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432-2017 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技术规程.pdf

  • DB51/T 2432-2017  公路被动柔性防护网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2-2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21总体设计generaldesign

    在勘察及评估工作基础上,针对被动柔性防护网进行的总体性设计,其内容包括确定极限防护 护等级、跨度、防护高度,提出材料选用及耐久性要求,提出制作、安装和维护要求等。

    .22结构体系设计structuresystemdesig

    DB51/T24322017

    工程规范4.2.1作用和作用效应

    E一一极限防护能量所对应的最大冲击能量; Ta.mx 一拦截结构中钢丝网环最大拉力; T.mx一一钢丝绳最大拉力; N一一立柱轴心压力;

    4. 2. 2 计算指标

    d一一被动柔性防护网与其所保护区域或建筑物间的顺坡面安全距离; d一一防护网在遭受其极限防护能量相应的落石冲击时的最大缓冲位移标准值; F一一耗能装置的工作荷载; 一单个耗能装置最大变形量; 耗能装置静态启动力; 耗能装置动态启动力; 【T]一一拦截结构中基本环链的破断拉力最小值; 【T]一一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 f一一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锚杆体截面面积; P一一锚杆设计锚固力; Ftk一一普通钢筋或钢丝绳的抗拉设计强度; 地层与注浆体间粘结长度; L 注浆体与锚杆体间粘结长度 fh一 锚杆锚固体与地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 f一 注浆体与锚杆体间粘结强度设计值。几何参数 h一 落石弹跳高度: 有效防护高度: h 剩余防护高度: Q 落石撞击网片前1m位置处的轨迹方向与水平面夹角; 准信息服务平 参考坡面的坡角; 7 跨度; 立柱的毛截面面积; Wx,一一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模量; W,一一在弯矩作用平面内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模量; d一一锚杆锚固段段钻孔直径; d一一锚杆体材料直径。计算系数及其它 7。一防护网缓冲位移分项系数; n一一整体结构中网片的耗能比例系数; Is,d一 整体结构中支撑绳上耗能装置的耗能比例系数; na.d一一整体结构中网片耗能所占的比例系数; β一一考虑耗能装置未完全工作的调整系数;

    DB51/T24322017图5.1常见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组成注:耗能装置的具体配置依据不同极限防护能量而定。5.2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被保护物的重要性、结构破坏的危害程度、更换维护的难易程度以及经济性等因素,按表5.2采用不同的防护等级。表5.2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防护等级表防护等级危害程度性能目标能够实现预期防护要求,除耗能装置外其余系统无损坏,无需处理或仅需一级大替换耗能装置后即可继续正常工作能够实现预期防护要求,且系统有损坏,须经修复或替换局部部件后可继二级中续正常工作三级小基本能实现预期防护要求,系统修复困难注:危害程度的确定根据勘察及评估中6.2.3条确定。5.3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a)勘察及评估;b)总体设计;c)结构体系设计;d)基础设计。条文说明: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属复杂的结构体系,其结构体系设计需要在大量分析计算基础上通过试验检验后定型,产品的定型一般由生产厂家完成。设计部门在勘察评估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基础设计,其中被动防护网结构的有效防护高度、极限防护能量等,参照市场常用规格选用。5.4需对拟防护区域进行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的专项调查评估,以确定被动柔性防护网的极限防护能量、有效防护高度、防护等级等。设计前应进行充分的现场测绘及勘察工作,获取必要的地形剖面和地质资料,合理确定防护工程布设位置和范围。5.5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应根据其防护要求、自然条件及耐久性等要求进行材料选用。条文说明:作为长期暴露于山区自然环境中的工程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用材料。防护要求包含防护等级、极限防护能量和有效防护高度、防护范围等,根据防护要求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而根据自然条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化学性能,如防腐蚀、防火等。5.6被动柔性防护网的设计应考虑防护要求、支承条件、制作加工、施工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条文说明: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程结构,在设计被动柔性防护网时除了要考虑其使用阶段可能遭受的设计荷载,还应充分考虑结构构件在制作、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山区地形对运输和安装施工的影响。宜优先采用通用的和标准化的结构和构件,减少制作、安装工作量。5.7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时,应考虑其可维护性,并设置相应的保养及维护通道以保证关键部位能够通达。条文说明:6

    DB51/T24322017

    体结构及部件的保养和检查、清理被拦截的落石、维修或更换 关键构件等,忽视维护工作将严重影响被动柔性防护网的使用周期和工作性能。因此,必须设置相应的 作业通道以保证上述工作的可实施性

    6.1.1应对边坡开展如下资料收集、调查和测量工

    a)收集灾害点气象、水文及地震动参数资料; b)确定被保护物的位置和性质; c)调查地形地貌特征及边坡区的植被发育情况,其是坡面冲沟的位置,地表水在坡面径流、汇 集及排泄状况: d)调查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包括边坡岩性及岩性组合、风化卸荷程度,岩体中主要结构面发育情 兄及特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空间组合关系等; e)调查地下水出露的位置,以及和潜在失稳岩体间的关系; f)调查访问灾害点灾害发育历史,包括发生时间及频率、单次失稳规模、落石运动路径、危害范 围、落石粒径大小等; g)调查潜在失稳岩土体分布的位置、规模; h)测绘典型边坡地质剖面,上部超出崩塌源位置,下部超过崩塌落石最远危害范围; i)测绘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位置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和基础地质条件,以合理布置立柱位置。 6.1.2应对边坡开展如下地质勘察工作: a)对拟设被动柔性防护网位置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立柱基础及拉锚杆区工程地质条件, 平估地基稳定性和镭固段岩土体稳定性,获取地基岩土承载力和锚固段岩土体与锚固体摩阻力等参数 b)立柱基础及锚杆工程地质勘察采用以工程地质调查和坑槽探为主,必要时辅助地质钻探。 3.1.3高位危岩体难以通达,调查及测量宜采用无人机摄影辅助调查、数码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 等方法。

    6.2.1分析评估边坡岩主体稳定性,确定潜在失稳岩体位置、失稳破环模式。 6.2.2分析评估边坡岩土体失稳频率、单次失稳岩体规模、岩块块体尺寸,分析预测失稳岩土体坡面 运动路径、弹跳高度、危害范围等,分析评估被动柔性防护网的适用性。 6.2.3根据落石灾害危害对象特点、灾害发生后产生的后果,评估灾害发生后对危害对象的危害程度 按表6.2.3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表6.2.3落石危害程度划分表

    注:当临时工程中保护对象有较高要求,或临时工程受损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应提 分级

    DB51/T 24322017

    DB51/T 24322017

    6.2.4对拟设被动柔性防护网位置处的落石冲击动能进行预测,确定落石冲击动能设计值。计算冲击

    动能应充分考虑崩塌落石灾害可能的失

    实际崩塌落石灾害,单个块体失稳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往往是多个块体滚落,冲击被动网,甚至大 规模岩体失稳。冲击动能设计值计算中,应对潜在失稳岩体规模进行判定,预估单次崩塌灾害可能冲击 被动网块体的数量、方量等,合理确定冲击动能设计值。当预估可能产生大规模岩体失稳灾害时,宜将 被动防护网与其它结构综合使用,或采取其它防治结构。 落石的冲击动能宜采用试验、计算分析等方法确定,也可参考日本《坠石对策便览》,考虑斜坡坡 度、斜坡岩土性质、植被情况、坡面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下式计算:

    表1不同边坡类型的u取值

    DB51/T24322017

    始资料在使用前均应检查、分析、整理,确认无误。 6.3.2勘察评估报告主要由文字报告、图件和图表组成。 6.3.3文字报告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 项目概况:主要包括拟治理灾害点的工程概况、任务依据、执行标准、勘察评估方法及完成的 工作量、勘察评估过程等; b) 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边坡地质结构及岩土性质、水文地 质条件、主要不良地质现象等; C 工程地质评估及建议:主要包括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潜在失稳破坏模式、潜在失稳岩土体的 稳定性及失稳规模、失稳岩主体运动特征及危害范围、冲击能量预测、防护等级建议、防护网 适宜性评价、防护网布置位置建议、地基持力层选择及岩土参数建议等。 6.3.4图件和图表: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纵剖面图、横剖面图,以及相应的试验测试资料。 .3.5针对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勘察报告,可与其他边坡防治工程报告合并编制,当无独立勘察报告时, 设计文件中应包含本规程规定勘察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

    1.1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应在场地调查,进行防护工程初步布置基础上,合理布置并开展 程地质勘察和崩塌落石灾害调查评估,查明被动网基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坡面滚石运动车 击能量,评估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适宜性

    7.1.2被柔性防护工程总体设计应满足采购、质量检验、施工安装、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的

    十文件应位包设 a)场地工程地质概况,基础工程地质条件,坡面滚石运动轨迹、冲击能量预测结果; b)被动柔性防护网坡面布置范围和位置; c)基础工程设计; d)结构构成与几何尺寸; e)材料、构件及结构整体技术要求及其检验方法; f)环境保护; 你作 g)保养和维护要求; h)施工安装方法及特别要求。 7.1.3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体系设计应满足加工制造要求,结构体系设计报告应提供拉锚绳设计拉力、 立柱基础承载力,供锚杆和基础设计使用。 7.1.4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选用的材料或构件应满足防护网承载力相关技术要求,并满足防护工 程设计使用年限的防腐蚀要求。对于尚无现行标准规定试验方法的,设计还宜指定专用试验方法。 7.1.5被动柔性防护网的结构体系设计,可按本规程7.3相关规定进行,也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 定型设计,并按本规程附录C进行整体性能检验。

    2.1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总体设计确定防护网布设位置和范围、极限防护能量、有效防护高度 2.2在分析预测坡面滚石运动轨迹基础上,结合被保护对象位置和特点,按以下原则布置被动 护网:

    DB51/T 24322017

    a 被动柔性防护网宜沿同一高程附近直线延伸布置,被动防护网的走向两端应向所在高程落石威 胁区域两侧边界外延伸至少5m~10m。 当沿高程延伸线分段平行布置多道被动柔性防护网时,相邻两道防护网重叠区域应不小于一跨 长度。 支撑结构应避开坡面冲沟等落石危害最严重的区域。 被动柔性防护网与其所保护的区域或建筑物间的顺坡面安全距离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d被动柔性防护网与其所保护区域或建筑物间的顺坡面安全距离(m); d—防护网在遭受其极限防护能量相应的落石冲击时的最大缓冲位移标准值(m); 防护网缓冲位移分项系数,一般宜取1.3。

    被动柔性防护网的布置方案应由对防护区域的勘察评估报告确定,坡面冲沟及有明显潜在落石危害 区域的正下方不宜布置支撑结构,以尽量避免立柱被落石直接冲击而导致的系统失效。 被动柔性防护网系统依靠大变形消耗落石冲击动能,但在成功拦截落石情况下,若系统变形过大仍 有可能对被防护物构成威胁,因此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防护系统与被防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同时控制 防护系统最大变形量。防护网在遭受动能等于其极限设计能量的落石冲击时所发生的最大缓冲位移标准 值可通过有限元计算或冲击定型试验得到。 考虑到被动网冲击变形受布置地形、落石运动轨迹、防护结构安装等离散性因素影响,依据试验统 计结果,设置1.3倍安全系数,考虑这种离散性影响。 7.2.3被动柔性防护网防护设计极限防护能量应根据防护等级按下式确定。

    式中:E一一被动柔性防护网设计极限防护能量(kJ) E一一落石最大冲击能量(kJ); k一一安全系数,防护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时,分别取1.5、1.2和1.0

    7.2.4被动柔性防护网的跨度宜为8

    7.2.4被动柔性防护网的跨度宜为8

    7.2.5根据勘察与评估结果,按下式要求

    息服务平 式中:h一一被动柔性防护网有效防护高度; h一一落石弹跳高度; D落石最大长边尺寸,当D小于1m时,取1m。 条文说明: 落石的弹跳高度可采用运动学方法、现场试验方法、经验方法确定。由于落石坡面运动轨迹极为复 弹跳高度受坡面形态、坡面岩土性质、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分析预测较为困难。 一般来讲边坡高度越大,弹跳高度越大;坡面平顺的边坡,弹跳高度较小,而坡面起伏越大、尤其 坡面上突起越多,弹跳高度越大。根据日本《坠石便览》大量试验成果的统计,落下高度60m以下的 通斜坡形状,弹跳高度几乎都是2m以下;而斜坡上局部有凸起的情况和凹凸多的斜坡,弹跳量也有达 5m的(试验边坡最大高度35m)。

    常用的被动防护网高度一般有3m,4m,5m,6m

    DB51/T24322017

    2.6根据被保护工程对象特点及被动柔性防护网在防护体系中的作用,提出材料选用及耐久性 出制作、安装和维护要求,提出质量检验和后期维护要求。

    4.1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体系设计应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各部件和连接节点应 载力及构造要求。

    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设计应基于能量匹配原则, ;通过整体结构分析明确各部件的耗能、内力和变 形,其基本设计工况为对三跨结构的中跨施加冲击荷载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防护等级,再选择 分别进行承载力校核、变形验算、不同冲击工况及不同冲击位置条件下的设计计算。 7.4.2结构计算分析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应包含不少于三跨拦截结构。

    在实际工程中,被动柔性防护网的防护范围往往长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长。在对其进行计算、分析 知冲击试验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试验条件等情况减少跨数。经研究表明,当跨数由实际跨数减至五跨 寸,冲击跨及边跨中各构件的内力、变形等关键特征参数基本保持一致。而当跨数减至三跨时,上述关 建特征参数将发生变化。边跨立柱内力和变形、边跨拉锚绳内力及支撑绳内力将增大,使设计偏于安全。 而受冲击跨的拉锚绳内力及变形将有所减小,但变化范围不超过5%。此外,参考欧洲技术认可组织(EOTA) 顶布的《GuidelineforEuropeanTechnicalApprovalofFallingRockProtectionKits》(2012 反)中冲击试验模型不小于三跨的要求,本规程规定计算及试验模型应不小于三跨。

    DB51/T 24322017

    表7.4.3各部件的耗能比例系数

    根据大量国内外被动柔性防护网工程的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发现,整体结构和各部件的承载力只是 满足设计要求的基本因素,其关键因素在于各部件的组配方式是否足够合理,即通过承载力、变形设计 及连接、构造措施是否能保证各部件的耗能比例处于合理区间内以促使各部件间充分协同工作。因此, 在设计时应不能轻视设计冲击动能在各部件间的合理匹配关系。

    接、构造措施是否能保证各部件的耗能比例处于合理区间内以促使各部件间充分协同工作。因此 计时应不能轻视设计冲击动能在各部件间的合理匹配关系。 设计计算时,应考虑不同的落石冲击工况,冲击加载顺序和相应的冲击动能应按照表7.4.4

    表7.4.4落石冲击加载工况及顺序

    参考欧洲技术认可组织(EoTA)颁布的《GuidelineforEuropeanTechnicalApprovalofFalling RockProtectionKits》(2012版)中冲击试验的规定,为了考察被动防护网是否能够承受持续冲击, 并观察被动防护网高度的降低在可接受的数值范围内,保证被动防护网的正常使用,应首先对中间跨连 读进行两次冲击(SEL冲击工况),冲击动能按设计极限防护能量的1/3考虑,在SEL工况冲击过程中, 第一次冲击后从被动防护网中移走冲击试块,在不更换任何的部件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级冲击。两次 连续冲击后,可根据破坏情况仅修理或者更换受损部件,或使用新的被动防护网,然后应对中间跨按设 计极限防护能量的冲击动能进行一次冲击(MEL冲击工况),以考察被动柔性防护网是否满足设计防护 要求。此外,对于不同的防护等级为需考虑不同的加载工况,一级的防护网还应考虑支撑结构直接被冲 击后对整体结构的不利影响。

    从既有研究来看,落石直接冲击钢柱时,钢柱常会屈曲并损伤。虽然这种工况发生概率较小,但实 际仍然存在,因此要求设计时应考虑这一不利作用。当考虑这种作用时,允许动柔性防护网结构发生破 坏,但不应出现解体崩溃,且应能实现落石拦截。

    7.4.6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计算分析应符合如

    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计算分析应在初始外形与初始应力分布的基础上进行 b 应考虑拦截结构、支撑结构、连接件的空间协同工作; 计算时应采用动力理论,充分考虑落石的动力冲击效应: d 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的受力分析可采用基于连续化和离散化的理论,分析时应考虑结构的几何 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DB51/T24322017

    )支撑结构分析计算时应采用具有压弯特性的空间梁单元; 拦截结构可采用索单元、梁单元或桁架单元。基于网片单元的力一位移试验结果,拦截结构可 简化为正交索网或斜交索网; 耗能装置应根据其力一位移特性采用相应的分析单元; 应考虑连接结构与支撑结构及连接结构与拦截结构间的连接滑移边界关系,并选用合适单元反 映其实际工作特性; 整体结构计算应采用完整再现整个冲击过程的程序,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程和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要求。

    7.4.7拦截结构中的受力单元内力应满足公式(7.4.7)要求:

    4.7拦截结构中的受力单元内力应满足公式(7.4.7)要求:

    拦截结构中的受力单元内力应满足公式(7.4.

    Tn.max ≤ [T.]/am

    式中:ΛN一立柱轴向压力; A一立柱设计截面的净截面面积; M 同一截面处绕y轴的弯矩(一般规定轴为弱轴); W 对轴的净截面模量;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1.20,对箱型截面,=1.05; a 承载力储备系数,防护等级为一级时取1.6,防护等级为二级时取1.4,防护等级为三级 时取1.2。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入一一构件截面对y轴的长细比; 弯矩作用平面内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的 附,在弯矩作用平面内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模量。 4.9上、下支撑绳、上拉锚绳和侧拉锚绳的承载力,应满足公式(7.4.9)的要求:

    DB51/T 24322017

    DB51/T 24322017

    T rax≤L T /α

    式中:T,一 一钢丝绳最大拉力; [T]一一钢丝绳破断拉力值,应符合《一般用途钢丝绳》GB/T20118的规定; 承载力储备系数,防护等级为一级时取1.8,防护等级为二级时取1.5,防护等 时取1.2。

    7.4.10耗能装置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布置

    a 网片运动过程中不应阻碍耗能装置的变形: b 立柱支撑点不应阻碍耗能装置的变形和支撑绳的滑移,支撑绳上的耗能装置距离立柱支撑点应 有足够距离; C 若采用串联方式导致变形量过大时,可采用并联方式,并联后启动力为各并联耗能装置启动力 之和。 .4.11设置于支撑绳和上拉锚绳上的耗能装置可采用串联、并联和串并结合的配置方式,其数量可按 式(7.4.11)确定:

    nbEk n = FoAd

    nPbEk n = n = nB,EI FoAd FAa

    式中:E一一极限防护能量所对应的最大冲击动能; 7——耗能比例系数,支撑绳上耗能装置d、拉锚绳上耗能装置ma分别按表7.4. B一—考虑耗能装置未完全工作的调整系数,支撑绳上的耗能装置β,取1.3,拉锚 能装置βb.a取1.1; F一一耗能装置工作荷载: 4。一单个耗能装置最大变形量,对于常用规格的减压环,可参考附录B中表B.2的

    式中:E一一极限防护能量所对应的最大冲击动能; m——耗能比例系数,支撑绳上耗能装置md、拉锚绳上耗能装置na.分别按表7.4.3取值; β一考虑耗能装置未完全工作的调整系数,支撑绳上的耗能装置β,取1.3,拉锚绳上的耗 能装置βb.取1.1; F一一耗能装置工作荷载; 4.一一单个耗能装置最大变形量,对于常用规格的减压环,可参考附录B中表B.2的规定。 条文说明: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的支撑绳上耗能装置的数量n.为整体结构的支撑绳上耗能装置总数量,实 示取值时为尽量保证上、下支撑绳上的耗能装置对称布置,总数量不小于计算结果且取4的倍数;根据 人上公式计算得到的拉锚绳上耗能装置的数量n.为与被冲击跨两端立柱相连的上拉锚绳上的耗能装置 量,实际取值时应不小于计算结果且取4的倍数。 4.12耗能装置应有合适的启动力以保证在结构受到冲击时能够启动工作,同时应具备足够的行程以 黄足最小耗能需求。耗能装置的静态启动荷载与动态启动荷载应满足以下要求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的支撑绳上耗能装置的数量n.c为整体结构的支撑绳上耗能装置总数量,实 标取值时为尽量保证上、下支撑绳上的耗能装置对称布置,总数量不小于计算结果且取4的倍数;根据 以上公式计算得到的拉锚绳上耗能装置的数量n.为与被冲击跨两端立柱相连的上拉锚绳上的耗能装置 数量,实际取值时应不小于计算结果且取4的倍数。 7.4.12耗能装置应有合适的启动力以保证在结构受到冲击时能够启动工作,同时应具备足够的行程以 满足最小耗能需求。耗能装置的静态启动荷载与动态启动荷载应满足以下要求,

    F≥ 0. 2[ TI/α. Fat≤0. 7[ 7.]/an

    式中:Ft 耗能装置静态启动力; 服务 Fa一耗能装置动态启动力。 条文说明: 经试验证明,耗能装置在动力冲击作用下的启动荷载和峰值工作荷载均明显大于静力试验结果,因 此,在设计时应采用相应的动力力学性能指标作为设计依据。耗能装置的动力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参考 附录B中B.1.4的要求。 保证启动力大于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的20%,是为了使耗能装置在施工安装过程中或遭受小能量冲 击时不发生过早启动,保持整体结构初始形态和整体刚体。保证峰值拉力小于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的 70%,主要是为了防止耗能装置启动力过大而造成的钢丝绳被拉断。 7.4.13柱脚与基座应符合如下规定:

    DB51/T24322017

    表7.5.5基础内力标准值最小取值表

    DB51/T 24322017

    注:当连接结构(拉锚绳)内力较大时,可采用多根钢丝绳并联或增设压力注浆锚杆的方式布置

    主:当连接结构(拉锚绳)内力较大时,可采用多根钢丝绳并联或增设压力注浆锚杆的方式布置

    自连接结构闪力较大 威压环的位置再并联出多根绳 子,端部重增设相应设计 值能的要

    7.5.6锚杆体锚固长度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

    锚固体的承载能力(包含钢筋锚杆和钢丝绳锚杆)由注浆体与锚孔壁的粘结强度、锚杆与 粘结强度及锚杆强度等三部分控制,设计时取其小值。 a)锚杆体截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KiPd A, = K,Pd Ab : Fptk F.

    K,Pd rdf.h

    K2Pd L, = K,P Tdfrb rdf..

    ①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M30的情况;②表中数据仅适用 施工时应通 验检验: 体结构面发育时,取表中下限值

    DB51/T 24322017

    同轴电缆标准DB51/T24322017

    KzPa Lg K,Pd nrdglb nπd.f.

    3钢筋、钢丝绳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

    0当采用2跟钢筋点焊成束的做法时, 当米用3跟钢筋点焊成束的做法时,粘 吉强度应乘以折减系数0.7。

    结强度应乘以折减系数0.7。

    注:土体或全风化岩中错固体市政工艺、技术,K应取表中较高值。

    1)钢筋锚杆杆体材料宜采用HRB400钢筋,杆体钢筋直径宜为16~32mm 2)钢丝绳锚杆宜采用双股形式的不小于Φ16钢丝绳锚杆,其长度应不小于2m。 3)钢筋锚杆和钢丝绳锚杆钻孔直径均不宜小于42mm,也不宜大于110mm。 4)钢筋锚杆杆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采用水泥砂浆时不应小于8mm,采用树脂时不应小于4mm。 5)长度大于4m或杆体直径大于32mm的钢筋锚杆,应采取杆体居中的构造措施。

    DB51/T 24322017

    ....
  • 相关专题: 公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