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35-2019 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1.1地下病害体进行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应具备下列条件:
表4.1.3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性
4.1.4地下病害体探测方法选择时尚应考虑场地地质条件对不同方 法适用性、多解性、探测深度的影响,在下述区域工作时应在已知点 对方法适用性和有效探测深度进行现场试验: 1鲁北黄泛平原区、鲁西南、鲁东滨海河口及低平海岸带等地 下水位埋深较浅区域;
2音北黄泛十原及鲁四南的益渍土分布区; 3鲁中及鲁东含铁磁性矿物的砂土分布区。 4.1.5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网布置应根据探测目标规模确定,测线长度、间距应满足 深测成果连续、完整、便于追踪的要求,重点区域或异常区域应适当 加密或网状布设; 2测线宜在保障覆盖探测目标范围的前提下,避开环境干扰的 影响; 3测线宜通过或靠近已知点布设,测线长度宜覆盖探测目标; 4定期复测的测线宜固定布设。 4.1.6地下病害体探测的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非均匀分布的各测点 重要的探测异常点及验证的点位,应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 2测量点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 8的有关规定; 3探测使用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 1.1.7探测申应按不同探测方法和探测自的需要填写现场记录联轴器标准,记 录内容应清晰、准确、完整;电子记录应及时备份。 1.1.8探测成果解释应结合探测区域的地质资料、地上和地下设施, 干扰源及周边工程环境等调香资料进行。
4.1.9地球物理方法采集数据应经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解释,
1.2.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土体之间存在介电常数差异,且地表无强 反射层或强衰减层时宜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 4.2.2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或回填疏松、含铁磁性土等探地雷达信 号衰减明显区域,应考虑其对探测深度的影响,设计探测深度不宜大 于3.0m
4.2.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土体之间存在介电常数差异,且
4.2.3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地雷达主机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具有实时监测显示功能; 2)系统增益不应小于150dB,计时误差不应大于0.2ns; 3)信噪比不应低于110dB,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 4)车载时,最大扫描速度应不低于256scan/s。 2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宜由承载车辆、多通道探地雷达系统、定 立设备、视频记录设备等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探地雷达天线支架设计牢固、拆卸方便,可 司时挂接不少于四副天线,宜具有遇障碍自动翻转保护设计; 2)车载探地雷达系统承载车辆车尾及车四周宜安装明显警示闪 光系统; 3)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宜不少于四通道,采用不同频段天线组合, 满足道路地下病害连续探测要求;
频率不应小于1OHZ; 5)宜可同步触发、同步采集。 3车载视频设备宜能对道路前方、侧方道路设施及道路表面进 行实时视频采集,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1280×960像素时,拍摄顿率不应低于25fps; 2)满足不应低于50km/h车速拍摄需要; 3)目标定位误差不应大于1m; 4)摄像头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6。 4排水等管涵中探测时,天线防水等级不应低于IP68
4.2.4探地雷达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地雷达线主频选择应符合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开应符 合下列规定: 1)优先选择屏蔽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 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当工作环境电磁干扰弱且探测深 度较大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频天线; 2)道路普查时测线距不宜大于2.0m,沿单一管线探测时不宜少 于2条测线; 3)重点区域及普查中确定的重点异常区详查探测时,宜选用多 种频率天线组合探测。 2机动车道地下病害普查工作宜采用车载探地雷达系统实施, 采集时速宜选用10km/h~30km/h。 3在地面干扰因素大或不易开展工作且地下埋设有排水等管涵
的,可采用管中探测方式,探测方向应为管涵上部,测线沿管涵轴线 方向布置。 4采集信号的增益宜使信号削波部分不超过全剖面5%。 5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集,道间距应保证至少有三个采 样点落在目标体上;连续测量时,天线移动速度应均匀,并应与仪器 的扫描率相匹配,普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5.0cm,详查时道间距不宜 大于2.5cm。 6采用测量轮测距时,采集前应对其进行标定;采用手动标记 定位时,应等间距标记,间距不宜大于5m。 7点测时,可采用叠加采集方式提高信号的信噪比;使用分离 天线点测时,可调整天线间距以使采集的信号最强。 8现场记录宜包含地点、测试参数、文件号、测线位置、各类 十扰源及地面积水、变形等坏境情况。 9当发现疑似地下病害体时,应进行标记,与周围管线分布等 已知资料对比,并及时进行复核。 10当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 待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或采用其他方法探测。 11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重复观测数据应一致性良 好。
1地上干扰:临近建(构)筑物、过街天桥、高架桥、指示牌、 井盖、铁磁性材料临设、金属栅栏、车辆等;
2地下干扰: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 地下加固体、旧基础、树根等; 3电磁干扰:路灯、信号灯、变电室、架空输电线缆、发射塔 等。
2.6探地雷达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
1探测数据信噪比应满定数据处理、解样的需要; 2数据处理分为数据整理及编辑、信号分析、增益调整、滤波、 背景消除、反褶积、偏移归位、数据平滑、地形校正等数字信号处理 手段、目标特性识别及提取等步骤; 3消除背景干扰可采用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点平均、道平均 方法; 4突出反射波边界拐点可使用反褶积、小波分析法; 5可采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反射子波应为最小相位 子波; 6当反射信号弱、数据信噪比低时,不宜对数据进行反褶积、 偏移归位处理,
4.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4.2.7进行识
4.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4.2.7进行识别。
2.7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
续表 4. 2. 7
4.2.8探地雷达资料解释应符合下
1用于成果解释的探地雷达图像应清晰、信噪比高; 2宜根据探地雷达图像的波组形态、振幅、相位、频谱等特征 进行异常识别、解译; 3应结合现场记录和已知资料,排除干扰异常; 4地下病害体宜结合地面变形、管线破损、历史塌陷等情况及
测区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译; 5探地雷达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探地雷达剖面图及地下病害 体解释成果图。
5探地雷达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探地雷达部面图及地下病害 体解释成果图。 4.3高密度电阻率法 4.3.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表层 没有电阻屏蔽层,且具有良好的接地条件或能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时可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
4.3.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表层 没有电阻屏蔽层,且具有良好的接地条件或能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时可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
4.3.2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应具有即时采集、显示功能以及对电缆、电极、系统状 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 2多芯电缆应具有良好的导电和绝缘性能,芯线电阻应小于10 2/km,芯间绝缘电阻应大于5M2/km; 3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0MQ; 4输入阻抗不应小于50MQ; 5 电位差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土1.0%,分辨率应优于0.1mV; 电流测量允许误差不应大于土1.0%,分辨率应优于0.1mA; 7 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80dB; 8 宜使用不锈钢电极或铜电极。 4.3.3高密度电阻率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式探测前应进行方法试验,以确定观测装置、排列长度、 电极距等关键参数; 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线不应布置在地下管线的正上方或靠近
地下管线的区域,尤其是金属管线、电力管线; 3同一排列的电极应呈直线布置,电极接地位置在沿排列方向 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1/10,在垂直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 极距的1/5; 4实施滚动观测时,每个排列伪剖面底边应至少有1个数据重 合点; 5复杂条件下,宜采用抗干扰能力和分辨率不同的至少两种观 测装置进行探测,但不得相互替代观测数据; 6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数的1%,对 意外中断后的续测,应有不少于2个的重复点; 7完成一种装置形式的测量,对同一条测线开始新装置形式测 量之前,应重新测量接地电阻; 8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数、测线编号、文件名、 测线位置、地面及附近异常环境等。 4.3.4城镇道路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 计:
4.3.4城镇道路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
4.3.4城镇道路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主要十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 计: 1地表存在电阻率非常低的电性屏蔽层:地表富水区段、埋设 金属构件的区段、铁磁性渣土回填区段等或电阻率非常高的电性绝缘 层:干燥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等; 2地下存在的游散电流,以及工业输电线路意外裸露造成的接 地放电等; 3测线附近存在的水池、沟渠、金属管线、变电站、配电箱等
氏阻体以及地下管线、防空洞、加固体等地下建(构)筑物; 4含铁磁性矿物土体。 4.3.5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处理应使用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当存在坡度大于15°的地形起伏时,应进行地形校正; 2数据预处理时,可进行数据平滑、异常点剔除和滤波,对于 个别无规律的数据突变点,可结合相邻测点数值进行修正,无法判断 的测点可以删除; 3反演成像时,可将正演获得的理论值与相应的实测值相减获 得残差值,再利用反演计算获得电阻率分布; 4有钻孔资料或已知资料时,宜结合已知地层电性资料对反演 计算进行约束。
表4.3.6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
4.3.7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4.3.7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绘制电阻率等值线图时应设置色标,同一场地的色标宜保持
一致; 2应根据单剖面或不同剖面对比分析,确定剖面图中规模基本 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结构,在分析电性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资 料综合推断电性异常; 3成果解释宜结合钻孔或其他相关资料修正深度转换系数或解 释深度,识别假异常; 4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视电阻率或反演电阻率 断面图及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
4.4.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波阻抗差异,且地表平坦、无 临空面、陡立面时可采用瞬态面波法探测。 4.4.2瞬态面波法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记录通道数不应少于12通道; 2仪器放大器的通频带应为0.5Hz~4000Hz; 3放大器各通道的幅度和相位应一致,各频率点的幅度差应小 于5%,相位差不应大于采样间隔的1/2; 4 仪器动态范围不应小于120dB; 5仪器应具有频响与幅度一致性自检功能。 4.4.3检波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速度型检波器; 2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宜选择4Hz~20Hz的低频检波器;
且尼系数差不应大于10%; 4同一排列检波器的幅值差不应大于5%,相位时差不应大于 所用采样间隔的1/2; 5绝缘电阻应大于10M2。 1.4.4瞬态面波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采集时,宜采用剖面方式追踪病害体的分布范围。 2瞬态面波法测线位置应根据探测目的、待测场地地形条件及 规避干扰的需要,合理布设。 3数据采集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仪器通道及检波器一致性试 验。 4通过采集参数试验,确定道间距、偏移距、采样间隔、记录 长度等参数: 1)偏移距应根据探测深度要求确定,并能够分离基阶面波与高 介面波,偏移距一般不宜小于道间距,最小偏移距可与道间距相等; 2)道间距应根据最大探测深度、病害体规模确定,一般应小于 最小探测深度所需波长的1/2; 3)采样间隔的选取要兼顾垂向分辨率及勘探深度的要求,样点 数不宜少于1024点; 4)记录长度应满足最大偏移距基阶面波的采集需要。 5应根据探测深度要求、介质条件等确定激振方式,震源点应 布设在排列的延长线上。 6瞬态面波法检波器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检波器位直应准确,与地面稿合良好; 2)检波器的安置应尽量以直线形式等道间距排列,如条件不允 许,检波器沿垂直排列方向的移动距离不得大于道间距的1/5,沿测 线方向移动时,移动距离不得大于道间距的1/10。 7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宜采用线性排列方式,排列长度应大于预期面波波长的1/2 司一测线的排列方向应一致; 2)排列中点位置等效为面波勘探记录点的位置; 3)仪器各通道应处于全通状态,且各通道增益应一致; 4)近震源道不应出现削波,不应出现相邻坏道,非相邻坏道不 应超过使用道数的10%; 5) 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止确,避免漏电、短路、反向及接触不 良; 6)测点间距应根据探测任务与场地条件确定,应满足横向分辨 率的要求。 8激震时,宜采用单边激发方式,激发能量宜保持一致,在信 噪比较低时,可进行多次叠加。 9记录中噪声振幅不应大于基阶面波主同相轴振幅的10%,噪 声干扰过大时,宜避开强震干扰时段测试。 10采集过程中应填写现场采集班报记录,记录应包括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测线号、文件名、测点位置、炮点位置等内容。
4.4.7瞬态面波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4.4.7进行识别
4.4.8瞬态面波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4.8瞬态面波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
1利用面波法换算深度、力学参数时,宜首先利用已知资料标 定; 2瞬态面波法探测成果图件宜包括测点频散曲线图、面波相速 度或视剪切波速度剖面图及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
1.5.1地下病害体与周围介质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且地表平坦 时可采用地震映像法探测。 1.5.2地震映像法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本标准第4.4.2 条的规定,并具备剖面滚动采集功能。 4.5.3检波器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宜采用速度型检波器; 2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应满足现场激振频率响应要求; 3检波器灵敏度与阻尼应满足探测分辨率要求; 4检波器的最小动态范围不应小于54dB; 5 绝缘电阻应大于 10M Q 。
4.5.4地震映像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测前应进行方法试验,确定偏移距、激发方式及检波器频 率等; 2检波器可选择单道或多道,多道时可选择不同频率检波器; 3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确定点距、采样间隔、记录长度; 4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沿道路 走向布设; 5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当测区条件限制时,测线可布设成折线, 遇到陡坎时,应另起新测线; 6测线间距应不大于探测要求最小自标病害体投影长度的1/2, 则线上反映自标体的测点不应少于3个,测点间距应不大于探测要求 最小目标体地面投影宽度的1/3; 7检测器应垂直地面安置,与地面耦合良好; 8同一测线各测点激发能量应均匀; 9应避开强震干扰时段作业,可采用叠加的方式提高信噪比; 10采集数据剖面应记录清晰,信噪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 要; 11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检波器数量、测试参数、文件名、 则线号、测线位置、环境十扰情况等。
1位于测区或附近运转的工厂设备、施工的工程机械、行驶的 交通工具等:
2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固 体、旧基础、树根等。
4.5.6地震映像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预处理工作包括道炮编辑、振幅恢复(补偿)、去噪和静 校正等; 2应剔除坏道数据; 3宜采用带通滤波,消除环境干扰; 4对复杂的重点异常,可采用小波变换、速度分析、偏移等进行 处理。
4.5.7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4.5.7进行识别。
4.5.7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宜按表4.5.7进行识别。
5.7地震映像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
5.8地震映像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
1应根据剖面中地震波的波形、振幅、频谱、相位等异常变化 并结合已知资料对地下病害进行综合解释; 2 换算异常深度、规模时,应首先利用已知资料标定; 3地震映像法探测成果图宜包括地震映像剖面图、地下病害体
4.6.1地下病害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存在电性差异,且场区无强电磁 十扰时,可采用瞬变电磁法探测。 4.6.2瞬变电磁法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发射电流可调整; 2 动态范围不宜小于120dB,对工频干扰抑制不宜小于60dB; 3 等效输入噪声应小于1μV; 4.6.3 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宜选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或中心回线 装置。 2探测前应进行有效性试验,以确定观测装置形式、发射线圈 参数、接收参数、观测基频等关键参数。 3采用中心回线装置时,发射回线边长(L)可根据最大发射电 流(I)、探测深度(H等按下式计算:
式中: H一一探测深度(m); L一一发射回线边长(m); I一一电台大发射电流(A); p一一上覆地层电阻率(α·m); n一一最小可分辨电平,一般为0.2nV/m~0.5nV/m;
Rm一一最低限度的信噪比; N一一噪声电平。 4采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时,可按下式计算探测深度:
6)应设计不少于总数量10%的检查点,进行重复观测。 7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装置参数、测试参数、文件名、 测线号、测点号和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
4.6.4影响瞬变电磁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
1附近的周期性电磁信号,如工业、民用电网产生的工频十扰、 矿区的工频干扰和磁性矿藏的干扰、工业机械产生的稳定电磁源、低 频电台或户播、附近电力管线产生的信号源等; 2附近的电磁干扰源,如金属建(构)筑物、临近的车辆、机 械以及其引擎的电火花放电等; 3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防空洞、加固体、旧基 础等建(构)筑物。
6.5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应符合下
1应剔除干扰大、质量差的数据; 2应绘制每个测点的衰减曲线、其对应的视电阻率曲线、反演结 果曲线; 3应按测线绘制多测道图曲线,视电阻率剖面、反演结果模型音 面用于综合对比与解释; 4宜结合测区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反演处理。
表4.6.6瞬变电磁法探测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
4.6.7瞬变电磁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视电阻率断面图进行地下病 害体识别与解释; 2应结合已知资料进行地下病害体定性或半定量解释; 3瞬变电磁法成果图宜包括多测道剖面图、视电阻率断面图和 地下病害体解释成果图。
4.7.1并中探测法主要包括采用电阻率、弹性波、电磁波等地球物
.7.1开中探测法要包括未用电阻率、弹性波、电磁波等地球物 理特性的井间层析成像以及钻孔全景光学成像观测。应根据场地条件 通过现场试验,选择适宜的方法、设备,确定观测装置及工作参数。 4.7.2仪器设备除应符合耐压、防震、防水的一般要求外,其他性 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度测量误差应不大于 0. 5%;
2电阻率层析成像地面仪器之间及其对地、绞车集流环对地、 供电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M2;电缆缆芯对地、电极系各电 极之间、并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M2; 3弹性波层析成像并下震源激发能量应能够在观测井中产生足 够的信号强度,且不破坏钻井套管;检波器为带有放大器的水听器, 宽频,具备垂直叠加功能,采样间隔不应大于井间最小走时的1%; 4电磁波层析成像设备应具有频率扫描功能,发射机瞬间输出 功率不应小于10W,接收机噪声水平应低于0.2μV,测量范围为 20dB~140dB。
4.7.3并中探测法现场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度标记间隔应与深度比例尺相适应,长度相对误差不应天 于0.2%; 2测试钻孔(套管)内径不宜小于75mm; 3测并深度比例尺宜与钻孔柱状图比例尺一致,同一测区宜采 用同一深度比例尺; 4原始测井数据或曲线应准确标记深度; 5连续测并方法在测试时电缆的升降速度应均匀,升降速度应 呆证深度准确、数据清晰: 6弹性波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金属套管且有井液,宜等间距激 发、等间距接收,且间距不应大于要求探测目标体的尺寸;可在孔间 也表处补加发射、激发点或观测点,提高水平分辨率; 7电磁波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套管,对孔壁完整性差的可安装
塑料套管;工作频率应由现场试验确定,每个剖面在完成一次完整的 观测后,发射机和接收机应互换后实施第二次测量; 8电阻率层析成像时钻孔应无套管、静充水,宜采用高密度电 阻率法探测。
摄影像; 4成像图像宜展升,拼接成分段连续的图片,横向宜沿从左到 右,按北、东、南、西方向展开,并标注方位;垂向应标注深度和高 程。
表4.7.6并中探测法地下病害体典型识别特征
5.0.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的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定地下病害体的类型、理深等属性; 2探测成果中的脱空、空洞、严重疏松体宜全部验证; 3其它地下病害体的验证数量不宜少于总数的20%,且不宜少 于3处; 4验证成果与探测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对探测成果重 新进行判识,并重新组织验证。 5.0.2成果验证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验证前应进行公共交通安全和场地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验证点位应避开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 2宜采用钻探、开挖、针探等方法; 3验证点位置宜布设在地下病害体的物探异常反应最强部位或 中心部位; 4如现场不具备钻探、开挖、钎探等作业条件,可选用其它物 探方法进行验证。 5.0.3钻探验证现场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操作应执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37)的相关规定,验证完成后,应及时回填; 2每回次钻孔进尺不宜大于1.0m,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或干 钻等方法;
5.0.3钻探验证现场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操作应执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37)的相关规定,验证完成后,应及时回填; 2每回次钻孔进尺不宜大于1.0m,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或干 钻等方法; 3宜对疏松体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测试,可对富水体
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 4宜采用内窥设备记录钻探所揭露空洞范围、影像。 5.0.4成果验证的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过程中应记录地下病害体起止深度、岩土体性状、钻进 状态等信息,可记录塌孔状态、含水率变化等信息; 2钎探验证时宜记录每10cm的击数及击数突变等信息; 3开挖验证时应记录地下病害体起止深度、岩土体性状、病害 体横向规模等信息。
1钻探、针探过程中发生掉钻,可判定地下病害体类型为空洞 或脱空; 2钻探过程中钻进速率较上部土层明显加快、标贯或触探击数 较上部土层明显降低或开挖揭露土体松软不密实时,可判定地下病害 体类型为疏松体; 3提取土样为软塑至流塑或含水率明显升高时,宜判定地下病 害体类型为富水体。 5.0.6成果验证完成后宜根据验证结果修正相关物探探测结论,完 善物探解释,确认地下病害体类型、规模及性状等特征,可按本标准 附录B规定编制地下病害体统计表。
6.0.1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应采用单个地下病害体为评价对象,在 地下病害体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条件,确定其风险等级,提 出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6.0.2实施地下病害体风险评估可执行《城币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 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437的有关规定。 6.0.3实施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应急探测、小规模探测或地下病害 体数量较少时,可按表6.0.3对地下病害体进行简单风险分级
表6.0.3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划分表
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
7.1.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7.1.1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7.1.2成果报告编制中引用收集到的已有资料,在探测成果验证后, 亦应根据验证结果对已有资料进行辨析,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7.1.3宜对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 7. 2报告编制
7.2.1文字报告宜包含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工作依据;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工作环境条件分析; 4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5 数据处理和解释; 6 成果验证; 7 结论与建议; 80 附图、附表。 .2.2地下病害体成果表宜包括病害体编号、类型、位置、中心点 坐标、情况描述、风险等级及处置建议等,可按本标准附录C执行。 7.2.3成果图件应包括探测工作布置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解 降成果图等。
1项目概况; 2 工作依据; 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工作环境条件分析; 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5 数据处理和解释; 6 成果验证; 7 结论与建议; 8 附图、附表。
7.2.2地下病害体成果表宜包括病害体编号、类型、位置、中心点 坐标、情况描述、风险等级及处置建议等,可按本标准附录C执行。 7.2.3成果图件应包括探测工作布置图、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解 释成果图等。
7.2.4成果图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全; 2成果图件的比例尺应保证地下病害体在图件上得到清晰的展 布; 3测线、测点、验证点等应根据测量成果展绘。 7.2.5探测工作布置图宜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采用统一的代号和 图例编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布置图应标明测线、测点、验证点、剖面起止点等的平 面位置、编号; 2连续测线应在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以及其它 重要的点位设置测线特征点,当测线太长没有特征点时宜设置测点标 记; 3测线特征点、测点等宜由探测方法代号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且保证同一测区唯一; 4单点点测应采用与方法相应颜色的测点图例表示,连续测线 应采用相应颜色实线连接测线特征点表示; 5验证工作布置应按规定的代号、颜色和图例统一编号绘制。 7.2.6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应根据地下病害体类型采用统一的代 号、颜色和图例编制,地下病害体代号和图例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 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病害体平面分布图宜在工作布置图的基础上编制; 2编制内容应包括病害体编号、位置、范围、类型等; 3病害体编号宜设置在病害体区域中心位置处,由病害体类型
代号和顺序号组成,且保证同一测区唯一。
7.2.7解释成果图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编号宜沿用工作布置图中的测线编号,用“二”连接表 示; 2应标明病害体的空间位置、形态及类型; 3宜标明验证点(孔)的位置及编号。
7.3.1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宜基于现实基础地理信息,构建信息 管理系统。 7.3.2地下病害体信息化管理的内容除包含地下病害体探测成果列 还宜包括病害体周边地下管线、市政设施、建(构)筑物等环境资料 现场影像资料、历次探测方法数据和病害体工程处理资料等。 7.3.3地下病害体数据库的构建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基础地理 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地下病害体类型应符合本标准分类规定; 2地下病害体信息应包括病害体坐标、范围、埋深、类型、规 模、风险等级、处理状态等; 3属性数据中的地下病害体三维表达数据项、内容以及相应的 精度应符合三维建模要求。
7.3.4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应基于GIS平台构建,应具备数据
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7.3.5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可根据时间 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病害发展过程。 7.3.6地下病害体信息交换与应用服务应符合行业标准《城市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0的相关规定。 7.3.7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信息 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的相关规 定。
据交换服务等应用功能。
7.3.5地下病害体信息管理系统宜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可
附录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
录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征表
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表A地下病害体工程特性、地球物理特
附录B 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表 B 地下病害体成果统计表中心点坐标投影(m)埋深风险备编号类型位置面积特征(m)等级注x(m)39
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 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 定”或应按......执行”。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 21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 3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 4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 5 《城市测量规范》CJJ/T8 6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CJJ/T10C 7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 8 《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437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山东省内地下 病害体综合探测与评价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有关国际和国内先进技术法规 技术标准,对本标准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和论证。 为便于厂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止确 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环境标准,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 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 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止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 的参考。
目次1总则,462术语和符号472.1术语..473基本规定.48A地球物理探测方法4. 1一般规定....524. 2探地雷达法.5554. 3高密度电阻率法574. 4瞬态面波法...584. 5地震映像法..604. 6瞬变电磁法..614. 7井中探测法...615地下病害体验证.6336地下病害体风险分级7报告编制与信息化管理...657.1一般规定.657.3信息化管理..6545
....- 相关专题: