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17/T 001-2019 美丽公路建设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1路基设计应体现“安全耐久、节约资源、环境和美”的理念。 2.2路基设计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地质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合理确定路基横断面尺寸和 率。
5.2.3路线经过郊野时,应尽可能避免侵占环境敏感区,如无法避让应增设必要的路基设施,同时对 路基设施可视面进行美化设计。
5.2.3路线经过郊野时,应尽可能避免侵占环境敏感区不锈钢板标准,如无法避让应增设必要的路基设施,同时对
DB 3417/T 0012019
5.2.4路基边坡应以自然流畅的缓坡为主,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土质浅碟沟排水,上口宽控制在 120cm~190cm,深度控制在20cm50cm。 5.2.5慢行道宜采用与主线分离式布设,同时结合地形地貌自然特征灵动设计,以达到慢行系统线形 顺畅、视野开阔、微起微伏。 5.2.6路基设计永久性排水设施时,应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资源,也不允许直排水源保护区、水产养 殖区及基本农田。 5.2.7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不良路段处理方案宜采用其他路段挖方材料进行换填及填筑,取、 弃土场设置前期应少占用或不占用基本农田,后期应环保复绿。
5.2.4路基边坡应以自然流畅的缓坡为主,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土质浅碟沟排水,上口宽控制在 120cm~190cm,深度控制在20cm50cm。 5.2.5慢行道宜采用与主线分离式布设,同时结合地形地貌自然特征灵动设计,以达到慢行系统线形 顺畅、视野开阔、微起微伏。 5.2.6路基设计永久性排水设施时,应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资源,也不允许直排水源保护区、水产养 殖区及基本农田。 5.2.7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不良路段处理方案宜采用其他路段挖方材料进行换填及填筑,取、 弃土场设置前期应少占用或不占用基本农田,后期应环保复绿。
5.3.1路面结构设计应组合合理,并根据地方材料、水文地质及使用功能合理确定设计参数。 5.3.2 美丽公路路面宜采用柔性路面。 5.3.31 慢行道路面宜使用彩色沥青,与周围景色相互协调,起到视觉引导作用。 5.3.4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应与公路其他排水系统有机衔接。并符合JTG/TD33的规定 5.3.5对原有路面损坏评定应符合JTG5210的规定
5.4.1美丽公路桥梁设计宜采用“一桥一景”的原则。 5.4.2美丽公路隧道进出口宜根据地形地貌展示文化特色
5.4.1美丽公路桥梁设计宜采用“一桥一景”的原则。
5.5.1美丽公路中央分隔带应具有防眩光作用;宜采用低矮缓生、生命力强、四季常青的植物;在允 许行人通行的断口处,绿化布设高度、长度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5.5.1美丽公路中央分隔带应具有防眩光作用;宜采用低矮缓生、生命力强、四季常 许行人通行的断口处,绿化布设高度、长度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5.6.1不得有任何物体遮挡交通标志、信号灯、监控设施等,妨碍行车视线,影响行车安全。 5.6.2标线必须反射能力强,色彩明亮,反光度强,具有较好的抗滑性和耐磨性,标线逆反射系数要 满足GB/T16311的规定。凸起振荡标线宜设置在急弯,危险路段起到提示减速的作用。 5.6.3标志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版式简洁大方,信息规范清晰,具有良好的可视性与辨识度 5.6.4防撞护栏设置应具有抗冲击性好、安全性能强、绿色环保,宜设置在高填方、临水临崖及急弯 路段。观景效果好的桥梁或路段,宜采用透视性防撞护栏。 5.6.5慢行道系统应有明确的地标导向系统,能够引导体验者安全的骑、行。 5.6.6合理规划设置行人过街设施,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和便捷
DB3417/T0012019
5.7.1美丽公路在交叉口范围内宜种植低矮灌木和花草类植物,突出交叉口的安全性和标识性,在范 围外侧应设置景观建筑或园林小品以增加视觉美感。 5.7.2美丽公路的搭接道路应做硬化处理,硬化长度不宜小于15米。
6.1.1美丽公路景观应坚持“因地制宜、自然生态、路景相融”原则,达到“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 游”的和美状态。 6.1.2美丽公路文化植入应坚持“系统设计、安全耐久、视觉美观”原则,按照“挖掘文化资源,提 炼文化因子,制定策划方案,形成设计方案”程序,实现“一路一主题,一路一形象”的目标。
线形流畅、视野开阔。 6.2.2慢行道线形应与周围的山川、河湖、森林、建筑等景观相协调,宜采用彩色铺装。 6.2.3公路构造物设计应与空间立体线形协调,桥梁设计应做到建筑形式美与功能美相结合 6.2.4公路沿线服务及管理建筑设计风格应融入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文化元素,与周围环境协调 6.2.5绿廊植物应适应力强、易于养护,色彩与周边环境和谐,品种选择参考附录A。
6.3.1美丽公路的路线布设应与自然景观特征相结合,以使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在轮廓、色彩和层次上 有较高的视觉质量,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路景观。 6.3.2宜利用日出、日落、云雾、雨雪及季节变换等天象时令因素产生的时相特征,丰富公路景观空 间的多维性,使人产生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感受。 6.3.3应采用恰当手法,将公路沿线的河流、湖泊、瀑布、涌泉等水体景色融入公路景观中,构造水 路融合的景观效果。
6.4.1应合理利用公路沿线神话传说、发展史实、人文典故、典籍著作、古道驿站、摩崖石刻、遗址 遗迹、人物塑像等人文资源与景点,展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赋予公路文化内涵与品 位。 6.4.2应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管理及服务站点、主题雕塑、公路文化展览馆等,弘扬时代精神、公路行
6.4.1应合理利用公路沿线神话传说、发展史实、人文典故、典籍著作、古道驿站 遗迹、人物塑像等人文资源与景点,展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赋予 位。
4.2应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管理及服务站点、主题雕塑、公路文化展览馆等,弘扬时代精神、公 文化,宣传现代公路养护管理理念,普及公路基本知识、法律法规。
DB 3417/T 0012019
6.4.3应在满足JTGD20规定的基础上,实现公路沿线与辐射区域的旅游景区、农业观光带、主题游 乐场、主题文化娱乐基地等的可达性和互通性
6.5.1应以主要构造物与附属设施为载体,展示传承路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特色田园村寨、 建设风采精神等。 3.5.2应系统设计、主题鲜明、点线结合,重点在展览馆、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驿站、观景斗 台、隧道洞门、互通立交、边坡挡墙等载体进行合理展示。 6.5.3公路沿线旅游标牌与导视标识系统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7.1.1美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符合国家JTGB04的规定,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 合治理原则。 7.1.2美丽公路建设应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保护路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做 好表土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加强水源保护措施,保障用水安全。
7.2.1公路选线应遵循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原则,充分论证,方案比选,避免大规模拆迁, 农用地、湿地占用
.2.1公路选线应遵 充分论证,万案比选,避免大规模拆迁,尽量减少 农用地、湿地占用。 7.2.2公路选线应绕避环境敏感区。无法绕避的路段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减少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 影响。 7.2.3新改建项目应按照GB50433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落实防治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2.4公路中心线距省级(含)以上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边缘不应小于100m,为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 设置通道走廊。 7.2.5公路的建管养宜使用绿色清洁能源
7.2.5公路的建管养宜使用绿色清洁能源。
7.3.1公路施工和运营期间,应根据JTGB04采取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减少扬尘与噪音污染; 运营过程中噪声影响较大的路段应设置隔声设施,或通过栽植绿化林带减少噪声污染。 7.3.2公路新建、改扩建过程中,应对可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不能回收的固体废弃物进行 无害化处理。
7.3.4施工结束后,应对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生活办公场地等临时用地进行清理、修整与
DB 3417/T 0012019
8.1.1美丽公路服务设施应符合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原则,兼顾建设者、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社 会效益。
8.2.1应完整保存公路技术参数,定期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完善安全监控平台设备,健全视频监控、 安全监测、预警报警、抗灾防灾、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8.2.2公路管理部门应建立公路信息指挥平台,合理设置监控设施,及时对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8.2.3对易遭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路段,应设置防护设施与警示标志,确保公路抗灾能力符合 相关要求。
8.3.1驿站的等级和间距应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大小、交通比重、沿线旅游景点、民俗等因素合理 确定。
3.2驿站宜设置宣传阵地,定期更新宣传信息,传播止能量 3.3驿站应配建公厕、提供饮用水、临时休息场地等服务,宜设置免费充电、免费WIFI等配套服
8.4.1公路通信系统宜具有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业务功能,能满足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的带宽和 传输模式要求,并为交通专用通信网提供服务。 8.4.2宜利用线圈、卡口、监控设施等采集交通流、天气、道路、设备运行等数据,及时处理信息, 有效压降车速,实现对车流的引导分流,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8.4.3宜利用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完善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呼叫中心、车载终 端、移动终端、可变情报板等服务设施,为公路全线及辐射区域人群提供气候气象、通行车辆、旅游活 动、购物消费等信息资讯服务。 3.4.4宜提供汽车自助加油与充电设备,有条件的可提供与智慧旅游项目相关的自行车、VR器材、户 外探险等租赁设备与特色服务
以“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为理念,探索实践“美丽公路+”模式,使公路超越交通 基础功能,成为品质品位之路、风景优美之路、传承文化之路、开放交流之路、助推产业之路、脱贫致 富之路,促进美丽经济发展,助推实现池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B 3417/T 0012019
DB 3417/T 0012019
9.2美丽公路+景区景点
9.3美丽公路+文化体育
美丽公路宜合理利用相关载体和方式 推介文化企业:为适宜的体育运动 场物成 推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9.4美丽公路+农业农产
美丽公路宜利用独特优势与空间场地条件,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推介农业农产信息,振兴乡
9.5美丽公路+休闲康养
美丽公路宜抢抓机遇,整合资源资本,创新建管模式,与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等项目统筹规划、 造,形成聚集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0. 1.2 公路等级不低于四级。 0.1.3 公路二侧绿廊带长度达到申报美丽公路总里程90%以上的,宽度不低于3m。 10.1.4 公路无未治理完毕的省、市级挂牌交通安全隐患。 10.2评定方法 10.2.1 由项目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10.2.2 专家组成员应包括公路、园林、景观、旅游、交警等专业人员。 10.2.3 专家组成员应按照附录B的规定对美丽公路进行评分,再依据表1的规定确定等级 10.2.4 美丽公路三年复审一次
10.2.1由项目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10.2.2专家组成员应包括公路、园林、景观、旅游、交警等专业人员。 10.2.3专家组成员应按照附录B的规定对美丽公路进行评分,再依据表1的规定确定 10.2.4美丽公路三年复审一次
美丽公路等级评定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美丽公路等级划分
DB3417/T0012019
DB 3417/T 0012019
DB3417/T0012019
DB 3417/T 001201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美丽公路评分表
表B.1给出了美丽公路的评分规则。
闸阀标准表B.1美丽公路评分表
DB3417/T0012019
表B.1美丽公路评分表(续)
1美丽公路评分表(续
满足3项及 以下不得分 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特大桥、服务区等构造物前后,以及整体式路 基、分离式路基的分离(汇合)处,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其设置应符合下列 满足4项得6 规定: 分 1、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视需要而定,最小间距应不小于2km。 实地查看: 2、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不宜大于40m;八车道及以上车道数的高速公路 满足5项得8 实景影像; 开口长度可适当增长,但不应大于50m 分 施工图设计文 3、中央分隔带开口应设置在通视良好的路段,开口设于曲线路段时 (若参加评 件;其他相关 该圆曲线的超高值不宜大于3% 定的公路无 证明材料。 4、当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m时,其开口端部的形式可采用半圆形:当 中央分隔 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3m时,宜采用弹头型。 带,则此项 5、中央分隔带绿化应具有防眩作用,且不能遮挡视野,满足停车视距。 以满分计
DB 3417/T 0012019
管道标准规范范本表B.1美丽公路评分表(续)
美丽公路评分表(续)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