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09-2021 矿床三维地质建模规范.pdf

  • DB37T 4309-2021 矿床三维地质建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2-06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4.1可根据建模数据的来源、格式和建模对象的性质、类型,以及空间分析、资源储量估算等应用

    6.1.1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区域范围应与探矿工程控制的矿床分布范围一致。平面建模范围以拐点的地 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形式标定,部面建模范围以海拨高程标定。 6.1.2应采用以勘查线剖面或探矿工程为主的数据,结合地质剖面、地球物理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和 遥感数据等构建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勘查线剖面或探矿工程间距应与矿区的实际勘查工程间距一致。当 勘查线部面或工程数量不足时,可以根据地质或物化探资料补充地质或物化探推测勘查线部面。 6.1.3矿床的深部及外围,可按照勘查线的延伸方向补充地质推断勘查线剖面或地球物理数据推断解 释剖面进行建模,剖面线的间距可是矿床实际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 6.1.4应接按GB/T18341的相关要求和勘查区测量实际情况,确定建模使用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后 续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应将空间数据转换为统一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 6.1.5应根据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勘查阶段及地质资料的类型和精度,确定拟采用的数据模型和建模 方法,选取合理的建模技术路线

    行拓扑关系处理毕业设计,利用三角剖分算法构建地质界面。 6.2.5体元建模根据体元类型可分为规则体元建模和不规则体元建模。 6.2.6规则体元建模应根据建模区原点坐标、空间范围和体元大小等模型参数将三维地质体空间分割

    6.2.5体元建模根据体元类型可分为规则体元建模和不规则体元建模。 6.2.6规则体元建模应根据建模区原点坐标、空间范围和体元大小等模型参数将三维地质体空间分割 成一定体积大小的立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等规则几何体,根据需要以地质体界面或空间坐标范围建立 约束,在约束范围内根据定义的模型参数和体元形状充填生成矿床三维地质模型。 5.2.7不规则体元建模方法依赖于所选择的不规则体元类型,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较大,可参见具体 建模软件平台的技术说明。

    6.3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构建

    6.3.1使用建模软件读入符合软件要求的各类建模源数据,采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和人机交互处理的方 式,分别建立包括地表地形地质、钻孔、地质体(构造、地层、岩体、矿体、矿化蚀变带)等的三维地 质结构模型,交互处理的重点是地质体(包括矿体)的接触关系、分支对应等。 6.3.2地表地形地质模型应表达建模区域的地形特征、地面探/采矿工程、建筑物分布情况和地表地质 特征。常用数据包括地表地质和工程数据、地形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点云数据等。首先建立高分 辨率的地表模型,可对其进行航空照片或高分辨率卫星照片的地表纹理映射,把矿山地形地质图与地表 模型进行匹配和校准,生成地表地形地质模型。 6.3.3钻孔三维模型应表达钻孔结构、空间分布及矿石品位变化状况,其它勘查工程如探槽、浅井、 坑道等可抽象为具有孔口坐标、测斜数据、样品分析数据和岩性数据的钻孔。可由建模软件自动生成钻 孔三维模型,

    坑道等可抽象为具有孔口坐标、测斜数据、样品分析数据和岩性数据的钻孔。可由建模软件自动生成钻 孔三维模型。 6.3.4断层模型应表达断层面、断裂带或剪切带的产状、规模、期次、级别、相互关系及断层对矿体 形成与分布的影响等信息。可采用钻孔的断层标示点信息、部面图上的断层线状或面状控制信息、平面 图上的走势信息、构造图上的断层多边形信息等生成断层面模型或者较复杂的断裂带(剪切带)模型 断层建模过程中应设置边界约束,处理断层之间的主辅关系、断层和建模区边界关系,进行断层拓扑检 查。 6.3.5地层模型应表达地层、岩性及构造分布特征,明确地层的空间展布、地层间的层序和接触关系 受构造控制的状态等。在构造的约束下,按照“确定地层单元一提取地层线一生成地层面一封闭地层体” 的步骤建立地层模型。根据地层在剖面及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和褶皱枢纽建立褶皱模型。 6.3.6岩体模型应表达岩体单元、岩体的侵位期次、岩体之间及岩体与构造、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提取岩体边界线时,在岩体边界发生转折弯曲的部位可视具体情况增加控制点,保证岩体边界的精度, 6.3.7矿化蚀变带模型应正确表达蚀变岩的种类和边界,反映蚀变岩与构造、围岩、矿体之间的关系。 6.3.8矿体模型应反映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空间分布等基本信息,正确反映矿体与围岩、构造 之间的关系。对于产状相对较陡的矿体,一般可借助勘查线剖面图建模;对于产状较平缓的层状矿体 般可借助中段地质平面图或资源量估算图建模。 6.3.9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一般应选择面元建模方法,生成封闭或不封闭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6.4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构建

    6.4.1地质体属性可包括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产资源品位、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数据等,属 性数据类型可包括字符型、整型、浮点型及计算型等。 6.4.2三维属性建模一般应选择体元建模方法,主要通过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网格化的方法实现。利用 钻孔或其他属性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对每个三维网格进行赋值,将地质体属性赋予每个空白体元,对单 一属性值的地质体(如地层岩性)应采用直接赋值法,对属性值随空间位置变化的地质体(如品位)宜 通过插值赋值

    6.4.3插值赋值方法可根据数据特点和具体需要选择自然邻点插值法、距离幂次反比法、趋势面插值 法、样条函数插值法、离散平滑插值法和克立格法等合适的插值方法。

    6.5.1模型初步建立完成后,应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和三维地质属性模型叠加,对照已有的数据查找 偏差及错误。 6.5.2应对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所涉及的地表地形地质模型、钻孔三维模型、断层模型、地层模型、岩 体模型、矿化蚀变带模型、矿体模型进行编辑与修改,或部分重构。 6.5.3应对三维地质属性模型所涉及的属性进行重新赋值

    7.1.1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完成后,应对模型进行质量检查,判断其是否与已有资料及地质认识相 符合。 7.1.2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应从建模的合规性、合理性、准确性、完整性四个方面进行检查。 7.1.3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合规性检查主要包括:建模任务要求、基础数据整理、建模过程方法、模型 检查修正等内容。 7.1.4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合理性检查,可采用三维视图、随机剖面、等值线视图等方式。应重点检查 地质推测的部分。主要包括三维地质模型与已查明矿体及工程的对应情况,工程定位精度,矿体或其 他地质体圈连是否恰当,各类地质界限形态特征、空间展布、边界范围、产状和相互制约关系等,各类 地质实体形态、边界和相互关系等。 7.1.5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准确性检查应包括:模型精度检查,以及模型与基础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致 性检查,可采用目测、量测、统计等方法。 7.1.6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完整性检查应包括:模型建模范围、建模资料齐全性、数据处理和入库完整 程度、模型元素连续完整性、属性模型值不为空等。 7.1.7模型质量检查的结果应作记录,对检查后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应通过补充数据、添加约束等方 法完善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主题数据库,并对模型进行编辑与修改。 7.1.8经过模型质量检查,确认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质量合格后,对模型进行整饰,包括清除模型编辑

    7.2.1完成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工作后,应参照已有地质资料及地质认识,对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进 行评价。 7.2.2应评价数据结构模型和建模方法是否符合具体的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任务,是否达到结构模型和 属性模型的精度要求。 7.2.3应评价模型构造面与地质实际构造面趋势的一致性、地层分层数据与模型构造面的吻合程度。 7.2.4应评价空间插值方法是否与具体矿种、具体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及其空间数据分布规律相适应。 7.2.5应评价各类型勘查工程、勘查线剖面、地形地质图、数字正射影像图、遥感影像图、物化探异 常图等数据的融合程度。 7.2.6应查看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带、矿体、钻孔在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中的空间位置关系 进行拓扑关系评价。

    7.2.7应分别对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及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带、矿体、钻孔等在内的子 模型进行评价,划分为不同质量等级,

    8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

    8.1三维可视化剪切分析

    8.1.1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可用于静态和动态的切分析、浅坑和隧道虚拟开挖分析、钻孔虚拟钻进分 析等可视化剪切操作与分析。 3.1.2可根据地质体结构特征和业务分析需求,通过垂直切片、水平切片、任意切片、路径切片等方 式对模型进行剖切处理,并且制作任意位置和形状的剖面图、水平切面图、虚拟钻孔柱状图。 3.1.3可在地质体模型任意处生成带有属性信息的虚拟钻孔,或者在三维地质体内部挖去一定形状的 空间,并进行开挖土石方量计算。 3.1.4可根据矿体产出状态开展露天或地下采矿工程设计,并且可进行预定路线或随机路线的地面和 地下工程的飞行浏览。

    8.2.1可根据给定的长度进行样品组合,将品位等信息通过长度加权的方法提取到若干点上,并按等 间距的原则给样品加权插值。 8.2.2可对组合样进行数学统计分析,获取均值、方差、标准差、变量系数、频率分布、偏度及峰度 等参数;可进行变异函数计算,为体元模型的克立格插值等提供依据。 8.2.3可建立矿体品位模型,识别和处理特高品位值。 8.2.4在赋予小体积质量等属性数据后,可采用体积法、有限元法等进行不同坐标区间、不同标高区 间、不同品位区间、不同矿体或矿段的资源储量估算。

    8.3.1可进行三维趋势面分析、坡度计算、剖面计算、等值线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变异性分析 空间位场分析、空间数据挖掘和成矿规律分析。 8.3.2可对三维模型进行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显示和输出,可对建模主题数据库进行查 询、检索及输出,可通过矿床三维地质模型进行空间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描述、组织、管理和应用。

    3.4.1可基于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体元数据结构,定量挖掘控矿因素、矿致物化探异常、矿石矿物组 合与蚀变带等矿化有利信息,建立矿床三维定量预测模型。 3.4.2可基于证据权法、信息量法或克里格法等数学地质方法,对各预测要素进行评价,圈出矿床深 部及周边找矿靶区。 3.4.3可基于体积估计法、丰度值估计法或克里格法等,对找矿靶区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8.5.1可在矿产资源分布、资源储量等分析的基础上,用于模拟采矿过程,辅助进行采矿方案设计, 优化控制采矿进度和生产管理等。 3.5.2可将不同软件构建的采掘工程、给排水系统、给排风系统、机电设备、监控设备、地表厂房、 交通设施等三维模型,通过转换接口,与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无缝集成,实现虚拟数字矿山的一体化显示

    DB 37/I 4309202

    9.1.1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后,应编写矿床三维地质建模成果说明书。 9.1.2建模成果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地质模型名称、原始资料情况、矿床三维地质特征、建模软 件和方法、建模成果(数据库、格架模型、属性模型及模型应用等)、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元数据(建模 单位、建模人员、建模时间、空间参照系等)、模型的质量控制及验证结果,

    2.1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体修正和整饰后,应进行模型固化。 2.2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可实现脱离软件展示。 2.3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体与地质建模成果报告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存放于安全的介质中 查询和进一步完善模型时使用。对涉密的电子文件应进行加密处理

    9.3.1矿床三维地质建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勘查数据的增加和勘查程度的提高,应不断更新、 管理及维护勘查数据和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不断形成新的版本。 9.3.2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主题数据库和模型宜采用版本管理的方法,包括时序版本和建模版本。 9.3.3应根据矿产勘查数据的形成时间,在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主题数据库中建立不同时间段的数据 集合,一个时间段的所有数据构成一个时序版本,每个时序版本是独立的。 9.3.4建模版本的数据可来自于不同的时序版本,即从不同时序版本或依据空间不同地质条件约束选 取建模数据集合(三维地质体建模主题数据库)。 9.3.5矿床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和成果应按照有关规定归档,归档应符合GB/T18894一2016的要求。

    A.1面元数据结构模型

    A.1.1规则格网(Grid)

    由规则的采样点数据组成,或把不规! 以矩阵形式来表达面状 数据结构模型。Grid模型的特点是

    .2不规则三角网格(TriangleIrregularNet

    由不规则空间采样点和断线要素得到的一个对面状要素的近似表达,包括点和与其相邻的三角形之 间的拓扑关系。TIN模型的特点是:建模方法简便灵活,能够消除数据穴余,并保持较高的拟合精度, 适于表达各类地质界面。

    A.1.3边界表示(BoundaryRepresentation,

    A.2.1八叉树(0ctree)

    是四树在三维空间中的扩展。该数据结构将所要表示的三维空间V按X、Y、Z方向分割成八个立方 体,然后根据每个立方体中所含的目标来决定是否对各立方体继续进行八等分的划分。通过对研究空间 进行分层递归分割,一直到每个立方体被一个目标所充满,或成为预先定义的单一属性为止。八叉树的 编码方式有普通八叉树、线性八叉树、三维行程编码和深度优先编码等,其空间索引机制的空间搜索 布尔操作和几何特征计算效率较高。但因为该模型只是一种近似表示,存储空间随分层数增加而呈几何 级数增长,几何变换效率较低,

    A.2.2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SolidGeometry,CSG

    用预先定义好的具有一定形状的规则体元(如球体、椎体、圆柱体和矩形体等),通过儿何变换和 布尔操作,组合成三维地质体对象。具有数据结构及操作简单、无数据余等优点,缺点是对复杂不规 则物体描述困难,效率较低。

    A.2.3块体(Block)

    包括规则块体(RegularBlock,RB)和不规则块体(IrregularBlock,IB),RB是一种传统的地 质建模方法,将三维空间实体分割成规则的三维网格,每个块体内存储着均质的属性信息。该模型用于 新变三维空间建模很有效,但对于有边界约束的沉积地层、地质构造和开挖空间的建模,则必须不断降 低单元尺寸以求精确表达地质体几何边界,从而引起数据量急速膨胀。IB与RB的区别在于三个坐标方向 上尺度互不相等,且不为常数,

    是由一系列不规则六面体单元构成的网格。其网格单元的位置,由行列层的编号i、j、k来确定。 在逻辑结构上是I×J×K的拓朴结构模型,即在X方向上有I+1条线段,将格网划分为I个单元格;在Y方 向上有J+1条线,将格网划分为J个单元格;在Z方向上有K+1条线,将格网划分为K个单元格。每个六面 体单元有八个结点,其坐标可根据地质体形态变化而改变,能很好地表达不同复杂程度地质体的内部结 构和空间形态

    是不规则三角网格(TIN)向三维空间的扩展,用互不相交的直线将三维空间采样点两两连接成三 角面片,再由互不穿越的三角面片构成四面体网格。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几何操作方便、拓扑关系明确, 缺点是数据量大、建模算法复杂等。TEN难于表达诸如地层层面、断层等连续面状地质体。

    由三棱柱数据结构演变而来,用GTP的上下底面的三角形集合所组成的TIN面表达不同的地层面,然 后利用GTP侧面的空间四边形面描述层面间的空间邻接关系,用GTP柱体表达层与层之间的内部实体。可 直接根据离散钻孔数据生成模型,无需进行空间内插,以TIN的形式模拟和表达地层界面的基本空间形 态,最大限度保证地质体模型精度。

    A.3混合数据结构模型

    指针建立TIN和Octree之间的联系。这种混合数据结构集中了TIN和Octree的优点,提高了拓扑关系搜索 有效性,还能充分利用映射和光线跟踪等可视化技术。缺点是Octree数据必须随TIN数据的变化而改变 否则会引起指针混乱,导致数据维护困难

    通常是采用TIN连接相邻剖面轮廓线,并建立钻孔或其他探测工程之间的拓扑网络,而采用GTP构建 地质对象实体的组成单元。在用TIN连接相邻剖面轮廓线时引入两条约束其一是只能将相邻同层的两 个地质体的上端点相连,不能错位;其二是用GTP表达矿体的内部结构,层位上界面的三角形端点须与 下界面的三角形端点对应连接

    TIN用于构建地质对象的界面,在界面的约束下,用B1ock填充和表达相应地质对象内部的细节和属 性变化。为提高边界区域的模拟精度,可按某种规则对B1ock进行细分,该模型每一次开挖或地质边界 的变化都需进一步分割块体,即修改一次模型,实用效率不高,

    B.1间插值算法的基本原理

    属性建模主要依据有限的取样分析数据,在没有数据的区域可采用空间插值算法,模拟三维地 的属性分布与变化规律。插值主要是依据已知样品数据对地质体相关的一些属性,包括元素品位 和矿体厚度等在未知位置的值进行插值。空间插值的基础是空间自相关性,即距离越近的事物越

    B.2距离幂次反比法(InverseDistanceWeighted Method,IDw)

    IDW产泛应用于矿床地质研究,是一种多元插值方法,假定区域化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这 性可以定量地表示为已知样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的幂次成反比,通过已知样点的值计算待估点 计算公式为:

    z(B)=Zz(x,) .. (B. 1

    Z(B)一一待估点的属性值; Z(Xi)一一为已知样点的属性值; 一一已知样点的权重。 依据IDW法的基本思想,确定权重元,的方法为

    Z(B)一一待估点的属性值; Z(Xi)一一为已知样点的属性值; :一一已知样点的权重。 依据IDW法的基本思想,确定权重么的方法为:

    式中: d一一待估点与已知样点之间的距离: 一d,的幂指数,其取值由具体的研究情况确定,通常它可以取1、2、3等整数。 IDW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各样点的权重之和为1,对于待估点的估计值是待估点属性真值的 无偏估计,多数情况下都能给出一个较合理的估计值。

    B.3克立格法(Kriging)

    克里格法是地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统计意义上讲是从变量相关性和变异性出发,在有限 对区域化变量的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从插值角度讲是对空间分布的数据求线性量 偏内插估计的一种方法。克里格法的适用条件是区域化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克里格法涉及三个 概念。一是区域化变量,二是协方差函数,三是变异函数。

    一个变量呈空间分布时称之为区域化变量,反映了空间某种属性的分布特征。区域化变量具有两个 重要的特征。一是区域化变量Z(x)是一个随机函数,它具有局部的、随机的、异常的特征:其次是区域 化变量具有一般的或平均的结构性质,即变量在点x与偏离空间距离为h的点x+h处的随机量Z(x)与Z(x+h) 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相关,而且这种自相关性依赖于两点间的距离与变量特征

    B. 3.2 协方差函数

    协方差又称半方差,是用来描述区域化随机变量之间的差异的参数。在概率理论中,随机向量X与Y 的协方差被定义为:

    区域化变量Z(x)在空间点x和x+处的两个随机变量Z(x)和Z(x+h)的二阶混合中心矩定义为Z(x 方差函数,即:

    设区域化变量2(x满足二阶平稳假设,即随机函数2(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因位移而改变,为两样 本点空间分隔距离,Z(xi;)为Z(x)在空间位置Xi处的实测值,Z(X;+h)是Z(x)在x处距离偏离h的实测值 [i=1.2.,N(h)],根据协方差函数的定义公式,可得到协方差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N(h)是分隔距离为h时的样本点对的总数,z(x)和z(x+h)分别为Z(x;)和Z(x;+h)的样本平均

    B. 3. 3 变异函数

    又称变差函数、变异矩,是地统计分析所特有的基本工具。在一维条件下,当空间点在一维x轴上 变化时,区域化变量Z(x)在点x和x+h处的值Z(x)与Z(x+h)差的方差的一半为区域化变量Z(x)在x轴方向 上的变异函数,记为(x,h),即:

    在二阶平稳假设条件下,对任意的h有,EZ(x+h)=EZ(x),因此上式可以改写为

    从上式可知,变异函数依赖于两个自变量x和h,当变异函数(x,h)仅依赖于距离而与位置x无关 时,可改写成(h),即:

    设Z(x)是某属性Z在空间位置x处的值,Z(x)为一区域化随机变量,并满足二阶平稳假设,h为 点空间分隔距离,Z(x;)和Z(x;+h)分别是区域化变量在空间位置,x;和x;+h处的实测值i=1,2,教育标准,M 么根据上式的定义,变异函数(x,h)的离散公式为:

    y(h)= 2N(h)台

    格法基本包括普通克里格方法、泛克里格法、协同克里格法、对数正态克里格法、指示克里格 克里格法等,具体插值算法不再一一罗列。

    DB37/T4309—2021B.4自然邻点插值法(NaturalNeighborInterpolation,NNI)以计算几何为理论基础,体现了泰森多边形(ThiessenPolygon)的几何特性,准确表达了离散数据间的局部相关性。其基本原理是先对所有样本点创建泰森多边形,当对未知点进行插值时,就会修改这些泰森多边形并对未知点生成一个新的泰森多边形(图B.1)。与待插值点泰森多边形相交的泰森多边形中的样本点被用来参与插值,它们对待插值点的影响权重和它们所处泰森多边形与待插值点新生成的泰森多边形相交的面积成正比。P.P2PW.P3P:·P4Pl、P2、、P6为x的自然邻点,W、W2、、W为相应自然邻点的权重图B.1自然邻点插值法示意图计算公式如下:f(x) =(B. 10)i=l其中,f(x)为待插值点x处的插值结果,wi(x)为参与插值的样本点i(i=1,...,n)关于插值点x的权重,为样本点f处的值。权重为参与插值的样本点所处泰森多边形与待插值点所处泰森多边形交集的面积占待插值点所处泰森多边形面积的比例。B.5趋势面插值法(TrendSurfaceInterpolation,TS)是针对大量离散点信息,从整体插值角度出发,进行趋势渐变特征分析的最简单的方法。趋势面分析一般是采取多项式进行回归分析,主要是因为多项式回归的求解比较简单,通常可以得到显示的数学解答。作为一个非精确的插值方法,趋势面插值用多项式表示的线或面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对数据点进行拟合,并用于估算其它值的点,线和面多项式的选择取决于数据是一维还是二维。线性或一阶次趋势面的数学公式:f(x,y)=b。+b,x+b,y... (B. 11)二次趋势面的数学公式:f(x, y) =b +b,x+b2y+b,x2 +baxy+b,y2.. (B. 12)三次趋势面的数学公式:f(x, J) = b + bx+ b2+ bsx? + baxy+ bsy? + bex3 + b,x*y+ bgxy? + b,y ....(B. 13)15

    式中: f(x,y)一一x和y的函数; b 一由样本点估算。 趋势面插值法是一种在计算方法上极易理解的技术,大多数数据特征可以用低次多项式来模 样多丽数插值注(Sn lina Iatarnalat ionSL)

    B.6样条函数插值法(SplineInterpolat

    是对一些限定的点值,通过控制估计方差,利用特征节点,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来产生平滑的描 值曲线。这种方法适用于逐渐变化的曲面,如高程、地下水位高度或污染浓度等。该方法优点是易操作, 十算量不大,缺点是难以对误差进行估计,采样点稀少时效果不好。 样条函数插值法又细分为:张力样条插值法(SplinewithTension)、规则样条插值法

    民政标准B.7离散平滑插值法(DiscreteSmoothInterpolation.DSl

    是一种不受维数限制的插值方法,依赖于网格结点的拓扑关系,不以空间坐标为参数。其核心思想 是利用类似有限元解微分方程的思路,通过离散化目标体,用一系列相互连结的节点(这些节点具有 物理和几何特征)模拟地质体,将地质特征或属性信息转成节点上的线性约束,并引入到建立模型的全 过程。DSI方法的要点在于:满足某种约束条件的已知节点值已在网络上,如果要在一个离散化的节点 间建立相互联络的网络,那么可以通过解一个线性方程求得未知结点上的值。与传统的插值方法相比 该方法能和实际数据吻合,可以保证相邻数据间的平滑过渡,且在设定相关约束条件下可以实现等值线 在投影平面上几何连续。该法综合了离散插值与曲面光滑两类算法的优势,能满足地质体建模的实际需 要。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