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256-2022 露天矿山环境修复无人机应用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接收航摄任务时,应明确任务的需求、时间、地点、区域、要求及成果等内容,并确定航飞区域 是否为禁飞区:若为禁飞区,则不能执行任务,
4.1.4资料搜集要求
主要搜集作业区的现有地形图、露大开采设计、影像资料、基础控制点以及其它基础地理信息等 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核查,评价资料的可信度与可利用度。资料搜集应符合CH/Z3003与 CH/Z3004规定。
航摄作业前应对作业区进行踏勘,了解作业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露天矿山 开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飞行区域的空域条件选定设备类型,制定航飞方案。
踏勘后编写项目技术设计书,进行任务规划商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目的、任务、作业区范围、作业区 概况、无人机作业实施方案、成果内容、计划工期等。编写的技术设计书应符合CH/T1004规定。
4.2无人机航摄系统要求
4. 2. 1 系统组成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应按照CH/Z3002的规定
4. 2. 2性能指标要求
航摄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应遵循下列要求: a)抗风能力应大于4级:
DB41/T 22562022
b)横滚角、俯仰角、航向角测量误差均应小于3°; 偏航距和航高差应小于20m,航线弯曲度应小于5°; 相对航高不宜超过1500m; 航测数码相机应采用定焦镜头,有效像素宜大于2000万; 快门速度不应低于1/1000S,存储速度应与快门速度匹配; 影像存储空间满足项目需求; h) 地面监测系统的地面像元分辨率应优于1m。
4.2.4载荷类型选择
载荷类型包括光学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雷达、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惯导系 器及配套设备,具备单独载荷独立工作或多载荷协同工作能力。根据作业任务要求选取不同 型,载荷的参数应满足任务精度需求。
4.3.1航摄计划需利用收集到的遥感影像、图纸资料和地形资料编制。 4.3.2航摄地面分辨率应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 4.3.3航摄分区宜完整覆盖整个作业区。当作业区内地形高差大于1/6相对摄影航高时,应进行航摄 分区。 4.3.4航摄分区摄影基准面高度应依据分区内地形起伏与飞行安全条件确定,应以分区内具代表性的 高点平均高程与低点平均高程之和的1/2作为航摄分区摄影基准面高度。 4.3.5摄区边界覆盖保证应按照CH/Z3005的规定执行。 4.3.6航摄时应根据工期要求选择本作业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确保航摄像片能够真实地显现地面细 部特征,宜保证充足的光照度,避免过大的阴影。 4.3.7对于不易从像片上选取控制点的作业区,在航摄前应布设地面标志,并统一编号测量。地面标 志应与周边地面具有良好的反差。
4.4.1飞行作业应根据安全要求及无人机的性能选择起降场地和备用场地。 4.4.2应用GNSS进行差分计算曝光点平面坐标和高程时,应采用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高程异常,将 荫球高转化为正常高。 4.4.3静态观测设备状态正常后无人机方可起飞。 4.4.4基准站和机载GNSS设备数据采样间隔均小于等于1S。 4.4.5每次飞行前后需逐项检查飞行平台、飞控系统、地面监控系统、影像数据采集系统、发射与回 收系统和地面保障系统并记录。 4.4.6无人机航拍作业前,应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无人机故障情况下进行人工应急干预,选择安全 地点迫降。出现严重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全时,应立即报警寻求帮助,
DB41/T 22562022
4.5.1像片航向重叠度一般为60%~80%,最小不应小于53%;旁向重叠度一般为15%~60%,最小不 应小于8%;陡哨山区、矿山复杂地形航向重叠度设置为70%80%。 4.5.2像片倾角不宜大于5°,最大不应超过12°,出现超过8°的片数不应多于总数的10%。飞行 特别困难地区不宜大于8°,最大不应超过15°,出现超过10°的片数不应多于总数的10%。 4.5.3像片旋角不宜大于15°,在确保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个别最大旋角不 应超过30°,在同一条航线上旋角超过20°的像片不应超过3片;旋角超过15°的像片数不应超过 分区像片总数的10%。像片倾角和像片旋角不应同时达到最大值。 4.5.4航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应少于2条基线。 4.5.5单航线航摄时,旁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宜少于像幅的20%;双航线和多航线航摄时,旁向 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宜少于像幅的50%。 4.5.6摄区航向接边处不应少于2条有效重叠基线;摄区旁向接边处宜重叠一条航线飞行。 4.5.7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应小于等于30m,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应小于等于50m, 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应小于等于50m。 4.5.8航摄中出现的相对漏洞和绝对漏洞均应及时补摄,应采用前一次航摄飞行的数码相机补摄,补 摄航线的两端应超出漏洞之外2条有效基线。 4.5.9每次飞行结束均应填写附录A航摄飞行记录。
4.6.1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柔和,应能建立清晰的立体模型。 4.6.2影像上不宜有云、云影、烟、大面积反光、污点等缺陷。存在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和测绘的少 量缺陷时,可用于数字线划图生产。 4.6.3曝光过程中的像点位移不宜大于1/3个像素。
4.7质量成果检查及整理
4.7.1影像的清晰度、层次、反差和色调可通过目视检查。 4.7.2数字像片的重叠度和航线弯曲度宜采用软件检查。 4.7.3有定点曝光记录装置时,航高检查利用其记录的曝光点坐标,通过相应软件进行。摄区、分区、 图廓覆盖、航摄漏洞检查宜采用质量检查软件进行。 4.7.4无人机定位姿态(POS)数据应与航片编号记录严格对应。
7.5航空摄影资料要求
航空摄影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 项目技术设计书; b) 航摄飞行记录表; c) 影像数据; d) 标明飞行方向、起止像片编号的航线示意图 e) POS数据; f) 相机鉴定报告; g) 实时差分定位设备(RTK)校检报告; h) 航摄资料移交书; i) 其他相关资料。
DB41/T 22562022
5. 2. 1 选点要求
像片控制点选点应遵循下列要求: a) 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 b) 像片控制点可公用,单航线宜布设在航向3片重叠范围内,多航线宜布设在航向及旁向6片 或5片重叠范围内; 高程控制点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起伏较小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 尖锐山顶和高程起伏较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点位目标; 像片控制点点位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0像素; e) 测区四角及航线交叉处应布设像片控制点; f)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 g 布设控制点时应根
5.2.2区域网布点原则
采用区域网布点时,应在航线首末两端各布设一排平高控制点,申间根据航线长度等分布设若 排平高控制点。相邻两对平高控制点间的航向基线跨度宜为10~15条基线,最大不宜超过20条基线 相邻平高控制点旁向航线跨度宜为2~4条航线。
5.3.1基础控制点使用原有编号,像片控制点应统一进行编号。 5.3.2像片控制点的测量宜采用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系统、GNSS和RTK测量方法。 5.3.3像片控制点需要在数字影像上选点、标记,准确标识出刺点位置并制作像控点点之记。 5.3.4像片控制点测量时,应拍摄包含有像片控制点位置的现场远景及近景照片,与像控点点之记 并提交。
5.4.1调绘前应熟悉作业区像片、研究作业区特征、选择调绘路线、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制订调绘计 划。 5.4.2调绘宜采用“先内后外”的作业方法。
DB41/T 22562022
5.4.3采用全要素调绘,不应遗漏要素和属性;要素的符号和注记设置以方便立体测图人员准确判读 为原则,可由技术设计书明确规定。 5.4.4调绘前应对立体测图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采集的数据是否有错误和遗漏;调绘时应 对内业判读和采集数据进行核查,对错漏的地理名称、地貌要素、属性以及注记等进行修改。 5.4.5调绘应与立体测图、数据编辑有效同步,保证地形要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4.6当采用数字影像调绘时,宜直接使用数字正射影像或数字正射影像套合矢量数据进行调绘。调 绘用数字正射影像宜保持数字影像的原始分辨率。 5.4.7当采用纸质资料调绘时,调绘的像片、数字正射影像或者失量数据宜按成图比例尺输出调绘用 图。调绘像片比例尺应以地物复杂程度确定,露天矿山开采区和地物复杂区宜大于成图比例尺, 5.4.8调绘范围应略大于成图范围,应保证成图范围内地物完整性。 5.4.9摄影后新增的地物应进行补调或补测,拆除的地物应在影像上标记。 5.4.10影像上能够判别的依比例尺标识的地物,调绘时宜只做性质、数量调查,其位置、形状以内 业立体模型为准。 5.4.11调绘影像接边处的房屋、道路、管线、河流、植被等地物的符号、注记及属性应一致。 5.4.12尾矿库、研石堆(废石堆)、排土场、边坡、露天采场、破碎站、工矿厂房、临时设施厂房 排污水渠(沟)等矿山地物应实地调绘, 5.4.13矿山修复区内宜调绘植被覆盖类型。 5.4.14调查作业区内水域和水文地质情况。 5.4.15调绘成果使用的符号、文字宜按照GB/T20257.1的规定执行,以方便内业人员准确判读为原 则。所用符号、文学应统一、清楚、易读、实用。具体要求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必要时采用 图例说明
5.5.1对内业立体模型中无法正确采集高程值以及精度不能满足要求的区域,应进行外业地形点补测。 5.5.2利用无人机航测进行断面数据获取时,宜进行外业补充测量。
5.6.1外业成果整理要求
外业成果整理应遵循下列要求: a) 调绘和补测成果应分区块按一定顺序进行整理; b) 单航线布点的控制成果应按航线进行整理; C) 区域网布点的控制成果应按区域网进行整理; d) 像片控制点的现场照片文件名应与像片控制点编号相对应整理。
5. 6.2外业成果资料
成果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控制点点之记、成果表及原始数据; b) 外业调绘图; c) 外业补测数据; d) 其他相关资料; e) 外业成果质量应按照GB/T24356的规定进行检查和验收。
DB41/T 22562022
6.1.1根据作业任务要求选取1:500、1:1000或1:2000的成图比例尺。 6.1.2根据作业任务要求可选择制作作业区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和 模型等数字成果资料。
6.2.1内业加密点选点
加密点选点应遵循下列要求: a)加密点一般选刺在6个标准点的点位附近,要求均匀分布,加密点位构成的图形大致成矩形 为宜,点位高差不宜过大; b) 自动相对定向时,每个像对的内业加密点数目不宜少于30个,且要均匀分布,人工相对定向 时,每个像对内业加密点数目不宜少于9个; c 像片控制点刺点时应选刺不低于五张的非连续像片,刺点时大小误差应符合内业规范要求; 两个立体像对(中间一张像片)覆盖一幅图时,测图或纠正用的定向点选在像片上距离图廓 点或者图廓线1cm范围内,偏离通过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一般不大于1cm; 平地纠正点应避免选在土堤、洼地、房顶等不能代表一般地面高程的目标上,林区应尽量选 在林间空地的明显点上; f 沿河道、山谷布设的航线应注意标准点之间的高差,以免出现相对定向的不确定性; 在地形复杂及起伏较大的地方,需增选多个点,满足精度需求
6.2.2空中三角测量相对定向精度要求
相对定向的精度应遵循下列要求: 平原、丘陵等地的内业加密点上下视差中误差应小于0.5个像素,最大残差应小于1个像素 山地等高程起伏较大地区上下视差中误差应小于1个像素,最大残差应小于2个像素; b) 相对定向精度、基本定向点残差、多余控制点不符值及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限值符合 GB/T23236的规定。成果仅用于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时,高程精度可适当放宽。
6.3.1数字线划图采集
数字线划图数据采集应遵循下列要求: a) 数据采集应使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完成: b) 宜采用地形三维模型进行立体数据采集; C) 原则上是外业定性、内业定位。当确认外业调绘有错误时,内业应根据立体模型进行改正; d) 相邻像对接边地物点平面误差和等高线高程误差不应大于中误差的1.5倍; 采集并注明露天开采区、挖损区、压占区、采空区、边坡、植被破坏区、土地破坏区和景观 影响区等采矿影响区域; f) 采集并注明崩塌、塌陷、滑坡、裂缝等地质灾害区域和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 g) 采集并注明选矿尾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矿库区:
a) 数据采集应使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完成: D 宜采用地形三维模型进行立体数据采集; c 原则上是外业定性、内业定位。当确认外业调绘有错误时,内业应根据立体模型进行改正; d) 相邻像对接边地物点平面误差和等高线高程误差不应大于中误差的1.5倍; e) 采集并注明露天开采区、挖损区、压占区、采空区、边坡、植被破坏区、土地破坏区和景戏 影响区等采矿影响区域; f) 采集并注明崩塌、塌陷、滑坡、裂缝等地质灾害区域和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 采集并注明选矿尾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矿库区:
DB41/T 22562022
h)地物地貌元素应参照调绘资料,根据立体模型仔细进行辨认和测绘,不应有错漏、移位和变 形。道路、管线、沟堤等线型元素应跟迹描绘、走向明确、衔接合理; 绘制等高线时,应用测标切准模型描绘。倾斜地段的相邻两计曲线距离在图上小于5mm时, 可只测绘计曲线,插绘首曲线; 1 立体采集地形线时应用测标切准地面描绘;茂盛植被覆盖区域,应加植被高改正或根据外业 补测数据修正; k 检查外业补测数据,对外业补测数据与内业立体采集的数据不一致的地方,应及时记录并查 找原因进行改正。
数字线划图数据编辑应遵循下列要求: a) 图形编辑工作应在专用的图形编辑系统上进行。根据外业调绘资料,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修 改、增删和编排; 当点状地物相距很近、同时绘出有困难时,可将重要地物突出表示,另一个地物移位表示, 但应保持相互的位置关系,并保留图上0.2mm的间隔; c) 当双线道路与房屋、围墙等高出地面的建筑物边线重合时,可以建筑物边线代替道路边线; d) 当同一杆架上有多种线路时,可只表示其中主要线路,但各种线路走向应连贯,线类应分明: e) 地貌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特征地貌以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山脊、谷底、独立石、坑穴、 陡崖等应测注高程; f) 当等高线的坡向不能判别时,应加绘示坡线; g) 当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符号重合时,可省略不绘;与地面无实物的线状符号重合时 应将地类界移位图上0.2mm绘出; h) 作业区内的河流、污水池、排水沟等水域应注记名称; 1) 接边处应保证各要素合理、完整、无缝连接; J) 地类界与行政区界线相重合时,只表示行政区界线,不同等级的行政界线相重合时应遵循高 级覆盖低级的原则,只表示高级行政区界线; k) 图式要求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 1 数字线划图应符合CH/T9008.1的规定
6.4.1数字高程模型格网尺寸及精度指标按照CH/T9008.2的规定执行。 6.4.2数字高程模型宜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自动生成,并逐个模型进行人工检查和编辑。大面积 植被覆盖区应进行植被高修正,
被覆盖区应进行植被高修正。 4.3对编辑完的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检查,检查无问题后方可提交
6.4.3对编辑完的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检查,检查无问题后方可提交。
6.5.1正射纠正时对平地、丘陵地宜采用隔片纠正,对山地、高山地以及平地和丘陵地中的居民地密 集区宜采用逐片纠正。
6.5.3影像镶嵌精度应优于2个像素
6.5.4影像图面应清晰、反差适中、色调均匀,不应有重影、模糊或纹理断裂等现象:影像应连续完
DB41/T 22562022
6.5.5涉及保密的内容应进行保密处理,同时与数字线划图成果保持一致。 6.5.6数字正射影像图成果应符合CH/T9008.3的规定。
6.6.1地形三维模型宜采用三维地形数据自动生成,并叠加数字正射影像来表达。 6.6.2地形三维模型应模型完整、纹理清晰,不应有模糊、模型损坏、地物错位现象 6.6.3地形三维模型几何精度应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确定,满足数字线划图采集需求。
6.7.1成果质量要求
内业成果质量应按GB/T24356进行检查和验收。
6.7.2成果资料内容
成果资料内容包括: 相机文件; b) 畸变校正后影像; c) 像片控制点坐标; d) 像片外方位元素; e) 空中三角测量平差报告; f) 数字线划图: g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影像图; i) 地形三维模型; 其他相关资料。
成果资料内容包括: 相机文件; b) 畸变校正后影像; 0 像片控制点坐标; d) 像片外方位元素; e) 空中三角测量平差报告; f) 数字线划图: g) 数字高程模型; h) 数字正射影像图; i) 地形三维模型; j) 其他相关资料。
7露天矿山环境修复监测
7.1.1无人机露天矿山修复监测对象应包含露天矿山开采区、采矿扰动区范围内生产生活设 覆盖、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要素。
a) 开采区面积与位置分布; b) 地形地貌变化监测; c) 矿山污染场地位置与污染情况; d) 采矿、选矿等由运输产生的污染情况; e) 修复区生态景观变化情况; f) 土石方工程完成情况; g) 崩塌、塌陷、滑坡、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h) 排土场、尾矿库、废石边坡等复垦情况。
7.1.4露关矿山环境
1.4露天矿山环境修 按照DZ/T0287的规定执行。
DB41/T 22562022
针对正在进行的露天矿山环境修复,利用多期无人机数据分别构建作业区的数学线划图、数 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地形三维模型等。按照任务要求的频率、时间、监测次数进行多期数 ,获得露天矿山环境修复进展情况,并对矿山环境修复的进度和质量进行评价。
利用无人机对突发情况区域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历史多期数据与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电力弱电设计、计算,对 续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根据监测的目标任务,提取对应目标环境特征的数字线划图、数学高程模型、数学正射影像图、 地形三维模型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编制无人机露天矿山环境修复监测专题图和报告。信息提取的方法 主要有人工且视解译、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等。
提取的专项信息需要进 与精度需求,选取一定的核查 录实际地面情况并与成果图进行对比, 工干预校准数据保证精度需求。
原始数据与资料经验收合格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报告编写。报告应在全面深入掌握实际情况的 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在形成充分认识及推断解释的基础上编写。报告编写应包括下列主要 内容: a) 项目概况与完成情况; b) 工作方法; c) 监测情况分析; d) 工作成果及质量分析; e) 结论与建议。
成果报告需经承担单位初审后,交由项目甲方进行验收,通过甲方验收后,承担单位应提交成果 报告、全套附图和相关资料。
DB41/T 22562022
附录A (资料性) 航摄飞行记录 表A.1给出了航摄飞行纪录表样式。
市政图纸、图集表A.1航摄飞行记录表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