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37-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油砂.pdf

  • DZ∕T 0337-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油砂.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7.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3-12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2.2.7资源量分布及

    依据系统的勘查工作成果,论证工业指标,取得资源量估算参数,估算资源量。其中控制以上的资源 量不少于查明资源量的30%。 对于复杂的小型油砂矿床需转入开发的,开采技术条件、加工提取技术性能研究应达到勘探程度 要求。 估算的资源量满足储量转换因素研究程度要求的.可估算储量

    不锈钢标准5.2.3.1油砂矿床地质

    在详查的基础上,根据开采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勘查工作,并对确定的先期开采地段进行加密 控制和综合研究工作。 详细查明对油砂矿床控制或影响的构造。断层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 详细查明油砂矿床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数量、空间位置及形态、相互关系等。 严格控制先期开采地段油砂油储集体露头的顶、底界面及露头被剥蚀后的形态。控制露天开采的最 下一个油砂油储集体的露头。其底界面深度为300m以浅的,误差应控制在1m;底界面深度300m 500m的,误差应控制在3m;底界面深度在500m以下的,误差应控制在5m

    5.2.3.2油砂油储集体地质

    详细查明油砂油储集体的规模、形态、层位、层数、厚度、产状等及其变化特征;详细查明油砂油储集 体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含量、岩相及其微相;详细查明油砂油储集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隔层、夹层的岩 性、物性、厚度及分布特征等。 详细查明油砂油储集体的物质组成及含量、结构、构造、胶结物成分、粒度及颗粒几何形态、敏感性、 润湿性、黏土矿物等及其变化特征。 详细查明油砂油储集体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喉道半径、储集类型及孔隙结构,确定优质油砂油储 集体的分布范围和孔隙发育带;详细查明油砂油储集体的连续性与连通性

    5.2.3.3油砂油质量

    详查查明油砂油储集体的质量含油率、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等。 详查查明油砂油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油砂油的黏度,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可回收组分的赋 存状态及其变化分布特征

    5.2.3.4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详细查明共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载体类型、矿石质量、物质组成,进行加工提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依据载体类型和开采方式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评价

    5.2.3.5加工提取技术性能

    露大及卷道开采的,先期开采地段应进行现场工业试验,评价油砂油生产能力,分析稳产条件

    其开发经济效益;原位开采的,先期开采地段应进行试采或开发试验区工作。通过试采确定单井生产的 合理工作制度2,评价油砂矿床的长期生产能力,分析稳产条件,评价其开发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利用 提供参数及依据。通过开发试验区确定开发方式、井网、井型、生产动态规律以及合理的钻、采、试工艺 技术。

    5.2.3.6开采技术条件

    依据开采方式对油砂矿床进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露天和巷道开采方式应满足固体矿产矿山开 采技术条件研究中对开发的要求,原位开采方式的应满足石油开采技术条件的要求。确定油砂矿床水文 地质勘查类型,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油砂矿床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 度;评价油砂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开采后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详细查明先期开采地段边界构造,并对构造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做出明确评述,并对其可靠性进行 评价。控制露天开采境界内油砂矿床的底界标高及露头位置应明确开采境界,计算经济剥采比。

    5.2.3.7资源量分布及比例

    6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要习

    6. 1 矿产勘查测量

    6.1.1凡与资源量和储量估算相关的各种地质剖面探矿工程油砂油储集体空间位置等均应进行定位 测量。当比例尺大于或等手12000时,应采用全站仪或全球卫星定位索统进行解析法定位测量。当 比例尺小于1:2000时,除重点程特殊地质点或油砂油储集体标志外,其他定位测量可采用手持全 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进行来级精度定位测量精度和要求按GB/T78341GB/T33444执行。 6.1.2矿产勘查测量应采用全国统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 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斯克高格投影,测图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0000时统一采用3分带;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质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应以油砂矿床的规模及其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方便读图为准。在地质填图 前,应充分利用测量、物探、遥感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通过野外观测,提高成图质量,加强岩性 岩相的调查与研究。地质填图的工作要求和精度按GB/T33444.DZ/T0078执行

    6. 3. 1 地面物探

    6.3.1.1根据勘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自然地理条件 要求.开展方法试验.测定有关参数,

    L作制度:依据不同的测试时间来获得的各类试井参数的过程。测试时间分配根据油砂油储集体渗透率 流动性好坏、测试期间地层显示情况和井眼条件等多种因素确定。

    实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部面,选择适当的地面物探方法进行勘查。提倡和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6.3.1.2凡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条件适宜的地区,应开展以地震为主的地面物探,油砂矿床应由“十”字 “井”字测线或更多二维地震测线及三维地震测线控制。能够查清地下地质构造及地层特征,预测油砂油 富集区带,确定油砂矿床边界,为钻探井位优选提供依据。地震工作应符合DZ/T0180的要求。 6.3.1.3地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勘查区应开展其他地面物探工作,所开展工作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6.3.1.4加强地面物探与其他工作手段的综合研究,以最大限度完成地质任务为最终目的。 6.3.1.5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资料,编制与地质图比例尺相适应的物探图件,提交工作总结报 告。矿产勘查报告中应简要阐明物探工作成果,并评述其质量。

    6.3.2.1测井工作应获取目的层的深度厚度岩性电性及物性参数;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 度;进行岩性分析,解释油砂油储集体特征,并检查钻并压程质量 6.3.2.2推荐测量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双感应(DILS或双侧向(DLL)、微电极(ML)或微球 聚焦(MSFL)、补偿密度(DEN)补偿声波(ACX补偿中子(CNL井径(CAL)、井斜(DEV)、井温 (TEM)等测井方法。测井曲线质量标准按SYVT5132执行 6.3.2.3通过测井数据来集,环境校正数据处理程序建立解释模型选择主要解释参数,进行资料精 细处理解释,识别划分油砂油储集体,解释油砂油储集体及水层,编制测并解释报告。技术要求按SY/T 6451执行。 34名#

    6.3.2.4利用多并测并资料

    6.4.1地表山地工程

    6.4.1.1地表山地工程包括槽探剥生浅坑浅井浅钻等。 6.4.1.2根据油砂矿床形态及地形条件结合生态与环境条件,依法依规合理选择勘查手段。勘查项 目完成后要及时采取回填覆土播撤草种种植树苗等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恢复治理、复垦复绿工作。 6.4.1.3施工目的是研究覆盖层厚度目的层及下伏基岩岩性为勘查区地质填图和钻探工程提供依 据。研究油砂矿床的地表规模、形态、产状和油砂油储集体的物性特征及变化规律、主要断裂特征和主要 地质界线。布置时应尽量减少或减轻对当地生态地质环境的破坏。其工作要求按GB/T33444、 DZ/T0078执行

    6.4.2.1钻探工程包括参数井(地质井、预探井、评价井、水文井)和开发井等。 6.4.2.2钻探应坚持一孔多用的原则,并保证工程质量。钻探工程施工应按所承担的地质目的进行 布置时应尽量减少或减轻对当地生态地质环境的破坏,质量要求按GB/T31033、DZ/T0227、DZ/T0078 执行。

    DZ/T0337—2020

    般应大于70%。岩芯直径应满足取样要求。 6.4.2.4参数井应进行地质录井、定量荧光录井工作。 6. 4.2.5所有钻探工程应进行测并工作

    6.5.1样品采集要求

    6.5.1.1样品应具有代表性。采样的方法应根据采样目的,结合勘查手段、油砂矿床规模和厚度、油砂 油储集体特征等因素确定;采样规格应通过试验或类比确定,样品质量应满足测试需要。 6.5.1.2样品采集项目和数量需满足建立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图版的需要。 6.5.1.3基本分析样:分析质量含油率时应对油砂油储集体全厚取样,样长不大于1m。厚度较大时取 样长度可以适当放宽;分析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岩电时,每米取样2块~3块,取直径2.5cm、高 3cm的岩芯柱。应平行取样。 6.5.1.4专项物性分析样:每米取样2块~3块,取直径2.5cm、高3cm的岩芯柱,油砂油储集体每米 取样加密到8块~10块。 6.5.1.5岩矿分析样:根据设计要求,每米取样1块,质量50g~100g,特殊岩性及主要目的层可根据设 计要求加密取样。 6.5.1.6油砂油储集体物性测定样:每个体积不应少于1000mL,在油砂矿床测试、试油、试采过程中采 取,应在不同工作制度下,稳定时取样品。 6.5.1.7水化学分析样:每个体积不应少于1000mL,在油砂矿床测试、试油、试采过程中采取,应在不 同工作制度下,稳定时取样品。 6.5.1.8小体积质量(小体重)样:样品体积60cm120cm,测定小体重时应分析其质量含油率。 6.5.1.9岩石物理力学样:在主要油砂油储集体顶界面以上30m至底界面以下20m的范围内采取,采 详规格为5cm×5cm×5cm。 5.5.1.10样品采集应注意选择不同的包装和保管方式,满足测试要求。如:质量含油率、含油饱和度应 采取密闭取芯取样,样品岩芯出筒后,立即取样。用铝箔纸或塑料纸包装蜡封保存。油、水样品应加盖密 封。取样结束后,3d内送至实验室

    6.5.2各勘查阶段样品种类及分析项目

    各勘查阶段样品种类及分析项目参见附录D

    6.5.3样品分析质量检查要求

    0.5.3.1品测证 健全、测试经验丰富、获得国家计量认可认证的实验机构承担。 6.5.3.2各测试方法的质量参数(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等)、测量仪器的主要质量参数(稳定性、灵敏性 和分辨率等)均应达到或优于该类测试样中所测试项目的质量要求。质量要求严格按DZ/T0130执行。 6.5.3.3根据测试项目的质量要求、测试方法质量水平和目前标准物质(或监控样)的可用种类和数目 等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监控方式和判断方法

    6.6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件比例尺时 阶段对勘查区开采技术条件工作的要求。专项开采技术工作及相关样品的测试都应满足有关规 的要求,以保证工作成果的可靠性。具体要求如下:

    a)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按照GB/T12719执行。 b)按HJ495要求采取地表水及地下水样品,其水质评价参见GB/T14848和GB3838要求执行。 c)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要求,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参照GB/T12719执行

    6.7加工提取技术性能研究

    6.7.1露天及巷道开采方式

    露天及巷道开采方式的加工提取技术性能研究,包括类比研究、实验室试验、现场工业试验,具体要 求如下: a) 类比研究:根据油砂矿床的主要特征,与已开发的同类型油砂矿床加工提取技术性能资料对比 研究,对其做出概略评述,指导下一步的勘查工作。 D 实验室试验:利用实验室设备,通过样品的采集,研究油砂油储集体的物质组成及加工提取技术 工艺,确定油砂矿床的挖掘、分离等流程,评价油砂油及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利用的技术可行性 和经济合理性。查明油砂油储集体中或共生岩石有用、有益、有害组分以及粒度、嵌布方式、赋 存状态及其加工提取技术性能工艺流程的可靠性,或对新技术、新试剂、新设备的适应性及可靠 性进行验证。对比加工提取技术条件、流程及方案,择优选择加工提取技术的工艺方案,为工业 试验提供基础依据。 C 现场工业试验:利用工业生产装置,进行局部或全流程的生产试验,为可行性评价研究工作或油 砂矿床开发设计提供依据

    6.7.2原位开采方式

    原位开采方式的加工提取技术性能研究,包括类比研究、试油、试采、开发试验区,具体要求如下: a 类比研究:根据油砂矿床的主要特征,与已开发的同类型油砂矿床试油试采特征对比研究,指导 下一步的勘查工作。 b 试油:确定流体的流量、压力、温度梯度等参数的变化特征,及时准确地对储集参数及含油特性 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开发规划提供依据。试油产量一般要求稳产3d。试油油砂油储集体位置 的选择、试验目的、任务、施工、施工工艺的选择、试油资料的获取、样品采集分析、成果验收等按 SY/T5981执行。 c)试采:确定单井生产的合理工作制度,评价油砂油储集体长期的生产能力,分析稳产条件,评价 其开发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数及依据。根据油砂矿床天然能量大小和开发工作需 要而定,一般为1a~3a,采用滚动勘探开发的小型油砂矿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试采井区的 部署、试采管理、试井的施工、各类资料获取、样品采集分析、试采报告编制等工作按SY/T5981 执行。 d)开发试验区:大型油砂矿床开辟生产试验区,中小型油砂矿床开辟试验井组,必要时进行单井试 验。试验项目、内容和具体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试验区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试验项目 应结合下一步的生产实际确定。通过试采了解较详细的地质情况和基本生产动态后,在查明程 度较高和地面建设条件比较有利的地区,划出一块有代表性的面积,作为生产试验区,其主要任 务是确定油砂矿床开发方式、井网、井型、生产动态规律以及合理的钻采试工艺技术

    6.8地质编录、综合整理、报告编制

    勘查各阶段,原始编录应

    工作质量按GB/T33444、DZ/T0078、DZ/T0079执行

    6. 9 新技术、新方法

    从数据采集到自动化综合处理全过程,提倡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各种数据成果数据库,还应及 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人库

    基本控制油砂矿床的地质特征 的分布规律,开采技术条件,通过实验室试 验或试油、试采,基本查明典型地质背景下参数井的单并产能情况油砂储集体的单井试油产量达到了 资源量起算要求。但因参数井和生产试验井数量有限,不足以完全了解整个油砂矿床估算范围内的油砂 油赋存条件和产油情况,资源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基本具备,可信度中等

    详细控制油砂矿床的地质特征,油砂油储集体及其含油性的分布规律和开采技术条件;通过实施现 场工业试验或现场开采试验,证实了油砂油的可采性获得了有效厚度下限油砂油储集体试油、产能及温 玉资料。资源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通过对油砂油的国内外的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勘查区的内、外部条件的 分析,与已知油砂矿床类比,预测未来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油砂矿床的开采方式、加工提取 技术方法及工艺流程等,采用类似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或扩大指标对油砂矿床开发做出大致的技术经济 平价。根据技术经济评价结果,对油砂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结论。从 而为进一步勘查、制定长远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其评价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一般普 查阶段只能进行概略研究,详查或勘探阶段,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只进行概略研究。可采用总利润、投资 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经济评价指标,进行静态的经济评价

    通过国内外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综合资源条件、提取加工工艺、内外部建设条件、环境保护、开发总体 建设方案以及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等,参照类似企业等多个开发方案,对比选择适合评价当时市场价格的技 术经济指标,初步提出建设总投资,主要工程量和主要设备以及生产成本等。对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 件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做出初步评价,为勘探决策、编制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及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可采用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动态的投资回收期 等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动态经济分析

    可行性研究是对油砂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 靠性,为建设的投资决策、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编制建设初步设计等提 供依据。通过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和评价,为投资决策、确定最优开采方案等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应在勘探工作基础上进行。可采用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动态的投资回收期等经济评价 指标,进行动态经济分析。

    9资源量、储量类别的确定

    根据油砂矿床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获得的资源量和储量进行分类。资源 量满足对包括采矿、加工提取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程度时方可转 为储量。资源量和储量分类按GBT17766执行

    油砂矿床工业指标受国家有关政策,石油价格,当前开采,加又提取工业技术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多方 面因素影响,应按油砂矿床的实情况论证确定 提供参考的矿床工业指标、资源量起算下限仅适用于 普查阶段,参见附录E。

    10.2资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来

    10.3资源量估算块段(单元)划分原则

    0.3.1露天及巷道开采油砂矿床资源量块段划分原则如下: a 以达到相应控制程度的勘查线、油砂矿床底板等高线或主要构造线为边界。相应的控制程度, 是指在相应密度的勘查工程见油砂油储集体点连线以内和在连线之外以基本线距(钻孔间距) 的1/4~1/2的距离所划定的全部范围。 b)以构造线为边界的,勘查线至构造线距离小于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时外推至均涉线

    之外推基本线距(钻孔间距)的1/4~1/2。 c) 探明和控制资源量块段边界线一般以工程连接线内圈划分,推断的资源量可由工程圈定,亦可 外推圈定。 0.3.2原位开采油砂矿床资源量单元划分原则如下: a 估算单元平面上一般按油砂矿床控制的平面范围划分。 1)面积大的(如三条勘查线以上)油砂矿床,视不同情况(油砂油储集体控制工程)可细分估算 单元。 2 同一构造控制几个小型的断块或岩性油砂矿床,当油砂矿床类型和油砂油储集体类型相 同,油砂油的性质相似,且含油连片或叠置时,可合并为一个估算单元。 b) 估算单元纵向上一般按油砂油储集体(组合)划分。 1) 已查明为统一油水界面的油水系统一般划分为一个估算单元,也可依据开发方式细分。 2)不同岩性、储集特征的油砂油储集体(组合)应划分独立的估算单元。 3)同一岩性的块状油砂矿床,也可依据开发方式按水平段细划估算单元。 4)尚不能断定为统一油水界面的层状油砂矿床,当油砂油储集体(组合)厚度大于50m时,按 其特征合理细划估算单元

    10.4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根据油砂矿床特征,并结合勘查工作实际,以有效、准确、简便、能满足要求为依据确定估算方法。提 和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主要的估算方法如下: a)几何图形法。将油砂油储集体空间形态分割成较简单的几何形态,估算其体积、平均质量含油 率或含油饱和度、有效孔隙度、油砂油储集体资源量矿石量、油砂油资源量等。推荐的常用几何 图形法有: 1)质量含油率法。多用于适合露天及巷道开采油砂矿床资源量估算。计算油砂油储集体资 源量矿石量采用下列公式:

    油砂油储集体有效厚度,单位为米(m)。 油砂油资源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油砂油资源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P=NXpXSoiXpo/Ba 式中: P 油砂油资源量,单位为万吨(10*t); 油砂油储集体资源量矿石量,单位为万立方米(10*m); S一一含油饱和度,数值用小数表示; 有效孔隙度,数值用小数表示; 地面原油密度,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 Bi一 一原油体积系数。 D) 地质统计学法。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作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作为主要工具,对既具有随机性、又具 有结构性的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估算时能充分考虑质量含油率的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的分布特 征,使估算结果更加符合地质规律,置信度高,但需有较多的个体样本为基础。勘查过程中,针对 油砂矿床的地质特征,运用这种方法,还能制定或检验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常用的地质统计学 法有:普通克里格法、协同克里格法、泛克里格法、随机克里格法、指示克里格法、宏观克里格法等。 动态分维几何法(SD法)。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以断面构形替代空间构形为核心,以样 条函数及分维几何学为工具的估算方法。它适用于不同油砂矿床类型、油砂油储集体规模、不 同矿产勘查阶段。还可对估算的成果做精度预测

    10.5资源量估算参数确定原则

    10.5.1质量含油率

    有效厚度权衡取值,取样均匀时亦 可采用算术平均法。各估算单元质

    充分利用地震、钻孔、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油砂矿床类型,确定油砂油赋存界面以及遮挡(如断层、 性、地层)边界,编制反映油砂油储集体顶(底)面形态的高程等值线图,圈定含油面积。含油面积按 Z/T0217的规定执行。不同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含油面积圈定要求不同。确定原则如下: a)估算推断的资源量时,含油面积边界的确定需达到以下条件: 1)依据油砂矿床综合分析所确定的油砂油储集体分布范围.圈定含油面积。 2)依据同类油砂矿床类比。 b)估算控制的资源量时,含油面积边界的确定需达到以下条件: 1)依据测井解释的油砂油储集体底界面圈定含油面积。 2)以油井外推开发井距的2~3倍圈定含油面积。 c)1 估算探明的资源量时,含油面积边界的确定需达到以下条件: 1)用以圈定含油面积的油砂油赋存界面,应经测井或测试资料、或钻井取芯资料证实,或据可 靠的压力测试资料确定。 2) 未查明油砂油赋存界面的油砂矿床,应以测试证实的最低的油砂油储集体底界,或有效厚 度累计值或集中段高度外推,圈定含油面积。 3) 油砂矿床断层(或地层)遮挡边界,宜以油砂油储集体顶(底)面与断层(或地层不整合)面相 交的外含油边界圈定含油面积

    DZ/T0337—20204)油砂油储集体岩性(或物性)遮挡边界,用有效厚度零线或油砂油储集体一定厚度线圈定含油面积(应论证或可类比同类型油砂矿床)。5)当边部见油井到含油边界的距离过大时,未查明含油边界时以边部油井外推开发井距的1~1.5倍作为含油面积计算线。10.5.3有效厚度达到起算标准的油砂油储集体厚度为有效厚度。不同勘查控制研究程度,有效厚度确定要求不同。确定原则如下:a估算推断的资源量时,有效厚度可用岩芯、测井、录井等资料推测确定。允许用相邻同类型油砂矿床的资料类比确定。b)估算控制的资源量时,有效厚度可根据相近同类型油砂矿床类比划分,也可选择邻区类似油砂矿床的下限标准划分。c)估算探明的资源量时,有效厚度按下列要求确定:1)有效厚度标准确定!论证制定油砂油储集体划分和夹层扣除标准以测井解释资料划分有效厚度时应以岩芯分析资料和测并解释资料为基础,以测试资料为依据,在研究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关系后确定其有效厚度划分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下限标准油砂油储集体性质和流体性质相近的多个小型油砂矿床,可制定统一的标准。借用邻近油砂矿床下限标准,应论证类比依据和标明参考文献。有效厚度标准图版符合率大于80%2)2有效厚度划分:以测井解释资料划分有效厚度时,应对有关测并曲线进行必要的并筒环境(如井径变化、泥浆侵人等)校正和不筒测井系列的归花处理以岩芯分析资料划分有效厚度时,油砂油储集体应取全岩芯,采取率不低于80%。以测井解释资料划分有效厚度时有效厚度的起算厚度可按0.2m20.4m,夹层起扣厚度为0.2m,或论证。10.5.4油砂油储集体岩石密度油砂油储集体岩石密度应在油砂矿床不同部位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分析测定。每单个油砂矿床不少于30件。单工程油砂油储集体岩石密度根据取样分析值算术平均求得,各估算单元根据实际所测岩样的密度值采用井点算术平均法求得。10.5.5油砂油密度油砂油密度应在油砂矿床不同部位取得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地面油样分析测定。单工程油砂油密度根据取样分析值算术平均求得。各估算单元根据实际所测油砂油密度值采用井点算术平均法求得。10.5.6含油饱和度单工程含油饱和度根据采样点所代表的油砂油储集体有效厚度权衡取值,取样均匀时亦可采用算术平均法。各估算单元含油饱和度根据单工程控制的油砂油储集体体积权衡求得。测井解释的含油饱和14

    度和密闭取芯分析含油饱和度绝对误差不超过十5%。

    10.5.7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可直接用岩芯分析资料,也可用测井解释确定。测井解释孔隙度与岩芯分析孔隙度的相 对误差不超过士8%。 单工程有效孔隙度根据采样点所代表的油砂油储集体有效厚度权衡取值,取样均匀时亦可采用算术

    10.5.8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油砂估算的资源储量包括油砂矿石量、油砂油量。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以万吨(10°t)及万立方米(10°m) 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工作结束时要及时编写相应阶段的勘查报告,勘查报告编制有关要求按 033执行,编写提纲参见附录F。

    A.1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A. 1. 1油砂矿床控制因素

    A.1.1.1油砂矿床控制因素一般包括背斜、断鼻、断块、不整合面、岩性变化等 A4.1.1.2构造型:受背斜、断鼻、断块等构造因素控制的油砂矿床。 1.1.1.3地层型:受不整合面、岩性变化等地层因素控制的油砂矿床。 1.1.1.4复合型:受两种及以上因素控制的油砂矿床

    A.1.2油砂油储集体稳定程度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油砂矿勘查类型、勘查工程间距确定

    1.1.2.1 油砂油储集体的稳定性包括油砂油储集体规模及形态(展布面积、形态产状)、非均质性(包括 厚度、岩性,物性在层间、平面、层内的变化程度)等。 A4.1.2.2稳定:油砂油储集体分布面积广,连续延展大于2.0km,平面几何形态为席状、扇形、层状,连 续性好,形态较规则,倾角小于30°;储层非均质性弱。 A4.1.2.3较稳定:油砂油储集体分布面积较广,连续延展1.0km~2.0km,平面几何形态为长条状、条 带状,连续或稍有间断,倾角3060°;储层非均质性中等。 1.1.2.4不稳定:油砂油储集体分布面积较小,连续延展小于1.0km,平面几何形态为透镜体状、不规 则状,连续性差,形态边界极弯曲,沿一边或两边分叉呈树枝状、不规则状,倾角大于60°;储层非均质 生强。

    勘查类型划分为三种,详细情况见表A.1

    表A.1油砂矿勘查类型划分

    A.3勘查工程间距确定

    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有:类比法、地质统计学法、动态分维几何法(SD法)。圈定控制资源量的 工程间距见表A.2。

    DZ/T03372020

    表A.2系统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油砂矿各勘查阶段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要求

    各勘查阶段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按下列要求执行,具体不同勘查阶段及开采方式的工程部署 要求,可参照GB/T12719有关要求。

    大致了解区域和普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收集气象资料,了解勘查区所在的流域,划分水文地质单元,圈定水文地质边界,了解地下水类型及 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所在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对露关开采的油砂矿,大致了解露天开采油砂矿床地 表水体分布、最高洪水位、地表汇水情况,以及自然排泄条件。对巷道、原位开采的油砂矿,应大致了解含 水层及隔水层产状、厚度、分布、岩溶、裂隙构造破碎带、含水性,调查老隆分布及积水情况,预测对油砂 广床的影响程度。 大致了解油砂油储集体工程地质岩组,顶底板围岩的稳定性,天致了解断层,节理、裂隙、岩溶的发育 程度,了解岩石风化程度及软弱层分布情况。对露关及巷道开采的油砂矿,调查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和 牛巷围岩的稳定性,大致确定工程地质的复杂程度。对原位开采的油砂矿,应了解场地稳定性能,研究构 造、软弱夹层、不良地质作用对开采的影响 大致查明勘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状况。大致解油砂矿床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泥石流、 骨坡、岩溶、塌陷、水体污染等,预测油砂矿床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大致了解油砂矿床放射性 异常情况。

    基本查明影响油砂矿床开采的主要水义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间题,对油砂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 复杂性做出评价。查明油砂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基本查明油砂矿床工程地 质勘查类型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初步评价油砂矿床开采前的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油砂矿床开采对 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勘查区所在的流域和水文地质单元。基本查明含水层、隔水层、透 水层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勘查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 系;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油砂矿床主要充水因素,评价对油砂矿床 开采的影响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初步划分油砂矿 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油砂矿床开采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 对露天开采的油砂矿,应收集气象资料,调查油砂矿床及其附近的地表水体和当地的最高洪水位,初 步确定地表汇水边界及自然排水条件。查明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 流速及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水流量及其淹没范围、大气降水的人渗补给强度;地下 水埋藏条件,含水层富水性及分布。预测露天采坑涌水量,评价露天疏干的难易程度,对矿坑水利用的可

    能性和途径进行评价。 对巷道开采的油砂矿,应查明井巷充水水源和充水方式、地段,充水通道,并分析论证其对油砂矿床 开采的影响,预测地下巷道开采涌水量,评价疏干难易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对井巷排水可利 用情况进行评价。 对原位开采的油砂矿,应基本查明含水层、隔水层的产状、厚度、分布、岩溶、裂隙、构造破碎带发育程 度和含水性。查明油砂矿床开采及影响范围内地下水分布来源、埋藏条件,含水岩组和隔水层结构,含水 层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性能,地下水矿化度、化学成分及类型,对开采井灌水水源、排 水利用进行评价。 对现有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进行水文地质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 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对油砂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 调查老隆分布和积水情况,初步确定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初步预测矿坑涌水量。对油砂矿床疏干、排水 供水做出初步评价

    确定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边界范围进行勘查,初步划分油砂矿床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 条件复杂程度。 根据岩性特征,初步划分勘查区工程地质岩组基本查明油砂油储集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的主要力学 性质及其稳定性;基本查明勘查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软弱夹层的分布:对钻孔和已有坑道进行工 程地质编录,选择钻孔采集岩石物理力学测试样品。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 分坚硬、半坚硬岩石和松散岩类研究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并分区进行稳定性评价,建议最终边坡角的 大小。 对露天开采的油砂矿,应开展露天边坡勘查,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 素,研究剥离物的岩性、厚度和分布范围研究露天采场岩体质量,确定边坡角。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 进行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对巷道开采的油砂矿应研究井 变形破坏特征支 启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 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研究围岩的稳定性能根据油砂油储集体的围岩类型及特征,初步划分工程地质岩 组,测定主要岩石的力学性质,基本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 对油砂油储集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定性质的影响。根据并巷围岩的稳定性分析研究评价原位开采场地 的稳定性。宜采用两种方法对比评价,常用的方法为岩体质量系数法和岩体质量指标法。 对原位开采的油砂矿,应研究场地稳定性能,研究构造软弱夹层、不良地质作用对开采的影响,分析 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长期开采发生地面沉降的可能

    也震、新构造活动资料,初步评价勘查区稳定性;调查勘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沉险 等地质灾害以及盐渍化、荒漠化等分布范围及发育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其对油砂矿床开采的影 响;基本查明油砂油储集体、其顶底板岩层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及含量。开展放射性调查,基本 查明矿区内放射性核素的组成及含量,确定异常的空间分布范围。初步评价勘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 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评述油砂矿床露天、井巷或原位开采可能产生的土地破坏、地形地貌破坏、 含水层破坏、排放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对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现状和预测评价。 对露天开采的油砂矿,应详细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盐渍化、荒漠化等 的发育情况,评价露天开采开挖和废渣尾矿堆放对地形地貌、土地和地下水含水层的破坏和影响,废渣和 非水对附近水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巷道开采的油砂矿,应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分布,分析阐明地震地质情况和场地稳定性,评价地面塌 陷和废渣尾矿堆放对地形地貌、土地和含水层的影响,废渣排放和排水对水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原位开采的油砂矿,应对油砂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评价油砂矿床开采对矿 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B. 3. 1 总体要求

    采技术条件的研究管材标准,应满足矿山建设的需要。

    B.3. 2 水文地质

    件;详细查明含水层、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含水层的富水 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含水层的水位、水温、水质、水量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 定程度和隔水性能,透水层的渗透性能和防污染能力;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的发育程度、分 布规律、含水性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油砂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 价其对油砂矿床充水的影响;划分油砂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和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对采矿排 水、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 对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露天开采的油砂矿,应收集气象资料,调查勘查区及其附近的地表水体和当 地的最高洪水位,确定采场地表汇水边界及自然排水条件。计算露天采场外边坡之内的地下水的正常涌 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还应该按暴雨发生频率计算直接进人采坑的大气降水及露天采场四周汇人采坑的正 常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 对于巷道开采的油砂矿,除进行上述工作外,还应查明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可采油砂油储集体顶板 以上各含水层及底板以下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分布、厚度、水位、富水性、补给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详细 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大气降水、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和对油砂矿床开采的影响程 度,调查老分布和积水情况,确定水文地质类型。计算第一开采水平(或基建开拓水平面以上中段)的 涌水量和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涌水量。对油砂矿床疏干、排水、供水进行评价。计算露天开采的第一水 平的正常涌水量和雨季最大涌水量,评价露天开采影响范围内地下水疏干的难易程度。 对于原位开采的油砂矿,应查明水的来源、矿化度、化学组成、类型,根据采矿需要对供水水源水量 水质进行评价。

    B. 3. 3 工程地质

    测定油砂油储集体及顶底板岩石的体积质量(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抗剪强度、松散系数、休 止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评价其在油砂矿床开采时的稳定性;查明 构造、软弱夹层对油砂矿床开采的影响;划分油砂矿床工程地质勘查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预测油砂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研究油砂油储集体的岩石类型,划分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查明对油砂矿床开采不利的工程地 质岩组的性质、产状和分布,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和井巷围岩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查明露天边坡各岩层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航空标准,详细了解软弱夹层的层位、厚度、分布, 评价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为露天矿坑设计选择边坡角提供工程地质初步依据。初步查明露 天采矿需剥离物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性组合、各岩层物理力学性质,为露天开采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提 供地质资料。

    收集当地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详细调查勘查区内的崩 塌、滑坡、泥石流、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盐渍化、荒漠化等的发育情况;详细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质量、放射性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调查地温、地压情况,对油砂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 评价,预测评价露天、井巷或原位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建议

    ....
  • 矿产标准
  • 相关专题: 矿产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