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81-2021 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CSPSTC 81-2021 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施工技术规程
6.1.1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应熟悉设计文件,领会治理后的生态治理效果,确定所需要恢 复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目标。 6.1.2确定目标植物应根据矿山生态环境调查提供的生态环境特点、立地条件、恢复地植被恢复的难 易程度资料和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演替理论,结合恢复地的社会需求功能的要求综合确定。对群落的 构成应依据植物的形态、生态等特性进行施工。 6.1.3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露天矿山的地形特点,在不同部位建立不同的植物种群和群落,形成立体 多彩的绿化景观。 6.1.4植物群落的建立是否合适应根据其与自然的协调性进行论证,与自然协调的植物群落的基本条 件是: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适应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功能近似于自然;植被的景观近似于 自然。 6.1.5露天矿山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宜通过人工辅助建立拟自然植物群落;物种前期以草本为主,灌木 为辅,草灌结合;后期需要为灌木和小乔木的生长创造条件;植物种植以播种(喷播)和移植相结合的 方式。
6.2.1植物材料品种、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 6.2.2不应使用带有严重病虫害的植物材料,非检疫对象的病虫害危害程度或危害痕迹不应超过树体 的5%~10%。自外省市及国外引进的植物材料应有植物检疫证。 6.2.3植物材料质量应符合CJJ82的相关规定
6.3.1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光照、地质条件、地形特点、生态修复目标,合理配置植物。 6.3.2需要考虑植物的物种多样,灌、藤、草有机结合,形成灌藤草多层次、多品种组合的稳定的复合植 物生态系统。 6.3.3应以常绿植物为主,配置一定量落叶量较大或固氮能力较好的植物物种,便于形成功能稳定的 植被生态系统。 6.3.4需要考虑物种习性,避免种间相斥
.3.1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光照、地质条件、地形特点、生态修复目标,合理配置植物。 6.3.2需要考虑植物的物种多样,灌、藤、草有机结合,形成灌藤草多层次、多品种组合的稳定的复合植 物生态系统。 6.3.3应以常绿植物为主,配置一定量落叶量较大或固氮能力较好的植物物种,便于形成功能稳定的 值被生态系统。 6.3.4需要考虑物种习性,避免种间相斥
.1坡面安全性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坡面进行排险清坡及削方整形装修软件,清除坡面不稳定的岩土体并 坡面。 .2施工中应采取保持坡体稳定的技术措施,不应因施工降低坡体稳定性。边坡防护工程停工
间,应采取确保边坡安全的临时防护措施。 7.1.3施工过程中出现边坡地形、岩土性质与勘查设计不符时,及时报告建设、监理、设计单位,必要时 进行工程设计变更。 7.1.4削坡整形应逐级开挖,逐级支护,自上而下分层分区开挖,同一坡面上下不应同时开挖。 7.1.5采用爆破方法对岩质边坡削方时,应编制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对周边环境进行专项调查,评估爆 破振动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和爆破飞石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必要时应设置滚石拦挡结构。爆破削方应 遵守GB6722的相关规定。 7.1.6削坡整形后的坡面应平整、无松动岩块,坡比及平整度、边坡坡面平台的宽度和标高均应满足设 计要求。 7.1.7雨天不宜进行削坡与填坡施工,开挖面应及时进行防护,不宜长期暴露。雨期施工应及时排导 坡面积水,防止雨水冲刷并渗人坡体。坡顶、坡面、坡脚和安全平台应设置截排水系统,坡面防护工程外 围应设截水沟, 7.1.8削坡整形的弃渣应及时运至指定地点堆放稳定,不应在边坡潜滑塌区堆载。优先考虑弃渣再利
7.2.1填坡施工之前,应清除原地面上的树木及杂草,当基底为松土时应对基面进行分层碾压夯实,或 对基层换填处理,
基层换填处理。 .2填坡应按照先低处后高处顺序进行,回填土料宜尽量采用同类土,不同类土回填时应按照土 平分层、分段铺填,宜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并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应 同一填料,不应混合填筑,应分别进行碾压试验。 .3填坡施工中应作必要的截、排水措施和坡面保护,防止坡面产生滑移
.2.2填坡应按照先低处后高处顺序进行,回填土料宜尽量采用同类土,不同类土回填时应按照土类
月同一填料,不应混合填筑,应分别进行碾压试验。 .2.3填坡施工中应作必要的截、排水措施和坡面保护,防止坡面产生滑移
成型。 7.3.2宜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搅拌混凝土可采用料车输送或混凝土泵输送, 7.3.3高陡边坡宜采用肋柱梁,肋柱定位应准确,钢筋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肋柱混凝土应按照 混凝土柱施工方法浇筑,若因敌中断浇筑,其接缝处应凿毛、冲洗十净后方可继续浇筑。逆作法施工时 助梁柱应有可靠的临时支挡措施。 7.3.4格构梁下端设支墩时,应控制支墩坑截面及深度、混凝土搅拌及浇筑质量,支墩与其上方格构梁 的连接应紧密。 7.3.5格构梁施工应保证钢筋制安、模板安装质量,现场做好隐蔽工程验收、留取混凝土试块。混凝土 浇筑前应检查锚杆与格构梁钢筋连接是否牢固,控制混凝土搅拌及浇筑质量。 7.3.6混凝土格构施工除应按照本文件实施外,尚应遵守GB50204的相关规定
7.3.5格构梁施工应保证钢筋制安、模板安装质量,现场做好隐蔽工程验收、留取混凝土试块。混凝土 浇筑前应检查锚杆与格构梁钢筋连接是否牢固,控制混凝土搅拌及浇筑质量。 7.3.6混凝土格构施工除应按照本文件实施外尚应遵守GB50204的相关规定
7.4.1主被动防护网为定型产品,系统部件为标准化的部件,其技术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7.4.2边坡柔性网防护工程中有关钢筋、混凝土、锚杆等工程的施工应按照GB50204、GB50086等标 准的相关规定执行。柔性防护网施工可参照T/CAGHP028的相关规定执行。 7.4.3柔性网防护工程应先行施工永久性或满足暴雨、地下水排泄需要的临时性坡面排水设施。
7.5.1锚喷坡面防护施工应按照GB50330的相关规定执行。 7.5.2锚喷坡面防护分为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挂网喷射混凝土及素喷混凝土等类型,应根据不同镭 喷坡面防护类型组织相应工序,素喷应一次成型,挂网喷应分上下两层成型。 7.5.3施工前应对坡面进行削坡整形,清除坡面不稳定及松散的岩土,整形后的坡面坡比、平整度应满 足设计要求 7.5.4应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变形缝。 7.5.5做好喷射混凝土的顶、底和两侧的封边
7.6.1.1应根据使用要求、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选择挡土墙的形式,岩质边坡和挖方形成的土质边坡 宜采用砌体挡土墙,挡土墙地基较差时宜采用混凝土挡土墙,高填方边坡宜采用扶壁式混凝土挡土墙。 挡土墙施工应按照GB50330的相关规定执行 7.6.1.2挡土墙地基应保证稳定,不应产生基底滑移和剪出破坏,挡土墙基槽尺寸应满足要求。 7.6.1.3墙背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cm,压实度不宜小于90%
7.6.2.1边坡排水应随坡就势,应利用自然地势条件,截排水沟应设置在地形低凹处,能方便地表水的 汇集及排泄。 7.6.2.2坡体横、纵向排水沟的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排水沟应与原有排水设施相连通 7.6.2.3高陡边坡或岩土稳定性欠佳边坡的排水工程应采取分级截流,纵横结合排水的方法来进行处 理。坡顶以外的地表水从截水沟排走,分级边坡每个台阶设一截水沟排水,坡脚设边沟排水。 7.6.2.4截排水沟施工除应按照本文件实施外,尚应遵守GB50330的相关规定。
集及排泄。 .2.2坡体横、纵向排水沟的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排水沟应与原有排水设施相连通。 .2.3高陡边坡或岩土稳定性欠佳边坡的排水工程应采取分级截流,纵横结合排水的方法来进行 坡顶以外的地表水从截水沟排走,分级边坡每个台阶设一截水沟排水,坡脚设边沟排水。 .2.4截排水沟施工除应按照本文件实施外,尚应遵守GB50330的相关规定。
8边坡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
8.1.1植被重建主要有喷播、种植、飘槽绿化、植生袋绿化、蜂巢土工格室绿化等。 8.1.2植被防护需要根据矿山边坡坡形、坡比选择适宜的植被生态防护方法。 8.1.3高陡边坡绿化的种植方式分喷播和种植,森林型和观赏型植物群落多采用种植,草灌型植物群 客多采用喷播,草本型植物群落既可采用播种也可采用种植 8.1.4排水设施应在边坡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之前进行设计和施工。
8.1.1植被重建主要有喷播、种植、飘槽绿化、植生袋绿化、蜂巢土工格室绿化等。 8.1.2植被防护需要根据矿山边坡坡形、坡比选择适宜的植被生态防护方法。 8.1.3高陡边坡绿化的种植方式分喷播和种植,森林型和观赏型植物群落多采用种植,草灌型植物群 落多采用喷播,草本型植物群落既可采用播种也可采用种植。 8.1.4排水设施应在边坡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之前进行设计和施工
3.2.1.1喷播绿化应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场地条件选择喷播方法和施工工艺。喷播施工大样图如附录 B中的图B.1
3.2.1.2喷播绿化施工工序:
挂网客土喷播:坡面修 初期养护 b)液力喷播(湿喷):坡面修整→基质配制(液态)→喷射基质→初期养护。
C 普通喷播:坡面修整一→基质配制一→喷射基质一→初期养护。 CBS植被生态混凝土和高次团粒喷播施工工序参照挂网客土喷播。 8.2.1.3 喷播材料选择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土壤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相关规定,使用前应确定土源,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取样检测,检 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b) 肥料的各项理化指标应符合GB/T15063的相关规定,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有机肥和化肥。 C) 草本种子质量应符合GB6142、GB6141的相关规定,木本种子质量应符合GB7908的相关 规定。
.2.1施工前应调查边坡环境、施工条件、电源、水源、道路交通、材料堆放、临建设施布置等。 .2.2植物种子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测定发芽率,不易发芽的植物种子在喷播前应进行催芽处理, .2.3其他材料应测定主要质量指标
8.2.3.1坡面平整度较差及存在软弱岩土层、渗水等不良地质条件的边坡,应制定边坡修整方案, 8.2.3.2 边坡修整应自上而下、分段施工,避免上、下交叉作业。 8.2.3.3 边坡修整坡率、坡形及危岩体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修整后边坡坡面应利于喷播基质附着 8.2.3.4 坡面上存在的裂缝或溶洞等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封堵措施,确保其密实稳定。 8.2.3.5 坡面存在的渗流或泉水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引流措施,避免引起坡面冲刷。 8.2.3.6 坡面深凹或局部反坡处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填充处理,保证边坡稳定, 8.2.3.7 坡度大于50°的边坡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防止喷播层滑落和利于植物生长措施。 8.2.3.8 边坡位于人、车活动频繁区域时,边坡修整施工应采取安全防护设施
8.2.3.1坡面平整度较差及存在软弱岩土层、渗水等不良地质条件的边坡,应制定边坡修整方案。 8.2.3.2 边坡修整应自上而下、分段施工,避免上、下交叉作业。 8.2.3.3 边坡修整坡率、坡形及危岩体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修整后边坡坡面应利于喷播基质附着 8.2.3.4 坡面上存在的裂缝或溶洞等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封堵措施,确保其密实稳定。 8.2.3.5 坡面存在的渗流或泉水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引流措施,避免引起坡面冲刷。 8.2.3.6 坡面深凹或局部反坡处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填充处理,保证边坡稳定, 8.2.3.7 坡度大于50°的边坡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防止喷播层滑落和利于植物生长措施。 8.2.3.8 边坡位于人、车活动频繁区域时,边坡修整施工应采取安全防护设施
8.2.4.1 铺网钉网作业应自上而下进行,网应牢固固定于坡面。 8.2.4.2 横向和纵向相邻网安放及之间搭接和连接方式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3 网、网钉的品种、规格或型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4 网钉间距、人岩(土)深度及与坡面垂直度或夹角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5 网钉加固水泥浆的水灰比及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灌浆网钉应在浆体终凝24h,并应满足设 计强度后进行下一道工序。网钉的抗拔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6 网面应与坡面保持间距,间距宜为喷播厚度设计值的2/3。 8.2.4.7 铺网向坡顶上部延展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8 加固的坡面,网、网钉与支护结构间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1 铺网钉网作业应自上而下进行,网应牢固固定于坡面。 8.2.4.2 横向和纵向相邻网安放及之间搭接和连接方式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3 网、网钉的品种、规格或型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4 网钉间距、人岩(土)深度及与坡面垂直度或夹角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5 网钉加固水泥浆的水灰比及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灌浆网钉应在浆体终凝24h,并应满足设 计强度后进行下一道工序。网钉的抗拔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6 网面应与坡面保持间距,间距宜为喷播厚度设计值的2/3。 8.2.4.7 铺网向坡顶上部延展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8.2.4.8 加固的坡面,网、网钉与支护结构间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
8.2.5基质材料、种子及配比
8.2.5.1喷播基质、种子的品种、规格或型号、技术参数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8.2.5.2喷播基质材料理化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8.2.5.3基质材料与种子的配比应满足设计要求
8.2.5.1喷播基质、种子的品种、规格或型号、技术参数等应满足设计要习
8.2.6基质材料喷播
3.2.6.1喷播作业施工遵守下列规定:
b)应按照材料配比和顺序投放材料。
8.2.7初期养护管理
8.2.7.1喷射后24h内按照设计要求覆盖无纺布或草帘。 8.2.7.2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浇水养护,保证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期间水分供应。养护水质应符合 GB5084的相关规定。 8.2.7.3对雨水冲刷等原因造成的喷播层损毁或基材、种子流失区段,应及时进行补喷。 8.2.7.4 病虫害防治宜采用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防治措施。 8.2.7.5 根据植物生长状况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肥料的使用应符合本文件及HJ555的相关规定。 8.2.7.6 植物群落为乔灌草型、灌草型时,应控制草本类植物的过度生长。 8.2.7.7 整体出苗数量不足时,应查明原因,确定补种方案,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8.2.7.8 对影响目标植物群落生长的侵人植物应及时控制或清除
8.3.1种植穴、挖掘槽
1乔灌木种植遵守下列规定: 养灌木种植应根据树木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种植期进行种植 b)种植树木的品种、规格、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2.1乔灌木种植遵守下
C 带土球树木种植前应去除土球不易降解的包装物 种植时应注意观赏面的合理朝向,种植深度要求根际线与地面齐平。 e) 回填的种植土应分层踩实。 f) 除特殊景观树外,树木种植应保持直立,不应倾斜。 行道树或行列种植的树木应在一条线上,相邻植株规格应合理搭配。 绿篱及色块种植时,株行距、苗木高度、冠幅大小均匀搭配,树形丰满的一面应向外。 i) 乔、灌木种植后应及时浇透水,必要时做好绑扎、支撑固定工作。 8.3.2.2 树木浇灌水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树木种植后应在种植穴直径周围筑高10cm~20cm围堰并筑实。 b) 浇灌水质应符合GB5084的相关规定。 ) 浇水时在围堰中放置缓冲垫。 浇灌水量应满足植物成活及生长需要。 ) 新栽树木应在浇透定根水后及时封堰,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 对浇水后出现的树木倾斜,应及时扶正并加以固定。 8.3.2.3 树木支撑遵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树木规格需要,选择单杆撑、门字支撑、三角支撑、四柱支撑、联排支撑或软 牵拉等支撑方式。 支撑物的支柱应埋入土中不少于30cm,支撑物、牵拉物与地面连接点的连接应牢固。 C) 连接树木的支撑点应在树木主干上,连接处应衬软垫,绑缚牢固。 支撑物、牵拉物的强度应能保证支撑有效;用软牵拉固定时,应设置警示标志。 e) 针叶常绿树的支撑高度应不低于树木主干的2/3,落叶树支撑高度为树木主干高度的1/2。 f 同规格同树种的支撑物、牵拉物的长度、支撑角度、绑缚形式及支撑材料宜一致。 8.3.2.4 反季节进行树木种植时采取下列措施: a) 苗木提前环状断根或在适宜季节起苗,用容器假植,带土球种植。 b) 落叶养木、灌类需要进行适当修剪并应保持原树冠形态,剪除部分侧枝,保留的侧枝应进行 短截,并适当加大土球体积。 摘去部分叶片,不应伤害幼芽。 d 夏季可采取遮阴、树木裹干保湿、树冠喷雾或喷施抗蒸腾剂,减少水分蒸发;冬季应采取防风防 寒措施。 掘苗时根部可喷洒促进生根激素,种植时可加施保水剂,种植后树体可注射营养剂。苗木种植 宜在阴雨天或傍晚进行。 8.3.2.5干旱地区或季节,树木种植宜采用抗蒸腾剂、防腐促根、免修剪、营养液滴注等技术,采用土球 苗加强水分管理等措施
C 带土球树木种植前应去除土球不易降解的包装物。 种植时应注意观赏面的合理朝向,种植深度要求根际线与地面齐平。 e) 回填的种植土应分层踩实。 f) 除特殊景观树外,树木种植应保持直立,不应倾斜。 行道树或行列种植的树木应在一条线上,相邻植株规格应合理搭配。 绿篱及色块种植时,株行距、苗木高度、冠幅大小均匀搭配,树形丰满的一面应向外。 i) 乔、灌木种植后应及时浇透水,必要时做好绑扎、支撑固定工作。 8.3.2.2 树木浇灌水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树木种植后应在种植穴直径周围筑高10cm~20cm围堰并筑实。 b) 浇灌水质应符合GB5084的相关规定。 ) 浇水时在围堰中放置缓冲垫。 浇灌水量应满足植物成活及生长需要。 ) 新栽树木应在浇透定根水后及时封堰,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 对浇水后出现的树木倾斜,应及时扶正并加以固定。 8.3.2.3 树木支撑遵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树木规格需要,选择单杆撑、门字支撑、三角支撑、四柱支撑、联排支撑或软 牵拉等支撑方式。 支撑物的支柱应埋入土中不少于30cm,支撑物、牵拉物与地面连接点的连接应牢固。 ) 连接树木的支撑点应在树木主干上,连接处应衬软垫,绑缚牢固。 支撑物、牵拉物的强度应能保证支撑有效;用软牵拉固定时,应设置警示标志。 针叶常绿树的支撑高度应不低于树木主干的2/3,落叶树支撑高度为树木主干高度的1/2。 f 同规格同树种的支撑物、牵拉物的长度、支撑角度、绑缚形式及支撑材料宜一致。 8.3.2.4 反季节进行树木种植时采取下列措施: a) 苗木提前环状断根或在适宜季节起苗,用容器假植,带土球种植。 b) 落叶养木、灌木类需要进行适当修剪并应保持原树冠形态,剪除部分侧枝,保留的侧枝应进行 短截,并适当加大土球体积。 摘去部分叶片,不应伤害幼芽。 d 夏季可采取遮阴、树木裹干保湿、树冠喷雾或喷施抗蒸腾剂,减少水分蒸发;冬季应采取防风防 寒措施。 掘苗时根部可喷洒促进生根激素,种植时可加施保水剂,种植后树体可注射营养剂。苗木种植 宜在阴雨天或傍晚进行。 8.3.2.5干旱地区或季节,树木种植宜采用抗蒸腾剂、防腐促根、免修剪、营养液滴注等技术,采用土球 苗,加强水分管理等措施。
8.3.3草坪及草本地被种植
B.3.1草坪和草本地被播种遵守下列规定: a 应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良种子;草坪、草本地被种子纯净度应达到95%以上;冷地型草坪种子发 芽率应达到85%以上,暖地型草坪种子发芽率应达到70%以上。 b) 播种前应做发芽试验和催芽处理,确定合理的播种量,不同草种的播种量可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播种。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 C 整地前应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 d) 播种时应先浇水浸地,保持土壤湿润,将表层土楼细耙平。 e 用等量沙土与种子拌匀进行撒播,播种后均匀覆盖0.3cm~0.5cm厚细土并轻压。
f)播种后应及时喷水,种子萌发前,十旱地区应每关喷水1次~2次,水点宜细密均匀,浸透土层 8cm10cm,保持表土湿润,不应有积水,出苗后可减少喷水次数,土壤宜见湿见干。 8) 混播草坪符合下列规定: 1)混播草坪的草种及配合比应满足设计要求。 2)混播草坪应符合互补原则,草种叶色相近,融合性强。 3)播种时宜单个品种依次单独撒播,保持各草种分布均匀。 8.3.3.2 草坪和草本地被植物分栽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分种植物应选择强葡甸茎或强根茎生长习性草种,各生长期均可种植。 b) 分栽的植物材料应注意保鲜,不萎為。 c) 干旱地区或季节种植前应先浇水浸地,浸水深度应达10cm以上。 d 草坪分种植物的株行距,每丛单株数应满足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时,可按照株行距(15cm~ 20cm)×(15cm~20cm)成品字形;或以1m植物材料按照1:3~1:4的系数进行种植。 e 种植后应平整地面,适度压实,浇水养护。 8.3.3.3 铺设草块、草卷遵守下列规定: a) 掘草块、草卷前需要适量浇水,待渗透后掘取。 b) 草块、草卷运输时应用垫层相隔、分层放置,运输装卸时应防止破碎。 ) 当日进场的草卷、草块数量应做好测算并与铺设进度相一致。 d) 草卷、草块铺设前应先浇水浸地细整找平,不应有低洼处。 e) 草地排水坡度适当,不应有坑洼积水。 f 铺设草卷、草块应相互衔接不留缝,高度一致,间铺缝隙均匀,并填以种植土。 g 草块、草卷在铺设后应进行滚压或拍打,与土壤密切接触。 h) 铺设草卷、草块应及时浇透水,浸湿土壤厚度应大于10cm。 8.3.3.4 草坪和草本地被的播种、分栽,草块、草卷铺设成坪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成坪后覆盖度应不低于95%。 b) 单块裸露面积应不大于25cm。 杂草及病虫害面积应不大于5%
8.3.4.1 线 花卉种植面积较大时,可用方格线法,按照比例测量放线, 8.3.4.2 花卉种植遵守下列规定: a) 花苗的品种、规格、种植放样、种植密度、种植图案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b) 花卉种植土及表层土整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c) 株行距均匀,高低搭配恰当。 d) 种植深度适当,根部土壤应压实,花苗不应沾泥污, 花苗应覆盖地面,成活率不应低于85%。 8.3.4.3 花卉种植的顺序遵守下列规定: a) 大型花坛宜分区、分规格、分块种植。 b) 独立花坛应由中心向外顺序种植 c) 模纹花坛应先种植图案的轮廓线,后种植内部填充部分 d) 坡式花坛应由上向下种植。 e) 高矮不同品种的花苗混植时,应按照先高后矮的顺序种植 f 宿根花卉与一年、二年生花卉混植时,应先种植宿根花卉,后栽一年、二年生花卉
花卉种植面积较大时,可用方格线法,按照比例测量放线。 8.3.4.2 花卉种植遵守下列规定: a) 花苗的品种、规格、种植放样、种植密度、种植图案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b) 花卉种植土及表层土整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株行距均匀,高低搭配恰当。 d) 种植深度适当,根部土壤应压实,花苗不应沾泥污。 e 花苗应覆盖地面成活率不应低于85%。 8.3.4.3 花卉种植的顺序遵守下列规定: a) 大型花坛宜分区、分规格、分块种植。 b) 独立花坛应由中心向外顺序种植。 c) 模纹花坛应先种植图案的轮廓线,后种植内部填充部分。 d 坡式花坛应由上向下种植。 e) 高矮不同品种的花苗混植时,应按照先高后矮的顺序种植。 f 宿根花卉与一年、二年生花卉混植时,应先种植宿根花卉,后栽一年、二年生花卉
8.3.4.4 花境种植遵守下列定: a) 单面花境应从后部种植高大的植株,依次向前种植低矮植物。 b) 双面花境应从中心部位开始依次种植。 混合花境应先种植大型植株,定好骨架后依次种植宿根、球根及一年、二年生的草花。 d) 无设计要求时,各种花卉应成团、成丛种植,各团、丛间花色、花期搭配合理。 8.3.4.5 花卉种植后,应及时浇水,保持植株茎叶清洁
3.5.1竹苗选择遵守下列规定: a) 散生竹应选择一年、二年生及健壮无明显病虫害、分枝低、枝紧叶茂、鞭色鲜黄、鞭芽饱满、根鞭 健全、无开花枝的母竹, 丛生竹应选择竿基芽眼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一年、二年生竹丛;母竹应大小适中,大竿竹竿径 宜为3cm~5cm;小竿竹竿径宜为2cm~3cm;竿基应有健芽4个~5个。 3.5.2 2竹类种植最佳时间应根据种竹的生物特性和自然条件确定。 3.5.3 竹苗的挖掘遵守下列规定: a) 散生竹母竹挖掘: 1 可根据母竹最下一盘枝权生长方向确定来鞭、去鞭走向进行挖掘。 2) 母竹应带鞭,中小型散生竹宜留来鞭20cm30cm,去鞭30cm~40cm;切断竹鞭截面应 光滑,不应劈裂。 3) 沿竹鞭两侧深挖40cm,截断母竹底根,挖出的母竹与竹鞭结合良好,根系完整。 b)丛生竹母竹挖掘: 1)挖掘时应在母竹25cm~30cm的外围扒开表土,由远至近逐渐挖深,严防损伤竿基部芽 眼,竿基部的须根宜尽量保留。 2) 在母竹一侧应找准母竹竿柄与老竹竿基的连接点,切断母竹柄,连苑一起挖起。切断操 作时,不应劈裂竿柄、竿基。 3) 每分株根数应根据竹种特性及竹竿大小确定,大竹种可单株挖,小竹种可3株~5株 成墩挖掘。 3.5.4竹类包装运输应遵守下列规定: a) 竹苗应采用软包装进行包扎,喷水保湿。 b 竹苗长途运输应采用篷布遮盖,中途应采取喷水或于根部置放保湿材料等措施。 ) 竹苗装卸时应轻装轻放,不应损伤竹竿与竹鞭之间的着生点和鞭芽。 3.5.5 竹类修剪遵守下列规定: a) 散生竹竹苗修剪时,挖出的母竹宜留枝5盘~7盘,将顶梢剪去,剪口应平滑;不打尖修剪的竹 苗栽后应进行喷水保湿。 b) 丛生竹苗修剪时,竹竿应留枝2盘~3盘,应靠近节间斜向将顶梢截除;切口应平滑呈马耳形。 3.5.6 竹类种植遵守下列规定: a) 竹类品种、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 b 放样定位应准确。 种植地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壤土。对较黏重的土壤及盐 碱土应进行换土或土壤改良。 d) 竹类种植地应进行翻耕,深度宜30cm~40cm,清除杂物,增施有机肥,做好隔根措施, e) 种植穴的规格及间距可根据设计要求及竹大小进行挖掘,丛生竹的种植穴宜大于根的 1倍~2倍;中小型散生竹种植穴应比鞭根长40cm~60cm,宽40cm~50cm,深20cm
fUcm f 竹类种植应先将表土填于穴底,深浅适宜,拆除竹苗包装物,将竹人穴,根鞭应舒展,竹鞭在 土中深度宜为20cm~25cm;覆土深度宜比母竹原土痕高3cm~5cm,踏实并及时浇水、 覆土。 8.3.5.7 竹类种植后养护遵守下列规定: a 种植后应采用立柱或横杆互连支撑,严防晃动。 b 种植后应及时浇水。 发现露天竹鞭时应进行覆土并及时除草松土,不应踩踏根、鞭、芽
8.4.1飘槽绿化施工工序应包括:坡面清理、放线测量、锚杆钻孔及安装、钢筋绑扎、模板安装、飘槽板 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及混凝土养护、营养土回填、苗木种植、养护成活。 8.4.2飘槽绿化施工应在坡面上搭设脚手架,用于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飘槽板及锚杆施工,脚手架 应满足施工安全的要求 3.4.3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放样,对放样点进行标记作为锚杆孔点位。 8.4.4锚杆施工应按照GB50086的相关规定执行。锚杆钢筋施工时应进行防腐、防锈处理。飘槽绿 化大样图如图B.2。 3.4.5模板宜采用合适的钢模板,采用连接件固定。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钢筋的绑扎、孔洞预留等。混 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如果因故中止且超过允许时间,浇筑完成后飘槽板厚度不小于设计值,浇注时严 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8.4.6坡面飘槽板全部浇筑完成后,且达到设计强度值,自上而下对槽内回填基材。基材应按照设计 的配合比制作,设计未做要求时可采用当地种植土与农家肥(鸡鸭粪)、草纤维按照试配成功的比例来制 作基材。采用高压混凝土泵将配备好的基材自上而下送到每个槽内。 8.4.7基材回填完成后进行苗木种植,飘槽内侧隔250mm种植爬藤类植物(如爬山虎等),向上攀爬进 行坡面绿化;飘槽外侧隔250mm种植垂藤类植物(如黄馨),向飘板下方垂吊进行绿化;在飘槽中部隔 500mm种植小型乔木、灌木。
8.5.1植生袋绿化施工工序包括:边坡修整、清理、基质材料及配比、植生袋装土(基质材料)、封口、植 生袋铺装、内侧回土、植生袋绿化、初期养护管理。 8.5.2植边坡修整、清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8.5.3植生袋品种、规格及其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应满足设计要求。 8.5.4连接扣品种、规格、断裂强度等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及安装方法应满足设计要求。 8.5.5扎口带材质、结构、规格及相关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8.5.6基质材料、种子及配比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宜夹杂大块碎石等杂物 8.5.7对同一边坡应选用统一规格的植生袋,植生袋内的填料重量宜保持一致,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分次装料并墩实,扎扣牢固结实,装好后的植生袋需要放置稳要,搬运时不宜在地面拖行或滚动搬运。 8.5.8铺装前应清除浮土层,夯实整平基础,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铺装、搭接、连接和加固。后侧回填技 术及回填土的含水率、密实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8.5.9排水沟(盲沟)、坡顶截水沟或顶部袋体后边防渗膜铺设应满足设计要求。 8.5.10植生袋绿化后应及时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初期养护管理。做好浇水、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预防工 作。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松动的植生袋应及时加固,脱落的植生袋应及时补充,防止人为攀爬和动物践 踏。覆盖物翻起或脱离植生袋坡面时需要及时覆盖固定。对长期暴露的植生袋应使用覆盖物或撒土对
植生袋表面进行临时覆盖
8.6蜂巢土工格室绿化施工
8.6.1蜂巢土工格室绿化工序包括:边坡修整、清理、格室铺设、格室固定、覆土、绿化、初期养护管理。 8.6.2土工格室施工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平整坡面,并清除坡面浮石、危石,削凸填凹确保坡面平顺。 8.6.3从坡顶至坡脚铺挂土工格室,连接时将土工格室组件并齐,将相应的连接塑件对准,先用主锚杆 呈“品”字形固定拉开,拉紧土工格室,再用辅锚杆按照一定的比例固稳。 8.6.4按照设计的锚杆位置放样,利用钻杆按照设计要求钻孔并冲孔、灌浆。 8.6.5铺设时应先在坡顶用固定钉进行固定,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固定坡脚。 8.6.6土工格室固定好后,向格室内填充客土,种植土需要从坡顶往下分层(约5cm~10cm)回填。每 层种植土回填后浇透水再回填第2层,并高出格室1cm2cm。 8.6.7可选择喷播或种植乔灌草的方式进行绿化。 8.6.8植物种植后及时灌溉,日后适度补水,1个月后可适度施肥,直到植物成活再转到正常的养护 管理
9施工与竣工后成效监测
9.1施工前应编制完善施工现场监测方案,内容包括施工期间的施工效果监测和安全监测。施工监测 所布网点应可供长期监测使用,并应以施工安全监测为主,兼顾施工效果监测, 9.2应根据防护工程的等级合理布置施工监测,三级边坡可采用简易的施工监测方法。 9.3施工监测应对原有监测设备和资料进行充分利用,建立简易监测与精密仪器相结合,群测群防与 专业监测相结合,以及近期治理工程效果监测与长期稳定性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系统 9.4监测范围应能控制坡体的整体变形,兼顾局部变形与工程变形,应加强关键点位的位移监测。 9.5监测网点确定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坡体的工程布置特点、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应按照监测点、监测 线形成监测网,重点布设于对变形有直接影响的地段。 9.6监测网点的布设应按照边坡剖面布置监测点,应重点监测控制性剖面及较高陡的剖面。 9.7变形监测网点由变形监测点和基准点两类组成,变形点布置在坡体范围内,基准点布置在坡体顶 部或外围稳定岩土体上。 9.8监测仪器的选择应符合稳定性、耐久性、可靠性和操作简使性的要求,在保证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做 到少而精,测设网点的布设应便于仪器的安装、维修和观测。 9.9变形监测主要采用地面形变巡视监测、大地形变监测等方法,特别是坡面裂缝的追踪及监测。 9.10变形监测主要以地面变形监测为重点,重要边坡可布设深部位移监测及地下水位监测。监测数 据的采集应准确可靠,测量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9.11大地形变监测主要用于监测坡体坡面位移,采用三角交会法、视准线法,GPS测量法进行边坡各 监测点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监测点应根据边坡变形特征及治理工程的位置等布置,组成纵、横向的 监测网。在边坡的控制剖面线上宜布置不少于数量为3个的变形监测点。 9.12变形异常时补充加密监测,做好变形动态监测曲线,及时分析和掌握坡体变形趋势。 9.13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应包含监测坡体地下水位的变化,宜进行地下水孔隙水压力、扬压力、动水压 力监测。 9.14地面形变巡视监测采用线路巡查,对关键点和关键部位采用线路巡查与定时定点巡查相结合。 9.15地面巡视监测坡面裂缝、坡面鼓胀和滑移塌等坡面的形变位置、变形量、方向、发生时间及规 律、泉水产生的异常变化、建(构)筑物及工程的破坏情况等。 9.16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影响的建(构)筑物应布设监测点,监测其变形沉降及裂缝开裂情况
9.17施工安全监测应对坡体和坡面防护工程范围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从而能够分析判断工程施工等 因素对坡体的影响,并及时指导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 9.18在坡体稳定性差或工程扰动大的部位应布置施工安全监测点,力求形成完整的断面,采取多种方 法进行验证和补充。 9.19锚杆格构锚固体系中对格构和锚杆的应力、变形和位移进行监测。菱形格构重点监测斜梁下部、 两边竖梁和最下部横梁。 9.20雨期及临水坡体应加强对坡脚冲刷,坡面冲蚀及坡体稳定性的监测。 9.21临时性的开挖施工,如开挖深度大于5m时,应对开挖边坡变形进行监测。 9.22施工期及后期应根据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确定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监测点密度及监测频率 如表1。
表1监测点密度及频率
9.23应及时进行相关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应建立一套包括数据的收集、储存、传导、数据处理和信息 反馈的系统化、立体化的监测网,指导工程施工,并检验其施工效果。 9.24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设计,施工及监理等相关单位,如变形异常应分析原因,立即应急预警处理。 9.25水土流失监测。根据矿区高陡边坡绿化的效果,对坡度较大且采取喷播绿化的边坡后期仍需要 进行水土流失监测,主要对坡底部的含沙量和边坡土壤厚度进行监测, 9.26绿化效果监测。绿化工程主要是对高陡岩壁进行绿化,利用遥感影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壁面 的绿化状况,因此,可采用人工调查的方法对壁面绿化效果进行监测。 9.2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监测。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后的工程效果进行监测,如挡墙和边坡 稳定性的监测,通过监测手段检验治理工程的质量,提高治理工程安全的预警效果 9.28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对不稳定边坡变形监测资料、矿区地表水环境监测资料及 铲山治理工程监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采用统计学等数学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编制监测工作年鉴和 蓝测工作年报: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等因素,开展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间题预测预警工作
10.1.1植物种类及群落类型应达到设计要求,使坡面安全稳定。 10.1.2应根据不同的区域气候因素、坡面立地条件和建植植被等,选用相应的养护措施 10.1.3应加强建植植被初期养护,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0.1.1植物种类及群 使坡面安全稳定。 0.1.2应根据不同的区域气候因素、坡面立地条件和建植植被等,选用相应的养护措施 0.1.3应加强建植植被初期养护.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0.2.1.1播种后应及时进行坡面遮盖,遮盖材料宜采用生态环保的可降解材料 0.2.1.2以保湿为主的遮盖材料宜选用草帘、无纺布等。以遮阳、防冲刷为主的遮盖材料宜选用无纺 ,遮阳网等。应定期观测植物发芽和生长情况,视情况及时揭除遮盖物。 0.2.1.3生态型环保可降解的遮盖材料,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及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可予以保留
0.2.1.1播种后应及时进行坡面遮盖.遮盖材料宜采用生态环保的可降解材料 0.2.1.2以保湿为主的遮盖材料宜选用草帘、无纺布等。以遮阳、防冲刷为主的遮盖材料宜选用无纺 市,遮阳网等。应定期观测植物发芽和生长情况,视情况及时揭除遮盖物。 0.2.1.3生态型环保可降解的遮盖材料,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及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可予以保留
0.2.2.1宜在施工后 长情况进行追肥 0.2.2.2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植被的需肥特点进行施肥,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0.2.2.3应根据植物生长情况选择肥料种类,宜在植物生长旺季前施肥。 0.2.2.4施肥宜结合灌溉进行。在降雨前或灌溉前也可进行人工撒施
0.2.2.1宜在施工后 长情况进行追肥, 0.2.2.2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植被的需肥特点进行施肥,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0.2.2.3应根据植物生长情况选择肥料种类,宜在植物生长旺季前施肥。 0.2.2.4施肥宜结合灌溉进行。在降雨前或灌溉前也可进行人工撒施
10.2.3.1应根据种植坡面的坡度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坡度较大和土壤黏性较 宜采用滴灌和微灌。 10.2.3.2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观察坡面土壤摘情,及时补水,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 10.2.3.3坡面灌溉时应避开日光曝晒及高温时段
2.3.1应根据种植坡面的坡度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坡度较大和土壤黏性较大的坡 采用滴灌和微灌。 2.3.2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观察坡面土壤摘情,及时补水,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 2.3.3坡面灌溉时应避开日光曝晒及高温时段
2.4.1建植植物受杂草抑制时,应及时清除杂草及缠绕建植植物的攀援植物 2.4.2冬季防火期及防火带刘割,宜割除草本植物地上部分。
10.2.4.1建植植物受杂草抑制时,应及时清除杂草及缠绕建植植物的攀援植物
2.6.1当坡面裸露较多或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补播(栽)进行调配。补播(栽)宜在春季或秋 丁 2.6.2补种苗宜采用容器苗,栽植前宜去除包装
应加强坡面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控,配置有害生物防治的设施和设备,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按 /T15776的相关规定执行
10.2.8.1汛期前应排查和维护坡面防汛设施,确保坡面截排水设施正常运行。汛期中应巡查和清理坡 面截排水设施,出现问题应及时修。 10.2.8.2应做好坡面及周边区域保洁工作,及时清除与建植植被无关的杂物。 10.2.8.3及时清理坡面区域内各种异常物和易燃物,消除火灾隐患。发生火灾后应及时清理过火区 域,并及时补种
11.1.1施工单位是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应负责组织、全面实施绿色施工。 11.1.2施工单位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负责 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进行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定期开展自检、联检和评价工作, 11.1.3绿色施工方案或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前,应进行有关绿色施工的影响性因素分析,并根据结 果制定实施对策和绿色施工评价方案 11.1.4 施工单位应强化技术管理,绿色施工过程技术资料应收集和归档。 11.1.5 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方案或绿色施工专项方案编制遵守下列规定: a) 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 b) 应有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措施。 应明确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体系、技术要求和措施。 d 应选用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施工工艺和方法,利用规划区域内设施。
b) 应有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措施。 C) 应明确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体系、技术要求和措施。 d) 应选用先进的产品、技术、设备、施工工艺和方法,利用规划区域内设施。 e 应包含改善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资源等内容。 11.1.6施工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完成绿色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
现场应对施工场地、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制定施工总平面设计实施方案。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遵守下列规定: 在满足施工需要前提下,应减少占用施工用地 b)合理布置各类材料、施工设备的堆放,统筹规划施工道路
1.2.1现场应对施工场地、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制定施工总平面设计实施方案
c)合理划分项目施工区段,应减少不同工种的交叉作业, 11.2.3办公和生活临时用房应采用重复利用率高、周转性良好的房屋。 11.2.4夏季炎热地区的外窗处应设置外遮阳,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外门应采取防寒措施。
11.3.1应根据项目的施工进度、实际库存情况等制定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计划。 11.3.2现场材料不应随意堆放,应整洁有序,并满足材料储存及质量的要求。 1.3.3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雨水、中水或其他可利用水资源的收集循环利用系统。 1.3.4 施工现场路面喷酒、绿化浇灌不宜直接使用自来水,应使用非传统水源。 11.3.5 施工临时设施应不占用耕地、绿地及规划红线以外的场地。 1.3.6 施工现场应对场区周边的古树名木采取避让、保护措施
11.4.1扬尘的控制
11.4.2有害气体的控制
11.4.2.1施工现场不应燃烧各种废弃物。 11.4.2.2含有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的设施场所(如木工棚、易燃物品仓库),应按照要求布置在下 风向。 11.4.2.3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尾气排放应符合GB18352.6、GB16297的相关规定。 11.4.2.4对含有害物质的材料应进行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11.4.3污水的控制
11.4.3.1现场施工机械设备、路面喷洒、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等用水,宜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 用自来水。机械设备和车辆冲洗处应设置专用沉淀池。废水不应直接外排,宜设立循环用水装置,经三 吸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酒水降尘。 1.4.3.2现场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应做好防排水措施,在周边设置排水沟
11.4.4噪声振动的控制
11.4.4.1施工现场应制定降噪措施,场界环境噪声排放应符合GB12523的相关规定。 11.4.4.2施工现场应使用技术先进、低噪声、低振动的机具,并采取隔音与隔振动措施。 11.4.4.3施工作业时间应遵守施工禁令时间规定, 11.4.4.4施工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应按照GB10070的相关规定进行控制
11.4.5光污染的控制
4.5.1现场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采取遮挡措施,防止电弧光外泄。 4.5.2现场设置大型照明灯具等强光源时,应有防止强光外泄的措施。 4.5.3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必要时的夜间施工,应合理调整灯光
射方向,在保证现场施工作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船舶标准,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11.4.6固体废弃物的控制
[11.4.7土壤保护
11.4.7.1施工现场应满足绿色环保施工管理要求,对地表环境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土壤侵蚀、流失。 11.4.7.2施工时应缩减在土方开挖、土方回填和余方堆放的占地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 在工程结束后用开挖土方及时进行回填,尽量做到平衡,宜采取原土回填。 1.4.7.3施工现场应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施工活动造成裸土与植被破坏的 青况,宜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空地地貌,减少土壤侵蚀
11.5.1锚杆注浆时注浆罐内应保持一定数量的砂浆,以防罐体放空,砂浆喷出伤人。 1.5.2预应力锚索张拉作业时,千斤顶前端与锚具贴密,外余部分不应有约束。张拉力的作用线应与 钢绞线中心一致,不应偏扭。张拉过程中不应拆卸管路,不应碰、敲锚具组件。不应超张拉造成断丝 人。 11.5.3锚杆、格构、喷射混凝土、主动防护网等施工如需要搭设脚手架,应遵守JGJ130的相关规定。 即手架支搭以前,应制定施工方案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1.5.4遇有恶劣气候(如大风、风力六级以上、雨雪天气等)影响施工安全时应停止高处作业。脚手架 在大风、大雨后,应进行检查,如发现倾斜下沉及松扣、崩扣应及时修理。 11.5.5削方工程施工时,坡体上下方不应同时作业,危岩体削方爆破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施工方案。 11.5.6坡面较陡的作业区下方不能站人,施工材料坡面运输应防止滑落伤人。 11.5.7高陡的坡体施工前应先人工清除坡面危石,清除施工应由上至下分区段进行。高陡的坡上施 工人员应挂安全绳,安全绳应固定于坡顶牢固位置 11.5.8当边坡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周边出现变形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根据险情原因选用 如下应急措施: 坡脚被动区临时压重。 b) 坡顶主动区卸土减载,并严格控制卸载程序。 ) 做好临时排水,封面处理。 坡面防护工程临时加固。 e 对险情段加强监测,并应做好坡面防护工程和边坡变形异常应急处理。 f 尽快向勘查和设计等单位反馈信息,复审勘查和设计资料,按照施工工况验算。 g) 必要时组织专家及相关单位进行会审。 1.5.9 开挖的边坡应保持稳定,应加强监测,防止边坡滑伤人。 1.5.10边坡工程施工出现险情时,应查清原因,并结合边坡永久性坡面防护要求制定施工抢险或更 改边坡工程设计方案
12.1植物材料的外观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
电缆标准12.1植物材料的外观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