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第5.1.16条环口 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 第5.1.17条平原区 地形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很小的地区。 第5.1.18条微丘区 丘岗低矮,顶部浑圆,地面自然坡度平缓,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 第5.1.19条重丘区 丘岗较高,地面起伏较大,但无明显的山岭自然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 对高差不大的地区。 第5.1.20条山岭区 地形变化很大,有明显的山岭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双 第5.1.21条沿溪线 沿河溪走向布设的路线。 第5.1.22条山脊线 沿山脊布设的路线。 第5.1.23条山坡线(山腰线) 沿山坡布设的路线。 第5.1.24条越岭线 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 第5.1.25条上方调配 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经济合理地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 第5.1.26条土方调配图 表示路基土方纵向调运数量及位置的图。 第5.1.27条土方调配经济运距 路基土方纵向调运与路外借士费用相等时的纵向运距。
第二节测量第5.2.1条导线在地面上布设的由若干段直线连成的折线,作为测量路线平面图和地形图的控制线。第5.2.2条导线测量测量导线长度、转角和高程,以及推算坐标等工作。第5.2.3条中线在公路定线和线形设计过程中所定出的公路中心线。第5.2.4条中线测量沿选定的中线,量测转角,测钉中桩,定出公路中线平面位置的工作。第5.2.5条施工测量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根据设计图在现场进行恢复公路中线,定出构渣物次置等测量放样工作。第5.2.6条竣工测量工程竣工后,为编制工程竣工图表、决算,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的一次全面量测工作。第5.2.7条路线平面图公路中线及沿线地貌、地物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第5.2.8条交点路线改变方向时,两相邻直线段的延长线相交的点。第5.2.9条虚交点当交点太远或无法安置仪器时,一般在交点前后两直线段上另选能通视的点安置仪器,经量测、计算而得到的原交点(见图5.2.9)。虚交点图5.2.9第5.2.10条转点中线测量时,因相邻两点不能通视所增设的测站;水准测量时,为传递高程所设的过渡测点。第5.2.11条转角交点处后视线的延长线与前视线的夹角(见图5.2.11)。
(0)北A04(270°)西东(90°)2南(180°)图5.2.13第5.2.14条象限角子午线的一端(北端或南端)与测线所夹的锐角(见图5.2.14)。北北偏东北偏西Roi西东Ros2南偏西谢偏东南图5.2.14第5.2.15条方向角采用某坐标轴方向作为标准方向所确定的方位角(又称坐标方位角)(见图5.2.15)。
图5.2.15第5.2.16条切线长路线交点至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距离(见图5.2.16)。外距图 5.2.16第5.2.17条曲线长曲线的起点至终点之间的弧线长度。第5.2.18条外(矢)距交点至曲线中点的距离。第5.2.19条测站外业测量时安放仪器进行观测的地点。第5.2.20条测点外业测量时被观测的目标点。第5.2.2条中桩为表示中线位置和线形等电力标准,沿路线中线所设置的编有桩号的桩或标记。第5.2.22条加桩路线整桩号的中桩之间,在线形或地形变化等处而加设的中桩。
第5.2.23条护桩 为便于恢复路线位置,在交点等重要桩位周围,按一定要求设置的起固定该桩位作用的附加桩。 第5.2.24条断链 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 第5.2.25条水准测量 测定各点高程的作业。 第5.2.26条水准点 经精确测定高程控制水准测量的固定标点。 第5.2.27条绝对基面 以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高程定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沿用的有大连、大沽、黄河、废黄河口、吴淞、 珠江等基面。 第5.2.28条高程 又称标高。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假定水准基面的距 离,称假定高程。 第5.2.29条地面高程 地面某点的标高。 第5.2.30条设计高程 工程设计中对某点所要求达到的高程。 第5.2.31条路线纵断面图 沿路线中线所作的竖向断面图。 第5.2.32条中桩填挖高度 路线各中桩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的差值。 第5.2.33条地形测量 测绘地形图的作业。 第5.2.34条基线 经精确测定的直线段,在三角测量中作为推算其他边长的依据。 第5.2.35条地形图 描述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的平面投影图。 第5.2.36条等高线 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第5.2.37条横断面测量 在中桩处,测量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地表起伏形态的作业。 第5.2.38条横断面图 中桩处垂直于公路中线方向的剖面图。 第5,2.39条坑探 用挖坑方式观察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 第5.2.40条钻探 用机具钻孔取样,判定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 第5.2.41条摄影测量
以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等方法得到的像片,经处理后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 第5.2.42条航空摄影测量 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少量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图等步骤,绘制出地 形图的作业。 第5.2.43条地面立体摄影测量 在地面布设的基线两端,用摄影经纬仪摄取需要的立体像对,经地面立体测图仪处理,绘制出地形图的作 业。 第5。2.44条地面控制点测量 用精密测量仪器测定地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作业。 第5.2.45条航摄基线 在航空摄影作业中,航摄仪器接连两次曝光瞬间镜头中心间的距离。 第5.2.46条影像地图 以地面摄影、航空摄影等方法得到的像片,经处理后拼制的地图。 第5.2.47条像片索引图《镶辑复照图) 将航摄像片按重叠地物影像拼叠起来,经缩小、复照而成的图。 第5,2.48条航摄像片判读 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几何形状和成像规律,从像片上判释出与像片影像相应的地物、地貌的类别与特性 以及某些要素的作业。 第5.2.49条综合法测图 航空摄影和普通测量相结合的测图方法。地物平面位置用航空摄影方法求得,地面高程或等高线用普通测 试方法求得。 第5.2.50条全能法测图 在航空摄影测量作业中,用同一种仪器对地物,地貌貌测绘成地形图的方法。 第5.2.51条微分法测图 在航空摄影训量作业中,将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分成两个独立的步骤,用不同仪器成图的方法 第5.2.52条像片镶嵌图 将有重叠的多张纠正像片,根据纠正点或摄像进行切割拼接,镶嵌粘贴而组成的一整张像片图
第六章路基工程第6.0.1条路基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第6.0.2条路堤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第6.0.3条路堑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第6.0.4条半填半挖式路基在一一个横断面内,部分为路堤,部分为路的路基。第6.0.5条台口式路基在山坡上,以山体自然坡面为下边坡,全部开挖而成的路基(见图6.0.5)图6.0.5第6.0.6条路基宽度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第6.0.7条路基设计高程一般公路指路肩外缘的设计高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指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的设计高程。第6.0.8条(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所规定的路肩边缘至原地面的最小高度。第6.0.9条边坡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第6.0.10条边坡坡度边坡的高度与宽度之比。第6.0.11条(边)坡顶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路肩外缘。第6.0.12条(边)坡脚
路基边坡的最低点。填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挖方路基为边坡底。第6.0.13条护坡道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取土坑与坡脚之间,沿原地面纵向保留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第6.0.14条边坡平台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边坡坡面上沿纵向做成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见图6.0.14)。边平台图6.0.14第6.0.15条碎落台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或边坡上,为防止碎落物落入边沟而设置的一定宽度的纵向平台(见图6.0.15)。碎落台图6.0.15第6.0.16条护坡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总称。第6.0.17条挡土墙为防止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塌而修筑的承受土体侧压力的墙式构造物。第6.0.18条重力式挡土墙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第6.0.19条衡重式挡土墙利用衡重台上部填土的重力和墙体重心的后移而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上墙(见图6.0.19)。
衡重增图 6.0.19第6.0.20条悬臂式挡土墙由立壁、趾板、板三个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构件组成的挡土墙(见图6.0.20)。立壁幢板图 6.0.20第6.0。21条扶壁式挡土墙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壁,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见图6.0.21)。M图 6.0.21第6。0.22条柱板式挡土墙由立柱、挡板、腰梁、腰板、基座和拉杆组成,藉助腰板上部填土的重力平衡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见图6.0.22)。
拉杆原粱文柱基座图6.0.22第6.0.23条锚杆式挡土墙由钢筋混凝土墙板和锚杆组成,依靠锚固在岩层内的锚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上墙(见图6.0.23)。储杆,图6.0.23第6.0.24条锚锭板式挡土墙由钢筋混凝土墙板、拉杆和锚啶板组成,藉埋置在破裂面后部稳定土层内的锚板和拉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见图6.0.24)。锚杆主动区第6.0.25条石笼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笼子。
第6.0.26条抛石 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抛填较大石块的防护措施。 第6.0。27条路基排水 保持路基稳定的地面和地下排水措施。 第6.0.28条边沟 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两侧设置的纵向水沟。 第6.0.29条截水沟 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 第6.0.30条排水沟 将边沟、截水沟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水沟。 第6.0.31条急流槽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坡度较陡、水流不离开槽度的沟槽。 第6.0.32条跌水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沟底为阶梯形,水流呈瀑布跌落式通过的沟槽。 第6.0.33条蒸发池 在气候干燥地区的排水困难地段,于公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为汇集边沟流水任其蒸发所设置的积水池。 第6.0.34条盲沟 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的排水、截水暗沟。 第6.0.35条渗水井 为将边沟排不出的水渗到地下透水层中而设置的用透水材料填筑的竖井。 第6,0.36条透水路堤 用大石块或卵石堆筑的具有透水能力的路堤。 第6.0.37条过水路面 通过平时无水或水流很小的宽浅河流而修筑的在洪水期间容许水流漫过的路面。 第6.0.38条填方 路基表面高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填筑至路基表面部分的土石体积。 第6.0.39条挖方 路基表面低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至路基表面挖去部分的土石体积。 第6.0.40条借土 为填筑路基,在沿线或路线以外选定的地点所取的土。 第6.0.41条弃上 利用挖方填筑路基所剩余的土或不适宜筑路而废弃的上。 第6.0.42条取土坑 在公路沿线挖取土方填筑路基或用于养护所留下的整齐土坑。 第6.0.43条弃土堆 将开挖路基所废弃的土堆放于公路沿线一定距离的整齐土堆。 第6.0.44条回填土 工程施工中,完成基础等地面以下工程后,再返还填实的土。 第6.0.45条黄土 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质土,干燥时能保持壁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
后产生较大沉陷。 第6.0.46条软土 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 第6.0.47条淤泥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5。当 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为淤泥质土。 第6.0.48条泥沼 表层有泥炭覆盖,以下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低洼潮湿地带。 第6.0.49条泥炭 喜水植物遗体在缺氧条件下,经缓慢分解而形成的泥沼覆盖层。其特点是持水性大、容重较低。 第6.0.50条盐渍土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的总称。在公路工程中一般指地表下:川米内土中易溶盐含量平均大于0.3%的土。 第6.0.51条膨胀土 具有较大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的高液限粘土。 第6.0.52条冻土 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且含有冰晶的土。 第6.0.53条多年冻土 又称永冻土。指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冻结不融的土层。其顶面以上的上层,冬冻夏融,称季节融化层。永 冻土层顶面距地表的深度,称冻土上限,是永冻土地区公路设计的重要数据。 第6.0.54条流砂 含水饱和的细砂、微细砂或亚砂土等,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而发生流动的现象。 第6;0.55条软弱地基 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的地基。 第6.0.56条强夯法 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压实的方法。又称动力固结法 第6.0.57条预压法 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少构造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先在拟建构造物的地基上施加一定静荷载,使 地基上压密后再将荷载卸除的压实方法。 第6.0.58条反压护道 为防止软弱地基产生剪切、滑移,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堤两侧填筑起反压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土 体。 第6.0.59条砂井 为加速地基排水固结,在软弱地基中钻孔,灌入中、粗砂而成的排水柱体。 第6.0.60条路基砂垫层 为防止地下水的毛细上升和排除路基的水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在路堤底部铺设的砂层。 第6.0.61条压实 对土或其他筑路材料施加动的或静的外力,以提高其密实度的作业。 第6.0.62条压实度 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容重与标准最大干容重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6.0.63条(标准)最大于容重按照标准击实试验方法,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在最佳含水量时得到的于容重。第6.0.64条相对密实度砂土在最疏松状态和天然状态下孔隙比之差与最疏松状态和最密实状态下孔隙比之差的比值。即eemexerin式中:Dr相对密实度;e土的天然孔隙比;Emax一最疏松状态的孔隙比;emin最密实状态的孔隙比。第6.0.65条毛细水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第6.0.66条土石方爆破在筑路工程中,使用炸药爆破开挖土石方的方法。第6.0.67条抛掷爆破炸药爆炸时,被爆破岩体的一部分沿最小抵抗线方向被抛出的爆破方法。第6.0.68条爆破漏斗抛掷爆破时所形成的爆破坑,其半径厂与最小抵抗线W之比称爆破作用指数,即。当=1时,所形成的漏斗称标准抛掷爆破漏斗;当n<1时,称减弱抛掷爆破漏斗;>时,称加强抛掷爆破漏斗(见图6.0.68)。6.0.68第6.0.69条松动爆破炸药爆炸时,岩体被破碎松动但不抛掷的爆破方法。第6.0.70条爆破作用圈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膨胀力和冲击波,以药包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的同心圆。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压缩圈、抛掷圈,破裂圈和振动圈(见图6.0.70)。
玻裂围图6.0.70
第七章路面工程第7.0.1条路面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公路路基上供车辆行驶的构造物。第7.0.2条弹性层状体系理论柔性路面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即假设路面各结构层在水平方向是无限大的等厚层,土基在水平方向和向下深度也都是无限大的;各层材料(包括土基)为均质的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服从弹性规律。第7.0.3条(回弹)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垂直弹性变形。第7.0.4条加州承载比(CBR)路基土、粒料、稳定土等在规定贯入量时所施加的试验荷载与标准碎石材料的同一贯入量时所施加的荷载之比。以百分率表示。此法为美国加州首创,故名。第7.0.5条路面宽度公路上供车辆行驶的路面面层的宽度。一般指行车道的宽度。第7.0.6条路槽为铺筑路面,在路基上按设计要求修筑的浅槽。分挖槽、培槽、半挖半培槽三种形式。第7,0.7条刚性路面面层板体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第7.0.8条柔性路面刚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主要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第7.0.9条路面结构层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垫层(见图7.0.9)。磨耗层面层上县面宗两层下层联结层上基层基层底基层垫层垫层图7.0.9第7.0.10条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第7.0.11条磨耗层面层顶部用坚硬的细粒料和结合料铺筑的薄结构层。其作用是改善行车条件,防止行车对面层的磨损延长路面的使用周期。第7.0.12条联结层
为加强面层与基层的共同作用或减少基层裂缝对面层的影响,而设在基层上的结构层,为面层的组成部分。 第7.0.13条基层 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当基层分为多 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 第7.0.14条垫层 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第7.0.15条隔水层 为隔断毛细水侵入路面基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用透水性良好的或不透水的材料铺筑的垫层。 第7.0.16条隔温层 为防止或减轻土基的冻害,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用导温性低的材料铺筑的垫层 第7.0,17条封层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面层或基层,在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沥青薄层。 第7.0.18条透层 为使沥青面层与无沥青材料的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低粘度液体沥青而形成的透人基层表面的薄 层。 第7.0.19条保护层 用粗砂或砂土混合料铺在中、低级路面上的薄层,前者称松散保护层,后者称稳定保护层。其作用是减轻 行车对面层或磨耗层的磨损,并易于恢复平整。 第7.0.20条补强层 当原有路面的强度不适应交通要求时,在其上加铺的结构层。 第7.0.21条高级路面 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或整齐石块作面层的路面。一般适用于交通量大、行车速度高 的公路。 第7.0.22条次高级路面 用沥青贯人碎(砾)石、冷拌沥青碎(砾)石、半整齐石块、沥青表面处治等作面层的路面。一般适用于 交通量较大、行车速度较高的公路。 第7.0.23条中级路面 用水结碎石、泥结碎石、级配砾(碎)石、不整齐石块等作面层的路面。一般适用于中等交通量的公路。 第7.0.24条低级路面 用各种材料改善土的路面。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公路。 第7.0.25条水泥混凝土路面 用水泥混凝土板作面层的路面。 第7.0.26条沥青路面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面层的路面的总称。 第7.0.27条沥青混凝土路面 按级配原理选配的矿料与适量沥青均匀拌和,经摊铺压实而成的沥青路面。 第7.0.28条沥青碎石路面 由一定级配的集料与适量沥青均匀拌和,经摊铺压实而成的沥青路面。 第7.0.29条沥青贯入碎(砾)石路面
用沥青贯入法施工的沥青路面。 第7.0.30条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厘米的沥青面层。 第7.0.31条块料路面 用石块、水泥混凝土块及木块等铺砌而成的路面之总称。 第7.0.32条石块路面 用坚硬耐磨石料经加工成型的石块铺砌而成的路面。 第7.0.33条泥结碎石路面 以碎石为骨料,经初步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第7.0.34条水结碎石路面 碎石层经酒水碾压,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石粉的胶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第7.0.35条级配路面 按密实级配原理选配的砾(碎)石集料和适量粘性土,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 第7.0.36条稳定土基层 用石灰、水泥、粉煤灰、沥青等结合料与土、砂砾或其他集料,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的总 称。 第7.0.37条工业废渣基层 用适合于路用的工业废渣修筑的路面基层。 第7.0.38条块石基层 用一定规格的锥形块石,经手工铺砌、碎石嵌缝并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 第7.0.39条层铺法 集料与结合料分层摊铺、洒布、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0条拌和法 集料与结合料按一定配比拌和均匀、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1条厂拌法 在固定的拌和工厂或移动式拌和站拌制混和料的施工方法。 第7.0,42条路拌法 在路上或沿线就地拌和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第7.0.43条热拌法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沥青分别加热至规定温度,然后拌和的施工方法。 第7.0.44条冷拌法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液体沥青在常温下进行拌和的施工方法。 第7.0.45条热铺法 沥青混合料加热拌和后,在规定温度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6条冷铺法 沥青混合料拌和后,在常温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7条贯人法 在初步压实的碎石层上浇灌沥青,再分层撒铺嵌缝料和酒洒布沥青,并分层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8条铺砌法 用手工或机械铺筑块料路面的施工方法
用沥青贯入法施工的沥青路面。 第7.0.30条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厘米的沥青面层。 第7.0.31条块料路面 用石块、水泥混凝土块及木块等铺砌而成的路面之总称。 第7.0.32条石块路面 用坚硬耐磨石料经加工成型的石块铺砌而成的路面。 第7.0.33条泥结碎石路面 以碎石为骨料,经初步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第7.0.34条水结碎石路面 碎石层经酒水碾压,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石粉的胶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第7.0.35条级配路面 按密实级配原理选配的砾(碎)石集料和适量粘性土,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 第7.0.36条稳定土基层 用石灰、水泥、粉煤灰、沥青等结合料与土、砂砾或其他集料,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的总 称。 第7.0.37条工业废渣基层 用适合于路用的工业废渣修筑的路面基层。 第7.0.38条块石基层 用一定规格的锥形块石,经手工铺砌、碎石嵌缝并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 第7.0.39条层铺法 集料与结合料分层摊铺、洒布、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0条拌和法 集料与结合料按一定配比拌和均匀、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1条厂拌法 在固定的拌和工厂或移动式拌和站拌制混和料的施工方法。 第7.0,42条路拌法 在路上或沿线就地拌和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第7.0.43条热拌法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沥青分别加热至规定温度,然后拌和的施工方法。 第7.0.44条冷拌法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液体沥青在常温下进行拌和的施工方法。 第7.0.45条热铺法 沥青混合料加热拌和后,在规定温度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6条冷铺法 沥青混合料拌和后,在常温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7条贯人法 在初步压实的碎石层上浇灌沥青,再分层撒铺嵌缝料和酒洒布沥青,并分层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7.0.48条铺砌法 用手工或机械铺筑块料路面的施工方法
第7.0.49条缩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横缝。其作用是使混凝土板在温度降低时不致因收缩而产生不规则的裂缝。 一般采用假缝。 第7.0.50条胀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横缝。其作用是使混凝土板在温度升高时能自由延伸。应采用真缝。 第7.0.51条真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整个厚度上断开的缝。又称平缝。 第7.0.52条假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不贯通整个板厚的缝。 第7.153条横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与公路中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缝。 第7.0.54条纵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平行于公路中线的缝。 第7.0.55条施工缝 因施工需要设置的接缝。 第7.0.56条传力杆 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胀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圆钢筋,其一端固定在一侧板内,另一端可以 在邻侧板内滑动,其作用是在两块路面板之间传递行车荷载和防止错台。 第7.0.57条拉杆 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纵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变型钢筋,其作用是防止路面板错动和纵缝间 隙扩大。 第7.0.58条路面平整度 路表面纵向的凹凸量的偏差值。 第7.0.59条路面粗糙度 路表面骨料的棱角阻止轮胎滑动的能力。通常以路面摩擦系数和路表构造深度来表示。 第7.0.60条路面摩擦系数 路面对轮胎的滑动阻力与车轮荷载的比值。 第7.0.61条附着力 路面对轮胎的滑动摩擦阻力。 第7.0.62条水滑现象 车辆高速行驶时,当路面有薄层积水,由于水膜作用而使车轮滑动,产生飘浮滑移失控的现象
第一节桥涵类型 第8.1.1条桥梁 为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等跨越河流、山谷等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建造的建筑物。 第8.1.2条公路桥 主要供汽车行驶的桥梁。 第8.1.3条公铁两用桥 可供汽车和火车分道(分层或并列)行驶的桥梁。 第8.1.4条人行桥 专供行人通过的桥梁。 第8.1.5条跨线桥 跨越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等交通线路的桥梁。 第8.1,6条高架桥 在公路上代替高路堤的桥梁。 第8.1.7条永久性桥 用耐久性材料(如钢、钢筋混凝土、石料等)建造的供长期使用的桥梁。 第8.1.8条半永久性桥 下部结构采用耐久性材料(如石料、混凝土等)、上部结构采用木材建造的桥梁。 第8.1.9条临时性桥 用非耐久性材料(如木料)建造的或供短期使用的桥梁。 第8.1.10条钢筋混凝土桥 以钢筋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8.1.11条预应力混凝土桥 以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8.1.12条钢桥 以钢材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8.1.13条工桥 以石料、砖或水泥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8.1.14条木桥 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8.1.15条正交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路线轴向相垂直的桥梁。 第8.1.16条斜交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路线轴向不相垂直的桥梁。 第8.1.17条弯桥 桥面中心线在平面上为曲线的桥梁。有主梁为直线而桥面为曲线和主梁与桥面均为曲线两种情 第8.1.18条坡桥
设置在路线纵坡上的桥梁。 第8.1.19条斜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墩台轴线不相垂直的桥梁。 第8.1.20条正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墩台轴线相垂直的桥梁。 第8.1.21条上承式桥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上部的桥梁。 第8.1.22条中承式桥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中部的桥梁。 第8.1.23条下承式桥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下部的桥梁。 第8.1.24条梁桥 以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8.1.25条简支梁桥 以简支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第8.1.26条连续梁桥 以连续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第8.1.27条悬臂梁桥 以悬臂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第8.1.28条联合梁桥 钢主梁和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结合成整体的梁桥。 第8.1.29条板桥 以板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8.1.30条拱桥 在坚直平面内以拱(拱圈)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8.1.31条双曲拱桥 拱圈由纵向拱肋和横向一个或多个拱波组成,其外形在纵、横两个方面均呈曲线形的拱桥。 第8.1.32条空腹拱桥 拱圈上设有腹拱,立柱或横墙以支承桥面系的拱桥。 第8.1.33条实腹拱桥 拱圈上为实体建筑或填料的拱桥。 第8.1.34条系杆拱桥 拱与拉杆共同受力的一种拱桥。拱与拉杆间以竖杆或斜杆联结。 第8.1.35条衍架桥 以衍架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8.1.36条刚构桥 梁与墩(台)为刚性联结的桥梁。 第8.1.37条T形刚构桥 主梁为跨中设铰或挂梁的多跨刚构桥
第8.1.38条连续刚构桥 主梁为连续梁的多跨刚构桥。 第8.1.39条斜腿刚构桥 桥墩为斜向支撑的刚构桥。 第8.1,40条斜拉桥(斜张桥) 以通过或固定于索塔并锚固于桥面系的斜向拉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8.1.41条悬索桥(吊桥) 以通过两索塔悬垂并锚固干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 第8.1.42条漫水桥 允许洪水漫过桥面的桥梁。 第8.1.43条浮桥 上部结构架设在水中浮动支承(如船、伐、浮箱等)上的桥梁。 第8.1.44条开启桥 为通航需要,上部结构能以竖旋、平旋或提升等方式开合的桥梁。 第8.1.45条装配式桥 上部结构由预制构件组合成整体的桥梁。 第8.1.46条装拆式桥 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是以标准单元金属构件组装而成并可快速拼、拆的桥梁。 第8.1.47条涵洞 主要为宣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堤的小型排水构造物,一般由基础、洞身、洞口组成。 第8.1.48条管涵 洞身以圆形管节修筑的涵洞。 第8.1.49条拱涵 洞顶呈拱形的涵洞。 第8.1.50条箱涵 洞身为钢筋混凝士土箱形截面的涵洞。 第8.1.51条盖板涵 洞身以钢筋混凝土板、条石等作盖板的涵洞。 第8.1.52条无压力式涵洞 人口处水流水位(不是涵前积水)低于洞口高度,在洞身全长范围内水面均不接触洞顶的涵 第8.1.53条压力式涵洞 人口处水位高于洞口高度,洞身全长范围内充满水流、洞顶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 第8,1.54条半压力式涵洞 人口处水位高于洞口高度,部分洞顶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 第8.1,55条倒虹吸涵 渠道与道路平面交叉时,为连接渠道而设在道路下面洞身形似倒置的虹吸管的压力式涵洞
第二节桥涵构造第8.2.1条上部结构桥梁支座以上(无铰拱起拱线或框架底线以上)跨越桥孔部分的总称。第8.2.2条主梁在上部结构中,支承各种荷载并将其传递至墩、台的梁。第8.2.3条横梁在上部结构中,沿桥轴横向设置并支承于主要承重部件上的梁。第8.2.4条纵梁在上部结构中,沿桥梁轴向设置并支承于横梁上的梁。第8.2.5条挂梁搁支于悬臂端的简支梁,为主梁的一部分。第8.2.6条拱圈拱桥上部结构中,支承各种荷载并将其传递至墩台的拱形结构。第8.2.7条拱上结构拱桥拱圈以上各部分结构的总称。第8.2.8条腹拱设置在空腹式拱桥拱圈上的小拱(见图8.2.8)。腹拱一111图8.2.8第8.2.9条拱上侧墙拱圈以上沿桥轴两侧的边墙。第8.2.10条桥面系上部结构中,直接承受车辆、人群等荷载并将其传递到主梁的整个桥面构造系统。包括桥面铺装、桥面板、纵梁、横梁及人行道等。第8.2.11条桥面铺装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铺筑在桥面板上的保护层,其作用是保护桥面板和分布车轮的集中荷载第8.2.12条伸缩缝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
第8.2.13条桥面伸缩装置 为使车辆平稳通过桥面井满足桥面变形的需要,在桥面伸缩缝处设置的各种装置的总称。 第8.2.14条安全带 当桥面不设人行道时,为保障交通安全,在行车道边缘设置的高出行车道的带状构造物。 第8.2.15条桥头搭板 搁置在桥台或悬臂梁端与路堤之间的连接板。其作用是调节板两端的不均等沉陷,以减轻车 击。 第8.2、16条下部结构 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递给地基的桥墩、桥台和基础的总称。 第8.2、17条桥墩 多孔桥梁中,处于相邻桥孔之间支承上部结构的构造物。 第8.2,18条墩身 墩帽或盖梁以下、基础或承台以上的桥墩主体部分。 第8.2.19条墩帽 桥墩顶部有出檐的部分。 第8,2.20条盖梁 柱式桥墩顶部联结各柱顶的横梁。其作用是支承、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 第8.2.21条破冰体 为防止或减轻流冰和漂浮物对桥墩的撞击,在桥墩的迎水面或前方设置的棱状构造物。 第8,2.22条重力式桥墩 在承受外力时,依靠自身重力来保持稳定的桥墩。这种桥墩一般体积和重量较大。 第8,2.23条实体桥墩 墩身为实体的桥墩。 第8.2.24条空心桥墩 墩身为空腔体的桥墩。 第8.2.25条柱式桥墩 墩身由一个或两个立柱所组成的桥墩。 第8.2.26条排架桩墩 由成排的桩在桩顶以盖梁联结构成的桥墩。 第8.2.27条柔性墩 墩身较细长、墩顶可随着上部结构的位移而相应变位的桥墩。 第8.2.28条制动墩 多跨桥梁设计中,考虑承受全桥或分段水平推力的桥墩。 第8.2.29条单向推力墩 多孔拱桥设计中,考虑承受单向恒载推力的桥墩。 第8.2.30条桥台 位于桥梁两端并与路基相连接的支承上部结构和承受台背填土压力的构造物。 第8.2.31刀条台身 由前墙和翼墙组成的桥台主体部分
第8.2.32条前墙 桥台中对上部结构起支承作用的横桥向墙体。 第8.2.33条翼墙 桥台前墙两侧或涵洞洞口两侧设置的挡上墙。涵洞的翼墙还起疏导水流的作用。 第8.2.34条台帽 桥台前墙顶部出檐的部分。 第8.2.35条锥坡 在桥涵与路基相接处,为保持路堤土坡的稳定而在桥台两侧构筑的带有铺砌的锥形体。 第8.2.36条耳墙 在埋置式桥台中,与台帽或盖梁两端连接的小型挡土墙。 第8.2.37条U形桥台 前墙和两侧翼墙连成一体,在平面上呈U字形的桥台。 第8.2.38条八字形桥台 两侧翼墙在平面上呈八字形的桥台。 第8.2.39条一字形桥台 前墙与两侧翼墙在平面上呈一字形的桥台。 第8.2.40条重力式桥台 在承受外力时,依靠自身重力来保持稳定的桥台。 第8.2.41条理置式桥台 台身大部分埋于土中,不设置翼墙仅设耳墙局部挡土的桥台。 第8.2.42条扶壁式桥台 由钢筋混凝上前墙、底板和扶壁构成的桥台。 第8.2.43条锚锭板式桥台 借埋置在台后稳定土体内的锚啶板和锚杆拉住台身以抵抗土压力的桥台。 第8.2.44条支撑式桥台 台身顶部与梁或板铰结、下部设置支撑梁,在立面上构成四铰框架系统的桥台,仅用于小跨径桥梁。 第8.2.45条地基 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 第8.2.46条加固地基 用换土、夯实、有机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等方法加固处理的地基。 第8.2.47条天然地基 未经加固处理的地基。 第8、2.48条基础 将桥梁墩、台所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物。 第8.2.49条扩大基础 扩大承载面积以适应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基础。一般为明挖浅基础。 第8.2.50条沉井基础 带刃脚的井简状构造物,用人工或机械方法清除井内土石,主要籍自重克服井壁与上层的摩阻力逐节 至地基中设计标高处成为桥梁的基础。沉井有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第8.2.51条管柱基础 直径大于1.5米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圆管,用人工或机械方法清除管内上 沉至地基中设计标高处所构成的桥梁基础。 第8.2.52条桩基础 由桩构成的桥梁基础。 第8.2.53条桩 沉入(打入)或浇筑于地基中的柱状支承构件。如木桩、钢桩、混凝土桩等。 第8.2.54条预制桩 钢、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柱状构件,以锤击、振动、射水静压等方式沉入 第8.2.55条就地灌注 在地基中以人工或机械成孔,在孔中灌注混凝土而成的桩。 第8.2.56条摩擦桩 主要靠桩表面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支承荷载的桩。 第8.2.57条支承桩 主要靠桩的下端反力支承荷载的桩 第8.2.58条承台 在群桩顶部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平台。其作用是承受、分布由墩身传来的荷载。 第8.2.59条支座 设在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使上部结构具有一定活动性的传力装置。 第8.2.60条固定支座 使上部结构能转动而不能水平移动的支座。 第8.2.61条活动支座 使上部结构能转动和水平移动的支座。 第8.2.62条索塔 悬索桥或斜张桥支承主索的塔形构造物。 第8.2.63条索鞍 悬索桥或斜张桥的索塔上,供悬索或拉索通过塔顶的鞍状支承装置。 第8.2.64条调治构造物 为引导和改变水流方向,使水流平顺通过桥孔并减缓水流对桥位附近河床、河岸的 物。如丁坝、顺坝、梨形堤、护岸等。 第8.2.65条丁坝 修筑于河岸或河滩路堤旁,坝恨与河岸相连、坝头伸向水流(正交或斜交)的堤坝 床、挑流护岸,又称挑水坝。 第8.2.66条顺坝 修筑于河岸或河滩路堤旁。坝根与河岸相连,下游坝头与河岸间留有缺口,坝身与 其主要作用是束狭河床、导流护岸
第三节桥涵设计 第8.3.1条桥位 为建桥所选择的位置。 第8.3.2条桥梁全长 有桥台的桥梁为两岸桥台翼墙(侧翼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为桥面系行车道长度 第8.3.3条主桥 多孔桥梁的主要跨段,由设计时根据宣泄设计流量、通航要求或结构构造等确定。 第8.3.4条引桥 桥梁中连接主桥和路堤的部分。 第8.3.5条跨径 结构或构件支承间的水平距离。 第8.3.6条桥涵计算跨径 设支座的桥涵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不设支座的桥涵(如拱桥、刚构桥、箱涵)为上、 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第8.3.7条桥涵净跨径 设支座的桥涵为相邻两墩、台身顶内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设支座的桥涵为上、下部结构相交处内 水平距离。 第8.3.8条矢跨比 拱的计算矢高与计算跨径之比。 第8.3.9条计算矢高 拱轴线顶点至拱脚连线的距离。 第8.3.10条桥下净空 为满足桥下通航(或行车、行人)的需要和保证桥梁安全而对上部结构底缘以下规定的空间限界。 第8.3.11条桥面净空 桥梁行车道、人行道上方应保持的空间限界。 第8.3.12条桥梁建筑高度 上部结构底缘至桥面顶面的竖直距离。 第8.3.13条荷载 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他因素。 第8.3.14条永久荷载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其值不变或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荷载。如结构重力、预加应 的重力及土侧压力等。 第8.3.15条可变荷载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其值可变且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按其对桥涵结构的影响程 为基本可变荷载(活载,如车辆。人群等)和其他可变荷载(如风力、汽车制动力等)。 第8.3.16条偶然荷载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偶然出现(或不出现),其数值很大、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如地震力、船 浮物撞击力等。 第8.317条荷裁组合
根据桥涵特性、使用要求、桥位处自然条件以及荷载发生的频率等因素,由规范规定在设计时应 能在结构上同时出现的若干荷载。 第8.3.18条车辆荷载标准 由国家标准规定作为桥涵设计依据的若干等级的标准车辆和车队。有计算荷载(汽车荷载)和验算 带车和平板挂车)。 第8.3.19条设计荷载 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 第8.3.20条施工荷载 施工阶段为验算桥梁结构或构件安全度所考虑的临时荷载。如结构重力、施工设备、风力、拱桥 力等。 第8.3.21条梁 直线或曲线形构件。主要承受各种荷载产生的弯矩和剪力,有时也承受扭矩。 第8.3.22条简支梁 一端支承在固定支座上,另一端支承在活动支座上的梁。 第8.3.23条连续梁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支座支承的梁。 第8.3.24条悬壁梁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梁。 第8.3.25条板 宽而薄(宽厚比大于一定规定)的平面构件。主要承受各种荷载产生的弯矩和剪力。 第8.3.26条拱 曲线或折线形构件。主要承受各种荷载产生的轴向压力。有时也承受弯矩、剪力或扭矩。 第8.3.27条衍架 由若干杆件构成的平面或空间格架式结构或构件。各杆件主要承受各种荷载产生的轴向力。 第8.3.28条刚构 由梁和柱固接而构成的框架结构。 第8.3.29条柱 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竖向直线形构件。 第8.3.30条强度 材料或构件受力时抵抗破环的能力。其值为在一定的受力状态或工作状态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 应力或构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力,后者亦称承载能力。 第8.3.31条刚度 结构或构件受力时抵抗变形的能力。包括构件刚度和截面刚度。按受力状态不同可分为轴向刚度 度、剪力刚度、扭转刚度等。构件刚度的值为施加于构件上的力(力矩)与其引起的线位移(角 比;截面刚度的值在弹性阶段为材料弹性模量或剪切模量与截面面积或惯性矩的乘积。 第8.3.32条抗裂度 结构或构件受力时抵抗开裂的能力。 第8.3.33条稳定性 结构或构件受力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第8.3.34条位移 荷载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置的改变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前者称线位移,后者称角位移。 第8.3.35条变形 荷载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可恢复的变形为弹性变形,不可恢复的变形为塑性变形。 第8.3.36条挠度 结构或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位移。 第8.3.37条预拱度 为抵消梁、拱、桁架等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挠度,而在施工或制造时所预留的与位移方向相反的校正 量。
第8.3.34条位移 荷载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置的改变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前者称线位移,后者称角位移。 第8.3.35条变形 荷载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可恢复的变形为弹性变形,不可恢复的变形为塑性变形。 第8.3.36条挠度 结构或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位移。 第8.3.37条预拱度 为抵消梁、拱、桁架等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挠度,而在施工或制造时所预留的与位移方向相反的校正 量。
第8.4.1条流域 河流的集水区域。是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的统称。习惯上指地表水的集水面 第8.4.2条集水面积(汇水面积)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一般以平方千米计。 第8.4.3条径流 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可分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 第8.4.4条水文测量 为测量桥位处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流向、河床断面。比降等水文要素所进行的全部技术工 第8.4.5条河床 河谷底部有河水流动的部分,由河槽底部和河滩底部组成(见图8.4.5)。 第8.4.6条河槽 河床中在洪水期床面上有推移质运动的部分,包括主槽和边滩。 第8.4.7条主槽、 河槽中常水位以下的部分。 第8.4.8条边滩 河槽中中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部分。 第8.4.9条河滩 河床中在洪水期淹水、但床面上无底沙运动的部分。 第8.4.10条河床宽度 与高水位相对应的河道宽度。 第8.4.11条河槽宽度 与中水位相对应的河道宽度。 第8.4.12条过水断面 水流中与流速方向垂直的横断面。以平方米计。 第8.4.13条水位 河流或其他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以米计。 第8.4.14条最高(最低)水位 一定时期内,在江河、湖泪等水域中的某一一观测点出现的最高(最低)瞬时水位。 第8.4.15条通航水位 在各级航道中,能保持船舶(队)正常航行时的最高和最低水位,并据以确定桥梁的桥下净空。 第8.4.16条设计水位 与设计流量相对应的水位 第8.4.17条水面比降 水面沿水流方向的纵向坡度。 第8.4.18条河床比降 河流主槽的纵向坡度。 第8.4.19条湿周 过水断面上水流与河床接触部分的周长,以米计。
第8.4.20条糙率 综合反映河床粗糙程度对水流起摩阻影响的系数。 第8.4.21条水力半径 过水断面的面积与湿周的比值。 第8.4.22条水文计算 为工程建设提供各种水文特征值所进行的水文数据的分析计算工作。 第8.4.23条设计流量 桥涵设计中所采用的与某一设计洪水频率相对应的洪水流量。 第8.4.24条设计流速 与设计流量相对应的流速。 第8.4.25条行近流速 邻近建筑物上游某一距离处的流速。 第8.4.26条洪水调查 调查洪水痕迹、搜集水文资料、推算洪峰流量、估算洪水总量、研究洪水过程及洪水重现期等技术工 总称。 第8.4.27条洪水频率 某一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出现的频繁程度。以分数表示,其倒数为重现期,叫几年一遇。 第8.4.28条设计洪水频率 由有关技术标准规定作为桥涵设计依据的洪水频率。根据桥涵和公路的等级不同而不同。 第8.4.29条潮汐河流 海洋潮汐周期变化影响所及的河段。 第8.4.30条悬移质 悬浮于河道中随水流移动的较细泥沙及胶质物等。 第8.4.31条推移质 在河道水流中沿河底滚动、移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 第8.4.32条水力计算 依据设计流量的需要,为确定桥涵构造物的有关结构尺寸(如基础埋深、桥下净空等)提供数据而进 计算工作。 第8.4.33条水头 单位质量液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包括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和流速水头三项,以米或厘米计。 第8.4.34条冲刷 由于水流冲击而引起地表、河床表层剥蚀的现象。 第8.4.35条桥下一般冲刷 由于桥梁墩台压缩水流,导致桥下流速增大而引起桥下河床断面冲刷。 第8.4.36条桥墩(台)局部冲刷 由于桥墩(台)的阻碍,水流在桥墩周围以强烈的涡流形式冲刷床面泥沙,在墩(台)前产生冲刷坑 第8.4.37条自然演变冲刷 在不受水工建筑物影响的情况下,由水流行进携带泥沙而引起的河床冲刷。 第8.4.38条冲刷系数
桥下需要的过水面积与建桥后未经冲刷的过水面积之比值。 第8.4.39条淤积 水流挟带的泥沙由于流速减缓而沉积的现象。 第8.4.40条痤水 水流受到压缩或潮水水位、干流水位顶托而导致上游水位抬高的现象。 第8.4.41条流冰 河面上漂浮、流动的冰块。
先在台座上张拉预应力钢材,然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8.5.2条后张法 先浇筑混凝土,待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再张拉预应力钢材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8.5.3条缆索吊装法 利用支承在索塔上的缆索运输和安装桥梁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8.5.4条悬壁拼装法 在桥墩两侧设置吊架,平衡地逐段向跨中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体预制块件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 方法。 第8.5.5条悬臂浇筑法 在桥墩两侧设置工作平台,平衡地向跨中逐段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体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 法。 第8.5.6条移动支架逐跨施工法 采用可在桥墩上纵向移动的支架(及模板)在其上逐跨拼装梁体预制块件或现浇梁体混凝土,并施加预应 力的施工方法。 第8.5.7条纵向拖拉法 将预制的单根梁或预拼的整孔梁,用拖拉设备从桥头纵向拖到墩台上的施工方法。 第8.5.8条顶推法 在桥头逐段浇筑或拼装梁体,在梁前端安装导梁,用干片顶纵向推,使梁体通过各墩顶的临时滑动支座 而就位的施工方法。 第8。5.9条转体架桥法 利用河岸地形预制两个半孔桥跨结构,在岸墩或桥台上旋转就位跨中合龙的施工方法。 第8.5.10条浮运架桥法 利用潮水涨落或调节船舱内的水量,将船载的整孔主要承重结构置于墩台上的施工方法。 第8.5.11条顶入法 利用顶进设备边顶边挖,将预制的箱形或圆形构件顶人路堤就位以形成立体交叉通道或涵洞的施工方法。 第8.5.12条围堰 水下基础施工时,为了排水挖坑,在基坑周围修建的临时性挡水设施。常用的有土围堰、木板桩或钢板桩 围堰等。 第8.5.13条护筒 在钻孔桩施工中,为保护孔口壁不丹塌而埋置的套管
先在台座上张拉预应力钢材,然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8.5.2条后张法 先浇筑混凝土,待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再张拉预应力钢材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8.5.3条缆索吊装法 利用支承在索塔上的缆索运输和安装桥梁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8.5.4条悬壁拼装法 在桥墩两侧设置吊架,平衡地逐段向跨中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体预制块件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 方法。 第8.5.5条悬臂浇筑法 在桥墩两侧设置工作平台,平衡地向跨中逐段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体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 法。 第8.5.6条移动支架逐跨施工法 采用可在桥墩上纵向移动的支架(及模板)在其上逐跨拼装梁体预制块件或现浇梁体混凝土,并施加预应 力的施工方法。 第8.5.7条纵向拖拉法 将预制的单根梁或预拼的整孔梁,用拖拉设备从桥头纵向拖到墩台上的施工方法。 第8.5.8条顶推法 在桥头逐段浇筑或拼装梁体,在梁前端安装导梁,用干斤顶纵向顶推,使梁体通过各墩顶的临时滑动支座 而就位的施工方法。 第8。5.9条转体架桥法 利用河岸地形预制两个半孔桥跨结构,在岸墩或桥台上旋转就位跨中合龙的施工方法。 第8.5.10条浮运架桥法 利用潮水涨落或调节船舱内的水量,将船载的整孔主要承重结构置于墩台上的施工方法, 第8.5.11条顶入法 利用顶进设备边顶边挖,将预制的箱形或圆形构件顶人路堤就位以形成立体交叉通道或涵洞的施工方法。 第8.5.12条围堰 水下基础施工时,为了排水挖坑,在基坑周围修建的临时性挡水设施。常用的有土围堰、木板桩或钢板桩 围堰等。 第8.5.13条护筒 在钻孔桩施工中,为保护孔口壁不塌而理置的套管
第9.0.1条隧道 为道路从地层内部或水底通过而修筑的建筑物。主要由洞身和洞门组成。 第9.0.2条洞门 为保持洞口上方及两侧路堑边坡的稳定,在隧道洞口修筑的墙式构造物。 第9.0.3条衬砌 为防止围岩变形成落。沿隧道洞身周边甲水泥混凝上等材料修筑的永久性支护结构。 第9.0.4条明洞 明挖岩(上)体后修筑棚式或拱式洞身再覆土建成的隧道。常用于地质不良地段。 第9.0.5条围岩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体。 第9.0.6条隧道建筑限界 为保障车辆、行人通行的安全,在隧道内应保持的空间限界。 第9.0.7条明挖法 先将隧道底部以上岩(土)体全部挖除,然后修筑洞身,再进行回填的施工方法。 第9.0.8条矿山法 用一般开挖地下坑道的作业方式修筑隧道的施工方法。此法以钻孔爆破开挖为主,根据隧道所处地质条 件、断面大小和施工机具能力等,可采取全断面一次开挖或将断面分层、分块依次开挖。 第9.0.9条盾构法 采用"盾构"进行隧道施工的方法。 第9.0.10条沉埋法(沉管法) 将矩形或圆形预制混凝土构件,分段沉理至河底或海底而形成隧道的施工方法。 第9.0.11条导坑 隧道断面首先开挖的部分,具有先导和探坑的作用。按其所在位置不同,称上导坑、下导坑、侧导坑等, 第9.0.12条隧道支撑 隧道开挖过程中,为了防止围岩变形和落所设置的临时支护结构。常用的有构件支撑和喷锚支护两类 第9.0.13条构件支撑 用钢、未等材料制作构件架设的临时支撑。如木支撑、金属支撑、钢木混合支撑等。 第9.0.14条喷锚支护 利用高压喷射混凝土和打入岩层中的金属锚杆的联合作用加固岩层(根据地质情况也可分别单独采用) 以达到支撑的目的。可以作为临时或永久性支撑。 第9.0.15条隧道通风 在隧道开挖和营运中,为了排除和冲淡洞(坑)内有毒气体和粉尘,所采取的净化空气的措施。 第9.0.16条隧道照明 为使隧道内有足够亮度以保障隧道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所采取的照明措施。
第一节养护 第10.1.1条养护 为保持公路的正常使用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修作业;预防和修复灾害性损坏;以及为提高使用质量和 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加固、改善或增建。 第10.1.2条定期养护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按一定时间进行保养、维修的养护方式。 第10.1.3条巡回养护 在管养的路段上巡回检查,发现病害、交通障碍及其他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的养护方式。 第10.1.4条大中修周期 自公路开始使用至第一次大、中修的间隔时间、或两次大、中修的间隔时间。 第10.1.5条小修保养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 第10.1.6条中修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部分进行修理加固、更换或局部改善,以恢复公路原有技术状 况的工程。 第10.1.7条大修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的较大损坏进行全面综合修理,以恢复原设计标准;或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局部改善或 个别增建,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工程。 第10.1.8条改善工程 根据交通发展的要求,对公路及沿线设施进行遂段改善,以提高技术等级的较大工程。 第10.1.9条抢修 对遭受自然灾害或人力破坏的路段,桥涵构造物等进行紧急快速的修复作业。 第10.1.10条加固 当构造物局部损坏或承载力不足时而进行的修复和局部补强工程; 第10.1.11条回砂 用回砂设备对路面松散保护层恢复平整的作业。 第10.1.12条罩面 为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提高路面的防水、抗滑能力和平整度,在原有沥青路面上加铺的沥青表面处 治。 第10.1.13条路面翻修 对损坏的路面,经挖除或翻松处理后重新铺筑的作业。 第10.1.14条路面补强 根据交通发展的要求,对原有路面采取增加强度的措施。 第10.1.15条车辙 在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 第10.1.16条路面搓板
第一节养护 第10.1.1条养护 为保持公路的正常使用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修作业;预防和修复灾害性损坏;以及为提高使用质量和 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加固、改善或增建。 第10.1.2条定期养护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按一定时间进行保养、维修的养护方式。 第10.1.3条巡回养护 在管养的路段上巡回检查,发现病害、交通障碍及其他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的养护方式。 第10.1.4条大中修周期 自公路开始使用至第一次大、中修的间隔时间、或两次大、中修的间隔时间。 第10.1.5条小修保养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 第10.1.6条中修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部分进行修理加固、更换或局部改善,以恢复公路原有技术状 况的工程。 第10.1.7条大修 对公路及沿线设施的较大损坏进行全面综合修理,以恢复原设计标准;或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局部改善或 个别增建,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工程。 第10.1.8条改善工程 根据交通发展的要求,对公路及沿线设施进行遂段改善,以提高技术等级的较大工程。 第10.1.9条抢修 对遭受自然灾害或人力破坏的路段,桥涵构造物等进行紧急快速的修复作业。 第10.1.10条加固 当构造物局部损坏或承载力不足时而进行的修复和局部补强工程; 第10.1.11条回砂 用回砂设备对路面松散保护层恢复平整的作业。 第10.1.12条罩面 为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提高路面的防水、抗滑能力和平整度,在原有沥青路面上加铺的沥青表面处 治。 第10.1.13条路面翻修 对损坏的路面,经挖除或翻松处理后重新铺筑的作业。 第10.1.14条路面补强 根据交通发展的要求,对原有路面采取增加强度的措施。 第10.1.15条车辙 在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 第10.1.16条路面搓板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纵向产生的似洗衣板状的波浪形变形。 第10.1.17条路面网裂 路面表面产生纵横交错呈网状的裂纹。 第10.1.18路面龟裂 路面表面产生形似龟背花纹的较大裂缝。 第10.1.19路面碎裂 路面上产生严重裂缝并发展成破碎状态。 第10.1,20条反射裂缝 路面基层开裂而导致面层出现的裂缝。 第10.1.21条路面坑槽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 第10.1.22条路面冻胀 在寒冷地区结冻初期,地基下部的水分向上集聚并冻结成冰引起膨胀,造成柔性路面拱起开裂、刚性路面 错台或折断的现象。 第10.1.23条路面沉陷 由于路基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而下沉的现象。 第10.1.24条路面滑溜 由于路面表面光滑、潮湿、结冰等原因造成行车滑溜现象。 第10.1.25条露骨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严重磨损而形成骨料裸露的现象。 第10.1.26条啃边 由于路肩松软,在行车作用下造成沥青路面边缘的破损、脱落现象。 第10.1.27条泛油 沥青路面因沥青含量偏多或稠度偏低,当气温较高时,在行车作用下沥青被挤出,路表面出现薄油层的现 象。 第10.1.28条塑包 沥青面层因受行车推挤而形成局部隆起的现象。 第10.1.29条拱胀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气温升高时,因胀缝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板体向上拱起的现象。 第10.1.30条错台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接缝或裂缝处,两板体产生相对竖向位移的现象。 第10.1.31条错位 水泥混凝上路面板之间产生相对水平位移的现象。 第10.1.32条滑坡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山坡上不稳定的岩体或土体,沿山坡内部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向下缓慢或 间歇滑动的现象。 第10.1.33条方 路基、堤坝及河岸等的边坡或山坡土体塌的现象。 第10.1.34条崩塌
陡峻山坡上的岩体或上体在自重作用下,突然脱离母岩而崩落的现象。 第10.1.35条碎落 因岩体风化、破碎比较严重而时常发生小块岩石下落的现象。 第10.1.36条沉降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受压缩而产生的竖向变形。 第10.1.37条沉陷 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 第10.1.38条泥石流 由暴雨、融雪、冰川等造成的~种突发性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 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现象。 第10.1.39条(振动)液化 含水饱和的松砂,在地震、机械冲击的作用下,颗粒骨架趋于振密,引起孔隙水压力暂时显著增大、抗剪 强度急剧下降,呈现类似液体状态的现象。 第10.1.40条翻浆 春融时期由于土基上层含水量过大,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表面出现不均匀起伏、松软或破裂 冒浆等的现象。 第10.1.41条岩溶 可溶性岩层受水的溶蚀作用产生的沟槽、裂缝、洞穴,以及由于溶洞顶板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现 象。 第10.1.42条沙害 通过沙漠地区的路段,固风的作用造成大量积沙而阻碍交通的现象。 第10.1.43条雪害 因积雪或雪崩而阻碍公路交通或造成行车事故的现象。 第10.1.44条水毁 因暴雨、洪水造成公路路基、路面、桥涵及其他设施的损毁。 第10.1.45条好路率 评定公路养护质量,分为优、良、次、差四个等级。优、良级路段的里程占养护里程的百分率称好路率。 第10.1.46条养护质量综合值 公路养护质量的优。良、次、差四个等级的分数加权平均值。 第10.1,47条路容 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等的外观整洁状况
陡峻山坡上的岩体或上体在自重作用下,突然脱离母岩而崩落的现象。 第10.1.35条碎落 因岩体风化、破碎比较严重而时常发生小块岩石下落的现象。 第10.1.36条沉降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受压缩而产生的竖向变形。 第10.1.37条沉陷 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 第10.1.38条泥石流 由暴雨、融雪、冰川等造成的~种突发性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 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现象。 第10.1.39条(振动)液化 含水饱和的松砂,在地震、机械冲击的作用下,颗粒骨架趋于振密,引起孔隙水压力暂时显著增大、抗剪 强度急剧下降,呈现类似液体状态的现象。 第10.1.40条翻浆 春融时期由于土基上层含水量过大,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表面出现不均匀起伏、松软或破裂 冒浆等的现象。 第10.1.41条岩溶 可溶性岩层受水的溶蚀作用产生的沟槽、裂缝、洞穴,以及由于溶洞顶板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现 象。 第10.1.42条沙害 通过沙漠地区的路段,固风的作用造成大量积沙而阻碍交通的现象。 第10.1.43条雪害 因积雪或雪崩而阻碍公路交通或造成行车事故的现象。 第10.1.44条水毁 因暴雨、洪水造成公路路基、路面、桥涵及其他设施的损毁。 第10.1.45条好路率 评定公路养护质量,分为优、良、次、差四个等级。优、良级路段的里程占养护里程的百分率称好路率。 第10.1.46条养护质量综合值 公路养护质量的优。良、次、差四个等级的分数加权平均值。 第10.1,47条路容 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等的外观整洁状况
第一节官理 第10.2.1条路况 现有公路路基、路面、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等的技术经济状况。 第10.2.2条路况调查 对现有公路技术经济状况的调查、检验、评价并登记储存等工作的全过程,目的是为改进服务、制订规划 和计划提供依据。 第10.2.3条路政管理 为保障公路正常使用,防止非法侵占和人为破坏,依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所进行的行政管理工作。 第10.2.4条民工建勤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农民为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所出的义务工日及车日。 第10.2.5条养路费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公路管理部门向保有车辆单位或个人征收的用于公路养护的费用。 第10.2.6条养路道班 在公路沿线设置的进行公路养护作业的基层单位。
第11.0.1条粒料 呈颗粒状松散材料的统称。 第11.0.2条集料(骨料) 在混合料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料。包括碎石、砾石、石屑及砂等。 第11.0.3条矿料 包括矿粉在内的集料。 第11.0.4条矿粉 石粉和工业废渣粉未的统称。 第11.0.5条砂 岩石经风化或轧制而成的粒径小于之毫来的粒料。 第11.0.6条砾石 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粒径为2~60毫米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 第11.0.7条砂砾 砂和砾的混合物,又称砾石砂。 第11.0.8条卵石 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粒径为60~200毫米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 第11.0.9条碎石 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并按一定尺寸加工而成的有棱角的粒料。 第11.0.10条片石 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经汗采选择所得的形状不规则的、边长一般不小干15厘米的石块。 第1i.0.11条块石 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并进行加工而成的形状大致方正的石块。 第11.0.12条料石 按规定要求经凿琢加工而成的形状规则的石块。 第11.0.13条石屑 轧制和筛分碎石所得的3~10毫米的校料。 第11.0.14条工业废渣 作为筑路材料用的铁渣、钢渣和炉渣等的总称。 第11.0.15条结合料 用以粘结松散材料使其成为整体的有机或无机材料。 第11.0.16条有机结合料 具有良好胶结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在公路工程中主要是指沥青材料。 第11.0.17条沥青 由极复杂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氧、硫、氮等)衍生物所组成的有机胶凝材料。 第11.0.18条地沥青 天然沥青和石油沥青的总称。 第11.0.19条天然沥青
石油受自然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沥青。第11.0.20条石油沥青石油经提炼出轻质油分后而得到的残留物。第11.0.21条煤沥青煤焦油经蒸馏后所得到的残留物。第11.0.22条乳化沥青沥青在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经机械搅拌使沥青微粒于分散而形成的沥青乳液。第11.0.23条氧化沥青稠度低的沥青经过氧化处理而变稠的沥青。第11.0.24条路用沥青技术指标符合道路使用要求的各种沥青的总称。第11.0.25条无机结合料具有胶结性能的无机化合物。在公路工程中主要是指水泥、石灰等材料。第11.0.26条粉煤灰发电厂锅炉燃烧煤粉,从其烟气中收集的灰色粉状物。第11.0.27条混合料集料或矿料与结合料经拌和而成的混合材料。第11.0.28条沥青混合料沥青和级配矿料或集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第11.0.29条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沥青和级配矿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根据所用矿料粒径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粗粒式、中粒式和细粒式三种。第11.0.30条沥青碎石混合料沥青和集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压实以后其剩余空隙率大于10%第11.0.31条沥青砂沥青和砂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第11.0.32条沥青膏沥青和一定比例的石粉、石棉粉等拌制而成的膏状物。第11.0.33条水泥砂浆水泥、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第11.0.34条石灰砂浆用石灰膏、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第11.0.35条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水泥、集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第11.0.36条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经浇注、振捣并硬化后形成的固体材料。第11.0.37条钢筋混凝土配置有受力钢筋的水泥混凝土。第11.0,38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通过张拉钢材对混凝上预加应力的水泥混凝土。
第11.0.39亲早强底就 用早强水泥或普通水泥掺加早强剂拌制而成的能在早期达到规定强度的水泥混凝土。 第11,0.40条于硬性混凝土 水灰比小、落度极小、硬化较快,经强力振实后强度较高的水泥混凝土。 第11.0.41条贫混凝土 单位体积内水泥含量较低的水泥混凝土。 第11.0.42条轻质混凝土 采用轻质集料的水泥混凝土。 第11.0.43条纤维混凝上 掺有短纤维(如钢纤维、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水泥混凝土。 第11.0.44条外掺剂 为改善材料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化学制剂。 第11.0.45条减水剂 能减少水泥混凝上混合料拌和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抗冻性能的外掺剂。 第11.0.46条加气剂 能使水泥混凝上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产生大量微细气泡,可以改善混合料的和易性,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护 冻、抗渗及抗侵蚀性能的外掺剂。 第11.0.47条早强剂 能促进水泥的水化和硬化,提高水泥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外掺剂。 第11.0.48条缓凝剂 能延缓水泥混凝上混合料凝结时间的外掺剂。 第11.0.49条钢筋 置人水泥混凝上中用以加强构什的抗拉、抗弯及抗压能力的建筑钢村。 第11.0.50条预应力钢材 预应力混凝上中所用的高强钢丝、钢绞线、高强粗钢筋等的总称。 第11.0.51条高强钢丝 优质高碳钢经冷拔和热处理而成的抗拉强度很高的钢丝。 第11.0.52条钢铰线 由若干根高强钢丝绞捻,消除内应力后而制成的钢丝束。 第11.0.53条冷拉钢筋 在常温下经拉伸而提高强度的钢筋 第11.0.54条冷拔钢丝 直径为6~8毫来的低碳钢筋,在常温下用专用拔丝设备加工而成的较细钢丝。 第11.0.55条高强螺栓 用优质高强钢材制成的螺栓,其连接的传力方式是依靠构件接触面的摩擦力,不同于一般螺拴。 第11.0.56条空隙率 材料的颗粒之间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 第11.0.57条孔隙比 材料的孔隙体积与其同体颗粒体积之比值
第11.0.58条粒径 集料的颗粒尺寸。一般以筛分试验方法确定。 第11.0.59条颗粒组成 在集料中,各种不同粒径颗粒的重量占总重量的百分率。 第11.0.60条细度 粉状材料的粗细程度。一般以筛孔或比表面积表示。 第11.0.61条筛分 用标准筛对矿料进行粒径分级的方法。 第11.0.62条级配 矿料粒径分级和各级颗粒重量的分配比例。 第11.0.63条级配曲线 按矿料各级粒径通过规定筛孔的重量百分率绘制的曲(折)线图。 第11.0.64条最佳级配 能使矿料的颗粒组成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级配。 第11.0.65条含水量 材料内水分的重量与材料干重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11.0.66条最佳含水量 材料在标准击实试验条件下,能达到最大于容重时的含水量。 第11.0.67条稠度界限 土从一种稠度状态变到另一种稠度状态的分界含水量。 第11.0.68条液限 土从可塑状态变为流动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第11.0.69条塑限 土从半固体状态变为可塑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第11.0.70条缩限 土从固体状态变为半固体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第11.0.71条塑性指数 土的液限与塑限的差值。 第11.0.72条水泥标号 代表水泥强度等级的数值。即水泥标准试件在规定条件下经28大养生后的抗压强压 第11.0.73条水泥混凝土标号 代表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数值。即水泥混凝土标准试件在规定条件下经28大养 第11.0.74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 按水泥混凝土设计标号所采用的水泥。砂、石和水的配合比。 第11.0.75条水灰比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所用的水与水泥重量的比值。 第11.0.76条和易性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不易离析、易于捣实等综合性质。 第11.0.77条落度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流动性指标。即按规定的试验方法侧得的新拌制的混合料下的竖直距离,以厘米计 第11.0.78条硬化 新拌制的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经化学作用逐渐失去塑性而变硬的现象。 第11.0.79条水硬性 无机结合料遇水后,能在水中硬化并继续增长其强度的性质。 第11.0.80条气硬性 无机结合料能在空气中硬化并继续增长其强度的性质。 第11.0.81条离析 各种混合料出现的集料与结合料或粗集料与细集料的分离现象。 第11.0.82条徐变 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随荷载作用时间的延续而遂渐增长的性质。 第11.0.83条老化 材料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性能随时间的增长而衰退的现象。 第11.0.84条沥青稠度 材料的软硬、稀稠程度。对粘稠沥青以针入度表示:对液体沥青以粘(滞)度表示。 第11.0.85条针人度 沥青稠度的指标。即沥青试样在规定的温度、时间和荷载条件下,标准针垂直贯入试样中的深度。以1 /10毫米计。 第11.0.86条粘(滞)度 沥青稠度的指标。即沥青试样在规定的温度下,通过规定尺寸的流孔流出规定体积所需的时间,以秒计。 第11.0.87条软化点 沥青温度稳定性的指标。即沥青由固体状态转变为流动状态时的温度。 第11.0.88条延度 沥青变形能力的指标。即沥青试样在规定的温度和拉伸速度条件下被拉断时的延伸长度,以厘来计。 第11.0,89条闪点 沥青和油类可燃性的指标。即沥青或泪类按规定试验方法加热,液面产生的易燃气体遇火初次出现一瞬目 灭的闪火时的温度。 第11.0.90条溶解度 沥青在规定的有机溶剂中可溶解部分的重量占原重量的百分率。 第11.0.91条热稳性 沥青混合料在高温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第11.0.92条水稳性 材料在水的作用下能保持原有强度的能力。 第11.0.93条油石比 在沥青混合料中,沥青重量与集料或矿料重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11.0.94条含油率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重量占混合料总重量的百分率。 第11.0.95条压碎值 集料抵抗压碎的性能指标。按规定试验方法测得的被压碎碎屑的重量与试样重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11.0.96条磨耗度 石料在撞击、剪切和摩擦的综合作用下,抵抗磨耗的性能指标。 第11.0.97条弹性模量 材料在弹性极限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第110.98条回弹模量 路基、路面及筑路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与其相应的回弹应变的比值。 第11.0.99条劲度 沥青材料或沥青混合料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受荷时间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第110.100条模量比 在多层路面中,相邻两层材料的回弹模量之比;在钢筋混凝上中,是指钢筋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之比。 第11.0.101条泊松比 材料轴向受力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 第11.0.102条疲劳试验 测定材料承受重复荷载性能的试验。 第11.0.103条劈裂试验 按规定试验方法对试件加压,使产生劈裂腋坏,藉以间接求得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上的抗拉强度的方法。 第11.0.104条三轴试验 测定材料在三向受力条件下抗剪强度的方法。 第11.0.105条击实试验 在一定夯击功能条件下:测定材料的含水量与于容重关系的方法。 第11.0.106条触探试验 测定地基士中不同士层的贯人阻力和承载能力的方法。 第11.0.107条弯沉试验 用弯沉仪测定路面或路基强度的方法。 第11.0.108条环道试验 在环道中进行的大型模拟试验,籍以量测静、动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路基、路面的应力、应变及材料的耐 磨性等。 第11.0.109条承载板试验 用规定的圆板测定路基土或路面各结构层的单位压力与回弹变形关系,以评定其承载能力的方法。 第11.0.110条透水性试验 用路面透水度测定仪测定沥青路面透水性的方法。 第11.0.111条车辙试验 评定沥青混凝士路面在高温时抵抗产生轮迹能力的室内模拟试验。 第11.0.112条马歇尔试验 用马歇尔稳定度仪测定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和流值的方法。 第11.0.113条压实度试验 测定材料压实后的密实程度的试验。 第11.0.114条铺砂法 测定路面表面粒料之间的平均构造深度,用以表示路面的粗糙程度。
第11.0.96条磨耗度 石料在撞击、剪切和摩擦的综合作用下,抵抗磨耗的性能指标。 第11.0.97条弹性模量 材料在弹性极限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第110.98条回弹模量 路基、路面及筑路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与其相应的回弹应变的比值。 第11.0.99条劲度 沥青材料或沥青混合料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受荷时间下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第110.100条模量比 在多层路面中,相邻两层材料的回弹模量之比;在钢筋混凝上中,是指钢筋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之比。 第11.0.101条泊松比 材料轴向受力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 第11.0.102条疲劳试验 测定材料承受重复荷载性能的试验。 第11.0.103条劈裂试验 按规定试验方法对试件加压,使产生劈裂腋坏,藉以间接求得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上的抗拉强度的方法。 第11.0.104条三轴试验 测定材料在三向受力条件下抗剪强度的方法。 第11.0.105条击实试验 在一定夯击功能条件下:测定材料的含水量与于容重关系的方法。 第11.0.106条触探试验 测定地基士中不同层的贯人阻力和承载能力的方法。 第11.0.107条弯沉试验 用弯沉仪测定路面或路基强度的方法。 第11.0.108条环道试验 在环道中进行的大型模拟试验,籍以量测静、动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路基、路面的应力、应变及材料的耐 磨性等。 第11.0.109条承载板试验 用规定的圆板测定路基土或路面各结构层的单位压力与回弹变形关系,以评定其承载能力的方法。 第11.0.110条透水性试验 用路面透水度测定仪测定沥青路面透水性的方法。 第11.0.111条车辙试验 评定沥青混凝士路面在高温时抵抗产生轮迹能力的室内模拟试验。 第11.0.112条马歇尔试验 用马歇尔稳定度仪测定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和流值的方法。 第11.0.113条压实度试验 测定材料压实后的密实程度的试验。 第11.0.114条铺砂法 测定路面表面粒料之间的平均构造深度,用以表示路面的粗糙程度
第11.0.115条硬练胶砂强度试验 用于硬水泥胶砂(水灰比1:3)按照规定操作程序测试水泥标号的方法。简称硬练法。 第11.0.116条软练胶砂强度试验 甲软塑水泥胶砂(水灰比1:2;引,按照规定操作程序测试水泥标号的方法。简称软练法。 第11.0.117条水泥安定性试验 检验水泥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技术性质是否符合国定标准的试验方法
第11.0.115条硬练胶砂强度试验 用于硬水泥胶砂(水灰比1:3)按照规定操作程序测试水泥标号的方法。简称硬练法。 第11.0.116条软练胶砂强度试验 甲软塑水泥胶砂(水灰比1:2;引,按照规定操作程序测试水泥标号的方法。简称软练法。 第11.0.117条水泥安定性试验 检验水泥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技术性质是否符合国定标准的试验方法。
第一节检测仪具 第12.1.1条击实仪 用以测得土的含水量与干容重关系曲线并可间接测定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于容重的仪具,分为轻型和重 型两种。由底座、试模、模套、导杆、击锤、击锤垫、把手等组成。 第12.1.2条长杆贯入仪 间接测定土基回弹模量的仪具。由贯人锥、贯人杆、导杆、击锤、击锤垫、把手等组成。 第12.1.3条承载板 测定土基和路面材料回弹模量的仪具。由刚性承载板、竖杆等组成。 第12.1.4条杠杆弯沉仪(贝克曼弯沉仪) 测定路面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测点表面回弹弯沉值的仪器。由底座、前杠杆、后杠杆、测头、百分表等组成 第12.1.5条路面曲率半径测定仪 测定路面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测点与支点表面垂直变形的差值并可间接测定路面曲率半径的仪器。由导轮、 上杆、下杆、前支点、后支点、测头、百分表等组成。 第12.1.6条路面平整度测定仪 测定路面平整程度的仪器。由直尺、支承轮、量测轮、传感装置、记录装置等组成。 第12.1.7条佛面透水度测定仪 测定路面透水程度的仪器。由底座、小量筒、大量筒、旋塞等组成。 第12,1.8条(第)五轮仪 测量车速并可间接测定路面摩擦系数的仪器。由量测轮(即第五轮)、传感装置、记录装置等组成。 第12.1.9条制动仪 测量车辆制动过程中减速度的变化并可间接测定路面摩擦系数的仪器,由导杆、重陀、弹簧、记录装置等 组成。 第12.1.10条速度检测器 测量车速的仪器。由雷达、瞄准器、拨码盘、数码管、报警器等组成
第二节综合类材料试验仪具
1试验机 测量材料试件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多种力学性能的机具。由底座、立柱、加荷装置、测力装置等组 成。 第12.2.2条三轴(剪切)仪 测定材料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并可间接测定材料抗剪强度的仪具。常用的三轴(剪切)仪:按施加轴向压力 方式不同,分为应变控制式和应力控制式两种;按施加轴向压力时侧向压力稳定与否,分为开式和闭式两 种。三轴(剪切)仪由机架、压力室、加荷装置、测力装置、水压测定装置等组成。 第12.2.3条加州承载比(CBR)测定仪 测定加州承载比(CBR)的仪具。由机架、加荷装置、测力装置。贯入压头、百分表等组成。 第12.2.4条标准筛 按规定尺寸的筛孔系列筛分集料的器具,分为水筛和干筛两种。由若干个筛孔尺寸按系列规定的筛以及筛 底盘、筛盖等组成
测量材料试件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多种力学性能的机具。由底座、立柱、加荷装置、测力装置等组 成。 第12.2.2条三轴(剪切)仪 测定材料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并可间接测定材料抗剪强度的仪具。常用的三轴(剪切)仪:按施加轴向压力 方式不同,分为应变控制式和应力控制式两种;按施加轴向压力时侧向压力稳定与否,分为开式和闭式两 种。三轴(剪切)仪由机架、压力室、加荷装置、测力装置、水压测定装置等组成。 第12.2.3条加州承载比(CBR)测定仪 测定加州承载比(CBR)的仪具。由机架、加荷装置、测力装置。贯入压头、百分表等组成。 第12.2.4条标准筛 按规定尺寸的筛孔系列筛分集料的器具,分为水筛和干筛两种。由若干个筛孔尺寸按系列规定的筛以及筛 底盘、筛盖等组成。
第三节沥青类材料试验仪具
第12.3.1条沥青针入度
测定粘稠石油沥青和中凝液体石油沥青蒸馏后残留物稠度的仪器,由支架、圆台、盛样皿、齿杆、连杆、 刻度盘、按钮、标准针、小镜等组成。 第12.3.2条沥青粘度仪 则定低稠度的粘稠石油沥青、液体石油沥青、软煤沥青等粘度的仪器。由支架、盛样筒,保温浴筒、保温 浴盖、球棒、搅拌器等组成。 第12.3.3条沥青延度仪 测定粘稠石油沥青和液体石油沥青蒸馏后残留物变形能力的仪器。由水槽。螺旋杆、滑动器、指针、标尺。 试模、电动机等组成。 第12.3.4条沥青软化点仪(环一球法) 测定粘稠石油沥青和液体石油沥青、软煤沥青蒸馏后残留物耐热性质的仪器。由烧杯、环架、试件环、定 位环、钢球等组戊。 第12.3.5条闪点仪(开口杯式) 测定粘稠石油沥青。慢凝液体石油沥青。液体页岩沥青等加热后产生闪火或燃烧时的最低温度的仪器。由 支架、托、内川蜗、外柑埚、温度计、引火管、防护罩等组成。 第12.3.6条马歇尔稳定度仪 测定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和流值的仪器。由支架、加荷装置、测力环、百分表、流值计。试模、击锤、击实 台等组成。 第12.3.7条(沥青混合料)抽提仪 测定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和矿料级配的仪器。由底座、加热装置、保温筒、内筒、外环、虹吸管、铜丝 笼,冷凝管、漏斗等组成
第四节水泥类材料试验仪具
第12.4.1条砂浆稠度仪 测定砂浆在白重或外力作用下流动性的仪器。由支架、盛砂浆桶、圆锥,连杆、制动螺丝、标尺等组成 第12.4.2条落度圆锥筒 测定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稠度的仪具。由附有把手、踏脚板的标准圆锥筒、弹头棒等组成。 第12.4.3条标准工业粘度计 测定低流动性和干硬性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稠度的仪具。由附有漏斗的截头圆锥筒、圆柱筒、圆环、圆盘、 测杆等组成,
第五节砂石类材料试验仪具
第12.5.1条饱和面于吸水率试模 测定砂饱和面干吸水率的仪具。由试模、捣棒、玻璃板等组成。 第12.5.2条撞击韧度试验机 则定石料冲击韧度的机具。由底座、导杆、撞锤、锤座、下锤座、电动机等组成。 第12.5.3条圆盘耐磨硬度试验机 测定石料耐磨硬度或耐磨硬度系数的机具。由机架、磨盘、支筒、砂斗、电动机等组成。 第12.5.4条狄法尔磨耗试验机(双筒式磨耗试验机) 则定碎石或砾石磨耗度的机具。由机架、水平架、圆柱筒(两个)、计数器、电动机等组成。 第12.5.5条洛杉矾磨耗试验机(搁板式磨耗试验机) 测定碎石或砾石磨耗度的机具,由机架、圆柱筒(附有搁板)、钢球、计数器、电动机等组成。 第12.5.6条压碎卒试模 测定碎石或砾石压碎率的仪具。由底盘、圆柱筒、加压盖等组成。条饱和面于吸水率试模测定砂饱 干吸水率的仪具。由试模、捣棒、玻璃板等组成
第13.1.1条单斗挖掘机(万能挖掘机) 在土体中开挖堑壕、基坑和挖装砂石类材料的机具。常用的单斗挖掘机的种类:按工作装置不同,分为正 铲、反铲、拉铲、抓斗四种;按行走装置不同,分为履带式和轮胎式两种;按传动机构不同,分为机械式 和液压式两种。需要时,还可换装夯上、打桩、起重等工作装置。 第13.1.2条推土机 近距离铲、推土体和清除障碍物的机具。常用的推土机按行走装置不同,分为履带式和轮胎式两种;按传 动机构不同,分为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 第13.1.3条除根机 拔除树根和清除灌木的机具。需要时,还可换装推土工作装置。 第13.1.4条铲运机 中距离铲、装、运、卸土体和控制厚度(分层)填土以及整平、局部碾压土体的机具、常用的铲运机按行 走方式不同,分为拖式和自行式两种,按传动机构不同,分为机式和液压式两种。 第13.1.5条平地机 铺平松散填土和刮平路基(包括边坡)、路面、场地以及开挖路槽。边沟的机具;还可用以在路基上拌和 路面材料、养护士路、铲除杂草、清除积雪及松土(附有齿耙)。常用的平地机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 分为拖式和自行式两种;按传动机构不同,分为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需要时,还可加装推土工作装置, 第13.1.6条挖沟机 在土体中开挖矩形、梯形、阶梯形截面沟槽的机具。常用的挖沟机的种类:按工作装置不同,分为链斗式 和轮斗式两种。 第13.1.7条耕耘机 翻挖路基土和挖松稳定土的机具。 第13,1.8条松土机 耙松坚硬的土和含有树根或大最砂砾的土的机具。 第13.1.9条松土搅拌机 可就地将土翻挖、破碎并与结合料混合、搅拌、捣实的机具。常用的松土搅拌机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 分为拖式和自行式两种。 第13.1.10条稳定土拌和机 将土破碎并与其它材料混合、搅拌的机具。常用的稳定土拌和机的种类:按拌和方式不同,分为集中拌和 式(又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和路上拌和式两种。 第13.1.11条凿岩机 在岩石上钻凿炮眼的机具。常用的凿岩机的种类,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冲击式和旋转式两种;按动力形 式不同,冲击式凿岩机又分为风动、电动,内燃、液压四种;按操作方式不同,风动凿岩机还可分为导轨 式、气腿式、手持式三种。 第13.1,12条碎石机 破碎石块的机具,常用的碎石机的种类: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鄂式、锥式、滚简式、锤式四种
第13.1.13条碎石撒布机 按规定的宽度、厚度摊铺路面碎石材料的机具。 第13.1.14条装载机 铲、装松软土体和松散材料的机具:还可用以整平地面、清理场地等。
第13.21条羊足压路机(羊足碾) 碾压土体的机具。常用的羊足压路机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分为拖式(又分为单筒和双筒两种)和自 行式两种。 第13.2,2条手扶式单轮压路机 滚压土体的机具。常用的手扶式单轮压路机的种类:按行老人式不同,分为手推式和手扶自行式两种。 第13.2.3条蛙式打夯机 实小块土体和整平地面的机具。 第13.2.4条内燃夯实机 夯实小块土体和修复路面坑槽的机具。 第13.2.5条铁夯(铁撞柱) 在压路机不易压实处靠手工夯实沥青混合料的工具。 第13.2.6条压路机 压实路基路面的机具。常用的压路机的种类:按重量不同,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按行走装置不同 分为钢筒式(又分为光面和钉痕两种)和轮胎式两种;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两轮两轴式、三轮两轴式 三轮三轴式三种。 第13.2.7条振动压路机 压实路基路面、具有振动滚轮的机具。常用的振动压路机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分为拖式和自行式(又 分为单轮手扶式、双轮手扶式、驾驶式三种)两种;按构造形式不同,驾驶式振动压路机还可分为铰接式 串联式、双轮式、组合式四种
第三节沥青路面施工机具
第13.3.1条沥青加热器 加热沥青的器具。 第13.3.2条沥青泵 输送沥青的机具。 第13.3.3条沥青酒布机 将沥青加热并喷洒到路面上的机具。常用的沥青洒布机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分为拖式和手推式两种 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电动喷酒和手摇喷酒两种。 第13.3.4条沥青酒布车 将沥青加热并喷洒到路面上的车辆。常用的沥青洒布车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专用自行式和临时 装载式两种。 第13.3.5条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 拌制沥青混合料的整套装置。常用的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种类:按拌和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
两种;按生产工艺方法不同,分为问歇分拌投料强制搅拌式和连续投料式(又分为强制搅拌和简体拌和) 两种。 第13.3.6条沥青混合料摊铺机 摊铺沥青混合料的机具。常用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按行走装置不同,分为履带式和轮胎式两种,按型号不 同,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
合料的机具。常用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按行走装置不同,分为履带式和轮胎式两种,按型号不 大型、中型、小型三种。
第四节水泥混凝上路圃施工机具
第13.4.1条散装水泥运输车
将散装水泥从水泥厂运输到拌和厂(站)或工地现场的车辆。常用的散装水泥运输车的种类:按构造形式 不同,分为专用式、改装式、袋式、箱式四种。 第13.4.2条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拌和设备。 拌制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整套装置。常用的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拌和设备的种类:按拌和方式不同,分为 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按生产工艺方法不同,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自落式和 强制式两种。 第13.4.3条水泥混凝上混合料搅拌运输车 将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从拌和厂(站)运输到工地现场并在途中慢速搅动的车辆。 第13.4.4条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摊铺机 摊铺水泥混凝上混合料的机具。常用的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摊铺机的种类按摊铺方式不同,分为滑模式和轨 模式两种;按行走装置不同,滑模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摊铺机又分为履带式和轮胎式两种;按工作装置不 同。轨模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摊铺机又分为斗式和螺旋式两种。 第13.4.5条振捣器 捣实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器具,常用的振捣器的种类按动力形式不同,分为风动和电动两种;按构造形式 不同,电动振捣器又分为附着式、平板式、插入式三种。 第13.4.6条水泥混凝上混合料整面机 捣实、整平、抹光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机具。常用的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整面机的种类按整面方式不同,分 为轨模式和履带式两种。 第13.4.7条真空泵 从水泥混凝土混合料表面吸出一部分多余水份和气泡的机具。 第13.4.8条水泥混凝土路面切缝机 切割水泥混凝土路面缩缝的机具。常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切缝机的种类按工作装置不同,分为振动刀、振 动圆盘刀、金刚砂轮三种。 第13.4.9条水泥混凝土路面锯缝机 切割水泥混凝土路面假缝的机具;还可用以锯开水泥混凝土路面埋置管线。常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锯缝机 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分为手推式、半自行式、自行式三种。 第13.4.10条水泥混凝上路面清缝机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缝中灌入密封材料前清除缝中石屑、砂、土、旧填缝料等杂物的机具。 第13.4.11条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机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或裂缝处灌入密封材料的机具
第五节桥梁施工机具 第13.5.12条水泵 给水、排水的机具。 第13.5.2条泥浆泵 输送泥浆的机具。常用的泥浆泵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活塞式和离心式两种。 第13.5.3条张拉钢筋油泵 张拉预应力钢筋的机具。 第13.5.4条砂浆泵 输送或灌压砂浆的机具。常用的砂浆泵按动力形式不同,分为风动和电动两种。 第13.5.5条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机具。常用的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泵按动力形式不同,分为风动和电动两 种。 第13.5.6钢筋切断机 切断钢筋的机具。常用用的钢筋切断机按传动机构不同,分为机械机和液压式两种。 第13.5.7钢筋冷轧机 在常温下将圆钢筋轧制成变形钢筋的机具。 第13.5.8条钢筋冷拉机 在常温下对钢筋进行强力拉伸以提高钢筋强度的机具。常用的钢筋冷拉机按传动机构不同,分为机械式(又 分为卷扬机工和阻力轮式两种)和溢压式两种。 第13.5.9钢筋冷拔机 在常温下将圆钢筋或钢丝拉过不同尺寸拔丝模孔以减小圆钢筋或钢丝直径的机具。 第13.5.10钢筋冷镦机 在常温下镦粗预应力钢筋或钢丝端头的机具。常用的钢筋冷机的种类:按动力形式不同,分为手动,电 动、液压三种。 第13.5.13条钢筋调直机 调直圆形钢筋盘条并可将其剪切成需要长度的机具。 第13.5.14条对焊机(碰焊机》 焊接钢筋、钢板的机具。 第13.5.15条钻孔机(钻探机) 地层钻孔的机具。常用的钻孔机的种类: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螺旋式。回转式、冲抓式、全套管式、振 动冲击式五种;按构造形式不同,螺旋式钻孔机又分为螺旋钻孔机、长螺旋钻孔机、短螺旋钻孔机、钻 机四种;按泥浆运行方向不同,回转式钻孔机又分为正循环和反循环两种。 第13.5.16条打桩机 将桩打入地层的机具。常用的打桩机的种类:按锤体动力形式不同,分为人力、蒸汽、内燃、振动、液压 五种;按架形式不同,分为直式、塔式、多能式、起重机式、简易式五种;按工作条件不同,分为陆 上、水上、潜水三种;按锤体升降方式不同,蒸汽打桩机又分为单作用式、双作用式、差动式三种;按构 造形式不同,振动打桩机又分为刚式、柔式、冲击式三种。 第13.5.17条拔桩机、 将已打入地层的桩拔出的机具。常用的拔桩机的种类:按锤体动力形式不同,分为蒸汽、振动、液压三种。 第13.5.18条千斤顶将沉重物体抬举到一定高度的机具。常用的千斤顶的种类: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
齿条式、螺旋式、液压式三种;按油泵部分与起升部分分离与否,液压干片质又分为为离式和整体式两 种。 第13.5.19条张拉预应力钢筋干斤顶 张拉预应力混凝上构件中的钢筋或钢丝的机具小常用的张拉预应力钢筋干斤顶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 分为台座式、拉杆式、锥锚式、三作用式四种。 第13.5.20条手拉葫芦(神仙葫芦) 起吊重物的简易机具。 第13.5.21条起重葫芦(起重滑车) 起吊重物的机具。常用的起重葫芦的种类按动力形式不同,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 第13.5.22条卷扬机(绞车) 起吊、拖运重物和打桩的机具。常用的卷扬机的种类:按动力形式不同,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 第13.5.23条缆索吊装设备 起吊、运输和安装预制构件的整套装置。 第13,5.24条起重机 起吊重物的机具。常用的起重机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缆索式、无轨式、有轨式、浮式、水陆两 用式五种;按底盘和行走装置不同,无轨式起重机又分为履带式、轮胎式、汽车式三种;按轨道和结构不 同,有轨式起重机又分为门式、桥式、轨道式三种; 按工作装置不同,浮式起重机又分为臂式和塔式两种。 第13.5.25条架桥机 整孔架设钢板梁和分片架设钢筋混凝上或顶应力混凝上梁的机具。常用的架桥机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 分为板梁式和构架式两种。 第13.5.26条砂筒 拱桥卸落支架或先张法顶应力混凝士松放钢筋的器具
第13.6.1条盾构(盾构挖掘机)
用暗挖法修筑隧道的机具。常用的盾构的种类:按构造和开挖方法不同,分为手掘式、挤压式、半机械式、 机械式四种;按进土孔关闭情况不同,挤压式盾构又分为闭胸式(还可分为全闭胸和局部闭胸两种)和网 格式两种;按进土孔关闭情况不同,机械式盾构又分为闭胸式(还可分为局部气压、泥水加压、土压平衡 三种)和开胸式两种。 第13.6.2条全气压盾构 用暗挖法在水底修筑隧道或在松软含水地层修筑隧道的机具。 第13,6.3条半盾构 用暗挖法在上下两层软硬不同的地层修筑隧道的机具。 第13.6.4条隧道掘进机 用暗挖法在山岭地区掘进钻凿隧道的机具。 第13.6.5条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用暗挖法在山岭地区全断面同时掘进钻凿隧道的机具
第13.7.1条复拌沥青混合料摊铺机 沥青路面翻修,卜强的机具(有预热、挖掘、复拌、整平、压实等工作装置)。 第13.7.2条路面铣削机(刨路机) 铣削挖掘原有沥青路面面层的机具。常用的路面铣削机的种类:按铣削时加热与否,分为加热铣削和冷式 铣削两种。 第13.7.3条回砂车(回砂机) 将飞散滚落到路边的保护层粒料扫回到路面并刮平的机具。 第13.7.4条除雪机 清除道路上厚层积雪的机具。 第13.7.5条装雪机 向卡车上装雪的机具。常用的装雪机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皮带输送、螺旋输送、螺旋滑槽装载、 牵引铲斗装载四种。 第13.7.6条洗净剂喷布车 刷洗隧道墙面的车辆。 第13.7.7条清扫车 清扫道路的车辆。常用的清扫车的种类: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刷扫式和真空抽吸式两种;按行走装置不 同,分为三轮式和四轮式两种。 第13.7.8条酒水车 道路冲洗、防尘、降温的车辆。 第13.7.9条划标线机 标划路面标线的机具。常用的划标线机的种类按行走方式不同,分为手推式和车载式两种
第13.8.1条振动筛
将不同粒径的集料筛分成各种规格的粒料的机具。常用的振动筛的种类:按筛面不同,分为格筛、多孔板、 金属丝网、楔形钢丝网四种。 第13.8.2条撒布机 将各种路面材料均匀撒布在路槽上的机具,还可用以撒布氯化钙融化积雪。 第13.8.3条输送机 水平或小倾角连续输送物料的机具。常用的输送机的种类:按工作原理不同,分为皮带输送、链式输送、 螺旋输送三种;按构造形式不同,皮带输送机又分为移动式、固定式、可逆式、伸缩式四种;按工作装置 不同,链式输送机又分为链条式、链板式、刮板式 三种;按螺纹形式不同,螺旋输送机又分为连续式、带条式:铲式三种。 第13.8.4条提升机 垂直或倾斜连续输送物料的机具。常用的提升机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带斗和链斗两种;按外形 装置不同,分为开式和封闭式两种。 第13.8.5条翻斗车 短距离运输物料的小型车辆。 第13.8.6条自卸汽车 运输松散材料和刚拌制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混合料并可自行卸料的车辆,常用的自卸汽车的种类:按倾卸 装置不同,分为手摇式、机械式、液压式三种;按倾卸方向不同,分为单面倾卸、双面倾卸、三面倾卸三 种。 第13.8,7条牵引车 用以迅速拖出事故车辆、排除交通障碍的车辆。 第13.8.8条拖车头 拖带挂车的车辆。 第13.8.9条挂车 自身无动力需要牵引的载客、载货车辆。常用的挂车的种类: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全挂车(简称挂车) 和半挂车两种。 第13.8.10条平板车 装运各种笨重庞大的货物、超重型的机械设备、大型的桥梁构件等的低车架车辆。 第13.8.11工程车 承担施工机械现场修理或完成某种特定工程作业或提供能源等的车辆。常用的工程车的种类:按行走方式 不同,分人拖式和自行式两种;按功能不同,分为机具修理车、汽车修理车、工程急救车、焊接作业、发 电车四五种。 第13.8.12条万能杆件 用以拼装各种形式的脚手架或临时性设施的多功能杆件
为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所颁布的管理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的行为的各种明文规定。 第14.0.2条交通事故 车辆有道路上运行或停放时,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车、物受损失的意外事件。 第14.0.3条交通事故率 宏观评价交通事故危害程度的指标,一般以人口事故率、车辆事故率和运行事故率表示。 第14.0.4条人口事故率 在所调查的期间和区域内,平均每十万人口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次数、死亡人数。 第14.0.5条车辆事故率 在所调查的期间和区域内,用该区域内机动车拥有量求得平均每方车交通事故次数,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 损失额。 第14.0.6条运行事故率 在所调查的期间和区域内,平均每亿车公里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次数、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额。 第14.0.7条交通控制 为预防交通阻塞、促进交通畅通而采取的控制、协调和诱导交通的手段,有孤立交叉口控制、路线交通信 号协调控制系统和区域控制系统等类型。控制系统一般采用与变化的交通情况相适应的设备,如电子计算 机等。 第14.0.8条中央控制台 用电子设备控制和协调道路交通的指挥中心。 第14.0.9条点控制 同相邻交叉口没有制约关系的单...交叉口的信号控制。 第14.0.10条线控制 连续几个交叉口互相关联的自动信号协调控制。 第14.0.11条面控制 在交叉口较密集的天城市中,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区域性的信号控制。 第14.0.12条交通信号 为指挥交通而直接给道路使用者显示的各种信号的总称。 第14.0.13条交通信号灯 在道路上设置的一般用绿、黄、红色显示的指挥交通的信号灯。 第14.0.14条信号周期 通行信号和禁止通行信号显示的每一。循环所需的时间。 第14.0.15条绿信比 在一个信号周期内通行信号所占的时间百分率。 第14.0.16条信号相位 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有若干种信号,各显示不同的交通控制功能。每种不同功能的信号即为一个相位。 第14.0.17条相位差 线控制系统中,两相邻交叉口在同一方向上的绿灯起始时间的间隔。 第14.0.18条绿波
在线控制系统中,若干个连续的交叉口信号灯的协计 显示绿灯的状态。 第14.0,19条交通监视系统 为给交通控制系统提供信息,在沿线适当地点配置的各种监视装置所组成的信息体系。 第14。0.20条交通公害 在交通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噪声、眩光、尘土和振动等对人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rateofgoodroads 宗合值 general rating of maintenance quality road appearance road condition road condition survey rlad administration civilian labourers working on public proj toll of road maintenance maintenancegang granular material aggregate mineral aggregate mineral powder sand gravel sand gravel cobble stone broken stone,crushed stone rubble block stone dressed stone chip industrial solid waste binder 科 organic binding agent bitumen asphalt natural asphalt petroleumasphalt coal tar emulsified bitumen oxidized asphalt road bitumen 科 inorganic binding agent fly ash mixture ? bituminousmixture 土混合料 bituminous concrete mixture 昆合料 bituminousmacadam mixture asphalt sand asphalt mastic cement mortar lime mortar 土混合料 cement concretemixture H cement concrete reinforced concrete 筋)混凝土 prestressed concret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轨道标准规范范本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1988年12月1日
关于发布《道路工程术语标准》的通知
计标[1988]493号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8年3月31日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5]1号文的要求,由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主编,会同北京 市市政设计院、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词典以及教科 书等,从选定词自、编写定义到编出送审稿先后召开过多次会议,广泛征求了意见,经反复讨 论修改,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标准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等四个方面的术语,共收入词目837条,按 章节编排分为13章。 鉴于本标准系初次编制,在施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送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北京市东四前炒面 胡同),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交通部 1988年3月
编制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道路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公路 第三节城市道路 第四节厂矿道路 第五节林区道路 第六节其他道路 第三章道路交通 第一节道路交通结构 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第四章道路组成与附属设施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 第二节线形与视距 第三节道路交叉 第四节附属设施 第五章道路勘测与设计 第一节勘察选线与设计 第二节测量 第六章路基工程 第一节路基 第二节路基土 第三节道路排水 第四节路基施工 第七章路面工程 第一节路面种类 第二节路面设计 第三节路面施工 第八章桥涵工程 第一节桥涵类型 第二节桥涵构造 第三节桥涵设计 第四节桥涵施工 第九章隧道工程 第十章道路养护 第十一章工程材料 第一节材料 第二节材料性质 第十二章试验及仪具 第一节试验 第二节检测仪具 第三节材料试验仪具 第十三章施工机具 第一节土石方施工机具 第二节压实用施工机具
第三节路面施工机具 第四节桥梁施工机具 第五节隧道施工机具 第六节道路养护机具 附录英汉术语对照索引 附加说明
第1.0.1条为统一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工程的术语及其释义施工管理标准规范范本,实现专业 术语的标准化,以利于国内外技术交流,促进我国道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道路的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等方面。 第1.0.3条本标准主要选取道路工程中的常用术语,其他有关专业的术语,应遵守其他有 关标准的规定。
....- 相关专题: 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