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497-2019 公路工程地质调绘技术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调绘点surveyandmappingPoint 各类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周边环境条件调查与测 绘点的统称。
不良地质unfavorablegeologicalcondition 由各种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造成的岩溶、滑坡、危岩、崩塌、岩堆、泥石流、采空区、水库岸和 地震液化等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的总称。
特殊性岩土specialrockandsoil 具有特殊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工程特性的岩土的总称,包括黄土、冻土、膨胀性岩土、软 岩残积土、填土和红黏土等。
工程地质图engineeringgeologicalmap 为反映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预
禁工程 开究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简称工可勘察)、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简称初步勘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 勘察(简称详细勘察)的地质工作目标相适应。 4.1.2公路工程地质调绘对象可分为路线工程、工点工程和周边环境条件保温标准规范范本,调绘范围应能满足线路方 案比选的要求。 4.1.3公路工程地质调绘应根据公路等级、场地条件复杂程度开展相应的工作,并应符合《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相关规定。 4.1.4工程地质调绘野外工作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的有关规定
4.2.1公路工程地质调绘工作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公路工程地质调绘工作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资料搜集; a) b) 资料分析; c) 编制作业指导书; d) 现场调查与测绘; e)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
4.2.2资料搜集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资料; b) 路线沿线地形资料,航片、卫片、陆摄、无人机等遥感影像资料 c)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震、标准地层资料; d) 区域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分布及调查资料; e) 当地岩土工程性质经验数据及工程建设经验; f) 公路影响范围内既有(或在建)建(构)筑物、设施等周边环境资料; g)其他相关资料
4.2.3资料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a)分析资料可利用程度和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编制有关图表和说明; b) 将可利用信息叠加到调绘所用地形图底图上,形成工程地质调绘草图: c) 主要分析调绘区工程地质条件,明确工程地质调绘的重点地段。 4.2.4 各勘察阶段均应根据调绘任务要求编制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宜包括下列内容: a) 任务来源、工程特点及勘察阶段; b) 调绘区自然地理、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概述 c) 工程地质调绘目的及内容; d) e) 工程地质调绘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f) 调绘人员及主要设备配置; g) 工作进度计划及完成日期 h) 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措施及其他管理措施; i) 提交的成果资料。 4.2.5 工程地质调绘内容应满足调绘任务要求,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形地貌成因、类型、分布、规模、形态特征等; b)地层成因、年代、层序、厚度、岩性、风化程度和工程特性等:
4.2.5工程地质调绘内容应满足调绘任务要求,宜包括下列内容:
4.2.5工程地质调绘内容应满足调绘任务要求,宜包括下列内容:
地形地貌成因、类型、分布、规模、形态特征等; D)地层成因、年代、层序、厚度、岩性、风化程度和工程特性等:
构造类型、产状、规模、分布范围、各类结构面发育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d) 地下水类型、埋深、赋存、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地表水系、井、泉的分布位置、高程 和动态特征等: e) 特殊性岩土类型、分布范围及工程性质等; f) 不良地质类型、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条件、发生与发展规律等; g) 既有工程使用情况等
4.3.12 公路工程地质调绘范围一般情况下沿路线两侧各应不少于200m,符合下列条件时,应扩大调绘 范围: a) 预工可勘察阶段; b) 需追溯地质问题、地质界线; c) 对公路工程有影响的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发育、地下水富集和周边环境复杂的路段。 4.3.2工程地质调绘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勘察阶段、工程类型、场地条件复杂程度确定,且应符合下列 要求: a) 预可勘察阶段宜采用1:100000、1:50000或更大比例尺; 6 工可勘察阶段宜采用1:50000、1:10000或更大比例尺; c) 初步勘察阶段宜采用1:10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 d) 详细勘察阶段宜采用1:2000~1:500或更大比例尺。 4.3.3 工程地质调绘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调绘所用地形图底图比例尺不应小于工程地质调绘成图比例尺: b) 调绘填图最小工程地质单元应为图上2mm; c) 地质调绘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应不低于3mm; d) 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可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其实际数据。 4.3.4 工程地质调绘填图单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填图地层单位应采用界、系、统的标准序列,对地方性地层单位应采用群、组、段、层序列; b) 第四系地层应按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岩相变化等划分填图单位; c) 填图地层单位应与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相适应,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规定 执行; d) 地层单位应有代号,有标准化代号的地层应采用标准化代号,无有标准化代号的地层应采用拉 丁字母、阿拉伯数字或二者组合表示; e) 第四系“组”以下工程地质单元代号,可自上而下采用圆圈内阿拉伯数字表示,划分亚层时可 在圆圈外用阿拉伯数字下标表示。
范围: a) 预工可勘察阶段; b) 需追溯地质问题、地质界线; c) 对公路工程有影响的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发育、地下水富集和周边环境复杂的路段。 4.3.2工程地质调绘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勘察阶段、工程类型、场地条件复杂程度确定,且应符合下列 要求: a) 预可勘察阶段宜采用1:100000、1:50000或更大比例尺; 6 工可勘察阶段宜采用1:50000、1:10000或更大比例尺; c) 初步勘察阶段宜采用1:10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 d) 详细勘察阶段宜采用1:2000~1:500或更大比例尺。 4.3.3 工程地质调绘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调绘所用地形图底图比例尺不应小于工程地质调绘成图比例尺: b) 调绘填图最小工程地质单元应为图上2mm; c) 地质调绘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应不低于3mm; d) 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可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其实际数据。 4.3.4 工程地质调绘填图单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填图地层单位应采用界、系、统的标准序列,对地方性地层单位应采用群、组、段、层序列; b) 第四系地层应按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岩相变化等划分填图单位; c) 填图地层单位应与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相适应,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规定 执行; d) 地层单位应有代号,有标准化代号的地层应采用标准化代号,无有标准化代号的地层应采用拉 丁字母、阿拉伯数字或二者组合表示; e) 第四系“组”以下工程地质单元代号,可自上而下采用圆圈内阿拉伯数字表示,划分亚层时可 在圆圈外用阿拉伯数字下标表示。
5公路工程地质调绘工作方法及要求
5.1.1地质调绘工作方法可分为现场踏勘、遥感解译和地质测绘,宜根据不同勘察阶段、工程所在地 地质环境特点及调绘精度要求综合选用。 5.1.2工程地质调绘工作采用分组作业方式时,接图部位的地质界线应核实一致。 5.1.3地质调绘应填写记录、拍摄影像和采集样品。 5.1.4样品采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相关规定。 5.1.5地质调绘原始资料应及时整理和分析。
5.2.1现场踏勘宜调查线位、地层与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控制性工点等
a)踏勘路线布设; b) 实地调查访问; c) 资料整理与分析。 5.2.3 踏勘路线布设宜垂直于地貌单元延伸方向、地质构造线或地层岩性分界线。 5.2.4 现场踏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沿线交通、河流、湖泊、人文等; b) 重要地层界线、大型断裂、褶皱、地震及新构造运动迹象等; c) 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分布及活动情况; d) 沿线软土、膨胀性岩土、红黏土、填土等分布情况; e)控制性隧道、互通、桥梁等工点场址的地质可行性
a 沿线交通、河流、湖泊、人文等; b) 重要地层界线、大型断裂、褶皱、地震及新构造运动迹象等; 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分布及活动情况; d)沿线软土、膨胀性岩土、红黏土、填土等分布情况; e控制性隧道、互通、桥梁等工点场址的地质可行性
5.3.1遥感解译应根据勘察阶段选择航片、卫片、陆摄、无人机相应精度的影像资
3.1遥感解译应根据勘察阶段选择航片、卫片、陆摄、无人机相应精度的影像资料。 3.2遥感解译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5.4.1地质点、地质断面布设应按底图比例尺和工程地质特点确定。
b) 地质点定位; c) 实测地质点、地质断面; d) 填写记录表、拍摄影像; e) 资料整理与分析。 5.4.3 地质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地质点布设应结合穿越法、界线追索法的特点进行布设; b) 地质观测点应布设在地貌、地层界限、地质构造、标志层等地质界限及地下水出露点和不良地 质现象上,大桥、特大桥、长隧道、特长隧道、高填深挖路段等部位应有适量地质观测点控制: c) 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图面每100mm面积内,地质观测点数量应不少于4个; d) 对公路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地段,应加密地质观测点; e) 地质观测点宜布设在天然或人工露头处,露头较少地段,应根据需要布置一定量的勘探工作, 以揭露主要地质现象和地质界限,
5.4.4地质断面布设宜符合下列要求!
a)反映典型地质构造、地层的断面布设不应少于2条; b)工点地质断面宜根据勘察阶段、工点规模、地质条件进行布设,且应不少于2条; c)路线地质断面宜布设1条~2条。
c) 路线地质断面宜布设1条~2条。 4.5地质点定位宜符合下列规定: a) 地质点宜采用目测、罗盘仪交汇、卫星定位系统、仪器测量等方法定位。定位精度应满足调绘 阶段和比例尺的要求; 对可能影响工程地质评价的重要地质点,控制主要地质界线和地质现象的地质点,应采用仪器 测量定位。 4.6 地质点观察描述应符合下列要求: 注意地质点之间的观察,必要时可在现场进行路线描述,并勾绘路线示意图; b) 地质点描述应在现场进行,其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c) 地质点描述顺序宜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其他,对有重要 意义的地质观测点应详细描述; d) 岩层产状可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但同一工程应统一; 地质界限在现场应用铅笔勾绘。 4.7 地质点记录宜包括以下内容: a) 地质点应统一进行编号; b) 点号、日期、地点、天气和调绘者; 定位、素描图、示意图绘制; g d) 描述各种地质现象。 4.8 地质断面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选择断面上的地质点绘制地质断面; b) 实测地质断面比例尺应为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2倍~5倍; c) 实测剖面的允许图面误差应不大于3mm; d) 实测剖面地层分层精度宜根据剖面比例尺确定,剖面图上宽度大于1mm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
5.4.5地质点定位宜符合下列规定
5.4.7地质点记录宜包括以下内容:
5.4.8地质断面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选择断面上的地质点绘制地质断面; b) 实测地质断面比例尺应为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2倍~5倍; C) 实测剖面的允许图面误差应不大于3mm; d) 实测剖面地层分层精度宜根据剖面比例尺确定,剖面图上宽度大于1mm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 示,对工程有影响的特殊夹层可扩大比例尺或用符号表示。 5.4.9照片应记录编号,且应有易于识别尺寸的参照物标志。
5.1.1工程地质条件调绘应与路线工程及工点工程的设置相结合,并能满足不同勘察阶段地质调绘的 任务要求。
1.2工程地质条件调绘对象可分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和特殊性 土,调绘任务要求时宜包括天然建筑材料。 1.3工程地质条件调绘对象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地形地貌调绘对象可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堆积地貌、河谷地貌、河谷阶地、湖泊地貌、沼 泽地貌、冲沟地貌、岩溶地貌、不良地质地貌和人工改造地貌; 地层岩性调绘对象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第四纪地层: b) c) 地质构造可分为褶皱、断层、新构造运动和节理裂隙; d) 水文地质调绘对象可分为地表水体、井水、泉水和岩溶水; e) 不良地质调绘对象可分为岩溶、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采空区、人工洞穴和水库岸; f) 特殊性岩土调绘对象可分为膨胀性岩土、软土、花岗岩残积土、填土和红黏土; 天然建筑材料可分为土、砂、砾石和石料
6.1.4符合表6.1.4所列特征要素的地段,宜按不良地质开展地质调绘工作。
DB42/T 14972019
表6.1.4不良地质
表 6. 1. 5特殊性岩王
6.1.6不良地质路段调绘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a)滑坡调绘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影响区及相邻地段; b) 崩塌调绘范围应包括崩塌体、影响区及相邻地段; 岩堆调绘范围应包括岩堆体、补给区及相邻地段; d)泥石流调绘范围应包括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及其影响地段:
采空区调绘范围应包括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 f) 水库岸调绘范围应包括岸段及其影响范围。 6.1.7 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及野外判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土体分类及野外判别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有关规定; b) 岩石、岩体结构、结构面野外判别可按现行《岩石与岩体鉴定和描述标准》CECS239执行: c) 特殊性岩土分类及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d) 岩溶分类及塌陷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e) 滑坡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f) 崩塌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 g) 泥石流分类及发育而极端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h) 岩堆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 i) 采空区(人工洞穴)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 6.1.8 工程地质条件调绘点记录宜按本规程附录H的样表格式进行
e) 采空区调绘范围应包括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 f) 水库岸调绘范围应包括岸段及其影响范围。 5.1.7 工程地质条件分类及野外判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土体分类及野外判别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有关规定; b) 岩石、岩体结构、结构面野外判别可按现行《岩石与岩体鉴定和描述标准》CECS239执行: c) 特殊性岩土分类及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d) 岩溶分类及塌陷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e 滑坡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f) 崩塌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 g) 泥石流分类及发育而极端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h) 岩堆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 i) 采空区(人工洞穴)分类及稳定状态野外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 .1.8 工程地质条件调绘点记录宜按本规程附录H的样表格式进行。
6.2.1地形地貌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貌、微地貌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 6 地貌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的关系; c) 工程场地所属地貌单元的划分。 6. 2. 2 构造剥蚀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貌形态类型; b) 地貌成因类型: c) 山丘相对高度和坡度; d) 地貌形态与新构造运动、剥蚀作用的关系: 与构造剥蚀地貌并存的局部堆积地貌的分布、类型和特征。 6.2.3 山麓堆积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山麓堆积地貌类型; b) 坡积裙、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山间洼地等的物质组成、相对高度和坡度,以及从上游到下 游的变化规律;W c) 冲沟、溪涧、泉、沼泽等地貌和微地貌形态。 6.2.4 河谷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河谷横断面形态、横向坡度及特征,可分为对称谷、不对称谷、阶梯形谷或V形谷、U形谷; b) 河谷纵向坡度及特征; c) 河谷阶地、河床、河漫滩、蛇曲、古河床、牛扼湖、三角洲等地貌特征和分布; 服务平台 d) 河谷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纵向谷、横向谷、斜向谷或背斜谷、向斜谷 单斜谷、断裂谷等; e) 河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的分布; f) 河谷切割程度,可分为谷、障谷、峡谷、宽谷等; g) 河容发育阶段。 6.2.5 河谷阶地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阶地级数及分布高程; b) 各级阶地形态特征,阶面相对高度、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及切割程度等; c) 阶地成因类型; d) 组成阶地的地层岩性及其厚度:
DB42/T 14972019
e)河谷阶地上非河流相沉积物的分布; f) 阶地形成年代及河谷地貌发育史。 6.2.6 湖泊、沼泽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湖泊、沼泽地貌成因类型; b) 湖泊、沼泽的坡向、坡度和地形变化; c) 湖泊、沼泽的水位、水深及其季节变化; d) 湖泊、沼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e) 湖泊、沼泽沉积的地层结构和土质特征; f) 湖泊、沼泽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 g) 湖泊、沼泽水的矿化度; h) 沼泽地植物生长情况。 6.2.7 冲沟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冲沟规模及形态特征; b) 冲沟两侧地层岩性、卸荷裂隙、岩石风化、沟壁稳定情况及洪水位痕迹; c) 沟口堆积物分布、粒度、厚度、分层等; d) 冲沟流域面积及沟内水量和水质; e) 有冲沟横向变位时,应分析受活动断层走滑运动影响的可能性。 6. 2. 8 岩溶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岩溶地貌类型; b) 岩溶微地貌特征; c) 岩溶地貌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下水的关系; d) 岩溶发育史, 6.2.9不良地质地貌调绘,应按本规程第6.6节的规定执行。 6.2.10 人工改造地貌,应调查工程建设的时间、施工方法及运营情况等,
6.2.7冲沟地貌调绘宜包活下列内容
a) 冲沟规模及形态特征; b) 冲沟两侧地层岩性、卸荷裂隙、岩石风化、沟壁稳定情况及洪水位痕迹; c) 沟口堆积物分布、粒度、厚度、分层等; d) 冲沟流域面积及沟内水量和水质; e) 有冲沟横向变位时,应分析受活动断层走滑运动影响的可能性。 6.2.8 岩溶地貌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岩溶地貌类型: b) 岩溶微地貌特征; c) 岩溶地貌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下水的关系; d) 岩溶发育史, 6.2.9不良地质地貌调绘,应按本规程第6.6节的规定执行。 6.2.10人工改造地貌,应调查工程建设的时间、施工方法及运营情况等
6.3.1地层岩性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沉积岩区应查明其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单层厚度、层理特征、层面构造、化石,以及岩层或 层组特征, b) 岩浆岩区应查明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次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c) 变质岩区应查明其产状、成因分类、变质类型、程度,特有变质矿物和变质构造等; d) 第四系区应查明土体的宏观特征、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 e) 特殊性岩土应按本规程6.8节的规定执行。 6.3.2 沉积岩区工程地质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碎屑岩类:碎屑成分、颗粒大小、形状、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 层理特征、层面构造等; b) 泥质岩类(泥岩、页岩、粘土岩等):颜色、层面构造、胶结情况、风化情况和工程开挖后吸水 崩解、膨胀、失水干裂现象等; c) 化学、生物岩类:化学和矿物成分、结晶情况、特殊岩石结构及构造特征、层面特征、缝合线、 岩溶现象等; d) 煤系地层:含煤层位和采空范围; e) 软弱夹层:夹层性状、厚度、层位、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6.3.3岩浆岩区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侵入岩:深成或浅成,所处的构造部位,与围岩的穿插情况,接触带和内外蚀变带特征,流线、 流面、捕虏体,岩脉的分布、岩性、产状、厚度,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 b 喷出岩:岩性、岩相,原生和次生构造,原生节理,捕虏体,喷发或溢流形式,喷溢次数,间 歇情况,喷溢环境,喷出岩层间的沉积夹层、凝灰岩是否蚀变等; c) 侵入岩应着重描述边缘接触面(带),挤压破碎情况,岩脉和岩墙,蚀变带(软弱矿物富集带); d) 喷出岩应着重描述喷发间断、层间接触关系,蚀变带、风化壳、粘土夹层、砂砾石夹层等,凝 灰岩的软化、崩解、膨胀等特征。
6.3.4变质岩区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片麻岩类:片麻状构造,软硬矿物的含量及其风化特性,岩体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岩体结构 特点; b) 片岩类:片理和原岩层理的产状,片理的发育程度,片岩的矿物组成,片状矿物的富集情况: C 千枚岩、板岩类:原岩层理及产状、千枚状、片状或板状构造的发育情况; d) 块状变质岩类:岩石完整性,块状构造与片麻状构造的关系,大理岩的溶蚀和风化情况等; e) 混合岩类:混合岩化程度,混合岩类型,残留体的岩性和构造等,必要时进行混合岩带的划分 35管川润然合宝动质
6.3.5第四系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层年代; b) 地层成因、类型、分布、厚度; c) 地层宏观结构和物质成分; d) 岩土工程性质; e) 特殊性岩土调绘内容应按本规程第6.5节的规定执行。 5.3.6 岩石描述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形成年代、成因类型、地层学名称; b) 岩石名称、颗粒组成、颜色、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c) 岩石坚硬程度、完整程度、风化程度; d) 岩层厚度、岩相变化、岩组或层组特征、产状和接触关系等。 6.3.7 土体描述宜包括下列内容: a) 粗粒土的颜色、颗粒组成、颗粒形状、分选程度、母岩成分、磨圆程度、风化程度、含细粒土 情况、密实度、胶结物和胶结程度等; b) 细粒土的颜色、湿度、可塑性、状态,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c) 有机物的含量和分解程度,沼气等可燃气体的分布。
a)粗粒土的颜色、颗粒组成、颗粒形状、分选程度、母岩成分、磨圆程度、风化程度、含细粒王 情况、密实度、胶结物和胶结程度等; 细粒土的颜色、湿度、可塑性、状态,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有机物的含量和分解程度,沼气等可燃气体的分布。
6.4.1地质构造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褶皱、断层的分布、产状、形态、规模、类型、性质、组合形式、交切关系及其所属大地构造 单元或构造体系; b) 构造岩的类型和性质; c) 新构造运动和活动断裂的发育情况和活动年代,初步判定对工程的影响; d) 节理裂隙形态、类型和分布密度
翼皱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褶皱类型、形态、两翼岩层产状; b) 组成褶皱的岩层年代、岩性、相变、两翼岩层厚度及变化、内部小构造特征等 c) 褶皱规模、组成形式及形态特征(如梳状褶皱、叠瓦式褶皱)等; d) 褶皱轴部岩层的破碎程度和两翼层间错动发育情况; e) 褶皱区水文地质特性。
6.4.3断层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DB42/T14972019
6.4.3 断层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断层位置、产状、规模、性质、延伸情况; b) 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的宽度、充填和胶结情况; c) 断层岩的物质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 d) 可根据断层两盘岩层层位、构造特征、擦痕方向和断层带劈理发育等,判定断层的相对错动方 向和活动次数,并测定其断距; e) 断层切割的地层、岩脉,断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分析断层的形成时期和发育过程; f) 区域性断层、活动断层、顺河大断层、缓倾角断层和层间错动带的分布。 6. 4. 4 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断裂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新构造运动的地貌特征(如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冲沟走向错位、洪积扇迁移等); b) 活动断裂的产状、水平和垂直断距; c) 活动断裂带的破碎程度和胶结特征: d) 被活动断裂错动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测定,确定其最新活动时限; e)活动断裂与区域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
活动断裂与区域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 6. 4. 5 节理裂隙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主要节理裂隙的组数及其相互切割关系,节理裂隙密集分布时宜进行统计分析: 节理裂隙的形态、产状、间距、延伸长度、张开度、充填物性状和成分等; 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节理裂隙的发育规律及随深度的变化特征; 劈理和片理带所处的构造部位、成因、产状、性质及发育程度等。 6.4.6 节理裂隙统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节理裂隙统计点宜布置在调绘区范围内,选取风化程度较低,出露面积不小于2m的基岩露头 点; b) 节理裂隙统计宜采用扫描线法或取样窗法,每个观测点统计条数不应少于50条; c) 节理裂隙可采用玫瑰图、极点图、等密图等对结构面的产状、发育规律进行分析,确定优势方 位结构面的产状。
6.4.5节理裂隙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主要节理裂隙的组数及其相互切割关系,节理裂隙密集分布时宜进行统计分析; b)节理裂隙的形态、产状、间距、延伸长度、张开度、充填物性状和成分等; c)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节理裂隙的发育规律及随深度的变化特征; d)劈理和片理带所处的构造部位、成因、产状、性质及发育程度等。 6.4.6节理裂隙统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4.6节理裂隙统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节理裂隙统计点宜布置在调绘区范围内,选取风化程度较低,出露面积不小于2m的基岩 点; b) 节理裂隙统计宜采用扫描线法或取样窗法,每个观测点统计条数不应少于50条; c)节理裂隙可采用玫瑰图、极点图、等密图等对结构面的产状、发育规律进行分析,确定优 位结构面的产状。
6.5.1水文地质调绘宜包括以下内容: a) 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运动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 含水层、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及厚度,各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水力联系 和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 c) 地下水露头及地表水补给源的分布范围和类型: d 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及高程。 6.5.2 溪沟、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表水体位置、分布范围、所在地层层位; b) 地表水流量、水位、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高程和范围: c)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6.5.3 泉水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泉水出露位置、所处地貌部位、高程、流出方向; b) 泉水出露处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 c) 泉水类型 d) 泉水流量及其季节变化; e) 泉水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可饮用性和受污染情况,温泉或热泉的水温等。 6.5.4并水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6.5.1水文地质调绘宜包括以下内容
a) 水井位置、所处地貌部位、井深和井口高程; b) 井壁和井底的岩性和地质结构; c) 并水位理深、水位变幅和季节变化,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d) 根据水位降深及其恢复情况估算涌水量; e) 并水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 6.5.5 岩溶水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可溶岩地层富水程度,圈定储水构造; b) 岩溶水出露点的位置、类型、高程、水位、水深、流量、流速、水温及所在层位、岩性、构造 条件等; c) 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范围,径流流向和流速,排泄方式、位置和水量变化; d) 岩溶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6.5.6地表水、泉水、井水、岩溶水均宜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6.5.5岩溶水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6. 6 不良地质调绘
6.6.1岩溶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6.1岩溶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可溶岩的分布、岩性、厚度、产状、结构,可溶岩与非溶岩的接触关系; b) 岩溶地貌特征和类型; c) 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高程; d)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e) 岩溶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 f) 岩溶塌陷形态、规模、数量、散布特征、密集程度和影响范围: g) 岩溶塌陷开裂长度、宽度、数量、延伸范围和展布方向等; h) 岩溶塌陷成因、结构类型及形成时期 i) 当地岩溶、土洞和塌陷治理的经验及已建公路、铁路等的结构、基础类型和埋深。 6.2滑坡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滑坡体位置、范围、地面坡度、相对高差,滑坡台阶位置、个数和宽度,滑坡壁、滑坡舌、滑 坡洼地等的形态特征; b) 滑坡裂缝分布、形状、性质、深度、延伸长度、充填情况,滑坡体上树木倾斜和建筑物破坏情 况; c) 滑坡体所在地层、岩性、构造部位,结构面及其所起的作用,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原岩结构的 破坏情况; d) 滑坡体厚度,滑动面位置、形态、擦痕分布,滑动带的物质组成、厚度、颗粒级配、矿物成分、 含水状态和力学性质等; e 滑坡区降水量分布、地表逸流、地下水出露情况; f) 滑坡产生与强降雨、河流冲沟侧向侵蚀、水库蓄水、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关系; 滑坡体边界条件、稳定性现状,滑坡体后缘山体的稳定性; 务平 h) 滑坡成因类型,可能的形成时期; 1) 当地滑坡整治的经验。
a) 危岩和崩塌体的位置、高程、范围; b) 危岩和崩塌体的岩土类型、结构、块径大小和塌落的数量; c) 崩塌区地形、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结构面及其所起的作用; d) 崩塌类型、成因和形成时期; e危岩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对工程的影响:
DB42/T 14972019
f)结合支挡防护工程,查明支挡构筑物地基情况和锚固条件。 6.6.4 岩堆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岩堆位置、高程、范围; b) 岩堆形成的地质背景; c) 岩堆补给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节理发育程度和风化程度; d) 岩堆的形态特征、植被发育情况; 岩堆的物质组成,包括岩块的岩性、粒径、分布、厚度、成层与稳定情况,岩块间填充物的物 质成分、颗粒级配、潮湿度、密实度、胶结情况、软弱夹层; f) 岩堆床的形态、岩性、岩层层序、岩体结构、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特征,以及层间错动、岩 石风化破碎程度; g) 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对岩堆稳定性的影响。 6.6.5 泥石流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泥石流的位置、规模、物质组成和状态,以及泥石流发生次数; b) 泥石流流域的地质、地貌结构、形态特征和植被状况。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 规模,形成区可能启动物质的性质; c) 泥石流类型、泥石流流体性质、形成条件和形成时期; d) 形成区应着重调查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破碎情况,不良地质的发育、分布情况,植被情 况,人为活动对山坡岩体的破坏,可能发生泥右流的规模及对工程危害程度。 流通区应着重调查沟谷地貌特征,沟床变迁;分析线路通过的可能和方式: f) 堆积区应着重调查洪积物的厚度、成层情况,分析线路通过的可能和影响; g) 泥石流流域内的湖泊、水库、弃渣等对泥石流的影响; h) 根据形成条件和历史活动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对工程的影响; i) 泥石流发展史和周期,当地防治泥石流的规划措施和经验 6.6.6 采空区和人工洞穴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采空区和人工洞穴的形成年代和采挖方法; 6 采空区和人工洞穴的范围、深度,采空或洞穴的高度; c) 采空区和人工洞穴的塌落和积水情况; d) 采空区和人工洞穴的地面塌陷、台阶和地裂缝特征; e) 划分采空区的中心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 f) 对采空区和人工洞穴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 g) 采空区及附近建筑物变形和防治措施的经验; 6. 6. 7 水库期岸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水库岸缘形态、地层岩性、风化破碎程度和各类结构面特征,覆盖层与下伏基岩的接触关系: b) 岸坡的稳定和塌情况; c) 库区不良地质的分布、性质,预侧储水后可能引起复活及恶化环境地质条件等情况; d) 预测水库储水后引起地下水雍升和渗漏情况及其对线路和建筑物的影响; e) 根据不同的地貌、地质条件、水库类型和库岸情况,预测库区岸变形范围
6.7.1膨胀性岩土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微地貌特征; b)膨胀土和膨胀岩的年代、成因、厚度和分布规律; c)岩土体裂隙的类型、特征和分布; d)膨胀势判别:
DB42/T 14972019
既有建筑物的使用和变形破坏情况,基础类型和埋深,人工边坡高度、挖方及填方的坡率以 病害防治的经验。
6.7.2软土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软土名称; b)软土的成因类型、分布; c) 软土的宏观特征; d) 软土的有机质含量及其分解程度,沼气情况; ey 软土的含水量及其他物理力学性质; f)软土工程变形情况和工程经验
6.7.3花岗岩残积土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6.7.4填土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6.7.5红黏土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红黏土类型、厚度和母岩成分 b)红黏土分布特点,裂隙的特征和分布; 红黏土的工程性质及其随深度的变化; d)当地对红黏土的工程经验。
a)红黏土类型、厚度和母岩成分; b)红黏土分布特点,裂隙的特征和分布: c)红黏土的工程性质及其随深度的变化; d)当地对红黏土的工程经验。
6.8天然建筑材料调绘
5.8.1 天然建筑材料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场地附近土、砂、砾石和石料的天然产地和分布范围; b) 天然建筑材料场地及周边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影响开采的不良地质体的范围 类型、性质; c) 天然建筑材料场地有用层的分布、存储量和质量; d) 开采条件和运输条件; e) 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8.2 取土场、砂砾石场地调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DB42/T14972019
a) 砂砾石料和土料的成因、分布、厚度、结构特征、颗粒组成、级配特征、物理力学性质、上 覆剥离层及无用夹层、有害夹层的岩性、分布、厚度等; b) 可利用开挖料、抬填料、吹填料等其他料源的分布、理藏条件、岩性、物质组成、物理性质 和结构特征等; c) 土料路用性能及储量; d) 采运条件,包括可征性、交通、排水条件、可挖性。 6.8.3 石料场地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石料的岩性、岩层厚度及产状、夹层的空问分布; b) 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c) 岩体完整性和岩体风化程度; d) 结构面发育程度、产状及填充物; e) 覆盖层厚度; f) 边坡形态、稳定性及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及程度: g) 附近石料场的开采情况,类比、分析所选料场在爆破开采后的石块破碎情况。
7.1.1路线工程地质调绘对象可分为一般路段、不良地质路段、特殊性岩土路段和特殊工程路段,特 殊工程路段可分为支挡工程路段、改河(沟、渠)工程路段、河岸防护工程路段、重大工点工程路段、路 线交叉工程路段。
7.1.2路线工程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各个勘察阶段,均应对路线进行地质调绘; b) 预可勘察阶段,应加强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路段进行地质调绘; c 工可勘察阶段,应加强控制路线方案的越岭地段、区域性断裂通过的峡谷、区域性储水构造地 段进行地质调绘; d) 初步勘察阶段,应结合钻探情况加强对特殊工程路段进行地质调绘; e) 详细勘察阶段,应结合钻探情况对初勘调绘资料进行复核。当路线偏离初步设计线位较远时, 应进行补充地质调绘: f 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或较复杂场地,预可和工可勘察阶段的调绘工作可一并进行 工程地质调绘前应复核路线方案的变化情况
7.1.3路线工程地质调绘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一般路段、特殊性岩土路段应至路线两侧各不小于200m; b) 不良地质路段应扩大至不良地质的调绘范围; c) 支挡工程路段应至可能产生变形失稳岩土体以外不小于50m; d) 改河(沟、渠)工程路段应至改河(沟、渠)两侧及上下游一定范围; e) 河岸防护工程路段应至防护河岸及上下游各不小于200m: f) 路线交叉工程路段应至周边环境的调绘范围。 7.1.4 路线工程地质调绘除应按第6章要求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外,尚应结合不同路段的工程特点及潜 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绘。 7.1.5不良地质路段地质调绘应符合本规程6.6节的规定。
DB42/T1497—2019
7. 2 一般路段调绘
7.2.1预可勘察阶段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
a) 各类地貌单元的分布位置及大致比例; b) 地层岩性可按第四系地层、沉积岩、侵人岩和喷出岩等分类调查,沉积岩的煤系地层和可溶性 地层应单列: c) 自然边坡宏观结构类型、破坏模式、自然坡高和坡度; d)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点的分布位置 e 沿线岩溶发育形态与发育程度; f) 地下水类型: g) 公路边坡放坡比、支护与防护措施; h) 河流、公路和铁路等线状对象与路线方案的相对关系。 7. 2. 2 工可勘察阶段工程地质调绘除应查明第7.2.1条的内容外,尚应查明下列内容: a) 丘状、脊状和条状地貌的形态特征; b) 第四系地层区的成因类型和物质组成: c) 基岩区的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风化程度。 7.2.3 初步勘察阶段工程地质调绘除应查明第7.2.2条的内容外,尚应查明下列内容: a) 场地微地貌的形态与特征; 6 地层岩性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风化程度和特殊性质: c) 岩层层面、断层、层间错动带、软弱夹层和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物质组成、起伏程度和充填性 质等特征; 场地及附近区域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场地及附近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
e) 悬崖及危岩支挡路段的地基情况和锚固条件。 3.2 改河(沟、渠)工程路段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改河(沟、渠)路段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岸坡稳定情况; b) 新开河道(沟、渠)路段的地层结构、土质类型、粒径组成; c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性质; 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e) 新开河道(沟、渠)路段岸坡的稳定性。 3. 3 河岸防护工程路段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河岸防护路段及其上下游的地形地貌、地质特征; b) 岸坡稳定状态; c) 河岸防护路段的水力特征、水位变化、河流的冲淤变化规律; d) 防护工程及导流工程部位的地层结构、岩土类型、土的粒径组 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f)既有河岸防护工程的设计与使用情况
7.3.4重大工点工程路段调绘应符合本规程第8章的有关规定。
DB42/T 14972019
3.1.1工点工程地质调绘对象可分为路基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沿线设施工程和取(弃)土场, 路基工程可分为一般路基、高路堤、陡坡路堤和深路堑,桥涵工程可分为涵洞、小桥、中桥、大桥和特 大桥,隧道工程可分为短隧道、中隧道、长隧道和特长隧道
8.1.2工点工程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a)预可勘察阶段,一般不进行工点工程地质调绘,特殊重点工程除外; b) 工可勘察阶段,应对大桥及特大桥、长隧道及特长隧道等重大工点工程进行地质调绘; 初步勘察阶段,应对所有工点工程进行地质调绘: d) 详细勘察阶段,应对初勘调绘成果资料进行复核。当地质条件需进一步查明时,应进行补充地 质调绘。 3.1.3 工点工程地质调绘范围应根据工点类型及地质条件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一般路基工程应至路基两侧各不小于200m; 高路堤、陡坡路堤工程应至两侧堤脚外不小于2倍的路堤宽度; 6 c) 深路堑工程应至两侧堑顶外不小于3倍的路堑边坡高度; d) 大桥及特大桥应至桥轴线、引线及两侧各不小于1000m; e) 涵洞、小桥及中桥应至两侧各不小于100m; f) 隧道工程应至两侧各不小于200m; g) 沿线设施工程、弃渣场应至拟征地范围外不少于100m h) 位于不良地质地段的工点工程应至不良地质的调绘范围。 3.1.4 工点工程地质调绘除应按第6章的要求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要素外,尚应结合不同工点工程的特 点及潜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绘
8. 2 路基工程调绘
8.2.1路基工程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般路基工程地质调绘可与路线工程地质调绘一并进行: b) 路基工程地质调绘填图单位应划分至组,路堑段宜划分到岩性段。 息服务平 8. 2.2 一般路基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人 a) 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性质; b) 岩层产状及风化程度; c)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规模、性质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d)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8.2.3 高路堤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b) 基岩埋深、岩性、产状、风化程度、软弱夹层特征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c) 沟槽低洼地带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层位及厚度; d) 地基岩土的工程性质:
股路型 b) 路基工程地质调绘填图单位应划分至组,路堑段宜划分到岩性段, 息服务平 8. 2.2 一般路基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性质; b) 岩层产状及风化程度; c)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产状、规模、性质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d)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8.2.3 高路堤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b) 基岩埋深、岩性、产状、风化程度、软弱夹层特征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c) 沟槽低洼地带软弱土层的分布范围、层位及厚度; d 地基岩土的工程性质:
电气安全标准e)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f) 地下水活动情况及其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2.4 陡坡路堤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地形地貌、地面横向坡度及其变化情况: b)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c) 基岩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形态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d) 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e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工程的影响; f) 地下水活动情况及其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2.5 深路堑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 b) 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的高度、坡率及稳定状态: c)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工程性质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d) 基岩岩性、产状、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类型、软弱夹层特征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e) 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产状、规模、性质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f)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出位置流活动特年及其对路新边和其底稳定性的影响
e)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f) 地下水活动情况及其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2.4 陡坡路堤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地形地貌、地面横向坡度及其变化情况; b)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cJ 基岩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形态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d) 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e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工程的影响; f) 地下水活动情况及其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e)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f)地下水活动情况及其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8.2.4陡坡路堤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地形地貌、地面横向坡度及其变化情况: 一露层的厚度地层结构一成用米型
f)地下水活动情况及其对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5深路堑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 b) 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的高度、坡率及稳定状态; c)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工程性质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d) 基岩岩性、产状、风化程度、岩体结构类型、软弱夹层特征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e 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产状、规模、性质及其倾向路基的情况; f)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工程的影响; g)地下水出露位置、流量、活动特征及其对路堑边坡和基底稳定性的影响
螺丝标准8.2.5深路堑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
1申桥、大桥及特大桥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地貌条件、岸坡稳定状态和地震动参数; b) 大气降雨、汇水面积、水位特征等; c) 水下地形的起伏形态、冲刷淤积情况以及河床的稳定性: d)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工程性质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e) 基岩风化程度及分带情况; 墩台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及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g) 断层分布及活动性,断层破碎带宽度、物质组成、胶结程度和含水情况; h)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墩台稳定性的影响; 1 地下水条件及水的腐蚀性。
a) 地貌条件、岸坡稳定状态和地震动参数; b) 大气降雨、汇水面积、水位特征等; c) 水下地形的起伏形态、冲刷淤积情况以及河床的稳定性; d) 覆盖层的厚度、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工程性质及其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 e) 基岩风化程度及分带情况; f) 墩台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及地基岩土工程性质: g) 断层分布及活动性,断层破碎带宽度、物质组成、胶结程度和含水情况; h)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墩台稳定性的影响; i) 地下水条件及水的腐蚀性。 3.3.2 小桥、涵洞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a) b)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c) 沟岸及基底稳定状态; d) 隐伏的基岩斜坡; e)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分布及对工程的影响。 8.3.3 地形、地质简单的小桥和涵洞,可按地貌单元进行地质调绘,并搜集地层岩性及地下水位等资 料。
....- 相关专题: 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