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567-2019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 DB37/T 3567-2019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1-2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2.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6.2.2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重交通荷载等级时不得低于60MPa,特重或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时 不得低80MPa

    6.2.3路基填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a)高液限黏土及含有机质的细粒土不应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床填料; b) 高液限粉土、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黏土不应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的上路床填料: c)因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上述土作填料时,应掺加水泥、粉煤灰或石灰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6.2.4路床顶面综合回弹模量值不满足6.2.2条要求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作 路床或上路床填料。当路基工作区底面接近或低于地下水位时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可采取更换填料、设置排水渗沟等措施。 6.2.5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6.2.6对路堤下的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治后,其工后沉降量应符合现行JTGD30的规定,并宜在路床 顶部铺筑粒料层。 6.2.7填挖交界或新老路基结合路段,应采取防止差异沉降的技术措施。 6.2.8石质挖方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碎石、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等材料,其 厚度可根据路床顶面平整程度确定最小厚度不小100mm。

    6.3.1遇有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应在基层或底基层下设置排水垫层。 6.3.2垫层应与路基同宽,厚度不得小于150mm。 6.3.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碎石、砂砾等颗粒材料,

    6.4.1水泥混凝土面板与基层之间的功能层厚度为2cm~5cm。 6.4.2功能层材料采用密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合料。

    6.4.1水泥混凝土面板与基层之间的功能层厚度为2cm~5cm。

    DB37/T35672019

    6.5.1基层和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适当的刚度。 6.5.2基层和底基层的材料可依据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层组合要求和材料供应条件,分别参照表5选 用。

    表5各交通等级的基层和底基层材料类型

    6.5.3承受极重、特重或重交通荷载的路面,基层下应设置底基层。当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 料,且上路床由细粒土组成时,应在基层下设置粒料类底基层。 6.5.4基层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时,底基层宜选用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少于7%的粒料类材 料。 6.5.5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或者根据需要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 治或适宜的膜层材料等。当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时,层厚不宜小于6mm。 3.5.6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主基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基层设 计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6.5.7硬路肩采用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时,基层的结构与厚度应与行车道相同。基层的宽度当采用小型 机具施工时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300mm,当采用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宽出650 o 6.5.8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缩缝。贫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大于1.5MPa时,应设置横向缩缝;一次 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

    3.6.1CRCP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表面应抗滑、耐磨、平整。 6.6.2CRCP面层的计算厚度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一样,依据交通荷载等级、公路等级和变异 水平等级确定,面层的设计厚度应依据计算厚度加6mm后,按10mm向上取整。 6.6.3复合式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的计算厚度与6.6.2一致。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板表面 立作拉毛处理,表面构造深度应满足表6的要求。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板与沥青混凝土磨耗层之间应 设置封层,封层材料技术要求参照JTGF40的规定。 6.6.4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板做面层时,表面必须采用拉毛、拉槽、压槽或刻槽等方法筑做表面构 造,在交工验收时构造深度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水泥混凝士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求

    昆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

    注:1.特殊路段 路系指急 叉口或集镇附近, 2.在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又口或集镇附近, .在年降雨量600mm以下的地区,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

    DB37/T 35672019

    7.1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厚度不宜小于40mm。应设单层或双层沥青面层,至少有一层采用密级 混合料,应根据需要设置沥青砂调平层,在路面边缘宜设置内部排水系统。 7.2沥青混凝土磨耗层与水泥混凝土面层之间应设改性沥青集料封层。

    6.8.1路肩铺面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其结构层组合和材料选用应与行车道路面相协调,不应 使渗入的路表水积滞在行车道路面结构内。 6.8.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承受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的公路,路肩铺面应采用与行车道 路面相同的结构层组合和组成材料类型。 6.8.3路肩面层选用沥青类材料时,应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 6.8.4硬路肩与行车道面层应设置拉杆相连。路肩面层为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时,钢筋布置与行车道 一致。

    3.9.1行车道路面横坡坡度宜为1%~2%,路肩表面的横向坡度宜为2%~3%。 6.9.2带孔集水管的管径宜采用100mm~150mm。集水沟的宽度宜采用300mm。集水沟的深度应能保 正集水管管顶低于排水层底面,并有足够厚度的回填料使集水管不被施工机械压裂。沟内回填料宜采用 与垫层相同的透水性材料,或不含细料的碎石或砾石粒料。横向排水管应不带孔,其管径与集水管相同。 6.9.3集水沟和集水管的纵坡宜与路线纵坡相同,且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管的坡度不宜小于5%。 6.9.4横向排水管出口端应设端墙,端头宜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下方应铺设水泥混凝土 防冲垫板或进行坡面防护。在横向排水管上方的路肩边缘处应设置标志标明出水口位置。

    1.1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总宽度、行车道及硬路肩宽度以及施工铺筑宽度而定,纵向接缝间距 在3m~4.5m范围内选用: a)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应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上部 应锯切槽口,深度宜为30mm~40mm,宽度宜为3mm~8mm,槽内应灌塞填缝料。其构造如 图1a)所示; b 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Ⅲ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应采用设拉杆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 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采用粒料基层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1/3;采用半刚性基层 时,槽口深度应为板厚的2/5。其构造如图1b)所示; c) 行车道路面与混凝土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必须设置拉杆; d)可采用横向钢筋穿过纵向接缝的方式代替部分拉杆,起到拉杆的作用。 1.2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 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应以纵向施工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 内宽度不应小于1m。

    DB37/T35672019

    DB37/T 35672019

    拉不的 经宜采用18mm,长度1200mm,间距1200mm。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根据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 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1.4如果采用三辊轴法施工,布设横向钢筋或者拉杆时在模板处应将其截断(拉杆从中点处截断) 采用丝口连接,待拆模后安装另一端拉杆

    7.2.1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横向施工缝应采用加强钢筋的 平缝形式,加强钢筋在每2根纵向钢筋之间布置,其构造如图2和图3所示。加强钢筋直径与纵向钢筋 一致,长度 1 200 mm。

    图2横向接缝钢筋布置

    图3纵横向施工缝及钢筋布置

    7.2.2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与其他类型路面或构造物相连接的端部,应设置锚固结构。端部锚固结构 筋混凝土地梁或宽翼缘工字钢梁接缝等形式:

    DB37/T 35672019

    钢筋混凝主地梁依据路基土的强弱宜采用3个~5个,宽400mm~600mm,梁高1200mm~ 1500mm,间距5000mm~6000mm;地梁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应连成整体。其构造如图4 所示; 宽翼缘工字钢梁的底部应锚入钢筋混凝土枕梁内,工字钢梁的尺寸、锚入深度应依据连续配筋 混凝土路面厚度选择,枕梁宜长3000mm、厚200mm;钢梁腹板与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端部 间应填入胀缝材料。其构造如图5所示

    a)锚固段的纵断面(地梁应贯穿路面全宽)

    6)锚固段与毗邻板的平面图

    图4钢筋混凝土地梁锚固

    DB37/T 35672019

    图5宽翼缘工字钢梁锚固

    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黏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 时不流尚、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有一定抵抗砂石嵌入的能力、便于施工操作的材料。宜选用 、聚氨酯类填缝料、橡胶沥青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料

    8.1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配筋量应按下述要求确定: a) 纵向钢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缝隙平均宽度不大于0.6mm; b) 横向裂缝平均间距1.1m~2.4m; c) 钢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屈服强度: d) 满足上述要求所需的纵向配筋率,重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7%~0.8%,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宜 为0.8%~0.9%,极重交通荷载等级宜为0.9%~1.0%。所需配筋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JTG D40附录D; e)对于复合式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其纵向配筋率可降低0.1%。 8.2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时水泥混凝土线膨胀系数宜根据附录A实测,水泥混凝土干缩应变根据水泥 混凝土试件的劈裂强度,查表7,采用插值法确定。

    7水泥混凝土试件劈裂强度与于缩应变对应关

    DB37/T35672019

    3.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的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应采用HRB400螺纹钢筋,直径宜为16mm~20mm。

    8.5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纵向钢筋距面层顶面不应小于90mm,最大深度不应大于1/2的面层厚度,在不影响施工的情 况下宜接近90mm; b) 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50mm,不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5倍; 纵向钢筋采用搭接的方式,搭接长度25~33倍直径或400mm~500mm,搭接位置应错开,各 搭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 d)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mm~150mm; e)对厚度超过330mm的水泥混凝土面板,宜采用双层配筋。 3.6相邻车道之间或者车道与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内,必须设置拉杆。该拉杆可以用加长的横向钢 筋代替,当采用三辊轴施工工艺时,横向钢筋在模板处采用丝接的方式延长

    8.5钢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路面各结构层组成材料的原材料及外加剂品质和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应 行JTG/TF20、JTG/TF30和JTGF40中有关条款的规定。

    排水垫层的粒料级配应同时满足渗水和反滤的要求

    9.3.1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用量在不掺粉煤灰时不得少于170kg/m, 28d弯拉强度标准值宜控制在2.0MPa~2.5MPa范围内。碾压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得大于26.5 9.3.2水泥稳定粒料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宜为26.5mm或31.5mm。小于0.075mm的细料含量不得大 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液限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小于5。承受极重、特 重和重交通时,水泥剂量宜为4%6%。

    3.1贫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用量在不掺粉煤灰时不得少于170kg d弯拉强度标准值宜控制在2.0MPa~2.5MPa范围内。碾压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得大于

    9.5CRCP面层材料

    9.5.1面层水泥混凝土应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高温期施 工宜采用普通水泥、低温期施工宜采用早强型水泥。 9.5.2水泥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6.0mm,当采用双层配筋时,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宜 大于19mm。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洁净、耐久的天然砂或机制砂,其级配范围宜符合表8的规定。 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高速公路面层用砂,其硅质砂或石英砂的含量不宜低于25%。

    DB37/T35672019

    表8天然砂的推荐级配范围

    寸于机制砂,通过百分率为0

    主:1.对于机制砂,通过百分率为0~6%。

    10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1.1面层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其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要,兼顾经济性。 0.1.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配合比设计两个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应确定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集料用量、水灰(胶)比、外加剂掺量。施工配合比设计应通过拌和楼试拌确定拌 和参数。经批准的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

    10.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2.1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合料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2)确定:

    10.2.1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混合料试配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2)确定:

    式中: f一一水泥混凝土试配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一一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C一一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参照表4取用 S一一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 t一一保证率系数,按样本数和判别概率参照表9确定。

    0.2.2水泥混凝土中水泥含量不得少于320kg/m且不大于410kg/m。水泥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不应 超过0.42。 0.2.3水泥混凝土中应掺加引气剂,确保其抗冻性,提高工作性;拌合机出口拌和物含气量均值及允 午偏差范围宜符合表10的规定。钻芯实测水泥混凝士面层最大气泡间距系数宜符合表11的规定

    DB37/T 35672019

    表10拌和机出口拌和物含气量均值及充许偏差范围(%)

    k泥混凝土面层最大气泡间距系数(μm)

    a, 碎石混凝土滑模摊铺时落度宜为10mm~30mm,振动粘度系数宜为200Ns/m~500N?s/m。 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试验方法见JTG/TF30附录A; b 三辊轴机组摊铺时,拌和物的现场落度宜为20mm~40mm; C 拌和楼(机)出口拌和物落度值,应根据不同工艺摊铺时的落度值加上运输过程中落度 损失值确定。

    11.1.1应充分了解并掌握设计要求

    1.1.2应根据路面的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水平要求、工程规模、进度工期等条件,选择适宜施工工艺 机械设备及其数量,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计划。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层应采用滑模摊铺机或者三 昆轴机组施工。 1.1.3基层、功能层应验收合格,并应测量校核平面和高程控制桩,恢复路面中心边缘等全部基本标 ,测量精度应满足相应规范的规定。

    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施工机械设备种类与数量组合、进场计划、操作人员与设备调配方案; b) 路面的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检验计划、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要求; C) 配合比的试验、检验与控制程序,计划和质检人员安排; d) 原材料进场计划; e)安全生产计划等。

    11.3.1拌和站应布置粗、细集料储存区、水泥或掺合料罐仓,畜水池、搅拌生产区、工地试验室、钢 筋储备和加工场。 11.3.2拌和站蓄水池容量应满足拌和、清洗、养生用水及洒水防尘的需要。

    DB37/T35672019

    a)散装水泥和粉煤灰应使用罐仓储存。罐仓顶部应有过滤、防潮措施。不同厂家的水泥应分罐存 放,更换水泥品种或厂家时应清仓再罐,粉煤灰不得与水泥混罐; b) 罐仓中宜储备满足不少于3d生产需要的水泥与掺合料。水泥应防水防潮。 11.3.4集料储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前,宜储备不少于正常施工10d用量的粗、细集料; 料场宜建在排水通畅的位置,底部应作硬化处理,不同规格的集料之间应设置隔离设施,并设 置明显标志牌,避免混杂; c)应控制粗、细集料中粉尘与含泥量,并应架设顶棚,保证其含水率稳定。

    1.4原材料与设备检查

    11.4.1对各种原材料,应根据料源、规格、品种原材料作为一个批次,按JTG/TF30水泥混凝土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表5.4.1中的全部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并经配合比试验确 认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不得进场。 11.4.2施工前应对机械设备、测量仪器、基准线或模板、机具工具及各种试验仪器等进行全面检查、 调试、校核、标定,并适量储备主要施工机械易损零部件

    沥青混凝土功能层的施工及质量标准应符合ITGF40的相关规定

    11.6.1封层所用沥青为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与面层SBS改性沥青一致。 11.6.2封层所用集料为5mm~10mm单粒径规格石灰岩碎石,技术要求与沥青混合料面层材料一致, 率石要经过拌和站加热除尘,掺加3%~5%的道路石油沥青进行预拌后使用 11.6.3封层沥青撒布量为1.2kg/m~1.4kg/m,碎石覆盖率要求不大于70%,一般控制在5kg/m~ 7kg/m,应通过试验段确定具体洒(撒)布量,撒布碎石后应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以不粘轮,不产 生松动为宜。

    11. 7 试验段铺筑

    11.7.1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前,应制订试验路段的施工方案和质量检测计划,并铺筑试验路 段。试验路段宜选在硬路肩或者匝道处进行试铺。 11.7.2试验路段铺筑应达到下述目的: a) 确定拌和楼的拌和参数、实际生产能力和配料精度; 检验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技术参数和实测强度; c) 检验铺筑机械、工艺参数及与拌和能力匹配情况; d)检验施工组织方式、质量控制水平和人员配备

    11.7.1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前,应制订试验路段的施工方案和质量检测计划,并铺筑试验路

    12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

    2.1.1三辊轴机组铺筑工艺可用于 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也可用于高速、一级公路硬 道、收费广场边板、封闭式中央分隔带、弯道超高加宽段硬路肩及局部异形面板等的施工。 .1.2滑模摊铺工艺宜用于高速、一级、二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

    DB37/T 35672019

    12.1.3上坡纵坡大于5%、下坡纵坡大于6%、半径小于50m或超高超过7%的路段,不宜采用滑模 滩铺机进行摊铺。 12.1.4面层混凝土的施工参照ITG/TF30的相关规定。

    12.2.1三辊轴机组摊铺模板应采用钢材、槽钢或方木制成。模板高度应为面层设计厚度,直线段模板 长度不宜小于3m,小半径弯道及竖曲线部位可配备长度为3m的短模板。 2.2.2纵向施工缝侧模板无需设置横向钢筋和拉杆穿入孔,传力杆和横向钢筋的丝接螺母端头应采用 钻胶带密封并紧靠模板,防止水泥浆渗入。模板每米长度应设置不少于1处支撑固定装置。 12.2.3模板的架设与拆除应满足JTG/TF30的相关规定。

    12.3.1细观纹理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细观纹理宜在精平后的湿软表面,使用钢支架拖挂1~3层叠合麻布、帆布等布片拖出。布片 接触路面的长度宜为0.7m~1.5m,细度模数较大的粗砂,接触长度宜取小值;细度模数较 小的细沙,接触长度宜取大值; 用抹面机修整过较干硬的光面,可采用较硬的竹扫帚扫出细观纹理; c) 已经硬化后的光滑表面可采用钢刷刷毛、喷砂打毛、喷钢丸打毛、稀酸腐蚀、高压水射流等 方式制作细观纹理。 12.3.2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应采用刻槽法制作宏观抗滑构造。在水平弯 道路段、桥面、隧道里面宜使用纵向刻槽。当组合坡度小于3%时,要求减噪的路段可使用纵向槽。组 合坡度大于或等于3%的纵坡路段,应使用横向槽。 12.3.3矩形刻槽深度宜为3mm~4mm,槽宽宜为3mm~5mm,槽间距宜为12mm~25mm。采用变间 距时,槽间距可在规定尺寸范围内随机调整。

    12.4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养生

    12.4.1面板养生应合理选择养生方式,保证混凝土强度增长需要,防止养生过程中产生微裂纹与裂缝。

    12.4.1面板养生应合理选择养生方式,保证混凝土强度增长需要,防止养生过程中产生微裂纹与裂缝。

    12.4.1面板养生应合理选择养生方式,保证混凝土强度增长需要,防止养生过程中产生微裂纹与裂缝。 12.4.2面板养生应符合下列规定: 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混凝土面层宜采用养护剂加覆膜养生:

    4.1面板养生应合理选择养生方式,保证混凝土强度增长需要,防止养生过程中产生微裂纹与裂缝。 4.2面板养生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混凝土面层宜采用养护剂加覆膜养生; b 现场养生用水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节水保湿养护膜、土工毡、土工布、麻袋、草袋、草帘等 养生,并及时酒水保湿养生; 缺水条件下,宜采用覆盖节水保湿养护膜养生,并应洒透第一遍养生水

    13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

    13.1.1路面施工应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13.1.2应按铺筑工艺与进度要求,配比足量质检仪器设备和人员。对面层施工各工艺环节的各项质量 标准应做到及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施工进行动态控制,保证施工各项质量指标合格、稳定。 13.1.3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出现质量缺陷。铺筑工程中发现质量缺陷时, 立加大检测频率,必要时应停工整顿,查找原因,提出处置对策,恢复到正常铺筑工况和良好质量状态 在继续施工。

    13.2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标准

    DB37/T 35672019

    13.2.1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频率和方法应符合JTG/TF30表13.2.1的规定。 13.2.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按JTG/TF30附录H对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和检测数据进行动态质量管 理。 13.2.3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几何尺寸质量标准及检查项目、频率和方法应符合JTG/TF30表13.2.3 的规定。 13.2.4水泥混凝土面层铺筑的质量缺陷检查项目、标准、频率和方法应符合JTG/TF30表13.2.4的 规定。 13.2.5 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在施工过程中宜采用3m直尺检查与控制平整度指标。 3.2.6各级公路面层弯拉强度应采用标准效率试件评定。采用钻芯取样圆柱体劈裂强度换算的弯拉强 度验证。检查标准小梁弯拉强度后,宜用试件完好部分实测劈裂强度与抗压强度。每种弯拉强度应按 [TG/TF30附录H进行评定

    其他未尽事宜应按照JTGD40、JTG/TF30执行

    DB37/T35672019

    该方法适用于通过测量水泥混凝土芯样或者圆柱体试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长度变化以确定其温 度线膨胀系数CTE。

    简可在50℃±1℃至10℃±1℃范围内保持恒

    A. 2. 2 电阻式温度计

    精度达0.1℃,最小分辨率达0.01℃,安装在距试件约25mm的位置以测量水浴温度 3天平 精度0.01g,量程20kg。

    精度0.01g装修工艺、技术,量程20kg

    A.2.4卡尺或比测仪

    测量精度0. 1 mm。

    A.2.5.1支架。支架需由耐腐蚀材料制备,以减轻水浴的侵蚀作用。垂直构件应由不胀钢制作,该材 料温度膨胀系数极小。其他构件应由304不锈钢制作。支架如图A.1所示。 A.2.5.2LVDT位移传感器测量端应采用螺丝固定剂以防测试过程中螺丝松动。支架高度可根据不同高 度的试件进行调整,但是每次调整只有应进行标定。 A.2.5.3底板直径为254mm或边长254mm×127mm的正方形。 A.2.5.4底板上应放置3个小半圆球等间距分布在直径50.8mm或76.2 mm的圆周上以支撑试件

    A.2. 6 水泥混凝土锯

    可切割圆柱体试件的两端,切出的圆柱体试件两个端面垂直于中心轴并互相平行。

    可切割圆柱体试件的两端,切出的圆柱体试件两个端面垂直于中心轴并互相平行。

    气象标准A.2.7可浸水的LVDT传感器

    ....
  • 相关专题: 路面设计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