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1973-2019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

  • DB45/T 1973-2019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7.6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应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围环境等勘察资料和设计图纸,进行边坡安全风险分级, 持殊岩十及高边坡应缩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4.2山区高速公路特殊岩土及高边坡应采用动态和信息法施工,根据边坡开挖揭示的地质信息,及时 调整设计与施工方案。 4.3边坡施工前,应完成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做好技术交底和准备工作的检查。 4.4边坡开挖前,应做好测量放样工作,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查各种类型的支挡、防护和排水结构物的 位置、尺寸,满足设计与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4.5边坡防治所用的各种材料和设备,其技术性能、指标和参数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 求。 4.6边坡防治应按本规程的施工顺序和步骤组织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后应及时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 应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和资料归档工作。

    DB45/T 19732019

    4.7边坡防治鼓励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其可靠性、安 全性、经济性等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

    5.1.1特殊岩土和高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根据边坡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围环境等勘察资料 和设计图纸,进行边坡安全风险分级,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5.1.2施工过程中办公楼标准规范范本,应充分收集开挖揭示的各种地质资料,必要时采用监测方法获取动态地质信息 及时调整设计与施工方案。

    5.2.1施工前,应核对勘察资料和施工图纸,对边坡进行分类,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 5.2.2特殊岩土和高边坡,应根据设计图纸,验算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稳定性分级评估,并优化施工 图设计。 5.2.3信息法施工应配备专门的信息采集设备和有地质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系统采集、分析与处理 边坡工程施工信息。 5.2.4特别重要和特别危险的边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根据评估报 告编制专门地质灾害防治及监测方案。

    5.3.1施工前边坡地质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熟悉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获取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边坡岩土的基本 物理力学性质资料; 熟悉施工图纸,获取施工图设计有关地质描述、设计参数取值和稳定性分析评价资料; C 开展实地调查,核对勘察报告和施工图设计的地质资料,重点针对地层岩性和边坡岩土的基本 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对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进行补充完善; d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调查,对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分级,编制专项施工 组织设计方案; e 对于特别重要和危险的边坡,按照本标准5.2.4的要求,编制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专项防治方 案和监测方案。 3.2 施工地质信息采集与处理符合下列要求: 每开挖一级边坡,应进行1次边坡地质描述,开挖揭露地层界面时,应按不同地层进行地质描 述:土质边坡开挖应记录土质类型、含水状态、密实度、渗水情况等,必要时现场测定土的物 理力学性质指标;岩质边坡开挖应记录边坡岩体类型、节理走向、节理倾向、岩层倾角、节理 密度、裂隙宽度、节理胶结及填充情况,以及地表水及地下水来源、补给、渗流量等情况,必 要时现场测定岩体力学指标; b 挡土墙的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开挖一段长度不超过10m,应进行1次基坑检查验收,详细记录 基底和基坑的地质情况:对于土质基坑,应记录土质类型、颗粒组成、含水状态、密实度及渗 水情况等,按照相关规范的规定,初步确定地基承载力,并采用触探方法测定地基承载力,对 于岩质基坑,应按相关规范的要求对岩体风化程度进行详细描述;根据岩土风化程度,初步确

    定地基承载力,根据岩体节理走向、倾向、地质缺陷分布、理置条件等,评价挡土墙沿基底滑 动的抗滑稳定性; 抗滑桩施工过程中,每个工作班、每进尺不超过2m,应进行1次地质记录,成孔后应进行地 质编录和成孔检查验收:土质桩孔应详细记录岩土类型、含水状态、密实度和渗水情况,查找 地层界面,判断滑动面的位置;岩质桩孔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岩体进行定性描述,查找地 层界面,评价滑动面以下的埋置深度是否满足设计和抗滑、抗倾覆稳定性要求; d 锚杆(索)等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每个钻孔不少于1次的要求,进行地质资料记录,每级边坡 锚杆(索)钻孔完成后,在安装锚杆(锚索)之前,应进行钻孔检查与验收:每级边坡抽查不 少于1%的钻孔,检查钻钻孔直径、钻孔深度、锚固段的地质情况和坡面情况;预应力锚索孔 应检查锚固段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锚固段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记录锚索孔渗水情况等; e 信息法施工的工序交接应符合下列要求:每完成一级边坡开挖,应进行1次工序交接,工序交 接应提交边坡升挖方法、开挖地质记录及起止时间等完整记录,每完成一段挡土墙基坑开挖, 进行1次基坑验收,提交基坑地质描述、基础理置条件、地基承载力、基底摩擦系数等完整 记录;每完成一根抗滑桩成孔后,应进行1次成孔验收,提交地质柱状图、埋置深度、桩孔渗 水情况等记录;每完成一级边坡的锚杆(索)成孔后,应进行1次工序交接,钻孔参数及锚固 条件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安装锚杆(索),并应在边坡变形允许的时间内完成锚固。 5.3.3 动态设计符合下列要求: a 地层岩性和地层界面的变化范围不超过设计允许范围时,同意下一道工序施工; 地层岩性有明显变化,设计参数取值不合理时,应及时调整设计参数,优化施工图设计; 地层界面有明显变化时,应检查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及时调整变更设计方案: 重大方案调整应分方案确认阶段和施工图修改设计阶段进行; 每一个设计方案应明确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工序要求、工序施工时间和最长允许时间。 5.3.4 动态施工符合下列要求: a 正常情况下,应严格按照设计条件、施工工序、工序时间和允许时间要求,完成各道工序的施 工; 施工条件和工序时间不满足要求的,可采取辅助施工措施,按预加固或逆作法的方法组织施工; C 发生方案性重大变化的,应在调整方案确认后,立即组织材料、设备和人员的进退场,确保在 允许时间内完成关键工序施工,避免施工过程中岩土性质随时间变化造成的重大影响; d)动态施工应加快信息处理与反馈,工序交接及验收不得占用关键工序的施工时间

    1.1技术准备包含以下

    1技术准备包含以下内容: 熟悉施工图设计文件,明确设计意图和施工要求; b) 现场核对地勘资料及施工图设计文件; C 收集类似工程的施工资料; d) 设计交底; e) 安全技术交底; f)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g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h) 人员培训。

    DB45/T 19732019

    6.1.2在熟悉图纸阶段,应理解和领会设计文件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工程背景。 6.1.3在现场核对施工图设计文件阶段,应核实设计文件在技术、安全和可实施性等方面的完善程度, 确认在坡顶开口线至自然斜坡山脊线之间的构造物并测绘周边环境平面图。 6.1.4对于地质条件和施工技术复杂的工程,应进行多方案比选,编制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 理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建立信息法施工体系和人员配置,并进行评审。 6.1.5开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6.1.6所有参与人员均应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健全现场人员管理制度。

    3.2.1现场准备应包括周边环境调查、施工条件调查、材料准备、机械准备和人员准备等内容。 6.2.2周边环境调查应对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影响到的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识别、测绘和记录。 6.2.3应结合工程的规模、工期、地形特点等情况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所设置的各种临时设施应满足 工程施工的需求及安全施工的要求,坡顶区域不应设置蓄水设施、生活区和施工场地。 6.2.4不应将临时房屋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及雷击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 6.2.5爆破器材库、油库的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6.2.6应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配备足够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工具,且应在施工前对施工机具进行安装 调试。 6.2.7水泥、砂、石、外加剂等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应在工程开工前通过试验确定,原材料进场后,应 按设计图纸和本规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和试验工作。 6.2.8测量和试验应按TTGF10的要求实施。

    7.1.1开挖工程开工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坡顶截水沟以及外围排水系统。 7.1.2应采用“逐级开挖,逐级防治”的顺序作业法,当上一级边坡面的加固工程完工后,再进行下 一级边坡面的开挖。 7.1.3开挖后的坡面应平整,坡面上的腐殖物、树根等应按照设计要求处理。 7.1.4弃方应按JTGF10的要求实施,弃土场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相 关要求。 7.1.5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并记录,隐蔽工程应有影像记录资料。 7.1.6当开挖过程中揭露断层破碎带、岩堆、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时,应停止开挖,及时进行边坡地 质调查,并报设计单位。

    7.2土质路堑边坡开挖

    2.1王质边坡开挖遵循的基本要求: 施工应严格按照从上而下、从坡顶向坡脚方向进行分层展开,分层厚度应依据边坡台阶高度进 ? 行划分; b 按照设计图纸测放开口线,并对地形起伏较大和特殊体形部位进行加密,开口线应做明显标识, 加强保护,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移动和损坏; 开挖的每级高度按设计要求确定; d )机械开挖时,不应对永久坡面造成扰动:

    e)开挖应严格按照开挖施工方案进行开挖,不应超挖或欠挖; f 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 刷坡宜采用机械或辅助人工,保证坡面平顺、无明显的局部高低差、无凸悬危石、浮石、碴堆 和杂物; h 削坡过程中应对开挖坡面及时检查。对于异形坡面,应加密检测,根据测量成果及时调整、改 进施工工艺; 边坡平台沿排水方向的坡度宜大于0.5%; j 雨季施工时应采用彩条布、塑料薄膜等材料对坡面进行临时防护。 22地数印亚控滋低以上西求

    刷坡宜采用机械或辅助人工,保证坡面平顺、无明显的局部高低差、无凸悬危石、浮石、确 和杂物; h 削坡过程中应对开挖坡面及时检查。对于异形坡面,应加密检测,根据测量成果及时调整 进施工工艺; i 边坡平台沿排水方向的坡度宜大于0.5%; i 雨季施工时应采用彩条布、塑料薄膜等材料对坡面进行临时防护。 7.2.2 滑坡路段开挖遵循以下要求: a 应避免雨季开挖; b 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 开挖前,应确保相关的监测工程和排水工程已经实施; d) 在开挖过程中,应确保监测设施和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e 开挖的每级高度宜控制在5m以内; f 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截断流向滑坡体的地表水、地下水及临时用水; g 滑坡体未处理之前,不得在滑坡体上增加荷载,不得在滑坡前缘减载。 7.2.3 当开挖遇到下列情况下,应停止开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a 坡面有松动现象; b 坡面或坡顶出现开裂现象; C 边坡开挖面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施工图设计文件存在显著差异; D 边坡监测点的位移变形值超过预设限制

    b)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 C 开挖前,应确保相关的监测工程和排水工程已经实施; d) 在开挖过程中,应确保监测设施和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e 开挖的每级高度宜控制在5m以内; f 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截断流向滑坡体的地表水、地下水及临时用水; g 滑坡体未处理之前,不得在滑坡体上增加荷载,不得在滑坡前缘减载。 7.2.3 当开挖遇到下列情况下,应停止开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a 坡面有松动现象; b 坡面或坡顶出现开裂现象; C 边坡开挖面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施工图设计文件存在显著差异; d) 边坡监测点的位移变形值超过预设限制。

    .3.1岩质边坡开挖遵循的基本要求: a)开挖之前,清理坡顶开口线以上一定区域内的浮石,如有必要,可在防护工程施工方案中,增 设被动网和锚钉等防护措施; b) 软石和强风化岩石宜采用机械开挖,并清刷坡面使其顺直、大面平整,局部坚石应使炮眼法、 裸露药包法爆破刷坡,同时清除坡面浮石; c)坚硬岩石宜采用爆破开挖,燥破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工艺,不得采用室爆破。

    7.3.1岩质边坡开挖遵循的基本要求:

    7.3.2爆破开控遵循的基本要求

    7.3.3软岩边坡开挖遵循以下要求:

    a)宜采用机械开挖; b)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 当机械开挖在局部区域无法实施时,应采用密集小型排炮施工:

    DB45/T 19732019

    d 应根据开挖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条件,及时调整和改进施工方案,以确保边坡在施工期间的稳定 性; e 当坡面出露炭质泥页岩时,施工段在高度分级基础上,还应沿路线纵向进行分段,及时进行防 护、加固和排水工程处治,处治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施工段的开挖,纵向进行分段宜小于 30m; 当坡面出现小型塌滑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塌滑范围进一步扩大; 名 当坡顶出现开裂现象时,应及时标记、测绘和填补,并建立观测点监测其变化,如开裂持续发 展,则应停止开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7.3.4 顺层边坡开挖遵循以下要求: a 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 6 边坡开挖在高度分级基础上,还应沿路线纵向进行分段,及时进行防护、加固和排水工程,处 治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施工段的开挖,沿路线纵向的分段长度宜小于50m; 施工方案应依据监测工程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d 如果坡顶存在构造物,应建立日常巡视制度,实时观察构造物状态,并记录; e 当揭露软弱夹层时,应放缓施工进度,并加密监测频次; 避免雨季开挖。 7.3.5 当开挖过程中揭露溶洞时,遵循以下要求: a 及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6 调查溶洞内部空间的形态、走向、地下水、充填物等特征,采用文字说明、照片和示意图等文 件形式,形成调查报告; 根据溶洞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复查,并按设计进行溶洞处理施工,当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 进行溶洞处理的变更设计。 7.3.6月 膨胀土边坡开挖按DB45/T1305的相关规定执行

    3.1.1边坡防护应系统、完整,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临时防护与永久防护应相结合。 8.1.2边坡开挖变形稳定、坡面经修整和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防护工程施工。 8.1.3截水工程和坡体排水工程应先于防护工程施工,其它坡面防排水工程应与防护工程同步施工 8.1.4护坡工程应置于稳定的坡体上,护面墙应设置基础,坡面防护应与边坡密贴,边坡上的危石、 松散岩土应清除干净。 3.1.5防护工程所用的材料、施工工艺和厚度等关键尺寸应满足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8.1.6植物防护应按植物 被成活率和覆盖率的要求,

    8.2.1采用喷播法时,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2 坡面修整; b) 铺网; C) 喷播; d 前期养护。 8.2.2 防护前,应确认坡顶(或坡顶平台)的截水沟施工完毕并有效运行。

    8.2.3坡面修整应确保坡面平顺,无直径大于10cm的浮石,当坡面存在面积大于1㎡的凹型坑时,应 采用浆砌片石修补平整并确保其稳定

    2.4铺网符合以下要求

    a)网片搭接宽度应大于10cm,并绑扎或挖挂掩埋固定; b 应采用锚钉(或U型钉)将网片牢固地固定于边坡面上,锚钉长度根据坡面锚固条件确定;锚 钉密度根据坡度确定; C 当采用喷播法时,应确保网片与坡面距离为5cm~7cm。 8.2.5口 喷播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施工流向。 8.2.6 前期养护符合以下要求: a)雨季施工时,宜采用彩条布、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覆盖;

    8.2.6前期养护符合以下要求

    8.3.1喷护前,如果坡面存在出水点或渗水点,应针对性地增设泄水孔。 8.3.2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进行。 B.3.3砂浆初凝后,应立即开始养护,养护期为5d~7d。 8.3.4应及时对喷浆层顶部进行封闭处理。

    8.4.1作业前应进行试喷,选择合适的水灰比和喷射压力,喷射混凝土宜自下而上进行。 8.4.2做好泄水孔和伸缩缝。 8.4.3喷射混凝土初凝后,应立即养护,养护期为7d~10d。 3.4.4喷射的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设计强度,每台班应抽查2组试件

    8.5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士护面

    8.5.1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标准信息 c)挂网; d) 喷砼。 8.5.2 坡面清理应确保坡面无浮石。 8.5.3 锚杆施工符合以下要求: 授务平台 a) 设计,以保证锚杆嵌入稳定基岩内; b) 锚杆孔深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宜为50mm; C) 钻孔轴线应与岩体主结构面成大角度相交。 8.5.4 挂网符合以下要求: a) 钢筋网应与锚杆连接牢固: b) 钢筋网与岩面的间隙宜为3cm; C) 泄水管应牢固固定于钢筋网上。

    8.5.2坡面清理应确保坡面无

    8.5.3锚杆施工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复查设计的钻孔孔径和锚杆长度 设计,以保证锚杆嵌入稳定基岩内; b) 锚杆孔深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宜为50mm; C 钻孔轴线应与岩体主结构面成大角度相交。 8.5.4 挂网符合以下要求: a) 钢筋网应与锚杆连接牢固; b) 钢筋网与岩面的间隙宜为3cm; c)泄水管应牢固固定于钢筋网上。

    8.5.5喷砼符合以下要

    作业前应进行试喷,选择合适的水灰比和喷射压力:

    DB45/T 19732019

    b)应采用自下而上的施工流向; C 喷砼之前,先预先固定或埋设喷层厚度标志; d 喷头移动应按分部、分段、分块、分片来回进行,喷头移动轨迹应呈螺旋形均匀、缓慢移动, 保证喷砼的一圈紧压上半圈; e 喷头与边坡面的角度应大于75°; 喷头与边坡面的距离应控制在0.7m1.5m; 名 喷砼的厚度应均匀,网片及锚杆不应外露; 喷砼初凝后,应立即养护,养护期为7d~10d

    8.6.1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6.1施工过程划分开遵循以下工序: a 放样; b) 清坡; C 脚墙开挖; d 脚墙浇筑; e 坡面沟槽开挖; 格构基础砌筑; 挡水板设置; h 格构砌筑; i) 格构内植生。 6.2 砌块宜采用预制砌块。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a 砂浆或混凝土进行配比试验,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b 若砌体采用预制砌块时,进行抽样强度试验,满足设计要求; C 若砌体采用石料时,确认石料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纹,表面污渍已被清除,必要时进行抗压 强度试验。

    8.6.3脚墙开挖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流水作业进行施工组织策划; b) 划分施工段,分段长度宜小于10m; C 基底纵坡坡度与平台截水沟纵坡坡度相等; d)基底平整密实,无浮渣。

    8.6.4脚墙砌筑符合下列规定:

    a) 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 b 当基底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当基底为土质时,直接坐浆砌筑, 底浆应满铺 C 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 d e 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 f 脚墙留空区域进行回填,采用小型机具夯实。 8.6.5 坡面沟槽开挖符合下列规定: a) 挂线成型并找平,确保沟槽型式、尺度和深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b 基底无浮渣。 3.6.6 格构基础和格构的砌筑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自下而上的施工顺序进行垒砌:

    8.6.5坡面沟槽开挖符合下列规定

    b)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 当坡面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当坡面为土质时,直接坐浆砌筑: 底浆应满铺; d) 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 e 砌块安放稳固,砌块与坡面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 f 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 8.6.7 采用植生袋码砌工艺进行格构内植生符合下列规定: a 植生袋封口应采用封口扎带(高强度、抗紫外线)或现场用小型封口机封制; b 植生袋应分层码砌,相邻袋子之间宜采用标准扣件进行联结; C 每码砌4㎡植生袋墙体中应砌入一个填充中粗砂的植生袋以利排水。

    b)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 C) 当坡面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当坡面为土质时,直接坐 底浆应满铺; d 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 e 砌块安放稳固,砌块与坡面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 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 3.6.7 采用植生袋码砌工艺进行格构内植生符合下列规定: a 植生袋封口应采用封口扎带(高强度、抗紫外线)或现场用小型封口机封制; b 植生袋应分层码砌,相邻袋子之间宜采用标准扣件进行联结; C 每码砌4㎡植生袋墙体中应砌入一个填充中粗砂的植生袋以利排水。

    8.7.1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a 施工准备与施工放线; b 锚杆与混凝土基础施工; 安装柔性防护网。 8.7.2 施工准备与施工放线符合以下要求: a 开始施工作业前,应结合现场坡面条件和设计要求,对阻碍工程施工、威胁施工作业安全的局 部突起体或孤危石、凹坑和树木进行清除或回填,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b 当坡面条件可能影响防护网的防护功能或施工安装时,应按设计要求的位置、间距与容许误差 范围,按有利于防护网功能发挥、便于施工、满足设计要求的优先顺序,放线确定锚杆或混凝 土基础的位置; 矩阵式锚固网锚杆定位的同时,宜结合坡面地形条件和设计要求标记出需要开凿孔口凹坑的锚 杆孔。 8.7.3 锚杆施工符合以下要求: a 钻孔应在已确定的锚杆孔位置处按设计要求的孔径、长度和方位施工;矩阵式锚固网工程中需 要开凿锚杆孔口凹坑的,宜在钻孔同时按设计尺寸开凿; 6 应根据边坡岩土体条件进行钻孔注浆试验和锚固力抗拔试验,确定合理的单孔注浆量,核定设 计锚固力承载值,试验结果与设计差异较大时应反馈设计部门修改设计; C 可采用先注浆后插入锚杆或先插入杆体后注浆的方法完成锚杆安装。 8.7.4 柔性防护网的安装符合以下要求: a 柔性防护网包含格栅网或高强度钢丝网时,应将格栅网或钢丝网安装在直接面向危岩落石荷载 作用一侧; b 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的安装顺序和方法安装柔性防护网。 8.7.5 柔性防护网上部结构的安装除符合设计规定外,还符合以下规定: a 各柔性网片间及其与支撑绳间的缝合连接应确保每一个边缘网孔都被连接; 6 矩阵式锚固网中,柔性网片应基本位于相邻四根锚杆所限定的防护单元中部,连接网片与支撑 绳的缝合绳不应与锚杆直接连接,并应手动张紧缝合绳; 包含格栅网时,各网片间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一个网孔尺寸,各格栅网网片间及其与承载网间 的扎结点间距不应大于1m; d 各类支撑绳均应采用张拉设备张紧,被动网上支撑绳的下垂度不应大于柱间距的3%; 被动防护网的格栅网上边缘应翻卷到下坡侧至少15cm并与承载柔性网扎结,底部宜顺坡向上 延伸铺挂至少50cm。

    8. 7.1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8.7.1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施工准备与施工放线; b 锚杆与混凝土基础施工; C 安装柔性防护网。 8.7.2 施工准备与施工放线符合以下要求: a 开始施工作业前,应结合现场坡面条件和设计要求,对阻碍工程施工、威胁施工作业安全的局 部突起体或孤危石、凹坑和树木进行清除或回填,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b 当坡面条件可能影响防护网的防护功能或施工安装时,应按设计要求的位置、间距与容许误差 范围,按有利于防护网功能发挥、便于施工、满足设计要求的优先顺序,放线确定锚杆或混凝 土基础的位置; 矩阵式锚固网锚杆定位的同时,宜结合坡面地形条件和设计要求标记出需要开凿孔口凹坑的锚 杆孔。 8.7.3 锚杆施工符合以下要求: a 钻孔应在已确定的锚杆孔位置处按设计要求的孔径、长度和方位施工;矩阵式锚固网工程中需 要开凿锚杆孔口凹坑的,宜在钻孔同时按设计尺寸开凿; 6 应根据边坡岩土体条件进行钻孔注浆试验和锚固力抗拔试验,确定合理的单孔注浆量,核定设 计锚固力承载值,试验结果与设计差异较大时应反馈设计部门修改设计; C 可采用先注浆后插入锚杆或先插入杆体后注浆的方法完成锚杆安装。 8.7.4 柔性防护网的安装符合以下要求: a) 柔性防护网包含格栅网或高强度钢丝网时,应将格栅网或钢丝网安装在直接面向危岩落石荷载 作用一侧; b 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的安装顺序和方法安装柔性防护网。 8.7.5 柔性防护网上部结构的安装除符合设计规定外,还符合以下规定: a 各柔性网片间及其与支撑绳间的缝合连接应确保每一个边缘网孔都被连接; 6 矩阵式锚固网中,柔性网片应基本位于相邻四根锚杆所限定的防护单元中部,连接网片与支撑 绳的缝合绳不应与锚杆直接连接,并应手动张紧缝合绳; C 包含格栅网时,各网片间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一个网孔尺寸,各格栅网网片间及其与承载网间 的扎结点间距不应大于1m; d 各类支撑绳均应采用张拉设备张紧,被动网上支撑绳的下垂度不应大于柱间距的3%; 被动防护网的格栅网上边缘应翻卷到下坡侧至少15cm并与承载柔性网扎结,底部宜顺坡向上 延伸铺挂至少50cm。

    DB45/T 19732019

    8.8.1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d)基础砌筑; e 墙身砌筑。 8.8.2 墙体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a) 水泥、砂、水等材料进场时验收,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b) 砂浆进行配比试验,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C 当墙体材料采用片石时,石料应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纹,表面污渍已被清除,必要时进行抗 压强度试验; d 当墙体材料采用预制砌块时,进行抽样强度试验,满足设计要求。 8.8.3 墙背修整符合以下要求: a) 挂线找平刷坡,以确保墙背坡形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b 清扫坡面,以确保墙背坡面无浮渣和碎石; 当岩性为易风化岩(云母岩、绿泥片岩或炭质泥页岩)时,应划分施工段,采用流水作业法施 工。 8.8.4 基础开挖符合下列规定: a) 根据伸缩缝划分施工段,分段长度宜小于10m; b) 采用流水作业进行施工组织策划;开挖深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地基上, 地基承载能力不够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C 基底纵坡坡度与平台截水沟纵坡坡度相等,兼作截水沟底面使用; d 当基底为岩层时,应进行清扫,以确保无浮渣; e 当基底为土质时,应整平并夯实;一施工段回填夯实后,进入下一施工段开挖。 8.8.5 基础砌筑符合下列规定: a) 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 b 当基底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 C 当基底为土质时,直接坐浆砌筑,底浆应满铺; d 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 e 砌块安放稳固,砌块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 f 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 g 基础留空区域用原土石进行回填,采用小型机具夯实。 8.8.6 墙身砌筑符合下列规定: a) 划分施工段,分段长度宜小于10m,或按沉降缝进行划分; b 各施工段的水平砌缝应一致; C d 确保泄水管外倾坡面; e 泄水管内端部应留空,用碎石和砂夯实做成反滤层; f 两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差不宜超过1.2m; g 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 宝新格用巨

    8.8.2墙体材料符合以下要求

    8.8.4基础开挖符合下列规定:

    8.8.5 基础筑符合下列规定:

    i)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并确保砌筑面无泥土; 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 k 顶部应采用原土夯填,以免水流冲刷。 8.8.7 混凝土护面墙浇筑符合下列规定: a 浇筑砼前,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筑; b 砼浇筑时按照顺序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300mm; C) 混凝土浇筑时自由落差一般不应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用导管或溜槽输送; d 砼的施工应连续进行,因故中断时,间隔时间应小于前层砼的初凝时间; e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消 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d。

    8.9.1施工过程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

    8.9.3挂网施工符合以下规定:

    DB45/T 19732019

    DB45/T 19732019

    8.9.6植被养护符合以下要求

    种子发芽及幼苗期,养护以浇水喷灌为主,应保持植被混凝土呈湿润状态,养护期限视坡面 物生长状况而定,不少于45d; 喷水设备应取用摇臂喷头移动喷酒,杜绝高压水头直接喷射。

    9.1.1支挡工程施工应跟随开挖分层进行,应自上而下,边开挖,边加固。

    9.1.1支挡工程施工应跟随开挖分层进行,应自上而下,边开挖,边加固。 9.1.2支挡工程施工,应按照信息法施工的要求,完成各项地质资料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及时进行 动态设计,动态调整施工方案。

    9.2.1施工前准备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2.1施工前准备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预应力锚索施工前,应根据锚固工程的设计条件、现场地层条件和环境条件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基本试验,同一地层的锚索试验数量不得少于 3根,确定施工工艺; C 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d 施工前应对边坡修整,修整后的边坡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 2.2 预应力锚索钻孔遵循以下要求: a 造孔设备及机具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钻孔参数及开挖施工程序等因素选择确定,采用潜孔锤 冲击回转钻进造孔; 6 应按设计要求测定孔位,孔位坐标误差不得大于10cm,如遇障碍须调整孔位时,应征得监理 工程师或设计代表同意; C 开孔时应严格控制钻具的倾角及方位角,当钻进20cm~30cm后应校核角度,在钻进中及时测 量孔斜及时纠偏,终孔孔轴偏差不得大于孔深的2%,方位角偏差不得大于3°,如涉及有特 殊要求时,应按照其要求执行; 1 岩锚成孔应顺直,孔壁无错台、无松动岩石;终孔孔深宜大于设计孔深40cm,终孔孔径不得 小于设计孔径10mm; e 钻孔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地质工作,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地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记录并及时通 知设计代表; 不 在钻孔过程中,如遇岩体破碎、松软或地下水渗漏易塌孔,可用水泥浆护壁; 名 当遇渗水严重钻进困难时,应采用全程跟管钻进成孔;对滑坡体钻孔应跟管钻进成孔不得用水 作润滑、冷却剂,以减少加固体滑塌风险; 终孔后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清洗; 锚孔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锚索。 2.3 普通拉力型锚索的编束遵循以下规定: a) 应按技术要求和锚索结构下料,下料长度等于钢绞线张拉长度十锚垫墩厚度十张拉所需尺寸 十外露长度; b 无粘结钢绞线编索前,应将锚固段及锚头PE套管剥去,使用清洗剂洗去油脂并套上止油护套, 并对裸露钢绞线进行防护:

    DB45/T 19732019

    C 锚索应根据设计结构进行编制,采用编帘法或隔离架集束,隔离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其间距 允许偏差50mm; 锚索编制中钢绞线应一端对齐,排列平顺,不得扭结,绑扎牢固,绑扎间距宜为2.0m; e 锚固段的进出浆管应按设计编入索体,靠近孔底的进浆管出口至锚索端部距离不宜大于 200m; f 止浆环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误差不大于土50mm,并将止浆环与索体密封固定。 端头锚索的导向帽应按设计要求制作,与索体连接应牢固可靠; g 锚索制成后,经检验合格应签发合格证,并进行编号、挂标示牌,注明生产日期、孔号。 9.2.4 压力分散型锚索的编束遵循以下规定: a 应按技术要求和锚索结构下料,下料长度等于各组张拉长度+锚垫墩厚度+张拉所需尺寸+外露 长度; b 下料前应对钢绞线的PE套进行检查,对破损的PE套应进行处理: C 进行承载体组装时,承载板应与带PE套的钢绞线紧密结合,用挤压套压紧;同组钢绞线挤压 完成后,应在挤压套与导向帽之间填充防腐油脂,进行密封与防腐处理; d 锚索体自由段的隔离架间距宜为1.5m2m;锚固段灌浆宜采用双注浆管形式,管材的耐压能 力应不小于2Mpa; ? 在锚索两个隔离架之间应采用专用黑铁丝捆扎; f) 锚索编制完成后,应分组逐根进行钢绞线的编号,并挂牌标识; g 经检验合格的锚索应按编号整齐、平顺地存放在距地面20cm以上的支架或垫木上,不得叠压 存放,支架间距宜为1.0m1.5m,并采用防水布覆盖防护。 9.2.5 锚索安装遵循以下要求: 锚索安装前应对锚索孔进行检查; b 在锚索入孔前,应校对锚索编号与孔号是否一致,做好标记; 锚索安装过程中宜采用胶垫隔离、支撑过渡等方式,避免锚束PE套损坏: d 钢绞线应在孔内保持平顺,宜在孔口安装12个隔离支架;锚索应一次放索到位,避免在安 装过程中反复拖动索体。 9.2.6 锚索灌浆遵循以下要求: a 锚索安装后应及时进行灌浆;灌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6) 浆材所用水泥、外加剂不得含有对锚索有腐蚀性的物质; C 浆液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浆液水灰比宜采用0.3~0.4,水泥砂浆的水灰比宜采用 0.45~0.5,要求浆液3h后的沁水率控制在2%以内。砂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mm,含泥量小于 1%; d 浆液宜采用高速搅拌机拌制,灌浆应采取孔底反浆法灌浆,直至孔口冒出浓浆时才缓慢拨出注 浆管,以保证孔道浆体饱满; e 灌浆结束24h后,如发现孔口浆体不饱满,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充灌浆; f) 灌浆过程中,应按规定制备浆体试件。 9.2.7 锚索坡面结构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锚索的坡面结构包括锚墩、地梁和框架; b) 坡面结构的基础应牢靠,当坡面不平顺时,应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垫平; 坡面结构的受力面应与锚索垂直;

    C 锚索应根据设计结构进行编制,采用编帘法或隔离架集束,隔离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其间距 允许偏差50mm; d) 锚索编制中钢绞线应一端对齐,排列平顺,不得扭结,绑扎牢固,绑扎间距宜为2.0m; e 锚固段的进出浆管应按设计编入索体,靠近孔底的进浆管出口至锚索端部距离不宜大于 200mml; f 止浆环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误差不大于土50mm,并将止浆环与索体密封固定。 端头锚索的导向帽应按设计要求制作,与索体连接应牢固可靠; g 锚索制成后,经检验合格应签发合格证,并进行编号、挂标示牌,注明生产日期、孔号。 2.4 压力分散型锚索的编束遵循以下规定: a 应按技术要求和锚索结构下料,下料长度等于各组张拉长度+锚垫墩厚度+张拉所需尺寸+外露 长度; b 下料前应对钢绞线的PE套进行检查,对破损的PE套应进行处理: C 进行承载体组装时,承载板应与带PE套的钢绞线紧密结合,用挤压套压紧;同组钢绞线挤 完成后,应在挤压套与导向帽之间填充防腐油脂,进行密封与防腐处理; d 锚索体自由段的隔离架间距宜为1.5m~2m;锚固段灌浆宜采用双注浆管形式,管材的耐压能 力应不小于2Mpa; e 在锚索两个隔离架之间应采用专用黑铁丝捆扎; f 锚索编制完成后,应分组逐根进行钢绞线的编号,并挂牌标识; 经检验合格的锚索应按编号整齐、平顺地存放在距地面20cm以上的支架或垫木上,不得叠压

    c)锚索应根据设计结构进行编制,采用编帘法或隔离架集束,隔离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其间距 允许偏差50mm; 锚索编制中钢绞线应一端对齐,排列平顺,不得扭结,绑扎牢固,绑扎间距宜为2.0m; e 锚固段的进出浆管应按设计编入索体,靠近孔底的进浆管出口至锚索端部距离不宜大于 200ml; f 止浆环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误差不大于土50mm,并将止浆环与索体密封固定。 端头锚索的导向帽应按设计要求制作,与索体连接应牢固可靠; g 锚索制成后,经检验合格应签发合格证,并进行编号、挂标示牌,注明生产日期、孔号。 9.2.4 压力分散型锚索的编束遵循以下规定: a 应按技术要求和锚索结构下料,下料长度等于各组张拉长度+锚垫墩厚度+张拉所需尺寸+外露 长度; b 下料前应对钢绞线的PE套进行检查,对破损的PE套应进行处理: C 进行承载体组装时,承载板应与带PE套的钢绞线紧密结合,用挤压套压紧:同组钢绞线挤压 完成后,应在挤压套与导向帽之间填充防腐油脂,进行密封与防腐处理; d 锚索体自由段的隔离架间距宜为1.5m~2m;锚固段灌浆宜采用双注浆管形式,管材的耐压能 力应不小于2Mpa; e 在锚索两个隔离架之间应采用专用黑铁丝捆扎; f 锚索编制完成后,应分组逐根进行钢绞线的编号,并挂牌标识; 名 经检验合格的锚索应按编号整齐、平顺地存放在距地面20cm以上的支架或垫木上,不得叠压 存放,支架间距宜为1.0m~1.5m,并采用防水布覆盖防护

    9.2.5错索安装遵循以下要求:

    9.2.5锚索安装遵循以下要求: a 锚索安装前应对锚索孔进行检查; b 在锚索入孔前,应校对锚索编号与孔号是否一致,做好标记; C 锚索安装过程中宜采用胶垫隔离、支撑过渡等方式,避免锚束PE套损坏; d 钢绞线应在孔内保持平顺,宜在孔口安装1~2个隔离支架;锚索应一次放索到位,避免在安 装过程中反复拖动索体

    9.2.6错索灌浆遵循以下要求:

    a)锚索安装后应及时进行灌浆;灌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浆材所用水泥、外加剂不得含有对锚索有腐蚀性的物质: 浆液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浆液水灰比宜采用0.3~0.4,水泥砂浆的水灰比宜采用 0.45~0.5,要求浆液3h后的沁水率控制在2%以内。砂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mm,含泥量小于 1%; d 浆液宜采用高速搅拌机拌制,灌浆应采取孔底反浆法灌浆,直至孔口冒出浓浆时才缓慢拨出注 浆管,以保证孔道浆体饱满; e 灌浆结束24h后,如发现孔口浆体不饱满,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充灌浆; f 灌浆过程中,应按规定制备浆体试件。 9.2.7 锚索坡面结构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锚索的坡面结构包括锚墩、地梁和框架; b 坡面结构的基础应牢靠,当坡面不平顺时,应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垫平; C 坡面结构的受力面应与锚索垂直; d 由于锚索附近受力大而集中,因此锚索所在位置受力钢筋应按设计适当加密,混凝土应捣固密 实。

    DB45/T 19732019

    9.2.8锚索张拉遵循以下要求

    锚索张拉前应将孔口处混凝土整平,再安装钢垫板、锚头等设备; b 张拉设备应按规定配套标定,标定应在经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当处于下列 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标定: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张拉次数超过300次; C 使用过程中千斤顶或压力表出现异常情况;千斤顶检修或更换配件后;孔内砂浆强度未达到设 计强度的75%时,不得进行张拉; d 除设计有明确规定外,应采用先进行单根预应力钢绞线预紧,使锚索各股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 均匀后,再进行整索张拉,预紧应力为锚索设计值的20%~30%; e 张拉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逐级加载,按照设计荷载的20%、25%、50%、75%、100%直至 110%,每加一次荷载,应稳定5min8min,再卸荷至前级荷载,再升级加荷,直至加到设计 荷载的110%,持荷10min,再按照设计预应力值锁定; 压力分散型锚索张拉前应绘制钢绞线与锚具上的对应分布图,记录单根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外 露长度; 名 张拉时应采用先预紧再分组分级单根对称循环张拉或分组整体张拉的方法; h 张拉加载及卸载应缓慢平稳,加载速率每分钟不宜超过设计荷载的10%,卸载速率每分钟不 宜超过设计荷载的20%; 锚索张拉每级加载后应同步测量其伸长值,锁定后应量测预应力钢绞线的滑移量; 锚索锁定后,在48h内若发现有明显的预应力松弛时,应进行补偿张拉; k 对于松软的坡积土、滑坡体等,应通过试验确定补偿张拉的时间和补偿预应力的大小。 封锚遵循以下要求:

    2.2.9封错遵循以下要

    a)封孔灌浆应在锚索张拉、检测合格、锁定后进行; b)封孔灌浆时,进浆管应插到底,灌浆应饱满; c)封孔灌浆后,锚头部分应涂防腐剂,并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闭。

    9.3.1施工前准备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a)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抗拔力验证试验,每一种参数组合的锚杆试验数量不得少于 3根; b)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C 施工前应对边坡修整,修整后的边坡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 9.3.2 锚杆钻孔遵循以下要求: a)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孔位并做出标记,开孔允许偏差为土50mml; 孔轴应保持直线,锚杆深度允许偏差一10mm~50mml; 波务平台 C 钻孔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地质工作,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地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记录并及时通 知设计代表; d 钻孔后应将孔内粉尘、石渣清理干净; e 锚孔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锚杆。 9.3.3 锚杆材料及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杆体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b 锚杆杆体与各部位的强度、加工精度及技术性能应经试验证明满足设计要求; C 锚杆体及其部件在加工、运输、存放和安装过程中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锈蚀、变形及损伤:

    a)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抗拔力验证试验,每一种参数组合的锚杆试验数量不得少于 3根; b)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C 施工前应对边坡修整,修整后的边坡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 9.3.2 锚杆钻孔遵循以下要求: a)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孔位并做出标记,开孔允许偏差为土50ml; b 孔轴应保持直线,锚杆深度允许偏差一10mm~50mml; 务平台 C 钻孔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地质工作,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地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记录并及时通 知设计代表; d 钻孔后应将孔内粉尘、石渣清理干净; e 锚孔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锚杆。 9.3.3 锚杆材料及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杆体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b 锚杆杆体与各部位的强度、加工精度及技术性能应经试验证明满足设计要求;

    9.3.3锚杆材料及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镭杆杆体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b 锚杆杆体与各部位的强度、加工精度及技术性能应经试验证明满足设计要求; C 锚杆体及其部件在加工、运输、存放和安装过程中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锈蚀、变形 d)严格按照设计长度进行下料,并对杆体应进行校直,除锈处理:

    e 锚杆杆体钢筋连接时宜采用对接焊或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应小于5倍钢筋直径,应尽量减 少焊接数量; 锚杆杆体上应每隔1m~2m焊有对中支架,支架高度不应小于25mm。 9.3.44 锚杆安装与注浆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应安装在孔位中心; b 锚杆未插入岩层部分,应按照设计要求做防锈处理; C 水泥砂浆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与砂的比例宜为 1:1~1:2(质量比),水灰比宜为0.450.50,可根据需要添加具有早强、减水、膨胀等作 用的外加剂;砂浆应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 d 宜先插入锚杆然后灌浆,灌浆采用孔底注浆法,灌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mm~100mm,并随水 泥砂浆的注入逐渐拔出,灌浆压强宜不小于0.2Mpa; e 砂浆锚杆安装后,不得敲击、摇动,普通砂浆锚杆在3d内,早强砂浆锚杆在12h内,不得在 杆体上悬挂重物、应在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下步操作。 9.3.5 预应力锚杆的张拉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张拉前应将孔口处混凝土整平,再安装钢垫板、固定螺帽等; b 孔内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不得进行张拉; C 张拉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逐级加载,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锚杆的相互影响。 9.3.6 锚杆锚头的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结合混凝土框架或喷砼网施工时,锚杆处的框架钢筋或钢筋网的钢筋应加密; b 锚杆钢筋可用螺帽固定在钢垫板上,也可直接焊接在钢垫板上,若焊接在钢垫板上时,应将钢 筋弯曲,长度不应少于20cm,弯曲角度为90°,弯曲部分满焊在钢垫板上; C 锚杆施工完毕后,锚头部分应涂防腐剂,并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闭。

    e 锚杆杆体钢筋连接时宜采用对接焊或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应小于5倍钢筋直径,应尽量减 少焊接数量; 锚杆杆体上应每隔1m~2m焊有对中支架,支架高度不应小于25mml。 9.3.44 锚杆安装与注浆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应安装在孔位中心; b 锚杆未插入岩层部分,应按照设计要求做防锈处理; C 水泥砂浆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与砂的比例宜为 1:1~12(质量比),水灰比宜为0.450.50,可根据需要添加具有早强、减水、膨胀等作 用的外加剂;砂浆应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 d 宜先插入锚杆然后灌浆,灌浆采用孔底注浆法,灌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mm~100mm,并随水 泥砂浆的注入逐渐拔出,灌浆压强宜不小于0.2Mpa; e 砂浆锚杆安装后,不得敲击、摇动,普通砂浆锚杆在3d内,早强砂浆锚杆在12h内,不得在 杆体上悬挂重物、应在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下步操作。 9.3.5 预应力锚杆的张拉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张拉前应将孔口处混凝土整平,再安装钢垫板、固定螺帽等; 孔内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不得进行张拉: C 张拉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逐级加载,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锚杆的相互影响。 9.3.6 锚杆锚头的制作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杆结合混凝土框架或喷砼网施工时,锚杆处的框架钢筋或钢筋网的钢筋应加密; 6 锚杆钢筋可用螺帽固定在钢垫板上,也可直接焊接在钢垫板上,若焊接在钢垫板上时,应将钢 筋弯曲,长度不应少于20cm,弯曲角度为90°,弯曲部分满焊在钢垫板上; 锚杆施工完毕后,镭头部分应涂防腐剂,并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闭

    9.4.1施工前准备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9.4.1 施工前准备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a 抗滑桩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如须在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加筑适当 高度的围梗,做好安全施工的其他防护措施; b 施工前应备好各项工序的机具、器材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施,编制施工方案; C 施工前应对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提出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交待 质量控制难点; d 施工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现场取得水泥、砂、粗骨料,按设计的桩身混凝土强度和设 计要求的落度,开展配合比试验; 应平整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截、排水及防渗设施; ? f) 施工前布置变形监测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对坡体变形进行监测。 9.4.2 人工挖孔桩开挖遵循以下要求: a 按设计桩位测量放线,桩孔现场位置应与设计坐标一致,设置的桩轴线定位标志应长期保留并 定期复核; 挖孔桩的施工次序宜采取先两侧后中部的开挖顺序,开挖时应间隔跳桩开挖; C 应分节开挖,每节高度宜为0.6m~2.0m,分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动面处分 节,开挖一节立即支护一节; d 桩孔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的厚度、混凝土强度及配筋应符合设计要求,护壁混凝土可掺 加早强剂,以缩短脱模时间;

    DB45/T 19732019

    e)护壁混凝土应贴紧围岩灌注,灌注前应清除孔壁上的松动石块、浮土,围岩较松软、破碎、有 水时,护壁宜设泄水孔,但浇筑桩身混凝土时应堵塞泄水孔; 在围岩松软、破碎和有滑动面的节段,应在护壁内顺滑动方向用临时横撑加强支护,并经常观 察其受力情况,及时进行加固; 名 坚硬岩层或孤石采用风镐凿除困难时可采用松动爆破方式开挖。爆破过程中应采取专项施工措 施保护建构筑物安全,并监测建构筑物的变形; h 基岩孔段爆破一般采用微振动钻孔控制爆破,爆破深度控制在0.3m0.5m; 爆破孔采用小直径钻孔,钻孔直径Φ42mm,爆破钻孔中使用Φ32mm的管装乳化炸药,爆破钻 孔呈梅花形布置; 爆破开始前在现场测试爆破振动,取得振动衰减参数,及时调整爆破方法,降低爆破振动,确 保爆破安全; 采用微差控制爆破技术,每段微差时间不应小于25mS,单段最大药量和一次爆破规模应根据 振动衰减规律和爆破分段数严格控制; 石方爆破开始前,应对周围建构筑物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包括房屋的结构现状和变形情况,并 依据结构特征和国家标准给出各自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值; M 为控制飞石危害,爆破孔口应进行安全防护覆盖,孔口加压砂包,爆区表面用竹芭覆盖; 雷雨天气时不宜进行桩孔爆破作业,周围有管线时,爆破前应测量杂散电流值,如杂散电流超 过规定值,则应采用抗杂散电流的特殊电雷管,爆破时应实施严格的安全警戒,警戒信号要明 显; 岩层可采用静态爆破,应制定静态爆破方案,爆破孔的间距、深度及装药量应由试验确定; 开挖的弃渣不得堆放在孔口处和滑坡区,应及时外运: 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地质编录工作,如有与设计不符合的地质情况,应及时汇报; 开挖至桩底后,应清理孔底的残渣,疏干孔底积水,用混凝土进行封底,并预留集水坑,封底 混凝土强度与桩身强度相同,厚度不小于200mm; S 应对桩内做有毒气体检测并加强通风设备。 3 钻孔成孔遵循以下要求: a 钻孔桩成孔主要有冲击成孔、回转成孔及旋挖成孔,旋挖成孔适用于土层及软岩钻进,冲击及 回转成孔适用于各类土层层,嵌固于硬岩中的钻孔桩应优先采用冲击钻孔; 钻孔桩应间隔跳钻成孔,施工顺序宜先两侧后中间,先外后内; C 钻孔桩孔口应埋设钢护筒,护筒宜采用4mm~10mm钢板制作;护筒埋设应准确、牢固,护筒 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小于50mm;V d 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其下段外侧应采用粘土填实;护筒埋设深度不小于1.5m, 并应满足孔内泥浆面的高度要求,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深厚的填土层中,护筒应适当加高加深; 地下水位以下钻孔应采用泥浆护壁,孔内泥浆面应保持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使孔内水头压 ? 力稍大于周围地下水压力; 在破碎岩层或松散土层中可视需要采用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护壁,当浆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 填、封闭等堵漏措施; & 在滑坡体钻进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循环泥浆渗入滑体,宜采用优质膨润土泥浆进行护壁钻进, 不得清水钻进; 桩孔钻进设备应具有足够的功率和提升力,采用回旋及旋挖设备时应具备足够的扭矩,钻塔应 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4 抗滑桩钢筋的制作与安装遵循以下要求: 可能左场地制作成型孔内宝装

    9.4.3钻孔成孔遵循以下要求:

    a 钻孔桩成孔主要有冲击成孔、回转成孔及旋挖成孔,旋挖成孔适用于土层及软岩钻进,冲击及 回转成孔适用于各类土层层,嵌固于硬岩中的钻孔桩应优先采用冲击钻孔; 钻孔桩应间隔跳钻成孔,施工顺序宜先两侧后中间,先外后内; C 钻孔桩孔口应埋设钢护筒,护筒宜采用4mm~10mm钢板制作;护筒埋设应准确、牢固,护筒 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小于50mm;V 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其下段外侧应采用粘土填实;护筒埋设深度不小于1.5m, 并应满足孔内泥浆面的高度要求,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深厚的填土层中,护筒应适当加高加深; 地下水位以下钻孔应采用泥浆护壁,孔内泥浆面应保持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使孔内水头压 力稍大于周围地下水压力; f 在破碎岩层或松散土层中可视需要采用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护壁,当浆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 填、封闭等堵漏措施; 名 在滑坡体钻进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循环泥浆渗入滑体,宜采用优质膨润土泥浆进行护壁钻进, 不得清水钻进; h 桩孔钻进设备应具有足够的功率和提升力,采用回旋及旋挖设备时应具备足够的扭矩,钻塔应 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4.4 抗滑桩钢筋的制作与安装遵循以下要求: a)抗滑桩的各类钢筋应尽可能在场地制作成型、孔内安装:

    b 钢筋可采用机械或人工调直,优先采用机械调直,经调直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 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少5%; 竖筋宜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不得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钢筋套筒连接、焊接或其他连接应按 要求抽样送检; d 竖筋的接头应错开,同一截面竖筋接头数量不应超过25%; 滑带及岩土界面附近受力竖筋不得设置焊接接头,滑带附近的箍筋及加强筋布置应符合要求; 受力主筋的布置应注意滑坡的主滑方向,悬臀挖孔桩受弯主筋应布置在挖孔桩承受滑坡推力的 一侧; 名 竖筋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h 挖孔桩桩身钢筋在桩孔内安装,钢筋要求定位准确牢固,钢筋笼与护壁之间用水泥砂浆垫块隔 开,以留出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得少于50mm,宜采用70mm。

    h)挖孔桩桩身钢筋在桩孔内安装,钢筋要求定位准确牢固,钢筋笼与护壁之间用水泥砂浆垫块隔 开,以留出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得少于50mml,宜采用70mm。 4.5混凝土的灌注遵循以下要求: 浇筑混凝土前应排干孔底积水,封堵地下水渗水点,并清除孔底土石等浮渣,若桩孔内有较大 出水点且无法排干桩孔内积水,应采用水下灌注法灌注砼; b 碎石、砂及水泥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要求,粗骨料可选择碎石或卵石,其骨料粒径应小于40mm, 且不得大于钢筋最小间距的1/3,砂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应不超过2%; C 钻孔桩混凝土应优先使用商品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达到要求,其强制 式搅拌机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 混凝土不得从孔口直接浇筑,应采用串筒导管浇筑,串筒下口与混凝土面距离宜为1m~2m, 应固定可靠,最后一节串筒应倾斜,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刚开始灌注时,应降低灌注速度, 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 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e 桩孔深度超过30m时,不宜采用串筒浇筑,宜采用泵送混凝土至桩底,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 时,布料管管口不得高于混凝土面2m,混凝土落度宜为12cm~16cm; 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分层振捣,每浇筑0.4m~0.6m时,应插入振动棒振捣,振捣范围应覆盖 桩孔全截面,混凝土保护层不得漏振; 名 桩顶高出地面的挖孔桩,应支设模板,分层浇筑,模板定位及安设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程要求; h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挖孔桩桩头混凝土应及时用麻袋、草帘等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期不 得少于7d,冬季施工的混凝土不得受冻害; 1 大截面挖孔桩混凝土量较大时,应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和施工, 防止产生混凝土开裂。 准 4.6 桩板墙的施工遵循以下要求: a 桩间挡土板有现浇和预制两种,挡土板的施工应在桩身砼达至设计强度的75%之后进行; b) 挡土板基槽开挖采用逆作法施工,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深度小于5m时, 可采用放坡开挖,开挖深度大于5m或处于顺滑坡面时,应有专项的开挖支护方案; 现浇混凝土挡土板施工时,挡土板的模板支撑应牢固,挡土板较高时应分层支模及浇筑混凝土, 每层浇筑高度不宜超过4m,挡土板钢筋与桩的连接可采用植筋连接或挖孔桩预埋筋连接,应 保证挡土板与桩连接稳固,现浇挡土板应与桩身混凝土连接,应凿除护壁混凝土,凿毛桩身混 凝土后再浇筑挡土板混凝土; 采用预制混凝土挡土板时,挡土板应安置在桩体靠后缘侧,挖孔桩应预留安装挡土板的构造, 挡土板安装要求定位准确,两端与挖孔桩贴合紧密; 挡土板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板前板后土体回填,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其土类及性质宜与 周边土体一致,回填土和砂土的压实度和密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9.4.5混凝土的灌注遵循以下要求

    DB45/T 19732019

    f)当桩间为土钉墙或锚喷支护时,桩间土体应分层开挖、分层加固。 4.7 锚拉桩的施工要求遵循以下要求: a 锚拉桩的桩身受力主筋应根据受力特点按设计要求布置; b 锚拉桩的锚垫基座应按设计要求配筋,基座定位须准确,应保证受力面与锚索垂直; C 锚拉抗滑桩的锚孔应采用预埋管,管体宜采用钢管地基标准规范范本,也可采用PVC管,预埋管的定位应准确: 其方位角与倾角应满足设计要求; 应在抗滑墙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锚索施工

    9.5.1施工前准备工作遵循以下要求!

    a)大型挡土墙应编制施工专项方案; 按设计要求测放出挡土墙的位置及基坑开挖范围; ? C 挡土墙施工前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设施; d 在岩体破碎、土质松软或地下水丰富地段修建挡土墙,宜避开雨季施工。 5.2 挡土墙开挖遵循以下要求: a 挡土墙基坑开挖应分段跳槽开挖,每段长5m~10m或与沉降缝设置同长,每施工完成一段挡 土墙后才能开挖相邻一段挡土墙的基坑; b) 施工过程应对地质情况进行核对,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处理; C 坑内积水应随时排干; d 采用倾斜基底时,基底标高应按设计控制,不得超挖填补。 5.3挡土墙基础施工遵循以下要求: a) 应将基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 b 硬质岩石基坑中的基础,宜满坑砌筑; C 雨季在土质或易风化软质岩石基坑中砌筑基础时,应在基坑挖好后及时封闭坑底,当基底设有 向内倾斜的稳定横坡时,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辅以必要座浆后安砌基础; d 砌筑挡土墙时,要分层错缝砌筑,基底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砂浆水灰比应 符合要求,并填塞饱满; e 混凝土挡墙基础浇筑应根据挡土墙长度分段进行; 混凝土浇筑时自由落差不应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用导管或溜槽输送; 名 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不易超过300mm,各层混凝土浇筑不得间断; h 墙身高出地面后,基坑应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小于5%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下渗而影 响墙身稳定。 5.4 挡土墙墙体施工遵循以下要求: a 浆砌块石挡土墙应采用座浆法施工,砂浆稠度不宜过大,块片石表面清洗干净; b 墙顶用M7.5水泥砂浆抹成5%外斜护顶,厚度不小于30mm; C 尽可能选用表面较平的块石砌筑,其最小厚度为150mm。外露面用M7.5砂浆勾缝; d 混凝土挡土墙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在底部接处先均匀浇筑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相 同的砂浆结合层; e 混凝土浇筑时自由落差不应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用导管或溜槽输送; f 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分层厚度不大于300mm,墙体应连续进行浇筑,每层间隔时间 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墙体混凝土施工缝宜设在伸缩缝处:

    国家标准9.5.2挡士墙开挖遵循以下要求

    9.5.4挡士墙墙体施工遵循以下要

    h)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 状态,养护期不少于7d,可根据空气的湿度、温度和水泥的品种及掺用的外加剂的情况,适 当延长;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的设计强度75%以上时,方可拆除模板; 1 应在坡脚设置排水沟,以排地表水,防止地表水下渗影响挡土墙基础稳定,可能时,结合使用 要求做墙顶封闭处理(如三合土地面等),或夯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以减少地下水下渗; k 伸缩缝与沉降缝侧壁应竖直、平齐,无搭叠; 墙后填土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碎石土,回填应在墙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距墙背 0.5m1.0m范围内,不宜用重型碾压设备碾压。 挡土墙反滤层和泄水孔的施工遵循以下要求: 法速自

    ....
  • 公路工程
  • 相关专题: 边坡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