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4006-2020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pdf

  • NB/T 14006-2020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NB/T 14006-2020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NB/T 140062020

    先选用国产设备和材料,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页岩气气田低成本规模开发。 4.3集输工艺系统、供水、供电设施及站场总图布置应具有适应后期新井、新区块接入的可扩展性。 4.4地面设施应按照标准化、系列化、撬装化设计,在满足运输条件的情况下,应采用易拆装、易 移运和满足其他站场再利用的撬装设备或装置。 4.5集输工程应根据气田开发生产规模和采气计划,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弹性。根据气田开发不同 阶段的参数预测,优化选择适应性强的设备。宜采用撬装设备组合及更换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生产时 期生产规模的需求。 4.6平台井站布置、井口安装设计应与钻前工程相结合,兼顾钻井、压裂、地面建设、生产交叉作 业的需求。 4.7压裂给水、压裂返排液系统设计,应结合当地水资源及钻井压裂需求,减少新鲜水取水量、增 大返排液循环回用量,对排放水合理处置,满足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 4.8气田供电系统宜兼顾钻井及压裂的需求进行统筹优化,结合气田供电主体及供电周期特点,拟 定合理的前期、后期供电方案。并根据前后期供电规模的变化,进行发电、配电设备的配置和衔接。 4.9针对气田后续开发过程中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应对先期实施的集输工程进行评价、总结,优化 设计。 4.10集输工程设计应符合公众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与节能的要求

    5.1.1页岩气地面集输宜采用中低压集气、湿气输送、集中处理的工艺流程,应根据开发方案及管网 布局,合理选用分散增压及集中增压方式,在站内流程中预留后期增压接口,并预留增压设施的场地。 5.1.2压缩机组选型根据处理规模、压缩比等工艺参数,宜采用往复式压缩机组。压缩机的驱动方式 可采用电驱动或燃气驱动,应根据当地供电条件、供电距离、供电可靠性、电价、气价等因素,综合 比较确定。 5.1.3集输系统的设计压力应根据井口压力变化预测、外输交接条件,合理确定整个系统各节点的压 力级制。 5.1.4集输站场内地面设施不宜设置备用。 5.1.5集输站场内管道宜采用露空敷设安装。 5.1.6集输工程选材应尽量统一,减少不同压力等级壁厚规格,降低采购难度。 5.1.7集输线路管道无损检测应符合GB50819的相关规定;站场工艺管道焊缝应符合GB50540的 相关规定,站场与线路管道连接部分管道焊缝无损检测应符合GB50819的相关规定。

    2.1平台井站应根据生产阶段特点进行阶段性功能划分,应采用模块化、麓装化设计。 2.2平台井站设备设计应考虑初期高压高产阶段和中后期低压低产阶段不同操作工况要求。 2.3平台井站应选择高效除砂器,对井口采出气除砂、分离装置应考虑拦砂功能,提高整体 率。

    5.2.2平台井站设备设计应考虑初期高压高产阶段和中后期低压低产阶段不同操作工况要求。 5.2.3平台井站应选择高效除砂器,对井口采出气除砂、分离装置应考虑拦砂功能灭火系统标准规范范本,提高整体除砂 效率。 5.2.4初期高压生产阶段节流过程中,应考虑返排液对节流温度的影响,宜采用移动式水合物防治装置。 5.2.5平台井站计量方式应根据开发生产要求、经济性等综合比选,生产早期宜采用一对一计量装

    5.2.4初期高压生产阶段节流过程中,应考虑返排液对节流温度的影响,宜采用移动式水合物防治装置。

    ;生产中、后期宜采用轮换计量装置,可试用新型计量装置。页岩气井口计量系统气相计量最

    NB/T140062020

    5.2.6测试阶段的返排液不应与页岩气混输,可由集输工程单独收集储存或输送至下游装置处理。 5.2.7平台井站清管发送装置可采用清管阀。 5.2.8当外部集气管线系统放空不接入平台井站,以及平台井站内设置了紧急泄放系统时,宜采用 空立管放散,且符合GB50183的规定。 5.2.9平台井站宜按无人值守设计。

    5.3.1集气站选址应根据井位、集气半径、气井投产顺序及页岩气集输流向等综合考虑。 5.3.2集气站应具备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后期开发平台接人。 5.3.3宜在集气站内对所辖平台进行集中增压,增压机组宜采用撬装压缩机组,快装式隔声罩,不宜 设置备用增压机组。 5.3.4集气站内应设置紧急泄放系统,泄放系统的设置应符合GB50349和GB50183的有关规定。 5.3.5集气站宜设置高低压管汇,管汇宜设置预留接口。 5.3.6集气站宜采用仪表风作为动力来源。

    5.4.1集输管网应避免平台间压力干扰,宜采用放射状管网或串接高低压复线输送。 5.4.2集气管网应在适当位置为可能接入的后续区块预留接口。 5.4.3采气管道设计能力应根据平台的最大产量确定,流速宜控制在3m/s~12m/s;集气管道的设计 能力可根据其所辖区域集气站最大生产能力确定,流速宜控制在3m/s~8m/s。 5.4.4钢质管道的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有关规定。 5.4.5线路敷设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有关规定,

    5.4.1集输管网应避免平台间压力干扰,宜采用放射状管网或串接高低压复线输送。 5.4.2集气管网应在适当位置为可能接入的后续区块预留接口。 5.4.3采气管道设计能力应根据平台的最大产量确定,流速宜控制在3m/s~12m/s;集气管道的设计 能力可根据其所辖区域集气站最大生产能力确定,流速宜控制在3m/s~8m/s。 5.4.4钢质管道的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有关规定。 5.4.5线路敷设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有关规定。

    5.5.1同一开发区块的页岩气宜集中处理。 5.5.2页岩气脱水工艺应根据气田开发方案、气田集输系统、天然气的压力、组成、气源状况、地区 条件、外输方式、脱水深度进行技术比较后确定。 5.5.3商品气进人长输管道的脱水站,脱水工艺宜采用三甘醇脱水工艺,三甘醇脱水装置设计应符合 SY/T0602的规定。 5.5.4工艺装置应结合气田开发阶段和气量变化情况设计一定的操作弹性,装置操作弹性上限宜不低 于120%。 5.5.5商品天然气的烃露点应符合GB17820的规定。 5.5.6处理工艺装置的超压保护、紧急泄放功能宜与上游集输、下游外输统筹考虑

    5.6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

    5.6.1.1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3及GB50014的规定。 5.6.1.2返排液应优先考虑回用,剩余部分可采用回注或达标外排。 5.6.1.3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宜采用可移动储存及处理设施,压裂给水输水管道及压裂返排液 集输管道宜埋地敷设,在现场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采用地面敷设方式。 5.6.1.4长距离输水管道应进行水力(瞬态及稳态)计算,并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5.6.1.1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3及GB50014的规定。 5.6.1.2返排液应优先考虑回用,剩余部分可采用回注或达标外排。 5.6.1.3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宜采用可移动储存及处理设施,压裂给水输水管道及压裂返排液 集输管道宜埋地敷设,在现场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采用地面敷设方式。 5.6.1.4长距离输水管道应进行水力(瞬态及稳态)计算,并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5.6.2压裂给水系统

    NB/T140062020

    5.6.2.1压裂给水方案,应根据压裂用水对水质和水量的需求, 资源原评结光 经技不红 济比较后确定。 5.6.2.2压裂给水水质标准应符合NB/T14002.3的规定。 5.6.2.3当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及回用的压裂返排液作为水源时,应根据压裂液对给水水质的要求, 确定压裂给水处理工艺。 5.6.2.4压裂给水宜采取管输方式。 5.6.2.5压裂返排液回用作压力给水时,应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满足压裂用水要求。

    5.6.3压裂返排液系统

    5.6.3.1压裂返排液系统方案,应根据气由储层改造压裂方案,结合气由地面集输方案, 比较后确定。 5.6.3.2压裂返排液输送宜采用管输,罐车拉用可作为应急。 5.6.3.3当压裂返排液采用管输方式时,宜采用非金属管,并宜优先采用与压裂给水共用管道的方式。 5.6.3.4罐车拉运时,压裂返排液罐车应符合GB18564的规定。 5.6.3.5压裂返排液处置宜优先考虑回用方案,回用水水质标准应符合NB/T14002.3的规定,宜采 用絮凝、沉淀、杀菌的组合工艺;采用回注方案时,回注水质要求宜按照SY/T6596执行,宜采用 絮凝+沉淀+量级过滤的组合工艺;采用达标外排方案时,外排水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宜 采用预处理、膜提浓、MBR、RO、蒸发结晶的组合工艺。 5.6.3.6当采用水池存储压裂返排液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6.1.1自控仪表应满足工艺过程操作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需要,仪表功能设置经济、适用、可靠。 6.1.2仪表及控制系统设计应符合GB/T50892、GB/T50823及SY/T7351的规定。 6.1.3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设计应符合SY6503的规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116 的规定。 6.1.4天然气贸易计量系统设计应符合GB/T18603的规定。 6.1.5平台井站的电缆宜采用地面明敷的方式。

    义表选择及检测控制点设

    6.2.1检测仪表的选型应符合GB/T50892的规定。 6.2.2井口地面安全系统宜采用气动或液压动力源。 6.2.3气液分离器的液位调节阀宜选用多级节流的阀内结构形式,阀芯和阀座的材质选择应考虑气蚀 及砂粒冲蚀防护要求。 6.2.4除砂器应设置差压变送器。

    (PLC)或远程终端装置 成RTU系统设置宜满足无人操作的需求,结合通信、阴极保护、供配电等采用一体化撬装设计

    NB/T 140062020

    6.3.2集气站和集气增压站宜设置可编程控制器(PLC)或远程终端装置(RTU)。 6.3.3脱水站宜设置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PCS)、安全仪表系统(SIS)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GDS)。 6.3.4具有独立操作运行功能的成套工艺装置和设备,宜设置PLC控制系统,PLC应与站场控制系 统进行数据通信。 6.3.5控制中心宜设置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

    6.3.2集气站和集气增压站宜设置可编程控制器(PLC)或远程终端装置(RTU)。 6.3.3脱水站宜设置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PCS)、安全仪表系统(SIS)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GDS)。 6.3.4具有独立操作运行功能的成套工艺装置和设备,宜设置PLC控制系统,PLC应与站场控制系 统进行数据通信。 6.3.5控制中心宜设置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

    7.1.1场址选择应符合国家土地政策,节约用地,尽量少占、不占用耕地。场址选择应符合SY 0048的有关规定。 7.1.2平台井站应依托钻井场地建设。 7.1.3集气站及脱水站选址应结合气田开发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已有公路、水、电等依托条件。 7.1.4场址应便于后期扩建。

    7.2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7.2.1站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应符合GB50183、GB50016、SY/T0048和SY5225的有关规定。 7.2.2结合气田滚动开发的特点,站场总平面和竖向布置应近期和远期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且便于 后期扩建。 7.2.3平台井站地面与钻前工程宜一体化设计,平台井站布置应充分利用钻井场地。 7.2.4平台井站总图布置功能分区应明确,避免生产和钻井等作业相互影响,便于钻井、压裂及修井 作业。 7.2.5平台井站内通道宽度应满足生产巡检和后期施工要求。 7.2.6站场围墙和围栏应结合挡墙情况合理布置

    7.3.1管线综合设计应符合GB50349、SY/T0048、GB50187的有关规定。 7.3.2平台井站的管线应统一规划布置,满足钻井、压裂和施工作业要求。

    7.3.1管线综合设计应符合GB50349、SY/T0048、GB50187的有关规

    8.1.1电力负荷分级

    1.1电力负荷分级应符合GB50052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及中断供日 失和影响程度划分。 1.2电力负荷分级宜符合下列规定: a)平台井站(含平台增压)负荷为三级。 b)脱水站、集气站、集中增压站设计能力大于或等于50×10*m/d时,负荷为二级。 的供电系统,宜由两回线路供电,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日 用的架空线路供电。

    1.1.1电力负荷分级应符合GB50052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及中断供电所造成 损失和影响程度划分。 1.1.2电力负荷分级宜符合下列规定: a)平台井站(含平台增压)负荷为三级。 b)脱水站、集气站、集中增压站设计能力大于或等于50×10*m/d时,负荷为二级。二级负荷 的供电系统,宜由两回线路供电,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回专 用的架空线路供电,

    8.1.1.1电负荷分级应符合GB50052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及中断供 的损失和影响程度划分。

    NB/T140062020

    8.1.2.1供电方案应分期、分区块,结合电源条件、气田开发和用电情况确定。配电电压宜采用 10kV,对于远距离且分散的地区,也可采用35kV。 8.1.2.2当从所在地区电网取得电源不经济时,应设置自备电源。 8.1.2.3各站场宜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除控制中心不间断电源装置可采用允余设置或双重设置外, 其余站场的不间断电源装置宜按单台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蓄电池后备时间不宜低于1h。对已设 置应急发电机组的场所,应缩减不间断电源装置的蓄电池后备时间

    8.1.3.1站场内宜采用撬装化变配电设备。 8.1.3.2平台井站电缆宜采用地面明敷方式,接地装置宜结合钻前工程统一预埋。 8.1.3.3站场内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及防雷措施应符合GB50057的有关规定。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 工艺装置及金属管道,其阀门、法兰等连接处不做跨接。 8.1.3.4站场内建(构)筑物的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应符合SY/T6671的有关规定。各类站场爆炸危 险区域内的电气设计及设备选择应符合GB50058的有关规定。

    8.3.1供热与暖通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规定。 8.3.2生产与采暖(生活)用热负荷宜单独考虑。 8.3.3供热介质宜采用热水;热水供热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蒸汽、有机热载体或其他供热介质。 8.3.4供热设备宜采用模块化或撬装化设备所采用设备应为高效节能产品,并符合TSGG0002的规定

    8.4.1站场生产、生活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有关规定;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4 的有关规定;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5的有关规定。 8.4.2站场临时用(排)水、永久用(排)水设施宜同步规划,统筹布局。 8.4.3对于有污染的临时设施、永久设施,应考虑有效的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防控措施。

    8.4.1站场生产、生活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有关规定;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4 的有关规定;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5的有关规定。 8.4.2站场临时用(排)水、永久用(排)水设施宜同步规划,统筹布局。 8.4.3对于有污染的临时设施、永久设施,应考虑有效的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防控措施。

    8.5.1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50183的有关规定。

    NB/T 140062020

    8.5.2当采用回用水作消防补充水源时、水质要求应符合GB/T18920的有关规定。

    8.6.1建(构)筑物防火、防爆、抗震设计应符合GB50016、GB50183、GB50011的规定。 8.6.2在满足生产工艺及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应做到经济合理,优先选用可装配式的房屋, 如钢结构、快装房、集装箱式房屋等,功能相近的房屋宜合并设置。 8.6.3生活、办公类用房宜优先考虑社会依托,次之选用撬装野营房,并集中设置。 8.6.4构筑物的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规定。 8.6.5平台井站撬装设备基础应利用钻井阶段既有基础,或可采用植筋等施工技术实现新旧基础的结合。 8.6.6地基处理方式和基础结构形式应结合浅层荷载试验结果和详勘报告进行分析确定。 8.6.7 站内钢结构构筑物宜采用装配式结构

    8.7.1气田道路设计应符合GBJ22、GB50183的规定。 8.7.2站场道路的设计应满足生产管理、维修维护、巡检消防、修井作业的通车要求。

    9.1.1内腐蚀控制应充分考虑页岩气开发特点,根据输送 材料选择、安全和经济因素分析确定。内腐蚀控制宜优先考虑合理的材料选择,材料选择要求应符合 GB50349的规定。 9.1.2气田集输系统内腐蚀防护设计应符合GB/T23258的规定。 9.1.3选用碳钢材质时,腐蚀裕量宜为1mm~3mm。 9.1.4对于易受冲刷腐蚀的部位,宜选择耐冲蚀的管材和管件。 9.1.5地面集输系统宜设置防腐蚀药剂加注口。 9.1.6易发生腐蚀和冲刷的部位应设置腐蚀监测和检测点。应定期开展腐蚀检测和监测。外表面腐蚀 监测宜定点超声波壁厚检测。 9.1.7应设置水样取样口,便于取水样进行分析。

    9.2.1钢质管道设备外腐蚀控制设计应符合GB/121447的规定,线路理地钢质管道来用外防腐层 加阴极保护的联合保护措施。 9.2.2线路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设计应符合GB/T21447的规定,管道补口材料的选择宜符合GB/T 51241的规定 9.2.3线路埋地钢质管道的阴极保护系统设计应符合GB/T21448的规定。 9.2.4站场钢质管道设备外防腐层材料的设计与选择宜符合SY/T7036的规定。 9.2.5绝热材料的设计与选择应符合GB50264的规定

    环保标准10撬装设备与模块化装置

    NB/T140062020

    10.1.1模块化装置应根据系统功能进行设计,撬装设备的尺寸、重量等应满足国家运输相关规定及 实际道路情况。 10.1.2撬装设备应满足多次整体拆分、吊装和运输的需求

    10.2.1模块化装置内主体设备及设施的布置应满足安装、操作及检维修空间需求。操作和逃生通道 的设置应避免出现单向通道;多层结构宜设置斜梯。 10.2.2撬装设备对外接口应合结撬外布置,与外部连接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10.2.3撬装设备多层布置时,设备和管道布置应考虑整体稳定性。 10.2.4模块化装置的仪电接线箱、控制箱宜集中布置;桥架、电缆及配件等敷设宜和工艺管线统 规划。

    10.2.1模块化装置内主体设备及设施的布置应满足安装、操作及检维修空间需求。操作和逃生通道 的设置应避免出现单向通道;多层结构宜设置斜梯。 10.2.2撬装设备对外接口应合结撬外布置,与外部连接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 10.2.3撬装设备多层布置时,设备和管道布置应考虑整体稳定性。 10.2.4模块化装置的仪电接线箱、控制箱宜集中布置;桥架、电缆及配件等敷设宜和工艺管线统 规划。

    10.3.1结构设计应根据撬上设备的平面布置、荷载等,通过计算合理布置底座受力构件,保证其具 有足够刚度及强度。 10.3.2结构设计应考虑运输及吊装工况。 10.3.3撬底座设计应符合GB50017的规定。 10.3.4撬座吊耳设计应符合HG/T21574的规定。

    10.4.1撬上宜设置防爆接线箱,作为撬内、外设备的接口设备。 10.4.2仪表电气设备在撬座上的安装位置,宜靠近撬座边缘。 10.4.3安装在爆炸性气体危险环境的撬装设备电力标准,其电气安装要求应符合GB/T3836.15的规定。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