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289-2019 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地质雷达法适用公路隧道检测主要内容包括: a)初期支护:厚度、密实状况、钢拱架分布; 二次衬砌:厚度、密实状况、钢筋及预埋管件分布; c)仰拱:厚度、回填层密实状况、钢拱架分布。
5.2.1在建隧道施工阶段检测时,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置为主,横向布置为辅。单洞两车道隧道应分 别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布置不少于5条测线,单洞三车道隧道应在隧道拱腰部位增加不少 于2条测线,遇到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有缺陷的位置应加密布设测线。 5.2.2已建隧道检测频率根据检测目的确定, 5.2.3交工验收阶段检测时,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置为主,横向布置为辅。单洞两车道隧道应分别在 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布置共3条测线,单洞三车道隧道应在隧道拱腰部位增加2条测线,遇到初期支 护、二次衬砌有缺陷的位置应加密布设测线。 5.2.4仰拱检测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置为主,横向布置为辅。应分别在每车道布设不少于1条纵向测 线,遇到有缺陷的位置应加密布设测线。 525测线应布设在距离电线等电磁王扰源2m以外
工程造价标准规范范本公路隧道地质雷达天线频率选用宜符合表1规定
DB61/T12892019
表1公路隧道地质雷达天线频率选用参照表
推备内容具体如下: 检测前现场查看隧道待测位置,了解检测作业条件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和处置 施; 在边墙位置标记里程桩号,间距宜为10m
5. 4. 2 参数确定
1.2.1隧道衬砌和仰拱地质雷达检测时窗宜符合
道衬砌和仰拱地质雷达检测时窗宜符合表2的规
表2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时窗选择参照表
5.4.2.2采样率和采样点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纵向布设地质雷达测线,道间距不大于2cm;单点触发采集时,点距不得大于5cm。 b)采样点宜大于6倍天线中心频率与时窗的乘积; c)采样率应大于反射波最高频率2倍,采用公式(1)计算:
S=2·w.f·k.10°
DB61/T 12892019
利用已知厚度目标体计算电磁波波速, 目标体厚度应不小于15cm,且厚度已知。界面反射信 号清晰、准确。电磁波波速采用公式(2)计算:
V一电磁波波速(m/ns); d一目标体的厚度或距离(m); 一双程旅行时间(ns)。 利用已知介质相对介电常数计算地质雷达电磁波波速,采用公式(3)计算:
v一电磁波波速(m/ns); d一目标体的厚度(埋深或距离)(m) &r一相对介电常数。
er= (0.3t/2d) 2
t一地质雷达波双程走时(ns); d一目标体的厚度(埋深或距离) (m); &一相对介电常数。
de一第一Fresnel带直径(m); 入一地质雷达天线的中心波长(m); d一目标体厚度(埋深或距离)(m)
5.4.3.2介电常数或电磁波波速现场标定每座隧道不应少于1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 作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波速。当衬砌材料发生变化时,需增加标定点数。现场标定可在衬砌裸 露端头测量其混凝土厚度,或在地质雷达测线上钻取衬砌混凝土芯样,测量芯样厚度,从地质雷达图像 上读出裸露位置或钻芯混凝土反射层的双程旅行时间,计算介电常数或电磁波波速。 5.4.3.3地质雷达天线与被测面紧密贴合,天线移动速度宜为3km/h~5km/h,记录天线移动距离和标 记点对应关系,每隔100m进行一次距离校准。
DB61/T 12892019
6.2.1 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仰拱厚度宜沿纵向测线以1m~3m为间距提取,环向测线宜以1m为间距 提取。 6.2.2 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仰拱的密实状况按范围整理。 6.2.3按检测段落提供钢架和钢筋数量及分布情况,
应包含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及任务来源:路线等级、隧道长度、工程地质状况、水文地质状况、隧道基本设计参 数、承建单位、任务来源等; b) 检测依据:技术规程、设计文件; C)检测内容、频率; d)现场检测: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测线布置; e)检测结果; f 建议。
衬砌厚度检测结果统计表、汇总表、缺陷统计表、汇总表、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及检测技术人员资格 正书污水处理标准规范范本,
DR61/T12892019
护或二次衬砌)内部空洞及不密实区域检测结果汇总表如表B.1所示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隧道地质雷达检测结果汇总表
麦B.1隧道(初期支护或二次衬研)内部空洞及不密实区域检测结
B.1.2隧道(初期支护或二次衬砌)欠厚监测结果汇总表如表B.2所示
B.1.2陈道(初期支护或二次树砌)欠原监测结果汇总表如表B.2所示
DR61/T 12892019
土地标准表B.2腾道(初期支护或二次过砌)欠厚检测结果汇总表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公路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