存状态和与主矿产的共生、伴生关系 基本查明共生组分的含量。具体按GB/T25283执行。

    4.3. 7资源量比例

    详查区一般探求控制资源量与推断资源量。 控制资源量一般应不少于总资源量的30%。第Ⅲ勘查 类型矿床控制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可适当降低

    4.1.1对沉积、沉积改造和沉积变质 加评细划分地层层序 ,详细查明含 层位、岩性组合、岩相分带、厚度、含矿性及富集 层在剖面中的位置及对比标志;与顶底 、基底性质的关系;研究矿区变质作用、剥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详细研究矿区地质构

    DZ/T 02102020

    矿体的空间分布关系,阐明破坏和影响矿体的断裂性质、先后次序和分布特征,对划分矿段的 程加以控制。

    程加以控制。 4.4.1.2对火山岩、矽卡岩和热液交代及多金属硫铁矿矿床,要研究控制岩体(带)分布的地质特征,详 细查明含矿岩体的类型、岩性、时代、产状、形态、规模及岩相组合;主要含矿相带或矿体的产状,含矿性变 化及其与岩体形态、分异作用、变质作用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关系;岩体中其他矿产与硫铁矿的空间分布及 富集规律;研究成矿期后岩浆岩和断裂对矿体的影响。 4.4.1.3详细研究矿区(床)有关的岩浆岩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对首采区破坏矿体的较大岩体,应研 究和控制其产状和分布

    4.4.2.1详细查明矿体的数量、层序、产状、厚度、规模、形态、内部结构和空间位置,详细研究和控制矿 体的膨缩、分叉、相变、尖灭及其构造或因剥蚀出现的变异地段,及矿石品位在走向、倾斜和厚度上的变化 情况。对于直接位于古侵蚀面上的矿体,要研究古侵蚀面特征、矿体厚度变化规律和工业矿体的连续程 度,对内部结构复杂的矿体要研究矿石类型、夹石性质和其他连接标志。对形态复杂的矿体,要研究矿体 产状和形态变化特征,对于富硫铁矿矿右w(S)≥35%」,要研究产出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 4.4.2.2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褶皱和断裂的性质、规模、形态、产状、断距,特别是位于矿床首采区和影 向矿床开采总体设计的地质构造,要研究其空间展布、相互关系和发育程度,研究构造与矿体的关系。详 细研究小断层或小褶皱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4.2.3揭露和研究确定矿体氧化带发育程度、发育规律和氧化带的界线及分布范围

    4.4.3.1详细查明硫铁矿矿石的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分、含量、粒度、结构构造、嵌布特征。划分矿石 自然类型,研究其相互关系、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4.4.3.2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划分矿石品级和矿石工业类 型。研究工业类型与自然类型的关系。当矿石中有害组分超过允许含量时,要研究其分布范围和变化规 律。硫铁矿矿石工业类型分类参见附录G。 4.4.3.3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中夹层及顶底板围岩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 4.4.3.4详细研究矿床氧化带、混合带与原生带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和氧化特征。

    4.4.4矿石加工试验

    4.4.4.1易加工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 股进行实验至流程试验,必 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难加工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 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性试验。具体按DZ/T0340执行, 4.4.4.2对有用和有害组分较高的精矿,必要时尚需做矿石焙烧试验,为烧渣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4.4.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4.5.1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调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详细查明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矿床顶底板隔 的稳定性,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及地下水的水头高度、水 度径流场特征与动态变化

    b)详细查明构造破碎带、节理一裂隙等的导水性和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C 对岩溶发育的矿床,着重研究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形态、类型、充填程度及其与岩性、构造、地 形地貌、水文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岩溶、地下暗河分布及其对矿床破坏和充水的影响。 阐明地表水、采空区积水、地下水等的分布与水文特征,地表水与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及其对矿 床充水的影响。 e 阐明勘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行单孔或多孔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边界,矿床主 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和途径,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预测计算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 涌水量,预测下一水平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f 对矿床疏干排水及矿坑水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供水水源方向。 g) 对赋存有地下热水的矿区,要研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及其利用的可能性。 h)确定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价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4.4.5.2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研究矿体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工程地质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布 各类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软弱层等)的发育程度和组合特征。 采样测试矿石、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c)评价矿体和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或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 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确定勘查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4. 4. 53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研究要求如下: a) 收集地震活动史及新构造活动资料,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 b) 调查勘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开采的影响,以及地温异常对 开采的影响,预测因开采和疏干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研究可能 形成的条件和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 C 评价岩矿石和地下水(含酸性水、热水)中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有害元素、气体及放射 性核素的含量,当超过允许含量时,应测定其分布范围。煤系沉积型硫铁矿矿床需评价瓦斯气 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防治建议。 d 研究确定硫铁矿矿石氧化速度和地温状况。 e)评价矿床开采时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对采矿废石、尾矿的堆放及利用提出建议。 f)确定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别

    4.4. 6综合勤查、综合评价

    4.4.6.1通过取样分析,基本或详细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富集条件、与主矿 产的相互关系,基本或详细查明共生组分的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具体按GB/T25283执行。 4.4.6.2煤系沉积型硫铁矿矿床,应注意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矿、铝土矿、黏土矿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4.6.3硫铁矿型、多金属型硫铁矿矿床,应注意共生、伴生Fe、Cu、Pb、Zn、Co、Au、Ag、Se、Te等的综 合勘查、综合评价。硫铁矿矿床伴生有用组分的综合评价参考指标参见附录F。

    4. 4. 7 资源量比例

    DZ/T 02102020

    勘探范围内,探明资源量一般应占总资源量的20 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之和一般应占 总资源量的50%以上,大型以上矿床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之和占总资源量比例可适当降低。鼓励 按照“保证首采区还本付息,矿山建设风险可控”的原则,通过论证,合理确定各级资源量的比例。

    4.5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复杂和小型矿床的勘查

    4.5.1对于复杂的大、中型矿床,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探明资源量的,可 只探求到控制资源量,提交详终报告,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复杂的小型矿床,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 系统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控制资源量的,可只探求到推断资源量,提交普终报告,作为矿山生产阶段边探边 采的依据。 4.5.2详终程度、供矿山建设设计的一般小型矿床的矿体特征和矿右质量特征的助查控制研究程度应 达到详查程度,普终程度的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应达到普查程度。除此之外, 其他方面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均应达到勘探程度要求。详终程度,控制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一般不 少于50%。 4.5.3详终、普终报告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地质依据,应充分考虑地质风险,一般不宜建设大、中型 矿山。

    4.5.1对于复杂的大、中型矿床,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探明资源量的,可 只探求到控制资源量,提交详终报告,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复杂的小型矿床,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 系统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控制资源量的,可只探求到推断资源量,提交普终报告,作为矿山生产阶段边探边 采的依据。

    5.1.1应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于矿产勘查设计、施工、验收、成果提交的全过程,实施勘 查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 5.1.2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污染和破坏。倡导采 用能够有效替代槽探、井探的勘查技术手段;鼓励采用“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少占地的勘查技术。 5.1.3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切实落实绿色勘查要求

    5.2.1勘查设计应充分体现并明确提出绿色勘查要求。 5.2.2勘查设计前,应进行实地踏勘,对勘查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程度做出预判。 5.2.3勘查设计中,应统筹勘查目的任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宜的勘查方法、技术手段、 设备、工艺和新材料,合理部署勘查工程,并对场地选址、道路选线、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理、各项工程施 工、环境恢复治理等勘查活动各环节的绿色勘查工作,做出明确的业务技术安排,制定明确的预防控制措 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5.4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

    5.4.1勘查工作或阶段工作结束,针对勘查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 准和恢复治理设计要求,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勘查 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5.4.2项目峻工验收应将绿色勘查要求落实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6.1.1普查、详查、勘探阶段与资源储量估算相关的各种地质面、探矿工程、矿体等均应进行定位 测量。 6.1.2矿产勘查测量应采用全国现行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应执行GB/ T18341。

    6.2.1在勘查区内应测制1:10000~1: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 6.2.2在详查、勘探区范围内,一般测制1: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对矿体延展规模小的第Ⅲ勘查类型 矿床应测制1:1000地形地质图。对由若干矿段组成的矿区应测制1:100001:5000矿区地形地 质图。对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的矿床,要分别编制地形地质图和基岩地质图。 6.2.3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勘探线剖面图都应实测,比例尺一般1:2000~1:500。对矿体延深很大 的第I勘查类型矿床可测制1:2000勘探线剖面图。 6.2.4地质填图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按GB/T33444执行。

    6.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和环境地质调查,均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和相 阶段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要求。其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按GB/T 行。

    6.4.1根据矿区地质、矿体和围岩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不同勘查阶段的地质目的,选择经济 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 6.4.2物探、化探尽可能与地质测量比例尺相一致,并确定有效的成图方法,做好物探、化探资料的综合 解释。 6.4.3各种比例尺物探、化探的质量都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的要求

    6.5.1地表山地工程:通过浅坑、浅井、小圆井、剥土、浅钻、槽探等,用于揭露浅部矿体、构 界线和各类异常,揭露矿体露头的工程要深入基岩。对覆盖层很厚或槽探(浅井)无法施工白 工浅钻。

    DZ/T 02102020

    底板采取率不得低于DZ/T0227的规定。 6.5.3坑探工程:在地形有利的条件下,为勘查和评价某些复杂的矿床或采取某些必需的大样时,可在 矿床的上部或首采区采用坑探手段,以更加有效地揭露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查明矿体和矿石质量特征。 坑探工程的布设应以探矿目的为主,并尽可能考虑为未来矿山建设生产所利用,同时应尽量与已完工、已 布设和将要布设的其他探矿工程相衔接。 6.5.4各种探矿工程质量要求,应按相应的规程、规定执行。

    6.6化学分析样品的采集、加工及化验分析

    6. 6. 1样品的采集

    要求执行。 6.6.1.2刻槽样断面规格一般为(5cmX3cm)~(10cmX3cm)。对分布不均匀的团块状或角砾状矿 石,断面规格应根据矿石特征适当增大。钻孔岩矿芯沿长轴锯取二分之一作为样品。 6.6.1.3样品长度视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一般不大于工业指标的最小可采厚度。 对矿石质量稳定的矿体,采样长度可适当加长,但不得大于夹石剔除厚度。对贫富不一的互层矿或矿体 与围岩的过渡带,以及用肉眼容易识别、分层明显的夹层,均应缩小取样长度(0.5m~1.0m)。

    6. 6. 2 试样制备

    行。硫铁矿化学样品加工的K值常采用0.1~0.2。对加工缩分的质量应定期检查,碎样全过程中的样 品累计损失不得大于5%,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 6.6.2.2样品加工时烘烤温度一般不大于60℃;物性测试样品烘烤温度不得超过105℃。副样一定要 密封防潮,避高温保存;长期保存的样品,应用磨口玻璃瓶封蜡包装;对作业时间较长的样品,如选矿试验 样等,应安排在寒冷干燥的季节,进行采集加工处理

    6.6.3化学样的分析

    6.6.3.1基本分析

    基本分析要求如下: a)所有见矿工程样品均应进行基本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全硫(TS)。加强硫铁矿矿石类型研 究,硫酸盐型硫铁矿应进行有效硫的分析。共生组分应列入基本分析项目。 6 基本分析样品要适当增加有关硫化物中金属元素和硫酐(SO.)等化验项目,其数量控制在基本 分析样品总数的30%左右。 有效硫的分析,须在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初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和部面,在基本分析中 了解其含量。须进行全硫和有效硫对比试验,当矿石中有效硫与全硫相差大于或等于3%时,应 查明其原因,必要时要进行组合分析,掌握其大致规律,查明其大致分布范围,

    6.6.3.2组合分析

    a)组合分析样应按矿体、矿石类型(或品级)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提取,一般按工程或块段,也可 况按剖面、中段,甚至矿体,依样长代表的真厚度比例进行组合(钻探工程取样,按工程组

    也可依样长比例组合)。 b) 单个组合分析样品质量一般为200g~400g,其中1/2作为副样保存,1/2作为正样送测 组合分析项目一般为:Fe、Pb、Zn、As、F、Au、Ag、Cu、Co以及根据定性半定量全分析、化学 析结果所确定的其他有用、有害组分的项目。煤系沉积型硫铁矿应增加碳

    6.6.3.3物相分析

    物相分析要求如下: a) 物相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查定矿石中有用、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物相种类、含量和分配率,划分 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了解矿床的自然分带。 b 物相分析一般自地表向下或沿导致氧化带发育的断层、构造破碎带取样,直至确定原生带,但为 了分析可以利用的或不能利用的物相种类中的有用组分含量,也需在原生带内取样。每条勘探 线剖面上应在不同勘查工程中采取物相分析样,进行物相分析。 C 物相分析样品一般应专门采取,也可在基本分析副样中提取。采样与分析必须及时进行,以免 样品氧化影响质量。 d)物相分析项且为硫元素的全含量以及硫化态和氧化态含量

    在定性半定量全分析和岩矿鉴定基 择1个~2个有代表性的工程,按基本分析或大于可采厚度5倍的组合分析副样,进行化学全分

    6.6.3.5分析测试单位资质

    分析测试,应由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有资质的化验单

    6.6.4分析质量检查

    6.6.4.1凡参加矿体圈定、资源量估算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结果,均需进行内检、外检;物相分析结果 应酌量进行内检、外检。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结果的内检、外检应分批、分期进行。 6.6.4.2内检样品由原送样单位从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抽取,编上密码送原化验单位进行分析。外检样 品由原化验单位从内检合格样品的正余样中抽取,送指定化验单位进行外检,附原分析方法说明。内检、 外检样品数量分别为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和5%;在详查、勘探阶段,基本分析样的内检、外检样品一 股不得少于30个。各批(期)次样品的内检、外检合格率均应不低于90%。具体按DZ/T0130执行。 6.6.4.3当外检合格率不符合要求或原分析结果存在系统误差,而原化验单位和外检单位不能确定误 差原因,或者对误差原因有分歧意见时,应由原化验单位和外检单位协商确定仲裁单位,进行仲裁分析, 根据仲裁分析结果进行处理。

    6.7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6.7.1采样前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尽量与承担试验单位和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编制采样设计。 实验室各阶段试验样品采集由勘查单位负责。勘查单位应对半工业试验样品的采集予以协助。 6.7.2所采的样品在矿石类型、品级、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虑开采时的贫化可能掺入一定量的围岩及夹石,使试样的品位略低于查区(段)的平均品位。试验样 应按矿石类型、品级分别采取,还应按不同矿石类型所占比例采取混合试验样。粉状硫铁矿矿石与原生 矿石的可选性能和选矿方法都不相同,两者不能混采。当粉状硫铁矿矿石发育时,应单独取样试验。试 验样可在槽、井、坑道中采取。在深部无坑探的条件下,也可在钻孔中采取。采样方法多采用全巷法、剥

    DZ/T 02102020

    芯锯开法等。试验样的质量应根据试验的目的要求与试验单位商定。 对原矿和最终产品的多项分析要包括全硫、有效硫、全铁和三氧化二铁、氧化亚铁以及其他与矿 综合评价有关的项目;要进行选矿样品的金属和硫量的平衡分析。

    6.8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6.8.1岩矿石物理力学试验样

    详查或勘探矿区需采集岩矿石物理力学试验样, 表性,主要布置在第一开采水平或首期开采地段。测定项目包括湿度、块度、孔隙度、松散系数、自然休止 角,以及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岩的抗压、抗剪、抗拉强度等,按现行规范、规定进行测试。

    6.8.2体积质量(体重)样

    6.8.2.1原生矿石的小体积质量(体重)样一般都应在钻孔或坑道中采集。采样体积不小于60cm,对 结构不均匀的矿石应适当增大体积。在详查勘探阶段,采样数量按矿体中主要矿石类型或品级每种不少 于30个。每个样品要同时测定硫和其他估算资源储量并影响体积质量的组分,以研究体积质量与品位 的关系。 6.8.2.2粉状硫铁矿矿石的小体积质量样可根据其分布情况采自各种探矿工程。采样体积一般不小于 200cm"。若粉状硫铁矿发育时,在勘探阶段,要增加1个~3个大体积质量(体重)样。采样体积不小于 0.125m。同时配采小体积质量样和化学样,对大体积质量样的采样方法和代表性进行论证。 6.8.2.3在采集粉状硫铁矿矿石体积质量样的同时要测定湿度,并记录采样的季节或气候条件

    6.8.3矿石氧化速度试验及矿区地温测定

    6.9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

    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

    078要求执行, 6.9.2资料综合整理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特别是规律性的研究,用以指导 勘查工作。资料综合整理按DZ/T0079的规定执行。 6.9.3勘查报告的编制按DZ/T0033的规定执行

    7.1.1为了使硫铁矿勘查与矿山建设紧密衔接,避免矿产勘查和开发的投资失误,提高矿产勘查和开发 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在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均应进行可行性评价工作。 7.1.2可行性评价根据研究深度由浅到深划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7.1.3可行性评价应视研究深度的需要,综合考虑地质、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 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分析研究矿山建设的可能性(投资机会)、可行性,并做出是否宜由较低勘查阶段 转人较高勘查阶段、矿山开发是否可行的结论

    7.2.1通过了解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治、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 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简略研究,做出矿床开发是否可能、是否转人下一勘查阶段工作 的结论。 7.2.2概略研究可以在各勘查工作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按DZ/T0336的规定执行。

    7.3.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治、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 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初步研究乳制品标准,做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基本评价,为矿山建设立项提供 策依据。 7.3.2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

    7.4.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选冶、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 页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详细研究,做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详细评价,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 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编制矿山建设初步设计等提供依据。 7.4.2可行性研究一般应在勘探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

    8. 1. 1资源量类型划分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由低到高,资源量分为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资源量和储量类 型及其转换关系参见附录A.1。

    8. 1. 2推断资源量

    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的空间分布、形 态、产状和连续性是合理推测的;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有限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 可靠程度较低。其地质可靠程度的具体条件如下: a) 初步控制矿体的形态、总体产状和空间位置。 初步控制控矿和破坏矿体的较大褶皱、断裂、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分布范围;大致控制主要岩 浆岩、含矿岩系、夹石、无矿带岩石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变化规律。 初步查明影响矿石综合回收效果的有用、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分布变化规律;矿石类型(品 级)。

    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基本确定;其数 或质量是基于较多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较高。其地质可靠程度的具体 下:

    a)基本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空间位置。 b) 基本控制对矿体有控制或破坏作用,影响中段(或水平)开拓的较大褶皱、断裂、破碎带的性质、 产状和分布范围;初步控制主要岩浆岩、含矿岩系、夹石,以及无矿带岩石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 变化规律。 c)基本查明影响矿石综合回收技术效果的有用、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分布变化规律;矿石类型 (品级):需要分采且地质条件允许的电镀标准,矿石类型(品级)及其空间范围已基本圈定

    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确 定;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充足的取样工程和详尽的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高。其地质可 靠程度的具体条件如下: a)详细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b)详细控制影响中段(或水平)采准的较大皱、断层、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分布范围;基本控制 主要岩浆岩、含矿岩系、夹石,以及无矿带岩石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变化规律。 详细查明影响矿右综合回收技术效果的有用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分布变化规律;矿右类型

    ....
  • 矿产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