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原材料要求表3.6.1粗集料技术要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指标层位极重、特重交通重、中、轻交通以下公路试验方法I类Ⅱ类I类Ⅱ类1类Ⅱ类基层≤22*≤22≤26≤26≤35≤30压碎值(%)T 0316底基层≤30≤26≤30≤26≤40≤35基层≤18≤18≤22≤18≤20针片状颗粒含量(%)T 0312底基层≤20≤20≤200.075mm以下粉尘基层≤1.2≤1.2≤2≤2T 0310含量(%)底基层基层≤5软石含量(%)T 0320底基层注:"对花岗岩石料,压碎值可放宽至25%。G条文说明一般来说,花岗岩的压碎值比较大,美、石灰岩类的压碎值比较小。如采用石灰岩类压碎值指标要求花取材;相反,如采用花龙岗岩类的压碎值、利于工程的质量控制因此,对高速公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下的用于被稳定材料的粗集料压碎值提出两个标准。3.6.2基层、底基层的粗集料规格要求宜符合表3.6.2的规定。表3.6.2粗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工程粒径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公称粒径名称(mm)5337.531.526.19.013.29.54.752.36(mm)G120 ~ 4010090 ~1000 ~100~519 ~ 37.5G220 ~3010090 ~1000 ~ 100~519 ~31.5G320 ~2510090 ~1000 ~100~519 ~ 26.5G415 ~2510090 ~1000 ~100 ~513.2~26.5G515 ~ 2010090 ~ 1000~100 ~513.2 ~ 19G610 ~3010090 ~ 1000 ~100~59.5~31.5G710 ~ 2510090 ~ 1000 ~ 100~59.5 ~26.5G810 ~ 2010090 ~1000 ~ 100~59.5 ~19G910 ~ 1510090 ~ 1000 ~ 100~59.5 ~13.2G105 ~ 1510090 ~ 10040 ~ 700 ~100 ~54.75 ~ 13.2G115 ~ 1010090 ~ 1000 ~ 100 ~54.75 ~9.57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3.6.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4.75mm以上粗集料 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
3.6.4作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底基层和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底基层被稳定材 料的天然砾石材料宜满足表3.6.1的要求,并应级配稳定、塑性指数不大于9。 3.6.5应选择适当的碎石加工工艺,用于破碎的原石粒径应为破碎后碎石公称最大粒 径的3倍以上。高速公路基层用碎石,应采用反击破碎的加工工艺。 3.6.6碎石加工中,根据筛网放置的倾斜角度和工程经验,应选择合理的筛孔尺寸。 粒径尺寸与筛孔尺寸对应关系宜符合表3.6.6的规定。根据破碎方式和石质的不同,可 适当调整筛孔尺寸.调整范围宜为1~2mm。
粮油标准表3.6.6粒径尺寸与筛孔尺寸对应表
6.7用作级配碎石或砾石的粗集料应采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硬质石料,且不应含有黏 有机物等
3.6.8级配碎石或砾石用作基层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 26.5mm,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用作底基层时,公称 粒径应不大于37.5mm。
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
表3.7.2细集料技术要求
主:"水泥稳定包含水泥石灰综合稳定。 应测定0.075mm以下材料的塑性指数
7.3细集料规格要求应符合表3.7.3的
3.7.3细集料规格要求
3.7.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5
含量。 3.7.6 级配碎石或砾石中的细集料可使用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 3.7.7天然砾石或粗砂作为细集料时,其颗粒尺寸应满足工程需要,且级配稳定,超尺 寸颗粒含量超过本细则或实际工程的规定时应筛除。
3.7.7天然砾石或粗砂作为细集料时,其颗粒尺寸应满足工程需要,且级配稳定,超尺 寸颗粒含量超过本细则或实际工程的规定时应筛除。
3.8.1材料分档应符合表3.8.1的规定
3.8.1材料分档应符合表3.8.1的规定
表3.8.1材料分档要求
注:"对一般工程可选择不少于3档备料,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且强度要求较高时,为了保证级配的稳定, 选择不少于4档备料。
3.8.2公称最天粒径为19mm、26.5mm和31.5mm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砾石 料规格宜符合表3.8.2的规定。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4.1.5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选择级配范围。 2 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 3 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4.1.6生产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确定料仓供料比例。 2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 3 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4.1.5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 选择级配范围。 2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 3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4.1.7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
确定施工中结合料的剂量。 2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3验证混合料强度技术指标。
振动压实试验方法是指按现行《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 (JTGE51)中T0842规定的,遵循压实功等效原则的试验方法。
4.1.10用于基层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强度满足要求时,尚宜检验其抗冲刷利 性能。
4.1.10用于基层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强度满足要求时,尚宜检验其抗冲刷和抗裂 性能。
强度是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重要的技术指标,但并不意味着强度满足要求就可 于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如水泥稳定土、水泥稳定石屑,强度可以满足技 求,但是抗冲刷性和抗裂性不足,并不适用于基层。
1.11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品质或规格发生变化、结合料品种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 料组成设计。
4.2.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满足本细则规定的强度要求。
4.2.1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满足本细则规定的强度要求
4.2.2应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 指标。 4.2.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d或 1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
4.2.2应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施工质量控制 指标。
4.2.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 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
4.2.4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a应符合表4.2. 表4.2.4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MPa)
注:1.公路等级高或交通荷载等级高或结构安全性要求高时,推荐取上限强度标准, 2.表中强度标准指的是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代表值,本节以下各表同
4.2.5碾压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7MPa,且宜不高于10MPa。 2水泥剂量宜不大于13%。 3需要提高材料强度时,应优化混合料级配,并验证混合料收缩性能、弯拉强度和模 量等指标。
碾压贫混凝土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下限为7MPa,这正好与水泥稳定材料 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7MPa的上限相衔接。这个界限是一个经验的指标,为了便于 工程应用而设定的一个参数。 .一般情况下,水泥剂量大于13%时,其强度水平仍不能满足要求,说明这种材料不适 合生产碾压贫混凝土,继续增加水泥剂量,其经济性不佳。如需进一步增加水泥剂量、提 高强度,按条文第3款要求,首先优化混合料级配,然后全面验证混合料的技术性能。 另外,碾压贫混凝土强度试验的标准试件尺寸与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相同 均为1:1的圆柱形试件,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工地试验室的操作。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一2015)4.2.6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应符合表4.2.6的规定,其他工业废渣稳定材料宜参照此标准。表4.2.6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MPa)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1.1≥1.0≥0. 9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0.9≥0.8≥0.7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0.8≥0.7≥0.6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0.7≥0.6≥0.5注: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强度不满足表4.2.6的要求时,可外加混合料质量1%~2%的水泥。4.2.7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应符合表4.2.7的规定。表4.2.7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a(MPa)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4.0~5.03.5~4.53.0~4.0基层级及级以下公路3.5~4.53.0~2.5~3.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5~3.52.0~3.01.5~2.5底基层级及二级以下公路2.0~3.01.5~2.51.0~2.04.2.8石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应符合表4.2.8的规定。表4.2.8石灰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R。(MPa)结构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基层≥0.8*底基层≥0.0.5 ~0.7b注:石灰土强度达不到表4.2.8规定的抗压强度标准时,可添加部分水泥,或改用另一种土。塑性指数过小的土,不宜用石灰稳定,宜改用水泥稳定"在低塑性材料(塑性指数小于7)地区,石灰稳定砾石土和碎石土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100g平衡锥测液限)。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7的黏性土,且低限值宜仅用于二级以下公路。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7的黏性土。4.2.9水泥稳定类材料强度要求较高时,宜采取控制原材料技术指标和优化级配设计等措施,不宜单纯通过增加水泥剂量来提高材料强度。条文说明影响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强度的因素较多,不仅仅是水泥剂量的多少。试验表明,对相同级配、相同水泥品种和剂量,采用反击破碎的碎石和一般破碎的碎石,两种混合料的强度可能会相差20%~30%。1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式中:Z。—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α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应取保证率95%,即Z。=1.64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应取保证率90%,艮
Z。—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α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应取保证率95%,即Z。=1.64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应取保证率90%,即 Z=1.282; R 一组试验的强度平均值; C 组试验的强度变异系数
Z. =1.282:
4.3.5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3倍标准差的标准剔除异常数值,且同一组试验 常值剔除应不多于2个。
3.6强度代表值R应不小于强度标准值Ra,见式(4.3.6)。当Ra
4.4无机结合料的计算和比例
4.4.1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剂量应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 表示。
4.4.2石灰稳定材料的石灰剂量应以石灰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 表示。
4.4.3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工业废渣:被稳定材料 的质量比表示
4.4.3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工业废渣:被稳 的质量比表示。
.4.4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煤渣稳定材料比例可采用表4.4.4中的推荐值。
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煤渣稳定材料推荐
注:"Ca0含量为2%~6%的硅铝粉煤灰。
粉土以1:2为宜。 “采用此比例时,石灰与粉煤灰之比宜为1:2~1:3。 “石灰粉煤灰与粒料之比为15:85~20:80时,在混合料中,粒料形成骨架,石灰粉煤灰起填充孔隙和胶结作用。 这种混合料称骨架密实式石灰粉煤灰粒料。 混合料中石灰应不少于10%,可通过试验选取强度较高的配合比
粉土以1:2为宜。 “采用此比例时,石灰与粉煤灰之比宜为1:2~1:3。 “石灰粉煤灰与粒料之比为15:85~20:80时,在混合料中,粒料形成骨架,石灰粉煤灰起填充孔隙和胶结作用 这种混合料称骨架密实式石灰粉煤灰粒料。 “混合料中石灰应不少于10%,可通过试验选取强度较高的配合比。
4.4.5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水泥:粉煤灰:被稳定材料的 质量比表示。
4.4.6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比例可采用表4.4.6中的推若
表4.4.6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煤渣稳定材料推荐比例
"采用此比例时,水泥与粉煤灰之比宜为1:2~1:3。 “水泥粉煤灰与粒料之比为15:85~20:80时,在混合料中,粒料形成骨架,水泥粉煤灰起填充孔隙和胶结作用 “混合料中水泥应不少于4%,可通过试验选取强度较高的配合比。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表4.5.6中,限制混合料中被稳定材料最大工程粒径的原因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 砾石。表中级配的构成方法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石灰粉 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级配相对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混合料级配更加严格。以 4.75mm通过率为例,前者的波动范围为10%,后者为20%。此外,表中0.075mm通过率 的下限由原规范的0均调整为2%,一方面有利于工程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混合料 的疲劳性能。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C/TF20—2015
表4.5.7水泥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表4.5.8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
4.6.1应根据当地材料的特点,通过原材料性能的试验评定,选择适宜的结合料类型, 确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4.6.2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 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选取多种不同结合料剂量的稳定材料进行试验,有助于掌 合料剂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对于不同工程,由于被稳定材料存在差异,进行这方 验是有必要的。同时,通过试验也有助于选择实际工程中结合料剂量的合理范围,为 步生产配合比提供参考依据。
4.6.3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
6.3应根据试验确定的
验证的混合料性能主要指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7d龄其 限抗压强度。
4.6.4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试验推荐 水泥试验剂量可采用表4.6.4中的推荐值
6.5对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的最小剂量应符合表4.6.5的规定。材料组成设计所得 剂量少于表4.6.5中的最小剂量时,应按表4.6.5采用最小剂量,
表4.6.5水泥的最小剂量(%)
表4.6.5中水泥的最小剂量是根据拌和均匀性规定的。
4.6.6对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分别按表4.4.4和表4.4.6 的推荐比例进行试验,必要时可采用正交设计或均匀设计方法。
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设计属于多因素分析问题。采用正交设 计或均匀设计等科学的统计试验方法,确定的结合料剂量更合理。具体设计方法可参照 相关数学文献。
。6。7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 ,应根据当地材料特点和技术要求, 设计混合料级配,确定目标级配曲线和合理的变化范围
可按本细则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或按附录A的方法构造。 4.6.9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并按相 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4.6.9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 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4.6.10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名 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
原材料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混合料性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掌握各档原材料 勺级配情况,需要从拌和场料堆的不同位置和每一批次进料中分别取料、筛分,然后分别 充计各档料通过率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4.6.11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4.6.11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一2015)1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的合成级配。2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4.6.12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4.7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4.7.1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4.7.2拌和设备的调试和标定应包括料斗称量精度的标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和拌和设备加水量的控制等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绘制不少于5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2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3·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条文说明1例如:对水泥稳定材料,根据工程使用的已、水泥品种,接标准水泥剂量,以及标准水泥剂量±1%、±2%共5个点绘制EDTA标准曲线4.7.3对水泥稳定、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应分别进行不同成型时间条件下的混合料强度试验,绘制相应的延迟时间曲线,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容许延迟时间。条文说明混合料在选定的级配、水泥剂量和最佳含水率的条件下拌和好以后,分别按立刻压实、闷料1h再压实、料2h再压实、阀料3h再压实等条件,成型标准试件,且每组的样本数量不少于规定的要求。经过标准养生后,测量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从而得到不同延迟时间条件下,混合料强度代表值的变化曲线。根据这条曲线,得到混合料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容许延迟时间。—26—
混合料组成设计4.7.4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分别按不同结合料剂量和含水率进行混合料试拌,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2通过混合料中实际结合料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结合料掺加的相关技术参数。3通过击实试验,确定结合料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4: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和工艺的变异水平。条文说明配合比验证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个料仓生产剂量的标定和调整,使得最终的混合料级配能够与室内试验确定的级配曲线尽量吻合一致;第二阶段是对生产过程中水泥剂量和水量的控制手段与标准的确认水泥剂量和水量的控制是当前水泥材料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盲点,特别是加水量。因此,在正式生产前,需要通过试验剂量和含水率的变化影响曲线,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参照。3~4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将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检验、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4.7.5混合料生产参数的确定应包括结合料剂量、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水泥稳定材料,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宜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个百分点。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宜增加0.5百分点;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1个百分点。2以配合比设计的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施工过程的气候条件,对水泥稳定材料,含水率可增加0.5~1.5个百分点:对其他稳定材料,可增加12个百分点。3最大干密度应以最终合成级配击实试验的结果为标准。4.8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4.8.1用于不同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和结构层位的级配碎石,CBR强度标准应满足表4.8.1的要求。表4.8.1级配碎石材料的CBR强度标准结构层公路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00≥180≥160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160≥140≥120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120≥100≥80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100≥80≥6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4.8.2应以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为对象,根据本细则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 或按附录A的方法,构造3~4条试验级配曲线,通过配合比试验,优化级配。 4.8.3混合料配合比应采用重型击实或振动成型试验方法,确定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 密度。 4.8.4应按试验确定的级配和最佳含水率,以及现场施工的压实标准成型标准试件 D能於营
.8.7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
1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 的合成级配。 2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的CBR或模量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 4.8.8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 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 4.8.9应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调试和标定拌和设备,确保生产出的 温合州港品日坛级的西求
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 速度。 2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第一阶段试生产,验证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 步调整施工参数。
4.8.11应在第一阶段试生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试验。按不同含水率试拌泪
料,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 2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3通过CBR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和工艺的变异水平。 4.8.12混合料生产含水率应依据配合比设计结果确定,可根据施工因素和气候条件 增加0.5~1.5个百分点。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一2015)5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5.1一般规定5.1.1根据公路等级的不同,宜按表5.1.1选择基层、底基层材料施工工艺措施。对于边角部位施工,混合料拌和方式应与主线相同,可采用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的人工方式摊铺,并与主线同步碾压成型。表5.1.选择表和工艺摊铺工艺材料类型公路等级结构层位推艺可选择推荐可选择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集中厂拌中、粗粒材料摊铺机摊铺二级及无机结合料稳定二级以上底基层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推土机摊铺,细粒材料平地机整平水泥稳定材料基层和底基层集中厂拌雄铺机摊铺其他各种无机结级以基层和底基层售中厂挡摊铺机摊铺推土机摊铺,人工路扌合料稳定材料平地机整平二级及基层和底基层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二级以级配碎石集中厂拌推土机摊铺,二级以下基层和底基层人工路拌摊铺机摊铺平地机整平5.1.2稳定材料层宽11~12m时,每一流水作业段长度以500m为宜;稳定材料层宽大于12m时,作业段宜相应缩短。宜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合理确定每日施工作业段长度: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生产效率和数量;2施工人员数量及操作熟练程度;3施工季节和气候条件;4水泥的初凝时间和延迟时间;5减少施工接缝的数量。5.1.3对水泥稳定材料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在2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应取混合3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1U 对级配碎石材料,基层压实度应不小于99%,底基层压实度应不小于97%。 1.1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下,基层和底基层的压实标准 高1~2个百分点。
5.1.1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下,基层和底基层的压实标准 可提高1~2个百分点。
5.2混合料集中厂拌与运输
5。2。1混合科的拌和能力与混合科摊铺能力应相匹配。 5.2.2拌和厂应安置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并做好排水设施。 5.2.3拌和厂场地应平整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拌和厂,场 应采用混凝土硬化,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15,厚度应不小于200mm。 5.2.4工程所需的原材料严禁混杂,应分档隔仓堆放,并有明显的标志。 5.2.5细集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原材料应有覆盖。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述 料严禁露天堆放,应放置于专门搭建的防雨棚内或库房内。 5.2.6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采用专用稳定材料拌和设备拌制混合料。稳定细粒 料集中拌和时,土块应粉碎,最大尺寸应不大于15mm。 5.2.7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拌和生产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混合料拌和设备的产量宜大于500t/h。 2拌和设备的料仓数目应与规定的备料档数相匹配,宜较规定的备料档数增加1个。 3各个料仓之间的挡板高度应不小于1m。 4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每个料斗与料仓下面应安装称量精度达到±0.5%的电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混合料拌和设备的产量宜大于500t/h。 2拌和设备的料仓数目应与规定的备料档数相匹配,宜较规定的备料档数增加1个。 3各个料仓之间的挡板高度应不小于1m。 4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每个料斗与料仓下面应安装称量精度达到±0.5%的电 子秤。
1保证混合料施工现场摊铺施工的连续。 3避免料仓在加料时各档料的掺混。
保证混合料施工现场摊铺施工的连续。 避免料仓在加料时各档料的掺混。
5.2.8装水泥的料仓应密闭、干燥,同时内部应装有破拱装置。对高速公路钢结构设计图纸,水泥料仓
2.8装水泥的料仓应密闭、干燥,同时内部应装有破拱装置。对高速公路,水泥料仓 备计重装置,不宜通过电机转速计量水泥的添加量。
2.9气温高于30℃时,水泥进入拌缸温度宜不高于50℃:高于50℃时应采取降温
气温高于30℃时,水泥进入拌缸温度宜不高于50℃:高于50℃时应采取降温
5.2.9气温高于30℃时,水泥进入拌缸温度宜不高于50℃:高于50℃时
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措施。气温低于15℃时,水泥进入拌缸温度应不低于10℃。5.2.10加水量的计量应采用流量计的方式。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的流量数值应在中央控制室的控制面板上显示。5.2.11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应先调试所用的设备,使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和含水率都达到配合比设计的规定要求。原材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条文说明用连续式拌和设备拌和水泥混合料时,所得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取决于喂料斗中原材料的最大粒径和颗粒组成。如原材料的最大粒径和颗粒组成不符合要求,则混合料的级配组成不可能符合要求。5.2.12在稳定中、粗粒材料生产过程中,应按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材料规格及数量拌和。5.2.13高速公路基层的混合料拌和时,宜采用两次拌和的生产工艺,也可采用间歇式拌和生产工艺,拌和时间应不少于15s。条文说明现在工程中大多数拌和设备的拌缸长度不大于5m,混合料在拌缸中的拌和时间不超过10s,有的仅有5~6s,难以保证混合料拌和的均匀性。鉴于当前施工设备的情况,本细则提出两次拌和的生产工艺,也就是将两个拌缸串联起来,达到延长拌和时间的目的;或对设备进行改造,达到能够有效控制拌和时间的目的。5.2.14在拌和过程中,应实时监测各个料仓的生产计量,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每10min打印各档料仓的使用量。某档材料的实际掺加量与设计要求值相差超过10%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正常后方可继续生产。条文说明料仓包括结合料的料仓和加水仓。5.2.15天气炎热或运距较远时,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拌和时宜适当增加含水率。对稳定中、粗粒材料,混合料的含水率可高于最佳含水率0.5~1个百分点;对稳定细粒材料,含水率可高于最佳含水率1~2个百分点。33—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5.3.11使用原路面或路基上部材料备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清除原路面上或路基表面的石块等杂物。 2每隔10~20m挖一小洞,使洞底高程与预定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的底面高 程相同,并在洞底做一标记,控制翻松及粉碎的深度。 3用犁、松土机或装有强固齿的平地机或推土机将原路面或路基的上部翻松到预定 的深度,土块应粉碎到符合要求。 4用犁将土向路中心翻松,使预定处治层的边部呈一个垂直面。 5用专用机械粉碎黏性土。无专用机械时,也可用旋转耕作机、圆盘耙等设备粉碎 塑性指数不大的土。
。12使用料场的材料备料时消防安全,应符合下列
....- 相关专题: 公路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