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181-2017 铁路隧道盾构法技术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盾构的空间状态,通常采用横向偏差、竖向偏差、俯仰角、方位 角、滚转角和切口程等数据描述,
设置在盾构的前端,与主轴承转接座相连接,通过旋转或其他 运动方式对地层进行全断面开挖的钢结构和刀具的总成,
3.1.1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应与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 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阶段相对应,分阶段开展 工作。
设计阶段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预测工程活动对周边环境 影响。
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获取 需的地质参数暖通空调设计、计算,满足设计、施工需要
3.1.4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地质调绘、勘探、测试、
验、综合地质分析和报告编制等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内容应根 地区特点、勘察阶段和工程要求确定,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数 可靠、依据充分、建议合理
有重大影响时,应进行专项勘察或专题研究
3.2.1盾构法隧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使用期间可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
及管线安装空间要求、设计速度、道床型式、附属建(构)筑物设置 后期维修补强空间、综合施工误差等要求综合确定
3.2.4盾构法隧道宜采用单层预制衬砌结构,必要时可设置二次 衬砌。
水标准,其他铁路盾构法隧道应符合地下工程二级防水标准 3.2.6隧道附属构筑物应结合盾构法隧道结构特点进行布置
水标准,其他铁路盾构法隧道应符合地下工程二级防水标准
3.3.1盾构法施工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条件,建立安全、 质量和环境保证体系,做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文明施工。 3.3.2盾构法施工应对管片安装质量、管片壁后回填注浆质量及 遂道底部质量等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纳入工文件。 3.3.3盾构法施工应根据设计和环保要求做好施工期间的防 排水。
3.3.6盾构法施工应进行试掘进,并根据试掘进情况调整石
3.4.1隧道质量应达到设计要求的结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功 能,主体结构质量满足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营的需要。 3.4.2工程验收应采用先进、成熟、合理的检验检测手段,数据应 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质量状况。所用方法和仪器设备应符合 相关标准的规定,仪器精度应能满足质量控制要求。
料应作为成品进行进场验收。进场验收时应检查每批产品的质 量合格证书、性能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进口产品的商检报告 及其他证明文件,并应按有关标准规定进行复验,质量合格后方 可使用。
4.1.1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应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及工程特 点制定勘察方案,采用综合地质勘察方法,查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 质条件,进行综合工程地质分析,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地质参数和 工程措施建议。
4.1.2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应为下列工作提供地质资料:
1隧道选线和盾构工作并及联络通道位置的选定。 2盾构设备选型、盾构管片结构设计、辅助工程措施选择、盾 构施工参数确定。 3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周边环境保护及监测方案设计。 4.1.3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应重点查明下列内容: 1高灵敏度软土层、高塑性黏性土层、强透水松散砂层、含承 压水砂层、软硬不均地层、特硬地层的成因、分布和工程特性。 2含漂石(块石)或卵石(碎石)的地层,应提供颗粒组成、最 大粒径及曲率系数、不均匀系数、石质强度、耐磨矿物成分及含量、 黏粒含量等。 3基岩地区岩土分界面、岩石坚硬程度、岩石质量指标 (RQD值)、岩石风化程度、风化界面、球状风化体、差异风化、结构 面发育情况等。 4断层、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侵人蚀变带、岩相接触带 等空间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工程性质和水文特征。 5岩溶及岩溶水、人为坑洞、孤石、流砂、喷涌、放射性、有害 气体等的成因、分布和特性
4.1.4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不宜在隧道洞身范围内布置
4.1.4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不宜在隧道洞身范
探孔;所有勘探孔在勘探、测试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封填,并详细 录勘探孔内遗留物,
1调查和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水文、气象、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环境、当地工程建设经验等资料。 2了解隧道通过区域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动参数、水 文地质等,初步评价隧道通过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 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大型水库和矿区等环境情 况,评估其对隧道方案的影响,对线路方案提出优化和比选建议。 3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4g的地区,提出进行地震危 害专题研究建议
4.3.1初测阶段勘察工作应初步查明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 和特殊岩土及周边环境风险,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隧 道方案比选、隧道设计、盾构设备选型、环境保护、技术经济论证等 提供地质瓷料
1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 2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及其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对隧道 的影响等。 3地下有害气体、污染土层等的分布、成分及其对隧道的 危害。
4地下水类型、理藏条件、水位、水质、流速、流向、补给、谷 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等水文地质条件;每个地貌单 元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供水文地质参数。必要 时应设置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孔。 5河、湖、海淤积物的发育、分布及变化情况,调查地下古河 道、古建筑、障碍物等情况
4.3.3初测阶段勘探工作应符合
1 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测试的重点应是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不良地 质、特殊岩土及地质条件复杂地段,一般地段也应布置 适当的勘探测试点,避免遗漏隐蔽的工程地质问题。 2)勘探点间距宜为100m~200m,每个地貌、地质单元均 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 较大地段,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发育地段,应加密勘 探点。 3)在隧道一侧或两侧交叉布置探点,宜布置在隧道结构 外侧3m~5m的位置,穿越地表水体段宜布置在隧道 结构外侧8m~12m。 4)取样试验和原位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2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方案综合确定,并符合 列规定: 1)控制性探孔深度: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30m 在结构理深范围内如遇强风化、全风化岩石地层,应进 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15m。如遇中等风化、微风化 岩石地层,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5m~8m。 2)一般性探孔深度: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0m, 在结构埋深范围内如遇强风化、全风化岩石地层,应进 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10m。如遇中等风化、微风化
3)遇岩溶和破碎带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加深。
1勘探测试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合理选配,并充 分利用工程物探、原位测试等方法。 2每一主要岩土层均应采取试样,按水文地质单元采取代表 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样进行测试试验。 3当隧道通过区存在有害气体或地温异常时,应进行有害气 体成分、压力、含量和地温测定;高地应力地段应进行地应力测试。 4物探成果资料应与钻探及其他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相互 验证。
4.4.1定测和补充定测应结合盾构法隧道及其附属结构物的类 型、结构形式、理埋置深度等特点,详细查明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 件,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盾构
4.4.2定测和补充定测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详细查
1隧道通过区地层、地质构造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和工 程特性。 2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的类型、分布范围、发育特征、发展趋 势及其对隧道的影响程度。 3地表水体的水位、水深、水质、淤积物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 联系等。 4隧道通过区的井、泉分布,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 水位、水压、流速、流向、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条件。 5隧道通过区煤层、气田、矿体及富集放射性物质、有害气体、 污染土等的分布、成分、发育特征等,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危害程度。 6冻土地区的标准冻结深度。
4.4.3定测和补充定测阶段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合理布置勘探点和控制性地质横部面,按工点进行工程地 质勘察,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2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工程类别、工程设置、地质条件复杂程 度和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发育情况及设计和施工需要,按表4.4.3 综合确定,
表4.4.3勘探点间距
3每个地质横剖面不少于2个勘探点。 4在隧道洞口、工作井、联络通道等附属结构物以及工法变 换部位应布置控制勘探点。 5遇岩溶、球状风化体等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地段 宜加密勘探点。 6勘探点宜沿隧道结构外侧3m~5m的位置交叉布置。 7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取样测 试和原位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8山岭隧道勘探点的布置可按现行《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TB10012的有关规定执行。 4.4.4定测和补充定测阶段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基础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结构底板理 深、地质条件等综合确定,可根据需要布置代表性的控制性勘 探孔。 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变形计算、稳定性分析、抗浮设 计以及地下水控制的要求。质地层应进入隧道结构底板以下不
小于3倍洞径,岩质地层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微风化岩 石不小于5m。 3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土质地层应进人隧道结构底板以下不 小于2倍洞径,岩质地层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微风化岩 石不小于3m。 4当采用承重桩、抗拔桩或抗浮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 设计的要求。 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及以上地区,地基土为饱和砂 土、粉土时,勘探孔深度应大于地震可液化层深度。 6探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特殊需要的探测试孔 深度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4.4.5定测和补充定测阶段测试、试验、工程物探工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每一地质单元的各主要岩土层测试或试验数据不应少于 6件(组)。 2选取适合的测试手段进行原位测试,每一地质单元波速测 试孔不宜少于2个,电阻率测试孔不宜少于2个。不利结构面危 及施工安全和工程稳定时,宜进行现场剪切试验。 3隧道范围内的碎石土和砂土应测定颗粒级配,粉土应测定 黏粒含量。 4隧底压缩层范围内宜进行回弹再压缩试验。 5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试样及隧道结构范围内的岩土试样应 进行腐蚀性试验。 6基岩地区应进行岩块的弹性波波速测试,并进行岩石的天 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试验,必要时进行软化试验。 7当地下水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或需进行地下水控制时,宜 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必要时布置长期水文观测孔。 4.4.6定测和补充定测阶段遇下列情况时,钻孔内宜进行物探测 或原位测试:
取芯困难,岩芯漏判误判影响施工安全和工程稳定 需测定地下水层数、水位、流向、流速、渗透系数和连通性。 需测定地应力或地温。 有特殊要求。
4.5.1施工勘察应针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的特殊要求和施工中 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等开展工作,满足施工方案调 整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4.5.1施工勘察应针对施工
1.5.2施工阶段遇下列情况宜进
1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与施工图差异较大,或出现地质异 常,影响施工安全或工程稳定。 2场地内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异常发育,影响施工安全或工 程稳定。 3施工中出现突水、涌泥、失稳、塌等工程地质问题。 4施工中发生地面沉降过大、地面塌陷、相邻建筑开裂破坏 等工程环境问题。 5施工方案有较大变更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 料,定测和补充定测阶段勘察资料不能满足要求。 6需进行施工勘察的其他情况
4.6成果分析与勘察报告
4.6.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在搜集已有资料,取得工程地质调 绘、勘探、测试、试验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勘察阶段、工程特点、设 计方案、施工方法等,进行综合地质分析。 4.6.2工程地质参数的确定,应结合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和当地 工程经验等综合选用。 4.6.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数据直实、内容可靠.工程
4.6.4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建设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2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提出盾构设备选型应注意的工 程地质问题。 3根据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对施工和工程安全的影响,提出 工程措施建议。 4根据地表水体对盾构施工的影响,地下水对结构的渗透和 浮托作用,提供防渗和抗浮设防水位。 5根据隧道围岩变形、失稳、塌等稳定性,提出工程措施 建议。 6根据发生突水、涌泥的可能性,提出预防措施建议。 7根据煤层、气田、矿体、放射性及有害气体等对施工安全和 人体等的危害,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8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和地基土地震 效应。 9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10根据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性,提出迁改、防护等措施建议。 11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的预测,提出预防措施 建议。 4.6.5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文字、表格、图件,重要的支持性 资料可作为附件
5.1.4管片宜优先采用错缝拼装方式,衬砌环组合方式可采用通
用衬砌环、直线与楔形衬砌环组合、楔形衬砌环组合等。
工工艺等因素,工作井形状和尺寸除满足盾构组装、始发、接收、拆 卸、材料及渣土运输等需要外,还应结合使用阶段功能要求进行 设计。
根据地层条件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盾构法隧道设计荷载可按表5.2
表5.2.1荷载分类表
5.2.2荷载计算可采用下列原则和方法:
1 结构自重按结构实际重量计算。 2地层压力按垂直压力和侧向压力计算: 1)垂直压力:岩石地层按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计算:土质地层,当覆土厚度≤<2D(D为盾构隧 道开挖外轮廓直径)时,按全土柱计算;当覆土厚度>2D 时,按卸载拱效应下的全土柱计算。 2)侧向压力按静止侧压力计算。黏性土地层宜采用水土 合算,砂性土地层宜采用水土分算。 3隧道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对既有和 已批准待建的建筑物应根据结构物与隧道的相互关系确定荷载取 值;当隧道覆土厚度足以形成卸载拱时,可按卸载拱理论考虑其作 用力。 4水压力按最高、最低水位分别计算。 5地层抗力根据结构与地层间实际作用取值,可采用单向受
压弹簧模拟。 6地面车辆荷载可简化为与结构埋深有关的均布荷载。 7主要施工荷载应考虑以下荷载及其最不利组合: 1)地面堆载。 2)盾构吊装荷载。 3)盾构始发对工作井的附加力。 4)相邻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 5)盾构推进液压缸推力。 6)注浆压力。 8列车荷载、冻胀力、膨胀力、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按 规范确定。
5.3.1管片结构材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特殊情况可选用铸铁、 钢或纤维混凝土材料;二次衬砌可采用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 纤维或金属等材料;盾构工作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道洞室 可采用组合材料结构。
5.3.2各部位混凝土最低设计强度等级应满足表5.3.2要求。
5.3.2各部位混凝土最低设计强度等级应满足表5.3.
表5.3.2混凝土最低设计强度等级
5.3.3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受力主筋可采用HRB400、HRB500 或更高等级钢筋,构造钢筋可采用HPB300、HRB400或更高等级 钢筋。
采用有较好耐腐蚀性和冲击韧性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材,螺母机械 性能等级应与螺栓匹配。螺栓、螺母均应进行耐腐蚀处理。 5.3.5防水密封垫应为具有良好弹性、耐久性、耐水性的橡胶类 材料,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5.3.6当隧道周边有腐蚀性介质时,应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 要求选择材料。
5.4.1隧道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 f——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按现行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计算。 f。一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5.4.2隧道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f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根据现 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计算。 C一 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裂缝宽 度和应力等的限值。 5.4.3隧道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4.4隧道结构抗浮计算应对最不利工况进行验算,安全系数不
殊环境条件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最大裂缝宽度应满足现行《铁路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相关要求。
殊环境条件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最大裂缝宽度应满足现行
考虑设计时速、单双线情况、接触网悬挂方式、疏散救援方式、中隔 墙、车辆特点及后期补强空间等因素。 5.5.2盾构法隧道宜采用单层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型式,也可采 用铸铁、钢或纤维混凝土等单层预制结构型式。根据需要可设置 现浇模筑二次衬砌结构。 5.5.3盾构法隧道管片厚度应根据隧道直径、工程水文地质条 件、建筑材料、结构荷载等因素确定,单层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厚 度宜为盾构外径的0.04倍~0.06倍。
5.5.4盾构法隧道衬砌环宽度应根据曲线拟合、运输、拼装、防水等
5.5盾构法隧道衬砌环分块应根据管片尺寸、管片制作、结构
5.5.5盾构法隧道衬砌环分块应根据管片尺寸、管片制个
5.5盾构法隧道衬砌环分块应根据管片尺寸、管片制作、结构 力、运输及拼装、盾构构造、防水效果等因素确定,盾构法隧道衬 环可分为7~12块。 5.6盾构法隧道楔形衬砌环楔形量应按下式计算:
5.5.6盾构法隧道楔形衬砌环楔形量应按下式计算:
A = kB..Dw/R.
式中公 楔形衬砌环理论楔形量; 综合修正系数,根据隧道直径、衬砌环宽度、隧道线路曲 线半径、楔形环间距等综合确定,通常可取1.5~2.5; B 衬砌环幅宽; Dw 衬砌环外径(m); R。 衬砌环所在的平面曲线半径(m)
5.5.7盾构法隧道封顶块管片的接头角角度和插入角角度应
据断面力的传递、结构稳定性、组装方式、施工条件、管片制造等 素确定。
5.5.8盾构法隧道衬砌环细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衬砌环接头分为环向接头和纵向接头,衬砌环接头选用应 根据结构强度和刚度、衬砌环组装准确性、施工作业方便及防水等 因素确定。 2每个衬砌环管片均应考虑注浆孔与吊装设计,当衬砌环管 片采用吊装孔安装时,宜将管片吊装孔与注浆孔统筹考虑。 3管片边缘宜设5mmX5mm的倒角。 4管片接缝内侧边缘处应预留嵌缝槽,槽宽不宜小于10mm, 且嵌缝槽深宽比不小于2.5,嵌缝槽断面构造形状可按图5.5.8 选用。 5每个衬砌环管片均应在内弧面明显位置设置标识。 6 根据地层特点和施工需要,衬砌环可设置定位棒、凹凸 样等。 7管片螺栓手孔、预埋件等薄弱部位应设置构造钢筋
5.5.9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应采取抗裂、防撞措施
9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应采取抗裂、防撞措施。
图5.5.8嵌缝槽断面构造形式
5.6.1工作井可根据施工工艺和使用功能要求分为始发井、接收 井和中间井。 5.6.2工作井位置应根据线路平纵断面、施工组织及工艺、运输 条件、周边环境、隧道特点等综合比选后确定。 5.6.3工作井宜设计为矩形断面,当开挖深度大、地质条件差时, 可采用圆形或多边形断面。工作井设计时应为盾构吊装和施工预 留操作空间。 5.6.4工作井结构设计荷载除常规工况荷载外,还应考虑盾构吊 装、盾构始发接收、管片吊装、渣土运输等特殊工况附加荷载,荷载 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6.5工作井围护结构类型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工作井深 度、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可采用地下连续墙、灌注桩、SMW工法 统尴专抗生坊型式性殊士地自可用滑注结坊型式
5.6.3工作并宜设计为矩形断面,当开挖深度大、地质条件差时, 可采用圆形或多边形断面。工作井设计时应为盾构吊装和施工预 留操作空间。 5.6.4工作井结构设计荷载除常规工况荷载外,还应考虑盾构吊 装、盾构始发接收、管片吊装、渣土运输等特殊工况附加荷载,荷载 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0.4 还应眉构市 装、盾构始发接收、管片吊装、渣土运输等特殊工况附加荷载,荷载 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度、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可采用地下连续墙、灌注桩、SMW 桩、喷锚支护等结构型式,特殊软土地层可采用沉箱法结构型
析,并满足最不利工况荷载组合下的结构强度、变形和稳 要求,
5.6.7隧道与工作井(或矿山法洞室)的洞口后浇环梁开口尺寸 可按下式计算:
Dh=Btanα+ +△e COSa
式中 Dh 洞口后浇环梁孔洞开口值(m); D 盾构隧道开挖外轮廓直径(m); B. 洞口后浇环梁沿线路方向长(m): α 隧道轴线与洞口轴线的夹角(): Ae 综合误差,始发并取0.20m,接收并取0.30m。
5.6.8洞口后浇环梁高度宜为衬砌环厚度的1.5倍~2.
线路方向长度宜为衬砌环宽度的0.35倍~1.5倍。洞口后浇 梁与工作并壁(或矿山法端墙)间宜采用刚性连接,与盾构隧道 宜采用柔性连接。
5.7洞口及附属构筑物
5.7.1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环保要求、施 工场地等因素确定。 5.7.2盾构法隧道应减少附属洞室设置,附属结构物应结合通道 洞室进行布置
6.1.1 盾构选型应遵循下列原则: 适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 理性。 3 满足隧道开挖直径、理深、周围环境等条件。 4 满足质量、工期、造价及环保要求。 5后配套设备应与主机相匹配,其生产能力应与主机掘进速 度相匹配。
5.1.2盾构选型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并考虑下
1 隧道沿线工程地质: 1)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特性。 2)断层及破碎带的范围、岩性、水文特征。 3)岩层中特殊地质(如球状风化体、溶洞、含有害气体、放 射性岩体等)分布。 4)土工试验资料:容重、含水量、液限及塑限、黏聚力、内摩 擦角、标贯击数、压缩系数及压缩模量、孔隙率、不排水 抗剪强度、土不均匀系数、颗粒分析及粒度分布等。 5)岩石物理力学指标:单轴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RQD 值)、岩石石英含量、磨蚀性等。 2隧道沿线水文地质: 1)地下水位(最高、最低)、流速、流向、渗透系数、孔隙水压 五府融捷汇
1)地下水位(最高、最低)、流速、流向、渗透系数、孔阴
2)河床变迁情况。 3)沿线水域的分布
乙河休过请优 3)沿线水域的分布。 隧道设计、施工组织与施工条件: 1)隧道长度、平纵断面及横断面形状及尺寸。 2)施工组织及节点工期 3)施工场地条件及交通情况。 4)周围环境条件、沿线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 5)辅助工法。
6.2.1盾构选型可按下列步骤
6.2选型的步骤及方法
构。当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时,应增加螺旋输送机长度,或采用二级 螺旋输送机,或增加保压泵,
6.3.1盾构设施系统配置应对掘进系统、主驱动系统、推进系统、 出渣系统、渣土改良系统、泥水处理系统、管片吊运及拼装系统、同 步注浆系统、润滑及密封系统、动力系统、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导 向系统等主要系统提出技术要求,
5.3.2盾构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掘进系统应该满足结构强度、刚度和耐磨的要求,力具配 置能够适应地层变化,必要时能够预留检修、维护的空间和作业平 台,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刀盘及刀具磨损检测装置。 2主驱动系统的型式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选 择,驱动的最大推力和装配扭矩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要求和驱动 型式等确定。 3推进系统应满足盾构推进、调向及管片安装要求。 4出渣系统应能满足盾构顺利出渣的要求。 5渣土改良系统的喷口应在刀盘前部、土舱隔板、螺旋输送 机等处设置,满足改善渣土的流塑性和止水的要求。 6管片吊运及拼装系统起吊运输抓举能力应与管片重量相 元配,管片拼装机应具有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管片拼装机应具有 自由度。 7同步注浆系统应根据注浆材料、注浆方式、注浆量等选用 能够将注浆材料填充到盾尾空隙处,并容易维护管理的设备,注浆 系统应配备二次注浆设备。 8润滑及密封系统应能够满足主驱动、螺旋输送机、盾尾等 关键部位的密封、润滑要求。 9动力系统应能够为盾构掘进、出渣、管片运输及拼装、注 浆、润滑及密封、控制系统、测量导向系统、通风及照明系统等提供
6.3.2盾构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相应的动力。电气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湿、防尘和防振性 能,电气防护等级要求应不低于IP55,并设置在便于操作、检修和 保养的地方。 10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快速及时的响应 能力,能使各设备可靠工作,能及时准确地采集传输盾构施工过程 中的相关数据。 11导向系统应满足在高温、潮湿等环境条件下保持测量精 度、使用寿命及可靠性的要求。 12通风系统的供给能力应该与盾构施工需求相匹配,确保 盾构施工时人员、设备能够处于适宜的工作环境。 13通信系统应该能够确保人舱、后配套、主控室之间有畅通 的通信联络,相关设备应具备防爆、防水的能力。 14视频监控系统应能清晰、完整记录相关影像,并说明可存 诸记录的时长。 15有害气体监测系统应能准确、及时地监测盾构施工时可 能遇到的有害气体,并及时作出预警。 16消防安全系统应具备过载报警、急停的功能,配备CO2灭 火器、情性气体灭火器等设备。 17盾构宜配备人舱及空气自动保压系统。人舱宜采用并联 双舱式,应满足作业人员在带压情况下进行检查、更换、维护刀盘 刀具及其他部件的安全要求。 6.3.3设施系统配备应满足工程计划进度、工程规模、施工方法、 盾构运转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 6.3.4设施系统配备应与盾构类型及施工技术要求相适应。 6.3.5整机制造完成后应在工进行总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
6.3.5整机制造完成后应在工厂进行总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
电缆标准规范范本6.4盾构主要技术参数
系统参数、推进系统参数、主驱动参数、出渣能力、泥水环流系统参 数、盾构润滑及密封系统参数、同步注浆系统参数、管片吊运及拼 装系统参数、压缩空气系统参数、工业供水及冷却系统参数等, 6.4.2盾构开挖直径应考虑刀盘外圈防磨板在磨损后仍能保证 正确的开挖直径。 6.4.3盾体长度应根据围岩条件、隧道线路、盾构型式、铰接装 置、管片宽度、封顶块的插入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盾构直径应根 据衬砌环外直径、管片安装富余量、盾构结构形式、盾尾壳体厚度 及修正蛇行时的最小余量确定
.4盾构掘进系统参数确定应符
1刀盘型式应按适应地质条件、保持开挖面稳定、发挥其功 能的原则设计。 2刀盘支承方式应根据盾构直径、地质条件、出渣方式等 选定。 3刀盘直径应根据衬砌环外直径等确定。 4刀盘型式、开口率及尺寸应根据地质条件、开挖面稳定性 及挖掘、出渣效率来确定。 5刀具的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切削效果、出土状况与掘进 速度选定。 6刀盘转速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要求确定。 6.4.5盾构推进系统参数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盾构推进设备应按盾构型式、开挖直径、工程地质和水文 地质条件等选定参数,推力应满足克服各种推进阻力的要求。 2推进系统功率应考虑最大推力、最大推进速度与推进系统 的效率。
6.4.6主驱动系统配置参数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驱动扭矩应根据地质情况、盾构型式、刀盘结构、开挖直 经来确定胶合板标准,应满足克服盾构正面土体抗剪力、渣土搅拌阻力、摩擦 阻力、切削刀头轴向载荷、径向载荷引起的扭矩等
2主驱动的转速范围应满足盾构正常掘进需求。 3主驱动功率应考虑刀盘额定扭矩、刀盘转速、主驱动系统 的效率。 4主轴承密封最大承压能力应与最大水土工作压力相匹配。 6.4.7土压式盾构的出渣系统参数确定时应考虑保持土仓内压 力与开挖面土、水压力的平衡。螺旋输送机的出渣能力应与刀盘 掘进速度相匹配,具备防喷涌的能力。 6.4.8泥水式盾构送排泥装置应根据地质情况、推进速度、开挖 面稳定性和渣土输送能力进行设计。 6.4.9盾构润滑及密封系统油泵压力、功率、流量等参数应满足 盾构各系统润滑及密封需求。 6.4.10盾构的同步注浆能力应考虑每环管片的理论注浆量、每 推进一环的最短时间、理论注浆能力、地层注入率和注浆泵效率。 6.4.11管片吊运及拼装系统的起吊能力应与管片重量相匹配 管片拼装机各个自由度上的行程应满足管片准确、快速拼装需求。 6.4.12压缩空气系统的气体压力、流量应满足盾构用气使用 需求。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