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38-2012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3.1黄土地区地质调绘前应搜巢下列资料: 1 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件及地区性黄土研究 等资料。 2遥感图像及解译资料。 3气象、地震、自然灾害等资料。 4既有水库、大型渠道、地下洞室、道路、边坡、桥梁 隧道等构筑物的地质资料及使用现状,
1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件及地区性黄土研究 等资料。 2遥感图像及解译资料。 3气象、地震、自然灾害等资料。 4既有水库、大型渠道、地下润室、道路、边坡、桥梁、 隧道等构筑物的地质资料及使用现状。 4.3.2黄土地区的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黄土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侵蚀及堆积形态特征。 2滑坡、泥流、陷穴群、地震裂缝、山崩堵塞河流与道路 的遗迹等不良地质的分布、范围及水土流失情况。 3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及形态,地下水露头及湿地范围。 4地质复杂地段、重点工程和大型不良地质地段,应利用 大比例尺和不同时期的图像解译对比、现场核对分析研究黄土的 地貌形态与不良地质现象的动态变化等资料。 5遥感图像解译资料应重点调查核实,必要时可编制工程 地质解译图件。 4.3.3 黄土地区的地貌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黄土的地貌及微地貌类型。 2 黄土的侵蚀、堆积特征。 3 核实新构造运动形迹、地震活动遗迹。 4 调查地貌形态与不良地质分布的关系。 5大气降水的汇集、径流对源、梁、阶地等地貌的剥蚀作 用及对山坡稳定的影响。 6沟床的变迁和地表水对谷坡的侵蚀情况。 4.3.4 黄土地区的地层特征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黄土地层的堆积年代、成因、土质特征。
.3.2黄土地区的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黄土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侵蚀及堆积形态特征。 2滑坡、泥流、陷穴群、地震裂缝、山崩堵塞河流与道路 的遗迹等不良地质的分布、范围及水土流失情况。 3地表水体的分布范围及形态,地下水露头及湿地范围。 4地质复杂地段、重点工程和大型不良地质地段,应利用 大比例尺和不同时期的图像解译对比、现场核对分析研究黄土的 地貌形态与不良地质现象的动态变化等资料。 5遥感图像解译资料应重点调查核实,必要时可编制工程 地质解译图件
钢管标准4.3.3黄土地区的地貌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黄土的地貌及微地貌类型。 2 黄土的侵蚀、堆积特征。 3 核实新构造运动形迹、地震活动遗迹。 4 调查地貌形态与不良地质分布的关系。 5大气降水的汇集、径流对、梁、阶地等地貌的剥蚀作 用及对山坡稳定的影响。 6沟床的变迁和地表水对谷坡的侵蚀情况。 4.3.4黄土地区的地层特征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黄土地层的堆积年代、成因、土质特征。
2地层层序、结构、古土壤及其他夹层的分布特征。 3黄土与下伏岩层接触面形态,下伏岩层的岩性及风化 程度。 4黄土节理、裂隙的形态及贯通情况。 5既有人工边坡及大型取土场地的边坡坡度及稳定情况。 4.3.5黄土地区的水文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黄土层地下水位的埋深、径流条件。 2黄土与下伏地层接触面附近的赋水情况及地下水对山坡 稳定的影响。 3水库、池塘、渠道的水位、渗漏情况及其对地下水位的 影响。 4水库岸、葉道变形的情况。 5城市抽、排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地下水位升降引起的 地基病害情况。
4.3.6黄土地区的不良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崩塌、错落、陷穴、泥流、地裂缝、坑洞、坡面 溜均等不良地质的分布、性质、范围、规模、下伏地层及特征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2黄土塬、梁、阶地顶面及塬边碟形洼地的分布、形态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及发展趋势。 3既有建筑、构筑物的现状、变形情况及原因。 4人为活动情况及人为坑洞的分布特征。 5既有不良地质治理工程的方式及效果。
4.4.1黄土地区的勘探应采用原位测试、井(坑)探、钻探、 洛阳铲为主的勘探方法,必要时可辅以物探等综合勘探。 4.4.2黄土地区采取原状土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应根据工 程类型按地貌单元和代表性地段确定,其数量不应少于该段全部 ·12
助探点总数的1/3;独立工点的勘探点不足3个时,期探孔均应 取样。 4.4.3黄土地层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原状土样。 钻探取样时应遵照操作规程采用大口径回转钻进开孔,使用专门 的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取样或重铺少击法取样,并应有一定数 量的探并(坑)取样与钻探取样作核对。 4.4.4黄土地区勘探点的勘探、取样深度,应满足黄土场地湿 陷性、工程场地稳定性及建筑结构沉降分析评价的要求,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勘探、测试点的布置,应满足工程性质、基础类型、地 质条件和黄土场地混陷性评价的要求。 2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各类工程的勘探孔深度应至基底 或桩端以下10m,并应有适量穿透湿陷性土层的勘探孔,且满 足评价要求。 3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根据地区、建筑、构筑物类型和 湿陷性土层的厚度确定勘探深度: 1)陇西、陇东一陕北一晋西地区,一般勘探孔深度应在 基础底面或桩端以下不小于15m; 2)院西、陇东一陕北一晋西以外的其他地区一般勘探孔 深度应在基础底面或桩端以下不小于10m; 3)独立工点、连片工程场地应有适量深度穿透混陷性土 层的取样勘探孔。 4隧道洞口和通过岩、土界面的润身应有勘探点控制。 5高桥、水塔等重要建筑物的地基勘探深度,应根据黄土 层的厚度和预估的压缩层深度确定,并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4.4.5用于湿陷性评价的原状土样,竖尚取样间距宜为每1~ 2m一组,每组不少于2筒;当层次均勾、地层规律性较强时也 可分层取样、分层评价:分层厚度大于5m时,竖向取土样间距 不应大于3m。原状士样应及时密封,避免冻、晒和振动,保持
其天然的湿度、密度和结构。 4.4.6勘探点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恢复 原地貌形态。 4.4.7黄上的测试应根据工程类型选择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 方法,土工试验项目应符合表4.4.7的规定
表4.4.7黄士地基的测试试验项目一首表
注:“+”微的,“+”为选做理用
4.4.8黄土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续表4.5.211一般建筑物的地基自基础底面(初测时,自地面下混陷性评价评价指标湿陷系数1.5m)算起,10m以内的土层采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轻微湿陷性黄土0. 015 ≤8, ≤0. 03陷性土层的顶面,采用其上覆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试验压力大湿陷程度分级中等湿陷性黄土0. 03 <8, ≤0. 07于300kPa时仍采用300kPa:基底压力大于300kPa的桥梁及其强烈湿陷性黄土8, >0. 07他重要建筑物的湿陷系数试验压力,应按实际压力采用双线法测定。表4.5.22湿陷性黄土场地分类2新近堆积黄土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基底以下5m内采湿陷性场地类型自重湿陷量计算值或自重湿陷量实测值(cm)用100~150kPa;5~10m采用200kPa;10m以下至非湿陷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7或4≤7黄土层顶面,采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白重混陷性黄土场地4 >7或4 >73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路基地段压缩试验的试验压4.5.3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Azs,应自天然地面(当挖、填方力,应根据黄土的地区性特征专门研究确定。的厚度和面积较大时,应自设计地面)算起,至其下非湿陷性4.4.9黄土素填土场地上修建建筑物时,应取样作湿陷性及其黄土层的顶面为止,按式(4.5.3)计算。他相关试验。Azs = β Eo.h,4.4.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及以上地区的饱和砂质黄土(4. 5.3)地基,房屋建筑、桥涵、路基工程应分别参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式中As—自重湿陷量计算值(cm);液化的判定,第i层土在上覆土的饱和(S,≥0.85)自重压力下的自重湿陷系数,6.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4.5场地评价h,—第i层土的厚度(cm);4.5.1黄土地区的场地评价应包括地貌特征、堆积时代、地层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在缺乏实测资料时,结构、湿陷特征、不良地质现象等内容。陇西地区可取1.5;陇东一陕北一晋西地区可取4.5.2黄土的湿陷性评价及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分类,应按室内1.2;关中地区可取0.9:其他地区可取0.5。压缩试验取得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量计算值或现场自重湿陷量4.5.4湿陷性黄土地基受水浸湿饱和,其湿陷量的计算应符合实测值进行判定,并符合表4.5.21、表4.5.2—2的规定。下列规定:1湿陷量的计算值,应按式(4.5.4)计算:表4.5.2—1黄土的湿陷性分类及湿陷程度分级混陷性评价评价指标湿陷系数4, =Eouh,(4. 5. 4)8, <0. 015非避陷性黄土显陷性分类式中As—湿陷量计算值(cm);湿陷性黄土8, >0.0158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10m以下采用8.)小. 15 · 16 ·
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h;一第i层土的厚度(cm); β一考虑基底下地基土的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和侧向挤 出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基础底面下0~5m深度内 可取β=1.5;基底下5~10m深度内可取β=1; 基底下10m以下深度至非湿陷性黄土层顶面,在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可按工程所在地区的β 取值。 2湿陷量计算值的计算深度,应自基础底面(如基底高程 不确定时,自地面下1.5m)算起,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计 算至基底下10m(或地基压缩层);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计算 至非湿陷性黄土层的顶面。 3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路堤工程进行沉降检算 时,湿陷量计算值的计算深度应自天然地面算起。 4.5.5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5.5的规定。
表4.5.5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
30cm时,可判为 级:其他情况可判为Ⅱ级。
4.5.6黄土地基的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应采用静力触探的 方法测定,并结合标准贯人试验的成果、室内试验指标综合分析 ·17.
后确定。必要时应在初测阶段建立或验证静力触探承载力的计算 公式。 4.5.7黄土地区各类工程场地的评价,应在综合分析黄土的物 理力学性质、湿陷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码 上,针对工程特点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的地质条件评价包括地基土层的均匀程度、分层承 载力以及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分布在地霆动峰值加 速度大于和等于0.1g地区的饱和砂质黄土,应作地震液化判定 2路堑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应包括自然山坡形态、地层结 构特征、黄土与基岩接触面的形态,以及新老黄土界面、土石界 面的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含水层或饱和黄土软弱带对工程的影响 提供设计所需的挖方边坡形式和坡率建议;有不利于边坡稳定的 因素时,应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意见;高边坡防、排水系统应 作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桥梁、涵润地基地质条件的评价包括自然山谷、岸坡形 态,黄土地层的结构特征和地质条件,以及滑坡、错落、落水洞 等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对桥涵地基的稳定性影响;提出桥涵地基基 础类型的建议和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高墩、大跨桥梁的地 基,必要时还应针对Q:老黄土进行湿陷性评价。 4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包括自然山坡形态、黄土地层 的结构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黄土陷穴和落水井、滑坡 错落等不良地质对洞口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评价新老黄土界面 土石界面的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含水层或饱和黄土软弱带对工程的 影响,预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提出对应的工程措施建 议;提出洞口仰坡坡率及防护措施的建议、划分隧道围岩级别。 5桥、涵、路基、隧道和房屋建筑等工点资料,应结合工 程的类型和规模,按地貌单元、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和结构特 征,分别进行湿陷性、物理力学指标的汇总和统计分析。 4.5.8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应根据不良地质的类型与
特点,结合与线路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冲沟、陷穴、碟型洼地,应说明黄土的物理性质、湿陷 性、分布范围、发育特点、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发展趋势等,并 评价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2滑坡、错落、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应调查其变形类型 和变形原因,查明不良地质体的边界和厚度、水文地质条件和稳 定性;评价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3泥石流沟谷,应评价该沟谷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物质 来源、泥流规模及频率、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并结合线路通过 的位置分析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6.1踏勘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搜集沿线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气象、地能、 遥感图像等资料。 2通过遥感图像解译,了解测绘区黄土的分布,划分地貌 类型,判释不良地质的类别、范围及稳定性。 3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初步确定黄土的地貌分区、地层结 构、影响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类型及分布范围,了解已建及拟建 大型工程(如水坝、干渠、公路、矿坑等)对线路的影响。 4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遥感图像解译,对重点地段进行踏 勘,参照既有资料按地貌单元进行湿陷性的初步评价。
4.6.2踏勤阶段黄土地区的资料编制,应包括活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黄土的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地层 划分、工程地质特性和湿陷性特征、不良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 对线路的影响,并对线路方案作出评价。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控制线路方案的黄土滑坡、错落、 陷穴群、大型泥石流等不良地质边界,比例为1:10000 1:200000
4.7.1初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点调查沿线黄土的分布、地貌形态、地层划分、成因类 型、土质分类、土层结构、下伏地层接触面的形态和水文地质特 征,初步查明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及其分布规律,影响线路方案 的不良地质范围、性质、稳定情况及重大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 2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地质调绘应根据工程类型的要求进行, 应注意工程场地比选和场地适宜性的调绘
的不良地质范围、性质、稳定情况及重大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 2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地质调绘应根据工程类型的要求进行, 应注意工程场地比选和场地适宜性的调绘。 4.7.2初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地段应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土质 特征等,结合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分布布置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 工作。勘探点平均间距不宜大于1000m,地段较长和湿陷性差 异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取样孔。 2代表性设计工点应根据工程类型、工程场地条件布置勘 探、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取样孔不应少于2个。场地条件复 杂、湿陷性差异较大时应增加勘探取样孔。 4.7.3初测阶段应按般地段和代表性设计工点分别评价黄土 的湿陷性。一般地段应按沿线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 土质特征分段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代表性设计 工点应按建筑场地评价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4.7.4初测阶段黄土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等代表性设 计工点的地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工点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查明 湿陷土层厚度,评价工程场地的适宜性,重点评价湿陷性黄土场 地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2工程地质图:填绘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类型、分层界 线,湿陷性分区界线,不良地质界线等,比例为1:500 1:2000
4.7.2初测阶段黄士地区的勤探、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地段应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土质 特征等,结合代表性设计工点的分布布置勘探、取样和原位测试 工作。勘探点平均间距不宜大于1000m,地段较长和湿陷性差 异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取样孔。 2代表性设计工点应根据工程类型、工程场地条件布置勘 探、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取样孔不应少于2个。场地条件复 杂、湿陷性差异较大时应增加勘探取样孔。 4.7.3初测阶段应按一般地段和代表性设计工点分别评价黄土 的湿陷性。一般地段应按沿线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 土质特征分段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代表性设计 工点应按建筑场地评价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填绘黄土的类型、成因、地下水位 线等,比例为横1:500~1:5000,竖1:100~1:1000。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填绘黄土的类型、成因、地下水位 线,比例为1:200。 5勘探、测试、试验等资料。
.7.5初测阶段黄土地区的综合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闸明沿线黄土的分布、地形地貌、 地层层序、成因类型、土质分类、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条件 (包括地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评价、斜坡稳定性分析 等)、各类不良地质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对铁路工程的影响,提 出各线路方案评价及比选意见,以及黄土地区的共性间题、重要 建筑物及地质条件复杂工点的工程措施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黄土滑坡、错落、陷穴群等不良 地质界线或类型符号,不同时代黄土地层的分界线,比例为 1: 10 000 ~ 1: 200 000。 3工程地质图:填绘地层界线,地层年代、成因类型符号 代表性地层柱状图,各种不良地质界线和类型符号等,比例为 1: 2 000 ~ 1: 5 000 。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根据地质调绘及初测成果,填绘黄 土的地层岩性与层序构造花纹图例,也可用文字与花纹结合的方 式绘制断面图;地质特征栏应按地貌单元结合地层结构分段说明 黄土的地层年代、成因类型、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和湿陷土层厚 度、岩土施工分级、围岩级别、基本承载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 程处理措施建议;比例为横1:10000、竖1:100~1:1000,可与 线路详细纵断面图合开绘制。 5沿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按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 类型、湿陷类型、湿陷等级、湿陷土层厚度、地下水等工程地质 条件及工程处理措施分段编写。
4.8.1定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沿线按工点开展工作,调绘内容根据工程类型应有所 侧重。 2调绘宽度满足工程设计和不良地质的评价、整治要求, 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点应扩大调绘范围,满足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的 要求。 3进行工程方案比选的工点,地质调绘的范围应同时满足 不同方案工程设计的要求,
4.8.2定测阶段黄土地区的勘探、
1一般路基和小桥工程,黄土地基强度及湿陷性评价的 勘探取样孔,可根据黄土地貌单元、地层年代、成因类型、土质 特征等分段布置。相同地质条件地段的取样孔数不应少于3个, 地段较长或短距离内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取样孔数。 2黄土路堑地段的勘探孔深,应根据挖方深度及湿陷土层 的厚度确定,并应满足路基基底湿陷性评价的要求;路堑边坡范 围及路肩以下应分层采取原状土样,分别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 验分析。 3大、中桥及特大桥工程,地层单一或层序有规律、黄土 厚度较薄、基岩面平缓时,可结合桥跨、基础类型隔墩布置1个 勘探点;桥址地形地貌、地层复杂或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 梁,每个墩、台应布置1个勘探点,双线以上桥墩台下伏基岩横 坡较陡时应在墩台范围内增加1个勘探点;勘探孔的深度应至基 底或桩端以下不少于10~15m。 4黄土隧道的勘探孔位,宜布置在中心线两侧8~10m处; 隧道洞口和通过岩、土界面的洞身位置应布置勘探点;隧道洞身 及路肩以下应分别取原状土样做物理、力学性质实验。顶部的土 层与洞身和洞门工程无关时,可不做与湿陷性有关的试验。特殊
设计可根据地层情况做湿陷、渗透、固结系数的试验。 5房屋建筑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 范》(GB50025)的规定。 4.8.3定测阶段的黄土湿陷性应根据工程类型分工点进行评价。 路基、大中桥、隧道、站场及房屋建筑工程应按场地评价黄土的 湿陷性;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工程场地应分区评价黄土的湿陷类 型和等级;一般路基及小桥涵工程宜根据地貌单元、地层年代、 成因类型、土质及湿陷性差异等分段评价。 4.8.4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的勘探,除应满足各类工 程地基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的要求外,还应 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工程的勘探间距,一般场地宜不大于100m,简单 场地可适当加大;复杂场地宜不大于50m。路基工程的钻孔深 度不宜小于25m或应穿透湿陷性土层。 2桥梁工程位于地层单一或层序有规律、厚度较薄、基岩 面平缓时,可结合桥跨、基础类型等隔墩布置1个勘探点;桥址 地形地貌、地层复杂或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梁,每个墩、台 应布置1个勘探点;桥基勘探点的深度应穿透湿陷土层或达到桩 端以下10~20m;涵洞工程可结合路基工程按工点布置勘探点。 3隧道洞门、填挖过渡段应布置1个勘探点;埋深小于 100m的隧道,勘探间距应不大于500m;埋深大于100m的隧 道,勘探间距应不大于2000m;洞身通过岩土分界面、地下水 通道、地质构造带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勘探间距应加密;勘探深 度根据地层岩性确定,宜钻至路肩以下不小于5m或穿透湿陷性 地层。 4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必要时应在现场布置静荷载试验 浸水试验,实测试坑浸水自重湿陷下沉量,并与室内试验自重湿 陷量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黄土的力学性能。 4.8.5定测阶段黄土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等各类工点工程地
质勘察资料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第4.7.5条的起
4.8.6定测阶段黄土地区综合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阐明沿线黄土的分布、地形地 貌、地层划分、水文地质条件、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各类 工程设计有关的地质参数,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和等级、湿陷土 层厚度及分段情况,以及各类不良地质的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 措施建议,施工注意事项等。 2全线工程地质图:在初测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 地质资料补充、修正,比例为1:10000~1:200000。 3详细工程地质图:在初测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 地质资料补充、修正,比例为1:2000~1:5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可与线路纵断面图合并绘制。根据 地质调绘及代表性勘探点填绘黄土的地层岩性与层序构造花纹图 例;地质特征栏分段说明黄土的地层年代、成因类型、湿陷类 型、湿陷等级和湿陷土层厚度、岩土施工分级、围岩级别、基本 承载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比例为横 1: 10 000, 竖 1: 100 ~ 1: 1 000。 5勘探、测试、试验等资料。
4.9.1施工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熟悉设计文件,提出施工注意事项。 2核对各类工点地质资料,有较大变化时应分析变化的原 因,提出工程措施建议;必要时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 3注意施工用水的管理,防止临时蓄水池跑、冒、渗、漏, 恶化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9.2施工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点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说明黄土工点工程地质条件、变更设计 的范围、性质、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和效果,以及施工中的经验 ·24·
和教训等。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利用设计文件中的相应图件 修正、补充
4.10.1运营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黄土病害工点应认真分析原因。 2根据工程建筑物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进行 下沉、位移和变形监测。 3整理监测资料,分析病害的发展趋势。 4发展趋势恶化的工点应及时发出预报,提出整治措施 建议。 5需进行病害整治的黄土工点,应按本规程第4.8节的相 关规定进行。 4.10.2运营阶段黄土地区的工点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及时绘制各种图表、曲线,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阶段性 或最终结论意见,各项监测资料应按统一格式记录。 2病害整治工点应按本规程第4.7.4条的相关要求,编制 工点地质瓷料
5.1.1遇黏粒成分主要由蒙脱石、伊利石等亲水矿物组成,土 体随环境的干湿变化,具有吸水显著膨胀、软化、崩解和失水急 剧收缩、开裂、硬结现象,并能产生往复胀缩变形的高液限黏性 土时,应按膨胀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5.1.2遇含有较多的蒙脱石或硬石膏、无水芒硝等亲水矿物, 具有含水率增加、体积膨胀、岩质软化、饱水后崩解泥化和失水 体积收缩、岩体破裂、新鲜岩石在空气中具有鳞片状剥落特性的 软质岩石时,应按膨胀岩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5.1.3遇石灰岩或其他熔岩的风化物,经红土化作用后形成富 含铁铝氧化物的残积、坡积或洪积相成因,且其有压缩性较低、 液限和强度较高,自然坡面平缓、土体裂隙发育,黏土矿物以伊 利石、蒙脱石为主的褐红、棕红色黏性土时,应按膨胀土进行工 程地质抛察
5.1.4膨胀士的成因类型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由泥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或基性、中酸性火成岩 风化而成时,应划分为残积、坡积相膨胀土。 2由流水搬运、分选、堆积而成时,应划分为冲积、洪积、 冰水沉积相彪胀土。
1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类膨胀岩,应划分为沉积型泥 质膨胀岩。 2低温热液型中基性侵入岩体蒙脱石化后形成的膨胀岩, ·26
应划分为火成岩类膨胀岩。 3凝灰岩蚀变后形成的膨胀岩,应划分为蒙脱石化凝灰岩 类膨胀岩。 4区域性活断层柔性剪切带形成的半成岩断层泥膨胀岩 应划分为固结断层泥类膨胀岩。 5红色沉积岩系中夹有层状硬石膏或无水芒硝时,应划分 为含硬石膏或无水芒硝类膨胀岩。
5.2.1膨胀士地区的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应选在地形平缓、坡面完整、植被良好的地带,并 宜垂直垄岗的轴线通过;宜绕避山前斜坡及不同地貌单元的结 合带。 2线路应绕避中、强膨胀土发育区,不宜深挖方通过膨胀 土地段。填方通过地面横坡较陡的膨胀土山坡时,地基应作稳定 性检算。 3线路应绕避红黏土或膨胀土覆盖下的岩溶发育带。无法 绕避时,应以最短距离通过。 4线路不宜在红黏土地区的地裂密集带或深长地裂缝、裂 隙含水层地段以浅埋隧道或深挖方通过;必要时路基应以浅挖、 低填的方式通过地裂发育带。 5线路宜绕避地下水发育的膨胀土地段。 6路堑边坡外建有重要建筑物时,应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 5.2.2膨胀岩地区的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应绕避地下水发育的膨胀岩地段。 2线路应绕避稳定性较差的顺层山坡地段。 3线路应绕避具有临空面、易产生工程滑坡的倾斜结构面 和倾角较大的不同岩层接触地段。 4隧道、深挖方工程宜绕避盐岩富集的膨胀岩地段。 ·27·
5线路或重要建筑物位于较陡的膨胀岩边坡上部时,应留 出一定的安全距离
5.3.1膨胀土(岩)地区的地质调绘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 矿产地质等与区域性膨胀土(岩)有关的资料。 2遥感图像及解译资料。 3气象资料: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地温、气温、大气影 响深度等资料。 4既有建筑、构筑物与膨胀性变形有关的勘察设计及病害 整治的资料。 5.3.2膨胀土(岩)的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岩性、地貌类型及形态特征、线路位置的地质环境 和地貌部位。 2冲沟坡面溜、滑坡、崩塌、坡面冲刷、泥石流等不良 地质的分布范围及规模。 3植被发育情况,井、泉点及地表水体的分布及特征。 4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态、产状等。 5必要时,经现场核对后可编制感解译图件。 5.3.3膨胀土的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微地貌特征,包括斜坡自然坡度、高度、冲 沟、坡面冲刷、剥落、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等。 2地层时代、成因、岩性、结构、分布范围,有无软弱夹 层、泉水露头等。 3膨胀土裂隙的发育程度、分布密度、形态、充填物性质 及裂面特征,下伏基岩的岩性、结构面特征。 4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范围及规模。 5地表水的集聚和排泄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和 ·28·
变化规律。 6既有建筑物的使用、变形和破坏情况,基础类型和埋深, 人工边坡高度、挖方、填方的坡率以及防治病害的经验等。
5.3.4膨胀岩的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的自然坡度与高度,冲沟、坡 面冲剧、剥落的特征,人工边坡的稳定坡度及风化剥落特征。 2地层时代、成因、岩性、结构,有无软弱夹层,岩体的 含水程度。 3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范围及规模大小。 4地表水的集聚和排泄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和 变化规律。
4.1膨胀土(岩)地区的勘察,应采用钻探、挖探、原位测 代、物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
5.4.2膨胀土地区的勘探及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膨胀土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地 貌单元,结合建筑、构筑物的类型和勘察阶段确定。 2深路堑应布置有代表性的勘探横断面。 3勘探深度根据膨胀土的厚度及建筑物的基础设计类型确 定,土层厚度不大时,宜穿透膨胀土至下伏地层;土层厚度较大 时,应大于大气影明层深度。 4膨胀土地段的原状土样应用干钻或挖探的方法采取。原 状土样应从地面以下1m开始分层采取,每1~3m取1组;遇 有灰绿、灰白色土层,应增加取样数量;同一地层的取样数量, 应不少于6组。 5红黏土型膨胀土发育的地段应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 方法,查明其下部覆盖型岩溶的发育情况。
5.4.3膨胀岩地区的勘探及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膨胀岩地区的勘探及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膨胀岩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地 貌单元,结合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和勘察阶段确定。 2勘探深度应满足膨胀岩的评价要求和工程设计需要。 3膨胀岩宜采用干钻或泥浆快速钻进取样。 4膨胀岩的试验样品可在刚提取的长柱状岩心中选取,并 立即蜡封包装,防止失水、风化开裂。 5.4.4膨胀土(岩)地区应测试岩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 标,并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土应测定自由膨胀率、蒙脱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 必要时,还应测定黏土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pH值、先期固结 压力、收缩率及残余强度等。 2膨胀岩应测定膨胀率、膨胀力和饱和吸水率,宜做风干 或烘干样的崩解试验;必要时应测定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 薄片鉴定、抗压强度等。 3膨胀土的地基承载力测试宜采用静力触探、旁压试验; 膨胀岩的地基承载力可采用点荷载试验、旁压试验、天然含水率 试件的抗压试验等综合判定。 4重要建筑、构筑物场地宜进行现场浸水荷载试验、剪切 试验及旁压试验。 5红黏土试样应按膨胀土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判定其膨 胀性特征。
5.5.1胀土、膨胀岩地区的场地评价,应包括地质条件、地 基稳定性、膨胀潜势、场地环境影响评价、岩土工程的设计、施 工建议等内容。 5.5.2膨胀土地区的场地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土的初判:当土质符合表5.5.2一1的规定时,应初 3
、地 基稳定性、膨胀潜势、场地环境影响评价、岩土工程的设计、施 工建议等内容。 5.5.2膨胀土地区的场地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土的初判:当土质符合表5.5.2一1的规定时,应初 步判定为膨胀土。
表 5.5.2—1 膨胀土的初判标准 地貌 相间景观:地形平缓并啊,发脚少见自然陡灰,坡面沟霜 山前丘、然地边缘的堆积、残积施貌, 常呈重岗与沟谷 发育 版 色 灰绿色多皇我出透使体或夹层出现 多呈标、黄、褐色,闻夹灰白、 灰绿色条或薄膜;灰白、 结构 中常充填灰白、 具多裂欧结构,方向不规则。裂面光情、可见据。裂腺 灰绿色黏土条带或薄膜,白然状志下常皇整 硬或硬塑状态 土质情况 局部可富高莱成成 土质细肽,有滑感,土中常含有钙质或铁锰质结核或豆石, 其中形胀土层在准形成凹形坡。新开挖的境型易发生奶境 坡面常见浅层痛好、带坡、地面装缝。当坡面有数层土时, 自然地质现象 彰胀士上残基砸建筑的墙休装建,有随气候的变化尚张开或 用合的现象 自由影胀率F, Fs ≥40%
2影胀土的详判:当土质符合表5.5.2一2中任意2项以上 指标时,应判定为膨账士
注:当土质征合表列任意2项以上指标时,即判定为读等线。
4预测膨胀土地基变形量时,影胀变形量、收缩变形量的 计算方法应符合《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的 规定。 5大气影响深度和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的计算,应符合 《影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的规定。 6对基础埋深、地基处理、施工开挖(洞室、边坡、基 坑)的挡护措施和防水、保湿措施等应提出建议。 5.5.3膨胀岩地区的场地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胀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应根据表5.5.3一1判别
在:1不易期解的署右,应取轴间或径间自由影胀率中的大值进行判定; 2易崩解的岩石应将其粉碎,过0.5mm的筛去除粗颗粒后,比照土的自 由膨账率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3当有2项及2项以上符合表列指标时,可判定其为影账岩。 3膨胀岩地区可结合边坡、硼室的病害现象、水文地质条 件、病害的发展趋势、同类岩性的地区性差异研究膨胀岩的特 征,划分膨胀类型,进行场地的综合评价
5.6.1踏勘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 列内容: 1搜集沿线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貌、气 象及遥感图像等资料,并进行室内分析、整理和解译。 2了解膨胀土或膨胀岩的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分布范 围,以及既有建筑、构筑物的变形、破坏情况。 3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既有资料的分析,初步判断是否存 在膨胀性土(岩)。必要时,取膨胀土或膨胀岩样品作判别 试验。 4红黏土分布区,必要时应根据地层特征取样,做膨胀土 判别试验。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膨胀土、膨胀岩的分布范围及控 制线路方案的大型地裂或地裂密集区,比例为1:10000~ 1:200000
5.7.1初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查明沿线膨胀土、膨胀岩的时代、成因类型、分布范围 工程性质、膨胀潜势、地基均匀性及地裂的分布情况,与膨胀 土、膨胀岩发育有关的地质病害。 2控制线路方案或需作代表性设计的工点,应根据工程类 别的不同要求,重点查明膨胀土、胀岩的结构特征,软弱夹层 的层位、厚度、空间分布规律;膨胀岩还应查明岩层的节理、结 构面的产状等。 5.7.2初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勘探与取样,应符合下列 规定: 1一般路基地段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影响线路方 案的强膨胀土、膨胀岩地段和土层、岩层结构复杂的地段,以及 重点工程场地,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2膨胀土地区的代表性勘察设计工点,钻探时应进行适量 坑探,查明地层结构、裂隙发育情况、软弱夹层及大气影响深 度,并取代表性试样。 3膨胀岩地段应取代表性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及膨 胀性试验。 5.7.3初测阶段膨胀土地区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路基地段调查确定黏性土具有膨胀土的特征时,应 选取代表性试样作膨账土的判别,测试自由膨胀率、蒙脱石含量 和阳离子交换量。 2重大工点应取胀土原状样,测试黏性土的一般物理力 ·34·
5.7.1初测阶段胀土(岩)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查明沿线膨胀土、膨胀岩的时代、成因类型、分布范围、 工程性质、膨胀潜势、地基均匀性及地裂的分布情况,与膨胀 土、膨胀岩发育有关的地质病害。 2控制线路方案或需作代表性设计的工点,应根据工程类 别的不同要求,重点查明胀土、膨胀岩的结构特征,软弱夹层 的层位、厚度、空间分布规律;膨胀岩还应查明岩层的节理、结 构面的产状等。 5.7.2初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勘探与取样,应符合下列 规定: 1一般路基地段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影响线路方 案的强膨胀土、膨胀岩地段和土层、岩层结构复杂的地段,以及 重点工程场地,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2膨胀土地区的代表性勘察设计工点,钻探时应进行适量 坑探,查明地层结构、裂隙发育情况、软弱夹层及大气影响深 度,并取代表性试样。 3膨胀岩地段应取代表性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及膜 胀性试验。 5.7.3初测阶段膨胀土地区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路基地段调查确定黏性土具有胀土的特征时,应 选取代表性试样作膨土的判别,测试自由膨胀率、蒙脱石含量 和阳离子交换量。 2重大工点应取膨胀土原状样,测试黏性土的一般物理力 ·34·
学指标和膨胀土的详判指标,进行膨胀潜势分级,必要时应作现 场浸水载荷试验、剪切试验以及三轴试验和固结试验等。 5.7.4初测阶段膨胀岩地区的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一般地段调查确定泥岩、页岩、化学沉积岩及部分火成 岩具有膨胀岩的特征时,应取样作膨胀岩的判别测试,进行自由 膨胀率、膨胀力、饱和吸水率、崩解试验等,并选代表性岩样测 定蒙脱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 2重大工点应取膨胀岩原状样进行岩石的一般物理力学指 标和膨胀岩判别;风化呈土状的第三系、白垩系地层,必要时应 进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剪切试验以及三轴试验和固结试验等。 5.7.5初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等代表性 设计工点的地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内容应包括 膨胀土、膨胀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提出基础埋深、地基处理、施 工开挖的挡护措施及防水保湿措施等建议。 2工程地质图:填绘膨胀土、膨胀岩的地层时代、成因、 地质分界线等,比例为1:500~1:2000。 3工程地质断面图:填绘膨胀土、膨胀岩的地层时代、成 因、类型、厚度、地下水位线等,比例为1:200~1:500。 4勘探、测试,试验等资料。 5.7.6初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综合资料,应包括下列 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明膨胀土、胀岩的地层时代、 成因、分布范围和规律性,以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发展趋势等 地质条件及其对线路方案的影响,提出线路方案的评价和地基处 理的比选意见。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膨胀土、膨胀岩的分布范围及控 制线路方案的大型不良地质等,比例为110000~1:200000。 3工程地质图:填绘膨胀土、胀岩的地层时代、成因
地质分界线,比例为1:2000~1:5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可与线路详细纵断面图合并绘制, 根据地质调绘及初测成果,填绘膨胀土或膨胀岩的地层岩性与层 序构造花纹图例,可用文字与花纹结合的方式绘制断面图;地质 特征栏按地貌单元结合地层结构,分段说明膨胀土(岩)的地 层年代、成因类型、厚度、岩土施工分级、围岩级别、地基基本 承载力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处理措施。比例为1:2000~ 1:10 000。 5沿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按地貌单元分段编写,内容应 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情况、气象特征、胀土、膨胀岩的地层时 代、成因、性质、厚度、结构、分布范围、水文地质特征、工程 地质条件评价、地质参数、大气影响深度和大气影响急剧层深 度、工程措施等。
5.8.1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详细查明采用方案沿线及位于膨胀土(岩)场地上各类 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宜按工点开展工作,调绘内容应根据工程类别有所侧重。 调绘宽度应满足工程设计、不良地质和待殊岩土评价的需要。 5.8.2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勘探、测试点宜结合工程分段布置,其点位与数量应满 足铁路主体工程和防护加固工程设计的要求。 2大型场地及重要建筑、构筑物的地基取样孔、坑的数量, 不宜少于勘探孔、坑总数的1/2,重大工程地基应作原位测试。 3工程场地膨胀土、膨胀岩的测试项有,应满足对膨胀土 胀岩进行详判,分级评价和整治设计的要求。
5.8.1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详细查明采用方案沿线及位于膨胀土(岩)场地上各类 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宜按工点开展工作,调绘内容应根据工程类别有所侧重。 调绘宽度应满足工程设计、不良地质和待殊岩土评价的需要。 5.8.2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勘探、测试点宜结合工程分段布置,其点位与数量应满 足铁路主体工程和防护加固工程设计的要求。 2大型场地及重要建筑、构筑物的地基取样孔、坑的数量, 不宜少于勘探孔、坑总数的1/2,重大工程地基应作原位测试。 3工程场地膨胀土、膨胀岩的测试项有,应满足对膨胀土 彭胀岩进行详判,分级评价和整治设计的要求。 ·36·
5.8.3膨胀土(岩)地区各类工点的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土地区钻探时应进行适量坑探,探查地层结构、裂 隙发育情况、膨胀土(岩)的层厚、软弱夹层及大气影响深度, 并根据需要采取物理力学性质和膨胀性判定的原状、扰动土 试样。 2路基地段宜沿线路带状布孔,勘探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勘探点的间距宜为100m, 简单场地可适当加大;复杂场地的勘探点间距宜为50m;斜坡 路暂代表性勘探横断面至少应有2个勘探点。 3一般地段勘探深度应大于大气影响深度,桥涵、房屋建 筑的勘探深度应根据膨胀土的厚度及基础类型确定。厚度较大时 孔深应至基础底面或桩端以下不小于5~8m;土层厚度不大时, 宜穿透膨胀土(岩)至下伏地层不小于3m。 4隧道、深路堑的勘探孔深,应钻至路肩设计高程以下不 小于5m。 5.8.4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等各类工 点工程地质资料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第5.7.5条的规定。 5.8.5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各类建筑、构筑物综合资料 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阐明沿线膨胀土、膨胀岩的分布范 围、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与膨胀土(岩) 和红黏土相关的不良地质发育的类型及规模,提出物理力学指标 与各类工程设计有关的地质参数,以及工程处理措施及施工注意 事项等。 2全线工程地质图: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补充 完善膨胀土(岩)的边界与标示符号,比例为1:10000~ 1: 200 000。 3工程地质图: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补充、完善 膨胀土(岩)的标示,比例为1:2000~1:5000。
5.8.3膨胀土(岩)地区各类工点的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土地区钻探时应进行适量坑探,探查地层结构、裂 隙发育情况、膨胀土(岩)的层厚、软弱夹层及大气影响深度, 并根据需要采取物理力学性质和膨胀性判定的原状、扰动土 试样。 2路基地段宜沿线路带状布孔,勘探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勘探点的间距宜为100m, 简单场地可适当加大;复杂场地的勘探点间距宜为50m;斜坡 路暂代表性勘探横断面至少应有2个勘探点。 3一般地段勘探深度应大于大气影响深度,桥涵、房屋建 筑的勘探深度应根据膨胀土的厚度及基础类型确定。厚度较大时 孔深应至基础底面或桩端以下不小于5~8m;土层厚度不大时, 宜穿透膨胀土(岩)至下伏地层不小于3m。 4隧道、深路堑的勘探孔深,应钻至路肩设计高程以下不 小于5m。 5.8.4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路基、桥涵、隧道等各类工 点工程地质资料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第5.7.5条的规定。 5.8.5定测阶段膨胀土(岩)地区各类建筑、构筑物综合资料 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阐明沿线膨胀土、膨胀岩的分布范 围、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与胀土(岩) 和红黏土相关的不良地质发育的类型及规模,提出物理力学指标 与各类工程设计有关的地质参数,以及工程处理措施及施工注意 事项等。 2全线工程地质图: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补充 完善膨胀土(岩)的边界与标示符号,比例为1:10000~ 1: 200 000。 3工程地质图: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补充、完善 膨胀土(岩)的标示,比例为1:2000~1:5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可与线路纵断图合并或单独绘制, 填绘膨胀土(岩)的分布层位;地质特征栏简要说明膨胀土 (岩)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厚度、地下水位线及等地质参 数比例为横1:10000,坚1:100~1:1000
5.9.1施工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 列内容: 1研究膨胀土(岩)地区的岩土特征,核对各类工点的工 程地质资料,提出施工注意事项。 2监测隧道及其他各类工程施工后的地层变形情况,必要 时补充勘探和测试。 5.9.2施工阶段彭胀土(岩)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说明施工中膨胀土(岩)工点发生的工 程地质变更情况,包括变更设计的范围、性质和原因分析,补充 勘探、试验的资料,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等,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利用设计文件中的相应图件 修正、补充。 3各项施工地质原始资料的整理
5.9.1施工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 列内容: 1研究膨胀土(岩)地区的岩土特征,核对各类工点的工 程地质资料,提出施工注意事项。 2监测隧道及其他各类工程施工后的地层变形情况,必要 时补充勘探和测试。 5.9.2施工阶段胀土(岩)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说明施工中膨胀土(岩)工点发生的工 程地质变更情况,包括变更设计的范围、性质和原因分析,补充 勘探、试验的资料,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教训等,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利用设计文件中的相应图件 修正、补充。 3各项施工地质原始资料的整理
5.10.1运营阶段膨胀土(岩)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 下列内容: 1运营过程中已发生病害的膨胀士(岩)工点,应根据工 程建筑、构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地面、墙体开裂,构筑物位移 和其他变形的监测,并根据产生破坏的速率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出 预报,提出整治措施建议。 2影胀土(岩)病害T点需进行整治时,应按本规程第 .38·
6.1.1遇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的环境条件下沉积,或在地势低洼、 地表积水或山腰鞍部、斜坡地下水位出露地段沉积的具有天然含 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有机质含量较多、土体呈软塑到 流塑状态,抗压、抗剪强度低的软黏性土、软粉土、淤泥或淤泥 质土、泥炭及泥炭质土时,应按软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6.1.2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的路基地段勘察时,遇压 缩性较高、抗剪强度和承载力较低,呈软塑或饱和状态以及结构 松散的黏性土、粉土、粉、细砂、新黄土等地层时,应按松软土 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6.1.3软土的成因类型,应依据地理、地貌和沉积特征,可划 分为滨海相、泻湖相、溺谷相、三角洲相、湖相、牛轭湖相、河 漫滩相、沼泽相和残积相、坡积相。 6.1.4软土的分类及其物理力学指标,应符合表6.1.4的规定。
表6.1.4软土的分类及其物理力学指标
益含水率及有机质者量为
2有机质含量测试采用均失量法
6.1.5在地下水溢出的山坡、垭口等横坡较陡的高含水率黏性 土分布区,地下水位以下的全风化炭质岩、岩浆岩类地层以及断 层挤压破碎带的细粒土地段,其岩性特征和软土相近时,应按照 软土或松软土进行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场地环境影响的 评价。
6.2.1线路应选择在软土、松软土分布较窄、厚度较小、理殿 不深、硬底横坡较缓的地段通过;应绕避厚度大、分布广、处理 困难的软土、松软土地带。 6.2.2新建铁路宜选择在地势较高,软土的顶、底硬壳较厚, 填、取土条件较好的地带。 6.2.3增建二线铁路与既有线距离较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增建工程应不影响既有线的稳定,并有利于既有线软土 地基病害的整治。 2增建第二线宜选在硬层顶面较低的一侧。 6.2.4软土、松软土地区的路基应以路堤通过,宜限制零断面 和浅路堑路基。 6.2.5软土、松软土地区采用高路堤通过方案时,应与桥梁方 ·41
案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比选。 6.2.6滨海平原、冲积平原和潮积平原区,线路位置的选择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宜远离湖塘、人工集道、河流及其河口地段。 2宜沿河流的较高阶地通过。 3宜绕避古牛轮湖、理藏谷及溺谷等软土埋藏地带。 4通过沿河谷分布的软土、松软土地带或古盆地时,应避 免从其中部通过。 6.2.7丘陵和山闻谷地区,线路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宜避开有软土、松软土分布的封闭或半封闭洼地。 2宣避免在硬底横坡较陡处通过。 6.2.8线路应绕避泥沼地区。无法避绕时,应按照本规程第 6.2.1条~第6.2.4条的规定进行优化。 6.2.9桥位应选择在两岸地势较高的部位,路桥分界点不应设 置在淤泥、软土、古河道等地段,路桥过渡段应选择在基岩或硬 土埋藏浅、软弱地层厚度较薄的地段。
案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比选。 6.2.6滨海平原、冲积平原和潮积平原区,线路位置的选择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宜远离湖塘、人工道、河流及其河口地段。 2宜沿河流的较高阶地通过。 3宜绕避古牛湖、理藏谷及溺谷等软土埋藏地带。 4通过沿河谷分布的软土、松软土地带或古盆地时,应避 免从其中部通过。
6.3.1软土、松软土地区地质调绘前,应搜集以下资料: 1沿线近代地形地貌资料、古地形地貌图或历史河流变迁 图,区域地质、遥感图像及解译资料等。 2沿线既有建筑、既有道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观测资 料、科研成果等。 3地震动参数区划、震害等资料。 6.3.2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地形、地貌及第四纪沉积层的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和工程地质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的形成过程与地层、场地稳定 性的关系;考证微地貌的变化,辨别古牛轭湖、埋藏谷以及暗埋 ?42*
的塘、浜、沟、染的分布范围及形态。 2调查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 3调查软士、松软土场地各土层的岩性、分层厚度、成因 类型、时代、硬壳、固结状态、地层结构、相变特征及其物理、 力学、水理性质。 4厚层和相对均质的软土、松软土,应查明其抗剪强度随 深度的变化规律。 5调查砂类土夹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判定其对 工程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 6谷地、河谷边缘、河沟交汇地段、山间盆地及斜坡边缘 的软土、松软土,应重点查明软土、松软土层的厚度变化,以及 下伏硬层的顶面形态、横坡大小等。 7埋藏有古软土层的地区,应查明其分布范围、埋藏深度 下伏硬土层或古软土层的超固结比等工程特性。 8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活动情况、补给与排泄条件 9既有堤防、涵洞、桥梁、道路、房屋、地下润室等建 筑、构筑物的修建时间、地基处理措施、施工方法、处理效 果等。 10沼泽地段的地质调绘应调查:喜水植物的分布及生长 情况;地表水的汇流和水位的季节变化、疏干条件,相关河流 的水文情况,地下水露头及其季节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 系等。
6.4.1软土、松软土地层的埋藏边界、分布厚度和物理、力 学、水理性质的勘探和测试,应采用静力触探、轻型螺纹钻 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物探、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勘 探方法。必要时可采用扁板侧胀试验、应力铲试验、孔压静力 触探、预钻式旁压试验、孔内旁压、螺旋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 ·43·
风万 6.4.2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土、松软土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层结构、成因类型、 成层条件、硬底横坡等情况,并结合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基础 类型确定。 2勘探点的密度应依据铁路的等级标准,满足各勘察阶段 方案比选、地质评价、工程设计的需要。当地层结构复杂、土质 不均匀、下伏硬层顶面坡度较大,有古河道、古牛轭湖、暗埋 塘、浜、渠时,勘探、测试孔应酌情加密。一般滨海平原地区可 以较疏,谷地应适当加密;湖积平原地区,中部可以较疏,边缘 应加密;河谷平原地区,平行河谷方向可较疏,垂直河谷方向应 加密。 3查明软土、松软土层厚度的钻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 部位。软土、松软土深厚或厚度变化不大时,应布置在线路中 心;下伏硬层的项面坡度较大时,宜布置在下坡一侧。路基与桥 涵过渡段应布置钻孔。钻孔应穿透软土、松软土钻至硬层、主要 持力层或下伏基岩内一定深度;穿透软土、松软土层的钻孔宜不 少于谢探孔总数的20%。 4钻孔深度应根据软土、松软土地基的土质情况,不小于 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 6.4.3软土的土样采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直径应满足取样、原位测试或其他试验工作的需要。 2取样宜采用均匀连续压人法或下击式重锤少击法。流塑 状软土层钻探应下套管护孔,套管管靴高出取样部位10。 20cm。在较深位置取样时应安置钻杆扶正器。 3采取原状土样时应使用薄壁取土器,取土器的内径不宜 小于89mm。 4采取原状土样前,应将孔底残留岩心清除干净。 5取土器的人土深度,应小于取土器的有效长度2~5cm。 44
6不得将钻探岩心替代取土器原状土样混人试验样品中。 7取样时不应向孔内注水;钻孔中的水不浸泡或压人样 品中。 8分层采取代表性的原状土样,层厚时可按上、中、下分 别取原状土样;必要时钻孔中应连续取芯,在每1m孔深内均取 土样1组2筒;同一地质分层内的土样,应不少于6组。 6.4.4软土的原状土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样周边扰动带厚度应小于10mm,内部应无扰动现象, 2开土样后如有析水或变形现象时,应降低土样质量等级, 调整试验项目或重新取样。 3采取的原状土样不符合质量要求时,应重新取样。 6.4.5软土的室内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试验的项目,应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不同的工程 类别和地基处理措施按表6.4.5确定。 2室内力学试验应以直剪、三轴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 度、压缩固结试验为主,每一地貌单元应有代表性高压固结试 验,必要时应进行次固结试验。 3原状土样的样品应在3d以内开样试验;不能按时试验 的样品应妥善保存,不得露天堆放。 6.4.6黏性土等松软土的取样方法和试验项目,天然含水率较 高时的取样和室内试验可参照软土进行;天然含水率较低时与松 软土所属原始土类的勘察取样、试验要求相同。 6.4.7软土、松软土地区进行静力触探时,应有钻探或其他原 位测试验证。代表性软土、松软土地段和大型枢纽场地应至少有 两处对比孔,孔间距不应小于钻孔孔径的25倍。 6.4.8十字板剪切试验应在具有代表性的场区进行,每1m深 度应测一组以上剪切指标。当与钻探相结合时,其测试间距可视 具体情况而定。
6.5.1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场地评价,应包括地质条件、地基 稳定性、场地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6.5.2软土、松软土地区应根据地质调绘、勘探、测试的成果, 分析研究区域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特征和软土、 松软土的成因,并对场地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比选 6.5.3软土、松软土地区的线路方案确定后,结合工程类型评 价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地表硬壳层提出利用的条件及可能性。 2场地有暗塘、暗浜,无法避开时应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建议 3建筑物离池塘、人为沟坑、河岸、边坡、填土场地较近 时,应判定软土侧向塑性挤出或产生滑移的危险程度,并对其稳 定性影响进行评价。 4软土、松软土地基受力范围内有起伏、倾斜的基岩、硬 土层或存在较厚的透镜体时,应判定地基产生滑移和不均匀变形 的可能性: 5软土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薄的砂层或软土与砂类土互层 时,应根据其固结排水条件判定其对地基变形的影响。 6判定地下水位变化和承压水等对软土、松软土地基稳定 性和变形的影响,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化学侵 蚀性。 7软土、松软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一般建筑物可利用静 力触探及其他原位测试成果,结合地区经验确定;也可根据软 土、松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确定,或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确 定:重要建筑物和缺乏经验的地区,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 8试验数据应结合空间相关性分层、分段或按工点进行数 理统计分析。
建筑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及以上地区应判定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10含有沼气的地基应判定沼气逸出对地基稳定性和变形的 影响。 6.5.4软土、松软土地基的场地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评价主要包括地基承载力评价、滑动稳定性评价利 沉降评价等。 2根据软土、松软土的成层、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对影 响或危及建筑物使用的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滑动、变形作出 评价,提出加固、处理措施建议。 3软土、松软土路堑应对边坡稳定性和基底沉降变形作出 评价。 4应对基底硬层和下伏承压含水层的水压差在施工过程中 可能产生的管涌、潜蚀、流泥、流砂,以及动水压力对边坡稳定 造成的不利影响作出评价。 6.5.5预测软土场地因施工、取土、运输等原因可能产生的环 境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意见。
6.6.1路斯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 列内容: 1搜集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 形地貌、气象、地震及遥感图像等资料。 2软土、松软土地段应进行现场踏勘,必要时可进行简易 勘探、测试。 3了解控制线路方案和重点地段的软土、松软土成因类型、 性质、分布范围及其对工程产生的危害。 4软土、松软土地区沿线堤防、涵闸、桥梁、道路及房屋 等既有建筑物应进行重点调查,了解其结构和基础类型、地基处 ·48·
理措施、施工过程、变形及稳定状况。 5对室内遥感解译成果应进行现场核对、修改和补充。 6.6.2踏勘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或预可研总说明书工程地质素材,应重点 阐明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软土、松软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分布范围、规律性等对线路的影响,对线路方案作出评价,并提 出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勘察工作的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成因 类型及厚度,比例为1:10000~1:200000。 3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工程地质图(必要时作),比 例为1:10 000 ~1:50 000。 4控制线路方案的复杂软土、松软土地段重点工程、特大 桥等的工程地质平、纵断面示意图
理措施、施工过程、变形及稳定状况。 5对室内遥感解译成果应进行现场核对、修改和补充。 6.6.2踏勘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或预可研总说明书工程地质素材,应重点 阐明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软土、松软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分布范围、规律性等对线路的影响,对线路方案作出评价,并提 出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勘察工作的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成因 类型及厚度,比例为1:10000~1:200000。 3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工程地质图(必要时作),比 例为1:10 000 ~1:50 000。 4控制线路方案的复杂软土、松软土地段重点工程、特大 桥等的工程地质平、纵断面示意图。
6.7.1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查明沿线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成因、类型、分布 规律和埋藏条件以及古河道、暗塘、暗浜的分布;地下水的类 型、理藏深度、补给与排泄条件。 2控制线路方案或代表性设计的软土、松软土地段,应查 明软土、松软土的层位、层厚、类型以及物理、力学、化学、水 理特性等,初步分析其变形和稳定性。 3地质调绘范围应满足线路方案比选的需要,地质条件复 杂并控制线路方案选择的软土、松软土地段,应扩大调绘范围。 6.7.2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勘探和原位测试,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一般软土、松软土地段应以挖探、钎探、轻型螺纹钻探 等简便勘探及静力触探等方法为主,每个地貌单元应有勘探点 ·49·
控制。 2大面积软土、松软土地段,勘探点间距应不大于300m; 成层复杂、层厚变化大,以及山间洼地应适当加密。 3控制线路方案或代表性设计的软土、松软土地段,宜采 用静力触探、轻型螺纹钻、十字板剪切试验、物探、钻探等进行 综合勘探。每个断面应有2~4个勘探、测试孔,并应有1~2个 穿透软土、松软土层的钻孔。 6.7.3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取样、室内试验项目和试验 方法,除应满足本规程第6.4.5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代表性工点应对硬壳、硬层及软土、松软土分层进行压 缩系数、固结系数、渗透系数、天然抗剪强度或固结快剪强度、 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测试。 2采用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固软土地基时,应进行水平方 向的固结系数测试;采用水泥土桩、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时, 应进行软土的化学特性、组分等特性的测试。 3判定软土的触变性时,应测定灵缴度。 6.7.4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桥涵、隧道等代表性 设计工点的地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分布规 律、成因类型、工程地质特性,评价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及处 理措施。 2工程地质图:填绘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层位、成 因类型、厚度等,比例为1:500~1:5000。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标示软土、松软土的厚度、地层时 代、成因类型、地下水位线等内容,比例为横1:500~1:5000, 竖 1: 50 ~ 1: 500 。 4代表性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应标注地下水位,并分层标 注该层的主要力学性质参数;比例为1:200。 5硬壳底面或硬层顶面高程等高线图:必要时可在硬壳底 50
控制。 2大面积软土、松软土地段,勘探点间距应不大于300m; 成层复杂、层厚变化大,以及山间洼地应适当加密。 3控制线路方案或代表性设计的软土、松软土地段,宜采 用静力触探、轻型螺纹钻、十字板剪切试验、物探、钻探等进行 综合勘探。每个断面应有2~4个勘探、测试孔,并应有1~2个 穿透软土、松软土层的钻孔。 6.7.3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取样、室内试验项目和试验 方法,除应满足本规程第6.4.5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代表性工点应对硬壳、硬层及软土、松软土分层进行压 缩系数、固结系数、渗透系数、天然抗剪强度或固结快剪强度、 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测试。 2采用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固软土地基时,应进行水平方 向的固结系数测试;采用水泥土桩、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时, 应进行软土的化学特性、组分等特性的测试。 3判定软土的触变性时,应测定灵缴度。 6.7.4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桥涵、隧道等代表性 设计工点的地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分布规 律、成因类型、工程地质特性,评价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及处 理措施。 2工程地质图:填绘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层位、成 因类型、厚度等,比例为1:500~1:5000。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标示软土、松软土的厚度、地层时 代、成因类型、地下水位线等内容,比例为横1:500~1:5000, 竖 1: 50 ~ 1: 500 。 4代表性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应标注地下水位,并分层标 注该层的主要力学性质参数;比例为1:200。 5硬壳底面或硬层顶面高程等高线图:必要时可在硬壳底 .50
面、硬层顶面高程起伏,以及软土、松软土厚度变化大并控制线 路方案时作。比例为1:500~1:5000。 6勘探、测试、试验等资料。 6.7.5初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段的综合资料编制,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点分析软土、松软土的工程地质 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线路和建筑物方案的影响,提出方案比选意见 及其处理措施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填绘软土、松软土的分布范围、成因 类型及厚度,比例为1:10000~1:200000。 3工程地质图:填绘软土、松软土的范围界线、成因类型 及厚度,比例为1:2000~1:5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可与线路纵断面图合并或单独绘制。 图面应用花纹图例或文字标示软土、松软土的厚度、地层时代、 成因类型、地下水位线等内容,比例为横1:10000,竖1:100~ 1: 1 000。 5沿线工程地质分段说明:根据软土、松软土的地单元、 成因类型、工程特性分段编写,其内容除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 征外,尚应对高路堤、桥涵等工程的地基稳定、沉降及线路方 案、地基处理措施提出评价和建议
6.8.1定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详细查明采用方案沿线各类建筑场地软土、松软土分布 的边界条件及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路基工程应沿线路中线,以横断面为主、兼顾纵断面进 行地质调绘,查明路基横向范围内硬壳、硬层及软土、松软土的 厚度、埋藏深度的变化,搜集稳定分析、沉降计算和采取加固处 ?51.
理措施所需的软土、松软土地基分层及物理、力学、化学、水理 性质参数,提出边坡结构的形式和坡率,以及地基处理方案的 建议。 3桥涵工程应以桥址的纵断面为主进行地质调绘,下伏硬 层项面坡度较大的桥梁墩台地基应同时进行横断面地质调绘;查 明桥址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稳定分析、沉降计算和采取加固处 理措施所需的软土、松软土地基分层及物理、力学、化学、水理 性质参数,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并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4房屋建筑工程:查明软土、松软土分布的厚度变化及物 理力学性质,软土、松软土的硬壳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硬 壳作为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建筑物需采用人工地基时,应搜集软 土、松软土地基的物理力学参数,提出软土、松软土地基进行处 理或加固的措施意见。 6.8.2定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地段长度、地层结构、成层复杂程 度、下部硬层横坡,结合工程类型、地基处理措施确定。 2应采用钻探、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为主,其他原 位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采用静力触探的地区,应有钻孔 或其他原位测试手段验证,代表性软土、松软土地段应至少有2 处对比孔。 6.8.3定测阶段软土地段路基工程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路基基底应进行横断面勘探、测试,断面间距应不大于 100m。独立工点至少应有一个勘探、测试横断面;代表性工程 地质横断面应有1~3个勘探、测试孔;每个工点中的取样或进 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不应小于勘探点总量的1/3。 2软土的沉积环境条件单一、层厚变化较小且分布范围较 大时,勘探、测试孔间距应不大于100m;软土的沉积原因复 ·52·
杂,层厚变化较大、埋藏条件不同时,勘探测试孔间距应不大于 50m。 3查明软土硬底条件的地质横断面,至少布置2个勘探 测试孔;口、斜坡软土分布区应按地形的倾斜方向布置横 断面。 4区段站及区段站以上大站的勘探、测试横断面,宜按站 区平面结合各类建筑设施的地基要求综合布置勘探点。 5一般勘探、测试孔的深度应至软土、松软土的硬底或主 要持力层以下5~10m或基岩中3~5m。当软土、松软土层深 厚时,勤探测试孔的深度应不小于地基计算压缩层的深度。 6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铁路)宜按复杂场地布置勘探 测试点;勘探孔深度不置小于25m,或至计算压缩层以下不小 于5m。路堤与桥台、路堤与小桥涵、路堤与路堑、路基与隧道 的过渡段应有勘探、测试点或地质横断面控制。 6.8.4定测阶段软土地区桥涵工程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软土地层简单、厚度变化较小、层次有规律、下卧硬层 的顶面坡度平缓时,可结合桥跨、基础类型等条件隔墩钻探;大 跨、高墩桥梁工程或软土地层结构复杂时,每个墩台应布置1个 勘探、测试孔。软土的下卧硬层顶面坡度较大时,双线以上桥架 墩、台的勘探、测试孔应不少于2个,或按地形布置墩、台的横 断面勘探。 2在勘探、测试孔总量中,双桥静力触探孔应占一定比例, 穿透软土层的深钻孔不应小于总勘探孔数量的20%。 3勘探、测试深度应至桩端或持力层以下5~20m,并不 小于计算压缩层深度的要求。 4每座涵洞应有一个勘探、测试孔;地质复杂的小桥、长 度大于60m的涵洞的勘探、测试孔应不少于2个;勘探测试孔 的深度应至硬底以下不少于5m。
5采用桩基础或其他深层加固方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桥梁附 属工程或小桥涵工程,其勘探、测试深度应至持力层或桩端以 下,并不小于计算压缩层的要求。 6.8.5定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车站一般房屋建筑、车站或 站场构筑物工程的勘探、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股房屋建筑、构筑物的勘探、测试孔,可按建筑、构 筑物的周边、角点或建筑群横断面布置,勘探测试点间距宜为 20~50m;面积小而荷重大或重心高的建筑物应单独布置勘探 测试孔。 2勘探、测试孔深度宜按地基计算压缩层确定,必要时应 适当加深。 3高层建筑、大型站房、大跨度建筑物和房屋集中片区的 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 规定执行。 6.8.6定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桥涵、路基、车站等各类 建筑物的工点地质资料,应符合本规程第6.7.4条的规定。 6.8.7定测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综合地质资料,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点说明软土、松软土地基的特点 与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对各类工程建筑物稳定、变形的影 响,并对方案的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设计方案优化建议、工程 措施意见以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2全线工程地质图: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补充、 修改,比例为1:10000~1:200000。 3工程地质图:根据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补充、修改, 比例为1:2 000 ~1:5 000。 4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图面应标示软土、松软土的厚度 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地下水位线等内容。可与线路纵断面图合 并或单独绘制比例为横1:10000,竖1:100~1:1000
6.9.1施工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 列内容: 1研究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掌握沿线各类 软土、松软土工点的不同特点及加固处理措施,预测施工中可能 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施工注意事项。 2核对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发现地下水位大幅度升 高或降低,软土、松软土的天然含水率剧烈变化时,应及时分析 原因,必要时进行补充勘察,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3必要时应提出软土、松软土地基变形、沉降监测的建议。 6.9.2施工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施工中发生的软土、松软土工程地 质变更问题的范围、性质和原因,处理的经过、措施和效果;施 工阶段地基变形的监测情况、监测结果和运营中应长期加强监测 的意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等。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利用设计文件中的相应图件 修正、补充;路基、站场应标明软土、松软土地基的加固范围和 措施;桥涵、房屋等建筑应标明基础的类型及实际埋置深度。 3各项施工地质原始资料的整理。
6.9.1施工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工作,应包括下 列内容: 1研究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掌握沿线各类 软土、松软土工点的不同特点及加固处理措施,预测施工中可能 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施工注意事项。 2核对各类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发现地下水位大幅度升 高或降低,软土、松软土的天然含水率剧烈变化时,应及时分析 原因,必要时进行补充勘察,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3必要时应提出软土、松软土地基变形、沉降监测的建议。 6.9.2施工阶段软土、松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施工中发生的软土、松软土工程地 质变更问题的范围、性质和原因,处理的经过、措施和效果;施 工阶段地基变形的监测情况、监测结果和运营中应长期加强监测 的意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等。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利用设计文件中的相应图件 修正、补充;路基、站场应标明软土、松软土地基的加固范围和 措施;桥涵、房屋等建筑应标明基础的类型及实际埋置深度。 3各项施工地质原始资料的整理。
6.10.1运营阶段软土、松软土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 内容: 1运营过程中的软土、松软土路基工点应根据建筑、构筑 物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监测项目进行下沉、位移等监测。 2分析病害的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恶化的工点 必要时应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提出整治措施意见。
3软土、松软土地质灾害易发的重点区段、路基过渡段, 应建立巡查、监测系统。 6.10.2运营阶段软土、松软土工点工程地质资料,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增建和补强工程,可在既有资料的 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 2病害整治工点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 第6.7.4条的规定
7.1.1遇含有层状或散粒状易溶盐或部分化学侵蚀性中溶盐类 矿物,地表皇现白色盐霜、盐壳或蓬松粉土层,具有吸湿、溶 陷、膨胀、腐蚀等特性的细粒土地层时,应按盐渍土进行工程地 质勘察。 7.1.2.土中的易溶盐含量大于0.3%的粉土、粉质黏土或砂类 土,应定为盐渍土;当地表以下1m深度内的土层易溶盐平均含 量大于0.3%时,应定为盐渍溃土场地。 7.1.3盐溃土的分类和盐渍化程度分级,应符合表7.1.3—1和 表7.1.3—2的规定。 7.1.4盐渍土地区宜选择在潮湿的季节测定含水率、干阜的季 节测定含盐量。
表7.1.32盐清土的盐溃化程度分级
7.2.1盐溃土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应选择在排水条件较好、土中含盐量低及盐溃土分 布范围小的部位通过,宜绕避强、超盐渍土、硫酸盐渍土和碱性 盐渍土发育的地段。 2线路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盐溃土处理工程简易的地段通 过;宜绕避低洼潮湿、地下水位高、水质矿化度高的盐沼地段。 3线路以路堤通过时,应根据当地冻结前最高地下水位、 基底及填土的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最大冻结深度等因素,确定 路堤的最小高度及采取的工程措施。 7.2.2不同地貌和地形条件的盐渍土地区,线路位置选择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山前倾斜平原区的前缘,宜选择在灌丛沙堆与盐渍土的 过渡地带。 2山间盆地区宜利用微地形条件、结合盐渍土的类型,选 择在地势较高、盐渍化程度较轻的氯盐盐渍土地段。 3河谷区宜选择在有利于排水的一侧。 4平原区宜绕避积水洼地、背河洼地(地上悬河两岸之洼 地)等存在地下水危害的地段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 5滨海区宜绕避盐田、咸水区、虾池、鱼塘等地段,
6在盐渍土和软土共生地段,除应考虑盐渍土选线的有关 要求外,还应满足软土地区工程地质选线的要求。
7.3.1盐清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7.3.1盐渍王地区的地质调绘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遥感图像等既有 资料。 2气温、地温、湿度、降雨量、蒸发量,土的最大冻结深 度和冻结初终期、干燥度等主要气象资料。 3水文和水利工程方面的资料。 4盐、碱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当地工程建设、盐碱 防护方面的经验。 7.3.2盐渍土地区的地质调绘,应采用遥感图像解译和地面调 绘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岩性、含盐程度和含 盐类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表水的积聚、排泄条件。
1 盐渍土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2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地表的积水情况。 3地表组成物质、植被覆盖率及其分布情况。 4地表水分布形态、地下水露头点、道路及居民点等。 5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解译判释盐渍土的发展趋势。 7.3.4盐渍土地区的工程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盐渍土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各类盐渍土的分布与 地貌形态之间的联系。 2盐霜、盐壳的分布范围、厚度、坚硬程度。 3地表土层的成因类型、土质成分、结构特征,含盐类型 及盐渍化程度、盐渍特点及盐分的季节迁移规律;雨季勘察时, 还应在旱季补充调查地表的泛盐情况。 4盐渍土地区植物的种类,包括生态特征、覆盖度、均匀 .59·
度、分布规律、代表性植物及与盐渍土发育的关系等。 5水库、渠道渗漏水、排灌不当或用苦水灌溉等引起的次 生盐渍化情况。 6既有道路、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使用情况与被腐蚀程度、 防护措施及效果。
7.3.5盐溃土地区的水文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状况、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2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表、地下水的化学 成分及其与上部土层盐渍化的关系。 3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调查,包括地下水位季节变化幅度 和逐年变化趋势;农田水利工程的渗漏、灌水、排水及水库、河 湖的水位变化对附近地下水位的影响。冻结前地下水最高水位, 常年地下水最高水位;必要时应建立地下水观测站、点直接 观测。 4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问题。 5采用排水疏干、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时,应查明地下水 的流向、流速或相关地层的渗透系数。
7.4.1盐渍土地区针对含盐性质、盐渍化程度评价的勘探,应 以挖探为主,配合使用简易勘探(洛阳铲、螺纹钻)、静力触 探、钻探等方法。 7.4.2盐渍土地区应根据盐渍土的分布特征、勘察阶段和工程 类型,布置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勘探、测试点。 7.4.3盐渍土地区的勘探深度应根据土石类别结合工程类型确 定,并应有一定数量的勘探点测定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满足路 基等浅基础建筑、构筑物地基设计的要求。 7.4.4盐渍土样品的采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样地点应具代表性,做盐溃土分析的均质土样品质量 每组不应少于0.5kg,非均质土不应少于1kg。 2测定盐渍土含盐量的土样应沿垂直剖面逐段连续采集, 从地表开始向下分别在0~0.05m、0.05~0.25m、0.25~ 0.50m、0.50~0.75m、0.75~1.00m等深度分层取样,取样 深度一般为1m。地下水位理深小于1m时应取至地下水位;地 下水位埋深大于1m时,必要时应加大取样深度,在1m深度以 下可每隔0.5m取样一组至地下水位。 3试坑中取样应在开挖当天完成,按规定的取样深度,在 侧壁等量刮取或分段挖槽铲取;洛阳铲取样应分段按深度标记提 取岩心,单独堆放;同一深度的土样混合后用四分法采样。 7.4.5盐渍土地区的测试除进行盐渍土化学分析外,尚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根据盐渍土的分布情况,结合工程设置采取扰动或原状 土样,进行盐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地基承载力宜采用原 位测试的方法确定。 2静力触探确定的盐渍土地基承载力公式,应与载荷试验 或其他测试成果进行对比后使用。 3载荷试验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宜靠近线路和桥涵等 工程,其数量应满足建立回归公式的要求。 4分别测定不同类型盐渍土及不同土层的毛细水强烈上升 高度。 5盐渍土场地应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作水质分析。大范围 盐渍土地区的地下水取样间距不宜大于2km。 6根据盐渍土的类别和盐渍化程度,分别采取土样进行钢 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盐渍土化学侵蚀性分析。 7.4.6盐渍土的试验项目应根据场地情况和工程要求参照表 7.4.6选定,易溶盐含量(DT)包括CO,、HCO;、CI、 SO,"、Ca*、Mg*、(Na*+K*)等主要离子,试验方法应符
特种设备标准规范范本合现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的规定
表7.4.6盐清土工程性质的试险项目
生:*+*为多做联日: *为选做项目
7.5观测与场地评价
7.5.1盐土地区的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盐渍土 的含盐量及含水率变化情况。 2既有路基的稳定情况,次生盐渍化发育情况,盐渍土对 各类建筑物的腐蚀情况。 3缺少气象资料的地区宜进行简易的气象观测。 7.5.2盐溃土地区的地下水动态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井、泉、钻孔的地下水位,进行水质分析。 2观测时间宜选择在地下水位上升及盐溃土中水、盐含量 变化最明显的季节进行。 3每个测区的观测孔应不少于3个,需观测地下水与地表 水的联系时,应布置垂直等高线的观测断面,并同时观测地表水 的水位变化。
7.5.3盐溃土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的现场或室内测试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可根据 场地条件采用试坑直接观测法、曝晒前后含水率曲线交会法、或 塑限与含水率曲线交会法;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率判定。 7.5.4地表土层1.0m深度内的易落盐平均含盐量及含盐成分 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易溶盐的平均含盐量,应按式(7.5.4)计算:
数,一股取1; I),(SO,),(CO,),(HCO,) 物质的质量毫摩尔浓 度(mmol/kg)。
3盐渍土的盐渍化程度分类,应符合表7.1.3一1的规定。 4评价盐渍土场地时,采用盐溃化程度和含盐成分的综合 定名,应符合表7.1.3一2的规定。 5盐渍土的化学侵蚀性评价,应符合《铁路工程地质勘察 规范》(TB10012)附录F“环境水、土对混凝土侵蚀性的判定 标准”的有关规定。 7.5.6盐溃士发育趋势的评价,应根据气候和地表水体的变迁, 地下水位升降、植物演变、地表盐分的迁移、农田垦植、矿产开 发等情况综合分析。
....- 岩土工程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