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9217-2015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

  • QCR9217-2015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8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7.1.1超前地质钻探是利用钻机在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钻探获 取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7.1.2超前地质钻探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地质 预报,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煤层瓦斯发育区、 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须采用。 7.1.3超前地质钻探可采用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并应按下列要 求二者合理搭配使用,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钻探速度,减少占用开挖 工作面的时间(岩土可钻性分级见本技术规程附录G)。 1一般地段采用冲击钻。冲击钻不能取芯,但可通过冲击器 的响声、钻速及其变化、岩粉、卡钻情况、钻杆震动情况、冲洗液的 颜色及流量变化等粗略探明岩性、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溶洞、 暗河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 2复杂地质地段采用回转取芯钻。回转取芯钻岩芯鉴定准 确可靠,地层变化里程可准确确定,一般只在特殊地层、特殊目的 地段、需要精确判定的情况下使用。比如煤层取芯及试验、溶洞及 断层破碎带物质成分的鉴定、岩土强度试验取芯等。

    原则。 3)煤层瓦斯预报超前钻探孔数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 5.4.3条的规定。 2孔深。 1)不同地段不同目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的钻孔深度。 2)钻探过程中应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根据钻孔情况可适 时调整钻孔深度,以达到预报目的为原则;煤层瓦斯超 前钻孔深度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5.4.4条的规定。 3)在需连续钻探时,一般每循环可钻30m~50m,必要时 也可钻100m以上的深孔。 4)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应重叠5m~8m。 3孔径。 钻孔直径应满足钻探取芯、取样和孔内测试的要求,并应符合 现行《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的规定;煤层瓦斯超前钻 探孔径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5.4.4条的规定。 4富水岩溶发育区超前钻探应终孔于隧道开挖轮廊线以外 5m~8m 7.1.5超前地质钻探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 1实施超前地质钻探的人员应经技术培训和考核,经考核合 格后方可上岗。 2钻探前地质技术人员应进行技术、质量交底。 3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在现场做好钻探记录,包括钻孔位置、 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深、钻进压力、钻进速度随钻孔深度变化情 况、冲洗液颜色和流量变化、涌砂、空洞、振动、卡钻位置、突进里 程、冲击器声音的变化等。 4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及时鉴定岩芯、岩粉,判定岩右名称,对 于断层带、溶洞填充物、煤层、代表性岩土等应拍摄照片备查,并选 择代表性岩芯整理保存,超前地质钻探过程中监理应进行旁站。 5在富水地段进行超前钻操时必须果取防突措施;测钻孔内 26

    3准确鉴定岩性及其分布位置。 7.1.7超前钻探钻进中应防止地下水突出,并应采取下列措施, 保障工作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1在富水区实施超前地质预报钻孔作业,必须先安设孔口 管,并将孔口管固定牢固,装上控制闸阀,进行耐压试验,达到设计 承受的水压后,方准继续钻进。特别危险的地区,应有骤避场所, 并规定避灾路线。当地下水压力大于一定数值时,应在孔口管上 焊接法兰盘,并用锚杆将法兰盘固定在岩壁上。 2高水区隧道地质超前钻探时,发现岩壁松软、片或钻孔 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项钻等异状时,必须停止钻进,立 即上报有关部门,并派人监测水情。如发现情况危急时,必须立即 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孔口管锚固可采用环氧树脂、错固剂,亦可采用快凝高强 度微膨胀的浆液错固,错固长度宜为1.5m2.0m,孔口管外端 应露出工作面0.2m~0.3m,用以安装高压球阀。 7.1.8超前钻探法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概况、钻孔探 测结果、钻孔柱状图(格式见本技术规程附录H),必要时应附以钻 孔布置图、代表性岩芯照片等。

    4钻到溶润和岩落水时,应视情况采用地质超前钻探和其他 探测手段,查明情况,确保施工安全,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5加深炮孔探测严禁在爆破残眼中实施。 6揭示显常情况的钻孔资料应作为技术资料保存

    房地产项目8.1.1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应具备下列条件:

    8.1.1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应具备下列条件: 1探测对象与其相邻介质应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并具有可 被探测的规模。 2存在电、磁、振动等外界干扰时,探测对象的异常能够从干 扰背景中区分出来。 8.1.2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和存在多种干扰因素的隧道,应根据 被操测对象的物性条件开展综合物探,并与其他操测方法相配合, 对所测得的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8.1.3物探应按搜集资料、踏勘、编制计划、施测、初步解释、最终 解释、成果核对、报告编制的程序进行。 8.1.4物探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应满足性能稳定、结构合理、构件 固可靠、防潮、抗震和绝缘性良好等要求。仪器应定期检查、标 定和保养。

    8.2.1弹性波反射法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声波在不均匀地 质体中所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 的一种物探方法,它包括地震波反射法、水平声波剖面法、负视速 度法和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面法等方法。 8.2.2弹性波反射法适用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 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应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 可被探测的规模。 2断层或岩性界面的倾角应大于35°,构造走向与隧道轴线 的夹角应大于45° 8.2.3地震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扰背景不应影响初至时间的读取和波形的对比。 2反射波同相轴必须清晰。 3不工作道应小于20%,且不连续出现。 4弹性波反射法质量检查记录与原观测记录的同相轴应有 较好的重复性和波形相似性。 8.2.4数据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内其他震源震动产生的地 震波、声波的干扰,并应采取压制地震波、声波干扰的措施。 8.2.5弹性波反射法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预 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波反射法预报距离: 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100m左右,不宜超过150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120m~180m, 但不宜超过200m。 2水平声波剖面法和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预报 距离:

    1)在款购股哗地层或岩落发育区,股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20m~50m,不宜超过70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50m~70m,但 不宜超过100m。 3负视速度法预报距离: 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30m~50m,不宜超过70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50m80m,不 宜超过100m。 4 降道位于曲线上时,预报距离不宜太长。 8.2.6弹性波反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计算机处理的记录自的层反射波特征应明显、信噪比 高、同相轴清晰、能进行追踪和相位连续对比。 2依据时间剖面图、瞬时振幅图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 比和追踪波组的相似性、波振幅的衰减程度、振动的同相性和连续 性等特征,判释和确定反射波组对应的层位、被测地质体的接触关 系、构造形态等。 3根据上行波和下行波视速度的差异,确定反射界面在隧道 轴向前方的距离、反射界面与洞轴方向的夹角。 8.2.7弹性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主要 包: 1 概况:整道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操测工作概况等。 2方法原理及仪器设备:方法原理及采用的仪器型号等。 3 野外数据采集:观测系统、采集方法、数据质量等。 4数据处理:采用的软件及处理流程、参数选择说明、处理成 果及质量等。 5资料分析与判释: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时,应附上反射波分 析成果显示图、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副面或平面图,必要时可附上分 析处理波形图、频谱图、深度偏移剖面图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1)沿隧道轴向布置观测排列,观测排列可布设于边墙、墙 脚、隧底面等部位,各检波点偏离观测排列中心轴线不 得大于0.3m。 2)检波距一般为2m~5m,当采用24道及以上道数地震 仪时,可选用1m~2m。 3)检波器宜安置于1m~2m深的浅孔中;不具备条件时, 可根据现场情况将检波器安置于边墙、墙脚、隧底面的 表面上;检波器与岩土体必须耦合良好,不得悬空;检波 器安置应避开有干扰的位置(如滴水、流水、漏气等)。 4)排列长度L=(n一1)△X,其中n为记录道数,△X为检 波距,排列长度L>20m。 5)炮检距d>2(L十h)/(v/u一1),其中V、c分别为有效 波与干扰波速度,h为开挖工作面至反射界面的距离 (预估值),L为规测排列的长度。 6)当用炸药激发时,在边墙、墙脚、隧底面打1m~2m深 的浅孔;边墙、墙脚打孔时,应向下倾斜30°~45°,可注 水作耦合剂, 7)参数设置与记录:排列编号、炮检距、激发、接收点位置 (里程)、数据采集时间、记录长度、采样间隔、延迟时间、 滤波、增益等。 8)宜进行多次激发,进行多次叠加以压制不规则干扰波, 笑出有效波。 改善原始采集数据质量的措施。 1)宜适当扩大炮检距,将强烈的声波、面波移出记求区,提 高有效波组间的分辨率。 2)宜采取孔内激发、孔内接收,减弱面波干扰,抑制声波与 微震的影响, 3)改善检波器的耦合条件,消除自振。 4)改进激发、接收装置,可采用定向激发、短余震检波器、

    三分量检波器、组合激发、接收等,提高信噪比。 5)改善与开发多种数据处理手段,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6)避免施工震动干扰,保持记录背景宁静。 6资料分析与判释。 1)数据处理应根据试验确定最佳处理流程。 2)资料分析与判释可按下列流程进行:按常规方法处理记 录仅所记录的一系列信息,波场分离,拾取直达波,确定 反射波校正时、滤掉直达波,拉平反射波(静态时移和排 齐),查加拉平的反射波成一道,重复显示地震道,确定 第一个反射波,恢复直达波与反射波,延长直达波与反 射波延长线交汇于一点(反射界面位置),利用反射波速 度及反射时间计算反射界面的距离,采用相同方法找山 开挖工作面前方的一系列反射界面。 3)当处理效果不佳、反射信号极弱时,可采用叠加处理措 施等。 8.2.11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超前地质预报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探测仪器。 1)采用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副面法仪或性能基本相 同的其他仪器。 2)检波器:使用超宽频带检波器,在10Hz~4000Hz范 围内不压制任何频率,增益随频率变化不大于10%。 2探测方式。 1)可在开挖工作面上向前方探测,亦可在隧道边墙向隧道 两侧探测、在隧道拱部向上探测、在隧道底板向下探测。 2)采用十学剖面的布置方法可作反射体的空间定位, 3)一般采用锤击震源,不固着检波器,不打孔。 3现场数据采集。 1)在隧道开挖工作面上一般应布设两条测线(一条为水平

    8.3.1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 8.3.2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 中的传播及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

    8.3.1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

    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8.3.3地质雷达探测主要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 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8.1.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测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介电常数差异,电磁波 反射信号明显。 2探测体具有足以被操测的规模,探测体的厚度大于探测天 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 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菲涅尔带半径。 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 8.3.4地质雷达操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系统增益大于150dB。 2信噪比大于60dB。 3采样间隔小于0.5ns,A/D模数转换大于16位。 4计时误差小于1ns。 5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s。 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 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 7实时监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 功能。 8.3.5 地质雷达探测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过试验选择雷达天线的工作频率、确定介电常数。当探 测对象情况复杂时,宜选择两种及以上不同频率的天线。当多个 频率的天线均能符合探测深度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 线,一般宜采用100MHz屏蔽天线。 2测网密度、天线间距和天线移动速度应适应探测对象的异 常反映;掌子面上宜布置两条测线,必要时可布置成“并”字形或其 他网格形式。 3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和采样间隔,并根据数据采集过程中 44·

    的干扰变化和图像效果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4宜采用连续测量的方式,不能连续测量的地段可采用点 测。连续测量时天线应匀速移动,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点测 时应在天线静止状态采样,测点距不大于0.2m。 5隧址区内不应有较强的电磁波干扰;现场测试时应清除或 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物等电磁干扰物;当不能清除或避开时应在 记录中注明,并标出位置。 6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应与工作 天线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7测线上天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整,无障碍,且天线易于 移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天线的平面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距 离相对一致。 8现场记录应注明观测到的不良地质体与地下水体的位置 与规模等。 9重点异常区应重复观测,重复性较差时宜进行多次观测并 查明原因。 8.3.6地质雷达探测质量检查的记录与原探测记录应具有良好 的重复性,波形一致,异常没有明显的位移。 8.3.7地质雷达在完整灰岩地段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在岩 溶发育地段的有效探测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连续预报时 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不小于5m。 8.3.8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相同倾角的有效层状反射波时,可采用了一倾角滤波。 2异常的连续性或独立性较差时,可采用空间滤波的有效道 叠加或道间差方法加强。 3可采用点平均法消除高频干扰,采用的点数宜为奇数,其 最大值宜小于采样率与低通频率之比。 8.3.9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与解备的需达剂面应清断

    2通过反射波形、能量强度、初始相位等特征确定异常体 性质。 3通过对异常同相轴的追踪或利用异常的宽度及反射时间, 计算异常体的平面范围和深度, 4结合地质条件、介质电性特征、被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几何 特征、已知干扰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制作雷达探测的正演和反 演模型。 5在提交的时间剖面中应标出地层的反射波位置或探测对 象的反射波组。 8.3.10地质雷达法预报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包括探测工作概 况、采集及解释参数、地质解译结果、测线布置图(表)、探测时间剖 面图等,其中时间剖面图中应标出地层的反射波位置或探测对象 的反射波组。

    8.4.1高分辨直流电法是以岩石的电性差异(即电阻率差异)为 基础,在全空间条件下建立电场,电流通过布置在隧道内的供电电 极在围岩中建立起全空间稳定电场,通过研究电场或电磁场的分 布规律预报开挖工作面前方储水、导水构造分布和发育情况的一 种直流电法探测技术。 8.4.2高分辨直流电法适用于探测任何地层中存在的地下水体 位置及相对含水量大小,如断层破碎带、溶洞、溶隙、暗河等地质体 中的地下水。 8.4.3现场采集数据时必须布设三个以上的发射电极,进行空间 交汇,区分各种影响,并压制不需要的信号,突出隧道前方地质异 常体的信号,该方法也称为“三极空间交汇探测法”。 8.4.4现场数据采集应按照测试要求进行,保证数据采集的质 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开机检测仪器是否工作正带。 ·46

    2发射、接收电极间距测量准确,偏差应小于5cm。 3无穷远电极应大于45倍的探测距离。 4发射、接收电极接地良好。 5电池电量充足。 6数据重复测量误差应小于5%,否则应检查电极和仪器电 源是否正常、工频干扰是否过大等。 8.4.5高分辨直流电法有效预报距离不宜超过80m,连续探测 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 8.4.6资料处理与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资料处理应使用仪器配套的处理软件系统。在数据处理 过程中,应采用增强有效信号、压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等手段, 使视电阻率等值线图能够清晰成像。 2地质异常体(储、导水构造)判断标准应以现场多次采集分 析验证的数据为依据,总结规律,找出隧址区异常标准值。根据经 验总结归一化值视电阻率在40~60之间时多存在地质异常体 (储、导水造)。 8.4.7高分辨直流电法预报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包括探测工作 概况、地质解译结果、视电阻率等值线图等。

    9.0.1超前导坑预报法是以超前导坑中揭示的地质情况,通过地 质理论和作图法预报正润地质条件的方法。超前导坑法可分为平 行超前导坑法和正洞超前导坑法。线间距较小的两座隧道可互为 平行导坑,以先行开挖的隧道预报后开挖的隧道地质条件。 9.0.2根据超前导坑与隧道位置关系按一定比例作超前导坑预 报隧道地质平面简图,由超前导坑地质情况推测未开挖地段隧道 地质条件时,预报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位置、范围等, 2岩溶的发育分布位置、规模、形态、充填情况及其展布情况。 3 在采及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分布层位。 5 涌泥、突水及高地应力现象出现的隧道里程段。 6 其他可以预报的内容。 9. 0.3 超前导坑法地质预报应编制下列预报资料: 地质调查法预测报告。 采用的各种物探预报方法探测报告。 超前钻探法探测报告。 4 导坑地质展视图,比例为1:100~1:500。 5导坑预测正洞预报报告,包括导坑预报正洞平面简图,比 例为1:100~1:500, 6导坑峻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包括地层岩性、帮曲、断裂的 分布与产状,破碎带及塌和变形地段的位置、性质及规模,地下 水出露的位置、水质、水量,分段围岩分级等,横向比例为1:500~ 1:5000,竖向比例为1:200~1:5000。

    附录A一般安全防护规定

    A.0.1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应认真学习、执行隧道施工安全规程, 超前钻探人员应认真学习、执行钻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新参加 人员(含临时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其有安全生产的 基本知识,并应在班长或技术熟练人员的指导下工作。 A.0.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应识别各种安全危险源, 保障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A.0.3进入隧道工作必须穿戴合体的工作服(天然气、瓦斯隧道 严禁穿着易于产生静电的服装)、防护靴、安全帽和防尘(防毒)口 罩等防护用品。 A.0.4严禁上班前和工作中饮酒。 A.0.5地质预报工作必须在现场找项作业结束(必要时初期支 护)后进行,开始工作前应观察操作空间上方、周围有无安全隐惠, 特别是钻探开挖工作面附近是否还有危石存在,确保预报人员的 安全。 A.0.6高处作业时作业台架必须安设牢固,台架周围应设置防 护栏,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不适应高处作业者不得上架作业。 A.0.7当隧道岩体中含有煤层瓦斯、石油天然气等易燃易爆物 时,必须严格执行现行《煤矿安全规程》、《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 TB10120等的有关规定。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采用防爆型的仪 器、设备。当采用非防爆型时,在仪器设备及操作空间20m范围 内瓦斯浓度必须小于1%。超前钻探必须采用水循环钻或湿式钻 孔。严禁携带火源进洞。 A.0.8弹性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现场采集数据使用的炸药和 雷管必须由持有爆破证的专人领用,爆破作业必须由专业爆破工

    操作。非专业人员产严禁从事爆被作业。 A0.9钻机使用的高压风、高压水的各连接部件均应采用符合 要求的高压配件,管路应连接,安设牢固,并应经常检查,防止管接 头脱落、管路爆裂高压风、水伤人;高压电路接线应由专业电工 操作。 A0.10钻孔时,钻机前方应安设挡板,严禁在钻孔的轴向后方 站人,以防钻具和高压冲出的岩屑、泥沙等伤人。 A.0.11为便于控制超前钻孔揭露大量地下水时的水流及采取 措施,孔口应安设孔口管和闸阀,且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防止水 压将孔口管冲出伤人。

    附录C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可能前兆

    附录C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可能前兆

    附录D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一般规律

    D.0.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具有可溶性岩层。 2具有溶解能力(含CO,)和足够流量的水。 3地表水有下渗和地下水有流动的途径。 D.0.2岩落从地表往下四个发育带的发育形态和岩落水的特征 各不相同,应注意区分隧道所处的发育带位置: 1垂直渗流带(包气带),多以垂直岩溶形态为主,如竖井、漏 斗、落水洞等, 2季节变动带,垂直岩溶形态和水平岩溶形态皆有发育,丰 水期多有水流,枯水期多潮湿而无水。 3水平径流带(饱水带),以水平岩溶形态为主,如溶洞、暗河 等,多常年流水。 4深部缓流带,岩溶不甚发育,多以溶隙、溶孔为主。 隧道穿越季节变动带与水平径流带(饱水带)时发生突泥、突 水的可能性较大,尤以后者为甚。 D.0.3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1地壳强烈上升地区,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下切作用强烈, 岩溶以垂直方向发育为主。 2地壳下降地区,原来水平发育的岩落处于侵强基准面以 下,原来垂直发育的岩溶又增加了水平发育,使岩溶更加复杂。 3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岩落以水平发育为主。 D.0.4岩溶与地形的关系: 1地形陡峻、岩石裸露的斜坡上,地表径流大,以表面侵蚀为 主,岩落多易溶沟,落槽、石等地麦形态

    2地形平缓,地表水易下渗,岩溶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均较 发育,多以漏斗、落水洞、竖井、塌陷洼地、溶洞等形态为主。 D.0.5地表水体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1层面反向水体或与水体斜交时,水易沿层面侵人,岩溶易 发育。 2层面顺向水体时,岩溶不易发育。 D.0.6岩溶与气候的关系:在大气降水丰富、气侯潮湿地区,地 下水能经常得到补给,水的来源充沛,岩溶易发育。 D.0.7岩溶发育的带状性和成层性:岩溶发育受岩性、裂隙、断 层和接触面等的控制,这些因素一般都具有方向性,决定了岩溶发 育的带状性。岩溶的成层性决定于岩性、新构造运动和水文地质 条件。如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互层、地壳强烈升降运动、水 文地质条件改变等均产生岩溶的成层性, D.0.8隧道中溶洞、暗河等岩溶形态多与断层破碎带有密切的 关系,准确预报了断层破碎带,依据地质学原理,大多可推断岩溶 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 D.0.9易发育岩溶的地段主要有: 1 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地段。 2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 3 陡倾角可溶岩地段。 4可溶岩地层中发育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岩体破碎 地段。 5 可溶岩地层中发育的大型背斜、向斜的核部等岩体较破碎 部位。 6: 地表岩溶发育地段的地下相应地段 7地面塌陷、地表水消失的地下相应地段。 8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段。 以上因素叠加时更利于岩溶发育。 D.0..10岩溶水即储存或运移于可溶性岩层中的地下水,包括岩 56·

    溶裂隙水和岩溶管道水,通常所指的岩溶水为后者。岩溶水多具 有突发性、阵发性、季节性,并应注意下列特点: 1储存空间主要为溶蚀成因的管道,连续而不规则。 2常沿某些岩层或构造结构面发育,管网呈树枝状。 3从上游到下游,管道流量多逐渐增长,但各段流速有快 有慢。 4暗河管道中的水力坡度常变化比较大。 5因常与地表水流直接联系,故地下水动态明显随气候而 变化。 6水化学成分常较简单,矿化程度不高,易受污染。 7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表水直接流人为主,排泄方式单 一(通过暗河出口流出),径流强烈。 8垂直渗流带中的隧道涌水,施工阶段雨季揭穿垂直岩溶形 态岩溶水向隧道倾泻,旱季主要以拱顶或边墙渗水为主;水平径流 带涌水多为揭穿含水岩溶管道或岩溶管道水突破隔水层涌水;季 节变动带的涌水情况介于垂直渗流带与水平径流带之间;在深部 缓流带,隧道涌水多属岩溶裂隙水或溶隙水,但因具较大静水压 力,涌水在隧道衬砌周边均可分布。 9涌水量变化特征: 1)隧道施工期,在开放型岩溶地区,涌水一般经历由大到 小而后趋于稳定的水量变化过程;在封闭型岩溶地区, 涌水量由大到小直至枯竭。 2)在隧道运营期,常年型岩溶涌水随雨季旱季的变化经历 增大、减小、稳定的循环反复过程;季节型岩溶涌水量由 大到小,降雨结束一段时间后涌水枯竭。 10含泥砂特性:岩溶突涌水中多含泥砂,泥砂随涌水速度的 下降而沉积,产重者掩埋施工运输轨道、施工机具,甚至隧道、坑道 等。岩溶地区隧道突涌泥砂在时间上和涌水一样,具有突发和阵 发特性等特点。

    附录E铁路隧道围岩基本分级

    E.1.1分级因素及其确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岩基本分级应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因 素确定。 2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应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 标两种方法综合确定。 E.1.2岩石坚硬程度可按表E.1.2划分

    表E1.2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E.1.3岩体完整程度可按表E.1.3划分。

    表E.1.3岩体京路程度的划分

    E.1.4围岩基本分级可按表E.1.4确定。

    表E.1.4围岩基本分级

    E.2隧道围岩分级修正

    E.2隧道围岩分级修正

    E.2.1隧道围岩级别的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岩级别应在围岩基本分级的基础上,结合隧道工程的特 点,考虑地下水状态、初始地应力状态等必要的因素进行修正。 2地下水状态的分级宜按表E.2.1一1确定

    E.2.1隧道围岩级别的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E.2.11地下水状态的分级

    4围岩初始地应力状态,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隧道工程 埋深、地貌、地形、地质、构造运动史、主要构造线与开挖过程中出 现的岩爆、岩芯饼化等特殊地质现象.按表E.2.1一3评估,

    5 初始地应力对围岩级别的修正宜按表E.2.1—4进行

    主:Q围岩岩体为教 完整的便若时定为设:若若体为完整日 较软岩,较完整的软硬互层时定为IV级

    ②围岩岩体为破碎的极硬岩、较破碎及鼓碎的硬岩时定为IV级;围岩岩体为完 整及较完整软岩、较完整及较破碎的较款岩时定为V级

    6隧道洞身埋藏较浅,应根据围岩受地表的影响情况进行围 岩级别修正。当围岩为风化层时,应按风化层的围岩基本分级考 虑;围岩仅受地表影响时,应较相应围岩降低12级。 E.2.2施工阶段隧道围岩级别的判定宜按表E.2.2的判定卡 进行

    附录F隧道地质展视图

    附录G岩土可钻性分级

    铁路隧道超前钻探岩土可钻性分级应符合表G的规定

    附录地震波反射法观测系统设计

    附录地震波反射法观测系统设计

    执行本技术规程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 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间: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 条文说明

    3.0.4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是一有机整体, 涉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建各方明确责任、协调 一致、相互配合,确保做到信息传递顺畅、反馈及时、决策迅速、处 理得当。 3.0.7针对不同地段地质情况和预报目的,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 比选,选择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方法和设备,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 的合理组合,以求达到预报准确、费用低、占用时间短。 3.0.10及时传递和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当地质情况与设计 不符时,及时按变更设计程序进行变更设计,包括预报方案的变 更,并不断完善隧道施工安全应急教援预案,切实做好隧道施工安 全工作。 3.0.11施工阶段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不能代替勘察阶段的地质勘 察工作及施工阶段的补充地质勘察工作,不能因进行施工阶段隧 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而忽视勘察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及施工阶段 的补充地质勘察工作。 4.0.4对隧道地质复杂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地段采取不同 的预报方法,益于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集中优势资源,提高预报 准确性;一般地段减少采用的预报手段,可节省有限的地质预报 资源。 4.0.6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区段)的超前地质预报以地质调查法 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 预报。 地质条件较复杂隧道(区段)的超前地质预报以地质调查法为 基础,以弹性波反射法为主,辅以高分辨直流电法、地质雷达等方 法,必要时采用超前钻探验证。当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 杂时,按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区段)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 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隧道(区段)的超前地质预报以地质调查法 为主,对重要的地质界面、断层或地面物探异常地段采用弹性波反 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高分辨直流电法和超前钻探等。 ·71.

    5.1.3地质条件恶劣是产生灾害的客观原因,但塌方、突水突泥 等还和施工方法、支护参数和施工管理水平有关。 一般情况下,如采取适于前方地质条件的技术措施可以不塌 方、不产生突水突泥;如若不然,虽地质预报比较准确,也照样发生 竭方、突水突泥等,这是人所共知的。例如超前预报前方是充填淤 泥碎石的溶洞,如不采取超前预支护手段而仍是打开后再处理,无 论支护怎么快,事故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需要建设、设计、施 工、监理根据地质预报的结论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付诸实 施,才可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显现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5随地质预报政 关方。 5.1.6 10当设有平行导坑时作平行导坑洞身峻工工程地质纵断 面图。 5.2.1断层是隧道开挖过程中常见的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 大的构造形式之一,是地下水的富集场所和流动通道,灰岩地区岩 溶常与其相伴而生,隧道内塌方、突泥突水多与其有关。 影响断层破碎带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断层上下盘岩性 和岩石力学性质、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复合与复合特征、断层破 碎带厚度、断层破碎带物质组成和固结程度、断层破碎带的围岩结 构,断层破碎带的产状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和地下水、地应力影 响等八个方面。 (1)断层上下盘岩性和岩石力学性质 在影响断层破碎带塌方的其他地质因素相同的前提下,断层 破碎带稳定性依次降低的顺序是:上下盘为相同岩性硬岩→+上下 盘为不同岩性硬岩→+上下盘为相同岩性或不同岩性软岩→上下盘 为不同岩性的软、硬岩组合。 软岩与硬岩呈断层接触的断层破碎带,大多位于软岩一侧,而 72

    且,常常是硬岩为含水层,软岩为隔水层。这种断层上下盘岩石组 合最不利于由断层破碎带组成的围岩的稳定,相当多的断层破碎 带塌方属于这种类型。 (2)断层的力学性质 以张性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组成,其 角砾特点是:胶结疏松,多为泥质胶结,易于风化,棱角明显,杂乱 无章,大小悬殊。所以以张性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最易造成 方。 以压冲逆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主要由断层泥、糜棱岩、构 造透镜体、片理化揉皱化岩石组成,尽管岩右也很破碎,但因角砾 之间结合较紧密,相对以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来说,造成塌方 的难度稍大。 以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主要由厚度不大的糜极 岩和分布较宽的劈理带岩石组成。所以与前两者相比,造成塌方 的雄度更大。 所以,从断层力学性质角度看断层破碎带稳定性依次降低的 顺序是: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压冲逆断层为主的断 层破碎带→+张性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 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对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虽小, 但也当引起足够的注意。 (3)断层复合与复合特征 断层复合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同一条断层复合,即断层多期活 动;其二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复合。不论哪种断层复合,对 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影响都极为明显,即复合式断层破碎带的稳 定性远远小于一般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 复合式断层破碎带塌方是一种最常见的断层破碎带塌方。 ①断层多期活动 自然界中的断层,绝大多数都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具有复杂的 力学性质和多变的位移方式,而且,在多期活动中,必有一期为主

    期活动,断层明显具有主期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对手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来说,其断层破碎带稳定性依次降低 的顺序是:一期活动断层破碎带一→以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多期活 动断层破碎带→以压冲逆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破碎带→以张 性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破碎带一→以压冲遵断层为主或以张 性正断层为主,而且最后一期活动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的断层破 辞带。 总之,从断层多期活动看,最易造成方的断层破碎带是以压 冲逆断层为主或以张性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而且最后 期表现为正断层的断层破碎带。 ②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 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常常使断层破碎带的岩石更加磁 障、松散,断层破碎带的厚度(宽度)也常常扩天2~3借,定性更 是随之降低很多。因此,不论什么力学性质的断层破碎带交汇处, 都是围岩最不稳定的区段和最易塌方的区段。 (4)断层破碎带的宽度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是直接影响断层破碎带稳定性的地质因 素。断层破碎带宽度越大,越容易造成塌方。而断层破碎带的宽 更,文取决手断层的规模、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断层的复合特征。周 层的规模越大,断层破碎带越宽。相同规模断层的破碎带,张性正 断层的破碎带最窄,扭性平移断层的破碎带较宽,压性逆断层破碎 带最觉, 一般股情况下,对于被碎带宽度来说,多期活动断层大手一期活 动的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天于一条多期活动断层,更天 于一期活动断层。 (5)断层破碎带的物质组成、固结程度 ①断层破碎带的物质组成 断层破碎带的物质组成,主要指的是断层角砾之间的胶结物 及其含量。从胶结物来看,泥质、铁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最常见,

    稳定性也最差;钙质和硅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较少见,稳定性也较 好。从含量看,泥质和铁质胶结物含量越多,断层破碎带稳定性题 差,越容易塌方,所以断层角砾岩的结构为泥夹石,比石夹泥或不 含泥的结构更易造成塌方。 ②断层破碎带的固结程度 占大多数的泥质、铁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很差,少数 的钙质、硅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较好。张性正断层断层 波碎带固结程度差,扭性平移断层和压性逆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 稍好。多期活动断层比一期活动断层破碎带固结差,两条或两条 以上断层交汇的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最差甚至无固结。显然,固周 结程度越差,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也越差。 (6)断层破碎带的围岩结构 断层破碎带的岩体结构主要有三种:碎石状压碎结构、角砾碎 石状(石夹泥或泥夹石)松散结构和泥、砂、角砾混杂状松软结构。 前者,多为扭性平移断层和规模较小的压性逆断层、张性正断 层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结构,稳定性较差。中间者,多为规模较大 的、以压冲逆断层为主、张性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或者两条 及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结构,稳定性差。后 者,则多为规模大的、以压冲逆断层为主、张性正断层为主的多期 活动断层或者两条及两条以上规模很大的断层交汇形成的断层破 碎带岩体结构,稳定性极差。 (7)断层破碎带的产状及其与隧道空间关系 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的走向与隧道中心线的夹角和断层破碎 带的倾向倾角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①断层破碎带的走向与隧道中心线的夹角 在断层破碎带宽度相同的条件下,夹角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 稳定。在断层破碎带儿乎与隧道平行的情况下,既使断层破碎带 宽度很牵,也会给隧道施工造成很大威 ②断层破碎带在隧道中的位置、倾向倾角及其空间关系

    4根据断层的规模、富水程度及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 进行超前钻探,超前钻探有时只钻一孔即可确定断层的宽度和富 水情况等。 5根据接近断层时节理组数急剧增加的理论,采用地质素描 法确定断层即将揭露的里程;利用开挖工作面素描根据地质作图 法判断断层在隧道内的延伸长度,即在哪个里程断层将穿过。 5.3.3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岩溶发育的宏 观规律理论上可说清楚,但具体到哪个位置是否发育岩溶、岩落的 规模、充填情况等,目前根据理论还很难说清楚。据目前科技发展 水平,靠单一的某种预报手段是很难满足快速安全施工需要的,故 需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中需包含超前 钻探,目前岩溶探测仍是超前地质预报的技术难题,须慎重对待。 5.3.4道处手季节变动带与水平径流带时发生突涌水的可能 性较大,对该项的宏观分析判断应引起重视 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互层、地壳强烈升降运动、水文地 重条件改变等均产生岩溶的成层性

    5.3.6岩溶地区隧底隐伏岩溶洞穴的探测是不是属于超前地质 预报的范畴有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超前地质预报是为施工安全服 务的,只往开挖工作面前方预报,不负责探测隧底;有些人认为地 质预报不仅是为施工安全服务的,还应为动态设计及隧道处理提 供资料。其实这些争议的解决要看委托方与被委托方是怎么签订 的地质预报合作协议以及设计单位对被委托方探测资料的认可 程度。

    5瓦斯压力法、综合指标法、钻屑指标法、销 切 度法、“R"指标法的相关内容参照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瓦斯隧 道技术规范》TB10120的相关规定。 表5.4.3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临界值参考现行铁道行业标准 《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的规定制订的。 5.5.1隧道涌水、突泥多与含水丰富的断层、溶洞、暗河等密切相 关,查清了断层、溶洞、暗河,就基本查清了涌水、突泥地段。隧道 在煤系地层、金属和非金属等矿区中的采空区中通过也可能发生 突涌水,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5.5.3涌水、突泥对隧道的危害较大,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 段要求必须进行超前钻探,且超前钻探必须设有防突装置。 5.5.5地应力预报工作根据勘察阶段隧址区地质资料及隧道埋 深、地应力测试初步结果,初步确定隧道高地应力及极高地应力地 段,当隧道施工接近高地应力及极高地应力分布区段时,提前采取 适宜的手段预测施工工作面前方的地应力分布状况。地应力预报 一般通过地震波反射法获取施工工作面前方围岩弹性波波速,分 析判定工作面前方围岩的强度及完整性,必要时可通过单孔超前 钻探结合岩石室内试验,并通过施工工作面地质素描判定围岩的 ·77·

    级别、强度及变化趋势,结合岩爆发生三要素:地层岩性条件(坚 硬、完整、脆性)、地应力条件(地应力大小、方向等)、施工触发因 素,综合分析判定存在岩爆的可能性、岩爆规模等级、岩石变形趋 势及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6.0.1地质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实用和基本的超前地质预报方 法,具有综合和指导其他预报方法的作用。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 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是根据断层与隧道宽度、断层产状与隧道走向 的交角通进作图预报断新层在鑫道内的延伸长度。 6.0.2地质调查法不占用开挖工作面施工时间、不干扰施工、设 备简单、操作方便,提交资料及时,可随时掌握隧道开挖工作面的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地质条件的变化,是隧道施工过程 中的地质工作,是隧道工程全过程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是隧道超 前地质预报的基础工作,同时预报效果好。它不仅是一种地质预 报手段,而且可以补充和完善隧道设计地质资料,也便于施工与设 计资料进行对比,积累经验,同时也是峻工资料的一部分,更为隧 道运营阶段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完整的隧道地质资料。这种方法对 与隧道交角较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漏报 地质调查法对技术人员的地质基础知识及经验要求较高,故 需由专业地质人员来完成。 6.0.4对存疑虑的相关重大地质间题和地段,补充必要的地面地 质调查工作。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一般只对地表进行补充地质调 查,若需进行地表补充地质勘探工作,原则上由隧道原勘察设计单 位实施,以满足设计变更和优化的需要。 6.0.5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隧道,在隧道通过地带岩落水地表排 泄点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泉点、暗河等的水量及其动 态、水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变化特征等;视需要可进行大气降水与气 温监测。 6.0.8 5 比如隧道中揭示的需要特殊处理的岩溶洞穴、断层破碎带

    等,为设计提供隧道纵、横断面图等。 6包括隧道内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水量统计表;重大涌水地 段、水量、水压及涌(渗)水一降雨时间关系图;其他资料。 7.1.1超前地质钻探由于速度慢和费用高一直不能在隧道施工 中被广泛采用。在大瑶山隧道采用日本产水平钻机应用金刚石钻 实钻进也管出现过钻进速度落后手导坑开挖速度的情况。将冲击 钻应用到地质超前钻操中,大大提高了钻进速度,同时将钻孔成本 费用降低了约70%。 7.1.2地质超前钻探的主要特点有: , (1)比较直观地探明钻孔所经过部位的地层岩性、岩体完整程 度、岩溶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必要时应测试水压、取样、室内试 验。与物探方法相比,它具有直观性、客观性,不存在物探手段经 常发生的多解性、不确定性。 (2)对煤系地层可进行孔内煤与瓦斯参数测定。 (3)超前钻探虽直观,但具有“一孔之见的不足,对断层等面 状构造一般不会漏报,但对溶洞有漏报的可能。 7.1.3为提高钻进速度,减少超前钻探占用开挖工作面的时间, 采用冲击钻与回转取芯钻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地段采用冲击钻, 持殊地段采用回转取芯钻,整体钻进速度可提高几倍,基至十多 音。冲击钻速度快,为隧道大量采用钻孔探测提供了时间保障和 可能性;回转取芯钻速度慢,占用施工时间太多,其钻进速度是隧 道施工中进度和工期难以接受的,在目前隧道建设中全部大量采 用基本不可能。 超前钻探的主要目的是探明开挖工作面前方有无不良地质和 持殊岩土及其发育情况,有无断层破碎带及其发育规模,地下水发 育情况,有无发生突泥、突水的可能,及其他特殊目的探测。根据 深测目的,尽可能采用冲击钻,必要时采用回转取芯钻。比如,钻 孔揭露地下水时,水会从钻孔中流出;遇到溶洞,钻进速度会明显 发生变化,因而采用冲击钻基本能达到探水、探溶洞的目的,需取 ·79·

    芯鉴定时更换钻具进行取芯钻探等。现将超前钻孔揭示地质情况 的判断经验作如下介绍: (1)对回转取芯钻的岩芯进行鉴定是判定岩性最为准确可靠 的方法。 (2根据岩粉判定:在采用冲击钻时,孔中不断有岩粉被高压 风吹出,通过鉴定岩粉的成分,可了解前方地层的岩性。 (3)根据钻进速度判定:相同钻压下钻机在相同岩层中的钻进 速度是均一的,结合隧道开挖揭示的地层岩性,根据钻机在钻进过 程中的速度变化、是否有卡钻等现象,可粗略判断前方岩体的强 度、完整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体等。 (4)根据卡钻情况、钻杆展动情况、增孔等现象,可租略判断前 方岩体的完整程度。 (5)根据冲洗液判定:钻机在钻进过程申,通过冲洗液颜色的 变化,可租略判定钻孔内岩层的变化:根据冲洗液流量的增减可租 略判断岩体的完整程度及地下水发育情况。 (6)根据冲击器工作时的声响可粗略判断岩体的强度变化,声 音清瞻而响亮一股是硬质岩,声音沉因而微弱一般为软质岩或 土层。 7.1.4对超前地质钻孔来说,钻进距离越长,对施工的指导意义 越大,但随着钻进距离的加大,其钻进速度会逐步降低。随着钻孔 深度增加,钻杆受到的摩阻力和钻头受到的冲击阻力增大,钻机的 能量损失也超大,钻进速度也越慢:钻孔深度加大,取芯拨钻、下钻 占用的时面也将增加。另外,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钻具下垂加 大,孔位易偏离设计值;钻孔深度较大处揭露地下水时处理难度也 会加大等。通过对78个钻孔钻进速度的统计分析,在不同的深 度,其平均钻进速度见说明表7.1.4一1。以完成一个循环四个超 前钻孔为例,进场时需要将钻孔设备运送至开挖工作面,终孔后需 要将钻孔设备撤离,进场和撤离平均需要1.8h。综合分析孔内钻 进和进场、撤离的时间,不同深度钻孔其综合效率统计结果见说明

    表7.1.4一2。从表中可以看出:综合效率最高的循环长度是45m (此统计结果仅限于冲孔钻)。考虑诸多因素在内,目前设计中超 前地质钻孔深度一般为每循环30m左右。

    说明表7.1.41不同深度钻进速度统计表

    说朋表7.1.4 钻孔循环长摩与综合效数率统计表(冲击钻)

    上述是以国产水平地质钻机为例进行的统计分析;国外进口 钻机钻进速度快,进退场时间短,但钻机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一 般长大复杂重点隧道工程、投资大的工程采用。 7.1.5 6隧道开挖工作面的时间特别宝贵,所以加强钻进设备的维 修与保养,使钻机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或避免占用开挖工作面维修 钻机设备等。 7.1.7 3孔口管锚固力计算 钻孔过程中,孔口管和锚固剂及锚固剂和孔壁接触面之间抗 剪强度的大小,决定孔口管抵抗涌水压力和注浆压力的能力,经现 场注浆试验表明,孔口锚固的破坏主要为锚固剂和钢管接触面之 间的剪切滑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孔口管和锚固体接触面的抗 ·81·

    剪强度一般不超过错固体抗压强度的1/4。为便于定量分析,取 孔口管和锚固体接触面的抗剪强度为锚固剂抗压强度的1/4,并 取平均剪应力to为抗剪强度[]的一半,则孔口管的平均抗拨 为:

    F。=Dlto=DI[]=DI[]

    72.2加深炮孔探测具有以下特点:

    (1)是地质超前钻探的一种重要补充,因其数量较多,在石 发育区大大增加揭示溶洞的几率,效果非常明显。 (2)与地质超前钻探相比,具有设备移动灵活、操作方便、费用 低、占用隧道施工时间短的特点,可与爆破孔同时施作。 (3)孔浅,且不能取岩芯。 7.2.3 4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多变性、隐蔽性、突发性和目前超 前地质预报技术难于完全查清的实际情况,加深炮孔探测在富水 岩溶发育区做好做实,利于保障施工安全。 8.1.2物探适用范围广,方法多,设备轻便,效率高,是超前地质 预报的重要手段。但各种物探方法都需具备一定的应用条件,其 装置的选择、测线的布置、采集的数据质量和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都 直接关系到物探的效果,因此需合理的使用, 探测对象具有多种物理性质,根据与相邻介质的不同物性差 异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的物探方法,通过综合物探可利用探 测对象的多种物性特征研究其空间形态,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可以 减少物探的多解性,取得好的物探效果。因此对于地质条件复杂 的隧道采用综合物探,并结合其他探测资料综合分析。 8.1.6物探资料只有在物性资料和地质资料齐全的基础上进行 定量解释,才能获得准确的解释参数,以避免物探资料的多解性, 提高解释结果的准确程度。 正确的解释结果不应因解释方法不同而有区别,采用两种以 上的方法进行定量解释,可以发现解释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定量解 释的准确性。 不同的物探方法采用了不同的物性参数,而这些参数有的与 地层对应,有的可能不完全对应,由此而导致解释结果不同,当它 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时,都反映了探测对象的某种物理地质信息 盟结用由成圣以说明

    式中D一孔口管外径,mm; 1孔口管长度,m; g锚固剂抗压强度,MPa。 在注浆压力P作用下,从计算偏于安全考虑,假设孔口管全 断面受到注浆压力的作用孔口管受到的拉拔力F如下,

    孔口管的安全系数f如下,

    从计算中可知,当采用水泥浆铺固时,在2h之内孔口管的抗 发力送不到要求,当采用HSC浆液和树脂铺固时均可满足要求。 现场采用长1.0m,外径g108mm的孔口管进行拉拨试验,错固剂 采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采用错杆拉力计进行拉拔,其抗拔力大于 160kN,与理论计算的166.17kN比较接近。现场分别采用水泥 浆加外加剂和HSC浆液,将长度1.0m、外径?108mm的孔口管 锚固在混凝土止浆墙上,2h后进行压水试验,当水压力达到 2.0MPa时,采用32.5R水泥浆加外加剂锚固的孔口管发生剪切 玻坏和渗漏水,孔口管向外推出,而采用HSC浆液锚固的孔口管, 试验压力达到10MPa时未发生破坏,也未出现渗漏水,达到 12MPa时未发生破坏,但出现了少量的渗漏水。说明理论计算结 果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8.2.1水平声波副面法、负视速度法、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 韵面法分别由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道科 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提出,列为1990年1995年原铁道部 重点科研项目“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不良地质预报”课题的一部 分,1995年12月通过原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

    1探测对象的体积和规模足够大,产生的异常能被现有的仪 器所接收。 8.2.3 4因弹性波反射法的观测结果是波形,供分析用的是波的振 幅和相位特征,因此本技术规程规定:两次记录具有较好的异常重 复性和波形相似性。 8.2.5随着预报距离的增大,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和宽度误差也在 增大,所以预报距离需在合理的范围以内。 4隧道处于曲线上时,随预报距离加长产生的偏差增大。 8.2.7必要时增加探测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的相关内容。 一座隧道应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多次预报时,一般除第一次报 告内容需要全面外,其余各次预报报告中重复的内容酌情减少,比 如限道工程概说、方法原理等可省

    2隧道两侧边墙脚布设钻孔方式与贴开挖工作面布置方式 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现场布置不在开挖工作面上,占用施工时间短,对施工干 扰小。 (2)反射波不易受直达波、面波干扰,记录曲线清晰,提高了信 噪比;反射波时域同相轴、频域频差“同相轴”明显。 (3)记录的直达波、面波皆呈双曲线形态,反射波易于识别。 (4)避开了开挖工作面开挖松动带的影响,减少了高频衰减 有利于探测距离的加大和精度的提高。 8.2.10地震波负视速度法超前地质预报是点反射法的改进方式 之一,它把单一的接收点扩展成一个排列,形成一组可变炮检距的 共炮点的组合点反射观测系统。 当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被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存在较明显的 波阻抗差异并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人射波遇到此被探测对象 时就会产生反射波、衍射波。若在震源与反射、衍射点之间布置双 测系统(纵排列),则人射波与反射、衍射波在测线上传播方向相 反。入射波在测线上的视速度定义为正视速度,而反射、衍射波相 对震源面言,便具有负视速度的特征。可利用负视速度回相辅价 为识别与提取来自开挖工作面前方反射、衍射波的标志和依据。 根据反射、衍射波时距曲线作反演就可求出反射界面的位置 或衔射点(衍射点的边界点)在测线上的投影位置。 从地震波运动学特征看,观测系统可采用“一点激发、多点接 收”的方式,也可采用“一点接收、多点激发”的方式,但从动力学 特征来看,上述两种方式不尽相同,应用申应加以注意。 整道轴问应有足够布置观测系统的长度,观测排列段尽可前 布设在围岩较均匀的地段。 当采用24道及以上道数地震仪时,检波距选用1m2m有 利于同相轴的追踪,可提高资料分析质量。

    检波器与岩土体耦合良好,不得悬空,以防目出振荡,形成月 景干扰。 8.2.11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1990年~1995年列为 原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1992年~1994年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编号49274215“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的方 法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1995年通过原铁道部科技成果 鉴定。 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为浅层及极浅层高分辨率 勘探提供了一种物探方法,同时,在场地狭小的场合、在基岩棵 露的条件下、在探测岩溶等有限物体等方面表现了其优点。它 实际上是浅层地震反射法、地质雷达、声波法、水声法等“融合” 的产物。 地震反射法为了避免先于目的层反射波到达的直达波、面 波、折射波等的干扰,需选择足够大的偏移距。而在浅层和极浅 层探测时,偏移距略大,则可能形成宽角反射,并带来一系列难 题;偏移距小则难以避开上述干扰;在场地狭小处也难以布置水 平叠加排列系统。地质雷达、水声法等通常采用极小偏移距的 发射一接收系统,避开先于反射波到达的各种干扰波。极小 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是仿照这些方法,采用极小偏移距 的激发一接收系统,这样,必然是单点测量,或者在激震点两 侧对称位置上各设一检波器,一次激发两道接收。震一一检距 的大小根据最小探测深度而定,以目的物的反射波不受先至的 干扰波影响为准。 5为便于进行定性定量解释,利用反射波同相轴的对比是反 射类物探方法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地质雷达和水声法的反射与 接收传感器分别通过空气或水耦合与各测点的耦合一致,发射能 量也一致,各测点的时间曲线汇成似t时间剖面较容易;而在岩 体中做弹性波反射法,特别是在岩石面上安放检波器,各测点的格 波器耦合不一致,激震能量不等,尤其是进行垂直叠加、激震次受 ·87·

    不同时,不同测点上接收到的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能量相差较 大。为将各测点资料汇成时间剖面,需做归一化和均衡处理。 6资料分析与判定时建议将所处理的剖面打印成彩色似40 时间剖面图,在图上解释。 8.3.3地质雷达探测预报距离较短为5m~40m,而占用施工时 间较长,一般在很可能有溶洞的地段探测溶润的发育部位、规模大 小、走向等;而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常 采用探测距离较长的弹性波反射法来探测,比如地震波反射法、 水平声波剖面法、负视速度法和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 法等。 8.3.5 1低频天线探测距离长精度低,高频天线探测精度高距离 短。地质预报要探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离的地质情况,一股 希望探测距离越长越好,很小的不良地质体对隧道的影响也较小, 因而多使用低频电线,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高频天线;若高频关线 能满足探测距离的要求,当然采用高频天线。 8.3.6地质雷达的探测结果是由时间剖面构成的雷达图像,不能 进行具体的误差数值计算,所以规定雷达探测的质量标准为:时间 副面有良好的重复性、波形一致和异常没有明显的位移。 8.3.9地质雷达探测资料解释时参考但不限于以下经验: 雷达电磁波在各类岩土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岩土体的完整性、 含水性和电性特征的差异,导致雷达电磁波的波形、波幅、周期和 包络线形态等有较大差别,形成不同的地层具有不同的雷达图像 特征。 资料的解析依据波形特征判断目标性质,还采用道踪回波在 横向和纵向上的延续和变化,对应展现出地质体在平面和副面上 的形态,尤其进行大面积探测时,小的孤立目标在平面上不易追 踪,这时可采用横向衰减对比处理解释方法,寻找幅度突变点,即 目标所在的位置。

    通过大量工程探测实践,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有灰度法、变 面积法(wiggle)、单点波形法、横向衰减对比法等。地下介质雷 达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获取方法有已知钻孔探测法或已知目的层 探测法、CDP(共中心点)法或直达波法、公式计算法或经验数 据法。 界面的性质、形状、尺寸和产状也直接影响到回波的幅值和形 状。黏土层等土体均一性相对较好,在无明显分界面的条件下雷 达反射波较弱,如说明图8.3.9一1所示;当出现分界面或洞穴及 其他异常体时,会有明显的反射波组出现。砂岩、灰岩等完整新鲜 岩石,均一性较好,雷达反射波强度很弱,常为低幅高频细密波,如 说明图8.3.9—2所示;若受构造影响造成岩石破碎或出现岩溶及 中等程度的风化现象,则岩石的均一性差,出现强反射波组。岩体 中的断层破碎带,主要特征是地层错断使断裂带两侧的反射波组 明显不连续,另外地层破碎使断裂带内部对电磁波的吸收加强,因 此,断层破碎带常形成一条反射波组同向轴不连续,反射波强度减 弱带,如说明图8.3.9—3所示。

    说明图8.3.9—1 相对均一的黏性土层

    实际探测过程中,对岩溶空洞的判定首先要明确岩溶存在的可能 性,然后再对出现的雷达物探异常区进行地质解释,综合判定岩溶 空温的分布状态。

    园林养护管理说明图8.3.97微泥充填碧幕测穴(二)

    前后叠置的串状落洞分析。岩落洞穴的空间形态十分复杂, 当在隧道中实施探测时,可能出现在探测方向不同深度处多个溶 桐同时存在的状况,对于这种状况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是可行的,因 为雷达接收的是各个界面的反射波,深度不同的界面其反射波到 达接收天线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距工作面越远则反射波时程

    说明图8.3.98充水型岩落漏穴

    越大,正像不同深度的地层界面都能反映到时间削面上一样,不同 深度的岩溶洞穴边界面也都能反映到时间剖面上,从而一个测线 可以对不同深度溶洞的边界形态都能够反映出来,如说明图 8.3.9—9和说明图8.3.9—10所示。

    说明图8.3.9—10前后叠置的串状溶洞雷达探测面图(二)

    在单波形或wiggle方式下,相对于射入线处于一种理想产状 平整断层面(带)的波形一般比较尖细,含水裂隙带或断层破碎带 的波形稍宽一些;空洞或者溶洞的波形钝而宽缓,边缘往往不规 则,在灰度图方式下,例如相对手介质中的波长较大的空洞,由于 空气中的波速较快,相对于周围介质的试行时间较短,其反射波的 正负波上凸弯曲,近似于抛物线,顶端位于凋中心。无论上述哪种 方式,物理性质相同的反射波会形成一套特征相似的波形组合。 因此,可根据波形特点、组合特征及其差别,必要时辅助以不同的 处理方法来解释反射目标。 8.4.1该方法目前在我国煤炭系统应用较多;铁路系统近年已有 应用,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已在多座地质条件复杂的铁路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使用。 9.0.1平行超前导坑法是在隧道正左边或右边一定距离开挖 一个平行的断面较小的导坑,以导坑中的地质情况通过地质理论 和作图法预报正洞地质条件的方法。平行导坑的作用很多,如增 开工作面、增加运渣通道以利于加快施工进度、施工和运营期间通 风、排水、防灾救援、疏散等,地质预报只是其中用途之一,一般只

    是当设计有平行导坑时才采用该预报方法医药标准,因其费用极为昂贯。 正洞超前导坑法是在隧道正洞中某个部位开挖一个断面较小 的导坑以探明地质情况的方法。该方法较平行导坑法更直接、更 准确。正洞导坑可作为隧道施工工法的一种,既开挖了隧道,又探 明了地质。 9.0.2说明图9.0.2为某隧道平行导坑预报正洞平面简图的一 部分

    说明图9.0.2平行导坑预报正洞平面简图

    D.0.9岩石成分、成层条件和组织结构等直接影响岩溶的发育 程度和速度。一般地说,硫酸盐岩层、卤素类岩层岩溶发育速度较 快;碳酸盐类岩层则发育速度较慢。质纯层厚的岩层,岩溶发育强 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较 弱。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较为发育,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 客发育教弱。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是岩溶水动力现象最活跃的场所 之一,岩溶作用强烈,特别是岩层产状陡倾或直立的地带更是 如此。 岩层倾角越陡岩溶越发育,因陡倾角易于岩溶水的流动。水 平或缓倾斜的岩层,上覆或下伏非可溶岩层时,岩溶发育较弱。 水对岩体的侵蚀一般自节理裂隙开始,岩溶本身往往就是裂 隙扩大的结果,因此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延伸方向,通常决定岩溶的 发育程度和发展方向。在长大贯通节理裂隙发育带和交叉处,岩 落易发育。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