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010-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pdf

  • NBT 10010-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5-02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4.1.2检波器组合形式:应选择合适的组合图形、检波器个数及串并方式,有效地压制干扰波,保护 有效波。 4.4.1.3检波器组合高差:同道检波器组合高差应不大于反射波视波长的1/4,应考虑目的层厚度、地

    表高程等因素,一般不大于1m。组合高差计算见式(1): Ah=v/(4faam)

    Ah—同道内检波器组合高差,m; 一近地表地层的速度,m/s; 一最浅目的层反射波主频高速铁路标准规范范本,Hz

    4.4.2.1激发参数选择应保证激发地震波的频带较宽和能量足够,尽可能避开面波、声波虚反射等干扰。 4.4.2.2炸药震源:应选择高速层或潜水面以下合适的激发井深和激发药量。组合井激发时,组合井距 应大于爆炸半径的2倍。 4.4.2.3可控震源:应根据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地质任务及资料品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线性 扫描或非线性扫描)、扫描频宽、扫描长度、驱动幅度、组合台数及组合基距,保证激发的地震波有足够 能量与频宽

    根据地质任务和地表条件选择合适的仪器类型及仪器因素。记录长度选择应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与最 大炮检距对应的射线旅行时间,一般应比该射线旅行时间长1s。采样率可根据项目地质任务及要求确定。

    4.5.1二维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4.5.1.1应充分考虑煤层气勘探的要求,分析以往地震勘探成果和存在的地质、物探问题,结合区内地 震地质条件,确定有效的二维观测方式,并对测线分布设计进行全区整体规划。 4.5.1.2同一区域的二维测线命名应统一网格化命名。 4.5.1.3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多轴线构造可布设两组以上的主测线。 4.5.1.4同一条测线跨越不同信噪比区域或不同的构造部位时,可以分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式。 4.5.1.5地震测线应按直线施工,但在测线遇到较大障碍物时,可采取“拐8°角”方式施工,拐入、拐 出点均应在设计的满次覆盖段内。拐点按实际情况设置,可用梯形形式。拐入、拐出角最大不超过8°。 偏离测线垂直最大距离应小于线距的1/4,绝对值不超过500m(山区、黄土塬偏离测线垂直最大距离应 小于线距的1/2,绝对值不超过1000m)。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一2011的规定。 4.5.1.6跨度较大的测线遇到平行的悬崖、河流,不能采取折线方式施工时,可采取非纵的方式施工, 其中炮线和接收线的距离要保证最浅主要目的层不缺失。 4.5.1.7工区内主要探井应有地震测线通过,以利于层位对比。 一宝亚维日工的地国后助

    4.5.2三维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4.5.2.1应分析以往地震勘探成果和存在的地质、物探问题,结合参数 系统方案进行分析对比。 4.5.2.2要求设计的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 4.5.2.3针对工区的地表条件,设计具有较强的跨越地面障碍能力的观测系统,同时应考虑地下构造和 煤层气储层的复杂程度。 4.5.2.4整体设计的大面积规则三维测网,多支队伍施工时对重复使用的接收线使用统一的测量成果, 4.5.2.5相邻区块三维勘探应考虑区块的无缝拼接,形成统一测网。

    4.5.2.6若因局部障碍导致数个激发点无法布设在设计位置时,为确保空间采样的连续性,避负

    象,激发点的移动应尽量保持平滑,移动首选恢复性激发,应实测移动后炮点的坐标、高程

    4.5.3观测系统属性分析

    4.5.3.1覆盖次数分析:利用计算机专用软件进行覆盖次数分析和不同深度上覆盖次数的分布分析。 4.5.3.2炮检距分布分析:应进行基于共中心点及共反射点的炮检距分布分析。 4.5.3.3方位角分布分析:应进行基于共中心点及共反射点的方位角分布分析

    4.5.4.1基于工区内的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对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分析 不同目的层、不同构造部位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分析或照明 4.5.4.2对设计的观测系统应进行单炮记录正演模拟,分析是否能够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

    4.5.5三维不规则观测系统

    4.5.5.7当沿接收线方向障碍物大于最浅目的层深度或遇大型障碍物致使批量激发点无法在较多的设 计位置确定时,不得采用恢复性激发点,应使用灵活变化的观测系统。变观的CMP位置要与原设计的 CMP网格相一致,CMP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应力求均匀分布,方位角分布尽量均匀,变观后主要目的层 覆盖次数不低于设计的5/6,各项采集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二维测线命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a)二维地震测线命名应反映地区、年份及测线编号,测线编号以千米为单位,桩号以米为单位, 测线号、桩号由西向东、自南而北递增。 示例:.GZ2011一SN535,GZ表示地区(拼音首位字母),2011表示年份,SN表示测线方向,535 表示测线号。 b 二维观测系统表述应反映出道距(△X)、最小炮检距(Xmin)、最大炮检距(Xmax)的参数及炮 检相对位置。一般表述为: 单边放炮:大号放炮Xmax一Xmin一X或最小放炮△X一Xmin一Xmax; 中间放炮: XmxXmin一AX一Xmim一Xmaxo

    4.6.2三维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反映主要观测参数、炮点与检波点相对位置和炮点线相对接收线的形状,一般应按下 列方式表述: a)规则观测系统:一般表述为接线数L×炮点数S×单条接线的接收道数TX下束滚动接收线条 数R+形状; 示例:“20L×3S×150T×1R+斜交式”表示接收20条线,3个炮点,单线接收150道,线束滚动时 移动接收线1条,斜交式激发的观测系统。

    三维纵向观测系统的表述按 b) 不规则观测系统: 一般按接收线, 炮点线及相对形状来表述,如“网状三维”等。

    4.7资料采集设计书编写

    资料采集设计书包括工程设计书和施工设计书。工程设计书由雇主组织编写,施工设计书应依据工 程设计书和工区调查结果由施工方负责编写。设计书名称为“××年度××盆地(××地区,××构造 名称)煤层气二(三)维地需勘探工程(资料采集施工)设计。”

    4.7.2工程设计书编写内容

    4.7.3施工设计书编写内容

    施工设计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a) 项目来源; b) 设计工作量: c) 地质任务及资料采集要求; d) 工区概况,包括工区范围、 自然条件、煤层气勘探地震地质条件、以往勘探情况; e) 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 f) 资料采集参数与施工方法: g) 试验工作; h) 表层结构调查与设计; i 现场数据处理工作; j) 施工组织与管理措施; k) HSE管理体系; 1) 施工计划,包括人员与设备配置、生产计划; m) 需提交原始资料及要求。

    设计书附图主要包括地震部署图和地震施工设计图。 设计书附图基本要求:图框、坐标、图例、说明、责任表、图名、比例尺、底图、设计测线 以往测线、主要探井。

    地震部署图:底图应以主要目的层(或基底)等或构造图为背景,并反映主要地形地物,绘制 出测线的满覆盖起止点及坐标,三维部署图还应绘制出一次覆盖和满覆盖边界线及坐标、炮点 线和检波点线。

    4.8设计书审批 工程设计书、施工设计书应由主审批。

    工程设计书、施工设计书应由雇主审批

    5.1资料采集项目实施前,应由雇主组织开工验收。 5.2验收依据:设计、合同、有关标准及法律法规。 5.3验收内容:采集仪器和生产辅助设备及检测记录、施工人员、基础资料、岗前培训记录、质量和HSE 管理体系。 5.4验收结束时验收组应提出是否符合开工的意见,并填写《地震资料采集项目开工验收书》。 5.5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验收不合格,应按要求整改并经雇主确认合格后方可开工。

    6试验及二次采集方法论证

    6.1.1.1试验内容应根据地质任务和工区具体情况确定: a 新工区、新层系应进行系统的点试验,主要试验内容有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激发因素、 接收因素、观测系统和仪器因素等; b)老工区、老层系应借鉴以往成果,结合地质任务进行针对性试验。 6.1.1.2二维测线系统点试验确定因素后,应根据工区不同的地表类型、表层与地下地质结构、煤层气 勘探地质任务与质量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段进行段试验,以选取适合的观测系统参数。

    6.1.2试验设计书编写内容

    试验设计书应根据工程设计书方案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试验方案、试验工作量、试验施工要求、 试验质量分析内容及要求、需提交的资料

    6.1.3试验资料分析

    试验资料分析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a)干扰波的类型、视速度、视波长、视频率、出现时间和影响程度; b)有效波的频率范围、优势频率、能量变化及信噪比; c)不同激发并深与激发药量的频谱、能量; d)不同接收效果;

    6.1.4试验总结报告

    试验总结报告内容应包括: a) 试验时间、目的; b) 试验技术要求; c 试验点(段或线)地理位置、地质及岩性情况; d) 试验内容与工作量; e) 资料对比分析; f)结论。

    6.2二次采集方法论证

    6.2.1二维勘探二次采集方法论证

    NB/T100102014

    段试验资料应与点试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段试验资料选择不同参数抽取不同地震剖面进行分析 确定各项观测系统参数能否满足煤层气勘探的需要。根据分析情况,确定最佳二维观测系统。 为了获得最佳性价比的地震资料,在首次开展二维地震勘探工区应进行二次采集方法论证;在已有 地需勘探资料目较为成熟的工区,视情况决定是否开展二次采集方法论证。

    6.2.2三维勘探二次采集方法论证

    6.2.2.1每束线测量工作结束后,应分析该束线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及方位角的分布情况,对不能满足 要求的点位及时进行调整,完善束线设计。 6.2.2.2当出现满覆盖剖面(或试验设计中的束线数)时,应进行二次采集方法论证工作,确定适合的 观测系统及激发、接收参数。 在首次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区应进行二次采集方法论证;在已有地震勘探资料且较为成熟的工区, 视情况决定是否开展二次采集方法论证

    6.2.3二次采集方法论证方案和结论

    次采集方法论证方案和结论应经雇主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资料采集。施工方应提交二次来 论证报告,雇主应出具书面意见。

    7.2.1表层结构调查应先确定表层结构调查的方法,主要方法一般为小折射和微测并,辅助方法有岩性 录井、潜水面调查和地质露头调查等。表层调查点的密度应能控制低降速带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全区点 位分布应基本均匀。在微测井无法收集完整表层资料时,应使用折射波法、大炮折射初至反演等方法联 合进行表层结构调查。 7.2.2在岩性变化区域、地震资料品质差异较大的区域、表层结构变化较剧烈的区域等,宜适当加密表 层结构调查控制点。

    7.2.3应首先确定微测井的工作方法(地面激发、井中激发、双井激发等)。 7.2.4依据区内的地质图和实测露头结果等,分别沿接收线方向和炮线方向作一定数量的地质

    7.3.1.在以测点标志为中心,平原半径0.5m(山区、黄土塬为1m)范围内钻并施工时,其并口与测定 桩号的高程差应小于0.5m,对超过此规定偏移炮点,一定要复测坐标和高程,并正确加载到SPS(shell processingsupportformat,辅助数据格式)文件中。 7.3.2应准确记录每一炮的激发深度,保证静校正的准确性。 7.3.3对钻完的每口炮井应及时填写钻井班报表。 7.3.4每口井的井深应达到设计要求,并做到井身直、井壁光滑、封好井口。 7.3.5钻井激发的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一2011的规定。

    7.4.1检波器型号和串并结构应相同,每月用检波器测试仪对在用检波器轮流检测一次,检修后的电缆 和检波器串应进行全面测试,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7.4.2检波器组合中心应对准桩号,误差小于0.5m,一般情况下应做到组合图形正确,检波器埋置做到 耦合良好。

    7.4.3同一道内各检波器埋置高差应不大于0.5m(山区、黄主塬为1m)。不能满足以

    比例缩小组合图形或等高线等方式埋置检波器。 7.4.4对于埋置条件变化较大的检波点,应尽量做到埋置介质单一,避免道内检波器接收一致性差。 7.4.5检波器应挖坑埋置;位于岩石裸露区、水泥地表区等处的接收道,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耦合程 度,减弱高频噪声。 7.4.6靠近严重干扰位置的接收道,应采取偏移的方式保证该道的有效接收,对偏移的接收道一定要复 测坐标和高程,并正确加载到SPS文件中。 7.4.7使用数字检波器接收时,按照数字检波器的要求执行。 7.4.8接收工作的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一2011的规定

    7.5.1投入使用的所有仪器应按相应的规定进行日、月、年检测试。

    .5.1投入使用的所有仪器应按相应的规定进行日、月、年检测试。 7.5.2同一工区内磁带盘的编号不重复,同一盘带、同一束线文件号不得重复。 7.5.3野外磁带应采用双磁带机同时记录两套,并且不应同时运输。 7.5.4地震仪器的其他要求执行SY/T5314—2011的规定。

    7.6.1激发前,炮班应与仪器操作员核对激发点桩号,报告并数、井深、药量。应做好警戒,发现激发 点附近有干扰源时,应立即向仪器操作员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7.6.2每个激发点应安置井口检波器,并保证该检波器工作正常,以便记录值。井口检波器离井口的 距离应为2m。 7.6.3仪器接收不到验证TB(timebreak,爆炸延迟)信号时,应及时检测爆炸机和中继站,调整爆炸 机和中继站的位置,确保获取验证TB信号。

    仅器探作贝应显示母的监视记求,开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现场分析。现场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 仪器、遥爆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b) 爆炸信号、T值信号是否准确清楚; 炮检关系是否正确; d 记录道工作情况,对道序错、反极性道以及并道等做出标记; e 工作不正常道是否超限,有无连续几炮相同的道不正常或不工作; f) 能量是否合适; 根据生产安排,每天分多个时段录制噪声,分析干扰强弱情况; h) 每激发50炮回放1炮分频记录; 是否存在地质任务要求的目的层有效反射波组; 有无其他使记录不能使用的缺陷。 .7.2 技术人员应负责室内质量检查,主要内容如下: a) 仪器班报填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b 核对磁带盘与仪器班报的文件号是否一致; c) 核对仪器班报、钻井班报、SPS文件、观测系统的桩号和文件号; d 用初至时间检查激发点与接收点的准确性; e 分析反射品质对记录变化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意见; f 检查磁带标识、标签的正确性,以及与仪器班报的一致性; 名 评价原始记录质量。

    7.8地震资料现场处理

    8.1对二维每条测线或三维按一定距离(视工区构造变化程度)的满覆盖共中心线作现场初叠加

    当相邻线构造特征变化显著时,应尽量等间隔加密的抽取共中心点线。 7.8.2现场处理基本流程执行SY/T5314一2011的规定和雇主的要求。

    8.1原始资料质量评价

    NB/T100102014

    1.1原始资料质量评价主要指微测井记录、地震生产和试验监视记录的评价,包括施工单位初 现场监督复评和雇主最终验收评价。 1.2生产和试验监视记录按炮评价,微测井按全井评价。 1.3生产记录、试验记录、微测井记录评价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级评价。

    8.2.1.2合格记录

    8.2.2.1合格记录

    8.2.3微测并记录评价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不合格记录,且不统计该炮工作量: a 班报、测线号、号、炮点混乱无法查对者: b) 初至不清,无法准确读出数据的道数超过记录总道数的1/6或连续2道者(不包括只为了取 得近排列资料,而使用雷管和小药量激发的记录); c 爆炸信号不准; d) 在垂直时距曲线上高速层少于4个控制点记录; e)激发点与接收点位置不准确。

    NB/T100102014

    8.2.3.2合格记录

    除8.2.3.1规定的不合格记录外的记录为合格记录。

    野外采集作业完成后,施工方应先按要求组织自查,向雇主提出验收申请,同时提交初审意见 收队验收内容应对合同及设计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地质任务完成情况、HSE情况做检查。 竣工验收前应向雇主提供地震采集报告,地震采集报告[名称:“××年度××盆地(××地区,

    XX构造名称)煤层气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报告。”应包括: a 工区概况; b) 地震地质条件; ) 地震部署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d 地质任务及完成情况; e) 施工难点及对策; f) 试验情况; g) 采集方法; h) 采集资料成果分析; i 生产组织及质量管理; j HSE管理; k) 结论与认识(建议)。 9.1.4 雇主收到申请后应组织竣工验收,验收组做出资料采集项目的全面评价,并出具资料采集项目验 收书。

    9.2.1合同任务完成情况

    9.2.1.1合同任务变更时应提供有效的合同。

    a 测线数量; 激发点起止桩号及长度、接收点起止桩号及长度; c 满覆盖端点起止桩号和长度、一次覆盖端点起止桩号和长度; d) 满覆盖端点坐标、一次覆盖端点坐标、激发点端点坐标、接收点端点坐标; e) 生产炮数、生产有效炮数、空炮数、空炮率、废炮数、废炮率; f) 试验工作量; g) 接收道数、空道数; h) 钻井口数、微测井口数。 2.1.3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工作量统计应包括: a 束线数、接收线数、激发线数; b) 满覆盖面积、一次覆盖面积、激发点面积、接收点面积; c 满覆盖坐标、一次覆盖坐标、激发点坐标、接收点坐标; d 生产炮数、生产有效炮数、空炮数、空炮率、废炮数、废炮率; e) 试验工作量; f 接收道数、空道数; g) 钻井口数、微测井口数。 注:生产有效炮是指被评价为优级记录和合格记录的生产炮:试验工作量是指被评价为合格记

    NB/T100102014

    合格率、现场监控剖面合格率。 9.2.1.5应说明地质任务完成情况。

    9.2.2各类资料情况

    9.2.2.1原始资料应包括:

    a) 监视记录及评价; b) 原始数据磁盘(带); c) 地震资料采集辅助数据; d) 仪器班报; e) 钻井班报、爆炸班报; f) 微测井仪器班报。 9.2.2.2 仪器、设备的检测资料应包括: a) 地震仪器年检、月检及日检资料; b) 地震仪器系统极性检测资料: c) 浅层地震仪年检、月检及日检资料; d) 爆炸机测试记录; e) 电缆及检波器测试记录。 9.2.2.3 现场数据处理资料应包括: a) 现场数据处理剖面; b) 单炮显示记录、分频扫描记录和其他分析资料。 9.2.2.4 测量资料应包括: a) 测量原始数据; b) 测量总结报告。 9.2.2.5 其他资料应包括: a) 资料采集总结报告; HSE管理资料。

    10.1表层调查资料整理

    10.1.1微测井班报应按线束号、桩号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微测井仪器班报格式参见表E.1。 10.1.2微测井记录应按线束号、桩号顺序整理装订成册。 10.1.3微测井解释的时距图、速度和厚度计算结果应装订成册(规格A4纸),应有封面、目次、内容。 低、降速带数据的计算结果,应写在时距图、微测井垂直时距曲线和层速度图的相应位置。 10.1.4低速带、降速带厚度、速度平面图上应有调查点类别及桩号,比例尺为1:25000。

    10.3.1班报和辅助数据电子文档

    B.1.1班报封面格式参见附录A。 B.1.2爆炸、放线、钻井班报应按线(束)整理成册,格式分别参见附录B、附录C、附录D。 3.1.3仪器班报应分线(束)整理成册,格式参见表E.2、表E.3

    10.3.1.4辅助数据格式按《地震勘探SPS辅助数据格式》规定整理。

    10.3.2生产数据磁带标识

    10.3.3监视记录 10.3.3.1监视记录头部应标明:线(束)号、文件号、炮点桩号、接收道号、接收道数、施工日期、 价。 10.3.3.2监视记录应按线束整理成卷(册),封面(套)标识格式参见附录G。 10.3.4现场数据处理剖面及分析资料 现场数据处理剖面应按测线(束)整理成册(规格A4纸),外套标识参见附录H。 10.4上交资料 10.4.1 测量资料,包括测量原始资料及计算结果(纸质与光盘)。 10.4.2 数据磁带包括: a) 生产原始数据磁带; b) 试验原始磁带。 10.4.3 仪器班报包括: 生产原始仪器班报; ? b) 试验原始仪器班报; C 表层调查原始仪器班报。 10.4.4 其他资料包括: a) 三维勘探最终炮检点位置平面图; 6) 微测井资料解释结果(纸质与光盘); c) 三维勘探低、降速带厚度与速度平面图(纸质与光盘); d) 施工设计书(纸质与光盘); e) 试验设计书(纸质与光盘); f 试验总结报告(纸质与光盘): 采集总结报告(纸质与光盘); h 地震资料采集项目竣工验收书(纸质); 1 其他雇主要求上交的资料。 10.4.5应提交包括10.4.1~10.4.4内容的资料交接清单

    NB /T 10010 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班报封面格式

    图A.1班报封面格式

    NB/T 100102014

    爆炸班报见表B.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爆炸班报格式

    管道标准NB/T10010—2014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震放线班报格式地震放线班报见表C.1。表C.1地震放线班报工区:队号束线号:(接收线号:)日期:年月检波器组合情况桩号组合基距数目检波器埋置条件LxLm组合形式个m放线工:15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钻井班报格式

    钻井班报格式见表D.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钻井班报格式

    监理标准规范范本NB/T100102014

    表E.1微测井仪器班报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磁带标签格式

    ....
  • 勘探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